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66章

作者:老老王

 不过是区区一个海滨小渔港,为什么就连这等乡下地方,到了赤色分子的手里,也会变得如此难打?

 ——当第2506旅的主力部队,在圣罗曼旅长的指挥下,正

 漂在古巴以南65公里的海面上时,副旅长伊尔内多·奥利瓦中校则带着一支的小部队,对古巴岛最东端的关塔那摩省,发动了一次骚扰性质的偷袭。

 具体来说,奥利瓦中校带着一个加强营约600人,从多米尼加共和国北部的普拉塔港启航,分别乘坐三艘商船和两艘登陆艇,在两艘美军驱逐舰和一艘美军登陆舰的护送下,偷袭三百多公里外的迈西镇。

 与此同时,关塔那摩基地驻扎的美军,也会刻意做出一些集结调动的姿态,吸引古巴人的注意力。

 届时,如果古巴革命军把这里误判为主要登陆场,并且调动预备队驰援国土的最东端,这个距离哈瓦那900公里的偏僻之地,那么就能让中部地区的防御力量变得大为空虚,有利于主力部队突破滩头。

 就算卡斯特罗不为所动,这次佯攻至少也能吸引住古巴东部战区的兵力,使之不敢支援中部主战场。

 然后,按照中情局的看法,关塔那摩省是古巴岛最东端的省份,而迈西镇又是关塔那摩省最东端的镇子。可谓是偏僻到不能再偏僻的乡下地方,防御必定薄弱,一个加强营的雇佣兵可以一鼓而下。

 真正让中情局担心的,反倒是由于迈西镇太偏远。即使被雇佣兵打下,首都哈瓦那可能依旧一无所知。

 所以,埃斯特莱恩组长还特地给佯攻部队安排了战地记者,跟在登陆船队后面,准备在「义军」占领这座小镇子之后,就立刻向全世界播报这一战地新闻,还有对「古巴自由战士」的实况电台专访。

 结果,现实与中情局间谍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就连这么一个只有一两千人口的偏僻小镇,都让伊尔内多·奥利瓦中校差点儿撞上铁板!

 1月5日凌晨4时,为了给登陆部队侦察航道,由美国派遣的特种部队潜水员趁着黑夜,偷偷爬上迈西镇附近的海滩。结果他们刚一上岸,就遇到了一支正在开车巡逻的古巴民兵五人小分队。

 这些人一面在滩头阻击登陆敌人,一面用车上的报话机报警。可惜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但他们最后的报告还是传到了哈瓦那,全文只有三句话:敌人登陆;我们拼死战斗;誓死保卫祖国!

 这五名英勇的民兵,终究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阻击敌人登陆的任务,为后方城镇的布防争取了时间。

 接下来,这个加强营的叛军陆续涉水上岸。但迈西镇上的八十多名古巴民兵,也已经完成了布防。

 虽然这些民兵确实缺乏训练,但在他们最熟悉的家乡主场作战,还是发挥出了超水平的战斗力。

 双方在狭窄的街巷之间,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雇佣兵竟然前后被击毙了五十多人,损毁了吉普车五辆、登陆艇一艘。但依旧没能完全歼灭这些乡村贫农出身、刚刚分到了土地的古巴民兵。

 期间,还有400多名古巴民兵,从不远处的巴拉科阿城沿着公路赶来增援。幸亏雇佣兵的空军发现了这一动静,对他们进行了空袭和扫射,成功炸垮了这一路援兵。

 但另一路约30人的古巴边防部队,却没有被叛军的侦察机发现。而是在中午时分悄悄杀进了迈西镇附近的滩头,到处纵火和发射火箭弹,给登陆场上的雇佣兵造成了严重损失。

 奥利瓦中校不得不把一半以上的兵力部署在镇外,用于警戒和阻击敌方援兵。仅仅投入两个连在镇内攻坚,结果就导致巷战一直打到了黄昏时分,都还没有结束,让中校在随军记者面前深感丢脸。

 不过,随着美国海军的登陆舰,把叛军的两辆M41轻型坦克送上了岸,靠着坦克开路,叛军终于碾碎了镇上民兵的最后防线,冲进了残破不堪的教堂。

 然而,还没等奥利瓦中校看到教堂屋顶的红旗被扯落,就听见惊天动地的「轰隆」一声,耀眼的火光腾起,巨大的烟团把整座教堂吞没——这是古巴赤色民兵在最后时刻引爆了弹药库!

