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27章

作者:类星体

  “如果要描述一维直线上的一个质点的状态,我们需要用到两个参数,其中一个参数用来描述这个点的所在位置,另一个参数用来描述这个点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但同时,利用上面这两个参数,我们又可以标定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的坐标。”

  “以此类推,要描述三维空间中一个质点的状态,我们需要用到六个参数,其中三个参数用来表示这个质点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另外三个参数用来表示这个质点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与此同时,规定这个质点在三维空间中位置和运动状态的这六个参数,又可以用六维空间中的一个坐标点来概括。”

  “我们知道。三维空间中的所有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质点的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总和,所以三维空间中的任何系统的位置和状态,我们都可以用高维空间(请注意一下,这里的‘高维空间’指的是希尔伯特空间,并不是现实中的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矢量来描述它。而这个高维度的希尔伯特空间的维数到底需要多高,取决于我们所要描述的系统所包含的质点的数量。”

  “由于一个电子所包含的质点数量很少,所以用来描述它的希尔伯特空间维数也必然是较低的,我们知道,维数较低的两个希尔伯特空间不垂直正交的可能性极大(垂直反而是特殊情况),也就是说这两个世界是‘相干的’,虽然处在相互叠加的两个世界中,但他们依然能够相互‘感知’到对方。这就是电子在通过双缝时会自我干涉的原因所在。”

  “和描述单个电子不同,在‘我们看见猫死了’或者‘我们看见猫活着’的系统中,放射性粒子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须和环境、猫咪以及我们发生关系,才能让我们获得猫死了或者活着的完整印象。要完整描述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需要的质点数量多得吓人,而用来描述它的希尔伯特空间的维度也必然高得惊人!”

  “用数学方法很容易证明,在极高维度的空间里,两条直线或者两个平面几乎必然是无限接近于垂直正交的。也是就说,虽然存在‘我们看见猫死了’以及‘我们看见猫活着’这两个相互叠加的世界,但是这两个世界在希尔伯特空间中基本上是垂直的,或者说基本上是退相干的。所以我们基本不可能感受到另一个世界的投影,就像当X轴和Y轴垂直时,X轴上的那个质点人感受不到Y轴上发生的事情一样!”

  ……

  由于海伦娜的观点实在太过疯狂,或者说太具有争议性,索尔维会议的主持人郎之万被迫将会议的时间延长了一天以供大家讨论。在持续两天激烈的讨论中,海伦娜的观点遭到了玻尔和爱因斯坦两派的集火轰炸。

  在这两天时间里,除了玻尔和爱因斯坦两尊大神之外,玻恩、海森堡、狄拉克、泡利、薛定谔、普朗克、德布罗意等人先后对海伦娜提出了强烈质疑,但开启了中二模式的海伦娜如同外挂附体,火力全开,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将所有的挑战者全部击溃。

  当大会快要闭幕的时候,玻尔可能是被海伦娜气得有些糊涂了,终于当着所有人的面脱口而出:“上帝不拍电影!海伦娜小姐!”“不要去指挥上帝!玻尔叔叔!”海伦娜风轻云淡地回应道,可怜的玻尔只感觉一口老血被噎在了喉咙里。

  然而海伦娜的下一句话,更是让玻尔和爱因斯坦险些同时栽倒,海伦娜说:“对了,忘了向大家宣布一件事。我郑重宣布:玻尔叔叔的那位掷骰子的上帝已经死了,爱因斯坦叔叔的那位不掷骰子的上帝也死了!因为在我的世界里,上帝只要和任何事物发生关系,就会立刻陷入与宇宙的纠缠而失去全知的能力。”

第一百三十五章 柱状栅极

  1933年10月30日,第七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比历史上推迟一天落下了帷幕。海伦娜没有在布鲁塞尔逗留,当天就和爱因斯坦、薛定谔一起登上了回柏林的火车。在旅途中,海伦娜对两位大神更详细地阐释了她在会议上提出的多世界理论,这一次,两位大神对多世界理论的态度显得谨慎了很多。由于海伦娜不喜欢有人在她对面吞云吐雾,两位大神都非常体贴地将自己从不离手的烟斗收了起来,专心致志地听海伦娜讲述。

  时间在三人的交流中过得飞快,火车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柏林。在火车站道别时,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对海伦娜表示,虽然他们一时间还挑不出多世界理论的漏洞,但他们依然不相信宇宙会因为和一个基本粒子发生关系而进入叠加状态。不过老爱和老薛随即又表示,如果只能在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和海伦娜的理论之间做选择的话,他们倒是更愿意支持海伦娜。

