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50章

作者:风兮破地

  这简单啊,美国的银行家多的是,现在美国多的就是资本!中国人没钱,找美国借钱不就行了?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投资是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安全问题,要是中国人被车翻了,那些借款不都要变成死账了?

  美国人不是慈善家,即便是慈善家,那也是要赚钱的。每一块钱的投入,那都是想要得到数倍乃至于数十倍回报。要是能赚一百块而只赚了九十块,资本家就会觉得自己亏本了。要是投资真的打水漂了,不知道多少人要呼天抢地。

  给中国人借钱收益并不高,不是暴利,但总算是比在美国亏本更好。问题是俄国人占了东北,要是继续向着中国内地扩张,中国人扛不住怎么办?在大规模的向中国人放贷款之前,中国人必须要证明他们有能够保住现有领土的实力。

  八国联军被车翻了不算,那只七拼八凑起来的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远远不能跟东北的二十万俄军相提并论。美军被宰了许多人也没关系,这时候的美国那可是十分的........野蛮。他们平常就是用机枪大炮教训铁路和矿上的罢工工人的,平克顿侦探社将工人们杀的血流漂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杜邦把竞争对手的工厂给炸上天,其他的资本家也都是不遑多让,死几百个美国人算什么?就算死掉成千上万人,只要不影响他们赚钱,那也一样不会在意。

  美国最大优势不是武德充沛,能征善战,而是低人权,即便到了后世也一样。

  但还是那句话,中国人必须先证明他们能对付俄国人,然后美国的财团和银行才会大举进入北中国。这就是林永昌放弃了冲进武昌,杀进金陵,把张之洞李鸿章他们给吊死的原因......之一。

  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俄军的大举西进。在长达一年多的游击战争中,中国军民损失惨重,俄国人损失得更多。在千辛万苦占领了东三省之后,俄国人是想要将大部分的军队给撤回欧洲去的。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没有贯通之前,在东北维持近二十万大军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俄军对当地的中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和屠杀,然后就发现他们缺粮了。撤兵吧,西边的中国游击队活跃异常,他们要是敢撤兵,东北的局势肯定进一步的糜烂。集中兵力向西边进攻,打垮中国人,一口气冲进华北大平原上去如何?

  俄军在远东的总督是这么想过,但是他们并没能击穿中国人的防线,最主要的是没有那么多粮食。二十万大军,一大半的补给都要从欧洲运过来。本来俄国佬是准备只留下不到五万人在东北的,现在不光是没有撤军,反倒是增强了兵力,补给压力进一步的增大了。

  要是中国还是之前的腐朽殖民政权就好了,随便派个两三万人就能打过去了。哪里会像现在这么麻烦?现在不行,两三万人只会是送菜。八国联军虽然说是乌合之众,日军的师团和英国人的殖民地军队也不被俄国人放在眼里,但里面是实打实的有一万四千

  俄军部队,也都跟着一起灰灰了。

  现在的俄军不再像以前那么骄横,不再说什么一个俄国士兵能对付三个日本士兵和五个中国士兵的话了,八国联军的全军覆没和东三省地界上的残酷厮杀让俄国人知道碰到了强敌。

  为了彻底解决东北三省的问题,俄国人决定来一次大的。他们收缩了战线,加大力度向远东运输粮草和弹药,还从美国和日本买了许多的粮食,就准备用一次大规模的会战彻底打垮中国佬,逼迫对方签订割让东北的条约。

  继续在东北这么耗下去,沙皇不至于破产,也绝对会很难受。

  但是俄国人不太了解林大帅的为人,林永昌是绝不会跟洋人签订割让领土的条约的,赔款也不行!就算是吃了败仗,也要坚决把敌人拖进战争的泥潭里面!