 好吧,尽管被一群「暴民」打得如此狼狈。但这支佯攻部队终究还是攻陷了迈西镇。

 之前收了CIA特别津贴的战地记者,努力掩饰着眼底的轻蔑,尽力写了一份妙笔生花的新闻稿,向全世界通报「追求自由的古巴义军」已经成功打回祖国,建立了一个「坚固的自由阵地」。

 而奥利瓦中校在清点完手下剩余的可用之兵后,却不得不忧心忡忡地考虑,接下来究竟是快进快出,插旗摆拍几张照片之后,就立刻登船回到海上去?还是硬着头皮,在迈西镇的残垣断壁之间坚守下去?

 他手里的这个加强营,在一天激战之后已经死伤近半,只剩下三百多人还有战斗力。

 原本说是只要「义军」上岸,就会立刻投奔响应的「古巴自由战士」,这会儿也根本不见踪影。

 但古巴革命政府在关塔那摩省,除了地方民兵之外,还部署有一个监视美军基地的边境旅,约3000名正规军。如

 果这支部队放弃对美军基地的监视,掉头扑向迈西镇的话……

 伊尔内多·奥利瓦中校手里这支残缺不全、士气低落的小部队,只怕是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然而,正当他看着天边的暮色,瞻前顾后的时候,管无线电的通讯员却喜气洋洋地嚷嚷起来。

 “好消息!长官!好消息!关塔那摩打起来了!我们就要胜利啦!”

 “你在说什么傻话?我们现在这不就是在关塔那摩省打仗吗?”奥利瓦中校听得一头雾水。

 “抱歉,长官,我刚才没说清楚。不是我们这里,是关塔那摩的美军基地!那里的美军跟卡斯特罗的军队开战啦!山姆大叔正式下场!我们的这一仗已经稳赢了!”

 “什么?!!”奥利瓦先是大吃一惊,随即满脸狂喜,“感谢上帝,卡斯特罗就要完了!”

 ——

 一般而言,在全世界的舆论媒体上。如果有人说起关塔那摩,那么通常都是指古巴岛上的关塔那摩美军基地,一个被用来关押「恐怖分子」的特殊监狱,一个臭名昭著的酷刑虐囚之地。

 但事实上,它是美国在海外建立最早的军事基地,始建于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当时第一批攻入古巴的美军,就是从关塔那摩湾登陆的,并且从此强行租借此地,一直赖在了这里。

 注意,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并不是那种只有一座军营或一个机场的小玩意儿,而是占地面积足足117平方公里,超过了很多迷你小国的版图,其中78平方公里是陆地,39平方公里是海域。

 在这里做一个对比——香港岛的面积只有80平方公里,也就是跟关塔那摩基地差不大。

 与此同时,关塔那摩还是古巴一个省的名字,同时还是这个省的省会城市的名字。当然,由于古巴是一个小国,所以关塔那摩省也只有六千多平方公里,大约跟中国一个地级市的面积差不多。

 作为省会的关塔那摩市,跟关塔那摩基地一样,都坐落在关塔那摩湾的岸边,彼此相距十五公里。

 虽然关塔那摩湾被美国租用,但美国也没有租用整个海湾。关塔那摩湾的地形呈葫芦形,湾口朝南,分为内外两个湾区,美国只是租用了外部的海湾,而里面的海湾仍然属于古巴的关塔那摩市。

 美国在关塔那摩湾的外湾建有海军基地,包括机场和多座军用码头,码头可停靠和维修航空母舰。

 而古巴在关塔那摩湾的内湾也建有港口。但湾口在美军控制之下,商船出海必须经过美军基地。

 在早些年的时候,关塔那摩的美军基地,跟关塔那摩市的关系还不错,古巴商船可以自由出海。美军官兵在关塔那摩市的消费,大大振兴了当地的市场经济。各种合法贸易和走私生意,也搞得很兴旺。

 但等到卡斯特罗建立古巴革命政权,把古巴变成西半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双方关系立刻急转直下,关塔那摩基地与关塔那摩市之间,出现了类似朝鲜半岛「三八线」的军事禁区。

