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60章

作者:风兮破地

  西乡招了招手,让山本站得更靠近些,然后压低了嗓门说:“我是陆军出身,反正看不懂,何苦要看它?我是长官,不需要看的,有你们看就行了。我就是帮你们去要钱,去要权的,这样不好吗?”

  然后就山本大佐高呼“原来如此”了。从此山本就跟定了西乡,西乡指向哪儿,山本就肯定打向哪儿。海军的那帮人知道了之后,也改变了对西乡从道的态度,开始变得恭敬起来。所以说,能搞钱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要往后靠。

  要到了预算的西乡从道心情大好,大山岩等人的脸色就有点臭了。不过在接下来的议题中,海军跟陆军又站到了一块对伊藤博文和松方正义他们施压。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压宪政派,而是为了“日朝合并”的事情。

  朝鲜之前是中国和日本角力的战场,从将近三十年前的《江华岛条约》开始,中日就在朝鲜反复较量。前期是中国占据了上风,袁世凯就是在朝鲜挫败了日本人的阴谋而得享大名的。但是前期赢的再多也没用,甲午战争一把输了个精光,朝鲜就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袁世凯在战争爆发后,看到日军势大,见状不妙就脚底抹油跑路了。后来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事情里面,袁世凯的表现跟在朝鲜的时候如出一辙,都是欺软怕硬,没有任何的改变。

  朝鲜之前想着摆脱中国的束缚,但是落入日本人手里之后,被压榨得更厉害了,朝鲜于是又后悔引狼入室,他们看到俄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交还给中国,就企图利用俄国来牵制日本。朝鲜向俄国的靠拢使其在朝鲜的势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杀死闵妃并清除了宫中的亲俄派势力,史称“乙未事变”。

  日本政府对本国的百姓都是敲骨吸髓般的压榨,更不用说朝鲜人了。除了少数铁杆亲日派,绝大部分朝鲜人都对日本人怀着满腔的恨意,暴乱暴动此起彼伏。很多之前喜迎日军的两班贵族也是心生不满,他们拉来日本人赶走中国人,是为了不被中国人吸血,现在可好,来了个更狠的,这叫谁都受不了啊。

  鉴于朝鲜此起彼伏的反叛势力,日本国内开始有人鼓吹“日韩合并”,也不搞

  什么附庸了,直接吞并了事,皆大欢喜。恩,主要是日本的财阀和军阀们欢喜,朝鲜人肯定是不会欢喜的。

  西乡从道代表的海军和大山岩,山县有朋代表的陆军都在朝鲜有各自的利益,但是那些利益还不够,大家还想要的更多。要是吞并了朝鲜,陆海军的权利就会进一步的扩大,所以他们都赞同吞并朝鲜的言论。

  松方正义,井上馨这些搞经济和实业的人也不反对“日韩合并”。名义上是合兵,实际上是吞并,吞并了之后,肯定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啊。别看明治元老们被后世吹嘘的各种英明神武,实际上都是喜欢捞钱的。

  山县有朋这个倒霉蛋就不说了,其他的大山岩,桂太郎,西乡从道等人,哪个不是大捞特捞?不然的话,国民勒紧裤腰带建造的工厂,办起的实业怎么会那样容易就贱卖了?在国有企业转换成私人企业的过程中,不光是财阀们大发横财,他们这些大佬也都是得到了好处的,

  只有伊藤博文反对吞并朝鲜,他也不是有什么普世价值,而是认为现在时机还没到,要等到一代人之后,要等到朝鲜人习惯了日本的统治,再合并不迟。

  经过一番辩论,陆海军放弃了吞并朝鲜的想法,但是要在朝鲜给陆军和海军更多的权益。现在的世界范围内,除了人民政府明确要求“为人民服务”,严令官员必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之外,其他国家都没这个说法。

  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所有的国家上层都是非常腐败的,日本也不例外。南方的军政府好一点,但也有陈其美那样的屑人,而且还不少,跟人民政府没法比。

  后世有传说日本皇室为了打赢甲午战争把首饰都给捐出来了,或许真的有这回事,也不过是“皇室的钱如数归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的把戏。甲午战争后的赔款里面,皇室直接拿走了两千万,相比之下,那点金银首饰算的上什么?

