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18章

作者:类星体

  于是从多年以前开始,海伦娜就已经开始准备在物理学界搞个大新闻了。

  从1922年开始,8岁的海伦娜就开始资助汉堡的贝格多夫天文台进行有目的的恒星观测,旨在观测恒星光谱红移现象并寻找背后的规律。塞克特将军当时也并没有斥责海伦娜为胡闹,毕竟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出资资助天文观测活动,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

  光谱红移是当某个发光体以一定速度远离我们时,其光谱向长波端(红光)移动的现象,发光体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红移就越厉害。

  经过数年的数据收集,1928年,在测定了上百个星系的红移大小的基础上,当时年仅14岁的海伦娜发表了一篇论文《星系光谱红移和宇宙膨胀》。论文的核心论点非常简单:所有遥远的星系都存在红移现象,而且越是遥远,红移得越厉害。换而言之就是星系的视向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快。如果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宇宙正在不断膨胀!

  海伦娜的论文很快引来了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的关注,正当大家为结论的可靠性争论不休之时,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鲍威尔·哈勃于1929年也公布的自己的观测结果,时间仅仅比海伦娜晚了一年,但结论与海伦娜的结论完全相同!

  哈勃的研究成果当然与海伦娜的完全相同,在上个位面里,这一规律被称为“哈勃定律”,本来应该由爱德文·哈勃于1929年首次提出!不过在这个位面,这一规律已经北改称为“海伦娜定律”了,就是不知道今后人类的空间望远镜会不会改姓“海伦娜”。看到哈勃在自己的论文中盛赞海伦娜的“伟大发现”,海伦娜只能默默在心里对哈勃大神说对不起了。

  海伦娜的发现炸出来的大神还不仅仅是哈勃,还有那位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原来,爱因斯坦在将广义相对论应用到宇宙学上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广相宇宙学下的现代宇宙是动态的!这就和当时宇宙学的主流观点发生了冲突,因为当时宇宙学的主流观点是静态的。

  其实伟大的爱因斯坦本来已经接近的宇宙的真相,但由于静态宇宙观在科学界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一向勇于开拓的爱因斯坦此时却退缩了。于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公式上画蛇添足地加了一个“宇宙常数”,其目的在于让宇宙保持在静态模式下。

  在读了海伦娜的论文之后,正好就住在德国柏林的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找到了海伦娜,并和海伦娜一起前往汉堡的贝格多夫天文台观测星系红移现象。往返途中,爱因斯坦和海伦娜就诸多物理学问题进行了非常愉快的交流,海伦娜的不少新颖观点甚至让爱因斯坦也眼前一亮!看到当时只有15岁的海伦娜,爱因斯坦简直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物理学界的后辈怎么都这么厉害了?

  于是在回到柏林之后,海伦娜又多了一位忘年交,挤进物理学圈子的大业算是初步完成。

第八十三章 声名鹊起

  在和海伦娜一起前往汉堡的贝格多夫天文台观测了星系光谱红移现象之后,爱因斯坦对于自己凭空给引力场方程中加入一个所谓的“宇宙常数”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

  在从汉堡回程的火车上,这位大科学家坐在海伦娜的对面,他一边挠着他那颗长满蓬松的头发的脑袋,一边一脸懊恼地对海伦娜说:“我简直不知道当初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去创造那个该死的‘宇宙常数’呢?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中犯下的最严重的学术错误!引力场方程明明已经揭示了稳恒宇宙观的谬误,而我竟然没有勇气推开这扇门,我可真是个懦夫!”

  海伦娜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位大科学家,她总不能告诉爱因斯坦说他的“宇宙常数”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几十年后科学家们在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时还会把“宇宙常数”请回来并赋予新的内涵吧?现在暗物质研究还没一撇呢,点科技树也得讲个基本法不是吗?

