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39章

作者:风兮破地

  “多出了十万人吗?如果只是十万人,并不是很要紧的事情。白俄罗斯军区和乌克兰军区的部队呢?有没有增加?”

  “根据收到的情报,【人革联】欧洲各大军区的兵力都有所增加,并且正在不断地更新武器装备。”

  “..........法兰西公社呢?他们有没有异动?”

  “【人革联】解散了动员起来的部队后,法兰西公社的军队停止了越境侦查,法国红海军也返回了布雷斯特港口。”

  法兰西公社有着强盛的进攻欲望,在大力援助美利坚公社的同时,还对德国虎视眈眈,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开干的架势。

  在世界大战中,法国损失的人口比例比德国更大,可是因为有工团主义的加持,法国人进攻精神还是要比德国人强烈得多。

  【人革联】举行的军事演习给了德国政府以很大的震撼,这次演习证明了人民军的动员能力不比德军逊色,在陆军的武器装备方面已经超过了德军、就算按照德军高层的乐观估计,德国陆军的素质和战斗力更高,但是【人革联】有更多的适役人口,这么算下来,德军还是处于劣势。

  德国的武官在人民军演习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军工专家随后对那些照片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很多有用的细节。比如说通过拍摄到的战斗机外形和布局,能够窥见联盟的战斗机研制思路。

  在计算机技术没有发展到很高的地步之前,飞机的外形设计需要用风洞进行检测。大型风洞造价昂贵,使用的过程中也要烧很多钱。各种气动布局都要用风洞进行实验,每多一种布局,就要多烧掉一堆钱。

  还是那句话,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此外,德国人通过一些途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拿到了联盟的半自动步枪,经过测试后发现,联盟半自动步枪的精度和射程不如德军的最新式毛瑟步枪,但是火力连续性远远胜出。德军的冲锋枪与联盟的半自动步枪相比,也是差了一大截。

  如果不考虑弹药消耗太快,后勤压力太大的因素,人民军的半自动步枪能全面碾压德军的步枪和冲锋枪。

  测试完毕后,德军高层再次震动。【人革联】曾经跟在德国的后面亦步亦趋,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都是抄的德国的作业,并且从德国引进了很多技术。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人革联】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德国。德国的工程师们宣称德制武器更加精良,这是有些道理的,四号坦克上的交错负重轮带来了更好的机动性,但是半自动步枪呢?这个又该怎么说?

  第八百六十九章 黑云压城

  德国人拿到了半自动步枪后,并不能立刻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必须要对原本的生产线进行调整,或者是建设全新的生产线,而且还要生产工艺和上下游的配套工厂进行调整。

  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而且要投入相当多的资源。

  即便是这么的麻烦,德国高层依旧认为是值得的。威廉三世和其他德国高层所不知道的是,流落出去那几只半自动步枪是【人革联】情报部门故意为之。

  德国本来就已经在研制半自动武器,联盟只是让德国人下定决心。一旦德国在半自动武器上投入太多资源,将来想要改成自动武器就要付出更多的沉没成本。

  联盟的总装备部原本是准备在生产自动步枪的同时,也生产半自动步枪,但是经过多次的演习后,发现半自动武器的那点精度和射程上的优势并没有什么用,火力上被自动步枪彻底压制。

  联盟最开始是准备用半自动步枪取代栓动步枪,但这个打算最终还是被放弃了。生产半自动步枪需要很多铳床、车床和磨床等机床的改进,新技术出来后,需要时间进行推广,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技术进步。

  联盟的技术进度太快,以至于半自动步枪才刚刚开始生产,自动步枪就已经出来了。联盟以AK47为蓝本设计出来的自动步枪不光火力强劲,而是非常可靠,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都能正常射击。

  当然,自动步枪也有不好的地方。联盟有些将领认

  为自动武器射速太快,子弹消耗太多,后勤补给的压力太大。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弄出了弹匣阻断器之类的装备,就是免得士兵们射得太快。

  同样的,德军有些将领认为半自动武器射速太快,不适合总体战的战略,只能装备给最精锐的部队,而不能给所有的部队都换上半自动步枪。

  而且德国之前生产了太多的武器装备,仓库里面堆满了毛瑟步枪、37mm反坦克炮和各种各样的过时武器。那些武器可不能直接销毁,而是要继续使用的。

  在将军们的眼中,士兵和武器夜袭群:陆九肆⑨,三六①三伍一样,都是消耗品。毛瑟步枪是落后于时代了,但并不是不能继续使用,毛瑟步枪发射的子弹同样致命,甚至更致命。

  有些德国将领声称毛瑟步枪是世界上最好的步枪,拒绝使用半自动步枪,是因为他们知道德国的资源不足以全面换装半自动武器;

