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20章

作者:风兮破地

  济危机还是兼夜袭群:⑥玖肆九,三陆壹叁⑤并的大好时机,就像是旧时代的地主趁着发大水搞土地兼并一样。

  对真正的统治阶层来说,经济危机是大大的好事。

  在1928年剩下的时间里面,美国保持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联盟也是一样。其他的德意志帝国、英法同盟、中美洲工团主义联盟等国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新技术新科技的出现能带来更多的活力,联盟银临了数次科技革新,创造出了很多的新理论,因此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比美国更快。

  以联盟现在的体量,哪怕是跟美国的发展速度持平,绝对增长量也是非常的惊人,更何况联盟的发展速度还超过了美国?

  【人类革新联盟】的经济发展强劲,又在印度车翻了德国佬,立刻就变成了世界灯塔,人类之光。大量的资本涌入联盟,申请移民联盟的人数也比之前多了不少。

  联盟有最低工资,会为农民免费分发土地,银行贷款每年的利息不能超过5%.,全民保障的教育和医疗体系.........等等,这些东西对德国的农民和工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德国人跑路去了红色法国,也有很多人排队等着进入联盟。联盟虽然对宗教管得很严,但是德国人也有很多不怎么信教的。只要联盟的税收能比德皇陛下少一点,就有很多人愿意放弃原本的信仰,变成/伪装成一个无神论者。

  第八百零七章 犹太人

  联盟并不需要从欧美各国招募农民和普通工人,【人革联】的人口已经突破了7万万4千万,有着全世界最多的人口。联盟缺少的是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或者是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人。

  要不是自己培养太慢,而且成本很高,联盟大概率是连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都不想要的。从人民党建立的那天开始,就将“书同文,车同轨”当作是主要目标之一,怎么可能大规模的接受移民呢?

  来联盟工作是可以的,想要获得护照却很难,这一点跟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德国人、土耳其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跑路到了联盟境内,不过最多的还是犹太人。

  因为犹太人的数量太多了,以至于出入境管理局不得不将犹太人单独列出来,并且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国家。

  犹太人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个民族在欧洲和亚洲都是极不受待见的。欧洲经常发生排犹运动,中东那边也是时不时就对犹太人举起屠刀,听上去似乎非常可怜。

  最开始的时候,那都是一两千年前时候的事情了,犹太人还不是被普遍仇视和歧视的对象,也没有被人比作是下水道里的老鼠,最开始犹太人在中东作威作福了很长一段时间,屠城之类的事情没少干。

  之后犹太人被打败了,在逃亡的途中还到处搞屠杀,这激起了很多国家的愤怒,一时间犹太人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再之后,以色列灭亡了,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事情,国家的兴起和灭亡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中世纪的许多文艺和绘画作品都把犹太人刻画成非常不堪的形象,甚至有的作品直接把犹太人比喻成大母猪。19世纪中后期1928年,欧洲的反犹思潮一浪高过一浪,但凡遇到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时,犹太人都会被认为是主要责任者。

  如果犹太人仅仅是有钱,仅仅是放高利贷,那其实还不至于上升到灭族矛盾,因为有句话叫肉烂在锅里。问题是犹太人普遍不忠于祖国或者没有祖国,这是处于赤裸裸弱肉强食中的各个民族国家,绝对不能容忍的。

  民族主义兴起之后,犹太人遭受的歧视和迫害变得更多了。宗教和民族向来是分辨“他们”和“我们”的最好方式,犹太人在宗教和民族上都是“他们”,不受到歧视才怪。

  但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完全怨犹太人,因为历史上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到处流浪,他们心中的祖国只有一个,就是以色列。而他们流浪的各个国家,都歧视和限制他们,使得他们更加没有归属感。再加上散布在各国的犹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国家很多时候是互相敌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忠于祖国,只追逐金钱的犹太人,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本来就是所在国的二等公民。当然也有很多犹太人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但是背叛永远更加刺眼。

  讲究工人无祖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最初版本共产国际,初期思想家和革命家,有非常多比例的犹太人。推出科学无国界理论的,也是犹太人。

  在另一个世界中,鼓吹多元文化,要求容忍LGBT,鼓励移民……这些的主力,也是犹太人。而且他们至少在欧美已经成功了。在多元文化和宽容LGBT的欧美,犹太人已经如鱼得水而没有任何危

  险了。你连穆斯林和黑人和同性恋都不能批评,你又有什么资格批评更加人畜无害的犹太人?