  爱因斯坦不愧是一位勇于自我修正的伟大科学家。在和海伦娜一起从汉堡的贝格多夫天文台回到柏林之后,爱因斯坦很快就在公开场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随后他删去了自己方程中的“宇宙常数”,爱因斯坦方程也终于变成了后世最广为人知的模样。

  此后几年里,海伦娜在指导德国的武器设计之余,也时不时跑到物理学界刷一下存在感。比如1930年,海伦娜发表了一篇以《理想白矮星质量的最大值》为题的论文。

  我们知道,太阳这样的中等质量恒星内不断进行着氢转化为氦的核反应,在恒星晚年,随着内核的氢燃料耗尽,内核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收缩,内核的收缩产生了高温,高温会让恒星的外层向外膨胀,使得恒星体积增大,表面温度降低,形成一颗红巨星。

  当红巨星的内核温度达到1亿开尔文时,原本氢核聚变产生的炉渣——氦元素也变成了新的燃料,氦元素在高温高压下被点燃,进一步聚变为碳和氧。然而这个过程也不可持续,当氦元素也被耗尽后,由于中等质量恒星的内核收缩不足以进一步点燃碳和氧,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也就到此为止了。由于恒星内核没有了新能量的产生来与引力抗衡,恒星的内核会在引力作用下被压缩成一颗非常致密的天体,这就是所谓“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非常惊人,白矮星上一茶匙大小的物质,相当于一头非洲象的重量。在白矮星中,巨大的压力轻松击溃了原子间的电磁力,导致原子的电子层也被压碎了。所以在白矮星上,原子核是在电子的海洋中漂浮的,整个星球等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子。

  白矮星之所以能维持如此高的密度而不进一步崩塌,是因为电子简并压力的存在。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存在,相互靠近的电子将产生一种新的排斥力,这就阻止了白矮星体积的进一步缩小。然而电子简并压力对万有引力的抗争能力是有极限的,随着白矮星质量的增大,总会有一个临界点,一旦超出了这个临界点,白矮星就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崩溃。

  于是海伦娜在论文中推导出白矮星的质量的极限:大约1.44倍太阳质量。其实就计算过程而言,难度并不是特别大。这个计算的真正巧妙之处就在于将当时尚处于量子物理学研究前沿的电子简并压运用到了了星球这样的宏观物体上!

  海伦娜之所以选择白矮星质量极限这种问题下手,主要原因是因为海伦娜并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物理学研究上。要知道,很多重大科学理论想被要提出来,都是需要先点亮前置理论的,这对海伦娜来说要花的时间就太多了。而像白矮星的质量极限这种问题,沃尔夫冈·泡利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都已经把梯子给架好了,海伦娜只需要爬上去把果子摘下来就行了。本来嘛,海伦娜之所以跑到物理学界转悠,只是为了刷一刷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存在感,免得到时候海森堡在原子弹数据计算上出现错误时说不上话而已。

  海伦娜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天文学界非常激烈的反对。

  其中反对最激烈的要数英国著名科学家,剑桥大学的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爱丁顿公开宣称泡利不相容原理根本不能研究白矮星结构,海伦娜关于白矮星质量极限的论断是彻头彻尾的歪理邪说!他甚至说:“必定会有一条自然定律来阻止恒星的这种荒唐行为!”

  不过最让爱丁顿不能忍受的是他手下的一名研究生的“背叛师门”!这名研究生来自英属印度,他的名字叫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他向自己的导师爱丁顿表示,自己也进行了类似的计算,其结果和海伦娜的结果非常类似,这让爱丁顿更加暴跳如雷!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爱丁顿在几乎每次学术会议上发言时,都要把海伦娜拎出来痛匹一顿,毕竟海伦娜的论点在他看来,实在是太离经叛道了。而可怜的钱德拉塞卡,因为支持海伦娜的观点,几乎已经被爱丁顿逐出师门了。

  海伦娜对于爱丁顿的攻击毫不在意,她也是有后台的!这一次海伦娜拉上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又拉上了他的好朋友泡利。毕竟海伦娜对白矮星质量极限的计算在数学上可是非常严谨的。爱丁顿对海伦娜的攻击等于在质疑他们理论的普适性!于是爱因斯坦和泡利分别发表论文,表达了对海伦娜的支持,于是整个物理学界被搅得一片鸡飞狗跳。

