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14章

作者:类星体

  第四步,废气进入二氧化碳吸收器,用海水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这就形成去除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贫氧废气,接下来,这种经过处理的贫氧废气被送到氧混合室,然后重复第一个步骤。

  海伦娜之所以要重点发展闭循环柴油机,主要还是看重了它的几个突出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在各种AIP系统中,闭循环柴油机技术门槛是最低的,除了二氧化碳吸收器的吸收效率可以算个技术难点之外,不存在现今的德国难以攻克的技术关卡,而且这个技术难点也可以通过对氧混合室渗入微量氩气的方法来弥补。

  第二个优点是闭循环柴油机不需要配备另一套发动机和另一种燃料,闭循环柴油机系统的发动机就是很普通的潜艇用柴油机(所不同的只是循环方式),燃料也是很普通的潜艇用的柴油,这就极大方便了后勤保障工作。

  第三个优点是闭循环柴油机的功率可以做得比较大,可以赋予潜艇较高的水下航速。理论上说,只要液氧供应跟得上,闭循环柴油机的功率可以和在水面上时一样大。

  第四个优点是热效率较高,在闭循环模式下,柴油机的热效率要远远高于斯特林发动机和汽轮机,燃油消耗一般低于250克/马力时。

  说道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闭循环柴油机这么好,那二战后为什么用的不多呢?

  确实,每当谈到百花齐放的AIP动力装置大家族,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后世德国人在212级潜艇上使用的燃料电池,或者瑞典人在哥特兰级潜艇上使用的斯特林发动机,而闭循环柴油机在战后大约是比较没有存在感的那一个,事实上战后也就苏联在50年代造过一批装闭循环柴油机的Q级潜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闭循环柴油机的一个固有缺点:噪声。我们来看看其他几种AIP系统:燃料电池本身几乎不产生噪声,其噪声基本都来源于电动机运转,而电动机的噪声是很小的。斯特林和闭循环蒸汽轮机虽然有机械运动噪声,但它们的燃烧过程都是温和且连续的。闭循环柴油机可不一样,柴油机的工作方式比较粗暴,而且柴油机的燃烧不是连续的,而是爆发式的,所以闭循环柴油机的噪声要明显大于其他几种AIP形式。60年代以后,随着声呐技术的进步,潜艇对安静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噪声相对较大的闭循环柴油机纵然有千般好处,也再难获得各国潜艇设计师们的青眼了。

  虽然闭循环柴油机有噪声大这个致命缺陷,但海伦娜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重点发展闭循环柴油机。海伦娜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别无选择,除了闭循环柴油机,其他的AIP系统都不大可能在十年内达到成熟可用的水平。

  燃料电池?这个需要在二战中想都别想。

  斯特林发动机?这玩意虽然发明很早,但最大功率一直停留在几千瓦的水平。上个位面直到21世纪,斯特林发动机的最大单机功率也就一两百千瓦的水平。而二战中的潜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直航鱼雷,这可是需要潜艇频繁机动占领攻击位的。况且斯特林发动机的加热器一直处于高温状态,想要让斯特林发动机长时间可靠工作,对耐热合金的研制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至于更加不靠谱的玩意:比如过氧化氢做氧化剂的沃尔特汽轮机,你还是去做鱼雷动力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去吧。

  上个位面的1940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首先成功研制成功闭式循环柴油机,在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人曾经将一台1500马力的闭循环柴油机装上了潜艇,并获得了16节的水下航速。虽然闭循环柴油机在潜艇上的实验获得了成功,但这一成功显然来得太晚,因为装有沃尔特涡轮机的V80潜艇已经捷足先登了。在一次试验中,赫尔穆特·沃尔特博士的涡轮机驱动V80潜艇在水下跑出了28节的惊人航速,于是德国人从此就将VIP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到了看起来更加“高大上”的沃尔特涡轮机上,而闭循环柴油机的发展自然被打进了冷宫。

  本位面的海伦娜可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闭循环柴油机虽然有噪声大的毛病,但如果德国一部分潜艇能获得长时间水下高速航行的能力,依然会是一个极大的战术优势。下一步海伦娜还准备让船舶建设工程局积极试验潜艇通气管、氧气再生板、氧烛、活性炭空气净化器等装备,这些小东西看虽然起来不起眼,但是组合依然是潜艇战斗力不可或缺的助力器。

  装有闭循环柴油机的小型试验潜艇经过几次试航,大体验证了闭循环柴油机技术上的可行性,就在海伦娜以为这一趟日本之的目的已经差不多要完成时,却突然听到了一个让她颇感惊讶的消息。

