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类星体
第一轮“量化宽松”是在危机刚刚爆发的1929年底到1930年初,美联储将基准利息从6%降低到了2.5%,向市场注入了5亿美元的流动性,然而区区5亿美元根本不足以抵挡来势汹汹的危机洪峰,美国股市在一度反弹之后重新掉头向下。
第二轮“量化宽松”是在两年后的1932年初,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美联储在黄金之外,将美国国债也作为基础货币,这样一来,基础货币规模扩大,又是10亿美元的流动性被注入市场。这时股市暴跌的动能已经开始衰减,在第二轮“量化宽松”之后,美国股市终于止住了暴跌的势头,开始筑底。
罗斯福上任后搞的“量化宽松”其实已经是第三轮了,只不过比胡佛总统在位期间搞的两次“量化宽松”规模更大。这一次罗斯福直接停止了银行的黄金兑换,并以20.67美元每盎司的低价强制收购民众手里的黄金。等民众手里的黄金都上交了,罗斯福再通过《黄金储备法案》将美元和黄金的比价直接贬值到35美元每盎司,这个比价一直延续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金汇兑本位终结。
在海伦娜看来,所谓“罗斯福新政”其实一点也不新,不仅“量化宽松”是胡佛总统玩剩下的,就连扩大公共支出的政策也不是罗斯福的原创,胡佛政府时期,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就已经扩大了六倍,罗斯福不过是在萧规曹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罢了。
总之,货币宽松政策是胡佛总统开启的,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也是胡佛总统开启的,甚至美国股市的暴跌也是在胡佛总统任期的最后几个月筑底的。罗斯福总统只是延续并进一步拓展了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
但最终的结果是罗斯福被当作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启者、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大救星登上神坛。而胡佛总统却被当作顽固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保守派以及给美国带来危机和饥饿的总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成王败寇”逻辑下的政治脸谱化。
不管怎么样,和很多穿越德国的前辈恨不得提前暗杀罗斯福不同,在海伦娜眼中,罗斯福总统的上台对于德国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海伦娜不仅准备借助罗斯福的货币“量化宽松”让德国的海外资产增值,今后通过海外资本回流填补就业汇票到期后的窟窿,还准备借助罗斯福的手,再一次打垮美国的实体经济,让上个位面中美国于1937年到1938年发生的二次经济衰退变成一次真正的二次浩劫。
在海伦娜制定的小目标里,如果她的计划能全部顺利完成,1938年德国的工业产值应该会在同时期英国的两倍左右,超越同时期苏联,达到同时期美国的70%以上(上个位面1938年德国工业产值是同时期英国的144%、苏联的75%、美国的46%,美苏英的工业产值之和是德国的4.2倍,这要是都能打赢就出鬼了)。
如果到时候这个小目标都没能实现,那海伦娜认为小胡子最后还是早点卸任,乖乖回去和爱娃结婚比较妥当,这样的话,至少还能依靠挽救德国经济的功绩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虽然如果不发动战争的话,在美元区、英镑区、法郎区各自割据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下,难以开拓外部市场的德国经济铁定会因为内需不足出现二次衰退,就业汇票留下的窟窿最终也有很大概率会爆掉,但这个锅完全可以甩给下一个上任的倒霉蛋嘛。
不过这事海伦娜也只能想想而已,贪恋权力的小胡子是绝对不可能急流勇退的……
敲定了今年就业汇票的发行额度之后,海伦娜终于有时间重新关心一下武器设计方面的事情了,自从海伦娜穿越以来,她还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关心一下德国的轻武器呢,现在差不多是时候了。毕竟,1898系列步枪虽然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改进,但底子确实已经太老了……
第九十四章 步兵班组
在海伦娜眼中,想要改进德军的单兵武器装备,绝不是把历史上德军普遍装备的Kar98K栓动步枪,简单替换成全自动的StG44突击步枪就完事了。单兵武器装备的任何改进,都必须着眼于整个步兵班组火力的整体优化;而步兵班组火力的整体优化,又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作战背景以及德国的国情相适应。
上个位面中,一说起半自动步枪,军迷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美国的M1加兰德;一说起自动步枪,军迷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德国的StG44。没错,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第一次大放异彩都是在二战期间,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其实在一战期间都已经出现了,其中半自动步枪的出现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半自动和自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大放异彩呢?
这主要还是和当时的战场环境有关,一战的典型战场环境无疑是静态的、线性的、平面的。在围绕堑壕体系的攻防中,唱主角的自然是机枪。尤其是水冷枪管、弹链供弹并带有重型枪架的马克沁重机枪更是整个堑壕的绝对火力支撑点,单兵手中的步枪只需要对付单体目标,帮助机枪“查漏补缺”就行了,更高的射速作用在这一时期的步枪上并不明显,你难倒还想和机枪抢活干不成?
