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31章

作者:类星体

  坦克的战场修复能力有多大的意义,只要看一下上个位面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的例子就知道了。在战争爆发之初,阿拉伯联军的装甲部队在数量上对以色列有着压倒性的,具体是阿拉伯国家4500辆坦克对阵以色列的2000辆坦克。

  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形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阿拉伯国家装甲部队的补充速度远远跟不上战场消耗的速度,坦克的数量越打越少,但对面以色列的坦克数量却是越打越多,最终以色列实际可以投入战场的坦克数量和阿拉伯国家几乎持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以色列在20天的时间里总共修复了3400辆次的受损坦克,其中还包括被阿拉伯国家遗弃在战场上的600多辆无法动弹的苏系坦克。结果以色列方面遭到永久损失的坦克只有800多辆,而阿拉伯国家的这一数字则有2600辆,双方的力量对比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之间发生了逆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方面修复的这3400辆次,有三分之二都是在战场上完成的,被拖回后方修理厂的坦克辆次只占三分之一,这对坦克修复后快速重新投入战场非常有利。虽然以色列的这种惊人的坦克战场修复能力,是建立在其相对狭小的国土纵深的基础上的,毕竟以色列的坦克维修工厂和配件储存地点都距离前线比较近,但这并不妨碍海伦娜对中东坦克战的一些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在微观设计层面,海伦娜提高战车战场维修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四条:

  第一条,是将战车的发动机、散热风扇以及传动装置整合成动力包,当坦克的动力系统发生故障或被击中时,如果是容易排除的小故障,只要掀开动力舱盖和风扇,就能检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如果现场修复难度大或者时间紧迫,可以直接通过风扇和发动机上的挂钩将动力包整体吊出来,再将一个完好动力包吊装进去,整个过程花费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第二条,是将战车悬挂系统的摆臂,负重轮以及弹性元件组合成统一的悬挂单元,当某一组悬挂系统损坏时,可以在战场上完成整体更换。

  第三条,火炮身管采用前抽式结构,不同于这一时期坦克普遍使用的后抽式炮管,无论是一号坦克还是二号坦克,其炮管都能从炮塔的前方抽出,这样在更换炮管时,就不需要将整个炮塔吊离车体了(由于坦克炮塔正面在战斗中的中弹概率高达40%左右,所以火炮身管在战场上被打坏的概率其实是不小的)。

  第四条,加强坦克车组的自我修复能力,由于后勤部队的官兵并不一定总能及时赶到受损坦克的身边,所以在海伦娜看来,加强一下坦克车组自身的修复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上都携带了一套袖珍电葫芦的组件,必要时可以在炮塔上组合成一座小型吊机,虽然功率不是很大,但配合车载工具箱,也足以让坦克的四五名车组自己动手排除一些常见的战车故障了。

  依靠以上这些措施,一号和二号坦克的战场平均修复时间可以被压缩到同时代坦克的五分之一甚至更短,这对于提高装备的战场利用效率是极其有利的,说到底战场的力量对比看的不是你总共有多少辆坦克,而是你在同一时间能在战场上投放多少辆坦克。

第一百五十八章 装甲炮兵

  在德国陆军高层中,对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的研制进展感到振奋的,还不仅仅是鲁茨中将和古德里安上校,时任陆军参谋本部第一厅厅掌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少将同样对这种新型履带式底盘很感兴趣,不过曼斯坦因所关注的重点倒是与古德里安等人有很大不同。

  我们知道,一战时期坦克被设计出来的初衷,就是在堑壕和火力点密布的战场上作为移动碉堡支援己方步兵的进攻,以打破当时西线战场上如同血肉磨盘一样恐怖的战争僵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内燃动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克的机动性也在不断增强。

  一战时期,当第一种具有实战价值的坦克MK.I型“大游民”被投入战场时,它的最高时速只有6千米,基本上就是正常人快步行走时的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坦克这种职能以蜗牛般的速度爬行的铁盒子,确实只有作为给步兵提供掩护的移动碉堡使用。