  另外一些则是因为年纪太大了,他们的军事经验非常丰富,在世界大战中屡立战功,抱着过去的那些的东西不肯放手。的确,德军能在世界大战中殴打了英法联军和俄军很多次,靠的是总体战这套体系,而不是一件两件先进的武器。

  德军曾经寄希望于各种新式武器,毒气弹、喷火器之类的新式武器,但都没用,最后还是要互相消耗国力。

  更多的人则是因为利益关系,拒绝使用半自动步枪。

  现在的班排战术都是以机枪为中心,德军也是一样。德国陆军中装备了大量的轻机枪和重机枪,不管是机枪还是步枪,相应的兵工厂都有成熟的生产体系和熟练工人。那些兵工厂跟德国的高层有些很多利益来往,其中一些并不想花费大量资金去购置新的设备和重新训练工人,这意味着工厂的利润下降。

  不管干什么,总是会有反对派。在德国这个保守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反对势力非常强大。国家上马了各种各样的军事项目,涵盖了陆海空三军,德国的财政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要是再上马更多的新项目,就要花更多的钱。

  钱从哪里来?自然是要在国内加税,普通工人和和农民已经被压榨到背井离乡的地步,很多德国人跑路去了联盟。【人革联】从德国移民中招募了很多的情报人员,并组建了一个德国步兵营。

  普通人已经榨不出油来了,那就只能从容克地主、资产阶级和工厂主的身上收税。很多时候,这三者的身份是合一的,想要从他们身上收税,那是千难万难。

  容克军官团渗透到了德意志帝国的方方面面,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统治者,连威廉二世都差点被容克军官团给卖了。

  虽然容克军官团内部也有很多的争斗,但是在维护军官团的利益方面,向来都是一致的。如果是新式坦克,新式飞机,容克们咬紧牙关也要跟上,但是半自动步枪?未必有多大用处。

  联盟通过秘密战线上的同志,给德意志帝国造成了些许的困扰,并不能对大局产生多少影响。真正让德国人气沮的是【人类革新联盟】强大的实力,前所未有的庞大疆域,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工业实力,这些都让德国人又是羡慕又是担忧。

  军事演习结束后没多久,就到了十月一号,联盟在长安城里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很多功勋部队都有出场。

  在阅兵仪式上,联盟展示了更多的先进装备,包括新式的中坦和变形车,还有使用汽车拖曳的122mm加农炮和155mm榴弹炮。

  坦克方阵不急不缓地驶过长安的双向16车道时,轰隆隆的发动机声音改过了道路两旁的议论声。一整个装甲师的坦克之后,是同样数量的反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

  同时,密密麻麻的飞机编队从长安城的上空飞过,其中包括机身庞大的四发重轰、战术轰炸机和战斗机。粗略一看,天空中同时出现的飞机数量极多,至少有300架,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

  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同时经过长安街的飞机坦克营造出了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围观的人群中,少不了各国的武官、情报人员和记者。联盟也安排了十几台摄像机,记录下阅兵式的点点滴滴。

  德国派出了数十人的军官团,包括两名德国陆军元帅,他们看到了这么多的坦克和飞机之后,表情都很严肃。德军的三号坦克在印度战场上一败涂地,四号坦克比三号坦克强了不止一筹,可是联盟也拿出了新式坦克。

  四号坦克和联盟的新式坦克相比,哪一款坦克的性能更好?因为继续使用了交错式负重轮的缘故,四号坦克的机动性和道路通过性非常优秀,在机动性方面应当比联盟的新式坦克更强。

  至于装甲、火力和可靠性,那就不好说了。

  第八百七十章 新

  的目标

  【人类革新联盟】用一场军事演习和一场阅兵式向德国、工团和全世界表明了人民军的战斗力依旧强悍,并没有因为发展经济而拉胯。

  联盟是将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了经济发展商,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但是因为总量增长迅速,【人革联】每年军费的绝对数量一直都是在缓慢或者是讯速地增长。

