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冰火的骑砍之旅 第102章

作者:风兮破地

箭矢激射,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稳稳当当地扎在了箭靶上。

“好!”

“好箭术!”

“神射啊!”

周亚夫一改刚刚见面时候的暴烈,哈哈大笑起来。他上前锤了锤顾璐的胸膛,“好个少年英雄!来投军吧,咱们一起去打那些叛逆,说不定一仗下来就能封侯!”

顾璐笑着道:“就是为了跟太尉一起打仗,所以我们才来昌邑的啊。”

闻言,周亚夫又是一阵大笑,

第十章

在周亚夫的营地中,顾璐仔细地打量了士兵们的装备和马匹的装具。战马大多关在马厩里面,有一些马匹卸下了马鞍,鞍具和民间的没什么差别,都是一块皮革往马背上一放就完事了,马镫的形制不一,多是单边。

用这样的装具骑马,下盘必须要特别稳才行。马匹奔跑的时候,要用两条腿把马腹紧紧地夹住,这样才不会被甩出去。很显然,这个时代的骑兵还没有成为战场上的主力,至少汉军这边如此。

没有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士兵们在马背上是没办法使用骑枪那种长武器的。汉军中不少擅长骑射的人,能够用简陋的鞍具就完成各种战术动作,可是更多的人没有这个本事。哪怕是朝廷有了足够的马匹,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拉出几倍的骑兵来,最多也就是把一部分人变成骑马步兵而已。

因为骑兵装备和战术的落后,步兵不用面对“墙式冲锋”,也不用面对三四米长的骑枪,所以步兵的武器和装备也没有太夸张,没有弄出来那种五六米长,乃至于七米的长枪。因为骑兵的武器只有两米来长,所以汉军步兵使用的长戟和长枪也就三米左右。

汉军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长枪长戟,副武器有环首刀和匕首。匕首是短刃,与后世的那种没什么区别;环首刀是种一米出头的直刃刀,可以劈砍,也可以用来进行刺击。也有佩戴长剑的,像是李广,程不识等军中的高级将领,腰间挂着的就不是环首刀那样的制式武器,而是百炼钢打造的宝剑。

周亚夫考校了顾璐的武艺,又让朱安世演练了一番。朱安世的射术虽然比不上顾璐,也算是上乘,跟李广比那是不够看,但是放在军队里面也能算是精锐了。而且两人都是少年,力量和武艺都还有成长的空间。

众人正在谈笑的时候,远远地传来一声爆喝,“让开,我要见太尉!”

营地门口,有人大叫起来,“睢阳日日苦战,你们却在这里坐观成败!周亚夫在哪里?我要见他!”

周亚夫哼了一声,吩咐左右道:“把梁王的使者带过来。”

须臾,一名铜印黑绶的官员昂首走了过来。周亚夫板起脸道:“军营重地,居然胆敢喧哗,难道你以为我不敢杀你?”

左右汉军士兵各持兵刃上前,只待周亚夫一声令下,就要将那人杀死。官员的脸上却是毫无惧色,反而大笑了起来。周亚夫作色道:“你笑什么?”

“太尉不去杀犯上作乱的贼人,却要杀求救的使者,难道这件事不可笑吗?”

“呛啷”声响,李广已经将宝剑抽了出来。

“住手!”周亚夫喝住了李广,对那名官员道:“你懂打仗吗?你不懂!回去等着,看乃公是怎么杀那些乱臣贼子的!”

那名官员是梁国属吏,六百石,闻言冷笑道:“那我就等着看太尉是如何用兵的。”

梁王使者离开后,李广兀自忿忿不平地道:“不过是个斗食小吏,也敢在太尉面前大呼小叫,为何不让我杀了他?”

周亚夫道:“他说的也没错,睢阳那边打的很激烈,只怕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传令,击鼓聚将!”

召集将领,那就是要商议出兵打仗的事情了。围在边上的众人都是面露喜色,“早该如此!”

