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然后,既然联合国都已经制裁多米尼加了,我建议可以动用我国的外交力量,设法推动荷兰的海牙国际法院,对拉斐尔·特鲁希略进行审判,向世界宣告他的罪孽,从而钉死这家伙的棺材板。”
菲里继续说道,“这样一来,我国对多米尼加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就站到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道德制高点上,乃是代表地球审判罪人的正义之举,绝对不受任何非议与指摘!
肯尼迪总统和本届新政府,也必然因为这一毋庸置疑的正义之举,得到整个世界的赞誉和夸奖。
相反,纵容特鲁希略在过去几年里胡作非为的共和党政府,则会被扣上渎职和失察的罪名——因为他们既没有阻止古巴的倒戈反美,也没能发现和遏制特鲁希略的邪恶罪行……”
听了这话的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顿时在嘴角泛起了满意的微笑。
“最后,为了组建第2506旅而慷慨解囊的联合果品公司和其他美国财团,也会感到满意的。
虽然他们原本是为了夺回在古巴被卡斯特罗没收的种植园,才为招募古巴雇佣兵而出钱的。
但是,把古巴的甘蔗种植园,换成多米尼加的甘蔗种植园,应该也没有什么不同吧?
古巴岛上连年战乱、积贫积弱,即使打败了卡斯特罗。除了抢来一些荒地之外,也捞不到什么油水。
相比之下,特鲁希略可是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坚持竭泽而渔地搜刮了三十年,家里富裕得很呢!”
菲里双眼放光地掰着手指,“根据中情局的不完全统计,他本人拥有三艘游艇、五座行宫、三十五辆豪车和一百一十家公司,整个特鲁希略家族圈占了全国的至少一半土地,总资产达到八亿美元以上!
除此之外,多米尼加的海军舰艇和空军飞机。如果作为战利品卖掉的话,也能换到不少钱……”
嗯,在1960年代,美元比半个世纪之后值钱得多,八亿美元都足够造两艘重型航母了!
眼下这会儿,玛丽莲梦露的片酬也才10万美元呢!
所以,即使对于肯尼迪家族这样的美国豪门来说,八亿美元也绝对不算一个小数目。
如果能够通过军事行动,对特鲁希略家族来一场零元购,那绝对是一件能让所有人开心的好事儿啊!
——大约只有已经把自己搞成期货死人的特鲁希略,会感到不开心吧?
盎撒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当海盗的传统,我辈爱尔兰人自然也要学习先进榜样!
“太棒了!真是完美的计划!我一定会推荐给哥哥的!”
罗伯特·肯尼迪伸手亲热地拍着菲里的肩膀,同时对伯纳德说道,“伯纳德,你有个好弟弟啊!无论遇到怎样麻烦的情况,总是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鬼点子!”
“很好,这样一来,军方就不会被中情局给带进陷坑里去了!”
未来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也对菲里表示了赞许,并提出了要求,“希望在多米尼加的特别军事行动之中,海军陆战队的小伙子也能出场!当然,如果海军和空军能有机会露脸,就更好了。”
在座的众人之中,只有布热津斯基博士依旧眉头紧锁,并且提出了他的质疑;
“诸位,不是我特意想说扫兴的话,现在距离约翰·肯尼迪先生成为美国总统还有三个星期,而我们要对多米尼加展开军事行动的话,最少也还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各项准备。”
布热津斯基十分忧虑地说,“如果在此期间,特鲁希略真的带着多米尼加共和国投靠了苏联,得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外交支持。甚至是苏联的武器援助和军事顾问团,那该怎么办?”
“特鲁希略想要去当布尔什维克?呵呵,希望他在投苏之前给自己找了一盏好路灯!
否则,若是进了卢比扬卡的单间,那下场恐怕还不如挂在路灯上呢!”伯纳德笑道。
——跟着菲里相处了那么些年之后,大哥伯纳德也在话语中用上了「资本家挂路灯」的梗。
“克里姆林宫要是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保下了特鲁希略这个美洲公敌。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可就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整个拉丁美洲的人们,都要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彻底绝望啦!”
