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抹精致的灰
这些战舰可不是个小数目。
不仅如此,严重的数据冲突和逻辑出错甚至可能会导致人工智能产生战术误判,从而影响到对于整个大局的判断和决策——哪怕在人类的监控和修正下,不至于偏离出太远,可能对整个战局的胜率影响只有0.01%,但哪怕只降低0.0001%,那也是实打实的降低。
“这次战斗结束之后,一定要让上头重视起来,好好的整治一下议会里那些只会拖人类文明后腿的败类才行。”
望着屏幕上正在缓缓向人类压来的敌军联合舰队,总指挥在内心中暗暗想道。
若是没有他们的狂妄自大乃至是从中作梗,不论是和联邦以及同族体的外交关系,还是如今人类对这场战争的准备,都会比此刻要好上太多太多——当某些人的存在对人类文明不仅没有丝毫好处,反而还拖其后腿的时候,快刀斩乱麻,才是最好的选择。
“敌舰队前锋当前距离我方...20000千米!”
——————
PS:想换个封面,如今这个即不能吸引到喜欢看美少女的读者,也不能吸引到喜欢看科幻的读者,就很尴尬。
大家是想看这种的呢——
图片:"猫耳萝莉",位置:"Images/1617683989-100214443-106919404.jpg"
还是想看科幻一点的呢——
图片:"世界型都市",位置:"Images/1617654510-100214443-106919404.jpg"
第二卷 抗灭绝战争 : 第一百一十六章 日暮东风怨啼鸟
不同于位于恒星-铁心母星四号拉格朗日点上,那个通往灭绝单位的、公转周期长达数十天的虫洞,这颗连通火星和直布罗陀要塞的虫洞不论是在距离上还是周期上,都是相对十分短暂的。
目前这颗虫洞是在一条距离G2-139d-b卫星表面约850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在这种轨道高度之上,虫洞的轨道周期已经是十分漫长的了,因此为了保证虫洞后方的火星的安全,直布罗陀要塞必须处于和虫洞相同的运行轨道,以避免出现鞭长莫及的情况——当然,它们之间有1000千米左右的距离,以确保能够避开虫洞周围的空间畸变区。
回到有关观测设备的话题上,要知道,虽然每一艘战舰上都搭载有不少的冗余和备份,但没办法,作为含有大量光学部件的组件,这些设备实在是太脆弱,太易损了。
先不说兆瓦级脉冲激光的每次命中,都可以轻易的摧毁落点数米范围内的一切设备,哪怕幸运的从前期双方的火力交换中幸存下来,也没有丝毫用处。
毕竟,刚开场的一两个小时内通常很难造成什么太大的战损,双方与其说是在对射,更不如说是在互拆防空,而众所周知,在太空当中,没有了舰载机,那么舰队的防空火力是为什么而准备的呢?
是为导弹——或者说,是为了导弹上搭载的核弹头。
“检测到敌舰队正在释放导弹,当前距离19800千米。”
来自要塞观测阵列的数据迅速的上传到了指挥部的战术星图当中,并且实时的同步给了战场上的所有己方单位。
和旧时代海战中鱼雷的作用类似,在太空时代,只有来自导弹的攻击才真正有可能完全摧毁一艘战舰。
不是像激光、粒子束或者电磁炮那样,通过废掉对方的散热和机动能力来达到战术意义上的“摧毁”,而是真真正正的,用来自热核反应的力量去融化和撕碎它们。
当然,在大型武器级激光器愈发成熟,乃至诞生了射程超万公里的超大型“轴炮式”激光器的现在,导弹由于其相对于光速来说极其低下的速度,以及其跨越拦截火力区所需的漫长时间,已经逐渐的让出了原先舰队主战兵器的地位,成为了用于协助激光战列舰作战的“辅助性兵器”,但这不意味着,退下王座的核弹就风光不再了。
恰恰相反,当舰队不再需要核弹来进行直接杀伤之后,它们就可以腾出手来,做一些对战争更加帮助,更加难以替代的全新任务。
那就是烤坏敌人表层的所有设备。
而在这些设备中,观瞄设备——准确的说是观测设备,恰恰是当中最脆弱的那一批,甚至连散热板都比它们能抗的多。
毕竟,考虑到战场严酷的环境,为了从横飞的碎片和以及之前所说的太空飞行大烤箱的手中生存下来,战舰的散热板是带有一些轻装甲的。
尽管考虑到质量和散热效率的因素,这些装甲不会很厚,而且用料也很少采用金属这样的高密度物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面对核弹远距离的“烘烤”时,这些轻装甲的效果卓群。
一般来说,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之下,只要战舰本身的机动和瞄准能力还在,完全可以不借助任何观测设备,只凭借友军的指引进行“盲射”。
不管是从后方较远的其他战舰上,从游离在战场之外的观测卫星上,还是干脆通过主基地的大型观测阵列接受数据,这都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连21世纪的古代人都能做到,更别提是已经进入24世纪中叶的现代人类文明了。
“它们就像宇宙中一台以十几千米每秒飞行的,冷酷无情的——烤箱。”
对于现代太空战中的的核弹们,人类的键盘战术学家们是如此评价它的——不得不说,还是挺形象的,不是吗?
