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旧日守望者
至于能否在有生之年完成,他并不在乎,先祖奋六世之余烈,让大秦有了一统六国的雄厚国力,一统天下他若是办不到,那就由他的后世子孙来做,六世不行,那就十世!百世!
而要完成这一切,必须要有更完善的制度!
想到这里,他将目光望向了苏玄,“先生,征服全球,是寡人必定要做的事,先生有什么好的主意,不妨直言,寡人必然鼎力支持。”
苏玄不疾不徐道,“要想远渡重洋,船只必然要坚固可靠,王上可召集擅于造船的能工巧匠,集思广益,凡有贡献者,以重金赏之。”
“另外臣听闻公输家的霸道机关术巧夺天工,公输家的掌门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机关术之精妙,已然接近其祖师鲁班。王上可将此事交由公输仇主持。”
“此事就交由先生一并主持吧,回头我便下令让公输仇到先生身边,遵从先生的命令行事。”嬴政大手一挥,直接全权交给苏玄,“至于所需钱财先生直接找治粟内史支取,寡人会提前知会他的。”
苏玄应允了下来,公输仇跟着自己,自己倒是可以将后世一些造船的原理告诉他,对于造船的进度应该有不小的帮助。
而且这老头的机关术技巧精湛,不需要能源驱动,就能将机关蛇,破土七郎这种东西造出来,若是日后有了发动机,苏玄必定要让这老头给自己制造一台高达。
机甲,才是男人永恒不变的浪漫!
驾驶着机甲遨游天际,想想都令人心驰神往。
而此时的嬴政则是发现了此前的盲点,问道,“先生此前所说,全球,难不成,世界是圆的?”
在战国时期,普遍有着盖天说的说法,认为天就像一个锅盖一样,盖在平坦的大地上,后面这种说法逐渐被推翻,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开始流行。
《吕氏春秋 圜道篇》中就有天道圜,地道方的说法,包括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同样有天圆地方之理蕴含其中。
苏玄听到嬴政问起这个问题,他有些头疼,地球是圆的在后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放在现在,没有物理学说奠基,他解释起来,完全就是对牛弹琴。
他听的懂,嬴政听不懂。
解释不好解释,苏玄索性直接让嬴政眼见为实了。
他带着嬴政来到庭院之中,而自己则是装模作样的去拿了一下天文望远镜,实际一直放在他的储物空间内。
“这是何物?”嬴政好奇的看着天文望远镜。
“这是放大镜的加强版,天文望远镜。”苏玄言简意赅,言词精辟。
在苏玄的一番指导下,嬴政很快摸清楚如何使用,他透过天文望远镜,看着天上的宇宙星辰,浩瀚无垠的宇宙,让他有种莫名的震撼感。
天上的星辰,竟是这般清晰可见,他甚至可以清楚的看到月球的表面,那是光秃秃的一片,渺无人烟,一片荒芜。
天牛星,水瓶星,北斗七星,他逐一观看,沉底沉浸其中。
苏玄同样将目光望无垠星空,其实有一句话他一直隐藏在心底没说。
地球的探索,前世的时候就探索的差不多了。
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第141章 政令推行
星辰大海,目前来看虽然有些遥不可及,但并非不可能实现。
毕竟连兵魔神这种东西都有,那么遨游星空,也算是合情合理。
嬴政一直从下午待到了晚上,直到苏玄出言提醒,他这才恋恋不舍的结束观星。
他在这一刻,他莫名的想到了韩非曾对他说的话。
凡人如果用一天的视野,去窥视百万年的天地,是否就如同井底之蛙。
如果是现在的话,他可以给韩非一个准确的答案。
凡人的视野,确实窥探不了百万年的天地,但通过天文望远镜,他可以将亿万年的宇宙尽收眼底。
他释然的笑了起来,谁又能全知全能,洞悉一切?他只需要比其他人看的更远,做的更好,那就足够了!
“谁能想到,小小的几块玻璃组合在一起,竟有这般妙用!”嬴政神色感叹。
从望远镜,放大镜,再到天文望远镜,发明带来的变化以及重要性,他已经开始深刻感知到。
“寡人准备搭建一座观星台,让阴阳家观测星辰轨迹,重新制定二十四节气。”嬴政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妙用,准确的二十四节气,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可以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耕种播种。
“阴阳家的月神和焱妃,想必对天文望远镜十分感兴趣,先生可要把握好机会。”嬴政又开始关心起苏玄的终身大事。
苏玄哭笑不得,这是让自己早点娶妻在秦国安定下来?
