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铜钱噎死后在里世界做妖金姬 第125章

作者:瞳无华意

但《贤者喜宴》中记载这些丰富食材,多是从上层贵族的角度来说的,普通牧民还是多以牛羊肉、【糌粑】和【青稞酒】过活,甚至有些人连这些东西都吃不上。

【汉地的那些食品,咱们早就吃腻了,既然来了吐蕃,那咱们就去吃糌粑和青稞酒吧,再来点耗牛肉,嘿,那叫一个美!】

【嘿嘿,就等主人你这句话了,东西我都买回来了,直接开席吧。】

【好耶!】×2

酒足饭饱后,沈月岚等人便踏上了返程之路,她们要前往关中长安,与在哪里等待她们的萧玉环、樊素汇合。

是的,白居易白老爷子已于不久前过世了,好在萧玉环及时赶到,让他在最后一刻听到了小蛮的消息,虽然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就是了。

但最起码,他在过世前不会再留有遗憾。

在白居易的葬礼举行前,萧玉环便带着樊素离开了洛阳,别看白居易在沈月岚面前不太着调,但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大员,用不着像柳永一样,死后还要自己的相好筹钱葬身。

自有朝廷和他的一干门生故吏帮他处理身后事,而樊素这个贱籍,若不能及时脱身,少不了要再被别人发卖了去,虽然萧玉环也不是不能帮她处理,但能少一事又何必再去多事呢。

因此,萧玉环颇为从心地选择了提前带着樊素离开,至于樊素本人的意见?呵呵,她的卖身契都被白居易交给萧玉环了,她同不同意有什么用吗?

【哭什么哭,你打算给你家郎主陪葬不成?】

【那如何使得,好教女郎知道,郎主生前可是叫奴家跟着沈小娘子好生活着的。】

【既然如此,就别在哪哭哭啼啼的,弄得好像我拐卖你似的。】

【奴家,奴家并没有要陷害女郎的意思,只是因为太过悲伤才会如此,您放心,奴家过两天就会好了。】

简单调整好心态的樊素,总算有时间冷静下来,思考起自己的前路。

【女郎,我们要去何处?沈小娘子又在哪里?正常来说,奴家是要归沈小娘子管的。】

【知道,就是她派我来接你的,她现在在吐蕃,来不及赶回来了,我们先去长安,避开白居易的亲属,你别看平日里,他们和你有多亲近,现在最可能要命的就是他们了。】

【他们此前巴结你,亲近你,是因为你是白居易身边的红人,能通过你跟白居易说上话,但现在白居易不在了,你在他们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唉,您说的不错,人走茶凉,莫过于此啊,即使如此,那我们还是尽快赶路吧。】

【啊,对了,奴家还有一件事想向女郎确认,小蛮她真的已经不在了吗?】

【嗯,她…的确已经不在了,向你们求救的人,并不是她,而且想借她的身份谋害白老爷子的人。】

【那小蛮是怎么死的?】

【这个,我也不清楚,在我出发前,我们还没有抓到冒充小蛮的人,具体的只能等月岚她们回来再问了。】

第三百三十七章 青海传说

【这样啊。】

虽然对萧玉环的回答有些失望,但为了带着郎主的期许活下去,樊素还是决定听从萧玉环的命令,跟随她前往长安。

此时的长安城风雨飘渺,唐武宗李炎因长期服用方士所炼金丹,导致性格急躁,积重难返,已然命不久矣,皇位更迭就在眼前。

说实话,此刻的长安城,实在无法称得上是一个理想的避难所,但此时的陇西正处于乱战之中,萧玉环自己虽然可以来去自如,但却无法保证樊素的安全,因而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在长安城等待沈月岚等人的归来。

至于为什么不在唐土边境落脚,那是因为此时的唐王朝,正打算趁着吐蕃内乱,来个落井下石,夺回陇西地区。

因此,唐王朝现在在西部边界有较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对于出入境的商队百姓查的很严,萧玉环在返程的时候就费了不少功夫,带着樊素就更费劲了。

待两人在长安城内的坊市安顿下来,沈月岚等人却还没走出吐蕃高原,青藏高原以东是连绵不绝的横断山脉和大江大河,想穿越此地,抵达剑南道,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即便是沈月岚等人想要穿越此地,也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沈月岚并不想像个野人一样,在横断山脉的原始森林中来回穿梭。

因此,她们只能重新北上,在抵达青海附近后,走青海道返回唐王朝。

其实她们走唐蕃古道(馒头岭驿道)也是可以的,但根据萧玉环传回来的情报,唐王朝要在那边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本着能不打扰就不打扰的原则,她们还是选择绕一下远路。

虽说青海道那边也不消停,但失手杀死几个没什么历史影响力的吐蕃军阀,沈月岚还是做的了主的。

在路过伏俟城遗址时,众人在此短暂驻足一下。

伏俟城,位于青海以西十三里,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为北魏时代的吐谷浑王【伏连筹】所建,【伏俟】为鲜卑语,汉意为【王者之城】。

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伏连筹】之子【夸吕】在此建立起,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吐谷浑王国,定伏俟城为都城。

