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60章

作者:风兮破地

  行委员会同杜马代表达成协议的计划,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但是他没能成功。

  孟什维克这时候才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只是少数派。在选举中,孟什维克轻轻松松地就打败了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随后,临时政府要求奥尔加女皇解散不合法的沙皇政府,并向英法去电声明会将坚持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英国和法国绝不能允许俄国退出战争,好几次西线战场上英法联军就要被打穿了,是俄军一次又一次地造东线发起猛攻,给英法联军解了围。要是俄军退出了世界大战,德奥联军就能将一百多万陆军转用到西线或者是南线。

  不管是哪种情况,那都将是协约国的灾难。

  林永昌没有理会俄国临时政府的要求,也没有理会协约国的抗议和威胁,他带着部队继续向西方前进。到了三月下旬的时候,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的波兰师已经到达了叶卡捷琳堡。从叶卡捷琳堡往东直抵海参崴,漫长的铁路线已经处于中俄联军的控制之下。

  在已经控制的土地上,联军用刺刀推行了“土地改革”,将所有的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平均分配给农民。这种举措激起了地主和贵族——这两种身份往往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反对。

  人民军在中国有着丰富的镇压反动派的经验,西伯利亚军对付反动派也不含糊,俄国在亚洲部分的地主和贵族们没能翻起来什么风浪。农民分到了田地后,各个都是高呼奥尔加陛下万岁。工人们有了工作,能得到面包和各种消费品,也很快的稳定下来。

  事情并不完全是一帆风顺,也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问题不大。在“全俄肃清反动派及怠工非常委员会”成立后,枪毙了三千多人,剩下的事情就是到处抓人回去干活。倒不是缺少人手,中国有三倍于俄国的人力,就算将火车线上的工人全部换成中国人也不是不能做到,但是那样成本就太高了。

  而且,也不能放任工人无所事事,一群饥饿的青壮年是危险的不稳定因素,必须要给他们找点事情做,同时填饱他们的肚子。

  俄国人民党讯速地壮大起来,在东方的大地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党组织。所有的城镇和村子里面都有了党员和党小组,凡是有三名党员的地方,就要成立党组织。因为俄国的亚洲部分更加落后,工人数量不是很多,“土地改革”的威力显得更大。

  当然,推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还是死了不少的人。林永昌搞得这一套是夺取了大地主大商人的财产分给其他人,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总是有人会跳出来的。

  “俄国人需要一个残暴的统治者,用皮鞭给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林永昌这样对奥尔加说,“不过我们可以把事情做的巧妙一点,你来当好人,我来当那个拿鞭子的独裁者好了。”

  对于跳出来的人,自然是该枪毙的枪毙,该流放的流放。以前林主席就很喜欢将犯罪分子流放,而俄国是有流放传统的,当然是要将之发扬光大。

  连接连州和乌鲁木齐的铁路还没有修通,现在才修到哈密,后面还有600多公里的铁路要修。修到了乌鲁木齐之后,还要继续往西修铁路。此外,还有一条公路也在修建中,那也需要很多的人手。肃反委员会后来都减少了枪毙的判决,反动派大多是给流放到西域修路去了。

  以前流放的地方很多,去漠北放羊,去西伯利亚挖土豆,或者是去青藏高原上养牦牛,还有到库页岛上挖石油等等,有很多选择,现在就只要刦西域一个选项。

  没有铁路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力有限,有必要再修一条通往中亚的铁路线。中央已经决定了,在铁路修到乌鲁木齐之后,还要继续往西修,一路向西修到伊朗境内去。

  因为天山山脉阻挡的缘故,通往马什哈德的铁路要绕一大圈,路程延长了不少,但是施工难度却降低了。修筑铁路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是在山脉中打隧道。要是有机械设备还好一点,但往往很多地方是没办法上机械设备,只能靠人力一点一点敲的。

  开凿隧道的时候,有时候一天只能前进一两米,一条隧道挖个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情。绕道就绕道吧,只要修路速度能提上来就行,现在缺的就是时间。

  俄国人民党在建立基层组织的时候,最主要的事情是恢复秩序,让工厂和铁路恢复正常运转,同时让农民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可以想象,俄国的局势不是一时半会能稳定下来的。在混乱的时代,粮食是跟军火一样的硬通货。