菲里也跟着笑道,“如果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这种恶贯满盈的烂人,只要愿意向苏联低头,居然都有资格成为苏联的盟友,甚至通过克里姆林宫的认证,被打上「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旗号。
那么,拉丁美洲的革命青年们,又会怎么想呢?想必会感到非常非常的失望吧?”
“没错,如果特鲁希略统治的多米尼加,都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那么,全世界各地的弱小民族,还有什么理由要听莫斯科的胡言乱语呢?
敌人的阵营里多出这么一个自绝于天下的猪队友,那绝对是值得开香槟庆祝的好事啊!”
罗伯特·肯尼迪点头道,“我这就去联系报社和广播电台,把特鲁希略宣称要投靠苏联的消息给放出去!尽快炒热起来!嗯,正好,为了郑重起见,我哥哥跟特鲁希略的那段电话交谈,刚好还录了音!
然后,菲里,你再写几篇关于多米尼加赤化后果的分析短文出来,我拿给那些写社评的人做样本!
说起来,我真的有点儿好奇,假如赫鲁晓夫真的发了疯,为了拉拢拉斐尔·特鲁希略,竟然让他来参加和领导美洲的赤色共运……那么,古巴岛上的那个大胡子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得知特鲁希略这个「祖国恩人」,即将成为自己革命事业的同志加战友时,将会是怎样一副表情?”
他兴奋地搓着手,满脸坏笑地如此调侃说。
败坏声誉的放血槽。
但问题是,即使不进攻,苏联的社会结构问题也无法解决,只能走入死胡同。
从尼克松的大三角外交成功逆转冷战局势之后,苏联的败局就已经注定,只是时间问题了。
最多就是失败得少一点,留下的东西能多一点罢了。
第35章、肯尼迪时代的到来
1961年1月下旬,在艾森豪威尔总统告别华盛顿的那个星期,一场寒流袭击了美国东海岸。
到了1月19日,肯尼迪总统就职的前一天,华盛顿更是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冬日的漫漫暮色中,阵阵狂风夹着雪花从波托马克河呼啸而来,伴随着刺骨的寒气,撒来白色的银沙。道路和公园全都变白了,厚厚的积雪和冰块覆盖了国会山。
以至于五角大楼不得不出动军队,派遣士兵们使用火焰喷射器,融化总统就职典礼台周围的冰雪。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月20日的天亮之后,雪终于停了,但严寒还在继续肆虐。
即使到了中午,华盛顿的室外气温依然只有零下七摄氏度,并且风势依旧很猛。
当新总统出现在典礼台上时,那些冻得发抖的人群立即报以欢呼,希望马上听到肯尼迪的演说。
但就跟肯尼迪总统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一样,他的就职仪式也是在一片乱糟糟中进行的。
——在新总统开始演说之前,就因为电线短路,从讲台下升起一股蓝烟,吓得很多人惊慌万状,以为整个典礼台都要着火了。
好不容易等到不冒烟了,人们又被枢机主教理查德·库欣似乎无穷无尽的祝祷词,给搞得昏昏欲睡。
终于,在首席法官沃伦的主持之下,肯尼迪总统完成了宣誓仪式。
随后,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总统光着脑袋,不穿大衣,声音在寒气中微微发颤,带着波士顿的拘谨口音,进行了他的就职演讲,并说出了他最为脍炙人口、乃至于举世闻名的那句名言: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什么!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许多传统美国人印象中「最美好的时代」。
但是,当五十年代结束之际,美国社会的实际境况,却并没有很多人在日后回忆中显现得那么美好。
确切地说,严格意义上的五十年代黄金岁月,从1954年打完朝鲜战争开始,到1957年就结束了。
接下来,在1957年到1958年,美国经历了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5%。
更要命的是,在这次危机中,美国还第一次出现了「滞胀」,也就是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新情况,让全球经济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一时间拿不出解决的方案来。