  俄国人的打算一开始就建立在了错误的假设上。

  第一百七十七章 俄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军事装备越来越先进,战争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发起进攻,军队往往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有没有进行动员和准备,军队的战斗力会有很大的差距。

  在色当战役中,普鲁士人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战果,不光是因为普鲁士军官指挥作战的能力胜过了法国军官,也是因为普鲁士人更快一步进行动员,依靠发达的铁路系统将更多的军队和弹药送进战场,这才完成了对法兰西军队的大合围。

  “进攻战术”说起来也很简单,依靠机动和调动,在局部战场上堆积起来更多的兵力和火力,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战役的胜利就是十拿九稳。普法战争后,全世界都为被普鲁士人的辉煌战绩所震惊,许多国家直觉或者不自觉地开始研究学习普鲁士人的战术。

  日本人抛弃了的法国陆军,转而向德国学习陆军,而俄国历来就有推崇“进攻”的传统。进攻和进攻也是不同的,普鲁士人更倾向于发扬火力优势,而俄国人则不然。早在十九世纪初期,俄军名将苏沃洛夫,就是那位说出“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的家伙,就试图打破线式战术,采用纵队和散兵线。

  在苏沃洛夫的军事原则中,包含了两条,”快速“与”猛攻“。由于强调进攻的快速性,因此他对俄军的要求不同于同时期欧洲军队那样,不是倾全力发扬枪炮的火力。在对步兵射击的要求上也形成了与当时线式战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不追求火力的猛烈,而是更看重精度,然后用凶猛的白刃战解决战斗。

  苏沃洛夫这种节约子弹,突出白刃,强调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苏沃洛夫一生从事的战争都是扩张战争,战场都在敌国,往往是无后方作战,士气难于维持。同时在大部分时期,由于历史惯性和,在俄军内部占优势的还更多是推行普鲁士制度的保守派,像苏沃洛夫这样的军事家虽然打胜仗较多,但是在内部政治斗争中往往败北,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者。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军进行了军事改革,由军队制度于编成委员会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对步兵散开队列射击进行研究,并对散兵线在步兵战斗队形的重要性得出了结论。为了提高士兵素质,针对士兵扫盲工作也展开了,改革前只有10%的士兵会读和写,为了提高识字率,成立了连学校,由排长和连长担任教导员,还成立了步兵识字训练队。到70年代中期步兵的识字比率到达了36%。

  这些改革不是没有成果,在之后的俄土战争中,俄国就取得了对土耳其的军事胜利。其中各路俄军在翻越巴尔干山脉的战斗中,大多采用散兵队形和迂回包围战术。俄国的事情总是那么糟糕,打了胜仗后,军事改革随即被后来的政府中断和扭曲了。

  军事制度的变动不仅仅是军队的问题,还是政治上的问题。士兵懂那么多干什么?越是聪明人就越不好糊弄,军队的改革跟俄国统治的基础——农奴制,是相悖而行的。军队需要更有文化和觉悟的士兵,官僚们却希望农奴越蠢笨越好。最后,军事让位给了政治,俄军的改革随之中断,变回了那个庞大,臃肿,依靠体量碾压对手的“欧洲压路机”。

  工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军事上的巨大变革,但是俄国统治阶级上层却把俄军主要用于应对国内的阶级矛盾,忽视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从俄土战争到1901的这二十余年间,俄军发展缓慢,一直处于落后和准备不足的状态。同时当时的俄国军事思想占统治的地位的是保守落后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有根里赫·列耶尔和海米伊尔·德拉戈米罗夫。

  海米伊尔·德拉戈米罗夫重视发挥官兵的主动精神,但是他过高的估计了精神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军事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培养意志。在战术上,强调刺刀白刃战,贬低火力。在武器射术越来越快的条件下,

  他还要求士兵立姿运动,认为跃进、匍匐前进和土工作业都是贪生怕死的表现。他甚至反对俄军装备机关枪等速射武器。

  他企图把苏沃洛夫的作战和训练原则移至帝国时代,影响所及,俄军不少高级军官中有不少人崇拜冷兵器,幻想“头一低,冲入敌群,右一刀,左一刀,把敌人剁成碎块。”

  对中央人民共和政府来说,俄国人的顽固和落后是好事。敌人越是糟糕,己方的优势就越大。在一年多的游击战里面,俄军的迟钝和战术落后暴露无遗。毛熊们装备着精良的武器,战术却倒退回了拿破仑时代,他们不注重迂回,也不实施机动,只会在正面战场上堆积大量的兵力,妄图依靠刺刀冲锋击溃敌人。

  反观人民军,因为自身实力的弱小,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打完了一梭子后就发起白刃战,却是非常注重火力的发挥,总是尽可能地增强一线部队的火力,包括配备机枪和速射炮,装备手榴弹等。

