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60章

作者:类星体

  海伦娜可以发誓自己绝对没有任何打压谭克博士的打算,相反对这位原历史位面中颇为著名的航空设计师海伦娜始终保持着相当的敬慕,然而在此前的武器招标中海伦娜却不得不毫不留情地将谭克博士的作品剔除出局,原因是谭克博士在应标时不会审题。当时德国空军在进行单发轻型战斗机招标时,给出的要求是设计一种采用下单翼的战斗机,但是谭克博士拿给海伦娜的答案却是采用上单翼的FW-159战斗机,原因是当时的谭克博士信心满满地认为这种气动构型是传统的双翼机和新兴的下单翼飞机间的折中方案。面对谭克博士这种不能好好审题的学生,海伦娜自然是在批改作业时毫不留情地给谭克博士的试卷打上醒目的红叉。

  痛定思痛的谭克博士此后再也没敢轻视海伦娜在招标书中的要求,但是让福克沃尔夫设计局咸鱼翻身的机会并不是说来就能来的,新的空军战机招标机会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落到谭克博士的面前,但是这次德国空军所要招标的不再是那些单发轻型飞机,而是一种全新的双发重型战斗机,面对对福克沃尔夫设计局来说许胜不许败的招标,谭克博士决定在新机的研制中将手里所有能打的牌都给打出来,但是在这场竞争中谭克博士依然需要小心地面对自己的宿敌——此前在单发战斗机竞标中曾经打败过自己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

第三百五十二章 另起炉灶

  其实早在德国空军对航空工业联合体所属的各设计局发出招标书前,福克沃尔夫设计局的重型双发战斗机研制项目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发展中了。然而当设计局的首席设计师谭克博士用从字缝里看出字来的认真态度研读完招标书后,他却在同事们狐疑的目光中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本唾手可得的先发优势,将还在研制中的FW57型双发重型战斗机直接打进冷宫,然后将设计局里的精兵强将集中起来,宣布要从原点开始重新制定用于竞标的设计方案。

  看来经过先前在单发轻型战斗机竞标中失败的惨痛教训,谭克博士目前已经深刻意识到认真审题对竞标成功的重要性,而根据他对招标书里有关新型战机性能要求文本的反复解读,谭克博士现在已经有充分的自信说自己这次已经完全领会了空军招标的用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海伦娜对新型重型双发战斗机的性能要求。虽然这次招标的项目是双发双座重型战斗机,但是海伦娜却并不希望该型飞机被设计成缓慢笨重的傻大个,而是希望在使用同款发动机的情况下,该型双发重战能拥有比单发轻战更好的加速性,更快的爬升率以及至少旗鼓相当的最大平飞速度。

  在谭克博士看来招标书里对速度和爬升的要求就意味着:海伦娜或许能够接受这款双发重战的敏捷性比同时期的单发轻战逊色,但是她的底线是绝不能让这款双发重战的机动性指标被同时期的单发轻战全面压制。虽然双发重战在敏捷性方面存在天然劣势,导致其在贴身缠斗中很难与身手更加灵活的单发战斗机抗衡,但是如果能在设计时依靠双引擎带来的高功重比,获得比同时期单发战斗机更好的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再配合较高的最大平飞速度,遇到单发战斗机追杀时至少还能选择加速逃逸,这样就不至于落到既打不过又跑不掉的尴尬境地。

  谭克博士清楚地知道虽然海伦娜只是在帝国航空技术部里挂了个名誉技术顾问的虚衔,但是事实就是凡是海伦娜提出来的技术性建议,那位担任帝国航空技术部主管的里希特霍芬男爵(就是著名王牌飞行员红男爵的堂弟)基本上都会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而这些在德国航空设计界都属于路人皆知的内幕,所以谭克博士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此次招标书上对重型双发战斗机的性能要求,很可能就是出自海伦娜本人提出的建议,而要想让福克沃尔夫设计局的方案在此次竞标中拔得头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方案尽可能贴合海伦娜的要求。

  福克沃尔夫设计局此前正在捣鼓的FW57重型战斗机显然和海伦娜的要求相差甚远,那可是款翼展超过25米且拥有三名机组乘员的庞然大物,而这种体型的代价就是即使装两台1350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最大平飞速度都死活没法突破五百公里每小时,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打空战都未必有优势。谭克博士预感如果福克沃尔夫设计局将这玩意的设计草案提交上去,很可能会被海伦娜面无表情地扔进垃圾桶,所以他果断选择了另起炉灶研发新机型,只要新方案足够契合海伦娜的要求,谭克博士相信有着光荣历史的福克沃尔夫设计局,是完全有能力在重型战斗机项目上和目前正如日中天的巴伐利亚设计局掰掰手腕的。

  话说虽然谭克博士在此前的竞标中屡败屡战,但是这次他还真算是把海伦娜对德国未来双发重型战斗机的期许猜到大差不差的程度。虽然历史位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发重型战斗机在和单发轻型战斗机的较量中并不是没有过辉煌的时刻,例如德国的BF-110双发重型战斗机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以及初期的东线战场表现都堪称优秀,而美国的P-38双发重型战斗机更是陆军航空兵序列中击落日本战机最多的机型,但是双发重战的这些辉煌的战绩基本都是靠着速度优势欺负比自己慢得多的对手,而一旦遇到和自己速度相当甚至更快的单发轻型战斗机,看似强壮威猛的双发重战就会立刻陷入苦战。

  例如当德国空军的负责为轰炸机护航的BF-110战机在英伦空战期间遇到像“喷火”这样的高性能轻型战斗机时的表现就堪称灾难,这些笨重的双发重战不但难以在“喷火”面前掩护好己方的轰炸机群,有时候甚至其自身也成了需要轻型战斗机掩护的对象。而在亚洲战场打得风生水起的美国P-38战机到了欧洲战场,在面对德国空军的BF-109和FW-190等高性能单发战斗机时,同样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负责测试该机型的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的飞行员埃里克·布朗上校甚至刻薄地评论道:这款战机在前二者(指BF-109和FW-190)的追击下根本就不起作用,所以我们告诉杜立特,这款战机在西欧战场最大的用处是照相侦察而不是进行护航。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双方技术水准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该时期的双发重战在和单发轻战的格斗在居于劣势是相当普遍的规律,这也是历史位面中的二战中后期很多双发重型战斗机纷纷寻求转型的主要原因。这些双发重战要么装上雷达变身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的夜间战斗机,要么客串起侦查机或者快速轰炸机的任务来。至于历史位面中德国空军对双发重战最初的设想:即能够深入敌国领空清除对手空中力量,从而给己方轰炸机开辟出安全通道的“驱逐机”的思路,如果按照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似乎只有在对手的空中力量非常孱弱的情况下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百五十三章 四种布局