  作为主谋的海伦娜对爱丁顿的攻击其实并不在意,现在海伦娜想的是:既然你爱丁顿这么不待见你的这个学生,那么请把钱德拉塞卡给德国好了。于是海伦娜当机立断向钱德拉塞卡发出了邀请。这让备受导师冷眼的钱德拉塞卡受宠若惊,很快,钱德拉塞卡就屁颠屁颠地辞别了英国,奔着德国去了。

  事实上,在上个位面中,钱德拉塞卡才是白矮星质量极限的发现者,这一极限在上个位面中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为后来的中子星和黑洞的研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了,钱德拉塞卡晚年还有两个学生非常有名,他们一个叫做杨振宁,一个叫做李政道。

第八十四章 经济鬼才

  1932年7月,纳粹党在选举中获得了得到了全部608个国会议席中的230席,一举成为了德国国会第一大党,但是这并不等于纳粹党和希特勒从此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权力。一来纳粹党的席位尚不足以完成独立组阁,二来希特勒想要如愿成为政府首脑,还必须得到德国国家总统的任命才行。

  德国现任国家总统是保罗·冯·兴登堡,然而这位容克贵族出生的老将并不怎么待见泥腿子出生的希特勒,他甚至轻蔑地将希特勒称为“波西米亚下士”,兴登堡总统的态度无疑给希特勒的掌权之梦平添了很多变数。

  不过此时的希特勒有一个重要的贵人相助,他就是德国央行的前任行长——亚尔马·贺拉斯·格里莱·沙赫特博士(1930 年3 月因沙赫特反对德国在“杨格计划”中让步过多而辞职)。

  原来,1930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107席,大大超出了1928年的12席,政治嗅觉异常敏锐的沙赫特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一动向。1931年沙赫特决定会见一下希特勒,观察一下这位瘦小的男人是否有投资的潜力。

  这次与希特勒会见的结果还是比较让沙赫特满意的。虽然在沙赫特看来,小胡子对于经济学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但是小胡子滔滔不绝的口才和敢想敢干的行动力还是给沙赫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沙赫特认为小胡子是一个很有投资价值的潜力股,他决定押宝了。

  沙赫特的押宝无疑是希特勒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因为沙赫特虽然卸下了德国央行行长的职位,但他的声望和人脉并没有损失。凭借沙赫特的声望和人脉,希特勒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那些直接掌握德国工业命脉的大资本家,其中就包括西门子、联合钢铁、法本化工这样的大型工业垄断组织的掌门人,希特勒支持德国民族工业,打破《凡尔赛条约》限制的承诺很对这些工业资本家们的胃口,纳粹党由此获得了大笔的发展资金。

  1932年纳粹党能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这些工业卡特尔提供的选举资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选举期间纳粹党的宣传机器才得以全力运转:比如把宣传活动开展到每个选区到最偏僻的村镇,比如把大街小巷贴满纳粹党的标语和竞选广告,再比如邀请来专业的影视团队摄制影片在各地放映,甚至还非常时髦地让希特勒坐着飞机前往德国的各个邦国开办演讲会……

  兴登堡总统在德国总经理任命上的犹豫态度让德国工业界忧心忡忡,他们可不希望自己花了大笔资金支持的候选人倒在这一关上。为了让兴登堡早点下决心任命希特勒为政府首脑,1932年11月,在沙赫特的牵头下,德国工业和金融界的大佬们发起了一次大规模联名上书,要求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帝国总经理。

  1933年1月,顶不住工业和金融界压力的兴登堡终于下定了决心,宣布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经理。但为了制约希特勒,兴登堡又任命了自己的亲信——弗朗茨·冯·帕彭为副总经理。由于纳粹党在国会中席位不够独立组阁,希特勒虽然野心勃勃,也不得不让渡权力以求组阁成功,于是在新组建的十一人内阁中,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员只占三席,而以帕彭为首的保守派却占了多达八席。

  对于这个组阁结果,副总经理帕彭颇为得意,他认为自己既有在内阁的优势,又有和总统的老交情,想要制服希特勒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他甚至扬言:“我们只不过是聘用了希特勒为我们服务!看吧,在两个月之内,我就会把他逼到角落里哇哇乱叫!”