  在防御中的俄军是很难啃的对手,他们的人力优势很明显。但只要到了野外的机动作战中,俄军却往往会被打的溃不成军。崇尚“进攻”的俄军其实并不擅长进攻,防守才是他们的强项。

  通过数十上百次小规模战斗,人民军已经大致上掌握了俄军的战斗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战术。林永昌在拿到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后,提出了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划下战争的终止线,给予战略上的指导。

  对俄作战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想着用一两次会战就收复整个东北。林永昌甚至都没有将沈阳和辽阳划在进攻目标之中,人民政府没有那么强大的攻坚能力,火炮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大口径火炮上面,全军也只有十几门大口径榴弹炮。

  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面,人民军的战术是强调“机动”和“灵活”,进攻重兵把守的坚城,对于现在的人民军来说,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总参谋部的计划很好,就是胃口太大了,也不怕把自己给吃撑了。

  而且东北的事情不只是中国和俄国的事情,在边上还有小鬼子在虎视眈眈。以日本人的德行,搞出正义的背刺是很有可能的。林永昌可不想顿兵于坚城之下的时候,被日军抄了后路。

  第一百七十八章 朋友

  “呜.....呜呜........”

  从美国购买的蒸汽车头发出轰然声响,宣告着火车即将到来。石家庄火车站里的工作人员立刻忙碌起来。站台上已经密布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手中拿着装填了子弹的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周围。

  还有带着袖章的铁路工人纠察队在四周检查,务必确保不会出现任何的纰漏。

  好一会后,火车在站台处停下,等候多时的工人代表,地区负责人和军方人员等立刻上前。几名卫兵率先从车厢里面走出来,然后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大光头。林永昌走了出来,跟在场的众人一一握手,然后笑着问道:“大家都吃饭了没有?”

  华北兵团司令刘呈祥表情严肃地回答道:“都吃过了!元帅,这次........”

  “先不说这个。”林永昌摆了摆手,说道:“军队的事情等会再说。杨市夜袭群:六⑨肆玖,三⑥一三⑤长,我问你,秋收的准备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杨市长立刻回答道:“元帅请放心,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保证把粮食都收到仓库里面。”

  跟很多的地方大员一样,杨市长以前也是义和团的首领。因为实力弱小,他一开始就跟着林黑儿一起接受了改编,后来在围歼八国联军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好不容易抢救过来,但是也留下了后遗症,不适合再上战场了。林永昌就让他转业去了地方上工作,现在是石家庄的市长,放在过去,那就是一郡太守,是从地方到中央的最关键性一步。

  林永昌将杨市长肩膀上的灰尘拍掉,说道:“你办事我是放心的。”

  他的目光落在对方的右臂处,问道:“伤口恢复的怎么样了?”

  杨市长迟疑了一下,“阴雨天的时候还是会疼,但是不太要紧。”

  林永昌笑道:“疼就是疼,什么叫不要紧?我们人民党的党员都要实事求是,难道你忘了?我看你还是觉悟不够,需要加强学习!”

  “额.......是很疼,一到阴雨天的时候,骨头里面又酸又疼,只能多喝酒才能好受一点。”

  “我们的医药公司已经能小批量的生产阿司匹林了,我让人给你一些,能止疼,但是也不要吃太多。过几个月再送你几瓶虎骨酒,也不要多喝,至少不能喝醉!不管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才行。”

  林永昌说了几句,然后继续说工作上的事情,包裹农业,教育,水力,畜牧等方面的事情。从美国买的拖拉机厂还在大海上飘着,就算到港口了,还要花很长时间运到山

  西,调试,生产要花更多的时间,想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那得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行。

  在当前阶段,农业主要还是要使用耕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耕牛那是能顶得上好几个壮劳力的,也是很多家庭中的主要财产。每个地方耕牛的保有量不能完全反映农业的水平,但也能反映一部分的情况。

  交谈进行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林永昌再次拍了拍杨市长的肩膀,鼓励对方在工作上继续努力工作,为人民,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很多客套话已经被他用的很熟练了,表演能力也更上一个台阶,现在的林永昌对于鼓舞人心这种事情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烟火气。

  离开的时候,杨市长热泪盈眶,拍着胸脯保证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他的期望。

  等到了车站附近的营地后,随行的人员除了伍廷芳和杨度等少数人,剩下的都是军方的人员。刘呈祥再次迫不及待地请战,他大声说道:“我们兵团的士兵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只要大帅一声令下,就能立刻叫俄国大鼻子好看!”