周亚夫又对剧孟道:“你也来中军大帐一同议事。”

至于顾璐和朱安世等一众少年,那就先在外面等着。顶盔贯甲的将领们鱼贯而入,大帐中传出隐隐约约的声音,朱安世有些羡慕地道:“要是我等也能进去,那就不枉此生了。”

顾璐笑了笑,问道:“现在就不担心了?”

“绛侯威名冠盖天下,果然不虚。再说,我也没担心过啊!”

边上执戟的士兵低声喝道:“禁声!”

朱安世怒气上涌,欲待发作,见到那些汉军士兵凶恶的眼神,也只能将一口闷气强行咽了下去。这里是军营,不是南郡江陵。他转头看了看顾璐,后者只是笑笑而已。

没过多久,大帐中的军议结束。剧孟从里面走了出来,对顾璐和朱安世道:“太尉有令,让我等随程不识将军一起出征。”

朱安世有些紧张起来,“要去梁国和吴楚军决战了?”

程不识走了过来,说道:“不,我们不去梁国,而是去楚国。”

“去楚国?”朱安世愣了愣,“可是楚王和吴王的军队都在梁国.......啊,我知道了,这是去断吴楚军的粮道!”说罢,他不由得再次看了看顾璐。

程不识表情严厉地道:“知道就好。从现在开始,所有人不得擅自离队,违令者以奸细论处!”他先申明了军法,然后表情又缓和了下来,说道:“你们需要什么武器,尽管去仓库中取。”

游侠少年们使用的都是长剑,但是在战场上,长剑只不过是自卫用的副武器罢了。真打起来,还是要看强弓硬弩和长枪大戟的。环首刀也好,长剑也罢,都只是配角。

顾璐正待要和朱安世他们一起去仓库里面取几件合适的武器,却被程不识叫住了,“太尉让你进去。”

在朱安世羡慕的眼光中,顾璐掀起厚厚的门帘,走进了大帐。帐内的光线比外面暗淡许多,周亚夫坐在上首的位置上,正在低头看着案几上的地图,听到门口的响动,抬起头来看了看,然后说道:“坐。”

所谓的“坐”,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跪坐。顾璐入入乡随俗,跪坐在了周亚夫的对面。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舆图?”

“能看的懂吗?”

在古代,兵法很多时候都是秘而不宣的,是将门代代相传的家学。不过呢,打仗不是说学了兵法就一定很厉害的。像是刘邦,他就没学过兵法,虽然打不过熟读兵书的项羽,但是带着一群泥腿子照样车翻了除项羽之外的所有敌人。

周家不是将门世家,周亚夫的父亲周勃也不是说一开始就是要当将军的,不过是半路出家。但是当今世上,没有人敢说比周亚夫更会用兵。所以周亚夫看人并不怎么在乎对方的家世,而是看对方有没有真材实料。

案几上的地图很简陋,没有等高线,河流的走向和城池的远近也不太准确,但还是能看的出来是梁国和楚国。顾璐点了点头,说道:“能。”

第十一章

会看舆图可不是什么小事,放在我大清那会,这个理由就足以杀头了。但是周亚夫却并没有觉得奇怪,第一眼见到沙加的时候,他就认为这个少年绝不简单。现在不过是证实了他自己的看法而已,他总是对的,从不例外。

周亚夫伸手在地图上沿着泗水移动,在入淮口重重一点,说道:“我命令程不识带兵攻入楚国,夺取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只要占据了这里,敌军就不能借用淮河和泗水运送粮食,但是.........”

他抬起头来,严肃地道:“你们孤军深入敌后会很危险。”

“我知道。”顾璐笑了笑,很是随意地道:“太尉用的战术与昔日长平之战时的白起如出一辙,都是派出轻兵断绝敌方粮道,等到敌人饿得不行了,再将主力压上。”

顾璐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别说是太尉周亚夫了,就算是皇帝在他眼里也算不了什么。所以他显得很轻松,没有丝毫的紧张情绪。这让周亚夫更加高看了他一眼。

“你不害怕吗?”