  【人革联】并不喜欢多元文化和移民,不允许公开发表LGBT之类的言论,而且官方承认宗教里面也不包括犹太教,本来是应该会将犹太人都挡在国门之外的。

  但是,人民党吸收了很多的布尔什维克成员,而布尔什维克的高层里面有很多就是犹太人。托洛斯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还有捷尔任斯基等人,都是犹太人。

  有这些人的存在,犹太人总是能找到关系进入联盟工作。虽然拿到【人革联】的护照不容易,但是在联盟受到的歧视会少很多,只要不违反法律,人身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随着列宁和捷尔任斯基等人的离世,【人革联】对于犹太人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联盟的大使馆已经多次拒绝了犹太人的入籍申请,拒绝了更多的想要进入联盟的工作的犹太人。

  在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面,联盟境内的犹太人局骑在一起居住,政府部门对他们干的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今往后,即便是在犹太人社区,犹太牧师也不能在宗教场所之外布道。不然的话,政府就要出动铁拳砸毁他们的教堂,宗教人士全部流放西伯利亚。

  这个条件已经很不错了,相当于变相承认了犹太教的存在,并且给与了犹太人跟其他人一样的待遇。

  【人类革新联盟】公开承认的宗教还是以前那些,道教、佛教、东正教、绿教和神道教,这些宗教都有自己的节日,是【人革联】政府予以承认的。在各自宗教节日的那一天,相应的宗教人士可以在公开场合宣讲自身的教义。

  至于其他的宗教,像是犹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之类的,在联盟境内属于少数派,信徒人数很少,联盟政府对他们一视同仁地打压。

  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德国的犹太人想要进入联盟。无他,德国政府现在已经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收割了。德国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刚刚才恢复过来,就在印度遭到了迎头棒击,德国内部的矛盾再次变得渐入起来。

  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空,德国政府需要将犹太人当做是国家共同的敌人。

  当然,犹太人也可以去巴黎,去伦敦,或者是去美国,但是进入联盟最方便。联盟和德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要是不能通过正规聚到进入联盟,那就采取不那么正规的好了,边境上又没有隔离墙,随便找个地方一钻就过去了。

  第八百零八章 爱因斯坦

  林永昌对犹太人没有偏见,并不像这个时代的主流看法那样,认为犹太人都是阴沟里的老鼠,但是对犹太人也不存在怜悯。犹太人的大量涌入造成了许多问题,中央不少同志认为应该对犹太人进行专项处理,将那些偷渡进来的人都给遣返回去,还有那些没有了护照的,也应当一并给送走。

  有些犹太人说是来联盟工作的,进来之后就把护照给撕了。各地政府对于这样的情况觉得很不好办,除非中央下达了命令,不然他们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抓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在欧洲区工作的很多老同志都是犹太人来着。

  联盟中央一直没有对犹太人动手,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央想要争取犹太裔的科学家,像是爱因斯坦,拉扎斯菲尔德等。

  德意志帝国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很不好,那些犹太裔的科学家虽然地位尊重,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他们能比普通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更清晰的认识。

  不过爱因斯坦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联盟的招揽并不是很上心,【人类革新联盟】对各类宗教都持打压的态度,这在很多人看来太不自由了。

  欧蕾列强这些年来持之以恒的黑【人革联】,让很多人对联盟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而美国一直标榜自己为自由国度,“美国梦”对欧洲人还是有不小吸引力的。