  对于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态度,海伦娜倒是没有感到意外。虽然从表面上看,多世界理论比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还要天马行空,但就思想内核而言,多世界理论反而更容易被爱因斯坦、薛定谔这样的“经典派”物理学家接受。毕竟,相比赋予观察者定义宇宙的“特权”的哥本哈根学派,多世界理论其实是严格秉承物理学中经典的“实在论”和“决定论”的,只不过多世界理论中的那个完整的“实在”存在于极高维度的希尔伯特空间中罢了。

  第七届索尔维会议上的激烈辩论所带来的强劲冲击波,还在以布鲁塞尔为圆心一圈圈地向外传导。很快,整个世界的物理学界都被卷入了一场大论战之中。然而点燃了这场论战的导火索的那位“罪魁祸首”海伦娜,此时早已经跳出了物理学的江湖,毕竟在海伦娜的人生信条中,英雄是根本不需要回头看爆炸的。

  ……

  1933年12月11日,位于柏林十字山的德律风根公司总部,作为物理学界头号话题人物的海伦娜的嘴角微微翘起,看得出她此刻的心情相当不错。海伦娜修长的的手指间正饶有兴致地把玩着一支看起来颇为袖珍的玻璃管。管子只有人的小拇指那么长,圆珠笔那么粗,管子的一端伸出一根细长的金属丝,另一端则伸出另外几根金属丝,通过透明的管壁,还可以看到管子内部布置着一排排像栅栏一样的柱状金属支杆。可不要小看这支小小的玻璃管,它正是这些年来,来自德律风根、罗意威等公司的专家们联合攻关的成果——柱状栅极管。

  从本质上说,柱状栅极管其实也是一种直热式电子管,不过它的结构和普通的电子管有着很大的不同。普通的电子管,用于控制阴极表面电场强度的栅极大多是细丝网或螺旋线形状的,而柱状栅极管顾名思义,它的栅极是柱状的。具体点说,柱状栅极管的栅极是成对的金属支杆,没有栅丝。

  由于结构大大简化,相比传统电子管,柱状栅极管的优点可谓非常突出:

  柱状栅极管的第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寿命长,一般来说,一支普通的柱状栅极管的寿命可以达到5000小时左右,几乎是普通电子管寿命的十倍。

  柱状栅极管的第二个突出的优点是体积小巧,普通的电子管的体型如同一只小电灯泡,而柱状栅极管完全可以做到两三厘米长,甚至更小。

  柱状栅极管的第三个突出的优点是抗过载冲击能力很强,由于没有栅丝且体积较小,柱状栅极管的结构可以做得非常坚固,即使在大过载的冲击下也不容易损坏。

  柱状栅极管的第四个突出优点是能耗小、噪声低,不像普通电子管需要很高的阳极电压,柱状栅极管可以在很低(低于50伏)的阳极电压下工作,而且由于柱状栅极管的帘栅流很小,可以大大降低电耗和电子管噪声。

  柱状栅极管的第五个突出优点是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由于没有普通电子管那么复杂的带灯丝的栅极,柱状栅极管的生产流程大大简化,对于熟练工人来说,平均几秒钟就能装好一支柱状栅极管。

  在上个位面中,柱状栅极管是由苏联杰出的电子工程专家,科学院院士,瓦伦丁·阿夫迪夫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对于这一优秀的工业设计,海伦娜其实是非常佩服的,在海伦娜眼里,柱状栅极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电子管发展史上最神的设计,没有之一!说它是电子管设计的巅峰之作也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柱状栅极管虽然就工业设计本身而言相当优秀,但在上个位面中却是生不逢时,原因是被发明得太晚了。当柱状栅极管在苏联被发明时,同时期西方国家的晶体管元件的生产工艺已经基本成熟,晶体管电器甚至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比如1953年,第一台晶体管助听器开始投放市场,1954年,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也开始投放市场……

  让后人唏嘘不已的是,就在西方国家的晶体管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苏联却迷信地认为电子管器件在核电磁脉冲下有更好的生存能力(其实晶体管抗电磁脉冲的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而此时柱状栅极管的发明恰好给苏联支持继续发展电子管的一派打了一支强心剂!最终,苏联没有选择及时转向晶体管,而是沿着柱状栅极管开辟的电子管小型化的道路继续前进,导致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

