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32章

作者:风兮破地

  冲突结束了,南澳大利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战斗都是在南澳大利亚的土地上进行的,南澳大利亚不光是损失了三万多部队,平民的伤亡更多。驻澳军所过之处,不能带走的都被摧毁了。

  就算利用国际舆论将驻澳军给撵了回去,造成的那些损失怎么办?布里斯班变成了一片废墟,所有两层及以上的建筑都被摧毁了。堪培拉好一点,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南澳大利亚政府在这次冲突中的损失超过了40亿美元,并且将南澳政府军队数量严重不足,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的事实展现在了全世界的人民面前。战争........冲突刚结束,南澳大利亚就又出现了一波移民潮。

  不是有人不开眼地移民到南澳大利亚,而是人们要从南澳大利亚这个危险的地方跑出去。驻澳军制造了一次冲突,南澳大利亚就少了二十万人,大量的平民流离失所,谁能确定北面的敌人不会再来一次?

  外交官们喝着咖啡,吃着甜点,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这一切都没有什么用,真正角力的地方在柏林,在长安,在巴黎和纽约,而不在悉尼。

  纵然全世界都同情南澳大利亚人,但是也没办法真的去惩罚肇事者。要是联盟中央不对本庄繁、永田铁山、石原莞尔和山下奉文等人进行处罚,驻澳军什么损失都不会有。

  这就是现实。南澳大利亚人认为他们遭到了侵略和迫害,但是驻澳军却认为他们是伸张了正义。联盟的很多人认为他们需要解放整个世界,包括南澳大利亚这一小块地方。

  联盟中央对驻澳军进行了整顿,司令官本庄繁被转入预备役,挑起事端的永田铁山等人全都被调回日本教书。虽然这些人众口一词地说是南澳大利亚人先动的手,他们只是自卫反击,但是有些事情不需要口供就能得出结论。

  自卫反击到将战火烧遍了半个南部澳洲?自卫反击到将数个军事重镇和城市变成了废墟?

  中央只是不想深究,因此只是将永田铁山他们给调离了澳大利亚。经过澳大利亚的这次冲突,大正时期留下的那些日裔将帅和高级军官有很多都受到了影响,很多人被军委调遣到了非战斗岗位,一大批青年军官因此得到了晋升的机会。

  不管是在军队还是在别的组织中,越往上的位置就越少,到了最顶层,几乎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是没有人将坑位让出来,下面的人怎么有机会进步?

  调查和谈判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柏林和长安在暗中达成了共识后,联合调查团出具了调查报告。板子还是打在了驻澳军的身上,被澳大利亚政府被勒令赔偿了一些钱,放回了一些被掳走的平民,并释放了战俘。

  就这些?就这些。

  作为实力强大的一方,北澳大利亚自治政府愿意坐下来跟南澳谈判,这已经是出乎

  了很多人的预料。人家都肯坐下来谈判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这世界上永恒不变的真理。几百年前,澳大利亚殖民者依靠先进的武器和更高的组织度,对澳洲的土著展开了无情的杀戮。

  如今驻澳军使用更先进的武器,组织度和士气更高,而且兵力更多,所以就能将南澳军压着打。世界就是如此的残酷,只是轮到了南澳人的身上,他们就受不了了。

  联盟在澳大利亚的事情上选择了退让,这让国际上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又一次“公理战胜强权的胜利”。这样的胜利要是再来上几次,南澳大利亚就要没人了。

  冲突结束之后,南澳大利亚的适役人口从16万降低到了12万,常备军数量降低到了3万。联盟也大刀阔斧地对驻澳军进行了缩编,6万常备军被减少到了3.5万,一个步兵师和一个独立混成旅被取消了番号。

  有了永田铁山和石原莞尔等人的教训,想必驻澳军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面不会再出什么幺蛾子了。

  解放整个澳大利亚当然很好,但是要考虑因此而带来的国际影响。【人革联】在当今世界上独树一帜,实力比德国、美国和工团都强,但若是说能单挑全会世界,那还有些勉强。

  即便是打赢了,联盟也会损失惨重。既然如此,那还是继续发展吧。林主席说了,联盟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离成为工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八百四十六章 新式武器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联盟中央需要处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战争、澳大利亚的冲突、印度冲突、南洋冲突等等,【人革联】享受了大英帝国的待遇,广阔的领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人口和市场,但是也让联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才能保证这么庞大的国土不会分崩离析。

