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32章

作者:类星体

  自从1933年7月18日,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BF-108教练/运动飞机成功首飞之后,总设计师罗伯特·鲁泽尔就在夜以继日地完善这款飞机的设计。作为M20运输机空难事故之后的雪耻之作,BF-108被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他们希望BF-108能在今年下半年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旅游飞机竞赛”上获得好成绩。

  然而就在此时,德国准备重建空中力量的消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出来,这让德国国内的各大航空制造企业倍感振奋,而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也从中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于是在继续大力发展BF-108教练/运动飞机的同时,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决定一面在BF-108的基础上发展一款单座战斗型,一面紧急将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提上日程。

  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将单座战斗型命名为BF-108A,而将双座教练/运动型命名为BF-108B。虽然这种先研制双座教练型,再研制单座战斗型的发展顺序有些奇怪,而将后发展型号的编号排在前面的做法也有些反常,不过得益于BF-108那经典的气动设计,临时插队进来的BF-108A并没有给设计团队带来太多的困扰。

  相比采用宽大的并列双座布局的BF-108B,BF-108A由于采用了单座布局,前机身大幅收窄,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飞行阻力,还腾出了相当一部分结构重量,这部分重量让BF-108A可以安装功率更加强劲的发动机。

  因此,BF-108A并没有沿用BF-108B上所用的那款480马力的倒V形8缸风冷发动机,而是装备了一台功率达750马力的BMW-7B型12缸水冷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宝马公司在BWM-7A的基础上增加单级机械增压器的产物,也是本位面宝马公司在把研究重心转向风冷发动机之前发展的最后一款水冷发动机。值得一提的是,此前BMW-7A型发动机曾于1932年在“鲸”式水上飞机上创下过4.48万公里环球飞行的世界记录,展现出了良好的可靠性。

  去年年底,在得知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在BF-108的基础上研制了一款单座战斗机时,海伦娜其实还是相当惊讶的,毕竟上个位面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并没有发展过什么BF-108的单座战斗型号。在上个位面中,梅塞施密特博士在完成了BF-108教练/运动飞机的研制之后,直接就开始着手研制BF-109战斗机了。

  不过海伦娜在考察了这款BF-108A战斗机之后,立刻转惊为喜,因为这款飞机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上个位面BF-109的迷你版,而且还没有上个位面BF-109主起落架间距过小的毛病。其实出现这种结果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上个位面的BF-109和BF-108之间本来就有很高的技术继承性,甚至可以视为以BF-108为蓝本的单座放大版。

  虽然脱胎于教练机的BF-108A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吨,最大航程只有区区600千米,而且由于机体太过狭小,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潜力可言,放到40年代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但在海伦娜看来,这飞机如果定位为新一代战机服役前的过渡机型,还是非常称职的。拿到国际军火市场上去出口创汇,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和作为教练/运动型的BF-108B一样,BF-108A也采用了颇为时髦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以及下单翼布局,再加上前缘自动缝翼、后缘襟翼,全封闭式座舱、可收放式起落架一应俱全。光是从卖相上看,就远远超过了它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亨克尔公司的He51战斗机。

  在上个位面中,He51战斗机其实还是风光过一阵子的,它是德国空军1935年重建之后,第一种大量规模装备的战斗机。不过就实际性能而言,He51战斗机其实只能说是一款平庸之作。看到He51那带支架的双翼布局、那敞开式的驾驶室、那不可收放的起落架,你很难相信这么个带着浓郁一战风格的货色竟然是1933年才首飞的,只比二战中最著名的两款战斗机:德国的BF-109系列和英国的“喷火”系列早两年时间!