  在上个位面中,柱状栅极管的发明对苏联的电子工业的发展到底是祸还是福,后人估计已经很难说清了。一方面,苏联依靠柱状栅极管创造了很多让后世叹为观止的“电子管奇迹”,但另一方面,过分迷信电子管造成苏联电子工业长期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战机电路板上那密密麻麻的柱状栅极管最终也成了军迷眼中落后的象征。

  虽然在上个位面中,柱状栅极管受到的嘲笑远远多于褒奖,但是海伦娜依然准备在这个位面中给这一优秀的设计一个绽放自己光芒的机会。毕竟十年之内,海伦娜是很难拿出便宜靠谱的晶体管元器件的。

  不得不说,柱状栅极管生产工艺虽然不复杂,但设计起来还是挺考验设计师们的数学功底的,好在德国并不缺乏数学人才。于是顺着海伦娜提供的设计思路,经过设计师们的数年努力,便有了现在她手中把玩的这支柱状栅极管的样品。

  电子管就这样在海伦娜的干预下提前迎来了自己的巅峰,可能也是末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海伦娜在心中感叹道。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些闲话

  当半导体器件取代电子管的革命到来之际,过渡迷信电子管小型化的苏联在电子工业的发展中是走了弯路的。不过海伦娜认为,后世的军迷们大可不必站在事后诸葛亮的立场上去嘲笑当年苏联的决策者们看不清时代进步的潮流,因为苏联的老对手美国在这场革命中同样栽过跟头,只不过美国栽跟头的位置和姿势和苏联有些不一样。

  我们知道,在作为处理信号的逻辑单元时,作为固态半导体器件的晶体管相对于电子管无疑有着极大的优势。晶体管不仅有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更长的寿命、更低的工作电压、更少的能量损耗,而且在大规模生产中的边际成本也比电子管更低。这些优势使得即使发展到巅峰的电子管在作为计算机逻辑单元时也无法和晶体管抗衡。上个位面六十年代时,晶体管已经在绝大多数应用场合将电子管打得落花流水,固态半导体器件一统天下看起来已经势不可挡了。

  晶体管的高速发展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再加上当时美国在电子管的研制中恰好遇到了一些不易克服的问题,于是当时美国军用系统的计划者们激进地判断固态器件全面取代电子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美国放松了对真空电子管的发展工作,将投资重点全面转到了固态功率器件上并认为能够很快取得全面突破,

  客观地说,美国人的这个判断大体上还是靠谱的,但是在有一个领域,美国人却失算了,这个领域便是雷达、通讯和电子对抗设备上使用的大功率发射机。在这些领域中,固态功率器件并未像美国人所预想的那样迅速取代微波电子管。事实上,在这些特殊的应用场合,虽然固态发射机虽然是技术演进的大方向,但固态发射机全面取代电子管发射机都是21世纪初的事情了,也就是说美国过高估计了固态发射机上位的速度。

  七十年代,失去耐心的美国国防部开始重新对电子管的价值进行系统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今后几十年中,大功率发射机还离不开微波电子管。不过由于此前十几年的投入不足,美国在电子管领域已经优势不再,在毫米波回旋管等领域甚至已经被苏联反超了。于是,美国于1976年重新召开了中断十几年的微波管功率会议,并在此后重新加强了对电子管的研发投资,这才逐渐摆脱了被动局面。

  总之,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的革命来临之时,上个位面的美国和苏联都曾犯过严重的错误,苏联的错误是在逻辑单元上执迷于电子管小型化,以至于跑得太慢;而美国的错误则是在大功率发射机领域妄想一步登天,以至于冲得太快。但我们不应该以此苛责当时苏联和美国的决策者,他们毕竟不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至于为什么苏联在科技树选择上的错误广为人知,而美国的错误却较少被世人提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在海伦娜看来,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手中能调动的经济和科研资源总量比苏联要多得多,所以美国即使暂时点错了科技树,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奋起直追拉回差距,但苏联因为资源有限,不得把科研力量集中在少数关键领域,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选对了发展方向的情况下,苏联的这种科研模式确实有这很高的效率,但万一不小心点错了科技树,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也会更加深远。

  在上个位面的冷战中,虽然美国点错科技树的时候其实并不比苏联少,但由于苏联一旦点错了科技树,往往就很难再投入海量的资源重新追赶了,结果往往就是积重难返,以至于在某一领域的长时间落后于对手。

