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27章

作者:风兮破地

  为了将《劳动法》贯彻下去,林永昌处理了不少的法律界人士,将来还会处理更多。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让女孩子们把《寄明月》的舞蹈跳好,只有达到了非常好的程度,然后才会用用两台摄像机拍下来。这年头,胶片可是非常贵的。

  人民政府在这个世界上最先弄出了广播,又最先将声音和影响何在了一起,发明了“有声影像”。发展这些技术花了不少的点数,但那些支出都是值得的。电影被称作是第七类艺术,不光是在宣传上有着非常强大的作用,还能用来赚钱。

  中国现在出口的拳头产品都是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的(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年头的人不嗯么重视知识产权,美国和德国都是各种抄袭和山寨,日本也是,英国和其他列强也同样不例外,专利保护只在本国有效,其他国家只有能不能破解的,没有想不想破解的。

  为了多筹集一些用于国内建设的资金,中国政府连电渣重熔的技术都卖给了德国人一部分,跟摄影和胶片有关技术当然也卖,但是其他国家似乎不怎么感兴趣,英国政府倒是想要,却把价格压得很低。林永昌不得不亲自上阵,先拍几首MV,然后拍一部电影,让列强们看看,电影工业有多么的赚钱,然后才好卖机器给他们。

  等各国用惯了,学会了,能自己再制造了,就推出新一代的标准,用新产品代替旧产品,再卖新的机器给其他国家。如此循环往复.......嗯,这也是跟列强学的。

  女孩子们排练了一个多小时,中途暂时休息,六月的天气已经有些炎热了,女孩子们蹦蹦跳跳了一个小时,身上满是汗水,叽叽喳喳地去了浴室。林永昌也去了男更衣室,准备洗漱一番后回总统府。

  脱下身上的衣服,打开水龙头,拿起肥皂在手上擦了擦,正要往身上打肥皂的时候,边上传来了小碎步的声音。嗯?林永昌停下了手上的动作,扭头望去。浴室外面是有政委保卫局同志的,这个时候应该不会有别人进来。所以,他看到的是有着如花笑靥的女孩子。集体浴室是用锅炉供热的,现在天气转暖,已经不需要供应热水了,但是做饭的余热不用也是浪费了。所以浴室中充满了雾气。但即便是雾气也掩盖不住她身上的琳珑有致。

  “这边是男浴室,女浴室在那边!”

  “我知道呀!”

  “知道你还过来?”

  她的脸上挂着狡黠的笑容,抢过林永昌手中得肥皂,然后开始涂抹起来。冰冰凉凉的小手在身上游走,“我来帮你洗!”

  洗澡是要洗澡的,但是在洗之前,还可以做一

  些别的事情。水葱龙头里面喷洒出来,落在满是青春活力的身体上。顺着锁骨和山峰滑了下来,她还在假模假样的打肥皂,但是一下子就被林永昌给抓住了要害,女孩子不禁惊呼起来,“啊,你要干什么?”

  “哼,妖精,还不快现出原形来!”

  女孩子的身体饱满而结实,当山峰划过手掌的时候,明显的能感受到身前的身体悸动起来。隔壁传来女生们的交谈声,还有流水哗啦啦的声响。男生于是和女生浴室之间就只隔着一道砖墙,说大大声一点隔壁就能听到。一想到隔壁就有那么多人,她就觉得非常的紧张,也非常的兴奋。

  光不溜秋的身体被转了过来,右手臂被强而有力的手掌抓着,她只能用一只手掌在墙壁上撑住身体。当身体被进入的时候,电流般的感觉在身体各处泛起,比平时更强了数倍。温温热热的流水落在她光滑的后背上,身体不断地被撞击,带动山峰也跟着晃荡起来。

  “林主席长得可真好看!”

  隔壁传来议论的声音,“比报纸上还好看!”

  “要是.......

  “嘻嘻,你是不是.......”

  “哎呀,你不要抓这里啊!”

  “你.....你什么时候变这么大了?”

  一墙之隔的地方,女生们在快活地交谈,在墙壁的这边,她强忍着在身体中蔓延的酥麻感觉,努力地想要不让自己发出声音来。但越是想要忍耐,就越是忍不住。在身体被抱起,后背靠在墙壁上后,她再也忍耐不住,胡乱地将毛巾塞进了嘴里,这才避免了被隔壁察觉。虽然是主动过来的,虽然是喜欢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但是并不能被同学们真的发现呀!