  不过到了3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坦克中速度较快的型号,时速已经超过了40千米,这种速度是脚力最好的步兵也望尘莫及的。至此,坦克已经真正成为了一种集火力、机动和防护为一体的强力作战平台,将它和慢吞吞的传统步兵绑定在一起无疑限制了坦克作战能力的发挥。于是将坦克集中起来,作为机动突击力量的思想就应运而生了。英国的富勒、德国的鲁茨、古德里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把坦克集中起来作为机动突击兵力使用的思路毫无疑问无疑是正确的,上个位面的实战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上个位面中,法国人将坦克撒胡椒面一样分配给步兵使用,无疑大幅限制了坦克的机动能力和突击能力,零零星星投入战场的坦克虽然性能不差,但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只能像扑火的飞蛾一样被消灭掉;

  英国佬在坦克的使用上则遵循另一种思路,他们将坦克划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试图兼顾坦克支援步兵和高机动作战的诉求,但在这种思路下设计出的坦克,要么变成慢吞吞的铁乌龟(步兵坦克),要么就变成能跑不能防的大脆皮(巡洋坦克),而且两种坦克还在生产上相互争夺资源,最后导致每一种的数量都不够用。

  说到底,上个位面中,英法不是输在了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而是输在了坦克的错误应用方式上,输在了错误的应用方式所导致的低下作战效率上。

  不过凡是硬币都是有两面的,鲁茨和古德里安将坦克集中起来作为机动突击力量做法,固然让坦克脱离了传统步兵的束缚,从而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挥自己机动、防护、火力三位一体的巨大优势,但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年坦克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支援步兵作战的,现在你把坦克都集中起来团战打野了,那步兵师的弟兄们该怎么办?

  如果放在20世纪早期,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当时步兵师的打法差不多就是:大炮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不过到了三四十年代,普通的步兵师虽然不可能像同时期的装甲师那么豪气冲天,但作为一条有理想的咸鱼……啊不,作为一支有理想的步兵师,还是希望手中有些新家伙来帮助他们攻坚克难的。

  ……

  “快请进来吧,埃里希叔叔,你想要的东西我已经都给你准备好了。”听到敲门声的海伦娜打开房门,一见门外站着的是陆军参谋本部的曼斯坦因少将,立刻就猜到了对方此行的目的。被海伦娜请进书房的曼斯坦因少将此时还在发懵,进门之前他还在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海伦娜接受自己的观点,但这位塞克特小姐好像早已知道了他的来意一样。明明那个方案他自己都还在初步酝酿之中,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就是你想要的东西了。”海伦娜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房里一只上了锁的柜子,从里面抽出一张被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画纸,展开后铺放到了曼斯坦因少将的面前的桌子上,接着又往曼斯坦因那边推了推。

  这时曼斯坦因少将才看清楚纸上的内容,这竟然是一张水粉画,而且还是画技不怎么过关的那种,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幅画上画的并不是常见的风景或者人物,而是一辆模样有些古怪的战车,战车的底盘和他前些日子视察亨舍尔公司的工厂时看到的二号坦克原型车底盘有些相似,不过这车没有二号坦克那样的炮塔,只有一个前部带有大倾角的低矮车身,一门火炮则从车体正面的猪鼻型炮盾里伸出来。

  这不正是他所设想的战车的样子吗?抬头看了一眼满脸笑意的海伦娜,曼斯坦因少将突然有一种心思被完全看穿了的局促感。

  原来,在曼斯坦因的设想中,在坦克被从步兵师中剥离出去之后,步兵师依然需要一种价格便宜、能够伴随步兵前进,并以直射或者曲射方式对方敌方固定火力点或者战车的武器。这种武器不应该是坦克,而应该是一种拥有战场机动能力的“装甲炮兵”。这种炮兵战车并不隶属于装甲部队,所以不会被编入装甲师,而是接受步兵师的师属炮兵统一指挥,主要任务为整个步兵师执行火力支援。

  “你觉得怎么样?埃里希叔叔。这是你想要的东西吗?”海伦娜的声音打断了曼斯坦因少将那有些发烫的思绪。

  “正如你所见,这种战车我称其为‘二号突击炮’,它实际上是在二号坦克的底盘上发展而来的,现在莱茵金属公司和亨舍尔公司的专家们现在已经在设计它了,预计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年初你就能看到它,但愿我拙劣的画技没有破坏埃里希叔叔对这种战车的第一印象。”海伦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技术层面的问题你可以放心地交给我,但是突击炮这种新型武器,一定会引起装甲兵和炮兵的兵种之争,这件事只能靠埃里希叔叔自己去协调了。鲁茨和古德里安正在筹建装甲师,如果他们知道步兵师属炮兵要和他们抢底盘,估计会发疯的。不过不用担心,在这件事上弗立契叔叔应该会支持你的。”在送走曼斯坦因之前,海伦娜这样说道。