  海伦娜:“什么?我们的船舶建设工程局正在和日本的兵库县播磨造船所争夺中国方面的战舰订单?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把你们的竞标方案拿来让我看看。”

  作者有话说:猜猜1931年中国买过哪艘船。

第六十章 清理库存

  “你们用这样的方案去竞标,客户多半是不会买账的。”海伦娜扶了一下额头,随后将刚刚看完的竞标方案草图放回到桌子上,说道:“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客户是中国海军而不是德国海军,而你们似乎并没有深入了解你们的客户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战舰。”

  其实在刚刚听闻船舶建设工程局要参与中国方面的战舰竞标时,海伦娜还是小小地惊讶了一下的,因上个位面的中国南京政府并未向德国人买过船。不过在询问了详细情况之后,海伦娜很快就恢复淡定了,因为此时海伦娜已经想起来了,中国海军的这次采购在上个位面也发生过。

  在上个位面的历史上,中国海军在南京政府时期最重要的一次购舰活动,就要数1931年向日本兵库县播磨造船所订购“宁海号”巡洋舰了。这艘装备三座双联装140mm舰炮的战舰名义上是巡洋舰,但其标准排水量只有不足3000吨,比一些大型驱逐舰大不了多少。在订购了“宁海号”之后,中国又在江南造船厂依靠日本提供的配件,仿制了一艘性能略有缩水的姊妹舰“平海号”。

  “宁海号”和“平海号”姊妹是南京政府时期中国海军所添置的吨位最大的战舰。但在海伦娜的记忆中,两舰的命运好像都比较悲惨:在上个位面的抗战中,两舰均在力战之后,受创坐沉于长江江阴段。日军占领江阴后两舰打捞并修复,随后日本将“宁海号”改名为“五百岛号”,将“平海号”改名为“八十岛号”,编入日军的战斗序列。两舰的最终命运是在太平洋战争中被击沉,其中“五百岛号”在东京附近的八丈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八十岛号”在菲律宾吕宋岛海域被美军飞机击沉。

  想到上个位面的历史,海伦娜的思绪飘飞得有些远,直到有人开口询问海伦娜为何不看好船舶建设工程局的竞标方案时,海伦娜才缓缓回过神来。这笔来自中国的订单,海伦娜还是准备尽力帮船舶建设工程局争取一下的,好歹价值几十万英镑呢。

  “在你们眼中,军舰就是一架战争机器,是为打赢海战服务的,我说得没错吧?”海伦娜此时已经重新整理好思绪,见船舶建设工程局的设计师们点头,海伦娜笑着往下说:“然而对于中国来说,他们此时购买新舰,主要可不是为了打仗的,而是用来吓唬人的。”

  “吓,吓唬人的?吓唬谁?”设计师们都是一脸疑惑的表情,他们一时间实在想不出两条几千吨的巡洋舰能用来吓唬谁。

  “用来吓唬国内的军阀。”海伦娜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从表面上看,现在的中国在政治上是统一的,但这仅仅是表象。事实上,现在的中国是一系列军阀势力组成的聚合体。而蒋光头之所以能成为这个军阀聚合体的代言人,仅仅是因为他是这一系列军阀中势力最强大的一支。”

  “这有一点就像德国历史上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的皇帝本身也是数量众多的德意志诸侯领主中的一员,只不过拥有相对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威望而已。”为了让船舶建设工程局的设计师们能够理解,海伦娜用德意志第一帝国时期的历史打起了比方:“只有在拥有足够威慑国内其他诸侯的实力时,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才能号令其他诸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你是帝国皇帝,也只是一个挂名的吉祥物而已。神圣罗马帝国的这套逻辑在现在的中国也同样适用,蒋光头如果不想沦为政治吉祥物的话,就必须对国内的其他军阀保持足够的威慑力,这次购舰也是这一目的的体现。”

  “你是说南京政府购舰主要不是为了加强海防?而是为了威慑地方军阀?”这时船舶建设工程局的设计师似乎有点明白了。

  “如果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中国现在的财力,最急需的是建设快艇部队和潜艇部队!”海伦娜说:“我们客户的需求其实很明确,那就是用尽可能少的钱买一艘看起来足够吓人的军舰回去,远洋性能不重要,防护能力也不重要。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让我们的竞标军舰更便宜,更吓人吧。”