至于突破地方堑壕体系时清扫残敌的任务,那主要还得靠泵动霰弹枪或者冲锋枪这样的“堑壕扫帚”。在这种时候,打扫堑壕的步兵需要的是能短时间喷吐足够火力的“子弹喷淋器”,精度和射程反而不重要。为了方便在狭窄的堑壕中作战,这个“子弹喷淋器”还最好能做到长度短重量轻。在这一点上自动/半自动步枪肯定是没法和泵动霰弹枪以及冲锋枪竞争的。
综上所述,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之所以在一战的战场环境下处境尴尬,除了自身技术的不成熟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生态位的缺乏:蹲坑对射时优势不明显,打扫堑壕时还不如泵动霰弹枪和冲锋枪好用。所以一战时期,虽然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并不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比如毛瑟M1916半自动步枪,比如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但装备数量都非常稀少,自然也不可能在战场上发挥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一战期间线性的、静态的、平面的堑壕战不再是战争的主流形式。坦克和飞机的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化战争成为可能,空军掩护下的装甲集团有着非常强大的突击能力,而静态的堑壕体系是难以抵挡这样的集中突破的,毕竟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无论多么完备的静态防御体系也不可能做到毫无破绽。这种变化不仅促使得战争向运动的、非线性的、立体的方向演化,还给单兵武器释放出了新的生态位。
我们都知道,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某一类物种的兴衰。比如因为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场巨大灾变,主宰地球上亿年的庞大恐龙走向了灭亡(没有灭绝的也都进化成了鸟类),而之前一直在恐龙的阴影下默默无闻的哺乳动物一跃成为了生物圈的新贵族群,成为我们地球的统治者直至今日。
枪械的进化史其实也和生物进化史差不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枪械们来说无疑是一次不亚于小行星撞地球的生态剧变。一战时期,水冷式重机枪靠着无与伦比的持续火力,成为整个堑壕体系最重要的火力支撑。但在机械化战争到来之后,随着战争节奏的加快,水冷重机枪这种笨重的恐龙不仅根本无法伴随步兵冲锋,而且连自身的生存能力都成了问题。毕竟除了那些特殊加固的钢筋混凝土要塞,没有什么固定火力点是俯冲轰炸机一颗航空炸弹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颗!
水冷重机枪从一战时期的主角变成了二战时期的配角。在水冷重机枪地位衰落之后,如何既让步兵班组拥有足够的火力,又让步兵班组拥有足够的机动性,一下子就成了各国军事专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海伦娜看来,本位面的德国在轻武器研发中,除了要着眼于提高步兵班组火力,增强步兵班组机动性之外,恐怕还要加一条:不能给后勤造成太大的负担。
前面已经提到过,二战中,德国能真正实现机械化的部队是非常稀少的。不要说机械化,就是能完全实现摩托化对德国来说都太奢侈了,完全机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队开动起来,简直就是燃油黑洞。上个位面中,能完全实现摩托化开进的只有不差燃油的美国土豪。
本位面中海伦娜靠金手指推动了德国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成熟,由于煤炭间接液化工艺非常适合生产高质量柴油,上个位面中德国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不适合生产柴油的短板也被海伦娜补上了。虽然上个月小胡子和沙赫特在制定经济复苏计划时,已经将建设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作为最高优先级投资项目,估计几年之后,德军的机械化、摩托化程度能比上个位面高一些,但是海伦娜依然不认为几年后德国就能把“贫油国”的帽子甩到大西洋里。
所以海伦娜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的普通步兵师都只能是一支半摩托半骡马化的部队。宝贵的摩托化动力需要用来牵引重炮。而连排级的后勤估计还会和上个位面一样,靠士兵手提肩抗外加马车解决。
上个位面中,德军普通步兵师的每个步兵排一般会有一辆两匹挽马牵引的马车提供补给,所以说,某些穿越者妄想给德国的步兵班组全上StG44突击步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动步枪的弹药消耗量那么大,过去的穿越者们有几个考虑过骡马们的感受?后勤供应不上,你总不能让德军的普通步兵师都玩“星期攻势”吧?
所以在优化德国步兵班组的火力配置时,对于少数完全实现机械化、摩托化的部队,海伦娜自然是赞成人手一把突击步枪或者由突击步枪家族化发展而来的班用机枪。但是普通的步兵师怎么办?要知道,他们才是德军序列中的大多数啊,虽然普通步兵师不可能得到和机械化部队同等的装备优先级,但也不能就此放弃治疗吧?