  如果只看联盟各地冲突的新闻,多半会以为【人革联】到处起火,马上就要轰然倒塌了。

  但并不是那么回事,在新解放的地区,总是会有那么几年的动荡时期,等到土地改革完成,新的秩序建立起来后,事情就会好办得多了。

  按照联盟的经验,这个动荡时期差不多会有三四年的时间。并不是说三四年后就一点事情都没有了,偶尔还会出现反复,并且还有很多由明转暗的反抗分子,不时地会出来搞些破坏,但那影响不了大局,也不需要军队介入,最多出动武警就能解决了。

  1930年剩下的时间里面,联盟没有大事发生,只有一些和芬兰之间的商贸纠纷、孟加拉和印度的婆罗门闹事之类的事情,这些事情年年都有,绝大部分都被地方政府处理了,能传到长安去的很少。

  在这一年10月,枪械设计局拿出了新的冲锋枪、轻机枪和自动步枪的射击,仿照的是另一个时空中的56枪族。进过测试后,新的冲锋枪、轻机枪和走动步枪性能优异,可以成为人民军制式武器。

  新式步兵武器是在30年定型的,因此统称为“30XXX”,既:30半自动步枪,30轻机枪和30自动步枪。随后,联盟军工厂减少了原先的武器生产,开始大量地生产新式装备。

  不过人民军的常备军数量太多,想要完全换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想要形成战斗力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新式武器很好很强大,火力提高了数倍,对后勤补给的要求也提高了数倍。若是换装了新式装备,原先的操典肯定不再适合,参谋作业和前线指挥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都是总参需要忙活的事情。

  虽然有了新式武器,但是原先生产的庞大数量的武器装备不能说就这么都给扔了。毛瑟步枪还会继续服役,每个步兵班中还会保留两支毛瑟步枪。

  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步枪会被收上来。那些步枪将会装备给民兵,或是存放在仓库里面储备起来。要是发生了世界大战,进行总动员后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武器,就能将封存起来的武器拿出来使用。

  30自动步枪是大名鼎鼎的AK47的改进型,从各方面来说都能碾压30半自动步枪,射速快,火力压制性强,只有精度差那么一点。

  但是精度上高那么一点点的实战意义有限,之所以军委拍板还要同时生产30半自动步枪,主要就是看中了它射速慢。打得慢对后勤的压力就没那么大,在战场上的时候,也能避免战士因为紧张把子弹一梭子就给打光了。

  精锐部队可以全部装备自动步枪,普通部队就不能那么奢侈了。要是印度人民军全部换装了自动步枪,后勤立马就得爆炸。

  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联盟的几只王牌部队将会最先换装新式武器,然后是波兰军团和波罗的海军团。收上来的那些老式冲锋枪和机枪可以提供给孟加拉、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方的军队使用。

  除了步枪和机枪

  等轻武器外,联盟的新式武器还有155mm榴弹炮、122mm加农炮等,尚处于研制中的有“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筒、重型轰炸机和新式的重机枪等。

  人民军在陆地上最大的假想敌是德国陆军,因此武器装备和编制都有针对德军的意思。德国陆军的轻步兵师普遍装备有105mm轻型榴弹炮,重步兵师则是有150mm榴弹炮。虽然德制的150mm榴弹炮的射程不是很远,但是威力还是很强的。人民军在师一级编入122mm加农炮,就是刻意针对德军来着。

  更换武器装备要花很多钱,以正在研制中的“喀秋莎”火箭炮为例,一发火箭弹价值3两黄金,一个炮兵营齐射一次,那就是几百两黄金给打出去了。

  这还是在联盟钢铁和火药产量世界第一,自己生产的武器弹药价格很低的情况下。打仗就是烧钱,只有联盟这样的经济基础,才能大规模的更换新式装备。

  德国人难道不知道他们的一些武器的性能已经落后了吗?可是知道归知道,窘迫的经济状况迫使德国只能在最重要的项目上换装新式装备。

  而且德国设计师总是喜欢浪费吨位,不管是坦克还是战舰,都有严重浪费吨位的嫌疑。德国的坦克吨位浪费严重,造价昂贵,而且可靠性不高,维修起来也很麻烦。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德国已经落在了联盟的身后。但即便如此,联盟依旧将德国陆军当做是陆地上最大的威胁。这不光是的因为德国及其势力范围和联盟有漫长的边境线,也因为德军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骄人战绩。