  ……

  于是在海伦娜和设计师们的合计下,几天之后新的竞标草案就出炉了。不得不说,如果仅仅就“吓人”和“便宜”这两点而言,新方案确实完美地满足了要求。排水量4300吨,航速22节,主武器是三座双联装42倍径210mm主炮,还带一架水上飞机,而价格每艘只要30万英镑。

  这时有人可能会大吃一惊,这么小的排水量,这么强的火力,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海伦娜参考了一类特殊的舰种——岸防舰,这是一种为海岸防御而建造的小型化战列舰。

  由于岸防舰干舷很低且舰体肥胖,所以岸防舰不担心重武装带来的初稳性问题;由于航速要求低,所以岸防舰能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武备而不是动力。以芬兰海军的“维纳莫伊嫩”级岸防舰为例。这家伙竟然可以在排水量只有3900吨的舰体中塞进了两座双联博福斯254毫米主炮和四座双联博福斯105毫米副炮。当然岸防舰这么做的代价也是有的:航速慢,航程短,耐高海况性能差。不过这些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恰恰不是问题,中国海军基本在近海和内河活动,并没有远洋的需要。

  至于价格之所以能这么便宜,主要还是因为主炮和动力系统都是翻新来的一战旧货。比如说双联装42倍径210mm主炮,其实本来是一战前克虏伯为“布吕歇尔号”大型巡洋舰的二号舰准备的,但因为原定的建造计划被取消了,这些火炮就堆在了克虏伯的仓库里。在海伦娜的如意算盘中,这些库存配件与其让它在各大军火商仓库里生锈,还不如趁这个机会折价卖出去。

第六十一章 收拾残局

  由于海伦娜的积极参与,船舶建设工程局参与竞标的新方案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中国人的眼球。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与德国人的新方案相比,日本播磨造船所的方案和上个位面大同小异,显得毫无性价比可言。

  毕竟,南京政府的初衷就是花最少的钱买一条足够吓人的战舰,而德国人的方案光是“战列舰”这个名头就够吓人了!虽然这个“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只有210mm。但按照《华盛顿条约》的规定,主炮口径只要超过203mm的都算主力舰。210mm超出标准几毫米也是超嘛,谁敢说“战列舰”这个称呼名不副实?顶多再给它加上个定语,说是“岸防战列舰”总是没问题的。于是这份订单毫无悬念地被船舶建设工程局收入了囊中,本位面主炮口径最小的“战列舰”就这么诞生了。

  中国方面主持新舰采购工作的是时任海军部负责人的陈绍宽中将。陈绍宽中将此时还兼任江南造船所所长,自然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江南造船所提升一下技术能力,遂提出让江南造船所参与新舰建造的要求。

  对此,海伦娜表示求之不得,于是提出由德方提供设计图纸和重要配件,让江南造船所在德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两舰的建造。毕竟现在《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武器出口的约束依然存在,两舰在中国建造既可以让德国更加方便地绕开条约约束,又能保证德国获得利润的大头。

  说到德国绕开《凡尔赛条约》向中国提供武器这事,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927年,原供职于德军总参谋部的炮兵专家马克斯·鲍尔上校来到中国,成为了南京政府的经济事务顾问。对,你没有看错,不是军事事务顾问,而是经济事务顾问。这主要是因为《凡尔赛条约》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担任军事顾问,所以才有了炮兵专家担任经济顾问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马克斯·鲍尔在中国担任顾问之后,一方面积极牵线搭桥,联络了更多的退役军官来华担任顾问;另一方面方面又联络德国国内的军火商,开始悄悄向中国出口武器。前者逐渐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德国顾问团的班底,后者则为1933年以后更大规模的德中军火贸易开辟了先河。在本位面中,如果不是海伦娜及时制止了自己的老爹带着前皇储参加阅兵,塞克特将军在因为自己的政治作死行为丢掉国防军司令的位置后,本来也会成为赴华顾问团中的一员。

  考虑到中国方面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购买这两艘岸防战列舰,在海伦娜的协调下,德方最终表示愿意接受中方用有色金属矿产来支付价款。

  对于海伦娜的建议,船舶建设工程局开始还不怎么愿意,毕竟现在世界经济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而危机中现金才是大家争夺的对象。不过海伦娜的看法与之完全不同,海伦娜认为自从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各国的工业产值急剧萎缩,上游的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也跟着大幅度下跌,这时候正是大肆购入资源类产品的最佳时机。