因此海伦娜在为普通步兵师中的班组配置火力时,必须要建立在弹药消耗量不能比上个位面德军的标准步兵班组高出太多的前提下。毕竟“德意志神圣骡马帝国”的光荣传统还是不能丢的,骡马们的合法权利是需要保护的,海伦娜可不想收到动物保护协会的律师函。
第九十五章 班用机枪
要讨论对德国步兵班组武器配置的改进,就必须先了解一下上个位面德国步兵班组的火力配置情况,找到其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确定改进的方向。
上个位面的二战期间,在德国普通步兵师里,一个标准的步兵班的员额一般是十人,由一名班长和九名步兵组成。在这九名步兵中会选出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士兵作为副班长,协助班长的日常工作,在班长受伤或阵亡的情况下也能接替班长指挥作战。在战争初期,这样的标准步兵班里除了两名机枪手共同操作一挺MG34通用机枪并各带一支自卫手枪外,其他八个人包括正副班长在内,都携带一支98K栓动步枪作为主武器。
当然后来随着德军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战场局势的变化,上面所说的这个配置也随之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说一些机枪手手里的MG34通用机枪被更加便宜轻便的MG42通用机枪所替代;比如一些班长手里的98K栓动步枪被MP38/40冲锋枪所替代;比如一些副班长手里的98K栓动步枪被G43半自动步枪甚至StG44自动步枪所替代;再比如班组中的步兵们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上几枚“铁拳”系列火箭弹用于攻坚和反坦克……
德军步兵班组在不同的时期和战场环境下,具体的武器配置也会有一些调整,但是有一点是一直没变的,那就是通用机枪在德军班组火力输出中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个位面的二战中德军的步兵班组战术,基本上就是围绕着那一挺MG34或者MG42通用机枪展开的。
德军步兵班组的一般作战模式如下:班长负责指挥整个步兵班,并直接命令机枪的射击方向。两名机枪手负责操纵机枪压制或者摧毁敌方火力点(主射手负责射击,副射手负责协助和提供弹药),步枪兵中还会分出一名身强力壮的弹药兵给机枪弹链装弹并在机枪手射击时用手里的步枪为机枪手们“查漏补缺”。余下的包括副班长在内的六名士兵分成两个三人小队向机枪手的两侧运动。进攻时则上前迂回包抄,防守时则掩护机枪侧翼。
虽然上个位面中的大战初期,德军的这一套步兵班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直到战争末期的班组对抗中,MG42高密度的点射依然是盟军士兵的梦魇,但是在这里海伦娜依然要旗帜鲜明地亮明自己的观点:MG42这样依靠弹链供弹发射全威力弹药的通用机枪并不适合作为放在在步兵班组里作为支援武器,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MG42这样的通用机枪不太适合作为班用机枪。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通用机枪在作为班用机枪时重量太大了。我们以MG42为例,虽然MG42的轻量化水平与同时代的产品相比做得算是不错的,但在轻机枪状态下的MG42(配备两脚架)重量依然达到了11千克。这个重量使得提着MG42的机枪手在与班组中的步枪手一起跃进时,行动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战术动作都难以完成。
第二,使用全威力弹药的通用机枪对弹药的消耗量太大了。MG42拥有每分钟1200至1500发的超高射速,然而高射速也意味着高消耗。德国步兵班组中的机枪主射手需要自带一个50发容量的弹链盒,机枪副射手需要再带四个50发容量的弹链盒外加一个300发容量的弹链箱(所以副射手的标配武器就只有一把手枪了)。除此之外,全班最身强力壮的弹药兵还得在携带自身武器之外,再背两个300发容量的弹药箱。也就是说,在一个只有10个人的步兵班里,至少有三个人都得被拉去全职伺候这挺机枪。
第三,通用机枪在班组火力输出中的权重过高。德军步兵班组中除了那挺MG42就是八支98K栓动步枪,然而八支98K栓动步枪的火力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一挺MG42机枪。MG42在班组火力输出中的权重过高,使得德军步兵班组所有的行动都必须围绕那挺MG42展开,一旦那挺MG42因为某种原因失效,整个班组都会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全班火力输出过度依赖唯一的一挺机枪,不仅降低了战术灵活性,也削弱了班组的抗损性。