  好吧,考虑到在上个位面中,He51战斗机在西班牙内战中遇到的那位老冤家,同样采用双翼式布局、不可收放起落架、敞开式座舱的伊-15也是1933年首飞的,海伦娜在这里就不苛责亨舍尔公司的设计师了。

  不管怎么样,由于设计太过老旧,He51战斗机空有功率高达750马力的BMW6型水冷发动机加持,但最大飞行速度只有区区330千米每小时,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再加上He51的外形实在太丑,这让海伦娜今后想拿这玩意去国际上骗钱都开不了这个口啊。

  反观BF-108A,这货不但具备现代感十足的拉风造形,而且在性能上更是能把He51秒得连渣都没有。在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一次试飞中,大马拉小车的BF-108A曾经在4500米的高度上达到过535千米的惊人时速,这让同时代的绝大部分战机都黯然失色。

  如果本位面的世界线改动不是太大的话,海伦娜估计明后年德国和英国就会有比BF-108A更先进的战机首飞,比如在上个位面中,BF-109于1935年5月首飞,“喷火”于1936年3月首飞。不过从首飞到装备本国部队,从装备本国部队到投入国际市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在今后的四五年的时间里,BF-108A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估计是找不到什么特别像样的对手的,在海伦娜看来,BF-108A很有必要好好利用一下这个空窗期。毕竟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一件商品能卖出去多少,有时候不仅仅要看你的性能好不好,还要看你时间卡位准不准,BF-108A要打的就是这么个时间差!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把BF-108A更早更好地推向国际市场,海伦娜非常期待BF-108A的那款双发姊妹机:BF-108B教练/运动飞机,在今年下半年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旅游飞机竞赛”有一个惊艳的表现。

  毕竟这个名为“旅游飞机竞赛”的活动,其实和后世的各种航空展一样,是一个各国航空工业展示自身实力的舞台,各国的观察家们都对此相当重视。为了让BF-108B教练/运动飞机的飞行表演更加出彩,海伦娜还为BF-108B准备了一点秘密武器。

  

第一百六十四章 烷基化油

  海伦娜准备让BF-108B在旅游飞机竞赛上使用的所谓“秘密武器”,其实就是后世的航空竞技活动中所用到的115/145号航空汽油。由于这种优质航空汽油具备极佳的抗爆性能,所以在使用了这种汽油之后,活塞式发动机就可以在更高的平均有效压力下工作而不必担心爆震问题。

  我们知道,在发动机压缩比一定的情况下,更高的进气压力就意味着更高的平均有效压力,进而意味着在排量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可以获得更大的输出功率。虽然过高的进气压力会加重发动机的负担,减少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但是在竞技飞行中,只要发动机不当场罢工,发动机寿命其实是没多少人在乎的。

  这里必须首先说明一下115/145这个标号所表示的意义。这个标号所表示的是航空汽油的抗爆震性能。由于汽油实际上是一种组分相当复杂的混合物,要衡量汽油抗爆震性能,我们就需要制作一把容易量化的标尺作为参照物,而这把标尺就是所谓的“标准燃料”。

  “标准燃料”又称“参比燃料”,这种燃料是由抗爆震性能很高的异辛烷和抗爆震性能很低的正庚烷按照一定的体积比配置而成的。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规定:完全由异辛烷组成的燃料,抗爆震性能为100;完全由正庚烷组成的燃料,抗爆震性能为0。

  接下来,我们只要将汽油试样和不同配比的“标准燃料”在专门的爆震试验机上试车,如果这种汽油的爆震强度和某一配比的“标准燃料”相当,我们就可以用这一配比的“标准燃料”中所含异辛烷的体积分数(又称“辛烷值”)来标定这种汽油的抗爆震性能了,而这个体积分数值就是此种汽油的标号。

  我们不难看出,在0到100的区间里,汽油的标号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能就越接近100%异辛烷燃料的抗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汽油的标号是可以超过100的,当汽油的标号超过100时,就表示这种汽油的抗爆能力比纯异辛烷的抗爆能力还要强!请不要问辛烷值可不可以是负数,因为虽然理论上是允许的,你的确可以用负的辛烷值来标定抗爆能力比纯的正庚烷还要差的燃料,然而发动机又做错了什么?

