作者:老老王
——没错,现在这会儿,就已经有《洛丽塔》了。该书于1958年在美国出版,并且戳中了广大读者的兴奋点,一炮走红。如今在美国社会上依然十分流行和火爆,并间接刺激了儿童拐卖市场的蓬勃兴旺。
“啊,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菲里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洛丽塔》的名句,一边抚摸着胡安妮塔的小身子。嗯,肉肉的,手感很棒,那浅咖啡色的肌肤细腻得胜过绸缎,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滑弹水润、令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遗憾的是,这位来自哥伦比亚的拉美裔小姑娘,完全没有配合着搞情趣的意思,反而听得很纳闷。
“主人,你想插我就插呗!不管哪个洞都随便你用,搞得那么麻烦干啥呢?”
胡安妮塔一边熟练地用脸颊蹭着菲里的胸膛,一边嘟囔着说,“弄得人家不上不下的……”
嗯嗯,你这小妮子还挺骚的啊,果然应该关起来好好地调教!
闻着她发梢间传来的一阵阵好闻香味,菲里不禁有点心猿意马,差点忍不住当场就把这小妮子办了。
但在半响之后,他终究还是按捺住了心中的冲动——就连《冰与火之歌》这么黄暴的作品里,尚且有「不可睡未曾初潮之女」的禁忌,自己身为一个体面的文明人,还是不要太过于突破下限为好。
反正,胡安妮塔早就跟自己签了灵魂契约,这辈子当床奴的命运根本跑不了,何必急于一时呢?
“唉,真扫兴,还是继续工作吧!喂,我可没让你走,给我回来乖乖坐好!”
菲里放下了《洛丽塔》,然后一把扯回了想要溜走的胡安妮塔,就这样抱着她看起了报纸。
嗯,跟抱着猫咪似的,一边抚摸揉捏她微凸的胸脯和湿润的小嘴作为消遣,一边看着报纸写写画画。
然后,菲里就被今天报纸上的头条标题给震惊了。
“呃?战胜自然?驯服飓风的伟大试验?最近居然还有这事儿?!”
——
不得不说,冷战前期的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时代的美国人,不仅畅想着冲向太空、登上月球,还在同时尝试着征服自然,驾驭飓风。
——譬如,就在眼下的1961年,正当美帝王师横扫加勒比海,再次征服多米尼加,并且作势剑指古巴之际,五角大楼的另一组军事科学家,却正在加勒比海上脑洞大开地试着驯服飓风(即西半球的台风)!
事实上,早在1947年,美军就搞过一个「卷云计划」,由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欧文·朗缪尔领导负责,派飞机在飓风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使飓风内部的能量重新分布,最终削弱那些登陆美国的飓风的风速,降低灾害。或者促使飓风改变移动方向,跑到那些反美国家去登陆,如上帝一般给他们降下天灾。
不得不说,这个设想很大胆,实验也很成功,确实对飓风产生了影响,但却是坏的影响:
被美军选定作为实验对象的那个飓风,原本已经远离了美洲大陆。但在催化剂的影响下,居然又掉头回来,重新登陆北美,给美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一场巨大的天灾浩劫!
这可当真是弄巧成拙,自作自受了!
没办法,这年头的计算机才刚刚诞生,搞这种大型试验也没法模拟,只能凭着感觉来。
而要说「俺寻思」之术的破坏力,那自然是伤人之前先伤己呗!
经过此次挫折,原本因为打赢了二战而目空一切的美军终于发现,想要从上帝手中夺取主宰自然的权柄,似乎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容易,于是总算是小心谨慎了许多。
直到今年,也就是1961年,五角大楼才进行了第二次人工干涉飓风的试验「狂飙计划」,内容也是向风暴云层播撒大量碘化银等催化剂。但这次要把载着催化剂的飞机直接开进飓风眼,在那里中心开花!
嗯,这个主意一听就很冒险,幸好这时美国的航空技术已经足够发达,支撑得起这个疯狂计划。
跟「卷云计划」不同的是,「狂飙计划」要保守一些,不再试图将自然界的飓风强行武器化,而是只求抗击和减弱风灾——具体来说,就是往飓风眼内大量碘化银、干冰、尿素等催化剂,水汽形成冰晶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会对该区域气压场产生扰动,导致飓风云团的眼壁区坍塌,风速也会随之降低。
跟1947年那次给自己招灾的「卷云计划」不同,1961年夏天试
验的「狂飙计划」,看起来似乎是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被当做实验对象的飓风,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喷洒催化剂之后减弱了10%。
虽然效果不太明显,但媒体上依旧大吹大擂,宣称今年的美国人在征服了太空之后,又征服了飓风!
