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吃
很好,都是正常操作,当年马可世打天下也是这么干的。可日本民众却激动了--好家伙,居然来真的呀。那当初的许诺可都得统统兑现啊!
说好了要分田地的--临时内阁表示认可这条,参考新中华"政策实行土地国有,分给耕地的农户。
说好了两成地租--临时内阁也认可,表示除了一定数量的公粮,绝不向农民再收取摊派任何费用。
说好了要招工服劳役,且月薪十8元--临时内阁表示:“这是谁说的?我们从来没做过这个许诺!
组织五千万日本人口每年两个月劳役?没必要啊。政府已经免除劳役。所有国家工程今后均采取雇工。‘
就因为没有给全体日本人两个月雇工劳役,天天都有日本民众来东京游行。可他们不去首相官邸,就喜欢跑到新中华驻日使馆这边来喊口号,要求新中华解决问题。
新中华驻日大使也莫名其妙,偷偷找人问了到底咋回事?得知消息最早是从千叶县传出来的,维新党党魁亲口承诺。
过年就十五岁的维新党党魁矢口否认--给五千万人找活干?我没说过这话,这不是我说的。谁说的找谁去?我不负责。
中英使馆临街挨着,看着游行队伍如) L戏般走过,靠窗喝咖啡的帕丁森和菲利普都在叹气。他们想看一场中日大对决,现实却没发生。
两国不但没打起来,新中华还给日本一百亿人民币的低息贷款。就靠这笔贷款,日本临时内阁超发了一百亿日元货币投入市场。
政府收购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支付给工人的薪水也高了,开工更多基建项目,雇佣更多人力。
英国人又关注这一百亿日元货币投放效果,并打赌物价将暴涨。
从十一月开始,日本全境确实掀起涨价潮。大批市民担心货币贬值,开始疯狂抢购黄金。
但涨价只持续不到一星期就被压制,因为潮水般的新中华货物漂洋过海输入到日本各大城市,并随维新党工作队深入到农村。
粮食价格首先稳住了,所有国民可以一日元十二公斤价格购买大米,且数量不受限制。
这价格比平常日本粮价还便宜,原本兑换黄金的民众群情激动,又再次把黄金换回日元,疯狂囤积大米。
囤米浪潮持续一一个月 ,新中华粮储局顺利完成两千多万吨陈米销售计划。
最后日本家家户户买了够吃一年的廉价大米, 才相信海对面的新中华地大物博,真的不缺米。
随着大米而来的还有轻工业产品。
大多是针头线脑,锅碗瓢盆,衣裳布匹,药物机械。为避免倾销给日本本土轻工业留条活路,销售数量和价格还算合理。
仅仅三个月,民众就意识到日元真的稳,超发的一百亿日元并未动摇货币购买力。物价确实有小幅度上涨,但民众收入涨幅更大。
这轮经济刺激计划让日本人非常开心,但英国人就不开心。因为‘东京事变’后,英日关系就变得很微妙。
英国的租界丢了,特殊优待也没了。外交人员没被赶走,日方却对他们极为冷淡。
像帕丁森等人明明在东京事变'中大赚特赚,可事后却觉着自己丢了在日本的基业,实属亏大了。
内心的失落让在东京发行的英文报纸暗搓搓的揭露所谓'中日经贸合作'的真相--新中华'以粮食为诱饵, 暗中操控了日本,将其当做经济殖民地。
可不管如何揭露,得了好处的日本民众自己不在乎啊。给新中华当狗的日子比在日本当人可舒服多了。
反而是英国.....
帕丁森和菲利普在使馆喝咖啡,一名 使馆雇员悄默默的过来,带着八卦的神情低声道:“你们猜,要回国述职的大使阁下打算带些什么货物离开?”
因为在东京事变'中毫无作为,现任驻日大使受到英国外交部训斥,责令其立刻回国述职。傻子也知道大使要完蛋了,都在看笑话。
帕丁森和菲利普对视一一眼,问道:“快说吧,带了什么? "“日本这地方能有什么特产?总不会带几个艺伎回去吧?
“收音机,足足两千台日本产收音机。"雇员笑的贼兮兮,“每台批发价只需三英镑,运回英国本土零售可以卖十英镑,三倍价差。”
帕丁森和菲利普顿时坐不住了,惊呼道:“日本产收音机虽然质量不如英国的好,但怎么可能如此便宜?”
日本穿越者也想过靠电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奈何这就跟纺织业一样,本土市场购买力太差,英国市场又被印度佬控制,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工厂靠政府补贴才苟延残喘。
收音机最重要的零件就是电子管,可现在电子管价格全球都差不多。日本收音机价格暴跌的背后肯定有别的原因。
雇员笑道:“大使让我带人去一家日本商社提货运往码头。我随机拆了其中十几台试听东京当地广播,出乎意料的是音质一点不比英国货差。 但价格就是便宜。
我问过那家商社是否还有存货?