第一百五十九章 步兵伴侣

  直到从塞克特家出来,站在大街上的曼斯坦因少将依然处于懵圈状态。在来之前他本已经想好了一大堆用以说服海伦娜的言辞,结果一句也没有用上。因为海伦娜不仅把他想说的话全部说出来了,而且考虑得比他还要周全,结果就是可怜的曼斯坦因从进门起就在充当海伦娜的好学生,从头到尾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

  在上个位面中,“突击炮”这个概念其实是曼斯坦因在1935年正式提出来的,他说:“步兵师必须配备履带型突击炮,与步兵一同参与进攻之中,突击炮的目标是敌军碉堡,机枪阵地,反坦克炮以及其他障碍物。”

  在曼斯坦因的设想中,突击炮其实是一种比坦克要廉价(因为省略了制造相对麻烦的炮塔以及为其服务的旋转机构),但是拥有较强火力和较厚装甲的机械化炮兵平台,而其主要任务是为步兵师的作战提供直射火力支援。

  虽然当时军中存在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在时任陆军总司令的瓦尔纳·冯·弗立契的支持下,曼斯坦因的计划还是得到了采纳。于是从1936年6月起,戴姆勒?奔驰公司便开始以三号坦克的底盘为基础,设计一种可以搭载24倍径75毫米主炮的无炮塔步兵支援战车。

  新战车的制造由阿尔卡特公司负责,首批五辆原型车于1937年走下生产线,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三号突击炮”。不过由于当时三号坦克底盘产能不足,只能优先照顾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于是悲催的步兵师官兵们盼星星盼月亮,一直盼到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也没盼来梦寐以求的三号突击炮。

  三号突击炮没有及时到位的后果可想而知,在德军装甲部队撕裂波兰人的防线后,面对在碉堡中的顽强抵抗波兰军队残部,缺乏有效直射火力支持的德军步兵师依然吃了不少苦头。在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之后,法国战役之前,德军步兵师终于拿到了总数为30辆的三号突击炮A型,这也是三号突击炮的第一种正式生产型,拥有50毫米厚的正面装甲,主火力依然是一门24倍径的短管75毫米炮。

  虽然参加法国战役的三号突击炮数量并不多,但在执行支援步兵任务时却依然表现出了极高的作战效能,其50毫米的前装甲足以在中等距离上抵御当时大多数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而那门24倍径75毫米炮虽然初速只有385米/秒,但依然可以敲碎当时大部分步兵工事以及装甲目标(短管75毫米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倾斜30度放置的35毫米钢板)。

  随着战争的继续,装甲对抗在战争中的权重逐步提升,三号突击炮在装上长身管的43倍径或者48倍径75毫米主炮后,变成了一款相当有效的反坦克利器。在上个位面中,产量只有10000辆出头的三号突击炮以自身损失数千辆的代价,击毁了盟军超过20000辆坦克,考虑到三号突击炮的造价只有坦克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个效费比可谓相当惊人!

  虽然在上个位面中,一般来说,每个德国步兵师最多也只能分配到一个突击炮连,而且经常是那种全连只有几辆车的乞丐连配置,最少的时候一个连只有区区6辆车。不过请不要小看那几辆到十几辆突击炮,正是这些突击炮让德国步兵师在上个位面的防守作战中,面对盟军潮水般涌来的装甲部队,一再打出与自身实力不相称的战绩。

  事实上,如果手里没有一定数量的突击炮作为机动力量,一个步兵师哪怕手里有再多的反坦克武器,也很难提防对手的装甲部队突击,因为你的反坦克武器必须分散在宽阔的战线上,而对手的装甲部队完全可以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将可怕的攻击力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正面释放出来。