 卡斯特罗在这里部署了全国唯一的一个边境旅,后来又增加了炮兵团和苏联援军的重型火箭炮团。

 古巴革命政府每一年都要求美国归还关塔那摩基地,并拒收租金,但美国一直不肯放弃该基地。

 于是,为了赶走盘踞在自己国土上的美国佬,古巴革命政权采取了很多施压的措施,比如给关塔那摩基地切断供水和供电,断绝贸易,让这个基地变成一座陆上孤岛,企图渴死美国佬。

 可是美军却自己用船队运输补给,又在关塔那摩建立了独立的发电厂和海水淡化设施,并且向牙买加买水,用船舶按时运输到关塔那摩,硬是在这里撑了下来。

 同时,作为报复,美军不仅在关塔那摩基地大规模增兵作为恐吓,还封锁了关塔那摩湾的湾口,禁止商船出入,导致古巴的关塔那摩市被封锁在内陆,失去出海口,迅速萧条下去。

 等到「热带惊雷」行动打响之后,双方关系更加紧张,全都进入最高等级的战备状态,彼此之间的气氛仿佛火药桶,只要一颗火星溅落,大战就会轰然爆发。

 然后,这颗火星就降临了。

 ——为了配合伊尔内多·奥利瓦中校在关塔那摩省海岸线上的佯攻,叛军的八架B-26入侵者攻击机,于1月5日中午轰炸了关塔那摩市的古巴边境旅驻地和苏军营地,造成了短时间的通讯混乱。

 偏偏这些叛军的飞机是穿过美军基地上空之后,再轰炸了关塔那摩市……

 于是,精神高度紧张的苏联重型火箭炮团,误以为是美国飞机轰炸了自己,立刻做出反击,向关塔那摩基地发射了一百多枚「喀秋莎」火箭弹,当场击伤港内停泊的多艘美军舰艇,炸死炸伤美军数十人。

 挨了暴打的美军也不甘示弱,当即向关塔那摩湾周边的敌军阵地开炮还击,又派遣飞机再次轰炸关塔那摩

 市……虽然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没有杀出基地,但整个古巴的目光都已经被拉到了关塔那摩这里。

 换而言之,佯攻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然后,在「热带惊雷」行动开始的第三天,第2506旅雇佣兵的主力部队,终于登陆了!

 作者的话:  PS:根据史料记载,哈萨克草原的人口、军力和承载力,都是蒙古草原的两倍以上。

 可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蒙古人追着哈萨克人吊打,而不是反过来呢?

 准格尔汗国简直是把哈萨克草原当作血包,在东边被清朝打疼了,就去西边抢哈萨克人回血。

 同样都是游牧民,怎么差距如此之大?而且西边的游牧民,在武器技术上应该更有优势呐。

 第104章、燃烧的古巴岛

 1962年1月6日中午,「热带惊雷」行动开始的第三天,古巴岛,特立尼达城以南海域

 顶着纵使在冬日依旧毒辣的加勒比海烈日,中情局古巴特别任务小组的组长,雅各布·埃斯特莱恩,趴在一艘商船的船舷栏杆上,透过望远镜打量着前方的古巴海岸线。

 只见灿烂的阳光下,天空的白云缓缓流动,翠绿的树林随风摆拂,树叶边缘反射着微亮的金光。

 码头的吊机和零星的建筑物,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之中,背靠着巍峨山峦,显得错落有致。

 ——这就是特立尼达城的附属港口:卡西尔达港。

 而特立尼达的市中心,则位于距离港口6公里的山谷中:这也是拉美沿海城市的常态,为了躲避风暴和海盗的袭击,大多数古老的城市并非直接建造在海岸线上,而是坐落在跟海岸有几公里距离的内陆区域。

 古巴的特立尼达城,由哥伦布的部将奠基,始建于16世纪,它位于古巴中部的艾斯坎布雷山脉南麓,夹在陡峻的山脉和浩瀚的加勒比海之间。

 按照美洲标准,这座依山傍海的小城已经称得上历史悠久,并且完整地保存了殖民地时期的人文风貌,以其特色建筑著称,从16世纪直到19世纪的建筑艺术风格,在这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城内街道均由碎石或鹅卵石铺砌,道路两旁矗立着各种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住宅,黄墙红瓦,夹杂白色的装饰带,看起来色彩颇为鲜明。马约广场是该城的象征。广场上耸立着高大的国王棕榈和城市保护神特尔西科雷女神雕像,四周还有多处教堂、修道院和宫殿建筑,洋溢着浓郁的热带风情。

