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70章

作者:风兮破地

  杨度点了点头,说道:“汪兆铭确实不错,但还有些浮躁,他还是太年轻了。”

  汪兆铭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而且勤学好进,很多人对他的感官都不错。伍廷芳闻弦而知雅意,“皙子你打算向大总统推荐他?”

  “好几个人跟我说过这个事情,再推辞就不好看咯。”

  “要是真的有才,推荐一下也不碍事。”伍廷芳笑道:“也有好些人跟我说起过他。”

  杨度领着伍廷芳去了自己的办公室,沏了两杯茶,又将大门关上,这才重新问道:“这次是什么事?”

  伍廷芳说了在林大总统那边看到了洋婆子的事情,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杨度听了之后,半饷不语,在伍廷芳的催促下,不得不无奈地说道:“伍同志,文爵兄,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不好吗?揣摩林主席的私生活干什么?”

  “天家无私事,大总统的事情,不光是他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中国的事情。”

  “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

  “大总统是蒙古皇帝。”

  伍廷芳压低了声音,说道:“我知道皙子你为人谨慎,但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难道就不能对我说一些真话?”

  杨度见躲不过去,不得不吐露了一些实话,“先说好啊,只是我的猜测,你不要跟别人说。出了这扇门,我可是什么都不承认的。”

  伍廷芳哈哈大笑,“皙子你把我当成什

  么人了?我岂是那种多嘴多舌之人?快说,快说!”

  杨度咳嗽了一声,然后压低了声音,“文爵你看,大总统跟乌云琪琪格订婚之后,从蒙古人那里要来了骑兵,在跟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件事你我都没经历过,但都应该是知道的。”

  这些话在心里憋久了,杨度也想跟人分享,奈何找不到合适的树洞。现在能一吐为快,他表面上假装是被逼无奈,内心深处却是觉得非常的惬意。

  “恩,这事我知道。还有呢?”

  “后来我军进入东北跟俄国人作战,大总统让四格格住回了王府里面。”杨度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军在东北进展顺利,很多前朝的旗人纷纷归顺。”

  “那俄国公主的事情又怎么解释?”

  “俄国如此广大,东西两头相隔万里,统治如此巨大的区域,可想而知,必然是矛盾重重。而且外东北,海参崴那些地方原本可都是中国的。大总统是雄主,岂能没有一点想法?”

  伍廷芳的眉头皱了起来,“你是说大总统在想要收复海参崴?这岂不是中了英格兰人的奸计?要是跟俄国人陷入旷日持久战争,短时间就没法南下了......难道又要上演南北朝的旧事?”

  他是南方人不假,但是在统一这件事情上,是不分南方北方的。

  “即便是对外东北有想法,也不一定会是现在就动手。主席不是说了吗?现有目标是收服东北,其他的地方要等以后再说。我听说俄国内部动荡不安,将来未必就没有机会。至于长江以南的事情,我看不需要太担心。”

  伍廷芳一想,也是,南方最大的问题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而导致的经济问题,或者说是经济问题导致的政治问题。长江流域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其他地方也被英法瓜分了。不管是广州政府还是金陵政府,他们的关税都被英国人把持着,民族企业普遍受到了打压,买办倒是大行其道。

  只要一天不收回关税,广州政府和金陵政府就不可能有钱,而没钱就不能大规模的武装军队。除非是像金陵政府那样找列强借高利贷。“大借款”的事情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英国人放出的烟幕,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占到更多优势而放出来的假消息。

  就算是真的,伍廷芳觉得问题也不大。他现在更多考虑的是俄国和英国这样的列强,而不是南方的割据政权。

  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弟阋于墙

  伍廷芳跟杨度讨论问题的时候,太原城外的陆军大学里面也有很多人在讨论事情,不过他们讨论的不是大总统喜欢哪种类型的女人,而是在讨论东北的战况。

  “俄国老毛子不行了!”

  张作霖肯定地说道:“游击队都跑到佳木斯,鹤岗那边去了!”