  海伦娜知道原历史位面中的那些双发重战在和同等水准的单发机的较量中,总是因敏捷性方面的显著差距而感到难以施展,但是这可不能怨双发重战的设计师没有尽力或者智商欠费,只能怨螺旋桨时期的双发重战在设计过程中确实会遇到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这里就先来简单讲讲螺旋桨时期的双发重战比较常用的四种气动布局,这四种布局分别是横列式机翼荚舱布局、横列式双尾撑布局、横列式双机身布局以及最特立独行的纵列式推拉布局。

  首先来看使用最多的横列式机翼荚舱布局,采用该布局的双发重战,机翼和尾翼都是被直接固定在中央机身上的,而发动机则和起落架共同被收容在每侧机翼中部的荚舱里。历史位面中德国的BF-110型战斗机、英国的“英俊战士”战斗机等采用的都是这种布局。这里海伦娜忍不住要插播说句题外话,她前后花了两辈子的时间思考,但始终没有搞懂像“英俊战士”这种难看到人神共愤的飞机,英国佬是怎么好意思叫得出口“英俊”这两个字的,可能英国战机设计师的审美和她确实不在同频道上,当然设计“喷火”的米切尔大神不在此列。

  

  横列式机翼荚舱布局布局最大的优点就是各方面属性都比较均衡,研制周期和量产成本都比较容易控制,日后要衍生发展各类功能机型也比较方便。至于该布局的缺点则是所有采用双发横列的战机的普遍问题了:两台引擎的位置远离战机质心导致横滚惯量过大,进而导致空战敏捷性相比同期的单发机劣势非常明显。

  然后我们再来看外形邪恶的横列式双尾撑布局,该布局的中央机身没有支撑尾翼的功能,而只被用作容纳驾驶舱和武器系统,所以被设计得相当短小精悍。而固定在左右两侧机翼上的发动机短舱则向后方自然延伸形成修长双尾撑结构,尾撑的尖端被用来安装双垂尾并且用条状平尾将它们连接起来,原历史位面中美国的P-38战机、P-61夜间战机采用的就是这种构型。

  

  横列式双尾撑布局显著的优势是机体坚固且结构冗余度好,毕竟这种构型实际上是将战机主机翼、双尾撑和长条状平尾共同组成方形框架,这样纵向强度有两侧尾撑平摊,横向强度也有主翼和长条状平尾共同承担。然而这种布局的缺点也同样显著,双尾撑使得战机的质量分布更加远离质心因而带来了更大的滚转惯量,而且因为双尾撑带来了额外的浸润面积,双垂尾和长条状平尾也都对减阻不利,所以该构型的阻力系数也是这四种构型中最大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颇具喜感横列式双机身布局,这种构型通俗点说就是先直接将两个单发机的机身用同一副机翼挑起来,然后再将他们的垂尾用长条状平尾连起来就完事了,原历史位面中德国的BF-109Z战机和美国的F-82战机都属于此类构型。

  

  横列式双机身布局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沿用现成单发机的设计成果,例如原历史位面中德国的ME-109Z是在BF-109的基础上研制的,美国的F-82则是在P-51D的基础上研制的。而且这种布局因为采用双体结构,所以迎风面积比前面那两种采用三体结构的布局要小,而这对降低气动阻力是很有好处的。这种布局的缺点是两个机身的前部都被螺旋桨占据,如果日后想要安装火控雷达会面临很多不便,虽说可以用加挂吊舱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横列式双机身布局阻力较小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最特立独行的纵列式推拉布局,这种布局是将两台发动机集中安装在中央机身的内部,驾驶员前面的发动机用来驱动飞机头部的拉力螺旋桨,而驾驶员背后的发动机则用来驱动飞机尾部的拉力螺旋桨,这样用前拉后推的方式驱动飞机前进。历史位面中采用该构型的飞机中最著名的要属德国道尼尔公司研制的DO-335战机。

  

  如果纯就飞行性能而言纵列式推拉布局无疑是四种布局中最出色的:发动机串列布置在机体内部使得质量分布最大限度地靠近质心,使得这种布局的双发重战理论上拥有了能和单发机抗衡的滚转能力,而且单体设计也给飞机带来了最小的迎风面积、最低的摩擦阻力和干扰阻力,也让采用纵列式推拉布局的飞机高速性非常出色,比如历史位面中德国的DO-335即使因追求重甲强炮导致功重比差强人意,却也能凭借这种气动布局达到每小时763千米的惊人速度。不过这种布局也存在和横列式双机身布局类似的问题:机头空间被螺旋桨占领导致难以安装大型雷达,此外该布局的技术难度也不算低,尤其是后部发动机的散热问题不易解决。

  除上述这四种比较常见的双发重战布局以外,原历史位面中当然还出现过一些布局更加诡异的双发重战设计,像什么两台发动机通过并联或者串联驱动同一副螺旋桨啊,像什么两台发动机集中布置在机体内部,然后通过拐弯抹角的传动轴来带动安装在机翼上的螺旋桨啊,但是这些堪称脑洞击穿天际的设计中的绝大多数都永远停留在了绘图板上,即使有少数进入原型机阶段,距离成功服役也相去甚远,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再做更加详细的介绍了。