好吧,毕竟是你追我赶的冷战年代,两大阵营无论有了点儿什么成绩,都得吹上天来压过对方一头。
至于这种人工干涉飓风的技术,究竟能不能走向实用,并得到推广么……
菲里对此持十分悲观的态度。
因为,在菲里的记忆里,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闹旱灾时搞人工降雨倒是常有的事儿。但无论是太平洋上闹台风,还是大西洋上闹飓风,都没有用人工手段来干涉的做法,最多只能早预警早抗灾而已。
从美国的佛罗里达,到日本和中国的东南沿海,依旧是年年闹风灾。
所以,这种人工干涉飓风的方法,要么是成本昂贵得不偿失,要么是效果太差聊胜于无。反正是没有被进一步推广开来,仅仅是成了科技发展史上的昙花一现,象征着人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仅此而已。
不过,除了太空、月亮和台风之外,肯尼迪总统更想征服的,还是地球上的人类世界。
1961年5月,肯尼迪派遣约翰逊副总统访问西贡,发现吴庭艳统治下的南越局势,已经濒临崩溃。
按照中情局驻西贡的军事顾问团团长兰斯代尔上校的报告,截止到1961年春天,整个南越1300万人口之中,已经有600万人和一半的土地投了越共,另有400万人在高台教与和好教两个宗教组织的控制下,西贡当局实际上仅仅统治了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与土地,说是站在悬崖边上也不为过。
尽管美国给吴庭艳政府提供了大量金钱和物资援助。但吴庭艳自从靠着美国的扶持上台之后,就没有过一天消停日子,政治极度腐败,经济搞得一塌糊涂,看不到半点起色。
在南越的农村,地主们搞起来的还乡团,企图重新没收农民的土地,正在跟抗法战争时期分得了土地的农民打得难解难分——为了家园和田地,农民是真的会拼命的。
在南越的城市,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本土工商业,被倾销的美国商品瞬间冲垮,超过一半的工厂破产倒闭——此时的美国工业尚未走向空心化,美国依然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和农业,足以碾压全球。
工农业生产如此萧条的情况下,吴庭艳还要继续横征暴敛,巧夺豪取,搞得治下民不聊生。
如此为渊驱鱼的做法,自然导致大量活不下去的民众竖起红旗,投靠了越共——正常情况下,民众的自发抵抗,是很难打得过政府正规军的。但越南的情况却很特殊,起义者在北方有着可靠的外援。
早在1959年,北越的河内当局,就借道老挝,打通了著名的「胡志明小道」——越方称为「长山公路」,向南越游击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干部、士兵、弹药和其它物资,其物资输送量高达每月两万吨。
呃,光靠北越自己,当然是生产不出这么多武器弹药的。但胡志明的背后也有靠山,中苏两家都是他的兵工厂!重武器可能给的不太多,但要说子弹、火箭筒和手榴弹,那当真是要多少有多少!
靠着北方来的军官和老兵,南越游击队得到了组织和训练,依靠输入的军械弹药,游击队拥有了跟政府军同等水平的轻武器火力,而双方的战斗意志却是天壤之别……南越政府的迅速溃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要命的是,明明南下的越共都已经打不过来了。作为虔诚天主教徒的吴庭艳,还要在南越同时发动一场宗教战争,镇压占据人口多数的佛教徒,夺取土地分配给从北方红河三角洲地区逃来的天主教难民。
结果就导致本来可以倚靠为盟友的传统宗教势力,居然也投了越共,让吴庭艳政权变得愈加孤立。
眼看着南越乱成了一锅粥,远在白宫的肯尼迪总统也是十分着急,他竞选时高喊的「新边疆」口号,可不是为了把美国阵营的「旧边疆」给丢掉。
于是,在召集智囊团进行一番商议之后,肯尼迪总统决定对南越发动一场「特种战争」。
具体来说,就是光靠对吴庭艳给钱给物资已经不够了。但直接出动美军代打,又似乎过分了些。
所以,作为折中的对策,肯尼迪批准中情局和五角大楼联手合作,派出一百多个特种兵和更多的军事顾问,插手训练南越军队,强化其反游击战能力,以对抗北方越共愈演愈烈的的攻势。
对于这个「特种战争」的计划,菲里的看法是——跟驯服飓风一样,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拜托,派去越南的一百多个特种兵,难道是人均美国队长?怎么可能把数以十万计的越共游击队剿灭干净?
