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儒家小师叔 第165章

作者:不落骨

“王师的意思是让那些合格升迁的官吏,升迁到燕国。”

子游点了点头,众人也是当即明白子游的意思,让那些合格的中等官吏升迁去燕国担任城守、城尉这样的地方要职,这些人常年在地方担任官吏,对地方的事务处理早已得心应手,而且去燕国也不需要他们做出什么政绩,只需要稳定地方即可。

至于他们空出来的官职可以让副手或者下一级的担任,层层提拔,至于最基层的官吏,让还在招贤馆或者再开一场特殊的科举稍微降低门槛足以让他们去补充上去了。

“那就这么办,这件事由丞相府筛选出合适的人。”嬴政说道。

商定了这件事之后,嬴政便下了改燕国为渔阳郡的诏书,并且让陈平担任郡守,李信担任郡尉,大军留下三万人,其余的由蒙恬带领回咸阳,便让赵高去宣召去了。燕国的事情解决了之后,一个更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太尉空缺的事情。

尉缭走的太突然了,这让秦国完全没有准备,哪怕准备好了,秦国也没有合适的人选,现在王翦是最合的人选,但王翦现在还不能担任太尉,灭赵、楚,王翦注定是统帅之人,秦国也只有王翦能和李牧和项燕过招,要是现在封王翦为太尉的话,将来王翦会处于一个封无可封的地步。

而蒙武的话,蒙武的功劳和能力,又无法担任太尉这个职位,若是强行让蒙武担任太尉,会导致军队内很多人不服气,不利于军方的团结。

“让王师担任太尉的职位如何?”吕不韦突然提议道。

吕不韦的提议出来之后,所有人都呆愣住了,眼神在子游身上上下打量。

“仲父还是不要说笑了,老师不懂军事,如何能够担任太尉呢?”嬴政摇头说道,子游无论是身份还是影响力的确是很适合的,但子游不会统兵,这点便否定了子游。

现在的太尉可不是后世那样的一个象征性的职位,而是彻彻底底的实权职位,手上掌握的那可是秦国上百万大军。

“那又如何?现在对方的战略方针都已经制定,哪怕遇到突发情况,还有王翦、蒙武、蒙恬、冯去疾、李信、杨端和等一众将领去处理,所以这个职位只是需要一个人来稳定军方罢了。王师先灭韩,再灭魏,楚国三分也是王师的计谋,在功劳上王师足以服众,而且王师真的不会统兵吗?”说道这里吕不韦眼神飘向了子游。

其他人也都被吕不韦这句话引起了好奇心,纷纷好奇的看向了子游。子游也是为之一愣,他的确是不懂统兵的啊,这个事情哪怕说破天了他也不会啊。

“儒家现在有人在研究兵法,而他们所学习的兵法正是当初王师所著《行论》中的兵家兵书,如果不是前些日子,大秦学宫完善,儒家送来的一大批书籍中恰好有完整版的《行论》否则我也不会知道。”吕不韦说道。

听到吕不韦的话,子游嘴角猛然抽动了两下,《行论》中兵家兵书他那是完全用来装逼的,甚至很多东西他都都没有写全,有的就写了一半,什么《兵法二十四篇》写了十一篇半,《六镜书》写了三分之一,《太白阴经》写了一半等等,子游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为了装逼,毕竟其他门派的都写了,不写兵家实在是说不过,至于说为什么就写这么点,子游是为了偷懒,毕竟谁会没事干去看儒家写的兵书,这不是纯纯冤大头吗?

名义上是儒家弟子的韩非和李斯面露疑惑的看着子游,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小师弟还写了兵法,听吕不韦的话这些兵法很是了不得存在啊。当初两人最关注的就是《行论》中的法家篇和国家篇,其他的他们根本没有去看,所以自然不清楚。

吕不韦虽然也不能说的上兵家大家,但是有一定统兵的本事的,能让吕不韦看完之后,推举子游担任太尉一职,足以说明这些兵法足以让军方的人服气,嬴政想到这里便直接点头说道

“既然仲父推举,那么太尉一职便暂时由老师担任,为了服众,将老师学习的兵法各取一部分送到蒙武和王翦处。”嬴政说道,只要蒙武和王翦真的服气了,那么军方自然没有问题了。

“诺!”

