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13章

作者:风兮破地

  “那我们来说说政委同志吧,他一个人打趴了七个人?”

  “八个!”

  “他一个人打倒了8个,你们两个才........”

  审讯室的大门被推开,派出所长在门口说道:“他们单位来人了,让他们签字走人。”

  “.......是!”

  东来顺饭店门口的斗殴(派出所认定的)是一桩严重的外交事故,外交部认为“肃反委员会”捞过界了,要求严肃处理当事人。但是,肃反委员会的主席斯大林同志不是善茬,直接将事情上报到林永昌那里去了。

  于是外交部就受到了敲打,中央让他们不要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指手画脚。外交部就只管外交的工作好了,不要搞挟洋自重那套把戏。

  外交部向来是间

  谍案件爆发的重灾区,肃反委员会抓了不少外交官了,两个部门之间的摩擦不少。外交部有机会就给肃反委员会上眼药,其实不光是外交部这样干,其他很多部门,比如说银行和财政部,也很反感肃反委员会动不动就抓人。就算被抓的那些人是有问题的,也应该让银行系统和财政部自己抓人啊。

  但是,不管是有多少不满的声音,肃反委员会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从捷尔任斯基同志到斯大林同志,肃反委员会管辖的范围缩小了一些,但依旧是联盟的强力部门。

  林永昌知道了东来顺饭店发生的事情,先问托洛斯基同志有没有出事。在听说托洛斯基没有挨打之后,便指示将这起案件“大事化小”,不要在报纸和其他媒体上报道了。

  “给我们的同志放几天假,相关部门的领导代我去慰问一下,他们是为了工作才挨打的,不能让自己通知寒心。”

  “........是,国外来的那些同志呢?”

  “他们算什么........算了,让他们养养伤,最先动手的那人驱逐出境,宣布他成为联盟不受欢迎的人,以后不准他进入联盟的领土.......皙子,你觉得这样处理怎么样?”

  杨度笑着道:“我看很好,我就补充一点,那位政委同志可以安排进入党校学习,等学习结束了安排一个更重要的工作。”

  “嗯?”

  “他一个人,赤手空拳地打趴下了8个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嘛。我看政委同志的体魄已经够好了,只要精神上再文明一点,就能负担起更重要的责任。”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两句是孙中山最先提出的,后来林永昌就将之拿过来用了,他是“拿来主义”的信奉者,只要是好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杨度同志说的有道理,那就这么办!”

  林永昌做出了决定,“看看最近我什么时候有空,安排托洛斯基同志跟我见面。”

  “是。”

  第七百八十四章 针对

  托洛斯基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可是工团的重要领导人,是能够影响英法同盟和中美洲工团主义联邦的大人物!联盟却竟然对他如此无理!

  他在愤怒中奋笔疾书,将自己对联盟的不满都倾注在了笔端,写在了纸上。托洛斯基对【人革联】非常关注和重视,比伦敦和巴黎的其他领导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收集【人革联】的政策和制度,并认为【人革联】施行的很多政策充满了欺骗性,是工团主义真正的敌人。

  托洛斯基认为,【人革联】也是必须要消灭的,等到消灭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后,就轮到【人类革新联盟】了。

  在中美洲,在印度,工团和人民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党几乎完全撤出了中美洲,并且将领导印度人民共和国的权力让给了工团。

  【人革联】需要维持左翼政权之间的团结,但是工团没有这样的顾虑。这几年来,工团主义在全世界的猛烈扩张,让包括托洛斯基在内的很多人认为,世界革命的大高潮即将来临,红旗很快就要插遍整个世界了!

  托洛斯基下笔如有神,很快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上万文字。怒气被灌注到了批判的文章之中,托洛斯基渐渐地冷静了下来,再看了看刚刚写好的文稿,略一思索,便将之拿起放在一旁,重新又写了一份。

  【人类革新联盟】是异端,终究是要消灭的,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对联盟进行批判可以,却不能将之推到势不两立的对面去,至少现在还不行。

  “砰砰砰!”

  房门被敲响,有工作人员走了进来,“托洛斯基同夜袭群:⑥九肆⑨,叁陆一三五志,政治局保卫处安排你今天下午去未央宫与林主席见面,你先做些准备吧。”

  “今天下午?”