  阅兵和军事演习是有效果的,对内是为了振奋人心,对外是为了震慑不臣。显示了一把肌肉之后,联盟人民的爱国热情上涨了不少,一些有分离主义倾向的地区,比如说匈牙利和印度,都暂时安分了不少。在国际上,联盟跟其他国家进行交往的时候,也便利也不少。

  趁着这个时机,联盟外交部向德国、法兰西公社和工团主义英国发出建议,想要建立联合国,“以解决目前世界上的纷争和摩擦,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林永昌不认为能顺利地成立联合国,即便成立了联合国,也不能真的避免战争,但这件事总得要有人去做。现在不行,那就先打个基础,为将来组建联合国做准备。

  建立联合国是全球化的前置,而全球化是人类在分工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是有着先进性和进步性意义的。另外一个世界中,全球化是苏联崩溃后,由美国佬发起的,并且搞出了跟多乌七八糟的事情,但不可否认,全球化对人类的发展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此,他还是支持和德国与工团谈一谈。只要跟英法德这三个国家谈拢了,便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压倒性的力量。美国陷于内战中自顾不暇,其他的的国家,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之流,实力都不够。

  正如林永昌所料,英法同盟和德国都对联合国的提议感兴趣,但是各方的利益诉求相差太多,没办法谈拢。

  在联盟和各方进行谈判期间,欧洲忽然传来消息,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被人乱枪打死在办公室里面,据悉,刺客是一伙法西斯匪徒。

  陶尔斐斯执政期间,既镇压左翼的工团,也镇压右翼的法西斯,在政治光谱上属于中间偏右。他活着的时候,保持了奥地利的独立,抗拒意大利和德国的控制,并努力发展经济。总体上来说,陶尔斐斯总理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政治家。

  但是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几名匪徒闯入政府办公大楼,杀死了他。消息传出后,奥地利群情沸腾,一些市民宣称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要将那几个法西斯匪徒当街枪毙。

  这起刺杀活动对奥地利造成了很大的风波,德国政府受此事影响,宣布取缔德国的法西斯政党,并对法西斯成员进行了镇压。

  德国是容克的德国,不管是工团还是法西斯,谁想要夺权就要面临来自国家机器的镇压。法西斯正当要是不能为容克贵族所用,永远都不会有前途可言。

  以前德国政府主要镇压的是工人运动,是工团主义和林永昌主义,对法西斯是纵容,乃至于扶持的态度。那个时候德国想要交好意大利,现在嘛,情况不一样了,法西斯也成了德国政府镇压的对象。

  墨索里尼德国政府镇压法西斯的行动表示了抗议,但是抗议无效。德国反过来对意大利施压,要求意大利不得再打奥地利的主意。

  奥地利是德国的奥地利,不是意大利的。

  墨索里尼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五年前他还是文明世界的捍卫者和领导者,现在德国却对他呼来喝去,一点都不尊敬自称是领袖的墨索里尼了。

  觉得受到了羞辱的墨索里尼决心要做出一番伟业,他将目光从北美收了回来,开始重新注视非洲这块土地。

  在北美战场上,意大利军队表现得很糟糕,美利坚联盟军、美利坚合众国军和德军都对意大利军队评价不高。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孱弱,主要是因为武器装备很差。

  以意大利的步兵师为例,其部队更多采用的是二二制结构。即一个师下辖2个步兵团,一个团下辖2个步兵营,一个营下辖2个步兵连,另外加上师属一个炮兵团、一个迫击炮营、一个反坦克炮连,以及勤务等人员,总计将近1.3万人。表面上看起来也还像那么些样子,但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个问题在于意军步兵师严重缺乏摩托化运输力量,甚至连骡马都十分有限,大部分单位仍必须像古代一样徒步行军。

  其次以意军步兵的基础战术分队班来说,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意军的每个步兵班虽然有高达20个人,但其装备的比如贝雷塔M1930轻机枪却是出了名的坑爹货。这种机枪外表到处都是突起的凹坑和孔洞,稍不留意就会卡弹。

  更有甚者,其奇葩的弹匣更换也十分麻烦,这就导致整个步兵班虽然装备有机枪,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与纯粹的步枪兵也没有多大区别。

  以上种种,导致了意大利军队严重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而且意军还缺少先进的反坦克炮,碰上了军政府的装甲集群,被打得一败涂地是很正常的事情。