此时,正处于招贤馆,披头散发,双目血的陈平正在处理科举的事情,这些天他也是被李信的不断要人整的焦头烂额的,想尽了一切办法才拼奏出这一支官吏队伍,但人数还远远不够,这让陈平十分的抓狂。

“该死的,名利都给了他们,他们就是不肯来,难道要老子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吗?”陈平看着手中下属搜集来的各地有贤名的士人的资料恶狠狠的说道。

或许是因为科举给了出身低微的人机会,让一些权贵士人感觉到了危机感,为了表达自己对科举的反对,他们甚至直接不愿意担任官吏,甚至还打压一些年轻人,如果不是陈平背后有着儒家,让这些人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科举,否则这件事早就闹得沸沸扬扬了。

陈平看着这些人的名字,眼中透露着寒光,冰冷的说道

“既然你们不让我好过,那么你们也没必要好过了!”

说完陈平趴在桌案上开始奋笔疾书,开始为这些自恃清高的权贵士人们准备惊喜了,就在陈平认真始书写的时候,门外一声

“中车府令到!”的声音让陈平回过神来。

陈平出门迎接赵高之后,赵高便当众宣召,在听到自己将要总领燕国大权的时候,陈平也是惊呆了,周围的人同样是惊讶住了,能在陈平这个年纪便担任封疆大吏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陈平的未来是一片坦途啊。

一时间周围的人看向陈平的眼神充满羡慕,陈平也从震惊中回神,说着感谢的话后,便接下了诏书,赵高笑着恭喜了陈平两句便离开了,陈平是子游的弟子,而赵高属于半个子游的家奴,两人自然十分亲近。

回到房间内的陈平看着手中的诏书并没有太惊讶,身份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他是懂的,放下诏书之后,便继续将自己没有写完的东西写好后,交给了手下。

第349章 ,萧何

陈平的任命只不过是简单的调动罢了,其他人知道也不过是感慨一声,陈平前途不可限量,但随着另一道诏书下达让整个秦国炸翻了天。

嬴政当众宣布拜子游为太尉。

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秦国朝堂都炸了,一个个人都用着复杂的神色看着子游,尤其是军方的人更是脸色极为难看,他们很想要上前说些什么,但子游这些年的功绩却又是实打实自己打出来的,让他们无法开口,于是整个秦国军方就变得怪异了起来。

嬴政也没有在意军方的反应,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心服口不服,只要给他们个理由让他口服就行了。随着蒙武和王翦在拿到子游写的兵书之后,两人更是通宵达旦的不眠不休的观看学习,将其奉为至宝。

尤其是蒙武,蒙武更是片刻不离手,生怕把这难得的兵书丢了,秦国军方中,各大家族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着家传兵书的传承,但唯独蒙家没有,现在难得有了高深的兵书来补充蒙家的底蕴,蒙武自然是不敢懈怠。但蒙武还是高兴的太早了,现在他只不过看了《兵法二十四篇》中的两篇,若是看到后面发现没了,甚至有一篇还是半篇的时候,不知道蒙武会是什么反应。

而位于楚国的王翦,更是当众感慨道

“王师于用兵之道,为天人也。”

随着蒙武和王翦的反应被嬴政和吕不韦有意识的推动下,整个秦国乃是天下都知道了子游不但善于计谋,而且统兵打仗也是好手。而儒家也不再装了,当众承认了当初子游所著的《行论》中有着兵家篇,其中共有兵书四卷。

一时间整个天下都开始议论这件事,有的人更是将子游称作是天降仙人,如同当初九天玄女辅佐轩辕黄帝成为人族共主那般,来辅佐秦国一统天下了。

对于这些神魔志怪的事情,对于缺少娱乐方式的百姓们自然喜闻乐见,同样的子有也被编造出来了各种传说,什么姜太公转世,什么上古大神投胎等等。

赵国,雁门关,李牧正在听着司马尚说着这些天外面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说完子游被拜为太尉之后,司马尚停顿了一下。

“怎么了?”李牧看着自己的副将司马尚问道。

“将军,这个子游先生当真是太公转世,上古大神投胎吗?”司马尚好奇的问道。

李牧看着满脸好奇的司马尚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反问道

“这些都是传言,你当真信了?”