  林永昌朝左右看了看,吩咐道:“其他人都先出去,我要跟刘司令说些事。”

  “刘司令啊,这次我们的战略目标并不是要消灭东北的所有俄军,也没有想过要收复全部的失地,所以暂时还用不到华北兵团。你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后勤的畅通,弹药,粮食,被服,药品等东西,都要保证前线的供应。另外,你们兵团要多准备一些床位和手术室.......北平的军属医院现在有多少床位?”

  刘呈祥对自己手中有多少本钱是门儿清,想都不用想就能说出来,“医院里面有一千五百张床位,临时能再增加两千。要是情况紧急,还可以腾出一些营房,不过床铺和被褥还有绷带等东西可能会不太够。”

  “我们要立足于自身,有什么就先用什么吧。”林永昌叹了口气,还是太穷了,什么东西都不够用,“王总理正在想办法筹措物资,情况会好起来的。”

  刘呈祥还是想要上前线打仗,兵团司令听起来很威风,可是干的都是些种田养猪修路的事情。生活上的事情有政委,训练,补给,发军饷等事情都有专门的部门对接,他这个兵团司令实际上能管的事情并不多,在不能打仗的时候,只能去关心兵团的农场和养猪场。

  打仗当然很艰苦,很危险,那也比种地养猪来的有趣。如果是种地养猪,在家里就能干,还从军干什么?刘呈祥才二十岁,他觉得自己还能够再建立更多的功绩。

  “有机会的,但不是现在。”

  林永昌的表情渐渐地严肃起来,“华北军区不光是要做好后勤上的工作,主力部队也要做好拉出去打仗的准备!俄国人是敌人,日本人也是!如果日本人越过鸭绿江,或者是在大沽口登陆,那时候就要用到你们!”

  刘呈祥的呼吸粗重了几分,“日军会趁火打劫?”

  “不好说。但是有准备总比没有准备好。你们要做好这方面的计划,要是日军真的打过来了,该怎么应对的方案要多做一些。让你当华北兵团司令不是好看的,到了关键时候,是要你填到战线上去的!”

  刘呈祥大声道:“要是日本人真的敢来,必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有勇气和斗志是好的,但是不要忘了,日军现在还远比我们强大!他们有将近20万常备军,全部都是现代化的军队!还有几倍数量的预备役!我们有多少杆枪?多少门大炮?跟日本人相比,我们的实力还很弱小,不要小瞧了敌人!”

  “是!”

  第一百七十九章 火焰

  铁路暂时只修到涞水县,从涞水县到北平的最后一段还在加班加点地修筑中。林永昌和随行人员,还有警卫团舍弃了火车,改为步行。刚刚下过雨的地面上还有些泥泞,人走上去尚可,载重的大车通过时经常陷在坑里面,士兵们踩在泥浆里面,费力地推着大车。

  用骡马进行运输的效率远远比不上水运和铁路,也就是比人力运输好一些。但是在东北方向上,特别是辽西辽东这两处地方,中国和俄国都没有多少铁路可以使用,利用河流运输在大部分地区也是不可行的,总不能说一直待在河边吧?

  两边都在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积攒实力,中国这边因为是本土作战的原因,稍微占便宜一点,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需要事先准备两三个月才行。

  战争的准备是秘密进行的,粮食,弹药和兵力的集结都是国家机密,林永昌对外给出的理由是考察铁路的进度。因为保密措施做得还算不错,绝大部分人都信了报纸上的说法。詹天佑这一年多来一直在忙活铁路的事情,对其他事情不是很了解,也不怎么关注,直到被和手下人提醒,这才发现大总统来视察铁路了。

  詹天

  佑连忙带着几个住手匆忙地赶到了北平,向大总统汇报这一年多来的工作。“三角铁路”实际上是两条同时施工的铁路,其中进展最顺利的是在华北大平原上的地段,其次是从太原到石家庄之间,穿越太行山的那一段较为困难,最困难的则是南口到青龙桥沟的段落,那边的坡度太大,要打通的隧道太长,种种困难不一而足。