  海伦娜认为,正是因为苏联每次在科技树选择上出错,总是要付出比对手的同类错误更惨重的代价,这才导致了苏联的错误路人皆知,而美国的错误则较少被人提及,因为美国在发现错误后总是能腾出足够的资源将窟窿填上。

  海伦娜作为一个穿越者,在科研领域的最大优势在哪里?第一是她大致知道哪一个方向是正确的,第二是她大致知道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也就是说一方面她可以尽情地将大量的科研资源投入最关键的领域,而不会担心研究方向出问题,另一方面她可以科学地安排各个领域的研发次序,而不用担心所研发的领域太过超前而导致栽跟头。

  比如在真空电子管领域,海伦娜在点亮了柱状栅极管之后,下一步的重点目标便指向了磁控管和速调管,至于更复杂的行波管,研制日程估计还得往后排。磁控管、速调管、行波管,这些都是研制大功率发射机所必须的电子元器件。

  根据罗意威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旗下的德律风根公司的研究人员的报告,对海伦娜设想的多腔磁控管,他们目前的研制进度相当乐观,预计明年年初可以造出第一批样品了,这又让海伦娜小小地激动了一把。

  “这么说来,我岂不是很快就能用上微波炉了?”海伦娜可能是高兴过了头,她放下之前在手中把玩的那支柱状栅极管,突然无意识地冒出来这么一句。虽然海伦娜咕哝的声音并不大,但跟在旁边的科研人显然还是听到了。

  “微波炉?那是什么东西?”陪同的科研人员满脸疑惑地问道。

  “额,未来饮食文化,我前不久从一本地摊上淘来的科幻小说里看来的。”意识到自己刚才说漏嘴的海伦娜赶紧找了个借口搪塞了过去,毕竟现在世界上连多腔磁控管还没有发明,哪有什么微波炉啊。

第一百三十七章 反面教材

  1933年10月9日,北海之滨的亚德湾,随着“德意志级”装甲舰的四号舰“布吕歇尔号”从威廉港海军船厂的船台上缓缓滑入海中,《华盛顿海军条约》允许德国建造的12艘大中型水面战舰已经悉数下水。而根据德国海军的估计,到明年年底之前,这批战舰就能全部投入现役。届时,德国海军旗下的主要作战舰只将包括:

  标准排水量6800吨级的“埃姆登”级轻巡洋舰四艘:一号舰“埃姆登号”、二号舰“德累斯顿号”、三号舰“不莱梅号”、四号舰“吕贝克号”。

  标准排水量9600吨级的“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四艘:一号舰“柯尼斯堡号”、二号舰“卡尔斯鲁厄号”、三号舰“科隆号”、四号舰“纽伦堡号”。

  标准排水量15200吨级的“德意志”级装甲舰(袖珍战列舰)四艘:一号舰“德意志”号、二号舰“舍尔海军上将”号、三号舰“斯佩伯爵”号、四号舰“布吕歇尔”号。

  标准排水量2750吨的大型驱逐舰24艘,编号从Z1顺延到Z24。本位面中德国驱逐舰的命名原则和上个位面相同,依然以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驱逐舰指挥官的名字命名,在此就不详细列举了(小学生表示强烈抗议:难道驱逐舰就不配拥有名字吗?)。

  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有效期将于1936年12月31日截止。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各国海军为了应对《华盛顿条约》期满后可能到来的军备竞赛,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舰队扩充计划的酝酿。此时的魏玛德国海军虽然还没有完全从《凡尔赛条约》中解套,但也在暗地里不甘寂寞地制定着自己的未来造舰计划。

  在上个位面中,时任德国国家防卫部掌的威廉·格伦在1932年魏玛德国海军会议上做出了充实德国舰队规模的规划,其内容包括将装甲舰的数量增加到6艘,以及在政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造16艘潜艇,而这些舰艇的建造工作计划在1938年之前完成,然而威廉·格伦部掌的这个计划却被一则来自法国的情报打乱了。

  上个位面的1932年底,法国开工了一级新锐战舰,这级战舰是法国人对德国所建造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回应,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约26500吨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不仅拥有两座四联装330毫米主炮和225毫米厚带倾角的垂直主装甲,还拥有超过30节的最大航速(试航中曾经达到过31节左右的极速)。

  

  由于法国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在火力、防护和航速这三大性能上都对上个位面的德国的袖珍战列舰构成了压倒性优势,“德意志”级一旦在破交作战中遇到这样的对手,必然会陷入打又打不穿,扛又扛不住,跑又跑不掉的悲惨境地!