  第二百一十五章 第一次谈判失败

  过年之后,很快就到了元宵节,紧接着春天就来了。农民们还没开始春耕,工厂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工,在春节期间也没休息的工人们被替换下来休假,但是假期也不会长,最多就是三天。

  工人们都商量好了,发了工资加班费,就先去泡个澡,然后睡上一天一夜,最后一天一定要听场大戏。至于吃的,随便吃点就行了。过年的时候,政府组织了人手给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人,军队,警察及医生等工作人员发放了慰问品,其中就有不少的猪牛羊肉和各种用面粉红糖等油炸的小吃。

  铁路也开始了继续修建,詹天佑成了铁道部的副部长,已经不再管铁路上的具体事务,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训工程师和工人,以及编写各种手册和书籍上面。铁道部现在没有正部长,詹天佑虽然只是个副部长,实际上干的就是部长的活。

  之所以没让他做正部长,是让他的不知放慢一点,免得一下子升到了顶,将来就没升级的空间了。好吧,这只是外界猜测的理由之一,实际上的原因比较复杂。

  铁道部不光是要管培训工程师和修建铁路的事情,不久的将来还要负责起保卫铁路沿线的任务,这就要组建起大量的军警部队。在有了专门的学校和武装人员后,为了加快修建铁路的速度,还会有专门的医院和各种附属设施,简直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该如何管理?詹天佑或许能够处理这么一大摊子事情,但也要配备许多专业人员进去,包括能打仗的同志和搞政治工作的同志。另外,庞大的施工队伍里面的工人数量会越来越多,不少人将会变成完全脱产的工人,要不要像士兵委员会那样,在铁道里面建立工会?

  要是建立了工会,工会的权利边界在哪里?

  林永昌见识过几种工会,既有米利坚那种把工会当做是生意经营的,也有中特那样除了发点吃的喝的用的之外,几乎就不管事情的工会。两种工会他都不满意,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是跟党内的同志们一边探讨,一边摸索了。

  工人们忙碌起来后没多久,冰雪完全消融,农民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技站还没有全面铺设开来,从外购买来的种子也没有完全推广下去,在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之前,先要进行本土化的适应。

  还有化肥,化工厂现在一个月能生产将近四百吨各种化肥,但是效力究竟如何,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林永昌对于化肥的效果很了解,另外一个世界里面,新中国能够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一方面是有袁老那样的人在不断地改良种子,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

  在化肥能够充足供应之后,中国人才算是摆脱了饥饿的阴影。

  但是光林永昌知道还

  不行,农民们对政府搞的各种东西都是抱有怀疑和警惕的态度,他们会认为官府搞出新东西来就是为了搜刮走最后一个铜板。人民政府的统治时间还短,得到了百姓的一些信任,但还没有完全信任。

  所以新的种子,化肥和拖拉机大都会先用在国营农场里面,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会被用那些积极分子使用在自家的土地上。

  政府要处理的事情很多,除了生产,还有水利,国防,边疆上的事情。外交部已经派了两拨人去库伦,但是伪大蒙古国的皇帝巴托并没有回心转意的意思,反而宣使四方,想要得到列强的承认。

  英国的态度暧昧,想要用大蒙古国的事情跟人民政府做交易,这很符合英国人一贯以来的作风。美国政府严词拒绝了巴托的使者,不承认大蒙古国,其他的德国,法国,日本,朝鲜等一票国家,各自有不同的态度,但最先跳出来承认大蒙古国的是沙俄。

  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俄军只要一天还在东北的土地上,中俄之间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军已经控制了辽河以西的所有土地,中国人的游击队在白山黑水间到处出没,要不是因为攻坚能力太差,要不是因为东北的人太少,补给跟不上,人民军已经发起全面反攻了。

  辽西战役结束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圣彼得堡里面大发雷霆,宣称要踏平日本。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不是不想,而是没有那个实力。不光是做不到,后来尼古拉二世还接受了日本大使“误会”的说辞,放弃了派兵攻打朝鲜的计划。