  自信能完全控制希特勒和纳粹党的还不止是副总经理帕彭,还有给纳粹党提供竞选资金的工业界和金融界大佬们,其中也包括金融鬼才沙赫特!一位美国女记者问沙赫特是否会帮助纳粹统治德国经济时,沙赫特只是轻蔑地回答道:“不,纳粹根本不会统治,不过我可以通过他们来统治。”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正式就任德国总经理,在总经理就职仪式上,在兴登堡总统面前,希特勒展现出一副既小心谨慎又温和有礼的绅士风度。身材瘦小希特勒本来就比人高马大的兴登堡矮上一头,在和兴登堡总统握手时,希特勒甚至还深深低下头去,不敢去看兴登堡的眼睛,这就让这位帝国新总经理显得更加恭顺谦卑了。希特勒这幅做派让兴登堡总统很是满意,连带着对这位曾经被他贬低为“波西米亚下士”的中年人映像都改观了不少。

  希特勒刚刚上台,立刻就盯上了宪法中规定的《特别授权法》。该法律规定总理可以不通过议会自行制订具备法律效力的规章,但《特别授权法》想要激活,必须结果议会三分之二的多数议员同意才行。《特别授权法》上一次被激活还是十年前的恶性通货膨胀时。

  由于此时德共在议会中尚占有17%的席位,他们和一部分左翼政党联合起来,反对赋予希特勒不通过议会制定规章的权利,这让希特勒大为光火。

  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利,1933年2月1日,在希特勒政府向兴登堡总统发出请求,要求重新进行国会选举。本来就是右翼势力代表的兴登堡总统这一次倒是没有再给希特勒念紧箍咒,这并不是因为兴登堡真的信任希特勒了,而是在排斥以德共为代表的左翼政党这一点上,希特勒的纳粹党和兴登堡所在的以容克阶级为代表的右翼势力立场其实是一致的。就这样,在新总经理任命仅仅两天之后,兴登堡总统就下令解散国会,并预定于3月5日重新举行国会选举。

第八十五章 锡安主义

  1933年4月1日,德国首都柏林,威廉大街77号。

  在这座始建于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府官邸中,刚刚就职德国总经理两个多月的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此刻正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的椅子上,聚精会神地阅读着叠放在桌面上的一沓文件。“咚、咚、咚……”就在这时,门外响起的几声敲门声打断了希特勒的注意力。“请进!”希特勒放下手上的钢笔,抬起头来说到。

  在警卫人员的引导下,海伦娜走进了希特勒的办公室。“上午好,尊敬总经理阁下。”海伦娜不失礼貌地向办公桌后的身影微微行了个礼,问道:“总经理今日找我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是海伦娜小姐啊,好久不见!快请坐吧。”希特勒一见到来人是海伦娜,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一边吩咐侍者为海伦娜准备茶叶,一边热情地邀请海伦娜在茶几前的沙发上坐下。侍者很快就将泡好的茶叶送到了海伦娜的面前,随后走出办公室并将门关好。

  “从中国进口的绿茶,海伦娜小姐不妨试一试。”希特勒一边在海伦娜一侧的另一张沙发上坐下,一边说:“如果海伦娜小姐不喜欢绿茶,我可以让他们给海伦娜小姐换上咖啡。”

  “不,不必换了,中国绿茶我很喜欢。”海伦娜一边说一边端起茶杯,细细端详着里面漂动的为数不多的几根茶叶。相比前世,海伦娜这辈子喝绿茶的机会少了很多,中国绿茶在欧洲毕竟是比较小众的饮品,这让海伦娜感到颇为遗憾。

  海伦娜吹散飘在水面上的茶叶,轻轻抿了了一口,放下茶杯说道:“说吧,今天邀请我来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不会又和爱娃闹矛盾了吧?我早就说过用你这种方式和可怜的爱娃谈恋爱是不行的,在这方面你应该多向霍曼夫取取经嘛。”