  【人革联】和工团主义的对德国的威胁都很大,德国这几年来跟美国走的很近,国内的各路媒体上少不得要给美国说好话。而且美国政处在经济繁荣期,对有产者来说,美国看起来是比【人革联】更好的选择。

  虽然美国的边上出现了【中美洲工团主义联邦】这个一个庞大的国度,但是中美洲工团主义联邦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工业实力都比不上美国,中美洲战争的时候,要不是英法同盟和【人革联】掏心掏肺地鼎力支持,中美洲工团主义联邦就要被美国给踏平了。

  很多欧洲人跑路去美国是因为活不下去,还有很多人是受不了欧洲大陆上没完没了的战争。

  现在德国和【人革联】之间剑拔弩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打了起来。因此,尽管联盟开出了很高的条件,但爱因斯坦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

  还是倾向于去美国。

  “主席,爱因斯坦先生再次拒绝了到长安进行访问。”

  “他们这是打算去美国了?”

  “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但是那几位犹太裔科学家跟美国科学界走的很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美国人和德国人都体会到了。德国政府也很注重科技的发展,不过爱因斯坦等人研究的东西跟武器扯不上关系,所以并没有阻止他们和美国方面的联系。

  “如果爱因斯坦先生是因为长安太远而不想过去,那就邀请他到莫斯科进行学术访问。”

  林永昌说道:“对于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我们要多一点宽容。”

  他可以通过【天朝日不落】系统得到很多超越世代的科技,但不是有了技术资料就行了,想要将技术资料吃透,转化成生产力或者是制造出新式武器,需要很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联盟除了自己培养高级人才之外,还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但是既然爱因斯坦等人想要去美国,那也就算了,总不能说把人给绑回来。

  独自一人思考的时候,林永昌有想过要不要学美国人和以色列人,把敌对国家的科学家给暗杀掉。但是想了想,决定还是算了。他不是安格鲁撒克逊人,也不是犹太人,还是有底线的。

  林永昌也不是元首,不会弄毒气室给犹太人洗澡。

  没有了张屠户,也不吃带毛猪。没有了爱因斯坦等犹太科学家,联盟的科学就不能发展了?那肯定不能。

  “那么,出入境管理局同志的报告?”

  “暂且搁置吧,不用刻意去针对犹太人,但是也不用给他们什么优待。”

  “是。”

  林永昌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想要等爱因斯坦等人回心转意,不是那样的,这样的决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不管干什么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遣返非法偷渡人员也是一样。开展专项活动需要动用很多人力,花费很多资金,还不如暂时就这么着。

  很多时候,政府部门的工作都有明显的延迟。比如说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时候,抓到的“有活力的社会团体”很多都是为非作歹了十几年的。难道这十几年的时间中就没有人举报吗?肯定不是。警力有限,只能先将主要精力放在更大更恶劣的案件上。

  这么一年年的拖下来,可不就是动不动就是十几年时间么?当然,有活力的社会团体份子身后都是有人的,要是没人照着,娱乐场所什么的分分钟完蛋。

  肃反委员会的斯大林同志认为目前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动分子,需要再来一次严打,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当上“肃反委员会”的主席后,斯大林一跃成为了联盟中央最有权势的几个人之一,但是他现在干的一切都只是沿着捷尔任斯基同志开辟出来的道路前行。

  斯大林抓了一些典型的贪污腐败分子,但是那些还不够。

  他想要做出更大成绩,就必须要发起一次严打,让人们重新知道肃反委员会的威名。

  理由都是现成的,犹太人和大量移民的涌入导致了治安的恶化。还有前朝的贵族,地主,富农,社会上的资本家.......等等,“地富反坏右”,这都是斯大林决心打击的对象。