【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三里,虽有城廓而不居。】

伏俟城分内外两城,城内建筑以横贯东门的轴线为中心分为三组,略呈【凹】字形分布,东西向排列布局,城外还有11处村落和4座附属小城环绕在其周围。

虽然吐谷浑王国早在两百年前就被唐军灭亡,但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此地还是有少量牧民和吐蕃番兵在附近的小城居住留守,但主城的确已经荒废许久。

【吐谷浑王国吗?主君,他们是什么来头?现在还有这个部落的人了吗?】

【吐谷浑据说是慕容鲜卑的一支,最初活动于东北地区,西晋永嘉时,其首领吐谷浑率众徙于陇右,并以吐谷浑为氏。】

【至于现在还有没有吐谷浑部落,虽然的确是有的,但可以说是生不如死,有典记载,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

【有人闻之,叹曰: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

吕知微闻言沉默不语,强如盛唐尚有暮年之时,何况吐谷浑乎?不过,话虽如此,亡国之事,不论放到那个国家都是令人伤感的话题,看着那残破不已的伏俟主城,众人顿感萧瑟之意。

【别看了,几个破砖烂瓦有什么看头,走,跟我到湖里捕鱼去。】

【湖里?靖安姐你要去哪个湖捕鱼?】

【你这不是装糊涂嘛,还能是哪个湖,当然是青海了。】

【可青海是个咸水湖,里面只有湟鱼和泥鳅啊?】

【对啊,我抓的就是湟鱼啊,我跟你说,我都打听了,当地人都说这湟鱼肉味鲜美,富有营养,含脂量高达12%,蛋白质占16.14%呢。】

【可是……】

【哎呀,你怕什么,湟鱼在后世是“易危”物种,但在唐代谁管你啊,拿千年后的规矩管千年前的事情,你看那个唐人会鸟你啊。】

【嘿,你看,湖面上还有不少水鸟呢,我去搞两只回来,欢颜,做好准备,咱们晚上来个湖边野炊!】

【哦!】

沈月岚看着已经跑远了的靖安,也懒得再去阻拦,她慢悠悠地朝着青海的方向走去,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有关青海的故事和传说。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水海】和【卑禾羌海】。北魏以后,始称青海,蒙语称【库库诺尔】,意为蓝色或青色的湖。而青海湖之名始于近代,1949年后才普遍称青海湖。

关于此处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当地百姓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与文成公主当年入藏有关。

相传唐蕃联姻时,文成公主奉命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时,唐皇赐她日月宝镜,告诉她若日后思念家乡,就拿出宝镜来看看,她会在镜中看到家乡的。

和亲队伍千里跋涉,来到了唐蕃分界地的日月山,眼看就要进入吐蕃领地,彻底离开唐土,永不复归,文成公主一时间悲从中来,便拿出日月宝镜,想要再看一眼家乡。

在阳光的映射下,宝镜果然显现出了文成公主的家乡,看着镜中的故乡,文成公主一时间泪如泉涌,难以成行。

但文成公主并没有因此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了彻底断绝掉自己返乡的念头,她将日月宝镜扔出了出去,却没想到那宝镜落地这时闪出一道金光,竟然变成了美丽的青海湖。

这一传说在后世看来固然荒诞,但却是唐土两国友好交往的侧面印证,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人们真正开始对青海湖进行开发,是从唐代开始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青海湖就是传说中的瑶池,西王母则是3000多年前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古羌人部落的女首领,她宴请乘八骏之辇来看望她的周穆王于瑶池,也就是青海湖畔。

西王母是青海湖的主神,替王母“殷勤探看”穆王行踪的三青鸟,就是生活在鸟岛之上的万千候鸟。

这个传说虽有按图索骥之嫌,但不得不说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毕竟古人的活动范围有限,青海湖的确是最符合传说描述的湖泊。

第三百三十八章 李氏求仙路

虽然靖安捕回来的湟鱼和水鸟身上并没有多少肉,但在欢颜厨艺的加持之下,这些食材还是让众人吃的心满意足。

吃完这顿饭后,靖安就要与沈月岚她们分别了,从拉萨到青海的这时间,算是靖安忙里偷闲,偷偷为自己争取到的假期。

但身为业务副局长,她还是很忙的,假期是不可能持续时间太长的,因此,她不得不与沈月岚在青海湖畔道别。

【唉,这里真是不错啊,山清水秀的,若是能一直待在这里就好了。】

【别吧,靖安姐,你还是该干嘛干嘛去吧,再美的风景看多了也是会腻的,只有刹那间的烟火,才可能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白月光。】

【哈哈哈,说的也是,也罢,花局长还在等着我呢,我就先行一步了。】

【嗯,我们这边也不会耽误多少时间的,不久前,长安那边就传来消息,说会昌妖的踪迹已现,是时候该收网了。】

【好,我们在里世界等着你的好消息。】

待沈月岚等人抵达长安时,武宗皇帝已然薨逝数月,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光王李忱,在马元贽等宦官的拥立,登基为帝,年号大中。

因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史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

但亦有观点指出李忱【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惨烈后果。

但不管怎么说,李忱已经是晚唐诸帝中干的比较出色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间,对内勤于政事,整顿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大部分官员平反。