一但有船不幸吃到了哪怕一颗核弹的中近距离引爆,那么恭喜,在核爆那强烈的广域等离子体、X射线、早期核辐射以及光热辐射打击之下,这艘战舰面向爆心的那半面就基本不可能有什么能看的观测设备了。
这正是当今导弹的精髓,比起靠速度强行突破舰队群那越近越强的近防激光防空网,亦或者试图穿过由拦截核弹弹幕制造出的等离子“火墙”什么的,在几十乃至上百千米之外引爆无疑就安全多了。
尽管比起一发就能报销掉一艘战舰的“内爆”,这种只能将其烤的“外焦”的攻击方式看起来很弱,很得不偿失,但在实际作战当中,反倒是后者的作用更大。
没有打到敌人身上的伤害,哪怕其理论数值再高,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且,能够远程杀伤敌人的表层设备,并不代表说这些核弹就只能用来当“烤箱”。
假如敌人的拦截火力不足,亦或者战场上有什么其他的条件允许的话,这些核弹头当然可以选择将引爆距离拉的更近一些,以求对散热板、工质罐乃至是表层装甲进行杀伤。
毕竟,根据平方反比定律可知,在真空中核弹的威力会按照距离源的远近的平方反比而下降,也就是说距离每缩短一半,威力就会提升四倍。
因此,若是引爆的距离能够近一点的话,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甚至如果对方再拉胯一点的话,这些动辄几万吨乃至是百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也丝毫不介意效仿它们的前辈,成为在敌方战舰内部迸发出的最璀璨的光芒。
这是来自热核反应的力量,是现今各大文明所能装备的,最最强大的武器。
没有之一。
“敌舰队当前与我方的距离为,19500千米,预计将在一小时五十分钟后进入射程。”
人工智能那甜美中夹杂着一丝机械感的声音恰逢时宜的在耳旁响起,将要塞总指挥官从原本的自说自话中惊醒。
“现在可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他摇了摇头,先将那些和战争无关的东西从脑海中甩出,随即抬头看了看面板右下角的时间,思考片刻,下令道。
“采用三号预案。”
“是,长官!”负责传达命令的副官立刻挺直了身板,“全体注意,采用三号预案!”
“三号预案!”
在要塞的激光和无线电波之下,这项指令被迅速的传达给了整个战场上的所有人类单位——不论是躲藏在卫星背后的发射基地,还是在虫洞前列阵准备迎敌的舰队,甚至正在火星轨道上环绕等待激活指令的导弹群落,皆是如此。
尽管被灭绝单位的超光速跃迁给打了个措手不及,但说到底,人类这几百年来的战争经验也不是吃干饭的,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后方的智囊团们就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成功演算出了一些能够让人类在这等绝境中坚持下来,乃至是反败为胜的可能性,并以此制定了几个可行的方案。
不仅如此,智囊团们甚至还为各个方案准备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提前将所有的预案数据导入了各个方案中需要涉及到的设备当中,以便前线的总指挥官先生进行灵活且迅速的选择。
虽然这些方案都十分的冒险,其对应的“获胜可能性”也跟胡扯差不多,若是放在平时的话,根本不会有人去正眼看这些方案一眼。
但在如今,这些严重违反作战条例,看上去如同天马行空的方案却成为了人类获胜的一丝希望。
宛如黑夜中的一盏烛光一般,微弱,却令人瞩目。
“对方的导弹点火了没?”