“不是属下信了,而是除了这个说法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写出让蒙武和王翦赞不绝口的兵法呢?”司马尚摇头说道,并非是他真的信了这样荒唐的言论,而是除了这样荒唐的言论之外,没有任何解释能解释其中的道理了,在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的时候,再怎么荒唐的言论都会让人逐渐接受的。

子游一介儒生,在没有丝毫上过战场的情况下,却写出了让两个兵家大佬自惭形秽的兵法,这不得不让人往神魔志怪的方向去想了。

听完司马尚的解释,李牧也是一愣,的确这个荒唐的解释此时的确更合理,但李牧摇头说道

“若他真的是太公转世,第一件事是找现在的齐国王室算账,而不是帮助秦国一统天下,这不过是秦国的计谋罢了。”

“什么意思?”司马尚一愣问道。

“这些流言中,除了对子游各种神化之外,唯一不变的是子游是上天派来帮助秦国一统天下的,面对这些话你都开始认为是真的了,那么这些百姓呢?尤其是刚刚被攻占下来的魏国和燕国百姓呢?原本魏王增和燕王喜在民间的名声就不好,尤其是燕王喜更是做出了阵前先逃的丑事,让整个燕国百姓寒了心。

现在又有了子游天降助秦一统天下的风言风语,这些百姓心中会认为秦国此时会是正统,而自己那些蠢货般的王,正是应该被击败的人,在心中他们便不会再抵触秦国,等到秦国在收拢人心之后,这些地方将再无动乱。”李牧沉声解释道。

司马尚倒吸一口冷气,眼中充满了震惊,他原本以为这些就是一些流言罢了,但现在看来这完完全全就是秦国借助这些流言在布局啊。

“你别忘了,天下读书人的嘴是儒家在管着,他们才是玩弄舆论的高手,而子游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借助舆论助长自己的势力。”李牧此刻也是十分的头疼,现在燕国亡了,下一个不是楚国就是赵国,而且赵国的可能性更大,一想到自己将来要面对子游这样心脏的人,李牧就有些头疼。

正面打仗,李牧有信心保住赵国,但真的要玩一些脏的,李牧不敢说自己能防得住子游。

“儒家的嘴可比最锋利的宝剑更能杀人。”李牧摇头说道。

司马尚听到李牧的话,顿时有所思索,然后犹犹豫豫的说道

“将军,最近邯郸出现的一些风言风语会不会也跟他们有关?”

“邯郸出什么事情了?”李牧有些激动的问道,现在邯郸就是李牧命穴,但凡邯郸有丝毫的变动李牧都十分的敏感。

“前些日子,我的亲卫回家探亲了,他从邯郸回来之后,跟袍泽说着邯郸最近的议论最多的事情,之前宗正被下了牢狱,但有谣言说宗正被郭开毒杀在了牢狱之中。”司马尚说道。

“什么!?”

李牧猛然起身他也意识到了一件事,赵佾失去消息的时间的确够长了,之前赵佾被下牢狱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但赵佾毕竟是赵国宗室的宗正,赵王迁哪怕患上了脑疾,都不可能杀了赵佾的,赵佾代表的是赵国宗室,一旦赵王迁杀了赵佾,这意味着赵王迁要和赵王室决裂,一个跟朝臣关系遥远,还失去了王室支持的王,赵王迁这个王位能坐得稳吗?

哪怕赵佾这个宗正的身份保不住他,还有娼后,赵王迁没有脑子,但是娼后不可能没有,否则当初也不会为了扶持赵王迁上位,在赵王偃刚去世的时候,就去色诱赵佾了。对于娼后而言,赵佾并非是什么面首或者无法得到的白月光什么的,那些都是话本子上骗小孩子的,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利益,赵王迁一个名声狼藉的庶出公子,能够成为赵王,这背后赵佾这个宗正功劳占据了一半。

“将军,这只不过是谣言罢了,如果宗正真的被毒杀了,这件事是肯定瞒不住的。”司马尚安说道,他自然也是知道赵佾和李牧之间的关系的,赵佾依靠李牧的军权,才能在朝堂上对抗赵王迁和郭开,而李牧依靠赵佾在朝堂保证自己的背后不会出问题,两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个都不能出事。

“恐怕已经晚了,这个消息流传出来,便说明八成是真的了。否则依照郭开的性格,绝对不可能让这个消息泄露出来的。”李牧缓慢的闭上了眼睛,他的心中已经相信赵佾被杀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少了宗正在朝内维持,将军您很有可能被那些小人中伤啊!”司马尚有些急催的说道。

可能吗?恐怕不用他们,赵王迁已经容不下自己了,李牧心中想到。

“派人去联系宗正当初留下的人手吧,我暂时是安全的的。”李牧说道,现在赵国孤立无援,他是赵国最后抵抗秦国的底牌,哪怕赵王迁再怎么昏庸,面对自己的身家性命,他还是知道轻重的。

“诺!”