 ——在另一条历史线上,古巴的特立尼达城,将会与距离城市十二公里之外的洛斯印海尼奥斯谷地黑奴糖厂遗迹,一起于198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在此时此刻,这座古朴而优雅的加勒比海小城,却遭到了无情战火的蹂躏。

 首先,叛军的B-26入侵者攻击机与「吸血鬼」战斗轰炸机,已经连续三天轰炸了特立尼达城、卡西尔达港和洛斯印海尼奥斯谷地(糖谷),将当地驻军的营地炸得七零八落。

 其次,在今天清晨,第2506旅的220名伞兵,乘坐7架C-46和3架C-54运输机,携带重装备降落在洛斯印海尼奥斯谷地的伊斯那卡庄园和附近的甘蔗地。

 但比较倒霉的是,这些伞兵们掉在恰好掉在了古巴民兵的集结区,真是应验了那句「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箴言。不过训练有素的伞兵在对抗缺乏训练的民兵时还算游刃有余,这才没有被立即歼灭。

 之后,叛军的P-51战斗机群紧急出动,对围攻伞兵的古巴民兵进行舔地扫射,又空投了弹药补给和更多的75毫米无后坐力炮,伞兵们终于在上午10点驱散了手里只有土制猎枪的民兵,夺取了伊斯那卡庄园。

 如今,对于海滨堡垒里的古巴革命军来说,天上有轰炸机反复暴击,背后有叛军伞兵骚乱作乱。

 虽然这帮赤色分子躲在貌似坚固的海防工事里,但内心想必已经十分惶恐了吧?

 作为发动这场战争的幕后金主代理人,埃斯特莱恩如此想着,同时认为现在已经时间成熟,可以发动最后一击:“通知圣罗曼旅长,登陆行动开始!”

 伴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护航的江河级护卫舰「梅拉」号抖动了一下,把桔红色的火焰吐了出去,而它的同级僚舰也紧随着开火。四英寸的弹丸在空中划开一条条赤色弹道,落在古巴岛的海岸线上。

 两艘护卫舰全都舰身横侧,各座炮塔交替射击,轮流喷烟吐火,炮声在海面上隆隆震荡。

 无数钢铁的弹丸划过海面,落到岸上,腾起猩红色的火光和烟团,没多久就形成了厚厚的烟云。

 古巴革命军的海岸炮也并不示弱,几门隐藏得很好,躲过了空袭的海岸要塞炮开始反击对轰,让两艘护卫舰的前后左右不断升起水柱。一些炮弹在空中爆炸,弹片纷飞,打在钢板上,发出刺耳的哨音。

 忽然,一艘护卫

 舰被击中弹药库,发生了大爆炸,声音惊天动地,一个炮塔像玩具般被掀飞到空中。

 剩下的一艘梅拉号护卫舰,见状肝胆俱裂,不敢再跟岸炮对射,立即释放烟雾,掉头撤离了海岸线。

 但圣罗曼旅长丝毫不为所动,在广播中继续下令:“先遣队登艇!”

 听了这话,雇佣兵们如蒙大赦,纷纷涌上甲板——这几天的航渡生活实在是让他们受够了。

 尽管海风颇为清爽,但每艘运兵船的舱室都是密不透风,空气中弥散着汗臭、狐臭和其他怪味。这种「沙丁鱼罐头」既装货又载人,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宛如贩奴船一般。

 他们背着行囊翻过绳网,下到步兵登陆艇上。期间不时有人或物件掉到海里,咒骂声频频传来。

 但最终,各式各样的步兵登陆艇、坦克登陆艇和玻璃纤维小艇,还是乱糟糟地完成了编组。在扫雷艇的引导下,驶向古巴岛的海岸线——虽然都是些小船,但迫近海岸的时候,看起来还是颇有气势的。

 于是,岸上的海防炮火打得更加激烈了,一时间只见红光闪烁,炮声滚滚。

 可是,这些登陆艇显然没有直冲敌阵,让他们的薄皮船跟炮弹硬碰硬的意思,而是在海面上斜斜地划出一条弧线,绕开了那些已经暴露的海防火炮掩体,试图在守军的火力覆盖范围之外,寻找一处滩头登陆!

