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当然,窃喜归窃喜,这种野蛮粗暴的帝国主义行径,该批评还是要批评的。
戮,使忠臣义士肝脑涂地,劳苦工农尸横遍野,举国上下血流漂杵、伏尸百万。而纳苏迪安等人因分赃不均,也立时内斗再起,椰城(雅加达)几成丘墟。
但凡国有内忧,则外患必生,纳苏迪安治国无方,为美帝所弃,白宫亦定裂土分邦之计。
随即,美军再入椰城,各路奸贼张皇失措,俯首系颈,只求苟命。至是,印尼根基遂毁,万里疆土,金瓯粉碎,裂十二国,并立攻战不休,不知何时再能一统,而南洋亦由此多事矣……”
金碧辉煌的客厅里,目前担任众议员的金家大哥伯纳德,心情烦躁地来回踱着步。而菲里·金上校则坐在沙发上,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着香港《大公报》上,关于印度尼西亚分裂解体事件的一篇社论。
说起来,让他感觉有点诧异的是,这个时代的香港报纸,似乎并不像他穿越前那个时代一样,已经把反华自恨、仇视大陆渗透到了骨髓里,甚至屁股和立场可以跟着反华而随时进行一百八十度旋转。
——比如去年还在高唱绿色环保,今年就在大骂电车无用了等等。
而是多少还带有一点文人风骨,一些家国情怀,在很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不至于颠倒黑白。
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即使暗搓搓地夹了一些黑料,攻击某些人和某些事。但总体上还不至于搞到《狼图腾》和《丑陋的中国人》那种彻底否定自己的民族和文明,恨不得连根拔起而后快的程度。
——金庸小说里的私货再多,好像也没有歌颂蒙古与金国,声称汉人天生下贱需要被殖民吧?
更何况,金庸讽刺的东西虽然刺耳,但当时的大陆也确实是搞得乌烟瘴气,被人骂几句也属正常。
眼下在评价印尼解体的事情上,哪怕是右翼的香港报纸,也没有狂吹「国家越小越民主,国土越少越进步」,而是很传统地惋惜一个「泱泱大国」的土崩瓦解,对印尼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一手导致了印尼覆灭的纳苏迪安和苏哈托这对「哼哈二将」,香港报纸也没有发明出「爱国贼」和「卖国英雄」这种严重反直觉的词汇,予以褒奖和赞美。而是很正常地将他们比作一千年前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石敬瑭——正常得都有点儿不像是香港报纸了。
当然,如今中国大陆的报纸,就更是不正常到堪比精神病的程度——随着那篇怒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出炉,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大乱正式开启,整个国家都被迅速推入了荒诞和疯魔的漩涡之中……
思想混乱、是非颠倒、价值观倾覆、群魔乱舞的文斗和武斗……十年癫狂的代价,五十年都没补上。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大陆报纸上的社论,恐怕还不如香港报纸上的评论来得正常呢!
然后,在读到「十二国」这个词的时候,菲里突然心中一动,想起了一部在穿越前也已经几乎快要被遗忘的日本仙侠轻小说——《十二国记》的小说内容其实很一般。但改编成动画后的中国风配乐,却实在是让人击节叫好,回味无穷。于是,他暂时停止了朗读,看着桌上的印尼地图,掰着手指算了算:
爪哇、亚齐、苏门答腊联邦、马都拉、南加里曼丹、南马鲁古、北马鲁古、南苏拉威西、北苏拉威西、东帝汶、西帝汶、西伊里安、美国托管的巴厘岛,再加上被澳大利亚托管的松巴岛等地。
呃,然后还要扣掉目前依旧是葡萄牙殖民地,尚未正式独立,也从未被印尼统治过的东帝汶。
这么一算的话,在印度尼西亚的旧日疆域里,还真是十二国并起,可以上演一场「十二国记」了!
呵呵,印度尼西亚这么一倒下,就让东南亚的国家数量,瞬间翻了一倍之多。
更别提,这十二国并立的状况,还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最终的结局。
很多刚刚从印尼分裂出来的全新小国,甚至都来不及搭起自己的草台班子,就已经自相残杀起来。
比如,夹在爪哇和亚齐之间的苏门答腊联邦,还没建立起一个新政府,就因为民族问题而爆发了内战,亚齐、爪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全都趁机插手,结果眼看着都快把苏门答腊岛给打成海盗窝了。
而在还有印尼共残党活动的南加里曼丹岛,各路军阀和部族同样是混战不休,迟迟不能推举出一个可以勉强服众的新政府。至于孤悬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更是闹着要自己独立建国。
没办法,美式国家的票选制度,天生就带着分裂的基因,这是娘胎里的病,没法治!