  第六百一十六章 下一场战争

  柏林,皇宫。

  鲁登道夫已经没有了刚当上总参谋长时候的意气风发模样,也没有了击败罗马尼亚,掠夺了大量食物和油料等物资后的兴高采烈,现在的他满身疲惫,眉头不自觉

  地皱着。很明显,现在的局势对德国及整个同盟国极端不利。

  去年的日德兰海战中,公海舰队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14艘战舰,自身的伤亡只有皇家海军的一半,德国政府因此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公海舰队再也不敢进行主力决战了。

  这些事情发生在鲁登道夫当上总参谋长之前,而且这是海军的事情,跟他的关系不大。反正大家伙一开始就没指望海军能车翻英国佬。但是陆军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这才是鲁登道夫愁眉不展的原因。

  在过去的1913年,德军的战斗力依旧是比英法联军强的,俄军就更不用说了,但那是建立在兵力1:1,或者至少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但事实是,同盟国的兵力远少于对手,这导致了同盟国只能在一个或是两个战场上取胜,在其他方面就会被打的灰头土脸。

  到了1913年底,包括所有战线在内,协约国拥有425个师,同盟国只有331个师。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手里。即便德军杀到了巴黎城下,即便德奥联军在罗马尼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依旧不能改变同盟国在战略上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

  鲁登道夫采用西守东攻的战略,为同盟国夺取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可是国内缺少粮食和其他生活消费品的情况越发的严重了。好在冬天终于熬过去了,国家得以继续运转下去。

  开年之后,冰雪尚未融化的时候,鲁登道夫就指挥德军在东线发起了连续的进攻,消灭了十多万俄军,并将弗拉基米尔*伊利奇邓然放回了俄国,想要以此来搅乱俄国的国内局势。总参谋部的计划成功了,俄国豁然爆发了动乱,或者说是革命。

  但是总参谋部的计划也失败了,在俄国发生了革命之后,最后一个尚未参战的庞大势力也下场参与到了欧洲的厮杀中来,虽然东盟没有对同盟国宣战,但是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俄国的新沙皇宣称要退出世界大战,这很好,对德国来说是非一般的好消息。可是奥尔加一世通过中国驻德大使馆传过来的停战条件是:不割地,不赔款,俄国和同盟国之间的边界恢复到1911年开战之前。

  但这是德国最高统帅部所不能接受的,德军东线的伤亡超过了一百二十万,消耗的物资不计其数,现在还占着俄国的大片土地,怎么可能无条件地恢复到开战之前的边界?

  即便奥尔加一世后来表示可以将罗马尼亚从停战条件中剔除,那也不行啊。德国必须要从俄国得到数以百万吨计的粮食和各种战略物资,才能将战争继续下去。但若是继续打下去,东线战场将会继续牵扯同盟国,特别是德军的有生力量,说不定将来中国及整个东盟也会变成德国的敌人。

  在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加入了协约国,美国大兵正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欧洲,甚至已经承担了一段战线的防守任务。王师的战斗一如既往的不靠谱,可美军再怎么渣也比意大利军队强的多了。

  最主要的是美国佬给协约国带来了100亿美元的贷款,哪怕美军的战斗力差一点也没关系,有了这么多钱,加上美国的人力,耗也把德军耗死了。德军的技战术水平比美军强一个档次,可是人力已经快要耗尽,要是等到美国真的将百万大军运到欧洲,德军只怕很难继续在东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西线可能守不住,东线也是一大堆问题。要是东盟也对同盟国宣战,那德国就是在跟全世界开战。之前曾经有过这种壮举的,是远东的慈禧太后,结果么,慈禧太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鲁登道夫皱着眉头想了一会,现在的局势非常棘手,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才有可能乱中取胜。鲁登道夫有一个好主意,可惜除了霍夫曼和极少数人之外,没人认为他是对的。

  但是鲁登道夫知道,那是获取胜利的唯一机会。

  想到这里,他又有些愤愤不平起来,要是早听他的,现在已经逼迫俄国退出战争了,哪里还会有这么多麻烦的事情?但是事已至此,抱怨是没有用处的,只能想方设法地解决目前的问题。

  他没有想过要是早点对俄国下手,中国就会更早的介入。或许他想过了,但人类总是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的。