对方表示三天后会有五千台出厂,价格不变,若有需要可以随时下单。我当场要了- -百台,打算运到马六甲去卖。”
帕丁森和菲利普都觉着奇怪。
因为现在收音机算是当前科技含量最高的民用商品,五英镑的价格不便宜,但欧洲相对富裕,中产阶层还是乐意购买。
如果价格降低一半,销售量绝对会再次攀升。使用者会更多,市场更大。广播公司也将靠广告获得更大收益。
总之现在的电子类产品是绝对不愁卖不掉的。
"太不可思议了,一定是清仓甩卖吧。
“不,都是新货,刚刚出厂的。”
"可据我所知,-台收音机大多需要五颗电子管,少数质量差的用三个。这个零售成本就近三英镑了。怎么会有人零售价就三英镑。岂不是卖一-台亏一台?”
“我不知道,反正我已经定了一百台,转手就能赚六七百英镑。”
在东京事变前的英资产业大甩卖中,几乎每个在日外交人员都大赚特赚。少的赚几千英镑,多的赚十几万英镑。
大家手头都很阔绰,但没谁会拒绝再多赚点。大使阁下吃肉,其他人好歹喝点汤吧。帕丁森就问道:“你进货的商社叫什么名字?”
“圣光商社。”
帕丁森- -听,忙问道:“这商社的招牌是不是.
“-一个裙下会发光的女孩。”
明白,知道是谁在背后搞事了。换别家,帕丁森还要犹豫。但如果是‘圣光商社,他念头通达,很乐意与之合作。
因为这家商社的老板....诚实守信,手段高明,实力雄厚啊!
97章倾销
周青峰记得前世'不少事,比如小时候家里有台‘红灯"牌收音机。四四方方的大家伙,摆在父母卧室的书桌正中。
收音机是家里少有的电器,少年记事起就喜欢摆弄。可不管怎么调旋钮,收音机里只有灯亮,死活没声音。直到过了好些年,长大些的他才知道那玩意早坏了。
就这么一台坏了不知多久的破收音机,父母始终没丢。
从周青峰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他成家立业,那台收音机无非是摆放位置不同,从卧室最显眼位置挪到无人问津的角落。
或许是全家对这收音机有感情,或许是因为当初购买时花了大价钱。
当在魔改世界看到同样类型的“粗笨收音机,沉寂多年的记忆再次涌入周青峰的脑海。他用过且丢掉不知多少手机电脑,却还能记得那台老旧的红灯牌。
当日积电首条生产线开始全数生产,- 半的产能被推向民用轻工业,用来快速回笼投资。
工厂建在日本,招募日本员工。
新中华方面曾想让组装厂设在大陆,好歹也是在釜山。但周青峰拒绝- --养猪好歹也得养肥了再杀。
多少给猪吃点好饲料嘛。如果把公猪母猪饿的瘦骨嶙峋不交配不生仔,以后还怎么可持续杀猪吃肉'?
于是采用五个电子管的‘红灯牌收音机成了高档的象征,被放进了圣光商社各家分店透亮的橱窗,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
其他用两个和三个电子管的低档'货则摆在边上,也能当个陪衬。
每天早上六点半,各家商社分店的店长召集店员为开店做准备。路人若是经过,能透过橱窗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时间一到七点,随着收音机里响起滴滴的广播晨曲,店门会轻轻打开,店长和店员在门口列队鞠躬,随着悠扬乐曲欢迎顾客入场。
东京广播塔从早上七点开始对外广播,直到夜里十一点结束。
过去这家官方电台只滚动放送官方信息,全面改版后人员扩大十几倍。内容涵盖新闻、歌曲、戏剧、时评、广告、谈话诸多方面。
丰富的信息量如同轰炸般向全日本覆盖,确保四个岛每个乡个镇村落都能听到来自最高层的声音。
每天都有路人会在商社门外停留,只为听一段广播里的新闻或歌曲。每隔半小时,电台会播报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将时间观念默默灌输到民众当中。
毕竟这年月手表也不是普及型的商品。
听说‘圣光商社”敞开供应收音机,还留在日本的欧美商人瞬间嗅到商机。
英国使馆的帕丁森已经无法联系上周青峰,于是来到圣光商社涩谷店想看看情况。可他刚到场,就被门口排队的人流吓呆了。
彬彬有礼的店长在门口微笑相迎,每次放二十名顾客进入百来平米大小的店内采购。排队人员整齐安静,绝无拥挤推搡,顶多有些心怀激动的小声议论。
若是过去,帕丁森先生下出租车就能大摇大摆的走到店门口,旁若无人的进去接受店长的亲自服务,想买什么随手-点就好。
可现在
英国佬跟过街老鼠似的,虽不至于人人喊打却受尽白眼。
东京很多店铺再无过去的恭敬,会公然表示不接待欧美顾客,或者对说英法语言的顾客直接摇头,表示听不懂。
瞧了眼长长的队列,帕丁森放弃自讨没趣的去凑热闹。他只在店门外守了一会,瞧见有个中年日本人抱着台收音机出来,便上前表示愿意加价购买。