  这时候三号突击炮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有了这些能够灵活部署的突击炮,对于敌方试图突破的装甲部队来说,防守方步兵师的战线就不再是纯粹静态的,而是呈现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态势。对于这样富有韧性的防线,敌方装甲部队突破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事实上在上个位面中,盟军的装甲部队在试图突破德军步兵防线时,就不止一次遭到过三号突击炮的伏击,结果往往会遭到惨重损失。

  虽然突击炮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由于无炮塔设计,突击炮的射界往往比较狭窄。虽然有重甲强炮,但在侧翼缺乏装甲单位掩护的情况下,突击炮并不十分适合冲在第一线,去充当突破敌人防线的箭头。不过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武器。

  在海伦娜眼中,突击炮这种兵器在二战时不仅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步兵伴侣,而且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武器。相对厚重的装甲,相对强力的火炮、合格的机动能力以及相对低廉的造价使得一个步兵师只需要装备很少数量的突击炮,就能够大大增强整个师进攻作战时的克坚能力以及防守作战时的灵活性。

第一百六十章 趋同进化

  既然说到了突击炮,就不得不提起上个位面的二战期间出现的另一种装甲单位,这就是和突击炮颇有几分神似的坦克歼击车。与1935年就开始规划发展的突击炮不同,坦克歼击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应急的产物。

  在上个位面中,早在1940年法国战役之前,德军中就已经有一部分人意识到他们手头贫弱的反坦克火力可能无法击穿英法装备的新式坦克的装甲。于是在军方的要求下,阿尔凯特公司决定以当时已经明显落伍的一号坦克为基础,利用其底盘生产一批搭载大威力反坦克炮的战车,以供德军装甲部队使用。

  为了让老旧的一号坦克平台也能拥有较强的反装甲能力,阿尔凯特公司拆除了一号坦克的双联装机枪塔,在原本机枪塔的位置上构筑一个半敞开式的固定战斗室,然后又在战斗室中塞进一门捷克斯柯达公司生产的47毫米反坦克炮。经过这样的大刀阔斧的改造,这辆战斗全重只有6.4吨的战车一下子具备了在1180米的距离上击穿60毫米垂直钢板的反装甲能力。改装后的产品被称为一号坦克歼击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坦克歼击车。

  在法国战场上,一号坦克歼击车依靠那门在当时威力颇为可观的主炮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尝到甜头的德国人决定再接再厉,于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改装活动开始了。德国自己生产的二号坦克底盘、38t坦克底盘以及各种缴获的轻型履带式底盘都成了改造的对象,这些老旧的底盘在装上一门75毫米级别的反坦克炮(这些反坦克炮有的是德国原装的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有的甚至是在苏联的76毫米加农炮上改造而来的)之后,立刻变成了一款战斗全重10吨左右,但拥有突出反坦克能力的战斗车辆。这便是后世军迷们所熟知的的“黄鼠狼”系列坦克歼击车。

  顺着这一思路继续往下走,此后德国人又给20多吨级的三号/四号底盘(结合了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底盘零部件)装上一门威力惊人的71倍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倾斜30度放置的143毫米均质装甲板),发展出著名的“犀牛”坦克歼击车。如果仅仅是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可以认为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别的,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隶属编制上看,坦克歼击车隶属于装甲兵,平时和坦克等装甲单位一起行动;而突击炮隶属于炮兵,平时主要和步兵单位一起行动。

  其次,从防护模式上看,坦克歼击车的战斗室大多数是半敞开的,只在正面和侧面有较薄的装甲保护,顶部和后部则通常没有装甲覆盖(最多搭个棚子以防止日晒雨淋)。而突击炮则从一开始就拥有全封闭的装甲战斗室。

  最后,从作战任务上看,坦克歼击车的作战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摧毁敌军的装甲目标。而突击炮的主要使命则是支援步兵,具体一点是用直射火力拔除步兵前进道路上的钉子,至于偶尔反反装甲,那只是顺手为之,并非这一时期突击炮的主营业务。

  在各自的童年时代,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差别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没有人会认为这两个物种今后会有什么交集。但是命运就是这么玄妙,在作战需求的强力推动下,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很快就开始了越来越像彼此的演化进程。