“报告长官,没有。”副官一边操作着面前的面板,一边回答道,“敌方仍处于释放导弹的阶段,暂时没有点火迹象。”
“当前数量多少?”
“564枚。”
“继续监控,有变动随时汇报。”战术协调官一边语速飞快将副官吩咐下去,一边将语音切换到了部署在卫星背面的四号导弹基地的频道中,“五号导弹基地,你们的导弹准备好了吗?
“...报告长官,没有,由于导弹井加注设备故障,我们必须临时更换备用设备,导致液氢加注进程尚未完成,还需要一段时间。”
通讯另一侧的声音不仅嘶哑,还带着相当程度的失真,听上去就跟上上上上世纪,第一次世界冷战时期的音质差不多。
“你们那边的信号不太好?”
“...是的,我们的通讯设备也有一些故障,不过还不知道是什么模块出了问题,现在也没有能力去检修,因为我的同伴目前正在抢修导弹井的过程中。”
背景噪音中加注设备的轰鸣声验证了它的话。
“明白,保障导弹井能够正常运行才是第一任务。”
得到答复之后,战术协调官点了点头,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毕竟这几个处于卫星背面的基地由于此前的一些原因,大多年久失修,缺乏经费维护,出一点小毛病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会有人觉得,单凭一支不到二十人的常驻小队,加上一些由基地中央电脑依照程序指挥的维护机器人,就能够妥善维护好一个占地达几平方千米的大型基地吧?
先不说人类现在的人工智能科技,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制造出来的人工智能妥善的维护好一个基地,就算有,由于联合国的《人工智能军工管制法案》的存在,也不可能允许人工智能去管理这些“危险”的基地。
要知道,根据法案的评级,这些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基地个个都是三级起步,别说是让人工智能去管理了,连有人工智能存在的网络都禁止与它们连接,以致于不论是要塞想要联系到里面的官兵,还是里面的官兵想要联系外界,都得进入专门的房间,经过一个说不上复杂,但也绝对不简洁的程序才行。
若是像上传下载数据这种高危行为,那更得是用专门的激光通讯信道,根本无法像战舰那样通过“指挥网络”进行方便快捷的沟通,可谓是麻烦一堆。
“没办法,比起出现人工智能叛变或者铁心智械入侵之类的情况,麻烦一点,求个安全总是好的。”
也没等对面回答,他就清了清嗓子,继续询问道。
“那,你们还需要多久?”
“...四十分钟之内。”
“明白,还请尽快。”
他点了点头,一边在面板上记录下“五号基地-40分钟”,让电脑开始倒计时,一边马不停蹄的将通讯依次切换到了其他九个基地之内——不出意外,除了一至四号这四个处于朝向铁心母星一面的基地以外,剩下的六个基地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
尽管出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在总体上,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原因——年久失修。
毕竟,由于G2-139d-b卫星和其引力主导天体,也就是铁心母星之间有着一个名为潮汐锁定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的作用下,这颗卫星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基本一致,致使其朝向铁心母星的永远是同一面。
这样一来,由于星际导弹的特殊性,处于卫星背面的导弹基地就成为了一个很尴尬的存在。
不同于处于“正面”,一升空就可以开足马力提速的那些导弹,它们若是想要攻击到位于另一面的铁心母星和舰队的话,它们发射的星际导弹就不能从一开始就全力加速——否则就会直接冲向茫茫太空,成为一个飞往鬼知道哪里的,无忧无虑的。
太空垃圾。
因此,若是想要攻击到另一面,它们就得耗费燃料,先进入一个环绕G2-139d-b卫星的圆形轨道,然后再加速抬升远地点,形成一个靠近铁心母星的双曲线转移轨道。
等到一切就绪之后,它才能开始像那些一升空就全速冲锋的“正面基地”的导弹那样,进入真正的加速环节。
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中学生都能轻松解出来一条合适的轨道,但众所周知,万事万物皆有代价,而对于太空航行来说,这个代价就是dv。
根据基地位置的差别,这个代价在一千三百到一千七百米每秒之间波动——跟星际导弹最多可达五十千米每秒的dv比起来,看上去貌似还能接受的样子。
但实际上,考虑到要两星之间的距离太短,导弹本身就要通过牺牲大量dv为代价来换取加速度,以及需要为克服卫星引力阱所带来的额外消耗等等因素叠加起来,真正落实到导弹上后,会使其最终速度下降约30%。
这对于一个依靠速度突防的武器来说,无疑是十分难以接受的。
也许在当年人类初来乍到时,这些位于背面的基地因为有星体做盾牌的因素,着实为人类提供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庇佑,但在人类站稳脚跟之后,这些位置尴尬的基地无疑就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尤其是这些年来由于人类一直压着铁心打的缘故,正面基地的导弹发射量越来越大,背面基地却几个月都不见得能打出一发导弹,那么显而易见,在经费和运力有限的情况下,正常人都会做出将宝贵的运力用到正面的基地的打算。
当然,人类是不可能主动放弃这些基地的,毕竟导弹是装在发射井里挪不走的,基地本身也有自己通过水冰来制造工质的能力,这样一来,只供给一些关键零件也要不了几个钱,何必直接荒废呢?