  原来在1929年,希特勒在他的好友兼御用摄影师海因里希·霍夫曼那里认识了爱娃·布劳恩(爱娃当时是霍曼夫摄影行里的售货员),也不知道希特勒到底给爱娃下了什么迷魂药,反正爱娃很快就迷恋上了这个比自己大23岁的男人,并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然而此时希特勒其实另有一个情人,那就是希特勒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然而格莉·劳巴尔最终无法忍受希特勒强烈的控制欲,于1931年饮弹自尽。格莉·劳巴尔的死给了希特勒很大的打击,然而也给了爱娃可乘之机。爱娃长着一张和格莉非常相似的脸,希特勒甚至屡屡在恍惚中将爱娃错认为格莉,爱娃深知希特勒对格莉的感情,也知道希特勒和她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和格莉面容相似带来的移情作用,却对这一切甘之如饴。

  然而五个月前,也就是1932年11月,忙于争夺总经理宝座的希特勒冷落了爱娃·布劳恩,爱娃终于无法忍受这段让人绝望的恋情了。她伤心地写道:“我只是你生活里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的生命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只是个单纯的过客,为何要让我闯进你的生活?”写完了这一切后,爱娃拿起了一把手枪朝自己的颈动脉扣动了扳机。

  好在发现还算及时,爱娃被抢救回来了。海因里希·霍夫曼一边赶紧将消息透露给希特勒,一边给爱娃出谋划策。于是当希特勒火急火燎地赶到霍曼夫家中时,爱娃已经“颇有心机”地装扮好了,以一副“脸色苍白,面容憔悴”的楚楚可怜模样等着爱人的到来。

  柔弱对于希特勒这样的直男来说果然是大杀器,爱娃和霍曼夫的谋划奏效了,希特勒开始正视自己和爱娃之间的感情,他认可了爱娃的地位,并送给爱娃一条牧羊犬,兵取名为内古斯。为了安抚爱娃,希特勒甚至还请求海伦娜帮忙安抚爱娃的情绪。

  海伦娜虽然并不算清闲,但在想了想之后,最终还是答应了希特勒的请求。

  一方面是因为海伦娜对于爱娃确实抱有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可是一个近距离吃瓜看戏的好机会。要知道希特勒的恋情史可是包含了21世纪狗血言情小说的所有要素:什么不伦之恋的梗啊,什么人身禁锢的梗啊,什么替身情人的梗啊,什么霸道总裁的梗啊,什么地下恋情的梗啊……全都让希特勒一个人给占全了。

  “不不不,海伦娜,这次不是关于爱娃的事情,我不会再让爱娃为我自杀了,如果是因为私事我也不会请你来总经理府。”希特勒摆摆手说道。

  “哦,你确定?”海伦娜笑了,上个位面中,爱娃可是为希特勒自杀了三次呢。

  “我确定,我不会再让爱娃伤心了”希特勒保证道。“对了,海伦娜,这次请你来是想告诉你,沙赫特已经和英国以及北美的锡安主义者交流过了,他们对你上次给出的建议非常感兴趣。英美的犹太财团也表示愿意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支持,现在双方正在针对具体条款进行谈判,相信要不了多久双方就能把协议敲定下来。”

  “哦,如果能达成协议可是一件大好事啊,只是这么做的话,将来英法在中东的殖民地恐怕再也没有宁日可言了……”海伦娜说着,嘴角森然的笑意抑制不住地绽开了。

第八十六章 犹太往事

  刚才希特勒对海伦娜提到的“锡安主义者”其实就是后世常说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锡安主义”一词中的“锡安”二字,指的正是耶路撒冷附近的锡安山。