再说,美军何曾有什么反游击战的优秀经验,可供传授
他人?过去在中美洲镇压尼加拉瓜这种小国,尚且被桑地诺的游击队打得灰头土脸,最后全靠诈骗、暗杀和敌人的天真,才勉强取得胜利。
面对如今的南越局势,五角大楼能拿出来的作战方案,充其量也就是在美国人的指挥下,让携带美国武器的南越士兵乘坐美国直升机,一次次地飞到游击区进行大扫荡。
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只要南越经济崩溃的势头没有扭转,越共游击队就会有用不完的兵员。
更何况,那些被拖欠军饷的南越士兵,恐怕也未必乐意跟越共精锐硬拼。而是更乐意坐着直升机随便飞到某个偏僻旮旯烧杀抢掠一番,然后找几个老乡「借人头一用」,轻轻松松地飞回去邀功。
结果么,自然是「红匪」越剿越多,搞到最后连树都会说话了。
这样的「特种战争」连南美的毒枭都无法解决。至于群众基础更好的越共,就更是甭提了。
作者的话: PS:今天有人做了个怀旧游戏的视频,才赫然发现,前几年火爆的一塌糊涂的《旅行青蛙》,已经销声匿迹了啊。
并不是什么游戏都能有红警、魔兽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呐。
第70章、从今天开始为人师婊
除了在东南亚的「竹幕」战场,脑洞大开地发动了一场富有天马行空般想象力的「特种战争」之外,1961年6月,肯尼迪总统还去了一趟维也纳,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面,举办了一场两国首脑峰会。
在举办峰会之前,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印象,还停留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时那个满口粗鄙之语,并且嚷嚷着点名要跟玛丽莲·梦露约会的土老帽,认为赫鲁晓夫应该很好说话,不难对付。
但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各种粗俗表现,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立人设」的刻意伪装。
这并不是说这位「玉米帝」在背地里有多么的文质彬彬,而是说,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好说话。
而他在上一次访美期间,曾经大力倡导的对美缓和,也只是在站稳脚跟之前的短期权宜之策。
现在,赫鲁晓夫已经彻底摆平了竞争对手,在苏联实现了大权独揽,自然没必要继续对美国低头。
——本位面的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的春天,确实是轻松打赢了多米尼加之战,而没有在古巴的猪湾滩头丢人现眼。但赫鲁晓夫同样也不觉得这种一边倒的简单胜利,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
更要命的是,入侵多米尼加的胜利,让肯尼迪有点「飘」了,导致他对本次峰会有了过高的期待。
按照美国智库的看法,苏联经济如今越来越依赖于西方的贷款和贸易,可以借助这一点来发力。
但赫鲁晓夫却认为,正是美国已经在太多的地方占据优势。所以苏联才万万再不能做更多的让步了。
可想而知,维也纳峰会的结果并不愉快,肯尼迪本来以为能够在限制核试验和欧洲安全的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双方在峰会期间除就老挝停火事宜达成一致意见之外,其他方面几乎一无所成。
甚至就连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老挝战场停火协议,最终也被证明是一个坑:
这次停火的结果,就是让越共的老挝革命盟友,实际控制了整个胡志明小道经过的老挝领土,从此越共可以合理合法地绕过北纬十七度分界线的「竹幕」,不断向南越领土渗透和进攻了。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当时美军还没有大规模成建制进入越南战场,南越军队在本土都被越共各种吊打,南越的将军们更是热衷于保存实力,以在某一天尝试染指总统宝座,而不是跟越共拼命。
在这种无力可使的情况下,美国又怎么可能迫使北越方面接受一份对他们不利的停火协议呢?
除了老挝停战问题之外,德国问题则是本次峰会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东西两个德国的问题,在5、60年代一直是美国和苏联关系的焦点:两个德国要不要合并?两个德国要不要建立军队?这在当时都是被两大阵营反复讨论了很多次的。
事实上,苏联对于控制东德的想法,并不是非常的坚定。贝利亚就曾经想过用放弃东德来换取美国停止冷战,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也想过能不能在保证德国永久中立的情况下让东西德合并。
但在屡次向西方示好,均遭碰壁之后,1961年的赫鲁晓夫已经放弃了将东德作为筹码,跟西方做交易的想法——因为西方拒绝付账,只想白拿。并且认为美苏缓和之事,已无希望,只能针锋相对地斗争了。
1961年1月6日,赫鲁晓夫正式放弃了美苏缓和关系的计划,转为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要战场,跟美国展开博弈:“无限支持为求解放而斗争的民族的正义战争!”
而在欧洲,苏联也决定保持两个德国的长期共存,作为铁幕对峙的冷战前线。
这样一来,被北约联军占领的西柏林
,就成了一块嵌入东德领土的飞地,让华约阵营十分难受。
更要命的是,西柏林不仅是北约势力戳在铁幕后方的桥头堡,还是东德人口流失的中转站。
没办法,东德政府在搞秘密警察方面确实是堪称经典。但在搞经济就不太行了,工农业都很糟糕,而西柏林却是西方的样板建设城,比西德其他地方还要发达,这一对比就更让东德人心理不平衡了。
于是,东西两个德国分裂以来,竟然有超过两百万嫌贫爱富的东德人,通过西柏林逃往西德!