  无论是普法战争,还是世界大战,德国陆军在军事装备上都有比不上对手的地方。

  普法战争的时候,普鲁士军队使用的步枪是落后于法军的;世界大战时,德军的速射炮完全没法跟“75小姐”比,可普军/德军就是能打胜仗。

  人民军在印度跟德军交过手,并且取得了胜利。但是前线的指战员们都对德军的素质有很高的评价。在被打散了乃至于被包围的情况下,德军依旧有很强的战斗力。

  如果没有装甲优势和空中优势,人民军的轻步兵师也就跟德军轻步兵师打个五五开,甚至还要差上一点。人民军的战士不比德军差,士官和中下级军官的素质也不比德国佬差,但是在高级军官和将领方面,人民军是要比德军差一些的。

  德国是典型的军国主义,最优秀的人才大多进入了军队。那些名字中带有“冯”字的将军们在军队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战争经验丰富无比,绝对不容小觑。

  第八百四十七章 祝融

  联盟在陆军、空军和海军上都已经领先于德国,不过德国在某些方面依旧占据着优势,比如说超大口径榴弹炮和臼炮。德国人在世界大战期间建造了“巴黎大炮”,射程达到了惊人的130公里。之后便沿着这条道路一路狂奔,总参得到情报说,德国人正准备研制一款600mm口径的臼炮,用以对付法兰西公社修建在德法边境上的坚固堡垒。

  能对付法兰西公社修建的堡垒,当然也能用来对付【人革联】在波兰东部修建的要塞。

  根据情报人员收集到的信息,德国军方还准备研制一种史无前例的“巨炮”,具体口径和参数不详,可能德国的工程师没也没有想好要弄出来什么样的怪物,但是肯定要比600mm大。

  本着敌人有我们也要有的原则,总装备部准备研制属于联盟的“巨炮”,不过他们提交的项目申请被打了回来。“巨炮”的威力当然很强,但是弱点也是非常的明显,首先是太过笨重,运输困难,很容易成为空军的攻击目标‘’

  其次,“巨炮”操作困难,在发射之前需要进行漫长的准备工作,需要动用的人手太多。那种600mm口径的臼炮是利用履带进行移动的,“巨炮”更加笨重,就只能用铁轨进行机动。

  与其耗费大量资金去研制威慑力大于实战性能的“巨炮”,不如用16英寸(406mm)的炮管多造一些重型榴弹炮。海军新一代的超无畏舰用上了16英寸口径大炮,可以直接将海军的炮管拿过来用,这样能将造价拉低不少,维护、保养和更换炮管也都会更方便。

  打仗就是烧钱夜袭群:六⑨四⑨,三陆①叁五,能通用就尽量通用。

  报告被打回来了之后,总装备部还是认为联盟必须要有自己的“巨炮”,再次进行了据理力争,然后再次被打了回来。德国的战略纵深没有联盟这样广大,也没有像是塞瓦斯托波尔那样的要塞,联盟造“巨炮”出来干什么?就为了显示联盟的工业实力吗?

  相比于目标特定、任务特殊、高度特化,而且性价比极低的“巨炮”,军委更看好“火箭”这种武器。火箭不光是能用于军事目的,还能其他的价值。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

  ,只要火箭的推力够大,就能将某些设备给送到近地轨道上去,比如说要是将巨大的摄像机送上天,能将所经过之处都给拍下来。对照片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将摄像机送到天上,以及怎么将胶卷给扔回地面。

  有了计算机之后,各项研究的速度都加快了。联盟已经造出了第二代的计算机,体积和功耗都变小了,计算能力则是提高了十数倍,很多以前需要计算十天半个月的工作,用计算机来处理,只要一两个小时就行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速度。