  肃反委员会也是有纪律的,不能随便抓人,斯大林想要发起新的一轮严打,需要联盟中央同意。他打了报告送上去,但是报告很快就被打了回来。

  林主席亲自做出了批示,“现在社会上的矛盾还没有严重到需要进行严打的程度。”

  第八百零九章 辔头

  斯大林接任“肃反委员会”主席的位置已经有了两年的时间,他在岗位上做出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跟捷尔任斯基同志比起来,斯大林取得的成绩也算不上惊艳。

  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个人操守,斯大林都比“铁面人”捷尔任斯基同志差了一点。不少党内的同志认为“钢铁斯大林”是捷尔任斯基的完美的继承人,但是林永昌不这么看。

  捷尔任斯基同志虽然签署了数千份枪毙的命令,流放了几十万人,但“铁面人”本质上是自制、仁慈而善良的,这一点必须加以强调。对于底层的百姓,捷尔任斯基一直都抱有怜悯和哀痛的情绪,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他都认为应该加以善待,因此他会坚决地反对斯大林等人的农业集体化。

  这种做法使得很多出身于布尔什维克的干部疏远了他,但是捷尔任斯基依旧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立场。

  斯大林呢?无疑这个人是能干实事的,但他只是擅长团结工人,对农民的困苦视而不见,也没有花时间去收集资料,没有了解【人革联】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联盟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了4000万平方公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庞然大物。在这么辽阔的国土

  面积上,各地农村的经济收入解构和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斯大林和他的小伙伴们没有对全国各地的农村进行详细的调查,就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集体化的做法,这让林永昌十分的不喜欢。

  等到斯大林当上了肃反委员会主席,钢铁同志又在暗中做了不少的小动作。因为某些原因,林永昌对斯大林同志格外关注,对斯大林这些年来干的事情清清楚楚。不过嘛,虽然斯大林有拉帮结派的嫌疑,但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怎么进行整风运动,拍戏的问题都是无法彻底杜绝的。

  只要给斯大林套上辔头,限制他独断专行的行为,这位钢铁同志还是能发挥出很大用处的。斯达领同志应该重用,但是敲打也不能少。

  像是“严打”,这种决定只能由联盟中央才能做,“肃反委员会”是一个执行机构,而不是立法机构,也不是决策机构。

  林永昌对斯大林进行了不咸不淡的批评,让其专注于做好手头上的工作,而不是越俎代庖替中央做出决定。随后,他就暂时将斯大林和肃反委员会放在了一旁,转始处理其他的事情。

  这几年的战争和对外援助严重拖累了联盟的经济发展,但是促进了钢铁工业、造船业、军事工业和化工业扩张。按照1928年上半年的工业产能数据,今年的钢铁总产量将会超过8000万吨,这已经比美国和德国加起来还多了。

  战争结束后,联盟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相当一部分工业产能被转为民用,国家锦棉的化肥生产总量有望达到1700万吨,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问题是联盟的国土太过广阔了,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数据,想要完全满足农业的需求,每年至少需要5000万吨的化肥。

  中国,俄罗斯,日本,蒙古,西伯利亚共和国,南洋诸国,印度,还有澳大利亚,这些地方都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人类革新联盟】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联盟有些地方发展的很不错,但也有的地方发展得并不是那么好。

  莫斯科是联盟境内排在前列大城市之一,城市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每天晚上市区内灯火通明,街道上直到凌晨一两点都还有人。

  但是除了莫斯科,只要坐上半天火车,就会看到一个既然不同的世界。从村里面依旧贫穷落后,除了道路两旁的电线杆,多了一些砖木混合的房子外,很多农村看起来跟四五年前没什么区别。

  当然,实际上还是有了很多不同的。

  广播系统和电话、电报的普及,使得国家能将意志传递到每一个农村。收音机和电视机使得广大农村里的百姓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能够及时地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能够知道国家政策的走向。