  但是俄国人的善意只是表面上的,在辽西吃了大亏,又被日本人偷袭了一次之后,俄国人加快了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速度,同时还在旅顺修筑要塞,扩建港口,并派遣了大批的商船和许多舰队前往旅顺。

  沙俄从欧洲运来了许多技术人员和大炮,准备将旅顺打造成永不陷落的要塞。在远东获取不冻港是沙俄一直以来的梦想。夺取海参崴后,俄国在远东的发展速度快了许多,但海参崴的港口一年有好几个月处于冰封状态,跟旅顺相比差的远。

  只要将旅顺建成坚固的要塞,俄军就能以此为基地向整个东亚进行扩张。俄国人能看到这一点,日本和中国也都能看到。本来缓和了一些日俄关系逐渐趋于紧张。俄国跟人民政府之间的谈判也不大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圣彼得堡同意跟人民政府进行谈判,却绝不愿意交出旅顺,辽阳,沈阳,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反而在那些地方大肆修建军事要塞,人民政府自然不会同意沙俄帝国就地停火的要求,不光是不同意,还加快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力度。

  作为回应,沙俄给漠北的蒙古人卖了不少的老旧枪械,派出了军事教官和外交人员,还第一个承认了大蒙古国。当沙俄的大使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后,陆征祥向林大总统表示,外交谈判已经失败,继续谈下去没有任何的意义,政府需要做其他的准备了。

  第二百一十六章 走着瞧

  抛开信仰新教这个因素,陆征祥是个很称职的外交部长。这些搞外交的,只要没有被洋人吓到卑躬屈膝,都会对中国遭受的苦难而感到屈辱,从而变得比一般人更加的爱国。在跟列强打交道的时候,陆征祥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强大的祖国代表着什么。

  所以他竭尽全力地想要用外交手段为中国谋取利益,在外交失败后,又立刻向总统府发出警告,坦诚地表明外交已经无用,中国跟俄国之间的矛盾不是外交官所能解决的。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俄国人即便是坐在了谈判桌边上,也只是想要讹诈而已。

  恩,人民政府是没有上议院下议院那种东西的,取而代之的是人民代表大会。现在的代表大多是工人,农民,军人,以后还会加上企业家,以及资本家。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一代人只能管一代人的事,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后面的事情只能交给后人去解决。

  “陆部长对于本职工作还是尽心尽力的。”

  林永昌将外交部送来的报告放下,感慨道:“但是外交部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他们也必须接受党的领导。”

  伍廷芳来太原后,跟杨度一样,做了总统府的顾问,林大总统经常向他咨询一些外交方面的问题。另外,他还被任命为最高法院的法律顾问之一,负责法律解释和案件的复审,还负责编纂法律方面的教材。

  大陆法和海洋法都是外国人的,中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法律。参与法律条文编纂的,不光是有伍廷芳,还有很多其他人。人民政府还将各种法律条文公布在报纸上,并留下了邮政编号,让全国人民都参与到了对法律条文的讨论中。

  伍廷芳捻着胡须,笑道:“子欣上任之后,便在办公室里面挂上了【勿忘马关】四个大字,做事也很有新气象。他的才

  能和人品都足以担任外交部长一职。”

  对于林主席想用自己替换陆征祥的事情,伍廷芳是知道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一方面他跟陆征祥的私交不错,二来也不觉得现在的职务低了,手上的几分工作都是他所喜欢,并且擅长的,没什么不好。

  “他的能力有目共睹,不过信仰新教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人民党的党员都应当坚持唯物主义,不能搞宗教迷信那一套。”

  林永昌决定要跟陆征祥好好谈一谈,要是陆征祥肯放弃对新教的信仰,那还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党党员,不然的话,就算是再有才,也只能换个人去领导外交部了。

  伍廷芳有不同意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却又反对全知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矛盾?哲学也不光是只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种。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划分所有的哲学思想,难道不是过于简单粗暴了吗?大总统天纵之资,看待问题不应该这么简单才是。”

  “...........”

  伍廷芳跟陆征祥一样,都是学霸人设。要是讨论怎么合成有机物,怎么发展工业,怎么打仗,林永昌一个能顶他们十个,但是在进行哲学辩论的时候,却往往会落入下风。伍廷芳来太原没多久,就把林永昌之前写的《矛盾论》,《辩证的唯物主义》等文章看完了,在谈到哲学问题的时候,不说是吊打林永昌吧,也差不多了。

  “伍先生你不是也信基督那一套吧?”