咸阳,子游百般无聊的躺在摇椅上,看着大小九州之术。虽然他现在是秦国的太尉了,但实际上这个职位并不需要他做什么,尉缭在的时候将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太尉府上的管曹能够应对任何事情,所以他只要没事去看一眼就行,让人知道他这个太尉还活着就行。

焰灵姬躺在子游身边的摇椅上悠闲的看着话本子,这种话本子是小说家推出来的,尤其是在子游搞出来印刷术之后,这种话本子便快速的泛滥了起来。

“今天可是恩科出榜的日子,你这个科举负责人不去看看吗?”焰灵姬放下了手中的《江湖侠女传》说道。

“有什么好去的?我虽然是负责人,但考官是我的两个师兄,而且考生们的答案最后是文渊阁,丞相府和百官三重检阅的,出不了乱子。”子游说道。

为了防止有人徇私舞弊,子游把现在能用上的所有办法都用上了,首先是糊名法,考生的名字全部糊上,考卷收上来之后,便是甲士亲自押送到丞相府,由人亲自抄写,再将原本全部封锁起来,这些抄写的人也被看管了起来,之后再将这些抄写完的答案送到检阅人的手上。全程都有黑冰台的人监管,但凡任何一环出错,黑冰台可以直接出手。

“那你准备怎么推广科举这件事?”焰灵姬好奇的问道。

“科举这件事急不得,只能慢慢来,现在陈平做的很好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百姓们的识字率。”子游无奈的说道,现在这个时代连温饱都是问题,更别说识字率了,不过好在经过不断的努力,给儒家那些弟子画大饼,硬是将秦国的识字率给提上来了,但提上来的也有限。

“这些事情我听不懂,不过小依的事情你准备的怎么样了?”焰灵姬看着子游手中的大小九州之术问道。

“我没把握,所以这件事只能依靠老东皇太一了。”子游无奈的说道,大小九州之术的复杂程度远超他的想象,想要在短期之内学会根本没有办法。

“那你准备怎么对付阴阳家?”焰灵姬好奇的问道。

“我自然有我的办法。”子游微微一笑说道。

焰灵姬翻了一个白眼,不再说话,继续看着自己的话本子。半炷香的时间之后,赵高找到了子游。

“先生,这是这次恩科的最终名单,大王已经看过了,说让您去发布。”赵高说道。

“我看看。”子游伸手接过了名单。

打开名单之后,入眼的第一个名字顿时吸引了子游的注意,萧何二字让子游无法移开眼睛。

“这个萧何是哪里人士?”子游问道。

“是楚国沛县丰邑人士,参加了两年前的科举,之后便在鲁阳担任狱吏,廷尉、丞相、大王看到此人的文章都是赞不绝口,纷纷称赞他的才能,是大王钦点的头名。”赵高说道。

听到赵国的话,子游便知道,这人不是同名,而是历史上那位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萧何这可是汉朝立足稳定的首功,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的话,刘邦根本不可能在多次的失败中卷土重来。萧何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萧何十分适合一统之后的秦国。

“准备给予萧何什么官职?”子游问道。

“大王准备让其入文渊阁。”赵国说道。

“文渊阁吗?帮我转告大王,萧何此人的才能绝对不是文渊阁能够容下的,让他再在我的手下兼任处理科举的事情吧。”子游说道,他正愁着没有人来接手科举这个摊子呢,没想到萧何竟然主动凑上来了。

“奴婢会回禀大王的。”赵高说道。

子游继续看着这份榜单,想要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历史上的大人物,但是直到看完子游也没有再看到其他耳熟能详的名字,想着历史上汉朝的开国功臣们,子游想着是不是可以都网罗过来,全部给自己打工。

此时,招贤馆内。

萧何一身麻衣正在观看着难得的秦法,此时恩科刚刚结束,一些憋疯了的考生们在考完便全部出去放松去了,招贤馆内的考生只剩下了萧何一人,萧何家中虽然有些钱财,能够供得起他读书,但无奈的时候毕竟是小门小户,无法让他获得大量的书籍阅读。这也是为什么萧何会参加秦国科举的原因。

只因为通过了秦国科举,加入招贤馆之后,可以随意阅读招贤馆内的书籍。第一次参加科举的萧何以因为底蕴的问题排名只处于中等,在招贤馆学习了半年有余后,便被送到了鲁阳。也正是因为这半年的学习和在鲁阳担任官吏的经历,让缺少底蕴的萧何,直接丰富了底蕴,在这次的考试中拿下了头名。