“必胜之仗有何可怕的?在下就先预祝太尉立下不世之功,此次平定七国叛乱,太尉之名,必将流传后世,千秋万载,永不消磨。”

周亚夫哈哈大笑起来,觉得沙加此人不但长得好看,说话也好听,要是自己有女儿,一定要招他做女婿。可惜,现在再生也来不及了。

“哈哈,等灭了南方的跳梁小丑,老夫再举荐你去边地打匈奴人。”

“饭要一口口地吃,事要一件件地做,我们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办完再说。”

被顾璐顶撞了一下,周亚夫也不以为意,他反而觉得少年是真性情,很合他的胃口。他站起身来,将旁边架子上的雕弓取下,说道:“这张弓足有五石,你拿去用吧。”

顾璐没跟他客气,随手就接了过来,“好像朝廷不允许私人持有这样的利器吧?”

“你是我周亚夫的人,不用理会那么多。”

不是,我怎么就成你的人了?顾璐愣了愣,正待反驳,周亚夫又道:“你的武艺不亚于李广,但是带兵打仗不是光靠勇猛就可以了。家传的那些兵法也做不了数,临阵破敌当然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是军纪军律不能废弛,你可明白?”

“不是太明白。您跟我说这个干什么?”

“嘿,我是让你跟在程不识身边好好学学带兵的方法,将来用得上。”

顾璐沉思了片刻,道:“太尉认为,比起李广将军来,程不识将军更适合当一军统帅?”

好像不对啊,李广的名声可是传到了几千年之后了,好些诗中都有飞将军的名号来着。至于程不识?一般人肯定会蒙圈,反问那是谁。程不识将军看起来也很有勇力,但是并不以武勇而闻名。

“若论冲突阵前,我军之中没有人比李广更勇猛。如果你的志向只是一个斗将,学李广就行。”周亚夫道:“以你的武艺,这并不难。”

他对顾璐颇有好感,这才说了许多。现在已经不想再说了,于是摆了摆手,道:“好了,你退下吧。”

顾璐从大帐中出来,拿着雕弓在门口站了一会,不禁笑了起来。周亚夫这是把他当做子侄辈在培养吗?好像是有这个意思啊。他摇了摇头,将雕弓收起,然后去仓库中挑选了甲胄,兵刃和配套的箭矢。

他没有在人前使用“物品栏”的功能,免得被当做异类。在堆放武器的仓库里面,存放着数以千计的长枪,环首刀和许多的箭矢。而这还只是一个营地里面的,汉军大营连绵十余里,备用的武器和甲胄成千上万。

也只有中国这样庞大的体量,配上汉朝这样的制度,才能给士兵都装备上盔甲和武器,而不像是别的时代别的地方那样,大部分士兵看起来都像是要饭的一样。

他挑选了一柄环首刀,几袋箭矢,另外还有一支长枪。说是长枪,也不过就两米出头罢了,实在是称不上长。游侠们很多都选了轻弩,在马背上射箭的威力很糟糕,轻弩虽然不能像弓箭那样连续射击,但是使用方便,还能提前上弦,轻骑兵们用了都说好。就是这东西比较娇贵,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问题,出了问题还没办法临时解决。

除此之外,不少人还换上了汉军的制式盔甲(一种用鞣制过的革做成的硬皮甲)。这种皮甲对箭矢,弩矢和刀剑都有一定的防御力,是汉军士兵中装备最多的盔甲。朱安世还想找一副铁甲穿上,可惜这处仓库中没有。就算是有,大概也不会给他。

皮甲就已经够贵了,更何况是铁甲?就算是这些硬皮甲,在打仗打完了之后也是要交回去的。游侠们拿着刀剑啸聚乡里也就算了,私蓄盔甲?那是要造反呐。被人捅了出去,说不定连太守都要去诏狱里面走一遭。