  前面说过,早期的坦克歼击车是装甲部队急需提升反装甲能力的产物,自然带有非常强烈的应急色彩,所以早期的坦克歼击车大多都源于对老旧装甲平台的再利用。这样改出来的坦克歼击车一般拥有合格的机动性以及与战斗全重不相称的强大火力,但防护能力就只能靠装甲兵们的信仰了。

  薄弱且不能做到完全覆盖的装甲,让早期的坦克歼击车就像是一位手执锋利重剑但几乎裸奔骑士,在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它们不仅难以胜任正面装甲对抗的任务,而且也很容易被迂回接近的敌方步兵单位用轻武器摧毁。只能在安全的地方打打黑枪的坦克歼击车显然不能让装甲兵指挥官们满意,增强坦克歼击车的防护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这边的坦克歼击车急需提高防护能力,而那边突击炮则急需提高反坦克火力。三号突击炮上的那门24倍径75毫米主炮的穿甲威力在战争早期还能勉强应付,但面对战场上越来越多频繁出现的厚皮怪物,短管75mm炮的穿甲弹打上去也就只能听个响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面对进攻方集中使用的装甲部队时,防守步兵师仅靠机动性不佳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是难以抵挡的,作为步兵师手中为数不多的机动力量,强化突击炮的反坦克能力同样势在必行。

  在生物界,两个亲缘关系甚远的物种,由于栖居环境的类似,往往会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构造,生物学家将这一现场命名为“趋同进化”。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武器界,出现在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这两个本来没有多少交集的武器装备上。

  于是就有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在战争后期坦克歼击车和装备长身管火炮的突击炮相互交融,甚至渐渐变得不分彼此。不仅外形上难以区分,功能上趋于重叠,甚至编制的壁垒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了,比如原本作为突击炮的三号突击炮也开始出现在装甲部队中,而原本作为坦克歼击车的追猎者也跑去步兵师支援。

  为了描述这一现象,也为了将一部分装备长身管火炮的突击炮纳入装甲兵的序列,在上个位面中,古德里安甚至创造出了一个新概念:Jagdpanzer(狩猎战车),以和过去的Panzerjaeger (直译为装甲猎手)相区别。这个概念既包括了传统的坦克歼击车Panzerjaeger,也涵盖了装备长身管火炮,具备较强反坦克能力的突击炮。

  至此,拥有全封闭战斗室的坦克歼击车和装备长身管突击炮,终于真正走到了一起,无论是形与神,还是名与实都再也分不开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轻车强炮

  由于熟知未来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的融合发展趋势,海伦娜决定让本位面的突击炮在诞生之初就具备步兵支援和装甲对抗的双重功能。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目的,海伦娜认为这种突击炮应当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特征:第一是能够有效打击软硬目标的强大火力,第二是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免疫敌方大部分反坦克火力的的全向防护,第三是能跟上机械化部队且满足机动防御防御作战要求的机动性,第四则是低于二号坦克造价的低廉采购成本。

  要在二号坦克载重20多吨的底盘上,打造出一个经济实惠的战场多面手并不容易,好在对于海伦娜这个穿越者来说,上个位面中的四号坦克歼击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参考对象。四号坦克歼击车是上个位面中,德国以四号坦克底盘为基础,发展出的一款战斗全重25吨级的坦克歼击车,目的是取代已经被改到山穷水尽的三号突击炮。

  

  不过在上个位面中,这一目标并没有变成现实。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本来准备取代四号坦克的五号坦克“黑豹”的生产工艺过于复杂,产量一直无法达到理想水平。古德里安为了维持装甲部队的坦克数量,不得不下令继续生产老旧的四号坦克,这直接导致了德国人始终腾挪不出足够的底盘给四号坦克歼击车用。最终各种型号的四号坦克歼击车加在一起,产量也只有2000辆左右,只有三号突击炮的五分之一。

  四号坦克歼击车虽然采用的是老旧的四号底盘,但这种具有适中机动性的底盘配上厚达80毫米倾斜50度的战斗室装甲和穿透力很强的70倍径75毫米主炮之后,立刻变身为一款极具杀伤力的反装甲武器。在上个位面中,防御战中的四号坦克歼击车给盟军的装甲部队带来了重大杀伤。比如在卡昂会战期间,“希特勒青年师”下属的一个四号坦克歼击车营就击毁了200多辆盟军坦克,而自身损失却非常轻微。