  “怎么会?”

  伍廷芳连连摆手,“天主教,绿教,东正教,基督教这些教派都同出一源,其根本经文中有许多谬误之处,论思想体系,比不上佛教禅宗之严密,论养生延寿亦不如道家,也就是在凝聚人心上有些可观之处罢了。”

  林永夜袭群:六九肆玖,叁六①叁五昌心道还好,要是伍廷芳也信耶稣基督那一套,就会有些难办了。人民党自己培养的外交人员还没有成长起来,等学完相关的知识后,还需要道国外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当今世界的局势,才能在外交事务中发挥作用。

  而且首先要有正确的三观,心中要怀有爱国之情才行。不然的话,搞外交的很容易变成“跪台办”那种机构,只会为了个人和所在部门的利益考虑,而不是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外交人员里面还经常会有人被发展成国外的间谍,相对来说,比例还不小。

  这是由于外交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其实其他权力部门也是一样,以权谋私在什么地方都有。只要是掌握了权力的人,很容易就会想着去将权力变现。虽然是抄了“历史上”的作业,还有着【天朝日不落】的外挂,也没能完全解决政府部门里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是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发现了就立刻从严从快地解决,这才保证了人民党的高效廉洁,从而使得行政效率以及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效率都很高。

  “让陆部长亲自去一趟圣彼得堡吧。蒙古的事情都是俄国人在背后挑唆,巴托皇帝必须死,蒙古必须放弃独立,东北必须收回来。如果尼古拉皇帝答应这几点,我们愿意暂时搁置外东北和海参崴等地的归属问题,共同开发西伯利亚。”

  俄国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几乎每一根铁轨,每一颗螺丝都要从欧洲运过去。要是能从中国这里进口钢铁和铁轨,必然会大大地加快铁路的修建速度。

  “共同开发西比利亚?”伍廷芳有些吃惊,“大总统是要给俄国人提供钢材和铁轨?就算俄国人现在答应了,等到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他们也会反悔的。再说,我们不是正在修铁路吗?哪里有多的钢铁卖给俄国人?”

  列强里面,就属俄国人的吃相最难看。英国人虽然无恶不作,好歹会涂脂抹粉一番。至于美国和日本,一个还只能在美洲作恶,另一个还上不得台面,吃的少,自然也就没人关注它的吃相了。

  “外交嘛,就是互相试探,互相欺骗。俄国人会反悔,我们也可以。”

  伍廷芳皱眉问道:“大总统的意思是欺骗俄国人?”

  “也不一定是欺骗。假做真时真亦假,先慢慢谈,不着急。”

  河南古称中原,是四战之地,交通四通八达,每次天下大乱的时候,占据那里的势力都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但若是占据中原的是曹操朱温那样的猛人,河南便利的交通条件又会成为四处扩张的助力。

  铁路也是一样,要是中国孱弱不堪,铁路修过来自然会是一大威胁。但如果中国强盛呢?铁路难道就不能给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吗?

  俄国人有俄国人的打算,林大帅也有他自己的打算。大家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看谁才能笑到最后!

  第二百一十七章 闲着也是闲着

  大蒙古国成立后,最开始一直在做防御准备,他们害怕人民军打过来,但是过了很就很久,中央人民共和政府都只是在嘴上谴责,又是要求,又是勒令,却没有实际上的动作。这就让人瞧不起了,嘴炮要是有用,那还要军队干什么?

  见到中国人迟迟没有动作,巴托皇帝和他麾下的将领大臣们都渐渐地放松了警惕,接着就躁动了起来。他们拉起了三四万骑兵,每天人吃马嚼的就不是一个小数,耗了大半年,所谓的大蒙古国已经没钱了。

  没钱了也简单,巴托他们不是说要恢复蒙古人的荣光嘛,直接去抢就是了,那才是他们蒙古人的传统。巴托也是这么干的,他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秋高马肥的时候,带着骑兵南下,准备先征服漠南的蒙古人,然后一起去内地打草谷。

  想法是好的,但是在第一步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漠南的蒙古人不认巴托这个所谓的大蒙古国皇帝,说他根本就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而是奴隶的后代。蒙古人是很现实的,血缘只是借口,大家伙不服巴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厮的实力太差劲了。

  几万骑兵就想杀进中原?醒一醒,中原那边的政府已经不是大宋了!