对于总人口不过千万级别的东德来说,如此大规模的剧烈人口流失,堪比是在大动脉上放血!
——大约相当于中国人口往海外移民了两三亿的样子吧?
虽然同时也有五十万人从西德逃往东德,比如默克尔总理一家就是,但这比例依然是过分悬殊了。
通常,越是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就越是热衷于逃往西德,而最穷的底层人民则反过来往东德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东德的自作自受——经互会的体制下,苏联给东德规定了整体发展方向,只允许东德重点发展现代工业中的一两个分支产业,以免跟其它华约国家形成重复建设。
但问题是,东德的高等教育体系却没有因此调整,而是跟二战前一样,继续全面发展。
这就导致很多没选对专业的东德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国内根本不可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如果不想让苦学得来的一身本事就此荒废,他们除了润到隔壁的西德碰碰运气之外,还能怎么办呢?
除了东德人之外,还有许多波兰人和捷克人,也通过西柏林这个中转站,不断逃亡到西方。
为了堵上西柏林这个缺口,从而建立一条完整的铁幕隔离带,赫鲁晓夫在维也纳峰会上向肯尼迪摊牌,要求英美军队退出西柏林,让柏林「非武装化」和「中立化」。
他主张让英美苏三国一起退出柏林,西柏林和东柏林合并为自由市,不归苏联管,也不归美国管。
很显然,这根本就是在忽悠肯尼迪:柏林虽然不驻军了,但柏林城的外面,可是被民主德国的领土包围着啊,东德国旗上的镰刀铁锤看见没?说是没有苏军驻军,到时候柏林肯定被社会主义阵营吞并!
于是,肯尼迪总统当即就拒绝了赫鲁晓夫的主张,表示自由世界绝不会放弃西柏林。
哪怕赫鲁晓夫开口威胁「如果有人妨碍这个计划,就势必会引发战争」,肯尼迪也只是直视着赫鲁晓夫,毫不客气地反驳说:“那么很快就会有一场战争的。先生,今年将会迎来一个寒冷的冬天。”
峰会结束后,肯尼迪跟《纽约时报》总编詹姆斯·赖斯顿,在私下抱怨说,赫鲁晓夫一定是认为他年轻又没经验,稍微吓唬一下就能拿捏住。除非能让赫鲁晓夫改变这种想法,否则肯定谈不出什么结果。
由于在维也纳峰会上没能吓唬住肯尼迪,赫鲁晓夫一回国就宣布,苏联国防预算增加三十亿卢布,并且准备在九月份再次举行核武器爆炸试验。
肯尼迪回国之后也发表了电视讲话,说「不允许通过武力把我们赶出西柏林」,宣布追加32.5亿美元的年度军事预算,召集预备役,提高征兵额两倍,陆军扩军4个师,海军陆战队扩军2个师。
赫鲁晓夫恐吓说:「肯尼迪先生,如果发生战争,你将会是美国的最后一位总统」。
肯尼迪则对美国人民发表电视演说,“倘若战争爆发,那一定是从莫斯科发动的,不是从柏林发动的……只有苏联政府才会利用柏林边界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赫鲁晓夫随即向全世界提出警告,说苏联现在已经能够制造爆炸力相当于1亿吨烈性炸药的核弹,已经拥有能够运送这种核弹的火箭。肯尼迪则敦促美国人修筑更多的地下避难所,又向西柏林增兵。
就这样,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斗法不断升级,进入僵持状态,两人隔空对瞪,就看谁先眨眼。
在此期间,由于媒体的大肆炒作,美国本土民众情绪再次趋于紧张,五角大楼趁机贩卖了一波焦虑,又卖了一堆军方出品的「末日生存套装」,并且大建了一波新的避难所。
与此同时,整个欧洲的上空更是阴云密布,在普通人看来战争好像要一触即发。
其实,这在冷战时代,基本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活在深山老林里的人,普通的城市平民只要平时看报纸看电视,隔个一两年就要被类似的新闻惊吓一次:1948年美国说要拿原子弹砸苏联;1950年世界大战差点从朝鲜开始;1956年的苏伊士战争,苏联又威胁要核平法国……
至于作为争斗焦点的柏林城内,更是一片混乱,东德百姓争先恐后地往西柏林逃窜。
仅仅在七月,就有三万名东德难民逃入北约控制的柏林西部。八月的头十天中,又有一万六
千万名东德公民越界逃进了西柏林,其中大部分是医生、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严重影响了东德五年计划的完成。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