  侍从武官从长廊那边走了过来,“鲁登道夫将军,兴登堡将军,还有诸位先生,陛下已经到无忧宫了。”

  鲁登道夫看了看边上的兴登堡,对方跟自己有些不对付,不过他并不在乎。总参谋长是所有德国军人的顶点,不管是谁坐到了总参谋长的位置上,都是要面对其他人的羡慕嫉妒恨。他还知道军队中有一个“反夜袭群:陆玖四⑨,三陆壹三伍鲁登道夫”的小集团,就跟之前的“反法尔肯海因”小团伙一样。

  这是正常的事情,不用在意。

  鲁登道夫站起身

  来,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军装,昂首挺胸,大踏步地朝着长廊的方向走去。兴登堡和赛克特等人随后跟上,按照军衔和职务排成了一长列。德军军纪森严,等级分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普鲁士是军队拥有的国家,现在换成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一样。容克军官团的势力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即便是连威廉二世也不能不考虑军官团的意见。要不是容克们内部有着斗争,分分钟就把德皇威廉二世给架空了。

  有时候,鲁登道夫也会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跟容克的那些真正豪门不是一路人,所以才会被推到总参谋长的位置上来?就跟前前任总参谋长路德维希*冯*毛奇一样。

  不过这种想法来的快去的也快,鲁登道夫觉得自己的能力完全配得上总参谋长的职位。他调整好了情绪,准备迎接下一场战争。

  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的战略

  鲁登道夫需要说服德皇威廉二世和其他同僚,这是另外一个战场,甚至比真正的战场来的还要凶险。跟协约国打仗总是有办法的,但是在制定战略这种事情上,他要面对的是自己人,总不能掏出枪来把他们都给击毙了。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将决定着德国未来的战略方向,鲁登道夫和小毛奇等人商量过许久,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过其他人也都有准备,成败胜负尚未可知。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面,鲁登道夫“西守东攻”的战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罗马尼亚和俄国抢到的粮食极大地缓解了同盟国缺乏粮食的困境。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鲁登道夫的战略又是失败的。美国已经直接参战,中国也介入了俄国事务,德国在战略上的劣势越发的明显。

  在抛出自己的计划之前,鲁登道夫先进行汇报,“.......我们的军工产能比上一年增强了17%.......新型坦克已经生产了十四辆,到下个月结束,坦克的数量将会超过一百辆........”

  德国人和英国人一样,都在堆砌坦克的装甲和火力,他们不是将坦克当做一种机动作战的武器,而是定位成了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移动炮台。在堑壕战大为流行的现在,也不能说这种思路就是错的。

  毕竟,坦克被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在一号坦克被英法联军用各种方法锤爆之后,德国人上马了“二号坦克”计划。

  更强劲的发动机,更厚的装甲,更粗大的炮管和更多的机枪,“二号坦克”不是精益求精的工艺品,也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严正和测试,只是“一号坦克”的放大版而已。

  “二号坦克”的重量达到了五十吨,比“一号坦克”重了一倍多。这还不算完,德国的工程师们在研制一种改变战局的终极武器,要将坦克的重量一举增加到120吨。听起来很离谱,实际上也很离谱,但是德国佬就是喜欢这种东西。他们不光是想要建造120吨的坦克,还准备建造一种超级大炮,能够从凡尔赛直接轰到巴黎。

  总参谋部的人连名字都给起好了,“巴黎大炮”,听起来就知道是要干什么的。内外交困的德国人现在痴迷于各种末日武器和终极武器,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已经没有获胜的可能了。

  “.........但是我们损失了许多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士官.......新征召的士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纪较大的预备兵,以及未到达应征年龄的青年,他们不但缺乏军事训练,而且体力也跟不上........”