  “是的。”

  托洛斯基便将第一版的文章给烧了,然后洗漱了一番,又将第二版的文章放进口袋里面。做好了准备之后,就跟着工作人员前往长安的中心。

  去的时候,托洛斯基信心满满,要用道理折服联盟的这些误入歧途的人。两个半小时后,他从未央宫出来,脸上的表情由兴奋变成了沉默,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

  托洛斯基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联盟的笔杆子们也不是吃素的,【人革联】在理论上的研究可比工团要走得更远。别看工团主义革命如今红红火火,但是在建设国家方面,法兰西公社是比不上联盟的,工团主义英国和中美洲工团主义联邦就更不用说了。

  在未央宫内的辩论中,托洛斯基一败涂地,他可以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连拿着机关枪去乡下征收粮食的事情都能干出来,还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

  但是,托洛斯基来长安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哲学上的辩论的,他想要让联盟给出更多援助的要求

  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林主席给出了明确的回复,联盟可以在秋收结束之后继续卖粮食给印度人民共和国,但是必须要给钱。像之前那样的免费援助不会再有了。

  “联盟的最主要责任是为联盟的人民负责,要保证联盟的居民免于饥饿、寒冷和疾病带来的痛苦,印度的事情应当交由印度人民去处理。”

  “如果英法同盟愿意为印度人民提供更多的支援,联盟可以开放铁路和港口,并且可以酌情少收一些运输费。”

  托洛斯基心中积满了怨愤,学生吃不饱饭又能如何?农民看不起病难道会出什么大事吗?这些人怎么就是不懂,现在正是干大事的时候,让人民多牺牲一点难道不是应该的?

  联盟的这些人啊,只知道打自己的小算盘,却不是知道从大处着眼。宏大叙事懂不懂?饿死几个人怕什么?联盟都有超过7万万人口了,饿死个几百万上千万人又能如何?

  哼!托洛斯基恨恨地想道:必须要想办法来扭转联盟的不正确价值导向!既然批判的武器不起作用,那就要上武器的批判了!

  联盟的政治架构是有问题的,这个幅员辽阔,土地面积世界第一的庞大国度非常依靠林永昌的个人魅力和能力,要是林不在了,莫斯科和长安之间的矛盾立刻就会爆发。

  即便是有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欧亚达铁路这两条命脉,欧洲和亚洲依旧没有变成一个整体。长安和莫斯科各有一套领导班子,从稳定的角度来看,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不说宗教政策,联盟大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制度,也遭到了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的反对。

  要不是林永昌在上面压着,联盟内部的各种矛盾分分钟爆炸。托洛斯基对此看的很清楚,不光是他,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点。

  那么,是不是能针对性地做点文章?

  要是成功了,长安这边不好说,莫斯科多半是会能被拉进工团主义联盟之中的。就是这种事情必须要小心行事,一个不好就会酿成重大的外交危机。

  毕竟,现在的英法同盟还是需要联盟的。

  事实上,托洛斯基并不是很赞同用暗杀的手法,他更喜欢发动工人起义。但是有些工团的同志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不必要在乎手段如何。

  从未央宫回来之后,托洛斯基思虑良久,决定还是不管这件事了。他要将精力放在世界革命上,其他的事情就要交给同志们去处理。

  林主席拒绝了继续给印度人民共和国提供免费的援助,托洛斯基并没有气馁,他准备明天再去未央宫一趟。凭着他自己的口才,还是有可能说服对方的.......吧?

  作为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一次两次的失败是不能让托洛斯基放弃的。他经历过的大风大浪多了去,现在的情况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当然,他也没有将所有的指望都放在自己的口才上,他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在尝试说服联盟的领导人之外,托洛斯基还开展了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说,跟斯大林和巴甫洛夫等同志进行了长谈。

  第七百八十五章 急转直下

  托洛斯基想要跟一些老朋友进行长谈,但是很多人还是跟之前一样,把他看成了瘟神,根本就不愿意跟托洛斯基打交道。

  人民党是有严格的纪律的,纪委和肃反委员会也不是吃素的,就算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被各个监察部盯上也不是好事,大家伙没事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托洛斯基在长安开展工作的时候,时间进入了十月,印度的雨季即将结束。中央邦前线的战事重新变得激烈起来。

  印度人民军在得到了英法同盟的一大波援助之后,又发起了“最后一击”。跟往常一样,最后一击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倒是有不好的消息传了出来。西北方向上的印度自治领和南方的皇室土邦联盟出兵向印度人民共和国发起了进攻,印度次大陆上的局势急转直下。

  印度人民军有一批战斗力还算不错的部队,来自英法同盟和中美洲的志愿军也很有战斗力,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战绩,但是局部的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掩盖战略上的失败。