  良久,她的身体猛然抽搐起来,手臂在结实的肌肉上又抓又挠,好一会才平静下来。

  第四百八十六章 饮品

  “尊敬的首相先生,我有两个好消息向您汇报,第一个好消息是中国同意参加明年的奥运会,他们将会派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前往伦敦;第二个好消息是帝国在华的贸易额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美国人因为战败而废弃了《排华法案》,但是失去的市场没那么容易重新占领,这给了帝国扩大与中国贸易的机会。”

  朱尔典放下钢笔,端起咖啡走到窗户边上,眺望远处街道上繁忙的景象。咖啡豆是云南产的,就味道而言,跟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没什么区别,反正朱尔典是喝不出来区别。正对着英国大使馆的三岔路口那边好像出了什么事情,有警察吹着哨子赶了过去。尖锐刺耳的哨子声传出很远,朱尔典皱着眉头将窗户关上,回到桌子边上继续写信。

  写信只是一个形式,不是真的要将信邮寄回伦敦,等他写完了,就会让大使馆里的工作人员用电台发出去。中国发展的很快,但是还没有办法直接将电话打到英国去,不然的话就会更加方便。

  朱尔典将咖啡放下,开始继续写信。

  “........但并不是所有消息都是好消息,帝国在华的市场份额增加了不少,可是德国增加得更多。除了机械设备,中国几乎不需要任何东西,他们有煤炭和铁矿,也有木材和其他任何东西,我们的布匹遭到了松江布和沧州布的阻击,中国人生产的布匹不如印度布精美,但是价格更便宜.........”

  “.......此外,中国得到了半个印度支那和菲律宾,不再需要从帝国进口粮食.........”

  中国政府声称不谋求争霸,也没有发展大海军,但就算是中国真的不谋求争霸,工业实力的提升本身就会对英国的利益产生冲击。

  “.......诚然,德意志是帝国目前最大的威胁,但也不能忽视中国人的威胁,”朱尔典停顿了一会,重新组织了语言,“......强大的中国必然会向外投射力量,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帝国需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日本.......”

  林永昌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人民军是一支防御性的力量,但朱尔典从来就不相信那些鬼话。常备军一百五十万是用来防御的?这是想要防御谁?

  或许是看到了中国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或许是在中国吃了很多亏,也有可能是出于封建——资本联合统治阶级的本能,朱尔典对林永昌和人民党是深恶痛绝,认为人民党的有些政策简直就是邪恶透顶,上下尊卑不分,国家还能安定吗?他不止一次地向唐宁街提出建议,要派几十万大军到远东来,把邪恶的人民党给按死。后来是想要在日本列岛、东南亚和中亚等立方建立一道包围网,将中国给团团包围起来。

  他的提议太过于异想天开,被内阁否决了一次又一次,后来首相大人也烦了,不得不委婉地表示,英国驻华大使的工作范围是在中国,而不是反过来指导内阁怎么工作。

  朱尔典很受伤,明明他才是对的,中国迟早会颠覆帝国的霸权,可是唐宁街的那些人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是对远东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德国人只是想要更多的殖民地,而中国人却是想要颠覆整个殖民地体系!

  人民军的战斗力让朱尔典非常忌惮,中国发展的速度则是让朱尔典觉得恐惧。他觉得现在的中国就像是二十年前的德国,快速的工业化带来了实力的快速提升。等到中国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像德国一样追求海洋霸权。

  匆忙的脚步声由远而近,紧接着敲门声响起,朱尔典将信折叠好放进抽屉,冲着外面说道:“进来。”

  秘书神情紧张地走了进来,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大使先生,莫里循先生被中国人抓了。”

  莫里循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现在是《泰晤士报》的记者,平时写一些远东发生的事情,也兼职冒险家和间谍,他被中国人抓了?难道是进行间谍活动的时候被发现了?