  虽然被“黑豹”坦克间接坑了一把,导致四号坦克歼击车的总产量并不突出,但是在海伦娜眼里,四号坦克歼击车依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陆军装备,是战争后期德军性价比最高的两款装甲战斗车辆之一(另外一款是“追猎者”轻型坦克歼击车)。因此,在二号突击炮上,海伦娜也大体上遵循了上个位面四号坦克歼击车的思路。

  海伦娜当然不会让二号突击炮简单地复制四号坦克歼击车,作为一款仓促上马的产品,上个位面的四号坦克歼击车虽然整体思路是正确的,但受制于老旧的四号坦克平台,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技术上的槽点。

  比如那门倍径高达70的超长身管75毫米炮虽然拥有强大的反装甲能力,但高爆弹威力比较一般而且可生产性并不理想,否则四号坦克歼击车的早期型号也不至于拿着四号坦克上的48倍径75毫米炮凑数了。再比如厚厚的正面装甲、长身管的火炮、沉重的传动装置全部堆放在战车前部,导致四号坦克歼击车的重心位置太过靠前,这不仅大大加重了第一组悬挂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战车的越野性能。

  我们知道,由于负重轮直径过小且活动行程不足的缺陷,四号坦克底盘的越野性能本来就算不上出色。而在头重脚轻的四号坦克歼击车上,问题就更加突出了。由于跑起路来摇摇晃晃,一些德国装甲兵甚至很有幽默感地将四号坦克歼击车戏称为“古德里安的鸭子”。

  本位面的二号突击炮当然不可能把四号坦克歼击车的这些缺点也复制过来。一方面,在海伦娜的规划中,根本就没有身管长度超过60倍径的钓鱼竿的容身之所;另一方面,本位面的二号坦克底盘采用传动系统后置的方案,这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战车的重量分部,而且还允许二号突击炮的火炮安装位置进一步降低。

  至于上个位面四号坦克和四号坦克歼击车争夺产能的情况,在本位面就更不会出现了,如果五年之后,一号、二号坦克的生产线还在生产坦克,那只能说明新一代坦克的研制遇到了严重的问题,而海伦娜是根本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二号突击炮的研制工作由亨舍尔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合作完成,但它的主炮却是一门由克虏伯公司提供的60倍径90毫米高压加农炮。和上个位面虎式坦克上的KwK36型56倍径88毫米主炮一样,本位面的60倍径90毫米坦克炮同样是由同口径的高平两用炮演变而来的。

  只不过在本位面中,海伦娜早早地掐掉了克虏伯公司在这款高平两用炮上搞可更换内膛设计的想法。历史早已证明了,在大规模的战争中,搞这种设计不仅达不到省钱的目的,反而白白增加了制造工序,降低了提高膛压的潜力。要知道,作为对手重点关照的对象,大部分88毫米炮是活不到内膛寿命耗尽的那一天的。就算很幸运地用完内膛寿命还没被击毁,那干脆直接更换炮管就完事了。

  60倍径90毫米坦克炮发射的被帽风帽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穿透倾斜30度放置的150毫米的均质装甲。由于身管长度的关系,威力与上个位面中德国“猎豹”坦克歼击车上的Pak43型71倍径88毫米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也大大超过了另一款同样著名的苏联坦克歼击车Su-100上的那门53.5倍径100毫米主炮的穿透力。

  这个穿透力大概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放到上个位面中,二号突击炮的主炮在仅使用常规的被帽风帽穿甲弹的情况下,就足以在2000米的距离上,就足以正面击毁潘兴(正面装甲102毫米,倾斜47度)、斯大林-2(正面装甲120毫米,倾斜30度)、丘吉尔-7(正面装甲152.4毫米,垂直布置)这些厚皮怪物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火炮的可生产性也是相当不错的。经过反复权衡,海伦娜认为在高压加农炮领域,50倍到60倍径的身管长度,差不多就是德国人能够平衡性能和产能的上限了。举例来说,在上个位面中,德国轻轻松松生产了两万多门56倍径的88毫米炮,但70倍径75毫米炮和71倍径88毫米炮的产量加在一起也就几千门。幸亏在上个位面中德国没把那些超过100倍径的奇葩玩意投入生产,否则产量能不能超过1000门估计都得两说。