所以,印尼眼下被美军操刀肢解成十二国,很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进一步在战火中继续分崩离析,演化为十六国甚至二十国争霸,恐怕才是印尼解体的最终阶段吧?
当然,如果没有外部势力插手的话,苏哈托统治的爪哇共和国,凭着拥有全印尼一半以上人口的体量优势,
想要逐步扫平列国,再次统一印度尼西亚,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但是,有美国这只大老虎蹲在家里,又有澳大利亚这个神经质的「纸猫」在背后虎视眈眈,这个只剩十几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爪哇共和国,想要重新变成完全体的印度尼西亚,估计比普大帝重建苏联还难。
——澳洲固然是一只连纸老虎都算不上的「纸猫」。但印尼也仅仅是一只谁都打不过的纸老鼠啊!
纸猫配纸老鼠,这是南洋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啊!
菲里在心中如此感慨着,随后再次拿起这份上个月的《大公报》,继续念了几句。
但却被他的哥哥,众议员伯纳德一脸烦躁地打断了:“亲爱的菲里,我的弟弟,你可以不用再显摆你的中国话水平了!现在家里没人关心印度尼西亚那边发生了什么!我们目前唯一要考虑的就是中期选举!菲里!你的哥哥眼看着就要落选啦!”
——美国的总统是四年一选,而众议员的任期更短,只有区区两年。
1966年乃是中期选举之年,也是国会山全体众议员,包括伯纳德在内都必须要过的一道鬼门关。
很不幸的是,今年民主党的整体选情,堪称是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偏偏菲里的大哥伯纳德,却是民主党阵营的众议员。如今眼看着败选在即,怎么能不心急如焚呢?
事实上,整个金家都对这事儿忧心忡忡——自从伯纳德当选众议员,走进国会山之后,金家才算是堪堪踏进了美国上流社会的门槛:只踩进去了一只脚,距离那些名门望族、政治世家还差得远。
如果伯纳德这次落选众议员,以后再连续几次选不上的话,那么金家的上升之路,就会戛然而止,刚刚对金家打开一道门缝的美国上流社会名利场,也会毫不客气地把金家重新赶回普通富人的圈子里。
并且,在家里没有政治支柱可以依靠的情况下,菲里日后想要当上将军,也会变得难上加难。
——很可能要熬上一辈子,直到退役的时候,才被五角大楼挂上纯属安慰性质的准将肩章。
“亲爱的哥哥,你这次如果当真竞选众议员失败的话,那么最直接的原因,就在印度尼西亚战场的开辟啊!所以,怎么能说印尼的战事,跟你的仕途没有关系呢?”
菲里放下报纸,表情认真地对大哥伯纳德说,“如果没有印尼战场的开辟,泰国就不会被越共趁虚打崩,威斯特摩兰将军和艾布拉姆斯将军就不会向五角大楼索要至少五十万人的援军,约翰逊总统也不会推出他的那个《一百万人征兵计划》,进而导致举国哗然,让民主党的支持率跌破谷底了。
而哥哥你又没有担当党内反对派,组织领导反战运动,去跟白宫唱反调的勇气和资本……那么,你除了被约翰逊总统和他身边的战争狂人们,一路拖累到败选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下场吗?”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了看四周几排架子和黑板上上,用绳子挂着和用胶水贴着的各种剪报,内容全都是执政的民主党选情堪忧,反战运动风起云涌的坏消息,以及对征兵动员的冷嘲热讽。
从而让菲里不禁发出一声无力回天的感慨:
这可真是「总统大点兵,驴党大败绩」啊!
冲突。
约翰逊总统的白宫内阁,简直是自欺欺人地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态度,去认定铁幕对面的所有国家是一个整体,全都服从于莫斯科,听从克里姆林宫的指挥棒转动,并且根据上述的错误思路,执拗地不肯在任何地方放松或后退哪怕一小步——因为民主党自认为是左派,反而更怕被国内的保守势力抓住把柄。
结果就搞出了「左派看上去比右派还要更加极右」的怪现状: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总统没有魄力而已。
在这种「不分主次、寸步不让、格杀勿论」的强硬思路指导之下。除了战争升级,哪还能有别的结果?