  “他们去年就不行了,要不是出现了瘟疫,我们早就打过去了。今年瘟疫结束了,是该把老毛子赶出去了!”

  “是啊,打了这么久,是该到头了。”

  “等我们回去了,就把老毛子都给赶走!”

  “我们十一月份的时候才能毕业,就怕赶不上今年的战事.........”

  几个学员在那里讨论的热火朝天,曹锟听在耳里,伸手拿起一个“马”,往前跳了一步,说道:“他们都说今年要把老毛子彻底地赶出去,子玉你怎么看?”

  吴佩孚性格高傲,跟很多人的关系都不好,只有曹锟脸皮厚,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了冷脸,还能继续嬉皮笑脸地打招呼,拉关系。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显得近了许多,没事的时候,两人会在一起下下棋。

  “没那么容易,”吴佩孚脸上露出冷笑,“俄国人从欧洲调来了十几万军队和五百多门大炮,在兵力和火力上已经不再处于弱势了。而且........”

  “而且什么?”

  “日军在朝鲜的兵力也增加了,日本人不可信!”

  曹锟呵呵呵地笑了几声,说道:“我也这么想!不如我们一起给大元帅写信,谈谈我们对东北局势的看法,还有就是日本人不可信的事情。”

  吴佩孚看了曹锟一眼,“你想写信可以自己写,拉上我做什么?”

  曹锟哈哈大笑两声,说道:“谁不知道你吴子玉深受大元帅的青睐?我一个人分量不够,加上子玉你就不同了。”

  吴佩孚“哼”了一声,将棋子往棋盘上一拍,“将军!我们可以去写信了!”

  曹锟大喜,“这就去!”

  曹锟知道他自己不是大元帅的嫡系,虽然到陆军大学里面来学习了,算是正式融入了人民军,但跟那些元从相比,始终还是差了一些。而且袁世凯在南方又重新抖了起来,他这样的北洋余孽就更加难受了。

  他还知道自己带兵打仗的本事算不上多好,能混到一个到陆军大学深造的名额,全靠他在大元帅面前不断表现。

  现在也是一样,想要继续往上爬.......进步,就必须要不断地在大元帅面前表现才行。

  但是他自己肚子里的水平实在有限,那就只好拉上吴佩孚一起干了。

  中俄谈判破裂之后,很多人都知道人民军将会对盘踞在东北的俄军发起猛烈攻击。《人民日报》上连篇累牍地描述了俄国是怎么将强占中国土地的,提起了尼布楚条约,提起了索伦人和野人女真是怎么被俄国人杀的几乎灭绝的,还有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以及在东北的各种事情。

  并且在报纸上说,如果不将俄国人赶出东北,等俄国人在东北站稳了脚步,下一次就要在华北跟俄国人打仗了。报纸上不光有文字,还有照片,地图,看着俄国人东进的轨迹,就知道报纸上说的不是假话。

  中国人纷纷对俄国人的暴行表示愤概,很多人在军方的募捐处排队捐钱,希望人民的子弟兵能将残暴的俄国佬给赶出去。住在北平城里的关奕劻和关载振父子上街募捐,从亲朋故旧募集到了三千多万元人民币,他们又卖掉了家中的很多财产,凑了五千万元整,全部捐给了军队。

  其他各地的百姓也是纷纷慷慨解囊,不少人捐出了家中仅有的财产,就为了让士兵们能多吃几顿饱饭。南方也有不少人给北方的人民政府捐钱,还有青年组成了义勇队,自发地北上抗俄。

  金陵政府的外交部长李经方——也就是李鸿章的长子(过继的)——公开讲话,说金陵政府跟太原政府之间的分歧那都是中国人内部的事情,在抵抗俄国人入侵这件事情上,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对抗外敌。

  李经方在好些个大学和学校里面大声疾呼,“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他不光是这样说,还捐出了上百万两白银购买枪械,组织义勇军去北方。并且还建议金陵政府和广州政府,以及其他的各方组织放下成见,枪口一致对外。