第一百六十二章 高性价比

  由于要优先保证足够的火力和防护,二号突击炮预计会比二号坦克增加2.5吨的重量,使这款战车的战斗全重达到26.5吨,略微高于上个位面的四号坦克歼击车。

  为了消除履带压强上升给越野带来的不良影响,二号突击炮除了可以通用二号坦克上的那款宽度为360毫米的履带之外,还可以选用一种啮合孔距相同但宽度增加到420毫米的履带。不过由于功重比的下降,二号突击炮的最高公路时速预计会从45千米下降到42千米,但依然略高于上个位面中的三号突击炮和四号坦克歼击车时速40千米的水平。

  拜紧凑且科学的后置动力包设计所赐,二号突击炮所使用的底盘相比传动系统前置、发动机后置的四号坦克歼击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先天优势:一是没有了纵贯车体的传动大轴,可以节约一部分车内空间;二是将变速箱从车头移到车尾后,可以大大减轻战车前部的重量,从而改善战车的平衡性;三是没有了碍手碍脚的变速箱,就可以进一步降低战车的火线高度,这不仅有利于安装威力更大的主炮,还可以略微降低前装甲的高度以换取防护强度。

  得益于以上这些优势,再加上战斗全重比四号坦克歼击车重了1.5吨,二号突击炮在搭载了重量更大的火炮的情况下,还能腾出一定重量用于完善防护能力。二号突击炮各部位的装甲厚度和倾角布置如下:

  正面装甲厚度为90毫米,向后倾斜50度布置;

  侧面上部装甲厚度为40毫米,向内倾斜35度布置;

  侧面下部装甲厚度为40毫米,垂直布置,履带外侧可另挂5毫米裙甲;

  后部装甲厚度为40毫米,向后倾斜20度布置;

  战斗室顶部装甲厚度为20毫米,向下倾斜8度布置,这样可以降低一点正面装甲高度;

  动力舱顶部装甲厚度为10毫米,水平布置;

  车体底部装甲厚度为10毫米(后部)至20毫米(前部),水平布置。

  ……

  需要说明的是,二号突击炮正面装甲采用的是50度的倾斜角度,这比起二号坦克车体正面的60度倾角要小一些,因而会损失了一些防护增益。不过这并不是因为设计师不知道加大首上倾角的好处,而是因为过大的首上倾角不仅会给火炮的仰俯带来麻烦,而且会大幅压缩车体内部的可用空间,而设计师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一定的妥协。

  要知道,虽然和二号坦克一样,二号突击炮也采用了四人制车组,但是二号突击炮的乘员可是没有坦克那样高高的炮塔可呆的。也就是说,二号突击炮的所有乘员都必须挤坐在那个狭小低矮的车体里。由于二号突击炮需要车组持续保持较高的作战效率,一味走加大首上倾角,压缩乘员的空间的路子肯定是行不通的。

  同样出于这一考虑,在上个位面中,四号坦克歼击车以及SU-100坦克歼击车的首上都采用了相对折中的50度倾角的设计。你没有看错,SU-100歼击车的首上倾角其实是50度,而不是和它的原型T-34坦克一样的58度。

  当然,拥有更大首上倾角的家伙并不是没有,比如“猎豹”的首上倾角就高达55度,再比如“追猎者”的首上倾角更是高达60度。不过这些都属于特例,高大的“猎豹”内部空间本来就比较充裕,而按照“追猎者”的定位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什么持续作战……

  总的来说,在海伦娜眼中,正在研制中的二号突击炮基本上满足了她对二战时期突击炮/坦克歼击车的全部性能期许:步兵支援和反装甲能力俱佳的强力火炮、足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免疫大多数地方火力的坚实装甲、能够满足战术机动的合格机动性,另外还要加上相对低廉的采购成本以及良好的维护性。

  如果将这款战车放到上个位面,与那些公认的优秀作品相比较,海伦娜认为本位面的二号突击炮也是不会落于下风的。我们可以拿出上个位面的两款同类经典装备:苏联的SU-100坦克歼击车和德国的“猎豹”坦克歼击车来做一个比较。