  我们知道,从公元前10世纪起,犹太人就曾经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盛极一时的奴隶制国家,但此后犹太人不断被周边崛起的强权所征服。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在血腥镇压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起义之后,把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彻底夷为了平地,原来聚居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从此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一系列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相继在欧洲建立起来。这种变化自然也深刻影响到了散落在欧洲各国的犹太人,由于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因素,欧洲犹太人始终遭到歧视,并且难以和当地民族完全融合,这种不公正的境遇使得犹太人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愿望日益强烈起来,犹太复国主义思潮于是应运而生。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大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者们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应该回到犹太人的古老故乡——巴勒斯坦地区,重新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带来了一线希望,在欧洲战争局势最为胶着的1917年,长期的战争已经让大英帝国的财政摇摇欲坠。为了争取犹太财团的资金支持,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A.J.贝尔福给英国犹太复国运动领袖L.W.罗思柴尔德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在《贝尔福宣言》中,英国声称“英皇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但要明确说明的是,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权利,以及犹太人在其他国家享有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

  《贝尔福宣言》让当时世界上的犹太复国主义势力为之振奋,直接导致尚在英德之间观望的犹太金融家们做出了最终选择,即彻底倒向了英国人这一边。当时的德国倒不是不想拉拢犹太资本家,遗憾的是当时德国实在拿不出能和巴勒斯坦相提并论的筹码。要知道,一战时的巴勒斯坦可是德国那不给力的盟友——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好吧,德国人的盟友从来就没有给力过),德国人总不能拿着盟友的领土去和犹太人做交易吧?

  犹太金融家的贷款对协约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一战结束后,到了英国人兑现自己诺言的时候,英国人却和犹太人打起了哈哈。英国人不仅通过所谓“国际托管”把巴勒斯坦地区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还对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区设置了许多障碍,毕竟在英国人眼里,凝聚力更强的犹太人并不是一个容易控制的殖民对象。不过犹太人依然冲破阻碍,不断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

  时至1938年,面对越来越多的犹太移民,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不干了,他们发动了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起义。此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正被德国对苏台德地区的主权诉求搞得焦头烂额,自然不愿意在中东问题上再多耗费精力。

  张伯伦眼看着之前在巴勒斯坦地区所谓“一视同仁”的平衡术玩不下去了,决定牺牲对犹太人的承诺,换取大英帝国中东殖民地的暂时安宁。为了尽快安抚好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张伯伦不仅对阿拉伯人的诉求做了重大让步,还于1939年发布了关于巴勒斯坦殖民地问题的白皮书。白皮书宣称:由于已经有45万犹太人定居到巴勒斯坦,今后必须控制这种趋势,将通过限制购买土地的方式控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

  此后,英国开始对犹太“非法移民”进行严厉打击。这种做法在犹太人眼里无疑是对《贝尔福宣言》最赤裸裸的背叛,于是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开始走上了用武力甚至恐怖手段打击英国殖民统治的道路。

  三十年代以后,犹太人所建立的一系列地下武装组织开始对英国人和阿拉伯人发动一连串的恐怖袭击。具体手段包括暗杀英国官员、制造爆炸事件、袭击阿拉伯平民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恐怖活动发生在1944年,两名“莱希”组织成员在埃及首府开罗对英国中东事务大臣莫因勋爵成功实施了暗杀。莫因勋爵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好友,犹太人的这一举动让丘吉尔怒不可遏,当即表示要重新审视对犹太复国主义曾经的友好态度。

  在这期间,一部分犹太人甚至还幻想过纳粹德国会出于对抗英国的目的,帮助他们“主持公道”。比如建立地下恐怖组织“莱希”的那位著名极右翼犹太政客——亚伯拉罕·斯特恩。

  斯特恩曾通过代表向德国人提议,“莱希”组织可以和德国并肩作战,代价是希望德国支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并建立犹太国家。不过犹太人没想到纳粹德国比大英帝国还不好相处,向纳粹德国求援这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之,在上个位面中,英国人的吃相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约翰牛先是拿着阿拉伯人的利益去换取犹太人的支持,然后又公然撕毁对犹太人曾经的承诺来安抚阿拉伯人。由此可见,此时的英国不仅仅是欧洲的搅屎棍,更是全世界的搅屎棍!这样说来,后世的英国由于国力大幅衰退,从全世界的搅屎棍退化回欧洲的搅屎棍,其实也可以算是对世界和平的一种贡献吧。