只是,相比正面的人声鼎沸,这些时代的眼泪这些年来一直显得有些落寞而已——不过,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沉寂了几十年的老古董,是时候做出你们最后的贡献了。”
他抬头望了望正在那里发号施令的总指挥官,又扭头看向卫星基地上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标志,轻声道。
“东风80星际弹道导弹。”
第二卷 抗灭绝战争 : 第一百一十七章 它们想要干什么?
“敌舰队已经有超过五分钟没有释放新的导弹了。”
在得到了次级部门分析好的数据之后,参谋长沉思片刻,快步走到站在战术星图前的总指挥,小声汇报道。
“此外,观测部门还发现,敌方的导弹舰已经启动了主引擎,正在缓慢减速准备入轨——因此我们初步判断,暂时不会有更多的导弹了。”
“5400枚吗...”指挥官紧盯着星图上那些正在缓慢分成两团的光点,沉吟道,“比我们预想中的要多一点。”
“兴许是受到了那个灭绝单位的影响。”他耸了下肩,“这么多导弹,跟他们之前的作战策略完全大相径庭。”
“是有这种可能。”
对此,指挥官也颇为认同。
毕竟,在人类和铁心这整整一百多个地球年的战争期间,双方不论是对导弹的理解,还是对新型导弹的研发,那都是停留在一个相当原始的地步的。
排除掉那些有其他作用的星际弹道导弹,只考虑用于舰队战的舰载导弹的话,人类一直以来对其作用的理解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个用来烧外壳的辅助型武器吗?顶多用来处决一些脱离了核心防空网,已经被对方放弃的那种半残战舰。
除此之外还能干什么呢?
不仅如此,他们相信,对面那个铁心灭绝者对导弹的理解要比他们还不堪。
好歹人类这边还知道部署一些陆基星际弹道导弹基地用作后手,时不时打几发导弹支援一下前线的舰队战不说,偶尔还能趁机偷几个铁心的外星基地啊,采矿站之类的设施,但那个铁心灭绝者可就不一样了。
“它们之前连一艘像样的导弹舰都没造过,若不是受到外界的什么刺激,怎么可能就突然建造了这么十几艘导弹舰呢?”
另一位参谋也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是啊,在这一百多年里,这个铁心灭绝者别说是什么星际导弹基地了,它连一艘专门的舰队战用的导弹舰都没有建造过。
要知道,不同于需要厚实的装甲,复杂的全舰散热,繁多的冗余抗损模块,以及一台长达半公里的巨型主炮的战列舰,导弹舰的建造既轻松,又廉价。
毕竟,作为游离在战场之外,使用导弹作为核心输出的远程舰种,它们既不需要装甲和冗余去抗住敌人的伤害,也不需要复杂的散热去维持那台吉瓦级功率的激光器的运转。
导弹舰甚至可以像货舰那样,放弃一体式的外壳,使用像桁架结构一类的方式来容纳导弹——反正对于可以自主进行变轨和机动的太空导弹来说,只要离开飞船,它们有一百种办法来自行机动到发射位置并组成队形。
甚至连指挥这种事情都不需要母舰插手,它们完全可以通过将导弹群里的计算机进行组网的方式,来自主完成从组队、点火、变轨、突防、掩护等一系列的工作。
上一篇:实力派玩家想当路人角色
下一篇:这才叫第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