此次诸侯王叛乱,共有七家诸侯起兵,在历史上被称作是七国之乱,但是北方的五国基本上都是打酱油,叛军的主力是楚王刘戊和吴王刘濞的军队。其中楚国的地盘以彭城为中心,大致上就是现在的江苏一带。吴国的地盘则是弯曲的长带状,北起江浙,南抵广东。

从上古先秦时代开始,一直到民国年间,楚国所在的淮河流域就一直是出精兵强将的地方。所以楚军悍勇,甲于天下。至于吴国,这年头还没有吴侬软语的说法,人们普遍认为吴人暴烈,多有剑客死士,一言不合就要血溅五步。吴楚精兵,不亚于北方的精锐铁骑,兼且人多势众,所以才敢于起兵造反。

梁王刘武麾下的军队决不能说是软弱,但是碰上吴楚联军之后,连吃败仗,将睢阳以东的城池丢了个一干二净。周亚夫用如同武装游行一般的速度平定了北方五个造反的诸侯国后,也不愿意和吴楚联军正面决战,而是要等到敌人师老兵疲,然后才派出轻兵去切断吴楚兵粮道。

孤军深入敌后切断敌军的粮道,既是难得的机会,又蕴含着莫大的凶险。出其不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挡住敌人的猛烈反扑。守住了那就是首功,守不住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而这样重大的任务,就交到了程不识的手上。

第十二章

程不识用兵的风格和周亚夫很像,但也可以说是没有风格,他几乎就是汉朝建立以来军队操典的集大成者。无论是行军还是安营扎寨,亦或是派出斥候等方面,无不适遵照操典而行。在没有开战之前,他和周亚夫做的事情没什么区别。

但光会照抄军律和操典,只能说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而不能说是名将。真正的名将,还是要看临阵指挥的本事,也要看战绩和功劳。

汉文帝时期,当时的皇帝就因为匈奴人频繁的入侵想要开战,后来因为诸侯叛乱而作罢。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汉军中就有很多将领在北方与匈奴人交过手。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李广,程不识,郅都。

李广武艺超群,带数十名骑兵就敢冲进匈奴人的大队人马之中,胆气和武勇令人佩服。就是他有时候勇猛的过头了,战果不少,损失也非常大;程不识用兵谨慎,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式,每次都是将匈奴人击溃就完事,斩首数量不多,但是自己的伤亡更小。匈奴人在他手上就没有占到过便宜,后来甚至不愿意靠近他所在的地方,颇有种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感觉。

至于郅都,那是比李广和程不识更加出色的人才,既能带兵打仗让匈奴人避之不及,又能治理地方使百姓安居乐业,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这种出将入相的人才,即便是在人才辈出的汉朝也是不多见的。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人太讲究原则,也太把法律当回事了,为此得罪了不少的权贵。

现在郅都留在北方抵御匈奴人,李广留在了昌邑,而程不识则是带着七千步骑兵,连同剧孟朱安世等上前骑一起,轻兵急进,向着泗水和淮水的结合部狂奔而去。

吴楚联军不敢越过睢阳城与河流去攻取洛阳,周亚夫可没有这些担心。兵法之妙,存乎一心。条令和操典都是死的,真打起来当然要视情况的不同而做出变化。程不识带着七八千人横冲直撞,碰到了城池和集镇也不去理会。没有了泗水和淮水运送粮草,几十万吴楚联军最多能支撑十天。

因为之前周亚夫一直按兵不动,梁国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缘故,吴楚联军的后方很是空虚 ,刘濞和刘戊都没想到朝廷的兵马这么大胆,竟然胆敢绕过几十万大军去夺取楚国的地盘。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徐县和淮阴县已经被程不识夺取。攻城战是由程不识军打的,游侠少年和剧孟等人则是干些带路,绞杀往来的吴楚军斥候之类的事情。除此之外,剧孟他们这些大侠在在地面上的人脉极广,招呼一声就能发动地方上的豪强,给汉军送来了源源不断的补给和情报支持。