雪上加霜的是,1958年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创伤还未痊愈,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又在1960年再次降临,构成当时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业、汽车业和建筑业,全都惨遭腰斩,汽车产量暴跌一半以上。
这样接连不断的的经济危机,还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陷入困境,黄金大量外流,美元大幅度贬值。
一时间,国内罢工此起彼伏,国外美元霸权摇摇欲坠,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此不知所措。只会用「花一元钱收两元效果」,「循环不已的再调整」,「痛苦的重新估价」等等各种华而不实的话来糊弄民众。
很多上了年纪的美国人,都忍不住回忆起了三十年前大萧条降临前夕的各种不祥征兆。
与此同时,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并得到了其它有色人种的广泛支持。但美国南方的保守势力,依然坚持一百年前的奴隶主思维,对黑人、有色人种和「劣等白人」继续强行打压,完全把法律当成废纸——结果就导致冲突愈演愈烈,联邦政府左右为难。
除了在国内社会经济上的问题之外,美国在海外也失去了独霸天下的地位,开始遭遇苏联的挑战。
二战结束十多年之后,苏联已经初步治愈了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开始逐步对外发力。
虽然美苏之间依旧强弱悬殊,但凭着俄国佬横跨欧亚两洲的广袤国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即使只是待在原地不动,强大的苏联依然能够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各个方向,轻松地输出自己的影响力。
一时间,从挪威的峡湾到德国的黑森林,还有中东的沙漠和远东的日本海,苏联的阴影无处不在。
尤其是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它从太空中发出的「嘟嘟」声,极大地刺击了美国人脆弱的自尊和敏感的神经,觉得怎么连新大陆都要被苏联威胁了?
虽然在随后不久,赫鲁晓夫的访美,似乎稍微缓和了冷战的对立程度。
但紧
接着,卡斯特罗在古巴岛上的改弦易辙,竖旗投共,又再次让美国人感到了紧张和愤慨。
——红旗都插到加勒比海上啦!
到了1961年的1月,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因为遭到全体美洲国家的联合制裁和集体断交。尤其是在被美国断交和制裁后,多米尼加的独裁者特鲁希略为了垂死挣扎,竟然也声称要投苏投共了!
此事虽然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却绝非凭空捏造的谣言,而是有理有据,甚至连特鲁希略宣称要投奔苏联的电话录音都被放出来了。还有小道消息说,特鲁希略已经派人前往古巴,试图通过卡斯特罗跟苏联方面取得联系,以此来压迫美国放弃对多米尼加的制裁……
虽然苏联的赫鲁晓夫,尚未发表任何针对此事的声明,但美国舆论界很快就是一片哗然。
右翼媒体纷纷哀叹,都是古巴的卡斯特罗开了这个坏头,以至于拉美小国动辄要拉苏联来敲打美国。
左翼媒体虽然讥笑「祖国恩人」特鲁希略投共是自寻死路。但也指责联邦政府没做好最基本的工作。
艾森豪威尔总统尽管已经只剩下不到两个星期的任期。但在舆论压力之下,还是对多米尼加共和国追加了新的严厉制裁,冻结了特鲁希略政权在美国的全部存款和资产,并且封锁了多米尼加的对外贸易。
但结果非但没能振奋人心,反而在美国本土引发了更严重的市场恐慌。
——因为,多米尼加的经济固然会因此崩溃。但多米尼加的蔗糖也从此进不了美国市场了!
事实上,艾森豪威尔的制裁令刚刚发布,美国舆论界就有一群「忧国忧民之士」开始高声呼吁:
不得了啦!马上又要闹糖荒啦!
现在古巴这个「糖岛」的蔗糖产量,全都被苏联人拿走了;多米尼加的蔗糖也在贸易封锁之后,无法再进入美国市场;海地共和国的甘蔗种植园,更是已经荒废了一百多年……
就凭剩下的夏威夷群岛和菲律宾群岛那点儿蔗糖产量,怎么够满足美国人的胃口啊?
总不能大家都去喝淀粉做的玉米糖浆吧?那也太掉价啦!
所以,就像过去禁酒令颁布前夕,大家都屯了一屋子的酒那样,赶快去买糖堆满自家的阁楼和地窖吧!