  海伦娜虽然在给各设计局的招标书中对新型双发重战的性能做了大致的要求,但是她并没有直接规定必须使用哪种布局,所以她对本位面大神们能交出什么样的答卷也是很期待的,转眼间就到了海伦娜给德国航空界大神们翻牌子的时候了,虽然海伦娜并不是第一次参与空军作战飞机的选型,但是每次遇到这种事情都能让海伦娜心跳加速,毕竟她的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位面世界航空史的走向。

第三百五十四章 实践机会

  “我首先需要诚挚祝贺你们巴伐利亚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重战原型机完成首次试飞,但是我还是需要郑重建议你们设计局,别再对那个注定没有前途的项目继续投入资源了。”海伦娜尽可能委婉地对鲁泽尔和梅塞施密特说道,但是她显然低估了自己这番话的杀伤力,两位来自巴伐利亚设计局的航空设计师听完后,脸部的表情顿时像川剧变脸般异彩纷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研制的BF-110在此次双发重战的竞标中多半要铩羽而归了。

  “我们确实没有质疑塞克特小姐判断力的意思,但是我们希望塞克特小姐能够告知我们的重战方案哪里存在问题。”在良久的沉默后鲁泽尔终于艰难地问道,而梅塞施密特也对着海伦娜认真地点点头。自从福克沃尔夫设计局决定重新制定设计方案后,他们的BF-110就成了所有竞标者中研制进度最快的那个,两个月前他们甚至用设计局自筹的资金让该机型的首架原型机飞上了蓝天,但是现在海伦娜显然对他们的作品并不感冒。

  “道尼尔公司刚刚在给他们先前研制的DO-17型双发快速轰炸机换装HL360发动机,这种功率增强的新产品已经获得了D0-215的新编号并且已经获得了军方的采购订单,我想巴伐利亚设计局应该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吧?”海伦娜并没有直接回答两位设计师的问题,而是貌似漫不经心地将话题拉到德国空军最近从道尼尔公司采购快速轰炸机的事情上来:“两台最大功率1350马力的发动机就能使这款轰炸机达到542公里的最高时速,而你们研制的双发重战在使用同款的HL360型发动机的情况下,最高速度也就能达到598公里每小时而已。”

  “你们研制的双发重战在面对双发快速轰炸机时速度优势其实相当有限,也就是说你们的重战即使是在昼间都很难阻止高速轰炸机的突防。昼间毕竟还有单发战机能和你们的双发重战共同分担拦截任务,但是到了夜间没有雷达的单发战机可都成了高度近视眼,此时更多的拦截任务必然会落到有能携带火控雷达的双发重战的肩上,问题在于你们的双发重战能拦得住对方的高速轰炸机突防吗?我甚至怀疑贵局研制这款的双发重战在加装雷达和相应的夜战武器后,最高速度可能还没有别人家的高速轰炸机快呢。”海伦娜满脸无辜地摊开手掌说道。

  海伦娜这里完全没有指责鲁泽尔或者梅塞施密特无能的意思,其实在她看来虽然本位面巴伐利亚设计局研制的BF-110型战机外观和原历史位面中的同名型号差别不大,但是就整体性能而言相比历史同名型号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本位面中的BF-110修正了历史同名型号的部分缺陷并且充分利用了巴伐利亚设计局在研制BF-109时取得的成果。

  例如本位面BF-110两侧螺旋桨的转动方向从原历史位面中的同向旋转改成了反向旋转,如此两侧螺旋桨所产生的扭转力就能相互抵消,这就根除了原历史位面中的BF-110起降时易发生横向翻滚的顽疾。而此前巴伐利亚设计局曾在BF-109战机上成功运用过的设计手段,例如能降低诱导阻力的椭圆形翼尖、能够完全收回的后起落架、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并利用废气废热获得额外推力的废气引射冷却器等也都出现在了本位面中的BF-110战机身上。所以原历史位面中单台引擎功率同样是1350马力的BF-110F型就只能达到570公里的最高时速,相比本位面足足慢了接近三十公里每小时。因此在海伦娜眼里本位面中的BF-110其实已经算是相当优秀的作品了,只是因为鲁泽尔与梅塞施密特设计理念存在的偏差,才导致她必须带着深深的遗憾地放弃这款产品。

  “亲爱的鲁泽尔叔叔、梅塞施密特叔叔,我想你们在设计这款战机时肯定是受到了军队中最近流行起来的所谓的驱逐机思潮的影响把?”海伦娜继续坦诚地和两位设计师说,见被看穿心思的两人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默认,海伦娜不由得叹了口气说道:“在那些支持发展所谓驱逐机的人眼中,双发重战的首要任务是深入敌国领空并清除对手的空中防御力量,其次是给己方的轰炸机编队提供贴身护航,最后才是拦截和摧毁敌方轰炸机以及执行对地战术打击任务。我认为这种理想虽然很美,但是双发重战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海伦娜知道你们内心里其实并不十分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愿意在实践中和两位共同检验驱逐机的概念的可操作性,这算是给你们的作品一个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机会,不知道鲁泽尔叔叔和梅塞施密特叔叔意下如何?”海伦娜虽然在装备发展上颇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以势压人的,她更愿意的是让大神们心服口服地相信自己,这大概也是她能成为本位面一票大神的团宠的主要原因。

  “请问海伦娜小姐说的是什么样的实践机会呢?”梅塞施密特赶紧小心翼翼地问道,听闻海伦娜愿意给BF-110战机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机会,两位设计师似乎重新打起了精神。

  “我愿意说服空军在最近的例行演练中插入临时科目,你们设计局可以直接用BF-110的原型机参与此次演练,你们研制的这款战机高低能否完成驱逐机理论所预想的那些目标,我想到那时候应该能够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了。”海伦娜自信地回答说,她的目的当然并不是想让鲁泽尔和梅塞施密特收获失败的难堪,而是原历史位面中对德国空军危害颇为深远的“驱逐机”理论,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立即给予修正的时候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 空中平台

  鲁泽尔和梅塞施密特带来的BF-110原型机参与空军演练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事实证明这种看似威猛的双发重战即使在面对速度比自己稍慢的BF-108A2型战机时,都难以达到空军中驱逐机概念的支持者们预想的作战效果。而如果遇到的是即将进入空军服役,速度比自己更快的BF-109系列战机时,体态笨重的BF-110战机更是遭到惨无人道的花式屠杀,演练到最后连BF-110的驾驶员都快被折磨出心理阴影了。