  军委对火箭的喜爱源自于林主席对火箭类的武器的看好,“重载火箭配上超级炸弹,将会成为决定性的战略打击力量”。

  联盟的“祝融”计划就是研究“超级炸弹”的,这项计划是机密中的机密,进展还算是顺利,就是消耗的电能太多了,以至于引起了工业部的不满。联盟的工业发展迅速,对用电量的需求几乎没有止境。

  除了工业用电,民间的用电量需求也增长的很快,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和空调在大城市中普及开来后,用电需求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在不断增长。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祝融”是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最重要的项目,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有了理论指导和具体的数据,联盟在研制很武器的道路上依旧要花费很多的资源和时间。

  为了提纯铀235,项目以生产洗衣机的名义,专门建造了一个大型离心机的装配厂,装备厂上下游的相关企业有一百多家。仅这一项,就耗费了数亿人民币。那些大型离心机要不停地旋转,只是为了从原料中得到的铀235的纯度更高一点点。

  只要“祝融计划”顺利完成,有了核弹在手,再配上重型火箭,或者是重型轰炸机,剩下的都不是问题。要是将核裂变炸弹换成核聚变炸弹,那就更好了。

  所以说,要什么超重型的巨炮?直接上火箭+核弹或者是重型轰炸机+核弹的组合就行了。

  祝融计划,还有轰炸机和火箭的研究费用加起来要比“巨炮”多了十几倍,但是效果肯定要比德国佬的“巨炮”好上一百倍。

  不过暂时只有林永昌这样想,大部分人,包括“祝融计划”的负责人都不认为核弹能有摧毁一座城市的威力。根据计算,核弹的威力很大,但到底有多大并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大概是战列舰主炮威力的二十倍?三十倍?

  核裂变炸弹小型化之后,大概可以能做到这样的地步。从杀伤效率上来说,核弹的当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能量的衰减跟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一枚1000万吨当量的核弹造成杀伤效果肯定不如5枚200万吨当量的核弹。

  既然在暗中发展核弹,那么能不能减少在普通武器上的投入?答案是——“不行”。

  核弹的威力是很强大,但是并没后世宣传的那样恐怖。摧毁地球是不可能的,连灭绝人类都做不到。冷战时期,美国曾经做过评估,要是苏联将所有的核弹都扔到美国本土。只要5年的时间,美国就能恢复80%的工业实力。

  所以,在发展核武器和运载工具的同时,对于普通武器的研制也不能落下。再说了,总不能动不动就扔一颗核弹出去。

  核裂变炸弹在爆炸后,会产生辐射的问题,没事还是少用的好。核聚变炸弹就要好的多,清洁又环保,而且威力更大,但是也不能随便使用。

  第八百四十八章 宣称

  澳大利亚事件结束后,墨索里尼趁热打铁,向欧美列强发出呼吁,想要让文明世界联合起来抵抗东方某邪恶大国的侵略。蛇无头不行,联合起来的文明世界需要有一个领头人,这个领头人墨索里尼就当仁不让了。

  德国对墨索里尼的提议很感兴趣,德意志帝国面临着被两面夹击的危险,而且东面的威胁越来越大,德国政府急需要破局的办法。

  墨索里尼的提议看起来不靠谱,威廉三世和他的大臣们也想试试,说不定就成了呢?现实世界里面经常出现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可见世界上的事情不一定都要讲逻辑的。

  威廉三世并不介意让墨索里尼成为名义上的领头人,只要确实能对德国有好处就行。

  但是,意大利并没有能拉起一个能够和【人革联】对抗的组织。除了德国和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提议有所回应之外,其他国家对意大利的号召都无动于衷

  。

  英法同盟是工团主义,早就将意大利和德国都看成了敌人,是要除之而后快的,怎么可能去捧墨索里尼的臭脚?西班牙、希腊、土耳其和埃及等国家都非常警惕意大利,墨索里尼公开宣称要重建罗马帝国,环地中海的这些国家可不喜欢这个想法。

  罗马人将地中海当做是内海,土耳其和埃及等地方都曾经是罗马的殖民地,墨索里尼的发言相当于是表明了对环地中海土地的宣称。

  再说了,意大利的实力才那么一点点,谁会愿意听它的号令?