  在分析出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大体性能之后,德国海军立刻明白“德意志”级装甲舰的性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海上作战环境,德国必须重新制定海军发展规划了。于是,在上个位面中,德国海军终止了“德意志”级四号和五号舰的建造计划,并准备建造两艘作战能力更强的战舰作为替代,然而就是这两艘作为“德意志”级四号和五号舰替代项目的新型战舰,从开始方案制定的那一天起,就陷入了一场无休止争论中。

  新舰的主炮口径和数量无疑是这场争论的焦点。上个位面中,时任海军司令的埃里希·雷德尔比较倾向于排水量26500吨,搭载9门330毫米主炮的方案,1933年,德国海军甚至划拨了140万马克的专款,用于三联装330毫米炮塔的先期研制工作。

  然而当时德国还未完全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由于害怕遭到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的反对,德国最终只是计划订购两条17000吨级,装备两座三联装283毫米舰炮,本质上只不过是“德意志”级改进型的战舰,这让雷德尔大为不满。1933年12月,希特勒在海军会议上否决给新舰增加第三座三联装炮塔的提议,但同意将新舰的排水量限制放宽到19000吨,以增强副炮火力。1934年1月25日,德国海军正式对船厂下达了建造两艘18000吨级的“德意志”级改进型的订单。

  1934年2月14日,两舰在同一天开始铺设龙骨,然而接下来神奇的操作来了。1934年6月5日,希特勒经不住雷德尔的反复劝说,终于在1934年6月的一次会议上批准了为新舰增加第三座三联装283毫米主炮塔的提议,但是小胡子依旧反对增加主炮的口径,因为他认为这可能会给英法带来不必要的刺激。

  为了给新舰增加第三座炮塔,两艘已经开工几个月的战舰的建造工作被迫停了下来。设计师开始手忙脚乱地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设计,海军为主持新舰建造协调工作设立的专门办公室则满头大汗地要求船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紧急修改生产计划,就这么乱哄哄地折腾了大半年,两舰的建造工作才重新启动。

  直到1938年5月和1939年1月,两艘从制定方案开始就磕磕碰碰不断的战舰终于服役了。这两艘战舰便是后世军迷们耳熟能详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两姐妹:一号舰“沙恩霍斯特”号和二号舰“格莱森瑙”号(请注意,虽然有一些后世的资料将两舰称为战列巡洋舰,但德国自己是一直称其为战列舰的)。

  虽然上个位面中,“沙恩霍斯特”两姐妹的实战表现还算不错,但这级战舰的设计和建造简直就是工程组织的反面教材。

  在火炮口径和数量问题上的反复折腾,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和资源,而且由于修改设计太过仓促,还给这级战舰留下了不少设计上的瑕疵。比如和30000吨级的标准排水量极不相称的九们283毫米牙签舰炮,比如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漏洞百出的装甲防护体系,再比如经常闹脾气的动力系统,还有那低得令人发指的舯部干舷……

  

第一百三十八章 管子太细

  海伦娜知道,上个位面中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之所以会在主炮口径和数量的选择上如此反复折腾,其根本原因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海军的作战需求和国家的政治需要之间存在着不易调和的矛盾。雷德尔是从海军作战需要出发,希望给战舰安装足以击穿对手的火炮;而希特勒是从国际政治需要出发,不希望在舰炮的口径问题上过早地刺激协约国敏感的神经。

  虽然在海伦娜的影响下,本位面德国海军所面对的国际限制比上个位面宽松一些,但海军作战需求和国家政治需要间的矛盾在本位面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新舰的火炮口径之争依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只不过与希特勒争论的主角从上个位面的雷德尔变成了本位面的保罗·贝恩克上将,这位64岁的老将军此时依然精力旺盛地为德国海军的复兴大业奔忙着。

  和上个位面的雷德尔一样,本位面的贝恩克上将也将三座三联装330毫米主炮塔作为新舰火力的底线。不出海伦娜所料,本恩看的建议也和上个位面的雷德尔一样没有得到希特勒的认同,此时的希特勒在国际关系上还比较谨慎,他更倾向于建造两艘“德意志”级的放大改进型,并且将主炮火力维持在“德意志”级的两座三联装55倍径283毫米炮塔的水准上。