  虽然在北美遭受了失败,但墨索里尼并没有放弃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普通的意大利军队战斗力孱弱,属于法西斯政党的黑衫军却是要精锐得多。

  作为墨索里尼精心打造的黑杉军,其系统吸纳了相当多的退役老兵以及被法西斯鼓动的热血青年,为此相比起意大利王国军来说,黑杉军普遍敢打能战。

  经过北美的战事后,黑衫军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现在黑衫军一个典型的师级编制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1个工兵连、2个补充营、1个野战医院、1个后勤补给中心(主要补给食物)、1个骡马运输部队(1600匹用于牵引火炮用的骡子)、1个混合卡车编队(80辆轻型卡车)。

  值得一提的是,黑衫军的步枪营除了下属的3个步枪连外,没有独立的机枪连。而每个步枪连下属3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每个班有一挺轻机枪,这很可能是模拟古罗马军团将重心放在500人大队和同时兼顾现代步兵班排战术的原因。

  总体上,黑衫军的补充营编制和步枪营类似,但其中的每个排都是超编的(60人),而且每排只有一挺轻机枪。另外就是,黑杉军的军械往往会被优先分配,所以其性能普遍要远高于一般的意大利王国军部队。

  最后,黑杉军更多采用是募兵制和志愿制,因而其军中民族主义十分强烈,士气很高,战斗力较强。

  第八百七十一章 如果不出意外

  墨索里尼在20年代登上意大利总理的宝座后,就在酝酿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这一点固然是恢复罗马荣光的长期迷梦所致,其次也是有鉴于欧洲诸强并立的现实考虑。

  朝着意大利周围望去,边上的国家要么是列强,要么是背后有列强撑腰,牵一发而动全身。墨索里尼经过多年的思索,发现还是只有对埃塞尔比亚下手才最有把握。

  在1895年的时候,意大利就跟埃塞俄比亚打过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意大利最终败给埃塞俄比亚武装力量。出征的1.7万意大利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塞俄比亚军死亡在4000—5000人之间,受伤6000—10,000人。

  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两国最终在1896年10月26日重新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主权的完整。

  虽然上一次战争中意大利遭受了惨败,但墨索里尼认为那是有原因的。当时意大利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实力,派出的军队只有不到两万人,而埃塞俄比亚却是集中了10万大军,兵力如此悬殊,意大利人吃败仗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埃塞俄比亚虽然是非洲国家,但是跟“手持长矛”的形象相去甚远。跟意大利人作战期间,埃塞俄比亚军队可是装备了不少火枪火炮的。

  在那一次的战争中,意大利军队前期打了不少胜仗,直到最后的决战,将前面的所有胜利果实都输了个干干净净。

  虽然叫决战,但场面其实没有那么热血,意大利军队深知自己人数不占优势,于是准备依靠工事形成一个包围圈,将埃塞俄比亚军队引进来后一举歼灭。

  但埃塞俄比亚军队打得异常保守,就是不进包围圈,而是一直在外面炮击,就这样,双方硬生生地耗了三个月。三个月后,情况发生了转变,意大利军队的粮草见底了,为了挽回局势,意军选择了主动出击。但就是这一举措导致了意军的全面溃败。

  当时的场面异常混乱,分兵三路的意大利军队均遭到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打击,伤亡、被俘无数,而进行到这一步,已经证明意大利彻底失败了。

  墨索里尼对上一次战争的失败进行过深入的了解,认为意大利是完全有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如果能多派出几万部队,如果能多一些粮草,如果意大利军队的指挥官能谨慎一些,结局都有可能不同。

  他相信,自己麾下的黑衫军能打败那些非洲土著,将埃塞俄比亚收入囊中,为罗马帝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埃塞俄比亚会向国外求援,工团和【人革联】都是有能力介入非洲战事的。不过现在工团正深陷北美战场,应该抽不出空来管非洲的事情。【人类革新联盟】在大半个地球都有利益关系,未必就会理会非洲的事情。

  墨索里尼心中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人革联】的体量太大了,要是现在不解决埃塞俄比亚的问题,以后就更难解决了。

  意大利政府私下跟德国通气,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暗中支持。既然这样,那就干吧!【人革联】之所以这么强大,不就是因为吞了日本、俄罗斯、南洋和

  澳大利亚吗?