  墨索里尼是法西斯的创始人不假,可是这有个蛋用?

  很快,意大利政府就尴尬地发现,没有几个国家响应墨索里尼的号召。德国人跟在意大利身后摇旗呐喊了一段时间,发现法西斯创始人这个名头不管用,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意大利将奥地利看做是自家的后花园,想要控制奥地利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这对德国政府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就算要吞并奥地利,那也只能由德国政府来干这种事。

  威廉三世和德国政府暂时还没有吞并奥地利的想法,现在奥地利就是德国的附庸,将其并入德国的版图带来的好处并不多。

  墨索里尼上蹦下跳了一段时间,愿意理会他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虽然意大利国内的报纸上还是对他极尽吹捧之能事,可是在德国政府不愿给他站台之后,所谓的领头人就只不过是自嗨而已。

  或许是因为感觉受到了羞辱,或许是意大利本来就有计划,美国多久,在1931年的1月中旬,意大利机队首次完成了结对飞跃大西洋的壮举,这次行动为意大利获得了不少国际声望。

  有一说一,意大利的实力不怎么样,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追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像是战舰的设计和飞机的制造,意大利就还是有些本事的。

  只不过意大利的国力太差,就算是有了先进的设计,也没办法造出最先进的战列舰。而且战舰和飞机更新换代太快,必须要不断地投入大笔的资金,才能不被第一梯队落下。

  以意大利的财政状况和工业实力来看,大概再过四五年,意大利就没办法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了。搞科研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多钱,没钱就没办法跟上世界领先水平。

  整个1931年上半年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联盟投入了新式设备,抓了不少的间谍;在国际上跟各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谈判,有关于商贸的,关于边界的,以及很多其他的方面,总体上来说,【人革联】保持了克制和隐忍的态度,并没有继续扩张得以ITU。

  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联盟是风景这边独好,只要默默地发展就好了,没必要争一时的短长。

  从1929年到1931年,美国的经济进一步的恶化,破产的工厂和公司越来越多,失业人员越来越多,财团和寡头趁着经济危机大肆扩张,普通人则是在经济危机中失去了大部分的财产,拼命工作也只能勉强糊口,时时刻刻都要担心变成流浪大军中的一员。

  去年的时候,美国制定了《斯母特-霍利关税法》,这部法律意味着美国掀起贸易战——当美国实施这部贸易保护主义法律之后,世界各国就开始了互相报复的贸易战争;而贸易战的后果又会激化各种矛盾,世界局部动荡和局部战争更加频繁地出现。

  澳大利亚战争也能算是贸易战争引发的后果,要不是联盟和美国的关系恶化,互相设置了关税壁垒,永田铁山和石原莞尔那些人也不敢断然独走。

  等到了1931年,伦敦峰会上世界各主要国家未能达成一致,此后各国纷纷开始施行自己的贸易和货币政策,实际上等于各国陷入到经济和货币的自由混战状态中,且谁也无法脱身,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持续数年的大萧条。

  1929年纽约的股市崩盘导致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到了1931,经济危机演变成了大萧条。

  德国扩大了军事工业,招募了更多的青年入伍,还增加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浪潮。但是经济危机随即转变为大萧条,德国经济更加恶化,只能加大力扩军备战的力度。

  威廉三世和内阁的大臣们都知道现有的政策有很大额隐患,但是政府却是停不下来,总想着“再吸一口”,“就吸最后一口”,吸一口一时爽,一直吸下去就会一直爽,直到爽到天上去。

  跟德国和美国相比,【人革联】的经济状况可以说得上是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英法同盟在经济危机汇总也发展迅速,但要是论起平均生活水平,法兰西公社和工团主义英国已经比不上联盟了。

  人民党内的同志认为,目前的情况再一次的证明了“人民主义”的优越之处,人们为伟大祖国取得的成就俄日欢欣鼓舞

  ,不少专家和学者在媒体上大唱赞歌。

  然后,时间进入了七月,长江流域降雨量超过了往期的一倍,金沙口、嘉陵江等地水位暴涨,眼看得就将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