周亚夫曾说:得剧孟一人,就等于得到了一国之力。顾璐原本以为这只是夸张的说法,但是这一路行来,才发现说的一点都不夸张。才短短几天的时间,剧孟麾下的豪杰之士就有了数千人,而且还有很多人被他给派了出去,要是将那些人全部留下,三四千都都打不住。

聚集在剧孟身边的那些人可不是被裹挟的穷苦百姓,而是自带武器马匹和干粮来的,光马车就有两三百乘。很多人干脆就是地方上的豪强,真要发动起来,别说两三千人了,上万战兵唾手可得。

剧孟是很好很强大,但是到了淮阴之后,顾璐才发现,吴王刘濞那边有人比剧孟更猛。有个叫周丘的下邳人,本来是吴王的宾客。因为他平时酗酒成性,品性不好,所以在其他宾客都被授予将尉的军职,带兵跟着一起出兵打仗的时候,就只有周丘什么都没得到。

这人倒也光棍,从吴王那里要了一个名头,跑回老家后随随便便就拉起了三万人。现在正在北上攻打山东,麾下的兵力已经膨胀到了将近十万的数量。

汉朝时候的中国人嘴炮的功夫没有宋朝的人那么强,但是行动力爆表。朝廷几十年没有大的战争,和匈奴人也是小打小闹,地方上的豪杰们没有办法捞取军功往上爬,就指望着诸侯王们造反了。

七国之乱爆发后,各地的豪杰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加入到了朝廷这一边,比如说剧孟和朱安世;也有的加入到了诸侯王这一边,比如说周丘。在民族主义还没有大行其道的年代里面,很多人其实并不在乎谁当皇帝,反正都是姓刘。老刘家是不太好,皇帝就没有好的,但是那又如何?

丈夫立于世间,只恨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豪杰们因此并起,平民百姓们也想要借着这个机会摆脱贫困的生活,所以剧孟能轻松地拉出数千精兵,周丘也能够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就聚拢十万人。

泗水和淮水的交汇处。淮阴城头上,人头攒动,都是在忙着加固城墙。程不识的表情严肃,并没有因为夺取了河流交汇处的两座城池而高兴。“这只是开始,吴王和楚王一定会派兵来夺回这里。”

顾璐提着周亚夫赠送的雕弓,哈哈大笑,说道:“但凭着某家手中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

程不识摇头道:“吴楚联军不下三十万,就算要留一部分兵马防备太尉,他们也能抽调出十万人来。我们只有不到八千人,想要守住两座城,未免有些不够。”

夺取河边的码头后,附近停靠的船只,还有仓库等东西都已经被程不识一把火给烧了。没有了这些东西,吴国和楚国的粮草想要送到梁国的诸侯军中去,那就只能走陆路,难度提高了十倍不止。但如果徐县和淮阴两座城池被收复了,只要随便找些渔船,或者用木头拼凑一些船出来,就又能把粮食送到前线去了。

他们必须钉在这里,除了彻底断绝吴楚联军的粮食补给之外,也要挡住诸侯军的退路。

顾璐问道:“将军准备将兵力收缩到一座城里面?”

程不识道:“正有此意。”

第十三章当面

程不识道:“不错,我决意固守徐县。”

顾璐想了想,说道;“要是兵力不够,何不多募兵士?”

“仓促募集之兵多不堪战,岂不闻兵贵精,不贵多?”

守一座城可以集中兵力,守两座城可以成掎角之势,并没有说哪一种作战方案就更加高明。周亚夫的军令是要切断吴楚之兵的粮道,守住徐县就能做到这一点。但如果程不识想要捞取更多的战功,那就不应该放弃淮阴。

程不识此举,既是将大局看到比他个人的军功更重要,也是他本人个性所致。

“既然将军已经做出了决定,那我们今天就赶往徐县。”

徐县在淮阴的上游,距离淮阴县数十里,轻兵急进一天就能赶到。朱安世在一帮旁说道:“放弃淮阴太可惜了,不如将军取守徐县,我等以驻兵淮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