  不过林大总统早就从【天朝日不落】系统里面花费点数买来了解决的办法,詹天佑只管按照给出的办法去施工就行,因此铁路工程的进度远超另外一个时空。詹天佑也想过要使用更好的方法,那样才能显示出他的本事来,但是在思索了许久之后,却发现所有的计划都是量身定做的,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没有改进的可能。

  由此,詹天佑认为大总统手中应该有一支非常厉害的勘测队伍,他一直想要跟那边的工程师的当面交谈,但是打了几次报告上去,得到的都是“国家机密,无可奉告”这样的回复。

  “大总统,”詹天佑将手中的工作报告放在了桌子上,神态很是疲累,“这是近半年来的工作汇总,请您过目。”

  詹天佑在1878年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是中国的首位总工程师,会的不光是修铁路,在各种其他工程上都很有一手。林永昌不但让他负责铁路建设,还让他负责培训铁路上需要的工程师和工人。詹天佑在各方面都做的很出色,不光把铁路修的又快又好,还写了《铁路名词表》和《铁路工程纪略》等书,现在已经是土木系的必读教材。

  林永昌对詹天佑十分看重,虽然没有给太多的钱财,但是待遇非常高,不光是有专人负责衣食住行,还有一个班的武装随时护卫。当然,那些警卫不光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有时候还会做一些传达命令的事情。林大总统还说了,只要将“三角铁路”修完,就让詹天佑负责组建铁道部,并且将会成为铁道部的第一任......副部长。

  而且詹天佑虽然是在美国念的大学,却没有沾染上美国佬那些乱七八糟的毛病。相比于信仰基督教新教的陆征祥,詹天佑这样的人才就可爱多了。

  “詹总工程师快请坐,你先喝点茶,我看看再说。”

  林永昌让卫兵给詹天佑上茶,自己翻着工作报告。他看的很快,每一页只需要看上一两秒钟就行。詹天佑对林大总统身上的神异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因此抓紧时间喝了口凉茶。果然,林永昌很快就看完了,然后开始问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两人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林永昌提问,詹天佑回答。等问题都问得差不多了,林永昌笑着道:“铁路是政府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但我也不是经常能跟你见面,有什么要求现在就提,过了这个村,下次想要再找到店,可就要很长时间了。”

  詹天佑说道:“有几点要求。”

  林永昌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干过事实的人都知道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奇葩事情。因为理想,信念,人类的高尚远超常人的想象。在利益的驱使下,人类也会干出各种没有下限的事情。

  铁路是人民政府最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内务部派了不会少人手盯着,凡是敢在铁路项目上“吃拿卡要”的,很快就会受到内务部的调查。政府没有精力和人手去管的地方也就罢了,真的要查,连祖上三代都能给查出来。

  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杜绝铁路修建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下面的人有时候会因为种种原因,将具体的问题隐瞒下来。也不一定是想要使坏,也可能是因为观念看法的不同。所以林永昌才会花大量的时间深入到一线,听听那些干活的人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光听好话是要不得的,要是只听好话,迟早有人弄出“亩产万斤”,“草上飞”之类的事情出来。但也不能一味地盯着阴暗面看,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任何政策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就算当时是好的政策,也会有很多聪明人想要绕过去,想要从中找到漏洞为他们自己攫取好处。

  林永昌的表情严肃,准备让内务部的人好好地去查那些不开眼的家伙。

  詹天佑道:“能不能将我的工资往下调一调?”

  “?”林永昌有些惊讶,还有嫌弃钱多的?

  “我听说总统才拿三级的工资,我拿二级的工资不合适。”詹天佑说道:“还有我的待遇太好了,跟其他的工作人员相比,我付出的劳动不会更多。在一线的工人才是真的辛苦,他们每天的劳动量都很大,可以将我的工资往下调两级,省下来的钱用来改善工人们的生活。”

  他的语气很真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在里面。在那些工人和工兵的身上,詹天佑感受到了火焰一般的热情,连带着他自己也要燃烧起来了。

  第一百八十章 黄雀

  在中央人民共和政府的公务员体系中,三级工资是每个月221.5元,221.5元差不多能有3两银子,或者是6块大洋,比以前北洋新军最基层的军饷高一点,但是跟北洋军官的俸禄就比不了了。