第350章 ,沛县谜团

“萧何,你怎么还在看书?同窗们今天在鼎香楼聚会,你难道不去吗?”一名考生看着坐在一堆书籍内的萧何问道。

萧何放下了手中的书说道

“不了,难得管事允许我随意观看馆内的《律法》我还是准备先看完。”萧何说完便又低着头看起了书。

“萧何,看书自然重要,但多结交朋友对于你将来是有好处的。”考生也没在意萧何的姿态反而耐心的给萧何讲解。

考生叫做景桓,是曾经孝公宠臣景监的后人,是秦国老派权贵之一,但奈何商鞅死后景家也一统遭受了清算,之后秦国历代君王都没有再重用景家,科举的开创不仅给了平民机会,同样给了这些衰败的老牌权贵机会。而景恒便是景家推出来尝试科举的人。

正如景桓说的那样,同批参加科举的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声同窗,若是今后入仕了自然需要多多提携,作为老牌权贵家族的景桓自然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参加考生聚集的时候,便积极的结交同批考生,经过景桓的观察,这一批的人中只有萧何与众不同,将来也是最有可能身居高位的,所以景桓在平时多与萧何亲近。

“你若是真的想要看书,我可以跟阿父说一声,让他将家中的藏书借几本给你看看。”景桓在萧何的身边坐着说道。景家现在想要重回秦国朝堂单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盟友,面对有巨大潜力的萧何,景家别说几本书了,哪怕全部借给萧何看又如何?将来他们能从萧何身上获取的回报可不止几本书那么简单。

萧何看了一眼景桓,摇了摇头说道

“嚼多不烂,《律法》我还没有看懂,再去看其他的书,只会更加的不知所措。”

萧何拒绝的很委婉,景桓也是无可奈何,这不是他第一次向萧何释放善意了,但大多数都被萧何拒绝了,哪怕萧何接受了他的善意,之后也绝对会回报给景桓,这让景桓意识到萧何绝不是普通人,所以更加想要拉近与萧何的关系。

萧何被景家断定将来成就绝不下于九卿,这样的人只要稍微有机会,便如会直上九万里,而唯一能够跟他较好的时候便是在其落魄的时候。

“你倒是看的清楚,既不像那些大家族出来的人,平日里也算的上认真负责,但更多对于这样的交际场所更是多有注重。也不是像是那些平民出身的,要么死守啃书,对于书籍来者不拒,对于交际也是不拒绝。”景桓笑着说道。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这句话是没错的,在招贤馆内所有人也不是一心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圈子,最粗略的划分便是大家族出身和平民出身的人,双方基本上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动,丝毫不去打扰对方。

萧何没有抬头继续说道

“大家族出身的人有着自己家族的支持,他们未来已经很清晰,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履行职责便能递达家族能够给他们提供的位置,剩下的就需要他们自己去结交超出自己家族能力的上位者,从而更上一层楼。而平民出身的人他们没有先天性的帮助,只能靠着自己,靠着不断读书,打破这些阶层。无论是谁,他们为的都是自己。”

“那你呢?萧何?我打听过你之前在招贤馆情况,你如同现在一般很少和人交际,最多的时间都是看书,尤其是律法类的书籍。哪怕是平民出身的同窗看书之余也会尽可能的去想办法交际,从而为自己积累人脉,但你似乎从不在意人脉的问题?”景桓看着萧何递送过来的眼神,景桓像是明白了什么,有些诧异的问道

“或许你根本没想着留在咸阳?”

萧何看了景桓一眼没有说话,景桓看着萧何,一瞬间他的眼中充满了疑惑,人人都巴不得钻进咸阳里面,但唯独萧何却丝毫不在意留在咸阳。想到之前萧何在鲁阳担任狱吏的事情,景桓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当初萧何科考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之后萧何在招贤馆的时间,除了学习之外,还有着处理政务,接触到这些政务上面的事情,萧何的才能绝对会暴露出来,但萧何最后还是被分配到鲁阳担任狱吏,这说明,萧何在故意藏拙。

一时间景桓像是看怪物一样看着萧何,他不明白萧何在想什么,但他知道萧何的图谋绝对不小。

“你不要想错了,我并非是秦国本土人,在楚国也不过是普通人,在秦国没有丝毫资本,留在咸阳这样的大染缸之内,恐怕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能,恐怕就因为一些事情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只有在外我或许还能尽情的施展才能,为自己打出一条路来。”萧何解释道。

听着萧何的解释,景桓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咸阳虽然人人都想冲进来,但最后十成有九成九的人最后的下场都不怎么好,而萧何这样的人在外的确要比在咸阳合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