第四,MG42这样的通用机枪学习成本太高。我们知道MG42通用机枪的射速高达惊人的每分钟1200-1500发,然而这个射速是不可调节的,只能以最高射速连发(为了能把通用机枪普及到班组,必须压缩采购成本,德国人除了采用冲压点焊工艺外,还把MG42的快慢机给砍了)。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射手必须在每分钟1200发的超高射速下,熟练掌握包括短点射击、长点射击、扇面射击、散布射击等各种基础战术射击模式,而且还不能多浪费子弹,那是需要何等逆天的手感啊!如果让一个菜鸟上去,只要两个呼吸(大约6秒),一条125发的弹链就打光了。所以即使以德军的训练水平,步兵班里能熟练掌握MG42射击方法的,一般也只有主副射手两人而已。
总之,在海伦娜眼中,MG42这样的通用机枪在作为班用机枪时,虽然火力威猛异常,但由此给步兵班组带来问题更多。出于整体优化的考虑,海伦娜并不看好上个位面德军把通用机枪当班用机枪使的做法。
不过海伦娜并不是就此否认通用机枪,在海伦娜眼中,发射全威力枪弹的通用机枪最好的去处还是作为“排用机枪”或者“连用机枪”,必要时才以火力小组的形式下放到班。没错,MG42的那位21世纪还在服役的直系后辈——MG3就是这么干的(MG3其实就是换了北约7.62x51mm弹并改进的MG42)。
在海伦娜看来,如果把通用机枪定位为“排用机枪”或者“连用机枪”,那么对重量和成本的限制也就可以放宽一点了。这样的话,MG42身上的很多缺点其实都是可以改进的,比如把快慢机加回去啊、比如换上更重更长的枪管啊等等。如果不像追求极限射速,借鉴一下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发的PKM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如果把发射全威力弹药的通用机枪升格到了连排一级,步兵班组里依然需要一款机枪来填补空缺,毕竟目前步兵班组战术还是不大可能脱离机枪的。
第九十六章 中间威力
基于上个位面中MG42在作为班用机枪使用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海伦娜认为使用7.92x57mm全威力枪弹的机枪并不适合作为德军未来的班组支援火力。7.92x57mm全威力弹虽然拥有强大的威力,但对于使用全威力弹的机枪来说,便于机动携行的重量、相对经济的弹药消耗、足够的火力输出这三者是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
海伦娜的解决方法是重新研制一种中间威力弹药来作为未来德军班组武器的标准弹药。在上个位面中,“中间威力弹药”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单兵自动/半自动武器的控制问题。老式栓动步枪使用的全威力弹药威力虽大,但后坐力同样很大,在用于自动/半自动单兵武器时,会出现武器难以控制的情况。
为了解决自动武器的控制问题,1918年,法国人在研制“利贝罗勒”自动卡宾枪时,为其开发了一种新型8x35mm步枪弹,这种新型枪弹威力比栓动步枪用的大威力枪弹要小,但比手枪和冲锋枪弹威力大。可谓是中间威力枪弹的鼻祖。
虽然中间威力枪弹的起步并不算晚,但中间威力枪弹的真正大规模成功应用却要等到上个位面的四十年代了,比较成功的代表有德国的7.92x33mm弹和苏联的7.62x39mm弹。相比那些枪口动能动辄在3000焦耳以上的全威力弹药,7.92x33mm弹和7.62x39mm弹的威力虽然被大幅降低到了2000焦耳左右,但正因为如此使用这两种枪弹的自动武器的连发后坐力才被控制在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至此,突击步枪终于有了合适的“粮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7.92x33mm弹和7.62x39mm弹这样的中间威力枪弹,就不会有后来名满天下的StG44和AK47系列步枪。
当然了,不肯向中间威力枪弹投降的“硬骨头”也是有的,比如美国。从二战的西线战场到战后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山姆大叔虽然屡屡在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StG44和AK47面前吃瘪,但出于对精度和威力的执着,一直顽固地坚持在步枪上采用全威力弹药,直到小口径时代来临。
由于美国是整个北约的老大,美国对全威力弹药的坚持顺便把整个北约也拉上了贼船。虽然美国开发的7.62x51mm弹药作为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弹药时表现良好,但作为单兵自动武器的弹药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北约自动步枪中的“三剑客”:美国的M14步枪、联邦德国的G3步枪和比利时的FAL步枪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连发时枪口跳动难以控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拜“威力过剩”的7.62x51mm弹所赐,毕竟7.62x51mm弹的枪口动能高达3500焦耳左右。