  漠北的蒙古人受到沙俄的影响很深,了解了沙俄的庞大之后,很多蒙古人生出了无力的感觉,认为只有依靠沙俄才有出路。漠南的蒙古人则是受到了人民政府的影响,华北和辽西的大战都有很多蒙古人参与,他们对所谓的沙俄并不在怎么在乎,辽河边上打死的老毛子就有好几万,还抓了好几万的俘虏,加起来都六七万了。

  要是再算上从辽河到常河这一路杀过来杀过去的战斗,还有葫芦岛那边的战斗,那就奔着十万人去了。老毛子那么凶残,现在面对对人民军不也是转成防守为主了吗?脑子坏掉了才会去搞什么大蒙古国!

  巴托带着骑兵南下,首先就遭到了漠南蒙古人的攻击。南边的蒙古人这两三年过的还算是不错,卖了许多羊毛给归化城和张北的收购点,牛羊也卖了不少,又能从人民政府的供销社里面买到许多物美价廉的商品,生活水平涨了一大截。

  之前蒙古人欠了晋商一辈子都还不完的钱,也被林大帅用各种方法给减免了。现在大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漠北的那些渣渣就过来了。说是要去中原打草谷,但是漠北来的那些人最先抢的就是漠南的牛羊!

  连林大帅这样的天降猛男都是规规矩矩的做生意,买东西也都是给钱的,巴托那个杂碎随便说几句屁话就想白嫖?门都没有!

  漠南的蒙古人奋起反抗,但是有点打不过,不少人的草场和牛羊都被抢走了,董福祥说穷山恶水之地才能出精兵,这句话在冷兵器时代是成立的,到了现在也还适用。漠南还能跟内地做生意,受灾了能买些大米面粉啥的回去糊口,平时还能买到油盐酱醋布匹铁锅之类的东西。

  漠北的环境比漠南可要糟糕多了,那边除了大风之外,什么都没有,还经常被俄国人欺负,是真真正正的苦寒之地。

  所以漠北的蒙古人就比较能打,漠南的蒙古人也是野蛮的,但是没漠北的蒙古人那么野蛮。虽然从林大帅那里得到很多落后的枪械,但是巴托那边的人也有从俄国买的老旧枪炮。两边是半斤对八两,打起来那是旷日持久,菜鸡互啄。

  但总的来说,还是漠南的蒙古人比较吃亏。因为归化城和张北等地大量收购羊毛的缘故,漠南各旗都养了很多羊。他们得到了人民政府派人传授的青储饲料技术,能够养更多的牛羊了,本想着今年大赚一笔,谁晓得漠北人来了,用来剪羊毛的羊都被北方佬当成了食物,这下子不少人可都是亏大发了。

  更可气的是漠北来的那些人,抢了自家的牛羊不说,还口口声声说什么大家是都是蒙古人,彼此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帮助就是来抢我们的牛羊和牧场?可去他的吧!

  “大总统,请快点出兵吧!”

  俄日勒和克带着全村.......全漠南王爷们的期望,跑到了太原来搬救兵。“已经有好几个旗被抢了!”

  今天的见面是在林主席自己家里,孟恩*孛儿只斤和乌云琪琪格都在,连大长腿的四格格关晓彤也在。乌云琪琪格今年才十二岁,能看不能吃。四格格今年却已经十六岁了,正所谓“二八佳人体如酥”,已经是亭亭玉与,含苞待放,孟恩跟俄日勒和克进来的时候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不是他们对晓彤有什么想法,存粹是男人看到年轻女人时候的第一反应。但是很快,他们就将视线移开了,也不是因为不敢有想法,而是因为关晓彤不在他们的审美点上。脸蛋还行,但是腰太

  细,腿太长,胸脯跟屁股都不大,看着就不像是好生养的。

  蒙古人的审美非常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粗腰大屁股,生孩子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危险。