  这样保守的新舰方案自然是贝恩克所不能接受的。为了给新舰争取更强的火力,贝恩克甚至不惜对希特勒打出了“感情牌”,让希特勒的老朋友,刚刚升为海军上校的赫尔曼·戈林充当海军的说客,去说服希特勒改变主意。戈林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差事,虽然他认为未来海军航空兵的作用将会超过传统的战列舰,但是在为军种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上,整个海军都是有共同利益的,而他近年来能在海军中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和他能从政府那里为海军争取资源的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戈林的游说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番犹豫之后,希特勒最终同意在新舰上增加一座三联装主炮塔,这一态度的转变比上个位面提前了几个月时间,也算避免了上个位面的“沙恩霍斯特”级开工后才临时修改设计,以容纳第三座炮塔的尴尬局面。不过在增加新舰主炮口径的问题上,希特勒却一直紧咬着283毫米没松口。由于贝恩克上将也不愿意在新舰的主炮口径上妥协,于是战舰的前期规划工作就这么停顿了下来。

  1933年12月底,最终决定新舰整体设计方案的日子终于到了,刚从比利时回国不久的海伦娜也受邀出席了这一次重要的海军装备会议。一直以来,海伦娜都没有直接加入到新舰主炮选择的争论中去。说实话,对于新舰的主炮口径选择,海伦娜也是颇为犹豫的,毕竟从各自的出发点来看,贝恩克和希特勒的意见都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不过在这次海军装备会议上,海伦娜已经没有时间再犹豫下去了。按照预定计划,新舰明年上半年就应该在船厂铺设龙骨,她可不希望在本位面的新舰重蹈上个位面中“沙恩霍斯特”级在建造过程中反复修改设计的覆辙。

  “我赞成贝恩克上将的意见。”海伦娜站起来说:“如果建造装备三座三联装283毫米舰炮的战列舰,我认为还不如继续建造‘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因为前者能完成的任务后者几乎都能完成,而后者在价格上还要便宜不少,尤其在我们已经建成四艘的情况下。”

  本位面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上的283毫米舰炮采用了55倍径的长身管,发射400千克重型穿甲炮弹时,初速高达825米/秒,炮口动能高达136.1兆焦。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上位面“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上的那款49.1倍径型号的124.2兆焦,也超过了上个位面“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上的那款51.25倍径型号的130.7兆焦。

  虽然巡洋舰级别的目标在本位面的这款55倍径283毫米舰炮面前是没有任何免疫区可言的。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同级别的对手,比如对手的新锐战列舰,装备283毫米的小水管的战舰就显得非常无力了。

  以上个位面30年代后服役在新锐战列舰中,战斗力相对贫弱的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为例,它的侧面防护是垂直布置的374毫米厚度的表面硬化装甲,想要击穿这样的防御,装备283毫米舰炮的战舰大约需要抵近到12千米之内,如果两舰还存在一定的航向角的话,击穿距离还需要进一步拉近!

  要知道,“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装备的10门356毫米舰炮威力虽然是在上个位面的“条约型战列舰”中垫底的存在,但在12千米的距离上也有450毫米左右的垂直穿深!也就是说,装备283毫米舰炮的战列舰即使与“条约型战列舰”中的最弱者相遇,也完全没有胜算,在距离拉近到能击穿对手之前,你的核心舱会先被对手捅成马蜂窝。

  正是因为283毫米牙签炮如此无力,所以上个位面装备283毫米舰炮的“沙恩霍斯特”级小姐妹舰,一辈子基本上都在欺负商船、巡洋舰以及失去掩护的航空母舰中度过。而每当遇到英国的战列舰甚至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基本上都只能落荒而逃。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于有一次“沙恩霍斯特”号运气不好没跑掉,于是就被“乔治五世”级的三号舰“约克公爵”号干掉了。基于这个事实,上个位面有人将“沙恩霍斯特”级归为战列巡洋舰也不完全是矮化,毕竟虽然你说自己是战列舰,但你的那九根小水管根本就扛不住战列线啊!