  前线的四十多万将近五十万大军中,除了少数精锐以外,大部分部队早就因为饥饿和其他的一些原因而军纪崩坏了。在三路敌人的夹击下,印度人民军连吃败仗,丢掉了多个城市,一路退回了博帕尔。

  博帕尔是印度中央邦的首府,重要的小麦产区,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博帕尔的小麦产量锐减了一半。印度人民军在撤退的时候抢了一些粮食,剩下的都落到了马德拉斯共和国军、印度自治领军和皇室土邦联盟军的手中。

  印度的道路稀烂,铁路和桥梁都被炸毁了,这导致了印度人民军在进攻的时候艰难无比,轮到德国人指挥的马德拉斯共和国军进攻时,

  同样也被中央邦恶劣的交通条件拖累得欲仙欲死。

  但是,印度人民军在战略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即便糟糕的交通条件为他们争取了一些时间,现在也只是在博帕尔等着挨打而已。

  印度自治领的军队出兵北方邦,皇室土邦联盟的军队沿着西孟加拉湾的海岸线前进,而印度人民共和国暂时没有足够的军队去抵挡这两路敌人。

  在中央邦的战场上,来自工团的志愿军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可是他们的人数太少了,而且后勤补给出了问题,就算是有再强的战斗力,也发挥不出来。

  不光是印度人民军这边受到了后勤的先知,德军和马德拉斯共和国那边也是一样。在铁路和桥梁都被摧毁的情况下,大家都只能甩腿在满是泥泞和尘土的道路上甩腿。

  德国坦克的可靠性比不上联盟的坦克,维修起来更是麻烦,投入到战场上的坦克纷纷趴窝,能开到博帕尔城下的坦克不到四分之一。但就是靠着四十多辆坦克,德军使出了镰刀闪击的战术,击败了印度人民军在城外的部队,差点就直接打到了波博帕尔城下。如果印度人民军的坦克部队没有出现的话。

  双方的装甲部队在一处名为卡哈达的村庄附近展开了坦克大战,上百辆坦克激战了三个多个小时。德军的坦克质量和数量都居于下风,但是依靠着更优秀的战术,迫使印度人民军的坦克部队离开了战场。

  战后,德军将缴获的联盟坦克紧急运往了后方,让工程师对联盟的坦克进行检测。德国的坦克部队最开始有很多是联盟生产的,等到联盟与德国之间的关系走向对立后,德国和联盟各自走上了独自发展坦克道路。

  虽然德军将领很相信德意志帝国的科技实力,但是不可否认联盟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更好。比如说战舰的设计和制造,又比如说新式坦克及变形车的研制。

  “印度战场情势危急!我要立刻和林主席会面!”

  托洛斯基知道了印度战场上的变化后,再次要与林永昌会面。林永昌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托洛斯基的请求,政治保卫部安排的会面地点依旧是在未央宫。

  “印度人民军快抵挡不住了!”

  托洛斯基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也知道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因此一上来就开门见山,“若是联盟不立刻介入,博帕尔是守不住的。博帕尔丢了,加尔各答也有可能会丢失。”

  林永昌一点都不惊慌,印度战场会出现逆转是早有预料的。以印度人民党的那个做派,占的地方越多,崩盘的可能性就越大。“英法同盟可以往印度派出更多的援军。”

  “来不及的。”托洛斯基摇了摇头,“在没有解决国民法国之前,伦敦和巴黎都没办法派出更多的志愿军。因为中美洲的战事,英法同盟暂时也没有那个能力。”

  德国占据了东非和中非的一部分地区,国民法国占领了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是不会提供港口和工团主义份子使用的。

  “联盟也没有余力啊!”、

  “不,联盟有这个实力!”

  托洛斯基挥舞着手臂说道:“只要中亚军区出兵波斯,再以海军切断红海的航运,事情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印度人民军因为扩张太快,战斗力下降了许多,但是跟马德拉斯共和国、印度自治领和印度皇室土邦联盟的军队比起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真正让印度人民军忌惮的是德国派往印度的志愿军,若是联盟能出兵切断马德拉斯共和国陆上和海上的外援通道,德国志愿军的战斗力就会因为缺少弹药补给而被削弱很多。这样一来,交战双方就会重新回到起跑线上。

  印度人民共和国没有什么重工业,马德拉斯共和国也是一样,打出去的每一发炮弹都要从德国运来。马德拉斯共和国能生产一些子弹,不过质量好像不怎么好,而且价格昂贵,还不如直接从德国运过来。