 ——此乃是从风帆时代就一直沿用的战舰破炮台之术:避开炮台登陆,随即绕到后面进行地面攻击!

 鸦片战争时代,清军在东南沿海的各座炮台,基本都是在登陆英军龙虾兵的刺刀冲锋下陷落的。

 发现了叛军的意图之后,缺乏定力的古巴守军也顾不得继续隐藏火力,而是把一切能打的火炮都推了出来,试图将弹雨切入登陆小艇编队的阵型,让它们如疾风中的秋叶一般,被水柱和巨浪掀翻沉没。

 怎奈岸炮终究是固定的,而登陆艇却是灵活的,它们就像摸了红烫煤块的猫儿一般,一遇到炮火就缩回来,然后绕到更远的地方尝试靠岸,最后终于找到一处足够偏僻的滩头,在这里冲滩上岸。

 冲滩过程中,一部分登陆艇被水下暗藏的珊瑚礁损坏,运载的士兵只得弃船涉水上岸。但大部分士兵还是成功把登陆艇和小艇行驶到了滩头,然后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夺取制高点,控制滩头阵地。

 到了下午2点,成功登陆的雇佣兵已经超过了一千人,被送上岸的M41轻型坦克也达到了5辆。

 圣罗曼旅长下令将这些坦克组成一个装甲分队,迂回到古巴革命军阵地后方,切断特立尼达市区和卡西尔达港之间的公路,以及两者之间一段仅有六公里长的城市铁路(可以看作蒸汽时代的地面轻轨)。

 但哈瓦那的卡斯特罗也如梦初醒,终于确定了叛军的真正主攻地点并非关塔那摩,而是特立尼达。

 于是,卡斯特罗立刻下令,集结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力,反扑特立尼达登陆场,同时发表全国讲话。

 在讲话中,卡斯特罗宣称,一股由古巴流亡者组成的反革命分子,在美国支持下入侵了古巴领土,他们要破坏古巴革命,夺走古巴人民在革命后获得的一切尊严和权利。

 如果古巴的农民不想让刚刚到手的耕地,再次被联合果品公司夺走,就要支持政府打赢这一战!

 一时间,整个古巴岛上群情激奋。

 虽然少数刚被打倒的「阶级敌人」弹冠相庆,期盼着「美帝王师」和「自由义军」杀回古巴「拨乱反正」,把那些忘了尊卑伦常的贫农们,重新踩回到泥泞里。

 但更多的贫农、工人和年轻学生,则是热血沸腾地扛起了步枪,从全国各地步行或坐车开赴战场。

 刚刚就任中部战区司令的切·格瓦拉,也是十分激动,立刻率领圣克拉拉的一个T-54坦克团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团,前往特立尼达参战。但由于沿途桥梁多处遭到轰炸破坏,导致这支援军前进得十分缓慢。

 下午3点,据守在伊斯那卡庄园的叛军空降兵,再次打退了一伙古巴民兵的反扑。但自身损失也很惨重,并且弹药即将耗尽。幸好,中情局的运输机部队还算给力,为他们空投了一批弹药补给。

 随后,活跃于艾斯坎布雷山脉的反卡斯特罗「白色游击队」,终于跟这批深陷敌后的空降兵会师了。

 与此同时,叛军的装甲部队,在离开海滩后不久,就遇到了从特立尼达城内派来的革命军队装甲兵。

 5辆M41轻型坦克与4辆T-34坦克在艾斯坎布雷山脚下爆发激战,互相游走截击,最终叛军装甲兵被击败,前后损失4辆M41轻型坦克,却仅仅击毁了一辆T-34。但随后,叛军的六架B-26入侵者轰炸机呼啸而至,轰炸了刚刚得胜的古巴革命军装甲兵,轻松摧毁了剩下的三辆T-34。

 下午4点,古巴革命政府派出了手里仅剩的一架B-26入侵者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