  因此,在海伦娜眼里,即使需要考虑国际政治需要,装备九门283毫米舰炮的战列舰这种昂贵的“海盗船”并没有多少存在的必要,即使造出来也只不过是承担和“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完全相同的任务罢了。事实上,在之前的试航中,已经服役的几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在正常排水量下,全部跑出了36节以上的惊人航速,已经足够在躲避敌方高速战列舰追捕的同时,承担起欺负敌方巡洋舰和商船的使命了。

  由于“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在欺负小朋友方面已经被设计的相当完美,海伦娜认为,如果德国海军的确准备建造一级排水量更大的战舰,即使要顾及政治影响而在主炮口径上妥协,也必须要有一点更高层次的追求,否则根本就对不起增加的排水量啊。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弹性方案

  “总所周知,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当今各主要海军强国的战舰性能并不是呈现正态分布的,而是在万吨级重巡洋舰之上存在着一个越来越明显的战斗力断层。”海伦娜说:“在条约的严格限制之下,当今各国海军重巡洋舰的排水量基本维持在八千吨至一万吨出头的样子,火力上则普遍装备六门至十门203毫米口径主炮。然而,随着各海军强国的老式战列舰相继退役或者接受改装,现在重巡洋舰之上的战列舰中,即使是战斗力最弱的改装老舰,经过现代化升级后,在火力上大多也赶上了当年超无畏舰的水准。”

  海伦娜这里说的“改装老舰”指的是意大利正在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加富尔”级战列舰,而苏联的“甘古特”(后改名“十月革命”)级战列舰,则被海伦娜直接无视了。由于失去了外部的技术支持,而苏联自己的海军技术储备又比较薄弱,这些年红海军的在装备更新方面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作为沙俄遗产的“甘古特”级战列舰只能进行相对有限的升级。

  “加富尔”级战列舰是意大利在一战前夕开工建造的一款老式战列舰,原本拥有十三门46倍口径305毫米主炮(三座三联装、两座双联装),改装时拆除了舰体中间的三联装炮塔(为了扩大动力舱以更换更强劲的动力系统),并对余下的十门305毫米舰炮进行扩膛作业。

  经过意大利人一番猛如虎的操作,“加富尔”级这型原本航速只有22节、装备十三门46倍口径305毫米主炮的老式慢速战列舰,华丽变身为航速超过28节、拥有10门43.8倍口径320毫米主炮(这炮发射的高速重弹威力非常可观,弹重525千克,初速830米/秒)的新式高速战列舰,可谓这一时期战列舰改装的典范!

  “如果我们只是在火力上采用三座三联装283毫米舰炮的话,我们的战舰将不仅难以抗衡各国建造的新锐战列舰,即使对付经过现代化改装的老舰都相当吃力。也就是说,如果新舰不能翻过横亘在条约型重巡洋舰之上的这条性能断层,那么其相对于“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所增加的采购成本,就花得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海伦娜看看向贝恩克上将,并点了点头。

  “在这一点上,我基本赞同贝恩克上将的建议。考虑到新舰可能面对的对手,330毫米确实是新舰主炮口径的底线了,口径再减小的话我们不如回头去造‘德意志’级呢,至少它价钱要便宜很多。”海伦娜说着又看向脸色有些不佳的小胡子:“不过总经理先生的顾虑我们也不能不考虑,毕竟如果仅仅为了两艘战舰的火炮口径问题,就给整个国家的外交环境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也不能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听了海伦娜的这番话,刚才还满脸阴云的希特勒这会儿仿佛是遇到了知音似的,露出一个欣慰的神情。其实希特勒并非不知道海战中炮粗一寸压死人的道理,否则上个位面中小胡子也不会在“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炮选择上力排众议,否决了八门350毫米舰炮的方案,坚持采用380毫米舰炮了。如果不是希特勒的坚持,标准排水量四万余吨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这辈子恐怕就要扛着可笑的350毫米细管子了。所以上个位面的历史上,希特勒坚决不同意“沙恩霍斯特”级采用口径更大的主炮,完全是基于当时政治条件作出的判断,而不是因为小胡子是军盲。

  不过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上个位面中,在希特勒否决扩大“沙恩霍斯特”级主炮口径仅仅一年多之后,德国就与英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虽然《英德海军协定》规定了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不得超过英联邦国家海军实际总吨位的35%,但事实上在有限的几年备战期中,德国海军根本就用不满这个份额。《英德海军协定》彻底解除了《凡尔赛条约》加在德国海军身上的政治枷锁,到那时,舰炮的口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政治障碍了。

  虽然此时的希特勒对能和英国达成一个较为宽松的海军协议并没有多少信心,但穿越而来的海伦娜是知道的:只要糊弄过这一年半载,新舰的口径就不再是限制了,而按照这个年代正常的造舰进度,一年半后,船台上的新舰基本上也就刚刚具备大致的轮廓,而炮塔大概率是还没有吊装的。也就是说,只要在设计阶段就留出改装的余地,并且将330毫米舰炮的研制和生产工作继续推进下去,到时候就算临时改换舰炮也是没有问题的。