  朱尔典有点头痛,他想到了阿克毛,阿克毛是个鸦片贩子,被中国人抓了之后,直接导致了人民军和英国舰队之间的炮战。即便大英皇家海军世界第一,也没办法逼迫中国人在鸦片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唐宁街也不愿意为了一个鸦片贩子跟中国打仗,时代已经不同了,贩卖鸦片在欧洲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

  要是内阁为了阿克毛而开战,必然会导致所在党派的支持率降低。工党放弃了“宪章运动”,但是影响力依旧很大。

  朱尔典的脑袋里面冒出了一个念头,莫里循该不是也贩卖了鸦片吧?中国政府对鸦片这些东西是零容忍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超过一定的数量,抓到了就枪毙。

  好在莫里循并没有那么蠢,他被抓的原因不是因为贩鸦片,而是因为“走私文物”。走私文物..........朱尔典对此也不意外,欧洲人有把各地文物弄回去的传统,埃及那边的文物都快被英国佬和法国佬挖光了。可怕的欧洲人把金字塔里面的木乃伊拖出来磨成粉,然后当做是饮料喝下去。

  这种风潮曾经在整个欧洲流行,木乃伊都被他们吃光了,后来就开始在欧洲的墓地里面挖尸体。有一段时间,墓地里面经常有尸体失踪,除了被野狗叼走外,就是变成了欧洲人的饮品。

  听到秘书说莫里循是因为“走私文物”被抓的,朱尔典松了一口气,“走私文物”罪不至死。但是随即,他的心中就生出愤怒和羞愧,什么时候大英帝国的子民要受到野蛮人法律的审判了?

  额,好吧,中国现在是列强的一员,不能继续被称作野蛮人。就算是野蛮人,那也是列强。朱尔典只能将怒气压下,然后派人去跟中国方面进行交涉。总不能让莫里循去西伯利亚种土豆吧?

  走私文物不是贩卖鸦片,私底下做些交易就是了,让中国政府把莫里循驱逐出境,公开审判会对帝国的威望造成损伤。

  第四百八十七章 当惊世界殊

  “我没有走私文物!”

  莫里循坐在椅子上,对坐在对面的大使馆武官抱怨道:“我那是考古!考古!不是走私文物!”

  他瞥了一眼对面的管理警察,再次强调,“不是走私文物!”

  武官表情严肃地摇了摇头,说道:“是不是走私文物不是你说了算的。”

  莫里循道:“我需要一个律师!”

  “你会有律师的。”

  听闻会有律师辩护,莫里循的脸色好看了一点,他满怀期望地问道:“能无罪释放吗?”

  “这个.......估计很难,大使先生的意思是你在法庭上认罪........”

  “我没罪!”

  “你听我说,莫里循先生你在法庭上认罪,中国政府会判你几年的监禁,但是你不会真的进监狱,而是被驱逐出境。以后不能进入中国和其他中国人的地盘.......”

  站在莫里循身后的管理警察出声提醒,“请注意,会面时间还剩下最后三分钟。”

  莫里循加快速度说道:“请给我送一条干净的被子........黄油和牛肉......最好是能多送几包烟.........”

  武官一直板着脸,这时候终于忍不住了,“难道他们虐待你了?”要真是这样,那可是个好消息!

  “唉,称不上是虐待,”莫里循叹气道:“但你知道的,这里不是伦敦,生活条件很差,我没有被虐待,只是不习惯。”

  武官失望了,他点了点头,说道:“我会让人明天送来的。”

  因为私底下达成了协议的缘故,莫里循走私文物的案件很快就开庭审理了。事实确凿,人赃俱获,没什么可分辨的。鉴于莫里循先生良好的认罪态度,法庭判了莫里循三年的监禁,也就是俗称的“坐牢”。同时宣布将澳大利亚人、《泰晤士报》记者——

  莫里循——驱逐出境,三年的监禁将在澳大利亚执行。

  “我真傻,”从法庭出来后,莫里循有些悔恨地说道:“我单知道中国人在抓间谍,没想到还要抓考古的,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应该去敦煌.......我是去考古的,不是走私文物,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

  “好了好了,你就不要再说了。”

  朱尔典抽了一口雪茄,不耐烦地说道:“你是要回伦敦还是要去中亚?”

  “去中亚?那边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中国人跟俄国人又打起来了。”朱尔典再次抽了一口学家,吐出白色的烟雾,幸灾乐祸地说道:“中亚不是东北,北极熊必将会给中国人一个难忘的教训。帝国需要掌握更准确的消息,莫里循先生,你愿意去中亚吗?”