不过也好,奉旨泡妞,以后摸鱼的时候,谁也说不了自己什么。
“寡人本来准备亲政之后再颁布先生的政令,如今看来,越早实施越好,明日寡人便召开朝会,让文武百官共同推行此事。”
“还有此物,也是越早推广越好!”嬴政拿起一颗土豆,捧在手心,笑意盎然。
苏玄站在嬴政身侧,静静聆听,时而发表一下意见。
在这之后,嬴政又问了有关土豆和番薯的种子数量问题,什么时候适合播种,播种周期又是多久,全部都了解完后,嬴政才心满意足的离去。
.......
次日,麒麟殿上。
“寡人今日召集诸位,是有一件大事宣布。”嬴政扫视朝堂,沉声道,“昔日寡人得遇苏玄先生,如孝公遇商君,先生曾向寡人言述强秦九策,寡人深以为然,今日便推行政令,诸君且观之,有何意见,不足之处,都可当场提出。”
赵高在嬴政的示意下,拿着一道道书册递给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有人看着手中的书册,不由神色感慨,往日里他们阅览奏章都是拿着厚重的竹简,上朝拿的是玉笏,现在全部都换成了纸质版的奏折。
变化之快,让人内心感触。
他们翻开奏章,第一篇就看到了科举制三个大字。
带着疑惑,他们看了下去。
在以往,文臣想要当官,更多的是靠举荐,游说,小部分的是靠学校培养,而武将则是军功授爵制,通过斩首来获得功劳。
但科举制里面,则是大力提倡学校培养。
简单来说,就是成立国立学校或者地方学校,通过成体系的教育系统来培养人才,当学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进行科考。
而科考又分乡试,县试,郡试,以及殿试。
通过乡试,便有童生的称号,通过县试,可以获得秀才称号,通过郡试,可以获得举人称号。
获得举人称号,便有授官的资格,只不过初始官职较低,若是不想授职,则可继续进学。
所有的授官,皆由朝堂亲自钦定,极大的加深了官员和朝堂之间的联系。
武人的科举就要简单的多,通过比武考试,获得第一名者,便是武举人,初始官阶便是百夫长。
武人里面同样也有文试,通过兵法策论,沙盘对战,成绩优异者,同样可以授官。
如果两项第一,则是会授准千夫长,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你有一个掌控军队熟悉的过程,三个月后自动晋升千夫长。
至于学校的教学内容,则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儒法并行,但同样允许有其他学科的存在,只要是能帮助到国家发展的,就允许诸子百家的人传播他们的学说。
里面甚至明确的说出了要举办百家学说峰会,邀请诸子百家共镶盛举,凡入选者,其学说皆可在秦国举国推广。
看到这里,所有人都不由内心一震,下意识咽了一口唾沫,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了,只怕诸子百家都要沸腾。
这是要将诸子百家尽收己用,将天下贤才尽入大秦彀中啊!
而这还仅仅是第一篇,后面的八篇策论,又是何风采?
他们一篇篇的往下看,《农耕篇》,《水利篇》,《吏治篇》,《税法篇》......,越往下看,内心越是震撼。
因为每一篇都事无巨细的阐述了实行政令带来的好处,会给秦国提升多少国力,面对这样近乎完美的策论,他们甚至找不到什么太好的观点去反驳。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足足看了大半个时辰,嬴政也耐心的等了大半个时辰。
先生带给寡人的震撼,如今让你们好好感受一下!
看着朝堂衮衮诸公,他莫名觉得有趣。
“大王,臣认为《税法篇》不妥。”有官员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
“有何不妥?”嬴政问道。
“大王,《税法篇》中将诸多杂税合并为一统一收纳,只收取钱财,不再收取粟米、刍藁等杂物,确实方便,但若是大量农户售卖粮食,恐导致价格大跌。”官员回道。
“这个你无需担心,到时寡人会派人在各地修建粮仓,以市价收取,由官府统一运回中央。”嬴政平静回答。
“大王,臣也反对《税法篇》,在以往,我大秦赋税主要分为口赋、户赋、田租、刍藁、献费,凡税收之民,三分可取其二也,如今三分仅取其一,国库收入大大减少,岂非减少我大秦的国力?”