受海伦娜的委托,本位面的毛瑟公司早早就开始了对中间威力枪弹的探索,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选定了7.92x42mm的弹药作为未来德国步兵班组统一的标准枪弹。这型枪弹将会适用于班用机枪、半自动步枪、突击步枪和短突击步枪(伞兵用)。
新型枪弹使用重量为8.2克的铜甲铅套钢芯弹头,发射药重量从7.92x57mm全威力弹的3克左右下降到了1.8克。在使用班用机枪和半自动步枪的560mm长枪管发射时,弹头初速达780米/秒,枪口动能约为2500焦耳;在使用突击步枪的445mm枪管发射时,弹头初速为750米/秒,枪口动能约为2300焦耳左右。
和上个位面的同类弹药对比,新型中间威力弹2300焦耳的枪口动能略高于7.92x33mm弹的1900焦耳和7.62x39mm弹的2000焦耳,但大大低于7.62x51mm弹的3500焦耳和7.92x57mm弹的3700焦耳。
海伦娜之所以这样取舍,主要是因为在未来的轻武器装备体系中,班用机枪和半自动步枪毕竟才是新型枪弹的使用大户,想要做到班组弹药的统一,只能优先围绕班用机枪和半自动步枪的性能进行优化,然后才能兼顾突击步枪的可控性。况且新型中间威力弹的枪口动能也没比后世的7.62x39mm弹高出太多,未来在设计突击步枪时,通过兼具消焰和制退作用的枪口装置,使步枪的连发稳定性超过苏联AKM的水准,海伦娜还是有信心的。
为了节约铜材,新型中间威力弹并没有沿用7.92x57mm全威力弹的黄铜弹壳,而是采用了涂漆钢弹壳。毕竟将来7.92x57mm全威力弹主要是给连排一级的通用机枪用的,到时候可以把子弹做成25发一节的半可散弹链,打完以后黄铜弹壳还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中间威力弹是要给班组武器用的,打完后散落一地的弹壳估计没有人有闲情逸致把它们一发一发捡起来。如果中间威力弹也用黄铜弹壳,到时候撒了一地多心疼啊……
涂漆钢弹壳的具体加工方法也比较简单,只要把碳素钢棒料送进冲床冷剪成一段段圆柱形毛坯,然后把两端墩平,退火磷化皂化之后,送到封闭模具里挤压成一个个钢盂,最后通过电泳工艺涂上漆就行了。
不过涂漆钢弹壳的延展性和自润滑效果毕竟不如黄铜弹壳,如果还像7.92x57mm弹的黄铜弹壳那样做成圆柱形,很容易导致抽壳不畅。因此在海伦娜的建议下,毛瑟公司给新型中间威力弹的弹壳设计了一个较小的锥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抽壳阻力了。
未来班用机枪的弹药就这么确定了下来,现在只剩下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抉择了。那就是到底是像后世苏联的RPD机枪或者共和国的56式班用机枪那样采用弹链供弹比较合理,还是像后世苏联的RPK机枪或者共和国的81式班用机枪一样采用弹鼓供弹更为妥当?
第九十七章 两支班机
上个位面的二战结束之后,在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各国的武器设计师们终于有时间细细整理一下班用机枪的发展思路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思想碰撞,战后班用机枪设计大体上上形成了两大设计流派。
第一大设计流派被海伦娜称为“小型弹链机枪派”。顾名思义,这一流派的班用机枪实际上是那些采用全威力弹药的弹链机枪的小型化版本。这类班用机枪从结构上说,也和轻机枪状态的通用机枪大同小异,均使用两脚架支撑和弹链供弹,有一部分型号甚至也和通用机枪一样支持枪管的快速更换。
虽然“小型弹链机枪派”的班用机枪的枪口动能和最大射程相比发射全威力弹的前辈们有所下降,但是由于采用了后坐力相对较小的中间威力枪弹或者小口径高速步枪弹,其身材比起发射全威力弹的大哥哥们还是要苗条不少的。枪身重量的减少和枪弹重量的减轻,使得班组携带负担大大减轻,步兵班组终于不需要全班围着一挺机枪转了。
上个位面中,美国的M249、德国的MG4、苏联的RPD和共和国的56式班用机枪(其实是仿制RPD)都可以划归到“小型弹链机枪派”中。
第二大设计流派被海伦娜称为“重型突击步枪派”。同样顾名思义,这一流派的班用机枪事实上是突击步枪的重型化版本。这类突击步枪是战后“枪族化”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具体做法一般是在同枪族的突击步枪基础上采用了容量更大的供弹具(长弹匣或者大容量弹鼓)、更长更重的枪管以及两脚支架。目的是使之具备比同族突击步枪更强的火力持续性、更高的初速和更好的射击精度。
“重型突击步枪派”的班用机枪的主要优点有三:第一是操作简单,只需要一名机枪手就能操作,而弹链机枪一般需要一名副射手提供协助和整理弹药;第二是通用性强,这类班用机枪本来就是由突击步枪按照枪族化思路发展而来的,自然大部分部件都能和枪族中的其他成员通用;第三是机动性强,这类班用机枪的空重基本上都能控制在5千克左右,相比之下“小型弹链机枪派”的通用机枪空重基本上都在7千克以上。