  在理解了汽油标号的意义之后,我们就需要具体到航空汽油的标号上来了。细心的同学们不难发现,航空汽油的标号和我们常见的车用汽油标号有些不同,它是由被一道斜杠分开的前后两个数值组成的。之所以要用到两个数值,主要是因为飞机的发动机需要面临复杂多变的工况。在飞机以经济速度巡航时,发动机只需要维持较低的功率;但在飞机起飞、加速、爬升等阶段,又必须将发动机功率加大甚至加满。航空汽油标号的前后两个参数,正是为了给燃料在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抗爆性能提供参考。

  其中前面的参数是航空汽油的“马达法辛烷值”,它所标定的是航空发动机在贫油混合气下工作时的抗爆性,这一指标主要适用于测量飞机巡航状态下发动机的抗爆性能;

  而后面的参数被称为航空汽油的“品度值”,它所标定的是:燃油在富油混合气无爆震工作时发出的最大功率与纯异辛烷在同等状态下发出的最大功率之比,品度值和辛烷值可以如下公式换算:马达法品度值=100+3(马达法辛烷值-100)。这个参数主要适用于衡量燃油在飞机起飞、爬升、加速时的抗爆性能。

  至此,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得出115/145号航空汽油标号的完整数学意义了。前面的115表示该燃油的抗爆震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纯异辛烷(当每加仑纯异辛烷中添加6毫升四乙基铅时,标号为120.3)。后面的145则表示,在富油燃烧状态下,该燃油在无爆震工作时能发出相当于纯辛烷在同等状态下发出功率的145%。

  要制造出115/145这样抗爆能力极高的汽油,光靠添加抗爆震剂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时空里,115/145号汽油之所以能提前出现,当然离不开某只名叫海伦娜的小蝴蝶在那里拼命扇动翅膀。要知道在上个位面中,115/145号汽油可是在1945年才在美国开始小批量生产的,而当时二战都快要结束了。

  之前海伦娜通过改进费-托合成法,极大地促进了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进步,这使得贫油的德国以煤炭作为原料大规模生产柴油成为了可能。不仅如此,通过煤炭间接液化法生产出的柴油品质好得让人吃惊:不但几乎完全无硫无芳烃,而且还拥有滞燃期短、燃烧均匀、发火性能良好的突出优势。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间接液化法在生产柴油的同时,还能顺便合成出烯烃、石蜡、润滑油等副产品。至此,几乎所有的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德国都可以利用本国的煤炭资源解决。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宝贵的外汇储备,这些年德国至少投资上马了600万吨的煤炭液化产能,其中有一大半都是采用了间接液化技术。

  能源工业一向是海伦娜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解决了柴油的问题后,航空汽油这么关键的领域自然不会被海伦娜遗忘。于是,就在大大小小的煤炭液化工厂在德国如火如荼地建设的同时,海伦娜已经将对能源工业的关注焦点转向了另一个她认为相当重要的领域,这就是液体硫酸法烷基化工艺。

  通过这种工艺生产的烷基化汽油具有高辛烷值(即使不加一滴四乙基铅,烷基化工艺生产的汽油辛烷值都能达到96-98)、高热值、低硫、低芳烃、低烯烃的特点,是制造高标号航空汽油的最佳原料。事实上,这次给BF-108B准备的115/145号航空汽油,正是经过这些年的技术探索后,从海伦娜建立的第一套试验型液体硫酸法烷基化生产设备上生产出来的。

第一百六十五章 技术交流

  海伦娜用硫酸法烷基化工艺生产燃油的过程,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让异丁烷在硫酸的催化下与烷烃发生反应,从而生产出以异辛烷为主的异构烷烃。

  前面我们说到过,因为拥有很强的抗爆性,异辛烷被作为衡量燃料抗爆性的标杆,当某种汽油的抗爆性和纯异辛烷相当时,就可以被标为100号。由于用烷基化工艺生产出的燃油的主要成分正好是异辛烷,其抗爆性自然相当出众!由于少量除异辛烷以外的异构烷烃的存在,烷基化油的抗爆性比纯异辛烷稍弱,但标号也能达到93甚至更高。

  除了优良的抗爆震性能外,相比用催化重整和催化裂化工艺生产的燃油,烷基化油在作为航空汽油时还具备如下优点:

  第一,烷基化油的含硫量很低,这不仅有利于减少酸性腐蚀,提高发动机的寿命,而且能让燃油即使在较高的压力下燃烧也不容易出现积碳问题。

  第二,烷基化油几乎不含烯烃,烯烃极易被氧化为胶体在发动机的气缸、进气门、喷油嘴等地沉积下来,轻则降低发动机性能,重则导致发动机熄火。

  第三,烷基化油几乎不含芳烃,芳烃的危害可不仅仅是对环境不友好,汽油中芳烃含量过高会导致严重的积碳问题,除此之外,芳烃还会严重侵蚀发动机和供油系统中的橡胶部件。轻则缩短使用寿命,重则导致机毁人亡的故障。

  在上个位面中,美国就曾经被高芳烃汽油坑过。由于美国早期的高标号汽油主要是用催化重整工艺生产的高芳烃汽油。芳烃的存在虽然提高了汽油的标号,但也让美国战机上的橡胶部件屡屡提前失效,尤其是油箱更是常常因橡胶溶胀而发生破损。美国后来对油箱采用了塑化工艺,但依然没能完全解决橡胶溶胀的问题。

  虽然就烷基化油本身的性能而言,几乎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燃料以及调油组分,不过烷基化油的生产工艺却不大容易掌握。

  比如海伦娜搞的那套试验性生产设备,自从投入试生产以来,它从来就没有老老实实地连续运转超过一个月,原因是作为催化剂的硫酸总是腐蚀生产设备。从搅拌叶轮到冷凝器,从酸洗罐到各种管线,各种技术人员想得到以及想不到的地方几乎都出过问题。

  由于几乎每隔半个月就得停工检修一次,更换大件设备更是家常便饭,导致目前生产的烷基化油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产量也很低。不过海伦娜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因为现在出现的问题都是技术发展道路上所必须经历的,后世的石油化工行业和设备腐蚀问题斗争了几十年,很多问题的解决靠得都不是什么特效药,而是经验的渐进式积累。

  况且海伦娜本来也没准备让德国今后的战机直接使用烷基化油,那样做实在太过奢侈了,就连美国这种土豪都不可能做到。战争毕竟不是竞技比赛,如果不能提供足够多的数量,燃油质量再好也是白搭。

  因此在海伦娜看来,烷基化油最好的去处,其实是作为优质调油组分使用,只需要少量烷基化油,与通过催化裂化法和催化重整法生产的燃油调和,再配合上包括抗爆剂在内的各种燃油添加剂,就能获得大量的较高标号(100/130这种级别)的燃油了。而从成本上所,则要比直接烧烷基化油可接受得多。

  至于115/145这样的高端货,由于在生产中需要使用较多的烷基化油以及抗爆剂,海伦娜认为大可以少量生产作为航空部队的底牌,只有在最关键的战役中才会打出去。毕竟有一些战役虽然看起来是局部性的,但却拥有牵动全局的巨大能量,在这种时候是不能顾惜作战成本的,必须将手头所有能出的牌都一次性打出去。

  ……

  通过大力开发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和烷基化燃油技术,海伦娜已经帮德国的工业,尤其是能源工业补上了不少漏洞。不过现代工业体系的分支领域是如此众多,即使海伦娜有通天本事,也是不可能把德国工业体系中的所有漏洞全部补完的。

  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对外技术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只要开价公平合理,海伦娜是不反对德国引入他山之石,来弥补自身的短板的。和他国在某些技术上互通有无,可以帮助德国节约大量的研发时间和科研经费,而海伦娜正可以将这些腾出来的经费投入到更具前瞻性的领域中去。虽然其他国家也能从这样的技术交流中节约时间和金钱,但海伦娜有理由相信,其他国家的研发效率是绝对赶不上自己这边的。

  事实上,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之前,美国和德国两个化工强国曾经在石油化工领域有过非常广泛的技术交流。比如德国人就从美国那里获得了汽油抗爆剂添加技术,而美国人也从德国那里获得了石油加氢技术。

  通过这样的技术交流,美德双方都补上了自己的不少技术短板,而这些技术又无可避免地被用于后来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后世有些阴谋论者,认为这是美国在暗地里帮助德国进行战争准备,其真实目的是美国不甘心龟缩在新大陆上,希望借助德国的手来打垮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压在自己头上的殖民帝国,从而让自己能够将战略触角伸到旧大陆。