  海伦娜在仔细梳理了犹太复国运动和英国人的恩恩怨怨后认为,英国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这三方的恩怨对德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一下的筹码,毕竟中东地区是英国和法国的世界殖民体系的枢纽,这一地区如果出点什么乱子,最难受的肯定是英法。

  综上海伦娜认为德国只要操作得当,能得到的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好处,还能在今后的国际斗争中获得更加长远的政治利益。

第八十七章 研究报告

  为了避免上个位面中的那场人道主义悲剧,也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德国的综合国力。海伦娜专门组织了课题小组,对这一时期德国国内的犹太裔人群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海伦娜很快发现,虽然很多人眼里,德国国内的犹太人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整体,但这并不是事实。真实情况正好相反,德国国内不同阶层的犹太人之间其实存在着巨大的阶级隔阂和文化分裂。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犹太裔内部的隔阂甚至比犹太裔和日耳曼裔之间的隔阂还要大!

  在这一时期的德国,犹太裔族群的总人口大约为56万人,占德国总人口的1%不到,但就是这五十多万犹太裔群体,实际上分为非常鲜明的四个阶层:

  犹太裔中的最上层是由主要从事金融业和重化工业的大资本家组成。这部分人数量最少,德国化程度最高,而且对德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为了扎根德国社会,他们普遍让子女接受基督教洗礼,并与非犹太人世代通婚。第二帝国时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因为出色的经济管理能力被册封为世袭贵族。比如俾斯麦首相的的得力助手格尔森·冯·布莱希罗德,就因为出色的金融才能被德皇威廉一世册封为世袭贵族,并授予铁十字勋章。

  这一部分犹太人事实上早已成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和容克集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希特勒和兴登堡在3月份联合签署的帝国中央银行职位的任命文件中,八名董事中就有三位都是犹太裔大资本家。

  犹太人中的第二个阶层是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他们在犹太裔族群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大部分已经在城市中生活了三代以上了,对德国也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主要从事的职业包括教师、律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科研人员等,零售商和中小企业主也都属于这一阶级,根据海伦娜的统计,1932年德国国内光是从事白领工作的犹太人就多达8.2万人。

  这一部分犹太裔虽然不是德国的统治阶级,但由于他们大多拥有专业的技能和体面的工作,所以相比普通德国人来说,这部分犹太裔人群的生活比较富裕,根据统计,犹太中产阶级的收入大约是德国人均收入的三倍。

  犹太人中的第三个阶层是新市民阶层,不同于第二个阶层在德国城市中扎根多年,这部分犹太人往往原来居住在小城镇和农村,所以这部分犹太裔大多没有丰厚的财富积累。他们和千千万万涌入城市的德国农村人口一样,迫切希望融入大城市的生活。

  根据海伦娜的统计,目前德国的犹太人中,70%生活在大城市,20%生活在小城镇,只有10%生活在农村,所以这第三个阶层的犹太裔群体其实应该看做德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

  犹太人中的第四个阶层比较特殊,他们是在一战以后陆续从东欧迁入的。一战以后,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对国内的犹太人采取了一系列迫害政策,相比之下,魏玛德国国内虽然也存在反犹势力,但德国传统上对犹太人还是相对宽容的,这就导致了东欧犹太人的不断迁入。这部分新迁入的犹太移民数量超过10万人。

  这部分新迁入的犹太人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德国本土犹太裔族群,以至于他们只能从事一些非常边缘化的工作,比如流动推销员、码头搬运工、建筑工人等。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这部分人往往首先失去工作,从而沦为城市赤贫人口。在走投无路时,这些既找不到工作又不能融入德国社会的外来户,往往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最为可悲的是最歧视这些底层犹太人的竟然还不是德国的主体民族,而是那些拥有体面生活的德国本土犹太裔人口。德国本土犹太裔好不容易才开始获得德国主流社会的认可,他们认为这些来自东欧的“问题人口”会破坏犹太裔在德国的形象(这部分来自东欧的犹太人的低文化程度和高犯罪率看起来似乎恰好证明了这一点)。结果就是德国本土犹太人排斥起这些同胞们比德国主体民族还要积极……