虽然“重型突击步枪派”的班用机枪有种种优点,不过还是有一个缺点不得不提,那就是火力持续性不如弹链机枪。这既有弹匣或弹鼓的容量不如弹链的因素,也有枪械结构本身的因素,“重型突击步枪派”的班用机枪虽然针对火力持续性进行了改进,但毕竟还是突击步枪的底子,持续射击能力相比正统机枪出身的家伙们还是略逊一筹。
上个位面中,美国的M14A1步枪(实际上充当班用机枪)、英国的L86轻机枪、苏联的RPK班用机枪和共和国的81式班用机枪都可以划归到“重型突击步枪派”中去。
上个位面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冷战初期,苏联是“小型弹链机枪派”的拥趸,搞出了像RPD这样经典的作品,但后来苏联却转投了“重型突击步枪派”,拥抱RPK去了。美国正好与苏联相反,先是在M14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搞出了作为班用机枪用的M14A1,之后却皈依了“小型弹链机枪派”,捣鼓M249去了。
在海伦娜看来,苏联“叛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枪族化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机械化大纵深作战作战时,班用机枪伴随突击的重要性超过了持续输出的重要性(持续火力可以由车载机枪或者机炮提供)。至于美国转身的原因嘛,一方面是因为M249正好搭上了小口径弹药的东风,另一方面估计是因为M14A1的坑爹程度让山姆大叔一时间对“重型突击步枪派”失去了信心(M14A1在M14的基础上加了个两脚架,加了个枪口防跳器,改了下握把就交差了,就冲着这敷衍的态度也不可能好用啊)。
在本位面中,深知枪族化好处的海伦娜主观上还是比较倾向于“重型突击步枪派”的班用机枪的,但是对于“重型突击步枪派”的班用机枪持续压制能力偏弱的问题,海伦娜却无法视而不见,毕竟传统上德军班组战术都是围绕着机枪火力展开的。如果班组中的机枪火力突然从一挺发射全威力弹的通用机枪缩水到一挺发射中间威力枪弹的弹鼓机枪,这中间的火力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难以依靠班组战术机动性的提高来弥补。
不过海伦娜是不会就此放弃的,在研究了上个位面各国的班组火力配置之后,民主德国的班组火力配置进入了海伦娜的视野……
原先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华约成员国的部队在操作弹链供弹的RPD班用机枪时,需要一主一副两名射手。现在弹匣或弹鼓供弹的RPK班用机枪不需要副射手了,于是重视机枪火力的民主德国又给步兵班组加了一挺RPK班用机枪。
相比两名机枪手共同伺候一挺机枪,每名机枪手各操作一挺机枪的好处不言自明。虽然单挺RPK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不如RPD机枪,但两挺RPK机枪可以交替射击,这就能提供连续不断的火力压制了。海伦娜准备采用的正是上个位面民主德国的这一做法,将德国步兵班组中的那一挺MG42替换成两挺使用弹鼓或者长弹匣供弹的班用机枪。至于剩下的部分,只需要借鉴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共和国步兵班组的配置就可以了:班长和副班长使用突击步枪,其他士兵使用半自动步枪。上个位面60年代,共和国的军队刚刚实现骡马化。步兵班组的常见配置是班长和副班长各一支56式突击步枪(仿制AK,当时中国称冲锋枪),两名机枪手操作一挺56式班用机枪(仿制RPD机枪),其他人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
至此,德国未来步兵班组的火力配置就差不多可以确定下来了:班长一名,携带一支突击步枪;副班长一名,携带一支突击步枪;机枪手两名,各携带一挺班用机枪;步枪兵六名,各携带一支半自动步枪。
总的来说,海伦娜的这一火力配置方案基本上就是借鉴上个位面东德的一些做法,对上个位面六十年代共和国步兵班组火力配置进行调整的产物。相比60年代的共和国步兵班组,该方案将两名机枪手共同操作一挺弹链机枪变成了两名机枪手各自操作一挺弹鼓机枪。
第九十八章 鱼熊兼得
海伦娜的这一套以两挺班用机枪为核心的班组武器配置,最大的好处在于极大提高了班组战术的灵活性。班组不需要再把全班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一挺通用机枪上,可以非常灵活地分配机枪火力。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第一,在执行火力支援任务时,两挺机枪既可以同时射击,也可以交替射击。前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火力密度,后者则可以防止机枪在更换供弹具时出现火力断档。
第二,在实施防御作战任务时,两挺机枪既可以对同一区域射击,形成交叉火力,又可以对不同区域射击,扩大防守扇面。前者可以在某一区域形成没有死角的致命火网,后者可以兼顾来自不同方向的敌人,消除因单挺机枪射击扇面有限而形成的火力盲区。