  “我能说不吗?我还是想留在中国.......好吧,那我什么时候走?哦,已经定好船票了......谢谢您,大使先生,要不然我就要被关进监狱了。”

  朱尔典将莫里循给塞进了去印度的轮船,然后乘坐火车赶往武汉。中国人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竣工了,马上就要举行通车典礼,中国人的很多大领导都会去现场,各国大使也接到了邀请函。武汉长江大桥不算前期的勘探和测量选址,前后修了两年半的时间,耗资之巨,工程量之大,即便是放在欧洲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更不用说是在远东了。

  唐宁街的那些人真应该亲自过来看看,中国人已经能自己修建长江大桥这样的巨大工程了!英国引领了工业革命,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掉了队,先是被美国赶超,随即连德国的工业实力也超过了英国,再这么下去,连中国都要比不上了!

  武汉长江大桥堪称是建筑史上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的实力,不过也还是有能让朱尔典心安的地方。大使先生就认为桥造得太大了,中国人就是好大喜功!但是他随即就想到了长江大桥的造价,要是换成英国公司来造这么一座大桥,价格至少要翻上三倍.......不,至少要五倍!

  这么一想,他就又有些泄气了。

  武汉长江大桥即将通车,最高兴的不是一力推动此事的林永昌,也不是有一般时间住在工地上的詹天佑,而是铁道部部长孙中山。孙文曾经放出豪言,“要在中国修二十万里铁路”,后来又说“如果中国能修三百五十万里铁路,既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啧,三百五十万里铁路,他也真能说,无怪乎会被叫做“孙大炮”,这炮放得,可真是大。

  但不管孙文是不是喜欢放大炮,现在他是中国的铁道部部长,通桥典礼这么重要的事情自然是不会错过的。不光不会错过,他还要在典礼上发表讲话。

  实际上他这个铁道部部长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有时候孙文也会怀念在广州当大总统的日子。虽然那时候也是被下面的军阀给架空了,好歹还能有一些实权,还有几百上千人的卫队不是?现在当了铁道部部长,连卫兵都是政治保卫局派来的,说是保护,难道就没有监视的意味?

  有一些旧部很不满意现在的待遇,想要重新回到过去那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日子,吴稚辉、蔡元培和张静江那些人话里话外也有同样的意思,孙中山不敢说自己没有心动过,人民党的霸道让他心生怨恨,但是人民政府做出的功绩是是实实在在的,林主席已经做到比他想象更好的程度。

  既然这样,那还折腾什么?孙中山不会承认自己是害怕了,坚持认为自己现在的选择是为了让中国变得更好。吴稚辉那些人,就是想不开。还有宋三姑娘,安安分分的过日子不行吗?非得要折腾!

  孙中山站在大桥中央,手中拿着演讲稿,对着密密麻麻的人群,“.......长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航运的黄金水道,但同时也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所有北上南下的物资都要经船舶转运,而位于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来往铁路也因此中断........”

  “因为武汉三镇来回都得要坐船很费劲,所以一定要修桥,一定要公铁两用!”

  “同志们,朋友们,武汉长江大桥今天正式通车了!这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光辉胜利!”

  孙中山慷慨激昂的演讲完毕后,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即掌声更加热烈了,因为林主席站了出来,当场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现场的人民群众,还有所有收听广播的百姓,

  都在第一时间听到了这首《水调歌头》,掌声变成了欢呼声。

  “人民党万岁!”

  “林主席万岁!”

  欢呼声响遏行云,群众们的感情史如此的炽热,像是要将空气都点燃了。

  第四百八十八章 鲁登道夫

  柏林,忘忧宫。

  侍从拿来一封电报,“陛下,中国总统给您的回电。”

  威廉二世接过来看了看,上面都是一些感谢的措辞。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有不少德国工程师的参与,再加上威廉二世先前发去了祝贺的电报,因此才有了林永昌的回电。德皇想要的不是感谢,而是军事联盟。英国之所以强大,主要是因为有将近三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四万万民众,所以英国能推行“两强原则”。中国之所以能在陆地上所向披靡,就在于有广袤的国土和高达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这简直就是一个加强版的俄国,另外一个“压路机”。

  三四年前,欧美列强将中国当做是弱化版的俄国,但是事实证明,中国不是弱化版的俄国,而是加强版的“压路机”。中国不光是军事力量比俄国强,就连政治和外交也比沙俄帝国做的更加出色。北极熊向外扩张的手段非常粗暴,吃得太多往往消化不良,人民党的手腕就要高明的多,在国际上纵横捭阖,跟列强斗而不破,有争斗,有竞争,但都没把事情做绝,还有跟各大列强合作的余地。