  哦,现在还要加上孟加拉和印度。

  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

  到了1934年,意大利王国的国防力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支是意大利王国军,其名义上是向意大利国王效忠,但事实上由于墨索里尼一党把持了朝政,故而军队的实际控制权仍由墨索里尼负责。

  而另一支则是由墨索里尼一手缔造的黑杉军。在总体上,意军采用义务兵制,规定凡18到55岁之间的意大利公民都要进军队服役,并美其名曰“罗马勇士”,但事实上入伍中的绝大部分精华力量会第一时间被抽调给黑杉军。

  而兵种建设上,除了完备的海空军外,意大利陆军建有步兵师、山地师、装甲师以及摩托化师。没错,意大利还组建了装甲师。只不过虽然意大利的装甲师理念颇为先进,但其装备却着实简陋不堪。比如其早期主力的CV33型坦克,主要火力是1挺6.5口径水冷机枪(后来改为一部双联装8mm布雷达38型机枪),其全车高1.32米,长3.2米,很多时候还不如一匹战马高。

  战斗全重CV33坦克仅为1.7吨,越野性能也十分不佳,经常是跑着跑着就趴窝了。不过该系列坦克虽然性能十分有限,但意大利陆军还是对它报有相当的期望,并更在其基础上开发了第一款喷火型坦克。

  客观来说,尽管意大利很早就发展和组建了装甲师,但事实上却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装甲部队。为什么呢?因为意军的装甲师更多属于行政机构而非作战单位,其基干是以营为基础的,其次意军的装甲部队并不像德国和【人革联】的同僚那样是以多兵种为核心的联合作战力量。

  有关这一点,意大利人自己其实也认识到有必要在装甲部队的旁边加入步兵、炮兵乃至工兵等力量,但却始终没有做出真正的调整。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意大利装甲部队令出多门。名义上,意大利战争部的装甲部队监察局负责统筹全局,但实际上意大利最高统帅部下属的燃油委员会以及总参谋部下属的摩托化办公室也常常对其施以影响。

  这就导致意军装甲部队的历次改革都十分乏力,因为不仅缺乏权威,更难免由于改革所必然带来的利益划分,而使得一切有益发展的举措举步维艰。相比之下,德国的军事改革虽然也很艰难,但还是要比意大利好多了。至少,德军的那些将领和军官们,是真的会打仗的。

  就此,某种程度上说,尽管意大利装甲师纸面上的数据还不算是太糟,但其作战效能却无疑是很值得怀疑的。

  如果是在北美战场上,意大利军队只有打酱油的份,不过他们将要对付的敌人并没有装备联盟的飞机和坦克,也没有很多钱,只要不出什么意外,打败埃塞俄比亚人应该不成问题。

  第八百七十二章 埃塞俄比亚

  二十年前,埃塞俄比亚还是一个封建帝国,真封建的那种,国内有很多半独立的封建诸侯。1920年,还有诸侯在意大利的支持下发动叛乱,但是被埃塞俄比亚中央军被击败了。

  从那之后,摄政塔法理*马康南在国内局势稍定的同时,设法剪除了国内林立的割据势力,把各省自治改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文官实行薪金制,地方财力集中于中央。

  有了钱就好办事,随后塔法里极力主张发展教育,扩大国立学校,在1925年更创办塔法里*马康南学校,并且他也十分鼓励显要皇族创办和资助学校。

  外交方面,为了确保国家发展能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塔法里力主参与国际事务,利用多方合作来增加实力。经过努力,埃塞俄比亚在1925年、1926年、1928年先后与【人革联】、美国、意大利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1930年同【人革联】、德国、意大利缔结三国供应埃军火的协定,同【人革联】谈判修筑水坝。

  这些都是埃塞俄比亚这个非洲国家在外交的重大胜利。而在一系列改革中,塔法里最为重视的是军事改革,他不惜巨资进口先进的军事装和聘请了主要由比利时人组成的外国顾问,以建立和训练新军。

  同时,塔法里还建立了一支空军,而这在当时的非洲来说可谓破天荒的,因为尽管历史早已表明非洲诸国的军事发展已远落后于世界,但能像塔法里一样敢于斥巨资打造空军的却基本没有,甚至于塔法里宫廷里也对他的这一做法颇多微词。但很快,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却表明了塔法里的远见卓识。

  1930年初,冈达尔省和贝格姆迪尔省的总督古格萨·沃利公爵率领由机枪和野炮装备的数万名叛军进逼亚的斯亚贝巴,沿途得到提格雷、戈贾姆两省封建主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