  对于李经方这样上蹿下跳的行为,很多百姓是大声叫好,并因此对已经死了的李鸿章的看法好了一点。李合肥虽然是个混蛋,却养出了个好儿子。但是,金陵政府中却有很多人非常不满。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李鸿章当总统的时候,有一大批的亲朋故旧要安插,张之洞和刘坤一也是一样。说是共和政府,实际上就是三大巨头的联盟,跟现在的日本差不多。后来李鸿章和刘坤一陆续过世,他们的部下就渐渐地淡出了政治舞台,被张之洞的人给取代了。

  即便还留了几个人在台上,也被边缘化了,只是点缀,管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

  现在李经方这么搞,莫不是李鸿章和刘坤一的旧部想要卷土重来?

  金陵政府的各个部门都换上了张之洞的人,或是投靠了张之洞的,军队中则是有袁世凯的新北洋异军突起,以前的那些达官贵人渐渐失去了地位,想要重新冒出来,这是可以理解的。

  李经方这么高调地又是讲话,又是捐钱组织军队,的确是有李鸿章的旧部在拱他出头的原因,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理由。而且张之洞的态度很是令人玩味,对于李经方的动作,张之洞不管不闻不问。就算有人将事情捅到了张之洞那里,他也只是派人询问了一番,然后就没了下文。

  张总统是这样的态度,自然给了下面人以无限的遐想。有的人就要想了,李经方跳来跳去莫不是出自于张大总统的意思?现在南方的局势很混乱,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意图,再加上洋人,局势就更加的让人看不懂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要脸

  “这有什么看不懂的?不就是张总统不放心我们,想要用李经方来牵制北洋军。”

  杨士琦抿了一口茶,接着说道:“湖北新军做学问是一把好手,但是论打仗,还是要看北洋军,要看慰亭你才行。”

  北洋军在甲午的时候已经被灭了一次,到了庚子年又灭了一次,理论上说,北洋军连死两次,也该死透了,但是偏偏总还能死灰复燃。这不,袁世凯带着一百多名将领和军官南下后,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又爬了上来。

  袁世凯曾经一度瘦了下去,但是很快又恢复了心宽体胖的模样。他摆了摆手,说道:“这话就不要说了,已经没有什么北洋,我们第四师是政府的军队,不是什么北洋军。”

  杨士琦笑道:“慰亭你认为北洋已经没有了,可外面的人都不这么认为。叫什么重要吗?北洋还是第四师,只是称呼上的不同,关键是别人对我们的态度。”

  袁世凯道:“张大总统待我们不薄。”

  “那是因为他的第二师在河南与湖南都吃了败仗!”杨士琦提高了音量,“总统还是只相信他的那些故旧,对我们这些人是又要用,又要提防。据闻总统的身体不是很好,有意让位给广州的孙文。慰亭,这事你不会不知道

  吧?”

  圣彼得堡里面藏不住秘密,金陵也是一样,各方的间谍和探子将这里渗透得像是筛子一样。孙中山的使者跟李经方秘密谈判,没几天满城的人都知道了。

  “略有所闻。但是,那又如何?”

  “慰亭,若是孙文当了总统,我们这些人还能有活路?”

  “就算孙文当了总统,想必也不会亏欠了我们的军饷。”夜袭群:⑥玖④九,叁六壹③⑤

  “糊涂啊,慰亭!”

  “恩?”

  袁世凯将茶杯往桌面上一方,眼睛眯起,凶光毕露。杨士琦心中一惊,知道自己说的太过了。袁世凯现在虽然比不上几年前了,但到底是手握重兵的枭雄,在山东镇压义和团的时候,杀人那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慰亭,慰亭,我不是那个意思。哎,都怪我这张嘴,”杨士琦作势抽了自己一巴掌,接着说道:“但是话糙理不糙,我们要早做打算!”

  袁世凯“哼”了一声,“我们?我们是谁?”