  在以上四个阶层的犹太人中,前三个阶层都在德国生活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对于德国的归属感很高,再加上德国传统上对犹太人的宽容度较高,使得这些犹太人中的大部分在定位自己身份的时候,首先认同的是自己作为德国人的身份,其次才是作为犹太裔的身份。

  海伦娜从不否认一战时犹太金融家的背后捅刀加速了德国的崩溃,海伦娜同样不否认几场经济危机中犹太资本的投机活动加重了德国危机的程度。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以上的这些投机行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这些犹太资本家的“犹太人”属性所造成的,而是由这些人的“资本家”属性所决定的。事实上,在以上事件中,日耳曼裔控制的金融机构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也并不比犹太裔控制的金融机构更高尚。

  撇开全世界资本家共有的唯利是图这一属性不提,德国本土犹太裔群体的爱国热情其实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在一战中,德国犹太裔群体对于参军报国热情非常高涨!四年的战争中,竟有1.2万名犹太裔将士为德国血洒疆场,就人口比例来说,甚至超过了德国的主体民族日耳曼裔。即使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如此残暴地打击犹太人,依然有15万犹太人为了德国奔赴前线……

  除此之外,德国本土犹太人对于犹太复国运动的兴趣也不高,虽然德国曾经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中心之一,但德国本土犹太人中的绝大多数对于犹太复国运动是冷漠甚至是排斥的,1920年代,犹太复国主义在德国只有两万名成员,而且大多数成员都是来自东欧的新移民。

  1933年初,希特勒刚刚就任德国总经理不久,海伦娜资助的研究小组花费数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最终形成的《德国犹太裔族群研究报告》就摆上了希特勒的案头,这一报告多达二十万字,涉及到德国犹太裔族群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自我认同等方方面面,堪称是一部关于德国犹太裔族群的百科全书。

  希特勒对于海伦娜的工作非常赞赏,之后沙赫特与国际上的犹太复国主义势力的秘密谈判,正是在海伦娜的这份研究报告的指导下进行的。谈判的重点则是关于德国国内来自东欧的犹太新移民问题。

第八十八章 打包出口

  没错,在海伦娜的建议下,希特勒刚一上台就委派沙赫特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们洽谈一笔大宗商品的出口生意,德国所要出口的“商品”正是那些刚刚从东欧逃到德国的十余万犹太难民,而出口的目的地主要是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至于那些德国本土的犹太裔人口,海伦娜是不会允许他们轻易离开的,如果这部分犹太裔离开了德国,那么德国无疑将面临资本和人才的双重流失!让海伦娜感到欣慰的是,德国本土犹太裔中的大多数对移民巴勒斯坦没什么兴趣,这部分犹太裔被德国文化同化程度较高,而且大部分都拥有体面的社会身份和不错的收入,傻子才愿意跑到巴勒斯坦去挖沙子呢!

  上个位面纳粹德国将矛头对准本土犹太裔,尤其是本土犹太裔中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实在是一件令人的智熄操作。在海伦娜看来,排犹给德国带来的最严重的的后果,还不是资本外流、政治失分这些明面上的损失,而是德国作为当时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地位的丧失!

  由于纳粹的排犹政策,犹太裔科学家们自然在德国待不下去了,纷纷出逃。就连许多非犹太裔的科学家也由于同情犹太裔同行的遭遇,一起去了英美等国。

  让我们来看看上个位面中纳粹那堪称脑残的民族政策都逼走了哪些物理学大牛吧,仅海伦娜记得的就有爱因斯坦、玻恩、泡利、薛定谔、玻尔、德拜等等。看到了没有,上个位面的纳粹德国的民族政策,简直就是在给英美物理学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啊!“运输大队长”这个称号明明应该颁发给小胡子才对!

  所以说千万别对海伦娜说什么二战德国能搞出那些“黑科技”是纳粹的功劳,小胡子这个败家玩意儿对德国的科技进步的作用绝对是负面的!之所以上个位面中网络上的德粉还有那么一点可以吹嘘的资本,那也是因为之前德国在物理学方面积累的底子实在是太厚实了,让小胡子折腾了十几年竟然还没被完全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