  沙俄就不行,他们爱走极端,要么是一根筋地跟英国或是法国作对,要么就转过头来死命地抱住法国人的大腿。要么是高呼着要解放全世界,要么就被忽悠瘸了练天魔解体,在另外一个时空里面,俄罗斯全面投降,想要加入西方世界,被北约抽了一次又一次,依旧痴心不改。直到北约一再东扩,都扩到乌克兰了,所谓的大帝依然放不开手脚。

  导师或许手腕比主席更强,主席能忍受三人团的胡作非为,导师却是悍然宣称议会一点用处都没有,农民代表不了俄国的利益,然后带着少数派的布尔什维克车翻了其他党派,又打跑了列强联军,端的是厉害非凡。看看导师的那些战友吧,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托洛斯基,等等,各有各的问题,有时候表现的就像是猪队友一样,导师就是带着这样一群人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表现的根本就不像是一个毛子。哦,导师本来就不是俄罗斯人来着。

  钢铁同志的手段就要比导师差得远了,简单粗暴就是钢铁同志的写照,这才是真正的“沙皇”、“独裁者”、“所有俄罗斯人的小爸爸”。后世的什么大帝比钢铁同志差远了,更不用说跟导师和主席比。

  至于尼古拉二世,他太软弱了,一点也不像是个“沙皇”,

  威廉二世对尼古拉表弟的看夜袭群:六九肆九,③⑥壹三五法是越来越低,容克军官团的意见也是差不多。在远东吃了大败仗后,沙俄的国际声望下降了许多,“压路机”的名声也吓唬不到人了。容克军官团的不少将领认为实施“施里芬计划”的条件已经成熟,既然俄国这么拉胯,那就先集中兵力打垮法国,再反过头来收拾沙俄这个泥足巨人。

  但是鲁登道夫并不认为俄国人的战斗力很弱,不是俄国人变弱了,“压路机”依旧是那个“压路机”,只是因为在东北跟人民军作战,这才表现得很糟糕。按照鲁登道夫和在中国的同僚们的看法,俄军和德军之间的战斗力在1:2左右。若是有一个好的将领,比如说像是尼古拉斯大公那样的,俄军能爆发出很强的战斗力,或许不能正面击败同等数量的德军,但对付奥匈帝国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另外,俄国的人口比德国多得多,能够动员起来的部队是德国的1.5倍。只要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沙俄陆军依旧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鲁登道夫和那些在中国工作过的军官们非常推崇人民军的战斗力,这引起了总参谋部和将军们的不满。小毛奇就认为鲁登道夫言过其实,在中国染上了一堆坏毛病,已经不是一个合格的参谋了,更没办法做一个合格的将领。

  因为出身中下层阶级的缘故,鲁登道夫在德国军队中没少受到歧视,原本也就这么认了。从普鲁士到德意志,都是这么过来的,上层人就是上层人,下层人就是下层人,在军队里面跟在社会上都是一样。

  “原先并不觉得生活这般黑暗,直到见过真正的光明。”

  在中国待了几年,鲁登道夫等人见识到了另外一种军队体制,“能者上,不能者下”,人民党和人民军一直以来都坚持这条理念。在中国,决定一个人位置的,不是出身高低,而是能力大小。见到过人民军的治军理念和方法,鲁登道夫越发不能忍受德意志军官团的陈规陋习。

  回到柏林后,他不再像是以前那样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而是好几次跟总参谋部对着干。作为写出了《总体战》

  的猛人,鲁登道夫自认为军事能力不在任何人之下,他凭什么要忍受不公平的待遇?

  马克斯*霍夫曼和其他去过中国的军官都站在了鲁登道夫这一边,能被派到中国去的,都是有点身份,但是身份又都不太高的人,天然地就跟鲁登道夫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除了他们这些人,还有不少中下层的军官明里暗里支持鲁登道夫和马克斯他们。

  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在欧美,除了极少数特例,王侯将相就是有种的。英国在大航海时代可以给海盗爵位,所以英国在那段时间中暴发出了强大的力量。等到英国又转向保守,重新开始排资论辈,讲究出身,整个帝国就显得暮气沉沉了。德国的情况比英国好一些,创新度和活力都比英国强,但是跟普鲁士时代相比,那又差了一截。

  鲁登道夫等人和总参谋部为首的将军们矛盾越来越大,德皇威廉二世便给了鲁登道夫一个师,让其训练三个月后,跟另外一个德国陆军师进行攻防演习。行不行不是嘴上说说的,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