  俄日勒和克向林总统哭诉道:“巴托那些人南下后就到处抢人抢东西,再这么下去,大家可都没办法活了。”

  对于俄日勒和克的说法,林永昌只相信一部分,漠南蒙古王公的遭遇也不能让他有所动容。在春天的时候,人民军就可以出动了,但林大帅还是放任漠北的蒙古人南下,一方面是为了让军队做好在草原上打仗的准备,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让漠南的蒙古人吃些苦头。

  俄日勒和克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人民政府的,但是漠南的其他蒙古王公可就不一定了。大蒙古国,恢复蒙古人的荣光,这些口号听起来还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不少蒙古人可是位置兴奋不已。

  只有让他们先吃吃苦头,才能免去更多的麻烦。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防患于未然并不能得到感激,等到危机爆发,再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就能名利双收了。本来还想让漠南的蒙古人吃更多苦头的,但是东北爆发了瘟疫,原有的作战计划都作废了。闲着也是闲着,就把伪蒙古国给踩了算了。

  作为P社玩家,作为欧陆风云玩家,林永昌喜欢故意激化矛盾,让叛军跳出来,再派人去剿灭,这样不光是能刷陆军传统,还能保证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隐患。对待蒙古人是这样,对待前朝的余孽也是这样。

  国家能够调动的资源和人力是有限的,与其长期监控那些不安稳的地区,不如干脆引爆了一起解决掉。分离主义者也好,复古主义者也罢,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把人解决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百一十八章 载歌载舞

  虽然选择了“工农联盟”,走了人民群众的路线,林永昌也觉得这条道路才是正确的,但并不会拘泥于路线和理论。他实际上是个实用主义者,行事风格更接近于导师,而不是李德胜同志。

  有什么就用什么,什么好用就用什么。他会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作出努力,但也不介意让人民吃吃苦头。他认为不吃二茬苦,不受二茬罪,就不会明白“人民路线”的可贵。很显然,从思想境界上来说,林主席是比不上李德胜同志的,差得远了。

  林永昌对此有自知之明,学不了李德胜同志,那么就努力地向导师靠拢吧,没什么大不了的。道路千千万,能到达目的地就行。现在漠南的蒙古人尝到苦头了,东北又在闹霍乱,人民军可以出动了。

  林永昌对俄日勒和克说道:“王爷请放心,伪帝巴托蹦跶不了多久了。”

  “大总统是要出兵了吗?”

  “恩,下个星期就会从归化城出发。五千骑兵加五千步兵,总共一万人。”

  俄日勒和克道:“才一万人?巴托有好几万骑兵,背后还有沙俄支持,兵力太少只怕.....”

  “没什么好怕的。”林永昌有些漫不经心地道:“如果只是要对付巴托,五千步骑就够了。多带了一倍的兵力,那就是准备跟俄国人再较量较量的。要是俄国人敢来的话。”

  要是别人说这话,俄日勒和克只会觉得对方是在胡吹大气,但这是林大帅说的,份量自然就不同了。过往的战绩已经证明了林大帅是当世名将,他有底气这么说。虽然林大帅的“名将”是掺了水分的,但是别人不知道啊。

  实际上,就算没有【天朝日不落】的外挂,对付巴托皇帝和他手下的军队也不是什么难事。成吉思汗铁木真能够鞭挞四海,不代表巴托也能够做到。元朝灭亡后这么多年,蒙古草原上也出现了不少英雄豪杰,却再也没有能够复制铁木真的辉煌,为什么?

  时代变了啊!火枪出现后,游牧民族最强的机动性就被废掉了一半。他们以前能够依靠蛮勇打败好几倍的敌人,但是盔甲挡不住子弹和炮弹,修建一座堡垒,再配上一些枪炮,就能让蒙古人无可奈何。

  世界都已经进入到工业时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出来了,还想着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在机枪和速射炮的面前,再勇猛的士兵都不好用。

  林永昌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在华北打仗的时候,【蒙古铁骑】冲击力很强,但是对守在村子里面的小股日军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还是下马步战解决了问题。即便是在旷野上,面对展开战线的步兵,【蒙古铁骑】也是只能远远地跟着,而不是冲上前去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