  现在哪怕是最坚定的驱逐机概念支持者也没法再坚守原先的观点,说双发重战能胜任深入敌国领空夺取制空权和为己方轰炸机提供贴身护航的任务了,而鲁泽尔和梅塞施密特两位设计师在观摩完他们设计的BF-110原型机的演练表现后,则全程一言不发地踏上了返回巴伐利亚设计局的旅途。他们没有心情再去找海伦娜,但是他们知道这次海伦娜的观点又是正确的,争夺战场制空权和掩护轰炸机确实不是双发重战所擅长的领域。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双发重战或许只是单发轻战的大型化版本,甚至认为两者的差异仅是双发重战武器配置比单发轻战更强、内油航程比单发轻战更远、敏捷性比单发轻战稍弱而已。但是海伦娜却能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设计师在研制包括双发重战在内的双引擎作战机型时所需要关注的焦点,和研制单引擎作战机型时相比其实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

  如果要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区别就是:研制单引擎机型时应该围绕特定的任务需要来研制相应的机型,而研制双引擎机型时则可以根据载机的特定性能来分配任务需要。

  也就是说研制单发机型的着眼点应该是设计出最能贴合特定需求的功能性武器,所以每种单发机型基本只需要能够完美实现其预定的功能即可,虽然并没有排除单发机型偶尔会客串超出其本职功能的角色的情况,但是这些额外的技能只是这些单发机型本命职能附带的添头,单发机型的研制依然是以实现特定功能为导向的。

  海伦娜在帮助本位面的德国空军制定装备规划时,总是喜欢将单发机型按照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且细致,正是这种以特定功能为基本导向的单发机研制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不难发现本位面进入德国空军服役的单邀请机型中,不管是主要负责夺取战场制空权的战斗机,还是主要负责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的俯冲轰炸机,抑或是主要发展纵深空中遮断的战斗轰炸机,都属于那种功能属性非常突出的机型。

  相比早在研制之初就已经基本完成功能固化的单引擎机型,拥有较强承载能力和充裕改装空间的双引擎机型,就像是尚未精装修的白坯房那样具备非常高的可塑性,那些单引擎机型很难消受的重型武器和大型电子设备,双引擎机型却往往能够轻松扛起来。因而历史位面中的双引擎机型基本上都被发展成了上能对空下可对地的战场多面手。然而这个战场多面手的位置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坐稳的,因为要追求万事兼顾往往意味着缺乏重点,而缺乏重点很可能导致看似什么事情都能做,其实什么事情都做得不精。

  但是如果将研制单引擎机型时所用的特定任务导向的路数套用在研制双引擎机型上却是相当愚蠢的做法,因为双发机型的总体采购数量本来就远不如单发机型,如果将有限的采购总数分摊到大量无法通用的型号上会极大增加生产和使用成本,而且对双发机型自身的改装潜力来说也是明显的浪费。话说原历史位面中德国装备过的双引擎机型的种类就多到离谱,即使只算曾经量产的双发轰炸机和重型战斗机都有十来个机型系列,而且很多系列的产量还都只有千余架甚至只有几百架,光是保证如此众多机型的日常维护就能把地勤逼疯。

  海伦娜认为其实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直接切断特定机型和特定任务间的严格对应关系,今后在研制双发机的过程中非但不再需要类似“驱逐机”这样的概念,甚至也不再需要将特定机型和任何特定的作战任务绑定,这样不但同样的机型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而且同样的任务也可以由多个机型共同完成,在机型和任务的匹配上具备完全的灵活性。

  但是这样做的问题是:在取消特定任务和特定机型的严格对应关系后,谁来告诉装备体系规划者双引擎飞机应该分几个型号来招标?谁又来告诉设计师们他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指导设计飞机?而海伦娜对该问题的回答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将双发机型当作搭载武器的空中平台而非武器本身来研发,考虑到单个载机平台的各方面性能不可能实现完全兼顾,所以就需要靠几种性能各有侧重的空中平台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型号载重量更大,而有的型号飞行性能更好,这样不管日后需要执行什么样的作战任务,都能够从货架上找到最适合该任务的空中平台,只要给该平台加装相应的武器和电子设备后就能完成不同的作战任务。海伦娜在私下里将这种准备用于双引擎机型的研制思路命名为“平台导向”以和研制单引擎型号时所使用的任务导向思路相区别。

第三百五十六章 应力蒙皮

  海伦娜既然已经准备将双引擎机型作为武器的搭载平台而非功能性武器来研制,就必须在做研制规划时遵循系统性思维,既需要避免两种或多种机型的性能过度相近的情况,也需要避免部分需求场景没有相应机型覆盖的情况。其中前种情形可能导致毫无必要的重复研制和投资,而后种情况则可能导致面对某些作战场景时没有合适的机型可用。

  海伦娜认为相比原历史位面中德国装备的种类繁杂双引擎机型,本位面德国如果能按照平台导向制定比较合理的研制规划,日后将主要双引擎机型的数量压缩到四种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删繁就简后的机型里面恐怕不会有巴伐利亚设计局研制的BF-110重型战机的位置。

  虽然BF-110这款战机在原历史位面中的作战表现还算可圈可点,但是它作为武器搭载平台本身却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自从驱逐机的概念随着德国在英伦空战的失利而破产后,被迫转型做对地攻击机或者夜间战斗机的BF-110重战,就开始和德国空军中的JU-188系列或DO-217系列双引擎快速轰炸机们针对有限的生态位展开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海伦娜当然不希望看到这种浪费国家战争资源的现象在本位面重演。

  海伦娜和军方高层经过数轮讨论和反复权衡后,还是选择了福克沃尔夫设计局提供的双发重战方案作为此次竞标的最终获胜者,终于被海伦娜翻到牌子的谭克博士刚刚得到这个消息时,险些被自天而降的喜悦砸晕过去,而整个设计局内部的士气也瞬间被点燃了,福克沃尔夫这个曾经辉煌的老牌航空豪门如今看起来已然吹响了复兴的号角。这款全新的双发重战得到了FW-187的新编号,接下来福克沃尔夫设计局将在德国航空工业联合体的支持下继续细化该机的设计,并且计划建造数架原型机用于试飞。