对外方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张议潮,设置归义军,缔造了大唐最后的辉煌时刻。

【欢颜,你觉得李忱是个好皇帝吗?我总觉得他占了武宗皇帝很大的便宜。】

【嗯,他能成就明君之名,的确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

【他在位期间,吐蕃因为天灾人祸,已经彻底崩溃,任谁都能从吐蕃身上咬下一口肉来,而他能及时对外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靠着武宗皇帝灭佛积攒下来的财富,才得以实施。】

【但有一说一,宣宗皇帝也有其独到之处,最起码我认为他停止灭佛的举动,是促成张议潮获得陇西佛教势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因为唐朝不灭佛了,但吐蕃还在灭,那佛教势力肯定要倒向唐王朝啊。】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比绝大多数皇帝强多了。】

【的确,灭佛之事过犹不及,宣宗及时叫停,实为善举,我们在他这个位置上,不一定就比他做的更好。】

【嗯嗯,这倒是真的。】

【不过,若说我对他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和武宗皇帝一样,还是死的太早了。】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李忱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中毒,病渴且中燥,身体状况变的非常糟糕,四个月后就在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成为继太宗、宪宗、穆宗、武宗之后,又一位因服用丹药,中毒身亡的皇帝。

【在大唐这段时间,我每次听闻这些皇帝服丹而亡,死的还都是一些明君英主的时候,我就在想,在历史长河阴暗的角落里,是不是有些敌对势力,一直在人为地扰乱着大唐的国运。】

【不然为什么,每当大唐出现了一些能够扭转颓势的明君英主时,他们的下场无一例外,都是服丹而死呢?】

【太宗李世民就不说了,宪宗李纯开创了元和中兴,武宗李炎开创了会昌中兴,宣宗李忱开创了大中之治,这三帝皆是能力挽狂澜之人,至少做到了在形式上将唐帝国重归一统。】

【若他们中有一人能多活两年,那大唐是不是就会变的不太一样呢?】

【主人,这世上没有如果,而且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变成唐玄宗式的皇帝,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无从更改,只能将这一切都当作是最好的安排。】

【唉,是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走吧,玉环租下的院子,应该就在这附近,我们先去和她们汇合,将樊素之事定下来后,再去寻那会昌妖。】

在沈月岚等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地寻找院落的时候,午门附近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行刑活动,被午门处死的对象,乃是武宗皇帝的宠臣,会昌灭佛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导致武宗驾崩的罪魁祸首,道士赵归真、刘玄静、邓元起等一十二人。

他们在宣宗即位后,便被功德使杨钦义逮捕,并以毒杀武宗皇帝的罪名,杖杀之。

这个毒杀皇帝的罪名,倒也不是宣宗皇帝给他们胡乱扣的帽子,武宗皇帝确实是在吃了他们炼制的金丹后,中毒身亡的。

加之他们是灭佛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武宗死后,朝廷局势动荡,宣宗自己都是被宦官拥立起来的,他想要顺利过渡权力,摆脱宦官势力的控制,就必须停止灭佛,拉拢相关的势力支持自己。

而为了获得佛门等宗教势力的支持,他就必须对灭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进行清算,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先皇是肯定不会错的,那错的,就只能是先皇身边的【佞臣】了,因此,赵归真等人连李德裕流放岭南的待遇都没有混到,直接就被推出午门,秋后杖杀了。

【啧啧,杖杀的死法可是相当难受啊,根本就是将人折磨致死,还不如伸头一刀呢。】

【是啊,杖杀是唐朝政府运用极其普遍的刑罚,是一种用重杖击打屁股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据说,因为打屁股打不坏,所以还要先在腹部刺上一刀才行。】

【咦~~】

《旧唐书·酷吏列传》记载:【笞罚人畏其不死,皆杖讫不放起,须其肿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

由此可知,唐朝的法外酷刑,杖杀,不止是一种屈辱至死的刑罚,还是一种折磨到死的酷刑,唐宣宗对这几个道士的痛恨,可见一般。

第三百三十九章 冤假错案

不提老李家那些求仙问道的破事,沈月岚等人在多次迷路之后,总算找到了萧玉环的院子,并成功与之汇合,短暂休息之后,樊素的改造也总算提上了日程。

因为有君子兰、吕知微等人珠玉在前,所以沈月岚对樊素的改造也就轻车熟路了,唯一的问题是要给樊素更换什么妖的妖躯。

沈月岚此前给吕知微等人选择的都是狐狸妖躯,因为沈月岚很喜欢苏璇那毛茸茸的触感,所以在对这几个人的改造上,多少掺了点私货在里面。

但家里的狐狸已经太多了,已经挂掉的嬴狐狸姑且不论,吕狐狸现在就在自己身上挂着呢,君狐狸倒是个野的,一天天看不到狐影。

总而言之,沈月岚这次想换换口味。

【樊素,你有什么喜欢的动植物吗?】

【嗯~喜欢的动植物吗?猫,奴家喜欢三花猫。】

【这样啊,既然如此,那就以猫妖之躯作为你全新人生的模版吧。】

【奴家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