  我们先来对比SU-100坦克歼击车。

  在火力上,二号突击炮拥有比SU-100射速更快且穿深更高的主炮(在都使用常规穿甲弹的情况下,1000米对30度斜靶穿深分别是150毫米和121毫米),可以说除了榴弹的单发威力稍弱一些之外,二号突击炮的火力是远远超过了SU-100的;

  在防护上,二号突击炮拥有比SU-100更坚固的正面装甲(90毫米/50度对75毫米/50度),大致相当的侧面装甲(40毫米/35度对45毫米/20度),弱于SU-100的后部装甲(40毫米/30度对45毫米/48度)。不过由于正面装甲对于装甲对抗的重要性更高,所以二号突击炮的整体防护能力还是超过SU-100的;

  在机动上,二号突击炮虽然最高公路时速略低于SU-100,但是SU-100采用的是简单但不可靠的离合器转向机,转向时需要驾驶员用全身力气刹住一侧的主动轮。由于SU-100没有任何中间转向半径,对于没有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要命的缺点。而二号突击炮采用带助力器的双侧行星转向机,虽然仍然属于单流传动的范畴,但多了一个中间转向半径,无论是寿命、可靠性、还是人机功效都远远超过对手。

  不过上面这些估计还不是最让SU-100郁闷的,最让SU-100伤心的估计是二号突击炮的可生产性也比它要好(前提是双方都不偷工减料,或者偷工减料的幅度相同)。二号突击炮不管是对生产工时的消耗,还是对稀缺资源的消耗都比SU-100要少。

  由于采用了内置克里斯蒂悬挂,SU-100需要在车体内部加工出十条方向不一的方形金属管以容纳螺旋弹簧,二号突击炮只需要将别处生产好的悬挂单元直接装上去就行了;由于驾驶员舱门开在正面装甲上,SU-100需要在厚达75毫米的后钢板上挖出大方口,二号突击炮完全没有这个烦恼。SU-100的发动机缸体是铸铝的,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还要和空军争夺宝贵的铝材,二号突击炮则表示坚固耐用的铸铁气缸就很香……

  总的来说,在海伦娜眼里,上个位面苏联武器的易生产性做得并不怎么理想,可以优化的地方数不胜数。那么为什么上个位面的二战中,苏联坦克会给世人留下容易生产的印象呢?撇开战时偷工减料这一点不谈,海伦娜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对面的汉斯衬托得实在太好了,硬生生将苏联坦克只能算及格的易生产性烘托成了尖子生……

  接下来我们再来对比“猎豹”坦克歼击车。非常遗憾的是,仅就单车性能而言,“猎豹”确实是上个位面中最好的坦克歼击车,无论是火力、防护还是机动性都大大超过了本位面的二号突击炮(这不能怪海伦娜,“猎豹”毕竟是45.5吨的车,在性能上超过26.5吨的二号突击炮属于正常现象)。

  火力上,“猎豹”的71倍径88毫米炮拥有比二号突击炮更强的穿甲能力(1000米对30度斜靶穿深165毫米对150毫米);防护上,虽然二号突击炮的正面防护效果几乎能和“猎豹”媲美(90毫米/50度对80毫米/55度),但猎豹拥有比二号突击炮更强的侧后防护(侧面是50毫米/30度对40毫米/35度,后部是40毫米/30度对40毫米/20度);机动性上,猎豹不仅极速更快(时速55千米对42千米),而且拥有先进的双流转向。

  虽然二号突击炮的三大性能一项也比不上“猎豹”,但是海伦娜还是有一句话要对“猎豹”说,她不想说“猎豹”那可以让后勤官兵骂娘的交错重叠式负重轮和双扭杆悬挂,也不想说“猎豹”那经常需要限速运转的高转速发动机,甚至不想吐槽那门难以生产的71倍径88毫米钓鱼竿主炮。

  海伦娜唯一想说的是:购买一个“猎豹”坦克歼击车连的钱,装备一个二号突击炮营都还有富余!好了,现在海伦娜的话都说完了,让担架队们进来吧,你们可以把那只“猎豹”可以抬下去了。

  “猎豹”坦克歼击车:你要干什么?海伦娜小姐,你不能这样对我!放开我!我在诺曼底战役流过血,我在阿登战役立过功,我要见……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一机两型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