  海伦娜对福克沃尔夫研制的FW-187重型战机方案其实不算陌生,因为原历史位面中的福克沃尔夫公司也曾研制过同名型号,海伦娜在本位面FW-187的设计方案中也能清晰地看到原历史位面的影子,而这也让她得以对该型号的性能特点做到心中基本有数。虽然原历史位面中的FW-187就生产数量而言和BF-110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甚至在六架原型机研制完成后,只有可怜的三架预生产型投入服役,但是海伦娜认为产量的稀少并不妨碍FW-187型战机在技术层面的巨大成功。因为如果单看这玩意的飞行性能指标的话,海伦娜只能用“变态”两个字来形容该机。

  作为布局方面采用最普通的横列式机翼荚舱设计的双发重型战斗机,原历史位面中该机的预生产型FW-187A在5000米高度拥有最高541公里的时速,这样的速度乍看起来或许算不得出奇,但是如果告诉你该速度是用两台最大功率仅700马力的Jumo-210G发动机获得的,而且就是两台如此贫弱的发动机还能让该机以4900千克的起飞重量达到超过12米每秒的最大爬升速度,你是不是也会像当初刚刚看到这组数据的海伦娜那样,被震惊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这些数据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事实上原历史位面中的1939年,FW-187的第六架原型机曾经使用最大功率增加到1050马力的DB-600A型发动机进行过飞行试验,而且在4000米的高度上录得了每小时635公里的速度记录,该数据足以使同时期所有单引擎战机望尘莫及。其实后来谭克博士还曾计划给FW-187换装最大功率高达1475马力的BD-605A发动机,并且预计能将该机的极速提高到682公里每小时的水准,但是最终因为预期的量产工作终止而未能成行。

  当然原历史位面中的FW-187战机为获得如此鬼畜的飞行性能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尤其是为尽可能减少迎风阻力和浸润面积而将机体设计得异常纤细,机身的宽度甚至比发动机吊舱的宽度还要狭窄,以至于身材稍微高大些的飞行员座在驾驶舱里简直像是被塞进沙丁鱼罐头里。虽然海伦娜对机身设计紧凑化并不反感,但是她还是认为凡事都需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机身设计如果紧凑过头不但会在长距离飞行中加剧飞行员疲劳,而且也会给未来的升级改装带来负面影响,毕竟FW-187既然作为双引擎重型战斗机,给未来留出加装雷达电子设备就是必须考虑的。

  海伦娜为预防本位面谭克博士再次在机体紧凑化的道路上跑得太远,还曾特地就这事耳提面命地叮嘱过谭克博士记得给未来的改装多留点空间,谭克博士却神秘兮兮告诉海伦娜说,协助该项目的亨克尔博士已经找到无需将机身设计得极端狭窄也能降低迎风面积的性方法。海伦娜好奇地询问后才知道,原来亨克尔博士的方法就是不在缩窄机身而在缩窄发动机荚舱上动脑筋。

  通常荚舱内的发动机需要安装在用钢管焊接而成的发动机支架上,包裹在外面的荚舱则起到空气整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发动机的应力其实是通过专门的支架传导到机体上的,而荚舱的作用主要是给发动机提供流线型的外罩以降低阻力。

  然而现在亨克尔博士发明了一种被称作应力蒙皮的全新发动机安装方式,那就是干脆取消掉专门的发动机支架结构,转而直接将发动机和经过加固的荚舱结构连接,其中荚舱内两侧的肋材负责将大部分载荷传递到飞机的主体结构,而荚舱蒙皮则用来吸收掉剩余的剪切力。在原历史位面中亨克尔博士在1938年首飞的HE-100战斗机上首次采用该设计,没想到本位面中这个天才的设计却首先便宜了谭克博士,各家技术互通有无也是海伦娜整合德国航空工业带来的福泽。

  在采用这种全新的安装方式后,荚舱内就无需给发动机两侧的支架留出专门空间,所以荚舱的宽度就可以大幅收窄,这样整个荚舱的迎风面积自然能大幅度减小,其所达到的气动减阻效果和此前缩小机身宽度其实是殊途同归的,而且荚舱和发动机承力结构实现一体化设计后,还能节约下来部分结构重量。除此之外荚舱的承力部分集中在发动机两侧,而上下蒙皮则采用可拆卸的设计,这样对发动机日常维护也能提供部分便利。

  这种应力蒙皮的茧舱设计唯一的缺点就是,如果今后需要更换尺寸差别较大的发动机,就必须要重新设计整个茧舱结构,不过海伦娜认为这个缺点对本位面中的FW-187来说并不是致命的,因为她本来就没有计划给这款飞机使用HL-360系列以外的发动机。

第三百五十七章 几何扭转

  用经过加固的荚舱肋材和蒙皮结构直接充当引擎安装支架的做法,使得本位面FW-187战机的发动机荚舱的最大横截面积得到了明显的缩减,而因此获得的减阻效果基本抵消掉了更粗壮的机身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该机拥有更充裕的机身容积的同时保持着优良的低阻特性。

  然而以谭克博士为首的设计团队显然还有更大的野心,事实上他们此次拿出的重战设计即使在眼光极高的海伦娜看来也是相当优秀的,所以这次她倒是非常难得地没有对方案挑肥拣瘦,这甚至搞得谭克博士都有些受宠若惊了,毕竟海伦娜此前在航空业界也算是出名的难伺候,然而福克沃尔夫设计局递交的方案有两个亮点确实让她格外欣赏。