  向中国兜售岸防战列舰这个意外的插曲让海伦娜在船舶建设工程局多呆了一个月时间,直到1931年3月,海伦娜才登上了返回德国的邮轮。

  回国之后不久,海伦娜又受邀前往基尔德意志船厂,参加了万吨级装甲舰首舰的下水仪式,新舰在下水仪式上被命名为“德意志号”,“德意志号”的下水仪式由保罗·冯·兴登堡主持。以上这些都和上个位面大同小异,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陪同的埃里希·雷德尔上将了。由于现任海军总司令贝恩克上将看起来依然元气满满,毫无要退休的迹象,所以在上个位面本该成为海军总司令的雷德尔现在的但职务依然是波罗的海军区司令。

  等到海伦娜好不容易将这一切都料理完毕,1931年已经差不多过去一半了。一直以来的连轴转让海伦娜感到颇为疲惫,然而正当海伦娜准备给自己放松一下时,不让人省心的破事又来给她麻烦了。

  这个巨大的麻烦就是后世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威利·梅塞施密特所在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快要倒闭了。而这个困境的制造者恰恰是梅塞施密特自己。

  在加入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之后,梅塞施密特设计了一款小型单引擎飞机M20,这个型号大约是梅塞施密特飞机设计生涯中最大的败笔之一,因为这款飞机的安全记录实在是太糟糕了。M20在试飞阶段就因为飞行事故连连,然而这还不算完,1931年汉莎航空在购买了这种飞机之后,M20又发生了连续两起失事坠毁的事故,于是汉莎航空直接取消所有此型号的订单,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因此被推向了破产的边缘。

  在上个位面中,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因此在1931年一度破产。虽然此后梅塞施密特结交上了赫尔曼·戈林,在戈林的支持下,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才终于重新开张了,不过两年的破产时光给整个公司带来的技术人才流失,设计经验断代等问题都是很难弥补的。

  其实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破产还不是这件事带来的恶果的全部,梅塞施密特设计的M20在试飞阶段就因为飞行事故导致汉斯·哈克曼的死亡,而汉斯·哈克曼正是领导德国民用航空局的艾尔哈特·米尔希的挚友。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威利·梅塞施密特这位著名飞机设计师和艾尔哈特·米尔希的交恶。这两人的不和也给德国的航空事业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虽然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困境完全是梅塞施密特自己的设计问题造成的,但所谓“公司太大不能倒”,考虑到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是德国航空工业的领头羊之一,海伦娜不得不满脸黑线地出面给梅塞施密特擦屁股。

第六十二章 麻烦解决

  纵观上个位面的世界航空工业史,威利·梅塞施密特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代设计大师了。他主持设计的BF109和BF110这两款二战中的经典战机,足以让梅塞施密特这个名字永垂航空史册!不过这位老兄的作品也并不总那么靠谱,其中不成功的坑货也着实不少,比如说那个失速事故百出的ME210双发战斗机,再比如说这次差点把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搞垮的M20运输机。

  虽然M20运输机的失败确实是梅塞施密特飞机设计生涯中的“黑历史”之一,但海伦娜知道,虽然大师也是会失误的,但大师的很多失误往往都属于高水平的失误。梅塞施密特在M20运输机上受到的挫折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典型的“高水平失误”。

  1925年,梅塞施密特设计出了M17型运动飞机,虽然这种飞机其实只是一种外观非常简陋的小型飞机,但梅塞施密特却给它融入了自己先进的设计理念。M17运动飞机的主要承力结构被设计为一个整体,这样做不仅减轻了结构重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梅塞施密特的这种模块化、易生产的理念在20年代无疑是非常先进甚至超前的,在此后设计M18运输机和M19运动飞机时,梅塞施密特继续贯彻并完善了这一理念。然而事实证明理念过度超前于实践总是会出问题的。于是在M20运输机上,过度迷信一体化结构带来的减重效益的梅塞施密特终于自己把自己玩脱了。过度的结构减重直接导致了M20的部分结构强度不足,而这正是导致M20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M20的问题也实际上也不止强度不足这一个。M20还有一个重大设计缺陷是主起落架间距是爱太窄了,对于这款翼展不小的飞机来说,主起落架间距太窄给飞机的起降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而M20的部分起降事故就和主起落架间距太窄有关。

  海伦娜不知道这次在M20上摔的跟头会不会对梅塞施密特有所触动,不过海伦娜知道梅塞施密特其实是一个虽然才华横溢,但又及其固执的飞机设计师。对于梅塞施密特的这种固执,海伦娜想起来真的是又爱又恨。