  对于上面这种论调,海伦娜其实并不完全认可,主要理由有三:第一、美德间的这种技术交换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第二、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美德间的这种技术交换就已经非常频繁了;第三、这类技术交换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德之间,而是发生在当时的各大工业国之间,只不过美德在化工领域的技术交换规模更大一些。

  其实美德在化工领域技术技术交流的规模大也不值得惊奇,毕竟美德两国都是传统的化工强国。事实上,在海伦娜穿越之前的21世纪,世界上化学品销售额第一的公司还是德国巴斯夫公司,而第二名则是美国的陶氏杜邦公司,买的两国在化学工业上的深厚底蕴可见一斑(第四名和前三名差距巨大,不过大家可以猜一猜第三名是谁)。

  这时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技术交流发生反而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情,毕竟业界巨头们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在技术上互通有无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对于三十年代以后各国之间频繁的技术交换,海伦娜更倾向于认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的贸易壁垒的日益抬升。

  在商品难以大规模进入对方市场的情况下,一国的企业应该如何从其他国家的市场上获得利润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技术授权和技术交换,前者可以直接从其他国家获得授权费用,后者可以换回自己需要的技术,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过海伦娜更关心的并不是技术交流发生的具体动机,她更关心的是德国怎样才能在这种国际技术交换中获得主动权。

第一百六十六章 后天优势

  虽然海伦娜深信,适度的技术交流对于弥补德国工业体系中的技术短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和美国在石油化工领域的互通有无,更是重中之重。但如何让德国以最小的代价换回来最有价值的技术,却是一个海伦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幸的是,在与美国进行化工领域的技术交换时,德国人在先天上就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上。

  这倒不是因为德国拿不出对等的技术来与美国交换,而是因为德国本土的资源无论种类还是储量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从国际上获得资源的能力也比美国要差,这就导致德国对化工合成原料的依赖程度比美国要高得多。

  合成橡胶领域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不要奇怪为什么德国这个合成橡胶的发明国还需要美国的合成橡胶技术,常用的合成橡胶至少有八九种之多,而德国并不是每一种合成橡胶的制造工艺都掌握的。

  比如德国的法本公司手中有丁钠橡胶和丁苯橡胶的专利,而德国的拜耳公司(这一时期其实也在法本财团的控制之下)手中有丁腈橡胶的专利,但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合成橡胶:氯丁橡胶的专利和技术却一直掌握在美国的杜邦公司手里。

  由于大部分合成橡胶制品都是多种合成橡胶按照一定比例并用的产物,少了任何一种合成橡胶都会严重影响橡胶制品的整体性能,这就让美国公司有了对德国漫天要价的资本。这时有人可能会问了,德国公司手里不也有很多种合成橡胶的专利和技术吗?为什么还会在技术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呢?

  问题就在于美国人是可以随时从拉丁美洲和菲律宾大量进口天然橡胶的,美国的橡胶制品并不是一定要用合成橡胶不可。而德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一旦和英法等国发生冲突,德国的天然橡胶的供应必然会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断绝,这时候合成橡胶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了。

  总之,很多技术对美国来说是滋补品,但对德国来说是必须品。两国对于获得对方技术的迫切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交易过程中,如果甲方非常迫切地想要达成交易,且乙方也知道甲方的这种迫切性的话,乙方是一定会好好利用这种迫切性的不对等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而甲方也很有可能接受乙方的要求,虽然这会损失一些利益。

  美国的这种优势是建立在其自然禀赋和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的,属于先天性优势,这种优势是海伦娜也没有办法扭转的。海伦娜唯一能为德国做的,是帮助德国建立后天性的优势,从而在技术交易中抵消乃至扭转美国的先天性优势。海伦娜为德国争取技术交换主动权的具体措施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步:

  海伦娜要做的第一步,是在向小胡子陈明利害关系之后,直接让政府下令,禁止任何德国国内的任何化工企业单独与美国公司进行谈判。这一步看起来不好推行,但在德国的国情下其实并不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此时德国的大多数大型化工企业,包括巴斯夫、拜耳、阿克发、迈斯特尔(就是后来的赫斯特公司)等知名企业其实都在法本财团的控制之下。

  虽然法本财团的股权结构相对比较分散,而且其旗下的几家大型企业在法律上也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是通过“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的形式,法本财团下属的企业之间有着比较稳固的协调机制,它们共同控制原料供应、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以保证财团利益的最大化。而这次只不过是由国家出面牵头,让这一机制变得更加稳固而已。

  通过这一步,在进行技术交换谈判时,美国的化工企业在德国就只能找到一个谈判对象,而德国这边却有多个谈判对象可以选择,比如杜邦公司、陶氏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等(就是后来的埃克森)。也就是说在谈判中,德国大型化工企业之间是不存在竞争内耗的,而美国的几大化工企业之间则存在竞争。

  海伦娜要做的第二步,是将她认为德国需要补齐的技术短板进行分类打包。这样在进行技术交换谈判时,德国就不需要和几个美国公司一项项技术地往下谈了,要谈判,就直接是达成一揽子的技术互换方案。这种做法一旦实施,就会导致多家美国公司在和德国进行谈判时,出现达成协议者能得到技术互换的几乎全部好处,而其他公司却什么都得不到的局面(除非你有其他几家都没有的独门技术)。

  这种“胜者全得”的集中谈判,可以在无形中增加那几家美国公司之间的不信任感,让这些公司之间难以达成真正统一的协调机制。因为如果有哪家公司在私下里和德国人妥协了,在完成和德国人的技术交换之后,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获得极大的提升。

  海伦娜要做的第三步,就是充分利用乃至制造技术互换谈判双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这也是海伦娜这个穿越者最大的金手指。这种不对称性主要体现为: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德国在化学工业各领域的具体研究进展它们并不十分清楚,而在德国这边,拜系统所赐,海伦娜可以大致推测出美国各方面的研究进展。

  这就相当于在打扑克时,甲方直接看到了乙方手里握着的牌面,而乙方却对甲方手里的牌面一无所知一样。由于美国公司方面无法准确地估计德国的研究进度,所以也就吃不准自己手头的技术对于德国人来说,到底价值几何。德国这边可就不一样了,由于海伦娜可以查阅上个位面的历史资料,她知道美国的哪些技术对德国是有用处的,哪些是没什么用处的,哪些是短期用处不大但今后必然会大放异彩的……

  由于海伦娜掌握的信息比美国人多得多,甚至已经达到了知己知彼的地步,这让德国人在谈判中可以完出很多花样。比如当德国非常想获得美国手中的某一项技术时,德方谈判人员完全可以虚张声势,发出德国的相应设备研制已经到了最后阶段的暗示。而这会让美国人意识到,手中的技术必须立刻变现,如果现在不拿出来变现,等德国的相应设备开发完毕,可能就再也没有变现的机会了……

  总结起来,在技术交换谈判中,海伦娜能给德国挖掘的后天优势就是三条:唯一的谈判者、集中的谈判项目,信息的不对称性。

第一百六十七章 战术欺骗

  海伦娜的措施让德国在与美国的技术交流中占尽了优势,美国人并不知道德国人的在很多领域的研究进度,而美国人自己的技术底细却早已被海伦娜猜了个七七八八,这让海伦娜可以非常从容地施展她的微操作,为德国与美国之间的技术谈判送上神助攻。

  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为了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即使双方都有达成交易的意愿,卖家也会极力让买家相信自己的商品价值非凡,而买家则会极力让卖家相信他的商品对自己来说并不值这个价钱。当美国和德国的企业把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易时,自然也要服从这一原则。

  海伦娜希望从美国那里获得的技术其实有不少,除了氯丁橡胶技术之外,燃油抗爆剂的添加技术也是海伦娜志在必得的。虽然德国人早在1854年就率先合成了四乙基铅,但制造抗爆震汽油绝不是把四乙基铅加在汽油里就完事了的。