  首先是谭克博士在此方案中有意识地通过优化机身的截面形状来提高整机的升阻比。或许在很多人都认为托举飞机翱翔的升力全部是靠那对机翼产生的,然而这种常见的看法其实并没有涵盖全部的事实真相,真实的情况是经常被人忽略的机身也能在飞行过程中贡献部分升力,即使设计师在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过这点。毕竟从纯理论说即便是块完全没有考虑气动的板砖,只要你肯赋予其合适的迎角和足够的速度,也是能获得相应的升力的,这样说起来海伦娜穿越前的军迷圈流行的“只要推力足够大,板砖也能绕天飞”的说法虽然只是句茶余饭后的戏言,但其实倒也不是全然没有科学依据。

  然而板砖的外形毕竟和空气动力学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恐怕没有哪位严肃认真的航空设计师会真的把机身做成类似板砖的形状,因为他们需要尽可能地提高飞机在设计速度区间内的升阻比。我们很容易想象提高升阻比的有效措施无非就是减阻和增升两条路,但是此前的航空设计师们设计机身时考虑的主要还是降低阻力,而对如何通过改善机身的气动外形来实现气动增升的问题则很少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能有意识地关注到机身增升问题的谭克博士在海伦娜眼里显得相当难能可贵了。

  谭克博士提交的方案和原历史位面中的同名型号一样,不但将FW-187重战的机身腹部设计的相对平坦,而且还有意地将机身腹部和下单翼的下表面融合形成连续的平面,至于机背则被设计成略微隆起的抛物线状,像这种下部相对平坦而上部略微隆起的机身剖面结构和机翼的形状颇有几分相似,因此在飞行过程中也能像机翼那样获得部分升力因而提高了整机的升阻比。谭克博士这种设计的增升效果当然没法和后世先进战机上出现的翼身融合结构相提并论,但是必须承认就其思路本身而言确实是相当超前的,而且以时代的眼光看效果还相当不错,根据风洞实验的结果这种机身能给战机提供的升力占总升力的比例是远高于直筒机身的。

  如果说通过优化机身截面来提高整机升阻比,还是谭克博士在原历史位面的FW-187战机上就用过的设计手段,那么在外段机翼上采用的几何扭转技术,就是本位面的FW-187战机和原历史位面在气动设计方面最明显的区别。谭克博士在FW-187重型战机的设计之初就非常重视机翼的结构强度,整个机翼被分为内外两段,其中内段机翼被设计成四翼梁而外段机翼被设计成三翼梁,这使得FW-187战机的机翼拥有相当高的扭转刚度,但是本位面FW-187战机的机翼真正的亮点倒是不在坚固翼梁结构上,而在于其外段机翼拥有比较特殊的外形。

  具体点说就是本位面FW-187战机外段机翼各剖面的翼弦并不像常规设计的机翼那样处在相同的平面内,而是将机翼梢部的剖面相对机翼根部剖面向下方扭转一定的角度,也就是说该机内段机翼各剖面的迎角都是相同的,但从内外段机翼的连接处开始,机翼各剖面的迎角从内到外是逐渐降低的。这样当本位面的FW-187战机处于平飞状态时,其翼梢部位的迎角甚至是负值。

  像这种几何扭转的机翼设计虽然让外段机翼平均迎角变小而损失了些许升力,但是却也有两个非常大的好处:首先是减小了翼梢部位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从而削弱了翼尖涡流的强度,大幅度减小机翼的诱导阻力,这点效果倒是和“喷火”的椭圆形机翼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其次是负扭转可以有效防止战机进行大迎角机动时,翼尖在扭转力的作用下迎角增加进而首先进入失速状态的问题,这些好处足以抵消外段机翼升力下降的负面影响,能够让本位面中的FW-187速度更快且可用迎角更大。不过必须说明的是机翼几何扭转其实并不是谭克博士的原创,因为此前容克斯就已经在JU-86系列飞机上采用过这种设计。

  虽然本位面中的FW-187战机体型比原历史位面同名型号稍大:例如机翼面积从30.2平方米提高到33.6平方米,翼展从15.48米增加到15.8米,机身长也度从11.2米增加到11.75米。但是更优良的气动布局,配合能提高冷却效率并利用废气废热获得额外推力的引射冷却器,加上能利用冷却器喷流获得增升效果的后退开缝襟翼,依然让本位面中的FW-187双发重战的飞行性能全面超过了本就已经非常优秀的历史同名型号,而且还拥有比原历史位面更大的改装空间。

  根据谭克博士的计算,在使用两台功率1350马力的HL-360发动机时,达到作战标准的FW-187应该能在6000米高度获得至少每小时685千米的极速,海伦娜对此数据表示非常满意,不过这个数据暂时还处于无法验证的状态,因为该型战机的首架原型机需要等到今年年底才能下线,至于首次试飞可能需要拖到明年年初了。

第三百五十八章 历史原点

  如果说1936年以前海伦娜这位穿越者对本位面历史进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德国国内,而对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还基本属于隐藏在平静海面深处的潜流,那么时间进入1936年以后本位面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也开始和原历史位面分道扬镳了。例如继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从原历史位面的胜利变成本位面耻辱的失败后,本该在七月中旬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也没能按时发生,然而海伦娜并没有对这个变数感到意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不是原历史位面中的叛军领袖荷西·桑胡霍和弗朗西斯科·弗朗哥等都在家里睡大觉,而是因为对正在密谋发动军事叛乱的保守派军官集团来说,本位面的国际局势远远没有原历史位面中来的有利。要知道原历史位面中的叛军领袖荷西·桑胡霍早在今年三月就秘密前往柏林,而且在谒见希特勒的过程中得到了支持发动叛乱的许诺,而与此同时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也表示愿意支持他的叛乱计划。

  然而在本位面中德国直到今年五月,都在忙着扶持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作战,根本就没有空理会西班牙那边的事情,结果就是桑胡霍在德国这边直接吃了闭门羹。虽然葡萄牙和意大利两国依然像原历史位面那样表示愿意支持桑胡霍的叛乱,但是国力孱弱的葡萄牙能给桑胡霍提供的物质支持毕竟有限,而意大利刚刚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被金融资本剪过羊毛,到现在都没来得及从危机中缓过气来,结果就是墨索里尼当初许诺给桑胡霍的援助拖了再拖。外部支持力度的削弱直接影响到桑胡霍发动叛乱的底气,而这也是本位面桑胡霍推迟叛乱时间的最直接原因。