  比如说上个位面中,正是因为梅塞施密特的固执,从M17运动飞机开始的模块化、轻量化、易生产的理念被坚持了下来,这一理念的贯彻最终造就了BF109优异的生产性和维护性。在BF109系列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总生产量达到了34852架,雄踞二战所有战斗机产量之冠(如果不局限于战斗机的话,产量最高的作战飞机应该是苏联的伊尔-2,产量超过3.6万架)!有资料显示,德国生产一架BF109战斗机所耗费的工时只有英国生产一架“喷火”战斗机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简直都不像德国人设计的武器!。

  同样是上个位面中,同样是因为梅塞施密特的固执,过小的主起落架间距这个从M17就开始的坏毛病也一直被传承了下来,一直传到BF108运动飞机和BF109战斗机。当然,主起落架间距过窄这个祖传的毛病也不是因为梅塞施密特头脑有问题,故意不让飞行员好好起降,而是因为梅塞施密特为了减阻减重,设计的几乎所有单发飞机用的都是祖传的窄机身,单翼梁。由于单翼梁结构强度不足,起落架只好连接在靠近狭窄机身的地方,轮间距自然就变得很局促了。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防止因为公司破产而导致的人员流失,海伦娜进作出了如下操作:

  一,对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紧急注入一笔纾困资金让公司恢复正常运转。

  二,要求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暂时解除威利·梅塞施密特的首席设计师的职务,这样做既是为了安抚正对梅塞施密特咬牙切齿的艾尔哈特·米尔希,其实也是为了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保护梅塞施密特。

  三,让梅塞施密特的好朋友,曾经供职于亨克尔公司的罗伯特·鲁泽尔接任梅塞施密特的职务,尽量让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研发项目不至于因M20的事故而受到更严重影响。

  顺便说一句,接替梅塞施密特的罗伯特·鲁泽尔在上个位面也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航空设计师,He219夜间战斗机、He280喷气式战斗机、V-1巡航导弹的发动机都是此君的作品。在海伦娜的记忆中,上个位面的1933年以后,罗伯特·鲁泽尔来到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之后他和梅塞施密特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亲密无间的合作,而BF109战斗机和BF110战斗机都是在这一段时间诞生的。

  对于海伦娜的这一系列安排,时任德国民用航空局领导兼汉莎航空总裁的艾尔哈特·米尔希大加赞誉,按照他的原话来说就是:“梅塞施密特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终于称首席设计师的位置上滚蛋了!”

  而梅塞施密特本人同样对海伦娜非常感激,因为海伦娜带来的纾困资金让他的公司从破产边缘被拉了回来,更让梅塞施密特高兴的是海伦娜还表示“和平基金”可以对自己正在构想中的并列双座教练机项目进行投资。再说了接替自己的也是自己的老朋友,于是梅塞施密特也就欣然让出了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首席设计师的位置给罗伯特·鲁泽尔。

  至此,在海伦娜的全力扑救下,一场严重影响德国航空研发进程的大火基本消散于无形。

第六十三章 小学生们

  德国万吨级装甲舰的首舰“德意志号”在基尔下水后不久,1931年11月,“德意志级”的四号舰也开始了龙骨的铺设。在海伦娜的蝴蝶效应下,本位面德国海军的经费相对充足,所以“德意志级”各舰的开工速度要比起上个位面要快上不少,要知道,由于经费不足,上个位面的“德意志级”的三号舰都拖到1332年10月才开工了。以上这些意味着在继四艘“埃姆登级”轻巡洋舰和四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服役之后,德国海军很快又将拥有四艘标准排水量超过15000吨的“袖珍战列舰”了。

  至此,按照《华盛顿条约》的规定,德国可以继续开工的舰船就只剩下24艘驱逐舰了。于是海军开始将目光转到了驱逐舰这种舰队里的小学生身上。况且此时德国的驱逐舰队也的确到了不得不更新的时候了,之前德国海军手头的那些驱逐舰全部是一战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建造的老旧型号,航速比新锐巡洋舰还要慢,着实是难堪大用。

  驱逐舰这种舰队中的小学生虽然没有战列舰和航空母舰那样的威武霸气,但是想要设计出一款真正性能出众的作品难度其实也是不小的。而驱逐舰设计的主要难点就来源就在于相比吨位宽裕的主力舰船,驱逐舰就个头而论实在是个小不点,然而驱逐舰个头小归小,需要承担的功能却一点也不少!什么炮战、雷击、反潜、防空、布雷都得一肩挑。这就好比给你一间只有30平方米的蜗居,现在要你把它装修得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其困难之处并不亚于装修一座豪宅。