  “何必装糊涂?我们便是慰亭你与我,还有第四师的那些人。你要是当了总统,大家伙才能出头。”

  袁世凯摇头说道:“仅凭第四师是不行的。”

  “如果第四师不够,那如果再加上洋人呢?”

  “洋人?哼,洋人的话就更信不得了!现在全国都在讨论出兵东北的事情,我们这时候最好是不要有什么异动。”

  袁世凯能这么快又爬上高位,一方面是因为他治兵练兵确实有一套,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得到了很多洋人的好感。林大帅在英国人的报纸上被形容为“远东屠夫”,是个身长八尺,青面獠牙,喜欢用少女血液泡澡的魔王。而袁世凯就不一样了,《泰晤士报》亲切地称呼他为“我们的朋友袁世凯”,“好人袁世凯”。

  就是因为有洋人在背后撑腰,所以袁世凯才能重新掌握军权。但也正是因为有洋人撑腰,张之洞对袁世凯才会这么提防。英国人想要分裂中国的意图很明显,给出的“大借款”也不仅仅是高利息这么简单,还包括铁路,矿山等更多权益。

  李鸿章可以肆无忌惮的卖国,张之洞不行,他是要脸的,所以“大借款”一直没有办下来。张之洞更倾向于跟广州政府合并,虽然跟那帮子革命党之间有着血海深仇,但那是都是公事,双方打了两年,死了成千上万的人,再怎么样的深仇大恨,也该停下来想一想了。

  见到张之洞不肯在量身定做的“套餐”上签字,英国便生出了换帅的意思,他们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那是好人啊,要是袁世凯取代了张之洞,还不是想签什么就签什么?

  袁世凯对这些都看的很清楚,但是看清楚不代表就有办法。发现问题总是容易的,解决问题则是非常困难。他摸了摸光秃秃的头皮,望着杨士琦远去的身影,心道:杨杏城终究还是比不上聘卿,可惜,可惜!

  很多北洋军的军官跟着袁世凯一起南下了,也有很多人留在了北方。被称作是“北洋之龙”的王士珍就是留在北方的人之一,没了王士珍给出谋划策,袁世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杨士琦是陈平那种类型的谋士,王士珍则类似于张良。陈平是很好用,但有时候还是得张良上才行。

  在南方站稳脚跟之后,袁世凯几次派人前往北平,请王士珍出山相助,但都被王士珍婉拒了。袁世凯对此很是失望,但他又不可能亲自跑去北平,也不能把人给绑了回来,也就只能这样算了。

  这边袁世凯在感慨杨士琦不如王士珍好用,那边杨士琦也在琢磨袁世凯这条船是不是要沉。要不,换条船?他跟林大总统那边还有联系,一直就没断。想了想还是先看看再说,人民军在陆地上是很能打,但没有海军。

  大英帝国的舰队往长江上一摆,北方纵然有百万大军也是无用武之地。

  要是袁世凯这边能成,杨士琦说不定可以捞个总理当当。去了北方是可以弄个一官半职,衣食无忧是没问题,但又怎么比得上总理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风?所以,还是再等等看。反正他有退路,不着急。

  他倒是没想过要当总统,手上没有几万能打的军队,就没可能坐上那个位置。

  刚回到家中,还没坐下,屏风后面就转出一人来,却是时任南京财政部长的徐世昌。徐世昌问道:“事情如何?”

  杨士琦笑道:“袁将军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我看这事十有八九能成。若是慰亭叫你过去商谈,再旁敲侧击一番,那就有是十成的把握!”

  “其他人就没办法说动慰亭,还是杏城你有办法,口舌之利,不亚于苏秦张仪。”

  杨士琦一边表示谦逊,一边又在心里想道:就算袁慰亭当了总统,自己想要当上总理大臣也还要费一番手脚。眼前之人,就是劲敌!