  有意思的是叛乱时间的推迟反而间接救了桑胡霍的命,因为原历史位面中的桑胡霍在被叛军拥戴为领袖后,便踌躇满志地登上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返回西班牙的专机,而和他共同登机的还有数十箱沉重的衣物行李结果导致飞机严重超载,机组人员苦口婆心地劝诫桑胡霍最好少带些衣物行李以保证航空安全,但是这位趾高气昂的叛军将领却傲慢地回答道:“作为西班牙未来的国家领袖,我必须要有体面的穿戴。”

  然而现实打脸的速度总是快得像龙卷风,桑胡霍的专机起飞没多久就因为超载失控坠毁在葡萄牙境内。结果就是桑胡霍的亲传弟子,叛军中的二号人物弗朗西斯科·弗朗哥顺理成章地接替桑胡霍成了叛军的新任总司令,接着弗朗哥在德意葡等国的支持下成功击败共和军,并且建立起对西班牙长达36年的军事独裁统治直到1975年逝世。随后弗朗哥生前指定的继承者,波旁王朝的后裔胡安·卡洛斯登基为国王,西班牙的政体才算演变成被后世人们所熟知的君主立宪制,当然这些事在原历史位面中都属于后话,而本位面的西班牙目前依然站在历史的原点。

  虽然本位面西班牙目前尚没有爆发内战,但是海伦娜并不相信这场战争未来能够避免。西班牙在航海时代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往,但是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后这个欧陆边缘的老朽帝国便越来越落在了时代的后面。虽然1931年西班牙通过革命迫使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流亡海外,随后成立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但是西班牙内部的矛盾并没有因议会制度的建立而消解,反而从原来帝国时期的相对潜藏状态变得日趋表面化起来。

  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在共和国建立后的五年时间里,共和国政权在左翼和右翼间来回轮替,而且每次轮替往往意味着对前届施政纲领的全盘否定和对对立阵营的反攻倒算,西班牙的政治生态就在这样打摆子般的寒热交替中被完全撕裂了,然而此时并没有谁能弥合这样的裂痕,结果就是两边提出的政治诉求全都像是军备竞赛般地向着更加激进的方面发展,很快左右两翼之间就再也看不到政治妥协的余地,刚刚建立的议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是名存实亡,这就为日后两方的武装冲突提前埋好了伏笔。

第三百五十九章 致命失误

  海伦娜知道目前西班牙国内脆弱的政治环境其实是源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虽然西班牙在其辉煌时期曾经建立起最早的全球性殖民体系,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当年西班牙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给随后相继崛起的荷兰、英国等新霸主提供了建立殖民帝国的最初模板。但是那些帝国时期的荣耀对如今的西班牙来说早已是过眼云烟,曾经覆盖全球的西属殖民地中的绝大多数不是独立建国就是被后起的殖民国家瓜分殆尽,目前西班牙仅在非洲西部沿海地区还保留着数块经济价值非常有限的残余殖民地。

  与殖民体系溃缩遥相呼应的是西班牙在此前两百年时间里经济发展的相对迟缓,虽然在前两次科技革命期间西班牙的民族工业也有些许进步,但是横向比较西班牙和英法美德等先进国家的差距是在不断拉远的。这种经济发展的滞后就导致在现在的西班牙经济体系里,你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涵盖20世纪的工矿企业、17世纪的制作匠坊甚至14世纪的封建庄园的各种经济元素,而且还没有哪种经济因素能够在西班牙经济结构中占到压倒性地位。

  这就导致西班牙内部的矛盾远远没有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纯粹,而是呈现出新兴阶级和守旧阶级的矛盾、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的特点。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各阶级都无疑有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也都根据自身的政治诉求选举能给自己代言的政治力量,这就形成了当前的西班牙特色的政党政治。

  但是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从14世纪到20世纪的经济因素在西班牙经济结构中同时存在且没有那种经济因素能占到压倒性地位。这样的经济基础反映到上层建筑里就体现为:即使左翼或者右翼阵营内部也是处于高度分裂状态的,具体点说就是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阵营,都没有哪家政党能在本阵营内部取得绝对主导地位,甚至连取得相对主导地位都够呛。

  把前面这些对西班牙政治局势的分析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事实:第一点事实是左翼阵营和右翼阵营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但是矛盾难以调和,第二点事实是左翼阵营和右翼阵营内部都没有哪个政党能拥有对本阵营的绝对主导权。而根据这两点事实海伦娜又可以做出两条判断:首先是未来西班牙内战难以避免,如果矛盾可调和或者某方力量过强反而不会爆发内战,其次是西班牙左翼和右翼阵营的力量对比将主要取决于对本阵营力量的整合能力,谁能先完成对本阵营力量的整合谁就能在未来的内战中取得优势。

  “按照目前西班牙内部的政治局势,假如旧军官集团发动一场精心策划的武装叛乱,我想现在的共和派政府是根本无法招架的,非常不幸的是这场叛乱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西班牙共和派政府未必不知道这点,但他们目前唯一能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拖延这场叛乱的爆发而已。”当希特勒询问海伦娜对西班牙局势的看法时,海伦娜很坦率地这样说道:“在双方都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援的情况下,我确实找不到现在的共和派能够获胜的理由,他们对自身阵营内部力量的整合能力其实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在战场上将会变成致命的缺陷。”

  原历史位面中西班牙共和派政府在内战中的最终失败,有许多人都倾向于从外部环境寻找其原因,例如相比德国和意大利对弗朗哥叛军的支持力度,斯大林在援助西班牙共和派政府时就显得没有那么地道了,甚至还干出坑骗共和政府寄存在酥联的黄金这样没品的事情(西班牙共和政府曾将国库里的460.52吨黄金寄存在酥联,而酥联向共和军交付的军火价值甚至不及这批黄金价值的零头,但是当共和军要求继续购买武器时酥联政府却撒谎说寄存的黄金都用完了)。另外英法美等国的所谓“不干涉”政策也事实上断绝了共和政府从其他国家获得武器的可能,而获得德意军火援助的弗朗哥叛军却是不愁武器供应问题的。