“你的意思是,寡人不该提高农户的待遇吗?”嬴政认真道。
“并非如此,只是六国皆是如此,我大秦......”
那人刚准备说下去,立马就被苏玄打断了。
“满口胡言!我大秦可是仁义之国,六国那般无道之国,岂可和我大秦相提并论?王上乃圣德之君,心怀万民,此等举措颁布,必然天下归心,六国之民,皆喜迎王师!”
义正言辞的的一番话,说的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目瞪口呆。
原来我大秦,竟是仁义之国?
那人顿时哑口无言,退回队列,继续阻止下去,岂非玷污王上圣德之名?
嬴政嘴角微扬,为何他敢降低如此之多的赋税?因为苏玄给了他足够的底气!
而且他在降低田亩税的同时,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效仿六国,重新设立了商税。
最早的时候秦国乃贫苦之地,为了吸纳商旅,不收取任何商税,如今的秦国,繁华远胜六国,压根不缺几个商人。
至于苏玄给他的底气,则是颗粒分明,洁白如雪的雪盐。
盐是生活的必需品,销量庞大,而这种雪盐,一旦出现在市场上,压根就不会有对手。
就像先生所言,以六国之财,供我大秦子民!
第142章 政令推行(下)
“王上,《吏治篇》的考成法连续两年评下下之选,便将其裁撤,是否过于苛刻?”有官员站出来询问。
嬴政淡淡的扫了他一眼,“我大秦以法立国,功必赏,刑必罚,政绩优异者,每隔两年便可升迁一次。”
“另外你看了评选下下的标准了吗?两年评选下下者,尸位素餐之辈,寡人仅仅只裁撤他的职位,没有降罪于他,已是寡人的恩德了。”
不同于这些谏言的官员,御史大夫冯劫,左相隗状,俱都沉浸在策论之中,反复观看。
太尉王绾眼观鼻,鼻观心,站立在原地沉默不语。
内史腾则是思考嬴政为何会同意降低赋税,除了商业税收之外,大概率还有自己不知道的收入可以填补税收空缺。
昌平君看着手中的政令,又看了一眼苏玄,面色复杂。
秦国都这么强了,还要继续变法,这样下去,楚国在内的六国,还有活路吗?
以往他们讨伐秦国,还可以扬言暴秦无道,如今秦国赋税三收其一,他们六国跟还是不跟呢?
跟的话,国力愈发衰落,不跟,虎狼之师的秦国,恐怕真就成仁义之师了。
难不成,这天下真要归大秦所有?
他暗自皱眉,因为不管怎么看,他都找不到破局的点。
“水利之在天下,犹人之血气然,一息之不通,则四体非复为有矣。”
“韩非曾多次向我提及相国大人之才华,却是未曾想到相国大人对于水利竟也有这么深的见解,郑国获益匪浅,深感佩服。”一名面相硬朗,肤色黝黑走了出来,对苏玄拱手抱拳。
郑国?他还认识韩非吗?
想到他出自韩国,苏玄便已心中有数。
“郑国先生引泾水东注洛水为渠,十年以来尽心尽力,只为福泽天下百姓,先生大义,苏玄同样钦佩不已。”苏玄拱手回礼。
“在其位谋其政,理应如此。”他眸光坚定,语气平静,在他看来,那都是他该做,也是该做好的。
郑国之后,又有数人出列,有赞叹政令之妙的,也有出声谏言的,俱都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政令就这么顺利无比的推行下去了,顺利到苏玄都有些意外。
考成法这玩意放在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绝没有可能这么顺利,但秦国以法治国,令出政行,这种考核,就如嬴政所说,压根算不上严苛。
“诸位上朝这么久,想必都饿了。”嬴政目光扫视朝堂,随即挥手道,“来人,将寡人为诸公准备的美食端上来,今日寡人与诸公一同享用。”
话刚说完,便见十数名仆役将早就准备好的土豆羊肉煲和烤红薯端了出来。
“谢大王恩赐。”
文武百官俱都恭敬行礼,异口同声说道。
“大王,不知这是何物?”看着香气四溢食物,蒙骜出言问道,说话间还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上一篇:大吾桑,我真的不想当芳缘冠军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