  为了防止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铅在发动机内沉积,还需要加入卤化物作为引出剂;为了防止四乙基铅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沉淀,需要加入抗氧化剂和滤光性染料等等。针对不同的燃油,这些添加剂怎么加,加多少都是学问。在这些方面,美国人不仅起步较早,而且还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燃油测试标准,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工程经验,现在已经把德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在特定的研究领域上,海伦娜所能调集的科研经费并不是无限多的,除了烷基化工艺的开发需要大把大把地烧钱之外,顺丁橡胶生产工艺的开发已经花去了德国投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大部分可流动研发资金。

  虽然在上个位面中,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是在50年代以后才搞定的,本位面想在30年代就搞成功的难度非常大,但在这个课题上海伦娜准备不计代价取得突破。毕竟在突破了顺丁橡胶生产技术之后,合成橡胶将不再仅仅是天然橡胶的粗劣替代品,而是会变身为比天然橡胶性能更优越的存在!

  要知道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各国生产的合成橡胶普遍存在不耐低温的毛病,而顺丁橡胶却可以耐受零下55度的严寒。如果海伦娜能提前点亮顺丁橡胶并将它与丁苯、氯丁橡胶并用,那么合成橡胶不耐寒的毛病也将永远地成为历史。

  总而言之,由于海伦娜手头重要的研究项目实在太多了,在汽油抗爆震剂添加技术这种费时费力又费钱的领域,出于节约时间和经费的考虑,海伦娜希望通过技术交换的方法,来获取美国多年积累下来的工程经验。不过为了降低德国获得这些技术的代价,海伦娜必须施放一些烟雾弹来迷惑美国人,目的是让美国方面低估这些技术对德国的价值。

  但凡两个国家或者两个公司之间能够达成技术交换,那一定是建立在它们在科技树的不同分支上各有所长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项具体技术有多大的交换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换双方对彼此技术差距的认识。

  如果一方判断自己在某一领域相比对手优势巨大,那自然要奇货可居一下,除非对方拿出足够分量的筹码,否则绝不肯轻易松口交换。反之,如果一方判断对手在该领域和自己差距非常微小,甚至小到只有一到两年的差距,那这一技术在交换桌上的分量显然就要小很多了。

  所以,为了用最小的代价换回德国所需要要的技术,海伦娜就必须给美国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虽然德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虽然比美国落后一些,但差距也只在伯仲之间。这时候美国人就会盘算:如果现在把这些技术转让给德国,还能多少换回一部分技术或者资金;要是现在不把这些技术拿出来换,要不了几年德国人自己也能突破技术瓶颈,到那时就算美国想换,德国人恐怕也不想要了。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美国人是不可能叫出太高的价码的,何况美国国内的化学工业企业还没有像德国那样完成内部的整合工作,几家大型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托拉斯垄断集团,而这些托拉斯集团相互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于是美国的化工企业会便有这样的担忧:如果让竞争对手和德国人达成了一揽子技术交易,那对手就能在回笼一部分资金的同时,大幅增强其生产技术水平,到时候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可就被动了。

  为了让美国人相信德国在汽油抗爆剂添加技术、氯丁橡胶生产技术等方面确实和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事实上差距还是不小的),海伦娜根据系统提供的资料,再结合自己前世的记忆,筛选出了一批不涉及产业机密,但一般需要在这些领域有了相当深厚的技术积淀后,才会开始涉足到的研究课题。

  有了海伦娜的“面授机宜”之后,在杜邦公司组织的一次名为欢迎德国谈判代表,实则相互试探的酒会上,德国的一位代表不经意地和杜邦公司的同行提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俗话说,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酒会之后,心细如发的杜邦公司代表飞快地将这一线索报告了上去,经过技术人员的一番讨论,杜邦公司认为德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自己的优势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大。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德国代表的表现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德国谈判代表们对汽油抗爆剂添加技术这些领域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德国代表的态度让杜邦公司的高层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毕竟在杜邦公司技术人员的认知中,汽油抗爆剂添加技术的科技树,是只能从根部到树干再到枝叶这样一层层往上发展的。当海伦娜向他们展示了一片树叶后,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德国已经拥有了一棵大树,只是比美国的这一棵稍小一点罢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长刀之夜