  应该说共和派政府军在外部环境方面的不利之处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海伦娜依然认为共和派在内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内部而不是在外部,虽然弗朗哥叛军获得外援的渠道比共和派政府军更通畅,而且考虑到弗朗哥在战争初期掌握的12万军队主要是来源于西班牙原本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其兵员的平均战斗素质也是高于临时征召的共和军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共和军在战争初期的优势,例如共和政府控制着全国绝大部分工业区、农业主产区、重要交通枢纽以及所有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原海军中的大部分也倒向了共和政府这边,而且国际左翼人士也用各种方式表示对共和政府的支持,他们不但帮着捐钱捐物以及进行舆论宣传,很多人还组织国际纵队亲自奔赴西班牙帮助共和军与弗朗哥叛军作战,而这其中就包括海明威、白求恩、毕加索、奥威尔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总之至少在内战开局时,共和军手里的牌面即使不能说碾压弗朗哥叛军,但也绝对没到无牌可用的地步。原历史位面中的西班牙共和政府握着这样的牌面在两年多时间里就被叛军推翻是绝对说不过去的,出现这种情况必然是因为共和政府犯了致命的失误,而海伦娜认为这个致命的失误正是共和政府对左翼阵营的力量整合始终没有完成,而即使右翼阵营原本也是派系林立,但是对面的弗朗哥却早就完成了对右翼阵营的力量整合。

第三百六十章 输得不冤

  前面我们说到过西班牙在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甚至没有哪种经济因素能在该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其中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除在包括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在内的部分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获得了相对充分的发展外,在西班牙的绝大多数地区依然处于严重发育不良的状态。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育的相对迟缓又导致和其相伴而生的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在整个西班牙阶级博弈的大棋局中无产阶级政党本来就处于弱势。

  所以在1936年的议会选举中,西班牙的无产阶级政党曾经和部分资产阶级自由派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暂时合作,结成旨在反对右翼保守势力的左翼政治联盟,虽然这个左翼政治联盟已经基本集结了此时西班牙国内的所有排的上号左翼政治力量,但是在当年的选举中该联盟也只是以区区15万票的极微弱优势勉强夺得议会优势席位。由是可见即使此时西班牙左翼力量的内部尚能维持表面的团结,共和派在西班牙国内的执政地位依然是极其脆弱的。

  假如此时西班牙右翼力量没有选择在桑胡霍和弗朗哥等军头的带领下发动叛乱,西班牙各左翼党派为维持他们在议会里的多数席位,在明面上或许还能继续勉强维持那个颇为拧巴的政治同盟。然而当在选举中失败的右翼势力选择直接踢翻牌桌并拔枪相向时,当初左翼力量为赢得议会选举而勉强拼凑起来的政治联盟,却根本没有想过要团结起来面对严峻的外部危机,反而像遭到重击的玻璃器皿那样瞬间瓦解成满地的零碎。

  原本西班牙内战刚刚爆发时作为法理执政方的左翼政治联盟,相比作为叛乱发动方的弗朗哥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控制着远超过对手的人力和经济资源,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的工商业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绝大多数的深水港口和公路铁路线,当然还有掌握至关重要的铸币权的中央银行以及基本完备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说虽然弗朗哥手里有十多万训练有素的军队,但是左翼共和军理论上拥有统一调配全国大多数经济和人力资源的能力,只要能挡住弗朗哥前期的攻势就能靠更强的回血能力逐渐扳回战场主动权。

  然而弗朗哥叛乱爆发后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简直堪称魔幻:原本马德里的左翼联合政府迅速蜕变成春秋时的周天子那样只有名分的空壳,而共和派中的几支主要力量包括:西班牙共党、马统工党、工人社会党、安那其主义者等却各自招兵买马占地盘。结果就是原本完整的共和派控制区迅速变成左翼各派别武装割据的场所,而位于马德里的挂名的共和派执政府,则是既丢掉了对基层地方的管理权,也丢掉了对整个左翼武装力量的统一指挥权。海伦娜估计当时对面的弗朗哥看到这种情况做梦都能笑醒过来,因为即使共和派开始时控制的地盘再大,在经济和人力资源没有集中管理,甚至连新征召的武装力量都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是绝不可能在军事上打败弗朗哥麾下那十多万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的。

  然而共和派将自己的阵营从统一的联合政府拆解成分散的地方割据武装,只是他们给对面的弗朗哥送的第一道助攻而已,因为接下来这些初步掌握了地盘和军队左翼政治派别,很快就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自己曾经的队友,而且斗争的手段不断变得更加酷烈:刚开始时各派还只是在各自的机关报上唾沫乱飞地抨击其他派别,后来发展到通过巷战火并来抢夺地盘,通过大规模的处决来清洗异己,由于这种带有革命恐怖色彩的大规模处决活动往往发生在夜间,当时西班牙甚至还有“夜间处决”这样的专有名词来形容左翼各派别的清洗活动。

  在原历史位面中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左翼各派别间的武装冲突以及对其他左翼派别的政治清洗基本贯穿了这场战争的始终,特别是以西班牙共党为代表的斯派、以马统工党为代表的托派以及安那其工团主义者这三家间的互杀极大损耗了共和军本来就不充裕的力量。而当酥联介入西班牙内战后,更是直接导致原本局限在酥联内部的政治斗争蔓延到了西班牙共和军这里,使得西班牙各左翼阵营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例如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就因为加入马统工党的民兵队伍险些遭到西班牙共党的肃反。

  反观右翼内部虽然也有围绕权力的明争暗斗,但是这些右翼内部的争斗从来没有真正伤害右翼阵营的基本盘。共和军就这样通过自身的内耗给弗朗哥献上第二波助攻,这场景简直能让海伦娜无端联想起那首反映晚清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的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西班牙左翼各派别都将肃反清洗坚持到了共和国灭亡的最后一刻,可惜肃反来肃反去肃的大多都是自己人,而弗朗哥这个货真价实的反革命反倒是从左翼各派别的肃反运动中捡得了天大的便宜,这不能不说是种天大的讽刺。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