  德国陷入了普遍的饥饿之中,吃不饱饭当然会没有体力了。人民在挨饿,军队也是一样。将军和高级军官们还能喝上葡萄酒,但是下面士兵每天的补给已经一减再减。

  德军在战场上的初期表现明显好于英法联军,不光是因为德军训练有素,技战术水平更高,也因为德军普遍嗑药。德国的化学工业非常发达,超过了英国和美国,研制出了好几种兴奋剂。在打仗的时候给士兵服下,能让士兵们在短时间内不知疲倦,甚至不怕伤痛,无惧生死,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嗑药不是万能的,没有和足够的食物,嗑药也不能让德军的士气振奋起来。药劲上头的时候,那是爽的要飞起来,爽完了之后又会空虚寂寞冷。

  随着嗑药次数的变多,兴奋剂能起到的效果越来越差,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加上协约国也从某东方大国进口了大批的兴奋剂,德国大力丸已经失去了优势。英法等国不光是进口神功大力丸,在拿到配方后,也是开足了马力生产,然后给前线所有的士兵都用上。

  在西线战场上,就是一群瘾君子和另外一群瘾君子在杀来杀去。堑壕战是如此的残酷,不嗑药的话,绝大部分人都撑不下去。

  鲁登道夫的汇报还在继续,“.

  .......美国派往欧洲的军队数量已经超过了四十万........”,因为菲律宾战争的原因,这个时空的美国不需要动员就能派出几十万军队,“......中国派往俄国的军队数量超过了一百万,有可靠消息称,以中国为首的东亚联盟会继续投入一百万军队.........”

  等到鲁登道夫说完后,宫殿里面沉默了片刻。美军宣称要往西线派一百万军队,而中国人已经派出了百万大军,还要再派出一百万部队。

  “中国人是要吞并俄罗斯吗?”

  威廉二世提出了问题,并很快得到了回答,“不,他们要的是联合统治。”联合统治在欧洲流行过一段时间,哈布斯堡最擅长搞这一套,奥匈帝国最开始就是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联合统治,后面才变成了帝国。

  “如果由外交部提出和中国平分俄国,中国人会不会改变主意?”

  鲁登道夫摇了摇头,“林是不会那么做的。”

  威廉二世叹了口气,“那么,我的将军们,你们对目前的局势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鲁登道夫看了看兴登堡和赛克特等人,间他们都没有率先开口的意思,于是将自己的计划抛出来.........一部分。“尽快在东线达成停战,然后将兵力转移到西线,趁着美军主力尚未到达,主动发起进攻.......”

  边上似乎传来冷笑的声音,鲁登道夫只当做是没听到,“.........只要能夺取巴黎,就能结束这场战争。”

  兴登堡的资历比鲁登道夫高多了,他在1903年就当了上将,一直将总参谋长的职位看做是他自己的囊中之物,但是施里芬伯爵离职后,皇帝陛下却让小毛奇当了总参谋长,接着又是法尔肯海因。在法尔肯海因当总参谋长的时候,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等人结成了“反法尔肯海因同盟”,一起动手把吃了败仗的法尔肯海因搞下台了。

  但是兴登堡万万没想到的是,鲁登道夫这个后辈居然成了新的总参谋长,差点没给他气坏了。

  现在,鲁登道夫提出了新的战略计划,兴登堡就用冷淡的语气开始挑刺,“首先,东线怎么实现停火?我们要跟哪个政府谈判?是圣彼得堡的临时政府,还是弗拉基米尔*伊利奇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亦或是俄国的女沙皇?”

  第六百一十八章 交谈

  现在有三个宣称是代表了俄罗斯人民的政府,临时政府,苏维埃政府和奥尔加沙皇政府。这只是三个最大的,在俄国广阔的土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杜马和地方组织。

  临时政府是由自由主义份子、大地主和大商人组成的,他们表示要跟同盟国继续打下去,直到取得胜利。对临时政府的议员们们来说,获得世界大战的胜利,然后享用丰厚的战利品,这才是最美妙的事情。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会死多少人,那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了。

  奥尔加沙皇政府倒是没想着继续跟德国拼个你死我活,还想要推出协约国,停止和同盟国的战争。但是,奥尔加沙皇政府提出来的停战条件是无条件停火,并且将国境线恢复到1911年开战之前。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打了三年多的仗,双方光是军队的伤亡就有四五百万。若是算上死于战火的贫民百姓,以及因为战争而带来的饥饿、寒冷等因素而死去的人,数量能有几千万。

  德国政府绝不会同意跟俄国达成无条件的和平。

  苏维埃政府的大部分人也不同意割地赔款,但是弗拉基米尔*伊利奇同志有不同的看法。假意改信,日后悔过........先签订条约,然后再撕毁就是了。

  出尔反尔,双标,这都是帝国主义者的标配,伊利奇同志有着灵活的做事方法和道德底线,难道帝国主义者摸得,他们布尔什维克就摸不得吗?