  221.5元看起来似乎不多,但是在这个年头的购买力已经算是不错了,能买五六百斤大米,养活一个壮劳力完全没问题。以这个薪水,省一点能养活一家四口,还能偶尔吃些荤腥。而林永昌的收入不光是工资,还有稿费和各种专利费,虽然绝大部分都捐给了国家和各种机构,但是他真的不穷,收入要比詹天佑高的多。

  詹天佑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每天都能有鱼有肉,工人们却都是在啃白菜梆子,这太不合理了。工地上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在山区施工的时候还会有很大的危险。美国人的环天平洋铁路在修建的时候,死了无数的华工,据说每一根枕木下面就有一具中国人的尸骸。詹天佑主持的铁路工程当然会好的多,但是伤亡情况也是难免的。

  “那些工人付出的更多,我没有理由比他们的待遇更好。”

  林永昌对詹天佑的觉悟很感动,但是拒绝了调低詹天佑工资等级的要求。

  “詹同志,给你定二级的工资是有原因的,也是组织上经过讨论的。国家的建设需要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你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此外,也是给其他人做个表率,我们人民党不是要搞劫富济贫,而是要带领大家搞共同富裕。”

  论修铁路和搞工程的本事,詹天佑还可以跟林大帅掰掰腕子,但要是论口才,三个詹天佑也不是林永昌的对手。没花费多少力气,詹天佑就被说服了,但是他很快就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我想要加入人民党,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

  林永昌大笑道:“我也有这个意思,但是一直没机会对你说,詹天佑同志,你的人品,能力都足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民党党员,我可以做你的入党介绍人,但是也还要经过一年的观察期,然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党员。”

  人民党成立之初,党员的数量很少,现在的人数暴增了几百倍,达到了十几万之众。这么多人加入进来,肯定会掺杂有不少的投机者。能够让林永昌拿个作为入党介绍人的,那都是能力和思想觉悟都过硬的,或者至少有一方过硬,詹天佑就是两手都硬的人。

  将总工程师给送走之后,林永昌又在北平城里考察了一番,然后带着随从人员连夜奔向了辽西。按照间谍从俄国人那里弄到的情报,俄军将会出动十二万大军,沿着辽西走廊一路打进山海关。

  俄国人的舰队在列强中排名是倒数的,但肯定要比中国强。林永昌手中就几条炮艇,连给俄国人挠痒痒都不够格。俄国人可以在辽西狭长地形的任意一处登陆,也能依靠海运保障补给。

  为了发动这一次进攻,俄国人下了血本,不光从欧洲运来了更多的弹药和食物,还花费大价钱从日本购买了许多粮食。俄军在旅顺,营口,辽阳,沈阳等地方囤积了大批的粮草,准备杀进山海关,彻底解决中国佬。

  甲午战争后期,日军本来是占领了辽东的,他们对这块广袤肥沃的土地垂涎不已,吃到嘴里了就想吞下去消化。但日本还不是列强的一员,没有资格上桌吃饭,然后就发生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这让日本人愤恨不已,他们一边给俄国人卖粮食,挣钱嘛,不寒碜。虽然对俄国人恨得要死,但是能赚钱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放过。另一边,日本人又将相关的情报透露给了中央人民共和政府。

  在日本政府看来,北中国政府很可恶,是潜在的敌人,俄国佬更可恶,是已经杀到了门口的敌人。北中国政府要打击,俄国人也要打击!现在两个敌人即将要来一场大战,他们乐得在边上看戏。

  最好是中国人跟俄国佬打的两败俱伤,然后他们日本人就可以出来收拾残局,说不定能将整个辽东给吃进肚子里,还能像六年前一样,从中国人手里捞到一大笔战争赔款。另外,山口素臣的事情是没人提,但军中很多将领都将之视为耻辱,很多人想着再跟中国人较量较量。当然,俄国人也是要对付的,一切都看战争的进程如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让北中国的实力比俄国人差太多。在华的那些日本间谍大肆活动,在付出了很大代价后,大致上摸清了北中国政府的军事实力。中国人的武器装备很糟糕,现代化武器很少,军官数量也不足,打仗就靠人多.........哦,还有弄出了手榴弹这种小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