  “鉴于战力需要和政治需要存在矛盾,我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更具弹性的采购方案,比如三联装283毫米炮塔和三联装330毫米炮塔各订购六座。到时候如果政治条件允许,新舰就采用三座330毫米主炮;如果政治条件不允许,新舰就采用三座283毫米主炮。”海伦娜给出了自己的最终建议:“对了,无论新舰最终采用哪一种炮塔,已经生产出来的另一种炮塔还可以去充当岸防炮,也算物有所用。各位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可是三联装283毫米主炮和三联装330毫米主炮的座圈直径根本就是不一样的啊,它们怎么可以相互兼容呢?如果我们为了适应座圈直径,把三联装283毫米炮塔造得太宽大,英国人难倒不会怀疑吗?”提出问题的是波罗的海军区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中将。

  “雷德尔中将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不过既然我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有是把握让协约国的军事观察家们不起疑心的。”海伦娜微笑着回答道:“大家知道,我们的‘德意志’级上的三联装283毫米舰炮的座圈直径只有9.6米,而要想容纳三联装330毫米舰炮,这个直径起码要扩大到10.4米,这样我们就必须要给炮塔座圈直径突然扩大将近一米一个合理的解释,毕竟现在协约国明里暗里对我们还是盯得比较紧的。”

  “我们可以在一些半公开的资料里透露,为了增加新型283毫米舰炮的射速,我们的新舰炮将改用横向滑动楔形炮闩,这样就没有人会怀疑了。国际观察家们不可能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的真伪而要求进入炮塔内部查看。”海伦娜悠悠地说。

  本位面,在海伦娜的干预下,德国新造的几级战舰主炮的炮闩采用的其实都是气密性更好也更轻便的隔断螺闩,所以炮塔宽度基本上维持在了相对正常的水平。不过谁规定德国人在新舰上就不能恢复一下滑动楔闩的“传统”呢?而且这次德国人的“理由”还很充分:为了更快的射速以及更高的散布精度(身管之间距离拉远一点对散布有一定的好处)。

  事实上,在上个位面中,“沙恩霍斯特”级的炮塔就严重超宽了,其三联装283毫米炮塔的座圈直径竟然达到了10.2米,要知道英国“纳尔逊”级的三联装406毫米炮塔的座圈直径也才11.4米而已。而上个位面“沙恩霍斯特”级炮塔超宽的主要原因,就是它把“德意志”级上的纵向滑动炮闩改成了水平滑动炮闩。

  如此巨大的座圈直径让上个位面的“沙恩霍斯特”级的炮塔座圈即使安装“俾斯麦”级上那款同样超宽的SK-C/34型双联装380毫米舰炮(座圈直径10米)还有一定的余量。而事实上,上个位面的“沙恩霍斯特”级姐妹也确实曾有换炮的计划,只不过最终没有成行。

  毕竟由于设计时的一改再改,上个位面的“沙恩霍斯特”本来就已经超重了,如果将三座三联装283毫米主炮换成三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的话,还要再增加将近1000吨的重量,如果不拉长舰艏增加储备浮力,干舷高度本来就不足的“沙恩霍斯特”就要变身半潜船了……

  “而330毫米舰炮在采用55倍径长身管并适度加强装药的情况下,穿甲威力也是完全可以超越英国人装备数量最多的42倍径15英寸(381毫米)舰炮的。今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们甚至可以给新舰装上三座双联装50倍径420毫米舰炮!”海伦娜最终图穷匕见,事实上,六门420毫米巨炮才是她在终极目标。最后,海伦娜又朝向希特勒说:“退一万步说,即使国际环境不允许,我们也不过是暂时用回283毫米舰炮而已,只要新舰10.5米的座圈直径放在那里,它的改装潜力就在,而我们设计师也没有任何损失,不是吗?”

  海伦娜的“弹性方案”最终得到了包括希特勒和贝恩克在内的参会人员的一致认可,新舰的建设方针也终于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被确定了下来。这一次新舰应该不会重蹈上个位面的覆辙了吧?海伦娜想。

第一百四十章 弹甲之争

  搞定了最关键问题,后面的议程就显得轻松多了,在海军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位好事者半开玩笑地问海伦娜:“美丽的塞克特小姐,能冒昧地问一下吗?我们发现迄今为止,你所帮助策划的那些舰船最终目标都是要装六门主炮。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