第三,在执行进攻作战任务时,由于这种班用机枪本来就是从突击步枪演变而来的,所以重量相对较轻。在步枪兵冲锋时,机枪手只要收起两脚架,班用机枪就能重新变成一支突击步枪,此时两名机枪手完全可以全班战士一起冲锋。如果遇到敌方火力阻击,两名机枪手还可以一个在后方掩护压制,一个在前方冲锋突击,从而实施交替跃进。
灵活的双机枪火力,再配上两支突击步枪和六支半自动步枪,这样的班组除了本身攻防能力都比较可观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这样的十人班组在拆分成两个或者三个战斗小组时,每个小组依然具备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这一点在上个位面中的普通德军步兵班组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过这时有人可能会对海伦娜提出质疑了:这样的班组武器配置固然提高了班组战斗力,但你这样做会不会导致武器采购成本飙升或者弹药携行负担的增加呢?对此,海伦娜表示:更高的战斗力是必须的,在实现更强战斗力的前提下,更低的装备成本、更少的资源消耗、更轻的后勤负担也是必须的。
不要以为同时实现更高的战斗、更低的装备成本、更少的资源消耗、更轻的后勤负担是天方夜谭,在海伦娜眼中,这几个目标其实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我们先看装备成本。上个位面中,德国步兵班里最昂贵的装备无疑是那挺通用机枪,虽然MG42通用机枪采用了冲压点焊等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但造价依然高达250帝国马克,而未采用冲压工艺的MG34通用机枪价格则比MG42更贵,超过300帝国马克!相比之下,一支98K栓动步枪的造价是65帝国马克,而一支量产版StG44突击步枪采购价格更加良心,只有70帝国马克!你没有看错,在大规模应用冲压点焊工艺的情况下,一支突击步枪的造价并不比一支栓动步枪贵多少!即使考虑到98K的护木用的是比较良心的核桃木,这个数据也足够惊人了。
综上所述,海伦娜认为,在大规模量产的情况下,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虽然会比栓动步枪贵一些,但由于整个班组中最昂贵的通用机枪被拿走了,换成了两挺成本比同枪族的自动步枪贵不了多少的班用机枪,整个班组武器的采购成本应该是比上个位面要低的,如果考虑到枪族化所节约的生产成本,就更是如此了。
接下来再看资源消耗。要知道一个步兵班组对资源消耗的大头可不是武器本身,而是发射出去的弹药,一支步枪在更换枪管之前所消耗的弹药重量,是枪管重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海伦娜将步兵班组所使用的弹药统一为使用涂漆钢弹壳的新型中间威力弹,这种子弹的弹壳就是用很普通的碳素钢冲压而成的,而弹头部分也只有钢芯外所包裹的铅套需要使用一点铅,外加弹头最外面的铜被甲需要使用一点铜而已。
相比之下,上个位面德国步兵班组所普遍采用的是黄铜弹壳的7.92x57mm铅芯弹,弹壳是用黄铜卷成或压成的,弹头除了被甲要用到铜之外,整个弹芯也都是铅做的,再加上7.92x57mm弹的弹壳和弹头都比本位面的7.92x42mm中间威力弹要大,所以每一枚7.92x57mm铅芯弹对有色金属的消耗量都是本位面新型中间威力弹的好几倍。
最后我们再来看后勤压力。上个位面的二战初期,一个装备一挺MG34通用机枪和八支98K栓动步枪的步兵班所需要携带的弹药是多少呢?一挺班用MG34的标准携弹量是1150发7.92x57mm弹,每支98K的携弹量是60发7.92x57mm弹,八支98K一共带弹480发7.92x57mm弹,因此上个位面每个步兵班组的标准携弹量是1630发7.92x57mm弹。由于每枚7.92x57mm重尖弹的重量是26.7克,所以上个位面中每个步兵班的标准携弹总重量是43.5千克。
本位面中,携带突击步枪的班长和副班长都是带五个30发弹匣,各150发子弹,共计300发子弹。其他六名带半自动步枪的士兵携带五个20发弹匣,各100发子弹,共计600发子弹。两名机枪手有两种携弹方式:一种是带四个75发弹鼓,各300发子弹,共计600发子弹;另一种是带5个40发长弹匣,各200发子弹,共计400发。由上可知,本位面步兵班组的子弹携带量为1300-1500发,由于每枚7.92x42mm中间威力弹的重量约为19克,所以本位面每个步兵班的标准携弹总量只有28.5千克,只有上个位面的三分之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每枚7.92x42mm中间威力弹的重量比7.92x57mm重尖弹要轻很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耗弹量巨大的通用机枪被两挺耗弹量小得多的班用机枪取代,在抵消突击步枪和半自动步枪耗弹量增长之后,还有剩余。
综上所述,新型班组武器配置在带来班组战斗力提升的同时,还带来了更低的装备成本、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轻的后勤负担,可谓鱼和熊掌兼得!