  第二百五十六章 中东路

  徐世昌出生于河南卫辉,籍贯在天津,他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前朝的时候,徐世昌在翰林院坐了十年的冷板凳,虽然没有升官发财,却结识了不少的人脉。袁世凯就是他举荐给李鸿藻,又经李鸿藻推荐给李鸿章的。

  后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奏请徐翰林兼管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徐世昌欣然就任。虽然编制、原职、级别均予保留,但总是以高就低;徐世昌却毅然离开翰林院,全力以赴,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袁世凯不在时且代理其职。从此成为袁世凯的得力智囊。

  徐世昌在小站练兵工作虽只两年多,但他一来便受到袁世凯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称之为兄;二来是翰林出身,受到将领的尊重,皆称之为师;三来工作勤奋,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成绩卓著,声望很高,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北洋军队中的地位。

  本来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突然之间,北洋就在山东完蛋了,朝廷也没有了。徐世昌跟张之洞,李鸿章都保持有较好的关系,自然是带着家人南下了。他有才华,也有野心,在翰林院的那十年,算是见惯了人情冷暖,知道了“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道理,所以做事往往趋利避害,而不怎么在乎是否合乎常人眼中的公理。

  戊戌维新的时候,徐世昌、袁世凯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维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徐世昌却说道:“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西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意思就是说:皇帝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主人,但是当政的时间还短,羽翼未丰,势力还不大,;慈禧太后却已经把持朝政多年,朝廷上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封疆大吏都是太后的心腹,这么一比较,谁胜谁败就很清楚了。与其帮助皇帝而招致杀身之祸,不如站到太后那一边升官发财。

  光凭着这一番话,就能看出徐世昌是什么样的人。他现在是金陵政府的财政部长,知道张之洞的家底已经空了,明白张之洞为什么要跟孙文议和,可是也有很多人不想议和,主要就是军中的那些将领。

  要是真的合流了,肯定不会再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肯定是要裁军的。新北洋的人害怕他们自己被裁了,李鸿章和刘坤一留下来的部分将领军官也有同样的担心。以前的靠山倒了,大家都知道要去报新的大腿。问题是想要抱大腿的人太多了,很多人靠不上去。

  如果是没得选也就罢了,现在明明还有另外一条路,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所谓的另外一条路,就是找英法等列强借钱,然后购买军火,扩军,把孙文逆党给一锅端了。只要扫平了那些乱党,就有足够的地盘安置这么多军队。至于北方的那些泥腿子,等收拾完了孙文乱党后再踩平了就是。

  有英法两大强国伺候着,还怕什么?退一万步说,就算打不过北方佬,有英国人的舰队在,也能维持个南北朝的局面。大家都知道人民军要在东北跟俄国人拼命,没空理会南边的事情,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统一南方!

  金陵的国民政府也是有雄心壮志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

  人民政府已经将铁路修到了大凌河边上,开往前线的军列络绎不绝,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保密工作,但是那么多的军队,那么多的物资,不可能一点风声都不泄露。中国人在往东北堆集兵力和弹药,俄国人在抢修了一年铁路后,也往东北运去了十几万军队,加上之前就驻扎在东北的俄军,总兵力在三十五万左右。

  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是俄国人还在继续往远东运输军队和武器装备!

  而战斗不是即将爆发,而是已经爆发。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除了每年最冷的那几个月,战斗就没有停歇过。

  冰雪尚未消融的时候,俄军在得到增援后就发起了一系列的反攻,先后夺取了泰来县和兰西县等地方,打通了从齐齐哈尔前往哈尔滨的道路。人民军在经过抵抗后逐步后撤,意图引诱俄军轻敌冒进,然后打伏击,但是计划并没有成功。

  挨了那么多打,损失了那么多人,俄国人就算是根木头也要开窍了。俄军在追击的时候非常小心,发现不对后就撤了回去。俄国人并不急于决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远东的实力每一天都在增长。

  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没贯通,那也没关系,俄军乘车到最近的地方,然后下车步行。依靠着这种办法,俄国人将军队,粮食和弹药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