  正是由于驱逐舰的这一设计难点,在上个位面中,大约从1930年代开始,随着驱逐舰承担的使命的增多。战斗力和排水量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各国设计师对驱逐舰的发展思路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歧,而主要的分歧点就在于到底是搞专用驱逐舰还是通用驱逐舰。

  所谓专用驱逐舰,就是通过牺牲或者部分牺牲其他方面的作战性能,而使得战舰某一方面的性能得到突出和强化的驱逐舰,二战前后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突出炮战能力的“空想级”驱逐舰、日本突出雷击能力的“岛风级”驱逐舰、日本突出防空能力的“秋月级”驱逐舰、美国突出反潜能力的“巴克利级”驱逐舰等。所谓通用驱逐舰,就是各方面性能比较均衡而没有明显短板的“水桶驱逐舰”,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弗莱彻级”驱逐舰,英国的“部族级”驱逐舰等。

  驱逐舰是要通用化还是要专用化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这种争论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冷战后期也没分出胜负,比如苏联的驱逐舰更偏向于专用化,而美国则更偏向于通用化。虽然哪种设计思路更好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在长期的使用实践中,专用驱逐舰和通用驱逐舰各自的优缺点还是比较明晰的。

  对于专用驱逐舰来说,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在排水量不失控的情况下,让战舰某一方面的能力变得极为突出,避免了样样皆通,样样皆松的尴尬。而专用驱逐舰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这种驱逐舰虽然在特定的作战环境下如鱼得水,但一旦作战环境发生变化,就很可能沦为鸡肋。比如日本那一票以炮战和雷击为主要设计目标的驱逐舰,在瓜达尔卡纳尔的夜战中,跟着己方同样以炮战和雷击为主要设计目标的巡洋舰雷炮齐发,固然给盟军带来了很大损失。但到了需要驱逐舰展现舰队防空能力的场合,表现就显得乏善可陈了。

  对于通用驱逐舰来说,其最大的优点则在于适应性强,对于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作战目标都能胜任。而且由于通用驱逐舰一个型号就可以适应多种目标,就可以集中力量大批量建造某一种型号而不是每一种专用型号都生产一些,这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极大的好处。比如上个位面中美国的“万金油”驱逐舰“弗莱彻级”能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175艘,除了得益于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外,和通用驱逐舰简化了型号谱系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通用驱逐舰的主要问题在于想要在驱逐舰有限的排水量下,达到高水平的性能平衡并不容易,既考验设计师的设计功力,又考验子系统的研制水平。

  在海伦娜看来,如果说其他国家的驱逐舰是搞专用化还是通用化尚存在争议,那么现在德国的新型驱逐舰就毫无疑问只能走通用化道路。毕竟德国一共只有24条新驱逐舰舰的建造份额,如果你再把这24条驱逐舰分为几种专用型号,每种型号只造几条是一件完全不可理喻的事情。至于通用驱逐舰的技术挑战,海伦娜认为在自己把圆膛增压锅炉、新型蒸汽轮机、高平两用舰炮的科技树全部点亮的情况下,如果还设计不出一款高水平的通用驱逐舰,那德国的设计师们都可以回家卖红薯去了。

  现在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赫尔穆特·沃尔特主持的550mm直径的过氧化氢鱼雷研发项目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还没有最终完成,新驱逐舰想要装备成熟的过氧化氢鱼雷尚需时日。不过这个小小的遗憾并不影响新驱逐舰的研制进程,只要把新驱逐舰的鱼雷发射管设计得能够兼容新型鱼雷即可。

  新驱逐舰的设计要求很快就发了下来,大体要求是标准排水量不超过2750吨,装备4-5座新研制成功的双联装60倍径105mm高平两用炮,8-10具550mm鱼雷发射管,最大航速不低于40节。

  相对于这个排水量而言,海伦娜对新舰的武备要求并不像法国、意大利、日本驱逐舰那样丧心病狂,毕竟德国驱逐舰的主要活动范围可是常年风急浪高的北海,像法、意、日那样在驱逐舰的小舰体上过度重武装可是会出事的!(此时远在日本,正在“金刚代舰”的绘图板上涂涂改改的藤本喜久雄冷不防打了个喷嚏,喃喃自语道:“谁在念叨我?”)