  对于德国政府来说,愿意割地赔款的弗拉基米尔*伊利奇是最好的选择。他们将伊利奇同志给送回俄国去,本来只是想要扰乱俄国的后方,现在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德国政府想要更多。

  “我们必须继续进攻俄国,以促使俄国内部发生有利于德国的变化。”

  “苏维埃?不,他们不是最好的选择。”

  鲁登道夫摇了摇头,“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太弱了,他们坚持不了多久的。”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道:‘我们应该同沙皇政府进行谈判!’

  奥尔加女皇得到了绝大部分将领的效忠,背后还有中国支持,能够将临时政府和苏维埃给一起镇压了。

  威廉二世和兴登堡等人都赞同这个看法,力量的差距是如此之大,胜负没有任何悬念。“中国人一定等这个机会很久了!”

  “谁说不是呢?”

  “据悉日本政府在澳洲发现了巨大的铁矿,储量惊人!”

  威廉二世烦闷地挥了挥手,让议论纷纷的众人安

  静下来,“德意志不能接受无条件的和平!如果沙皇政府不能给出令德国满意的赔偿,那么我们就不能跟他进行谈判,即便沙皇政府背后有中国支持也是一样!”

  “陛下所言极是!”

  “如果俄国人不给出足够的赔偿,那我们就自己去取!”

  有人突然异想天开的提出来了一个新的建议,“德国可以帮助俄国人抵抗中国的侵略!”

  这个建议让宫殿中又安静了下来。威廉二世先是惊讶,然后笑了起来,“不错,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试试。”

  德皇威廉二世向来以轻佻和暴躁而闻名,但轻佻和暴躁只是表象,威廉二世是个实用主义者。只要有用就行,他并不在乎手段如何,也不在乎自身的风评。帮助俄国抵抗中国的侵略?这个建议就非常的有趣。

  鲁登道夫皱了皱眉头,对皇帝陛下说道:“沙皇俄国可以向我们提供食物和其战略物资,只要我们能拿出黄金白银等硬通货。”

  外交部长立刻站了出来,“我们没有收到这样的消息。”

  鲁登道夫瞟了外交部长一眼,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是奥尔加沙皇的特使在秘密接触时提出来的。”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答应!”

  “要是给俄国以喘息之机,终将酿成大患!”

  “我们必须彻底解决东线的威胁!”

  最高统帅部需要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俄国,俄国是破碎了,但是中俄联合体这个庞然大物却出现在了世界岛的东边,这是比俄国更大的威胁。总参谋部悲观地认为,一旦奥尔加沙皇收拾好了俄国的烂摊子,就会有上千万中俄联军从东边杀过来。

  因为战争的缘故,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的德国,若是再加上日本、朝鲜、西伯利亚和俄国等国家,东方阵营的钢铁产量至少超过了德国三成。而德国不光是在东线打仗,还有一个消耗更大的西线。

  威廉二世问鲁登道夫,“我们不能从俄国得到更多吗?”

  “或许可以,但是.........”,鲁登道夫反问道:“陛下还记得十年前的中俄战争吗?”

  实际上,中俄之战开始于15年前,从慈禧太后向万国宣战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是世界大战的预演,战壕,重机枪,迫击炮,地雷,再加上铁丝网,现在的堑壕战术和【步兵渗透】等,都是在中俄战争中出现的。

  威廉二世怎么会不记得呢?德国在那个时候死了一个元帅来着,后来又跟人民党进行了军事合作。“我记得鲁登道军将军你是1901年去帮中国人建立总参谋部的。”

  “是的,”鲁登道夫点了点头,“那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中国人一开始处于极度不利的局面,但是他们一直坚持战斗,并将游击战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威廉二世明白了鲁登道夫的意思,“你是说沙皇政府会用同样的招数对付我们?但我们并不是沙俄军队,德国陆军比沙俄陆军强很多!”

  “游击战,或者是什么别的东西,有了中国支持,俄国人可以一直和我们耗下去。不管是人力还是钢铁,我们都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