  德意志帝国在本质上跟崩溃了的大英帝国没什么区别,扶持傀儡政权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掠夺资源和财富,德国并没有想要在印度搞建设。即便德国有那种想法,时间上也来不及。

  因此马德拉斯共和国是不具备持久作战能力的,印度自治领和皇室土邦联盟的情况更糟糕,要是买来的弹药用光了,他们就只能用刺刀去打仗了。

  第七百八十六章 适合

  在德国军官团看来,发生在印度的战争是一场低水平的,毫无亮点的烂仗。这个国家的内陆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在铁路被扒光了之后,德军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跟烂泥较劲。

  在撤退的时候,德国军官团带着马德拉斯共和国军炸毁了所有的桥梁和火车站,等到发起进攻的时候,德国人不得不痛苦地将那些炸毁了的桥梁和铁路又给修建起来。

  破坏比建设容易的多,炸桥炸铁路的时候有多么爽快,修复的时候

  就有多么痛苦。哪怕德国派出的军官团都是经过了世界大战检验的,也没办法凭空变出铁轨。修复道路用的钢材和机器设备都要从德国运来,这极大地拖延了马德拉斯共和军的反攻速度和效率。

  印度人民共和国缺少弹药和食物,马德拉斯共和国也是一样,为了将这个傀儡政权维持下去,德国政府不得不通过苏伊士运河运来了大量的食物。

  食物不是分发给百姓的,而是提供给部队的。只有当兵打仗才能有饭吃,这使得马德拉斯共和国军的士气还算是不错,跟印度人民军有的一拼。只要补给到位,傀儡政权的军队也能发挥出一些战斗力,

  德国军官团依旧认为印度军队离一流的军队还差得远。但不可否认,经过德国军官团整编和训练的部队还是能承担一些战斗任务的。

  “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

  发电报的声音在帐篷中不时响起,赛克特将军对周围的声音毫不在意,他自动过滤了所有的声响,正在对着地图沉思。印度人民军将领的指挥水平不高,士兵的技战术水平也不高,但是有很多厉害的武器,像24式坦克和各种变形车,在战场上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虽然印度人民军的军纪几乎荡然无存了,但是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是有很多硬骨头,即便是面对德军的进攻也能抵抗好一阵子。只要战斗进入到胶着状态,印度糟糕的交通条件就会让战事朝着烂仗的方向发展。

  在雨季的时候,这种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了。只要战争变成了在烂泥里面打滚,印度人民军就能将德军拉到同一水平,然后依靠人数多的优势取得较为划算的交换比。

  好在有两个盟友加入了战争,使得对方的兵力优势被削弱了,不然的话,这仗还有得打。

  “将军!”

  参谋军官打断了汉斯*冯*赛克特的沉思,大声地说道:“船队已经进港了!”

  赛克特抬起头来,“那就让我们开始!”

  德国运往印度的补给是在威尼斯被装上船只,穿过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地中海和红海,再经过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这才抵达孟买。

  补给问题是困扰赛克特将军的最大问题,既然补物资到了,那就可以发起对博帕尔的进攻了。按照世界大战中得来的经验,对大城市的进攻的最好方式是围攻,通过饥饿使得守军屈服。

  其次是调集大量的重炮,用猛烈的炮火摧毁城中的防御阵地,打击守军的士气。这个过程可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要付出大量的伤亡才行。

  在残酷的城市攻坚战中,杂兵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只会在血肉磨坊中无谓地被消耗掉。必须要是能打硬仗的精锐部队,才能在巷战中压倒守军。

  赛克特不在乎伤亡,虽然他手中的德国志愿军是死一个就少一个,但是该派出去的时候,他不会有任何的犹豫。

  现在,就是将精锐派上去的时候了。

  参谋长建议道:“是不是先派印度人上去?”

  赛克特拒绝了参谋长的建议,“我们缺少时间,像现在这样的机会不是什么什么时候都有的。”

  印度现在局势是德国、联盟和英法同盟三方博弈后的结果,因为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联盟暂时对印度采取了末不管不顾的态度,这种情况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结束了。

  汉斯*冯*赛克特当过一段时间的总参谋长,在柏林有消息来源,他知道德国政府为了制造现在的局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马德拉斯共和国军和的国志愿军还没有准备好,但战争就是这样,从来都不会有准备万全的时候。

  德国志愿军的进攻以重炮的轰击开始,重型榴弹落在了博帕尔城外的阵地上,猛烈的爆炸声中,橘黄色的火焰冲天而起。大地震动起来,泥土夹杂着木屑和人体的碎片飞上高空,又劈头盖脸的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