  事实上,上个位面德国在二战期间也曾经尝试给驱逐舰装上150mm炮,结果发现过高的重心不仅影响了舰船的稳定性,而且使得舰船在高海况下有比较严重的埋首现象,根本适应不了北海的海况,所以在后续舰的建造上又不得不改回了重量较轻的128mm炮。

第六十四章 耐波船型

  在经过海伦娜和一众设计师们的反复权衡,新型驱逐舰的主武器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均衡且稳健的方案:四座双联装60倍径105mm高平两用炮首尾背负,两座五联装550mm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舰体中部的中轴线上。从表面上看,新舰四座双联装105mm高平两用炮在这个吨位的驱逐舰上似乎炮战火力并不突出,不过海伦娜表示,所有持这个观点的人都会为自己的轻率论断付出惨痛的代价。

  海伦娜的自信主要来源于对这款105mm舰炮性能的信任,这款长身管的双联装105mm舰炮可以将16千克的弹丸推进到900米/秒的高速,采用水冷炮管,电力回转俯仰并拥有手动备份。射击过程中,定时、推弹、退壳动作全部由机械自动完成。而水兵们需要做的只是不断将随动式扬弹机里提升上来的炮弹放进推弹槽里而已,高度的自动化水平让该款舰炮的单管射速可以达到25-30发每分钟。

  如果有人要问这款舰炮的射速还能不能再提高,海伦娜表示现在的这个射速,基本上已经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大口径高平两用舰炮的极限了。如果射速还想继续提升,那么弹药库向扬弹机中补充弹药的速度会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把弹药架设计成后世舰炮那种储弹/供弹一体化的式样,比如意大利奥托127mm/54舰炮的多弹鼓式弹药架,比如苏联AK130型130mm舰炮的行星式弹药架,再比如法国100mm紧凑炮的带状轨道式弹药架……

  然而即使海伦娜知道后世这些舰炮的供弹原理,现在也万万不敢这么玩,以1930年代的电气控制水平,想要让如此复杂的机械实现自动化运作,那完全就是空中楼阁式的幻想,即使做出来了,可靠性也是铁定要扑街的。

  不过话说回来,就以现在这个八炮十雷的配置,新舰的炮战、防空、雷击三大性能也足以达到很高的水准了。

  先来说说炮战。驱逐舰炮战比的是什么?比的就是单位时间的投射量!新舰的四座双联装105mm炮每分钟可以投射3吨以上的弹药。这个投射能力放在上个位面的二战前后,如果和其他标准排水量同样在2500-3000吨之间的大型驱逐舰比一比的话,绝对是可以名列前茅的存在!即使和美国拥有三座双联装127mm炮的末代火炮驱逐舰“基林级”相比,也没有太大差距。所以海伦娜对新舰的炮战能力并不担心。

  再来说说防空,新驱逐舰的防空潜力同样不容小觑。还是和美国的末代火炮驱逐舰“基林级”相比,在投射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新舰高初速的105mm舰炮拥有比“基林级”的短管127mm舰炮更高的射击精度,新舰的四座炮塔也拥有比“基林级”的三座炮塔更好的目标分配能力。不过以上这些只是防空潜力,还不是防空实力。潜力想要转化为真正的实力,还得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防空弹药相配合才行。

  最后说说雷击,新驱逐舰拥有两座五联装550mm鱼雷发射管,可以一次性向船舷一侧发射10枚550mm重型鱼雷。这个雷击能力放在上个位面基本上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日本“岛风级”驱逐舰这种可以一次发射15枚610mm超重型氧气鱼雷的“雷驱之王”肯定是没法比,但等今后换装了新型过氧化氢鱼雷之后,放在通用驱逐舰中依然属于相当优秀的水平。

  相比均衡且稳健的武器配置,新型驱逐舰的船型选择就显得颇为新颖和激进了。新驱逐舰的船底从中间向两侧有较大的横升角,使得整个船底呈V字型,船底和船舷连接的舭部不再是圆滑过渡,而是有了一个明显的折线。这种船型正是海伦娜利用后世船舶设计经验搞出来的深V尖舭船型,其主要目的在于在不大幅增加建造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改善船舶的耐波性和操纵性。这一船型在海伦娜的牵引下,经过数年的研究和试验,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在军舰上实用的阶段了。

  先看耐波性,根据船舶工程师们水池实验的数据,新驱逐舰在采用了这种新船型之后,在25节航速、6级高海况条件下,甲板上浪概率减少了77.9%,船体砰击概率减少了76.9%,螺旋桨露出水面概率减少了47.4%。在6级浪,航速28节的条件下,舰体的横腰幅度相比传统的平底圆舭船型减少了35%。除了优越的耐波之外,该船型的操纵性也比过去的常规船型更优秀,航行稳定性、回转稳定性、制动性都远远胜过常规船型。