  在海伦娜别有用心的引导下,美国人果然严重低估了他们在某些领域对德国人的技术优势,进而低估了他们手中的技术对德国的潜在价值。这让美国公司在谈判中底气严重不足,美国国内几大托拉斯寡头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拆台,更是给德国人凭空增加了谈判的筹码,毕竟德国这边只有法本化工这一个康采恩集团。

  这让德国人只用了较小的代价就从美国换来了大量至关重要的工业技术,尤其是氯丁橡胶生产技术和燃油抗爆剂添加技术的悉数到手,更是让德国的石油化学工业如虎添翼,这让海伦娜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上去。然而就在德国在与美国的技术交换谈判中大获全胜的同时,德国国内却突然爆发了一场短促而剧烈的政治风暴。

  1934年6月30日,在国防军的协助下,希特勒突然对冲锋队发难,这个在巅峰时期拥有约400多万成员的准军事组织,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遭到了严厉镇压,包括冲锋队总参谋长,纳粹党元老恩斯特·罗姆在内的150多名冲锋队头目被逮捕,随后遭到处决。在之后的两天时间里,施特费尔德军营外一直都能听到行刑队此起彼伏的齐射枪声。

  不过冲锋队高层遭到血洗倒是没有让海伦娜感到太多的意外,毕竟上个位面的历史中,这一被称为“长刀之夜”事件世界同样发生了,海伦娜对此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更何况,虽然“长刀之夜”发生得比较突然,但在爆发之前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德国国内政治力量博弈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冲锋队究其起源,乃是纳粹党在取得执政党地位之前,通过街头暴力等一系列手段扩大自身声势的工具,著名的“啤酒馆暴动”就有冲锋队的参与。1923年啤酒馆暴动之后,冲锋队曾一度被取缔,但1924年希特勒出狱后又重建了冲锋队。

  1931年,受希特勒的邀请,在罗马尼亚担任军事顾问的恩斯特·罗姆回到德国,担任冲锋队的参谋长。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随着纳粹党的快速崛起,冲锋队的规模也急剧扩充,他们通过组织大规模政治示威活动、暴力冲击政治对手的竞选集会、威逼利诱其他党派竞选人退出选举等方式,为希特勒的最终上台铺平了道路。

  然而在希特勒成功当上总经理之后,纳粹党已经从搞街头政治的在野党变身为庙堂之上的执政党。街头打手出生的冲锋队此时实际上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从政治舞台上消失,要么加快自身的角色转换,然而冲锋队的领袖罗姆恰恰就缺乏这样的政治敏感性。

  纳粹党在早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激进的左翼政治口号,俨然以工人阶级利益的捍卫者身份自居,这些口号也确实扩大了纳粹党在工人阶级和城市小资产中的影响力,帮助纳粹党在德国的政治光谱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纳粹党势力的扩张,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党高层很快就意识到,如果不能取得容克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支持,纳粹党是不可能在德国获得稳固的执政地位的。于是,不管在竞选策略上还是实际施政中,纳粹党都开始在各大阶级间寻求妥协和平衡。

  纳粹党的这种平衡术在劳资关系上体现得非常典型:一方面,纳粹党否认资本家有解雇工人的权力,并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可以让工人免于失业并且能维持基本生活;但另一方面,纳粹党也剥夺了工人罢工的权力,并且将工人的基本工资压缩在较低的水准上,目的是安抚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恐惧并强化资本积累。

  不难看出,在获得执政地位后,纳粹党迅速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但冲锋队总参谋长恩斯特·罗姆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主张用暴力铲除现有机制的罗姆看来,纳粹党对容克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妥协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背叛,他公开宣称纳粹党已经腐化了,需要针对“背叛了革命”的“反动派”进行二次革命。

  罗姆“二次革命”的诉求其实基本上来源于希特勒早年提出的《二十五点纲领》(希特勒表示那是我用来骗选票的,你咋就当真了呢?),具体内容差不多有三点:

  第一是工业企业国有化,扩大工人控制权;

  第二是没收容克地主的田产进行再分配;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