于是,芝加哥期货市场上的蔗糖价格迅速飙升,众多糖果公司和甜饮料公司的股价,则随之应声暴跌。
超市和杂货铺的砂糖被抢购一空,糕点铺一边标榜自己用的都是纯天然蔗糖,一边趁机给蛋糕抬价。
美国人对此怨声载道:一边得在后院地下挖避难所屯罐头,一边餐桌上又没有糖了,这日子该怎么过?
就在这样充斥着抱怨、躁动而又烦闷的氛围中,美国迎来了它的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时年43岁的肯尼迪,看起来有些过于油头粉面,不够稳重。
当他赢得竞选、入主白宫的时候,许多保守的老派人士,都对肯尼迪的执政经验表示忧虑。
不过,肯尼迪自己倒是充满信心,胸有成竹。
按照他的话说,只要组建起一个优秀的领导团队,就必定能把国家给治理好。
因为「只有政府这条船是经常从顶部漏水的」——换而言之,只要顶层没问题,政府就一定会好起来。
不得不说,即使纵观整个美国历史,约翰·肯尼迪都是一位极富魅力,甚至带有传奇色彩的总统。
在他当选时,只拿到了49.7%的票,以十分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共和党的尼克松。但到了三年之后,肯尼迪的支持率却涨到了65%。
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肯尼迪在就职时,就展现了他的精力充沛和观察入微,以及平权思想和进步理念。
在就职典礼的检阅式中,他注意到海岸警卫队的士官生中没有一个人黑人,当场就派人进行正式调查。
第二天上午,肯尼迪总统在坐进椭圆办公室之后,签字发出的第一号行政命令,就是把四百万贫困美国人的免费食品配额增加一倍,从而赢得了无数穷人的欢呼——经济危机中的美国,日子真没那么好过。
同日,为祝贺肯尼迪入主白宫,赫鲁晓夫发来贺电,还释放了之前被苏联击落俘获的美国U-2间谍侦察机飞行员。作为回报,肯尼迪则解除了苏联蟹肉的进口禁令,并放松了对苏联文化作品进入美国的审查。
——怎么说呢?似乎可以看出一点善意,但充其量也就是聊胜于无的程度。
与此同时,肯尼迪的内阁也在以惊人的效率展开工作。
按照记者们的评论,杜鲁门总统喜欢将军,艾森豪威尔总统喜欢企业巨头,肯尼迪总统则喜欢学士。
在肯尼迪的内阁班子里,以国务卿为首,有15位罗兹奖学金获得者,好些人都在大学里教过书。
过去,这些知识分子只能在课堂上和文章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抒发着自己郁
郁不得志的沉闷。
想不到如今居然真能「学而优则仕」,这简直就是做梦一样的美好啊!
于是,因为得到了展示自己毕生所学的机会,各位教授们个个都跟得了狂躁症似的,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示出了非同寻常的精神焕发和勃勃生气,发挥出了200%的工作效率。
比如,国防部长内阁成员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每天清晨7时半就上班,使五角大楼的警卫为之愕然。
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一面签署文件,一面听电话,同时还用眼神和手势向助手传达他的指示。
国务卿腊斯克的年纪尽管有点大了。但还是每天只睡六个小时的觉,一天至少工作十二到十四个小时。
但尽管在学识和勤勉方面无可指摘,这些聪明人终究是在校园的象牙塔里待得太久,对政坛和官场有些不接地气,很容易被那些资深的官僚们玩弄和戏耍……至少很多华盛顿的老牌官僚,都对此很有自信。
——嗯,前提是如果没有某个穿越者,在悄悄地给肯尼迪内阁打补丁的话。
——
新总统就职的第三天,中情局的杜勒斯局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莱曼·兰尼兹尔将军,就联袂来到白宫,向肯尼迪内阁的三位主要成员——腊斯克、麦克纳马拉和罗伯特·肯尼迪,进行了工作汇报。
其汇报的重点内容,就是入侵古巴的「冥王星计划」,以及为此而准备的第2506旅雇佣兵。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