  不过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深V尖舭船型在水中有更大的湿表面积,这就导致船舶在水中的摩擦阻力随之增大,其结果就是采用深V尖舭船型的舰船在静水中的阻力明显高于圆舭船型,其中静水下的低速阻力比圆舭船型高了20%,静水下的高速阻力比圆舭船型高了4%。

  如果海伦娜是给意大利设计驱逐舰,大概率是不会采用这种船型的,毕竟地中海大部分时候都是风平浪静的。但德国可就不一样了,德国驱逐舰的作战地域可是风急浪高的北海,北海一年中有200多天浪高超过4米,有时候还会出现超过10米的巨浪!而且驱逐舰的体型又比较娇小,无法像大型舰船那样能依靠自己的庞大的排水量来对抗惊涛骇浪,在这种情况下深V尖舭船型在耐波性上的优越表现对于在北海活动的驱逐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遑论这一船型还能改善驱逐舰的操纵性,对于驱逐舰这种需要经常靠机动走位来吃饭的舰型来说也是大有好处的。

  至于静水阻力的增加,海伦娜表示完全不必在意。因为海伦娜知道,波浪会带来一个阻力增值,使得舰船无法达到理论上的静水航速。以英国“部族级”驱逐舰为例,其在静水下航速可达36节以上,但在高海况条件下就只能跑到32.5节了。

  而深V尖舭船由于拥有更好的耐波性,这就使得其在波浪中的阻力增值比常规圆舭船要小20%-30%。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静水中阻力更大的深V尖舭船,在中高海况下,航行阻力反而更小!根据德国工程师们的测算,在北海上90%以上的日子里,深V尖舭船的航行阻力都小于常规圆舭船。况且海伦娜还能通过球鼻艏、圆角方尾和尾楔/板结合体来进一步降低航行阻力。

  总之在德国海军特定的作战环境下,在驱逐舰这个级别的舰艇上,深V尖舭船有着对常规船型的压倒性优势。既然如此设计师们还有不选的理由吗?

第六十五章 高压高温

  新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依然采用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圆膛增压锅炉加反动式蒸汽轮机的组合,一共有四台锅炉和两组蒸汽轮机。这些锅炉和轮机在舰体中部以锅炉舱、轮机舱、锅炉舱、轮机舱的方式交错布置,以增加抗打击能力。如果锅炉和轮机集中布置,将存在被对手一次命中打坏所有的锅炉或者所有的轮机的风险。

  新型驱逐舰采用双五叶桨,并列双舵,额定功率能可达到10万马力,预计航速超过40节。由于使用场合有所不同,新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与之前在“德意志级”装甲舰上使用的动力系统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第一个区别是更高的蒸汽参数。“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虽然首次采用了增压锅炉,但其蒸汽参数和之前建造的“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一样,依然是蒸汽温度400度,压力40千克/平方厘米。新驱逐舰的蒸汽参数比这个高得多,其蒸汽温度高到480度,蒸汽压力为60千克/平方厘米,这个蒸汽参数和上个位面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基本相当。

  第二个区别是更简化的汽轮机组。“埃姆登级”轻巡洋舰、“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和“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汽轮机组都是由高压汽轮机、中压汽轮机、低压汽轮机三组透平组成的。而新型驱逐舰的轮机组只有高压汽轮机和低压汽轮机两组。这两组汽轮机在高速时采用并联输出,低速时则采用串联输出。新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采用这种设计的好处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好处就是整个动力装置的体积变得非常紧凑,功重比也可以做到很高。坏处则是过高的蒸汽温度影响了动力系统的可靠性,简化的汽轮机组影响了热效率。

  在新驱逐舰要不要采用更高的蒸汽参数这一问题上,海伦娜和船舶设计师们进行了仔细的权衡。在海伦娜的记忆中,上一个位面德国建造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和“俾斯麦级”战列舰都采用高温高压的蒸汽锅炉,相比同时期的战舰,其蒸汽参数取得很高。高蒸汽参数使得这两型战舰动力系统功重比相当不错,其单位重量的功率输出仅次于采用增压锅炉的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大大超过了出道时间晚得多的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况且这还是德国人在动力系统高度严重受限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高温高压锅炉的好处可见一斑。

  不过与好处相对应的是烦恼,相对较高的蒸汽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沙恩霍斯特级”和“俾斯麦级”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这就导致德国人的大型战舰的动力系统虽然没出过什么大问题,但各种小毛病一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