  每天晚会上7点钟的新闻联播里面会出现国家的领结阶层,有时候林永昌也会在新闻联播里面出现。

  普及了十几年的义务教育让农村的青年也能有初中生的文化水平,他们接受了教育,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很多人是不甘于继续待在农村的。青年们乘坐火车前往莫斯科、圣彼得堡或是长安等大城市谋求发展。

  人口的流动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为【人革联】注入了活力。人民通过劳动获取了报仇,有钱了就能进行消费,这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者。

  经济循环转动起来后,就推动着【人类革新联盟】不断前进。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百姓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提高,这是最能反应国家发展情况的。

  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即便是在战争期间,也只是肉类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了,在国家的强制干涉下,主要粮食价格基本上保持了平稳,有一些涨幅,但是涨幅不大。

  战争结束后,猪肉价格很快回落到了正常水平,其他大宗货物的价格也渐渐地降了回去。

  一些报纸上讲现在的美好生活形容成“黄金时代”,绝大部分人都对未来抱有期望,认为未来会比现在更好。不过,虽然大家都认为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但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抱怨,只要是钱越来越不够用了。

  十年前,国内百姓结婚的大三件是“手表,收音机和自行车”,现在结婚的大三件是“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有些地方还加上了汽车。这些东西的价格比老三件不知道贵了多少倍,特别是汽车,就算是最便宜的汽车,那也要500多块,是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好几个月的工资。

  正常情况下,一个劳动者需要攒上一年的钱,才能买得起一辆汽车。买了汽车还只是开始,还需要上牌照,交保险等等,国内的

  汽油不贵,终究也是一笔支出。

  第八百一十章 促进

  美国人发明的“分期付款”很好很强大,有效地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国内的经济专家们在发现了这么好的金融工具之后,决定将其引进国内,但是【人革联】对金融业的监管非常严格,而且国家几十年来一直在宣传艰苦奋斗,“分期付款”这东西怎么看都跟艰苦奋斗不搭边。

  不过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怕没有人寻找借口。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专门负责鼓吹和造势,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能说成黑的,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情也能生硬地凑到一起。

  那些人若是开始发明一些新的名词,像是什么“生态化反”、“人民富豪”、“爱国贼”、“负增长”和“灵活就业”之类,或者是说一些明显违反常识的话,诸如“涨价去库存”等,不用怀疑,那些人不是蠢,只是单纯的坏而已。

  为了引进“分期付款”这件金融工具,需要联盟中央放开金融监管。一些报纸上开始鼓吹“分期付款”所能带来的好处,不可否认,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实际上【人革联】内部早就有这种交易方式了,在一些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高的产品交易上,如成套设备、大型交通工具、重型机械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分期付款的做法是在进出口合同签订后,先交付一小部分货款作为订金,其余大部分货款在产品部分或全部生产完毕装船付运后,或在货到安装、试车、投入以及质量保证期满时分期偿付。

  既然已经证明了这种交易的可行性,为什么不能将之扩大到一般商品上呢?不管是拖拉机、汽车,还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都可以用上分期付款的方式嘛。

  很多年轻人有更高的生活品质需要,但是苦于手中没有足够的现金,若是能让他们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各种高科技产品,一方面能促进消费,另一方面也给买方提供了便利,岂不是两全其美?

  联盟每年都会出现不少的新东西,对新生的事务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可以先放开让它自由地成长,若是发现不妥再进行监管不迟。

  报纸、电视和其他媒体上对类似事情的讨论热度很高。党内的同志也对此进行了讨论,很多人认为是可以进行尝试的。不光是“分期付款”,很多其他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都可以拿来先用一用。

  林主席不是说过要坚持“拿来主义”吗?只要是好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拘泥于是资本主义还是工团主义。

  “最近有很多人在讨论金融创新的事情呢。”

  王琦感慨道:“以前就没碰到过这样的问题。越是发展,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以前的办法和经验不好使啦。”他笑着说道:“我觉得那些经济专家们说的不错,很多事情需要尝试一下才行,堵不如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