当然,海伦娜的这个班组武器配置相比上个位面也存在一些缺点。
第一个缺点就是班组火力的延伸距离下降了,MG34或MG42通用机枪的火力压制距离可以达到800-1000米,而在使用两挺班用机枪代替后,虽然灵活性上升了,但班用机枪的火力压制距离只能达到600-800米。
第二个缺点是机枪火力的持续性降低了,MG34或MG42通用机枪备弹量几乎是两挺班用机枪备弹总量的两倍,而且还拥有可快速更换枪管的设计。大备弹量和可更换枪管给通用机枪带来了很强的火力持续性,即使两挺班用机枪也难以与之匹敌。
虽然新的班组火力配置存在这些缺点,不过凭良心讲,步兵班组火力需要延伸到800米以外的情况毕竟是少数,两挺班用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也算基本上能满足班组需要,所以海伦娜认为这些缺点还算可以忍受。
况且对于这个缺点,海伦娜表示也不是完全无法弥补,每个排可以增加一个三人组成的排属机枪小组,专门伺候一挺“满血版”的通用机枪,必要时再将这个小组下放给需要的步兵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班组武器配置,但是海伦娜相信,在现有技术条件和德国国情的制约下,自己的方案已经非常接近最优解了。
第九十九章 靶场之上
德国新一代班组武器的研发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一向喜欢过问新式武器的开发进展的小胡子在听完设计总师胡戈·施迈瑟绘声绘色的报告之后,再也按捺不住胸腔中那一颗属于军械迷的跳动之心,虽然这些天总经理位置还没坐热的小胡子早已为挽救危机中的德国经济忙得焦头烂额,但他还是决定去靶场看看新枪的研制进度。
说到新枪族的设计总师胡戈·施迈瑟,在世界枪械设计史上,这家伙可是数得着的几位大神级设计师之一。在上个位面中,施迈瑟的代表作包括MP18冲锋枪、MP36冲锋枪和StG44突击步枪。其中MP18冲锋枪虽然时间上比意大利的“维拉尔佩罗萨”晚,但却是现代冲锋枪的鼻祖;MP36冲锋枪则是二战中德军大量装备的MP38冲锋枪和MP40冲锋枪的直系祖先;StG44突击步枪的诞生更是为此后突击步枪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在本位面中,历史在海伦娜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偏转,在和海伦娜的交流中,施迈瑟发现海伦娜提出的很多建议和自己脑海中已经存在多年,但一直没有机会实践的设想不谋而合。不仅如此,施迈瑟发现海伦娜的有些建议甚至比自己所设想的还要完善!
大师毕竟是大师,海伦娜甚至都不需要更多地解释自己对新枪族的设想,施迈瑟就已经完全心领神会,现在这位设计大师已经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新枪族的研制中去了。海伦娜估计,这几年施迈瑟大约是没有时间再去捣鼓上个位面中的MP36冲锋枪了。不过对于这一点,海伦娜并不是很担心,本位面在装备了拥有“步冲合一”功能的突击步枪的情况下,冲锋枪虽然不见得会退出德军装备序列,但被边缘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
……
当希特勒所乘坐的汽车到达这座位于柏林附近的靶场时,施迈瑟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此刻他的心情既兴奋又带有一些忐忑。虽然今年德国编列的国防预算依然只有微不足道的19亿马克,但作为一个拥有敏锐商业嗅觉的设计师,施迈瑟已经从希特勒上台后的种种政策动向中嗅到了德国即将大规模扩军的征兆。施迈瑟认为如果这一判断属实的话,那就意味着一旦自己设计的枪族成为德军的制式装备,大笔的订单就会随之滚滚而来。
简短的握手寒暄之后,希特勒在施迈瑟和众人的陪同下来到靶场的坐席上坐定,一边观看靶场中的火力展示,一边听着旁边的施迈瑟讲解新枪的性能。施迈瑟从旁人手里接过一支没有装子弹的新型半自动步枪,递给希特勒:“这就是我们新枪族中的半自动步枪,总经理阁下。”希特勒兴致勃勃地接过枪,在手中把玩了起来。
“枪族中的半自动步枪已经接近定型了,冲锋枪和班用机枪还在进行最后的可靠性测试。”施迈瑟汇报道。施迈瑟之所以故意将枪族中的突击步枪称为“冲锋枪”,是因为在一次和海伦娜的闲聊中,海伦娜带着调侃的语气告诉施迈瑟:小胡子可能不太喜欢“长得不像步枪的步枪”。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施迈瑟没敢在希特勒目前将突击步枪称为“步枪”,只是将它称为“冲锋枪”。
海伦娜当然只是和施迈瑟开个玩笑,不过这个玩笑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林叶的恋爱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