三英镑的收音机以五英镑成交,帕丁森将收音机的包装箱用力一抱, 诧异发现箱子重量远比预想的轻不少。
返回英国使馆,拆开纸壳包装箱,更惊奇的情况出现了--这台所谓日本产收音机的外壳居然是彩色的。
这就颠覆了贵重电器的古板形象。
帕丁森的办公室里有台英国产收音机,木制外壳,暗沉色调,外观厚实,方头方脑。作为对比,彩色的‘红灯收音机小巧而圆润,显得灵动活泼,赏心悦目。
“这收音机不到三公斤,可以抱着走。”
打开使用说明书,上头特意印了插画,展示这新潮产品的应用场景。它可以摆在客厅,庄重大气;摆在餐厅,轻松愉悦;摆在卧室,懒散不羁。
用户甚至可以将收音机放在车里,-路随行,打发漫漫旅途;还可以在游玩时带上它,春野秋谷,全球信息一手掌握。
帕丁森将说明书翻了两三遍,越翻越有精细。他发现这排版模式很熟悉,仔细一想,这不正是‘圣光日报的风格么。
"...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日本产收音机什么样,怎么感觉硬是被推荐了-套全新的生活方式?还是难以拒绝的那种。”
摆放在办公室的英国产收音机外形像个大柜子,半人高,几十公斤重。这玩意被当做贵重家具来设计,本来就不允许随意搬动。
可这彩色的红灯牌....帕丁森敲了敲其外壳,发现这玩意竟然是用锻铁造的壳,外面涂了彩漆,还绘有可爱奇趣的图案。
动手将收音机拆开,内部电池供电,结构跟英国货大同小异,却显得更精致,所有器件都往小了设计,线路布局也尽可能简化。
开机调频,拉出天线试用一番,确认音质挺不错,接受东京、横滨等地的电台轻而易举,远一些的仙台大阪乃至 长崎地区的电台也能听见。
毕竟当前电台数量少,发射源非常有限,短波电磁环境非常干净,五瓦功率就能传遍全球。
确认这一切后,帕丁森连续深呼吸,可坐在办公桌前却压抑不住愈发激动的心情。他仿佛看到金光大道出现在眼前,美妙的前景正在挥手招引。
邦邦邦几声敲门,使馆的菲利普从外头闯进来,一脸喜色的喊道:“我最好的朋友,知道我刚刚做了笔多大生意吗?你绝对不知道我买了多少收音机?”
“收音机?”帕丁森用看傻子的眼神看对方,目光戏谑。
菲利普得意的很,"朋友,别嫉妒。我看到你桌上摆了一台。它很棒,对不对?现在老气的厚重款不流行了。
年轻人喜欢轻便时尚的玩意。我儿子看到彩色的那款,眼睛都发直,说什么跟朋友出去玩时带上,一定受欢迎。
我一眼就认定这款收音机卖到欧洲绝对火爆。稍微富裕些的家庭还是能掏出十英镑来购买的。
为此我把所有积蓄全掏了出来,将东京电子厂接下来- -周的产量全买下,足足花掉我一-万五千英镑。 可只要将它们船运回欧洲,我至少能赚两三万英镑。”
说到最后,菲利普的笑声抑制不住,"帕丁森先生,如果你也想大批进货的话,得等到一周后才行了。那时候竞争会更加激烈,指不定售价会更高。
帕丁森却用同情的眼神看向菲利普,叹息的说得:”朋友,你既然花- -万五千英镑买收音机,为什么不直接购买电子管?”
啥?
菲利普走到办公室的酒柜前,乐呵呵的正给自己倒上一杯,闻言愣住,直到酒液溢出杯子,他才恍然大悟的惊叫了声,"该死,我怎么没想到?”
紧跟着菲利普跳了起来,狂呼道:“大不列颠缺电子管啊。收音机的核心就是电子管,- -万五千英镑可以购买三万只电子管。
直接采购电子管还能节省点成本。运回欧洲也无需太多运费。我完全可以在英国建一家收音机厂 ,采购剩下的零配件自己组装,这样可以赚更多。
见鬼,我怎么没想到,怎么就没想到?”
看菲利普懊恼的跳来跳去,帕丁森- -拍脑门, 表示无语。
“难道不是吗?”菲利普疑惑道:“还有什么 更深入的情况?
帕丁森叹了声,怒其不争’的解说道:“知道大英帝国的电子管生意被谁垄断吗?”
菲利普立马皱眉思索,“好像是个印度土佬,靠出售很多新奇玩意发财,很有钱。我记得《泰晤士报》刊登过专访,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但那家伙被女王册封为勋爵。”
帕丁森点点头,又指了指桌面上的收音机,“桑达伊戈尔,出生在印度海得拉巴,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穷地方。
那家伙过去五十几年的经历相当传奇。
喜欢的人说他聪慧、敏锐、大度;厌恶的人说他残忍、贪婪,卑劣。但不管怎么样,那家伙成功了。
伊戈尔爵士不可替代之处就在于电子管。
大英需要电子管,可所有英国电子管工厂里全是印度佬,从工人到技师到主管。
那些家伙像蟑螂似的出现在一家企业, 随后便会快速繁殖出一窝。他们内斗不休却紧守一个原则,死活不将电子管的技术交给女王陛下。
上一篇:自带世界修改器的我是个反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