更要命的是,美国在历史上,对于统治附属国和殖民地。虽然知道要分而治之,拉一派打一派,却不知为何,总是精准地找到最弱的那一派,然后努力扶持却费拉不堪,最后怒而亲自下场,于是陷入泥潭。
——僵硬的冷战思维+对自身实力和战略投送能力的错估,结果就是让美国总是痛苦地打烂仗。
总之,为了应对战场的扩大,为了镇压和清剿马六甲海峡沿岸出现的海盗,为了应对遍布南洋的低烈度战乱,为了追杀残余的赤色分子游击队,五角大楼必须砸锅卖铁、拆东墙补西墙,为驻跸新加坡的威斯特摩兰将军,凑出一支空前庞大的野战集团,以执行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战区内的军事任务。
与此同时,自从越战正式打响以来一直节节败退的印度支那半岛战场,也亟需更多的生力军来填坑。
在全民日益抵制征兵,反战运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光靠常规的征兵手段,还有麦克纳马拉国防部长用《十万人计划》搞来的那些光怪陆离的奇行种新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前线的庞大需求。
于是,趁着第二次雅加达战役轻松取胜,民众支持率有所上升的机会——美国人终究还是追随强者、推崇胜利的,约翰逊总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他的《一百万人征兵计划》!来了个「总统大点兵」!
事实上,约翰逊总统的这个征兵计划刚刚开始酝酿,就有大批民主党议员表示完全无法接受。即使民主党的党鞭如何威吓,也没办法让全党都对总统的《一百万人征兵计划》投赞成票。
结果,约翰逊总统竟然抛开本党反对派,跟共和党的主战派议员,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跨党派合作,在参众两院以极为微弱的票数优势,勉强通过了这份《一百万人征兵计划》。
也把美国彻底一脚踢进了看不见尽头的战争深渊。
这个《一百万人征兵计划》,究竟是一份怎么样穷兵黩武的计划呢?
它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应对战争的不断升级,为了在一年之内额外征召100万新兵,约翰逊政府下令大幅度放宽征兵条件。不仅把病人、智障、残疾人和不会说英语的新移民,都纳入征兵范围,同时还把征兵年龄扩大到了18岁至35岁,并且彻底取消了大学生和已婚者的免役待遇——从今以后,只要你是一个美国公民,并且已经年满24岁,那么不管你是否还在念书,或者是否已经结婚,都要立刻去服兵役!
此外,就算你还没年满24岁,只要征兵办公室在当地没征到规定的人数,那么也有充军的义务!
结果,就连只读了四年书,有读写障碍的拳王阿里,也收到了五角大楼发来的征兵卡,顿时愣住了。
——这是要他去热带雨林里跟越共游击队打擂台玩拳击吗?
当然,更倒霉的是那些正在日夜啃书读研究生,想要考硕士和博士的美国做题家,这些傲慢的知识分子,发现就算自己学富五车、智商出众,也不能让他们免于沦为炮灰,自然是各个怒发冲冠、气急败坏。
没办法,不是五角大楼的征兵官脑子有病,非要一门心思逮着大学生薅羊毛,逼着他们投笔从戎,而是这帮人真的最适合当兵——美国可没有什么「文弱书生」的概念,大学生里的体育生比文科生还吃香!
总的来说,能读得起大学的人,家里平均也是中产阶级出身。他们家庭经济稳定,成长环境好,身体素质也就比较好,不像那些穷人家的孩子,看着貌似还挺壮实,其实浑身上下都是这样或那样的怪毛病。
比如在一战时期,美国征兵官员就发现,很多年轻人的视力和牙齿差得可怕,淘汰率达到了三成。到了二战时期,在一些污染严重的美国传统工业区,应征入伍的年轻人,竟然有70%体检不合格!
嗯,喝着含铅水管里流淌的「甜水」,呼吸着充满有害化学物质的空气,这样的穷人,体质能好吗?
顶多也就是比从小营养不良、罹患多种寄生虫病的饿殍,要稍微好一点儿吧?
于是,为了给军队筹集到素质最好的炮灰,征兵官自然要盯着国内的大学,拼命抓大学生的壮丁了。
就像在中国的明朝,如果把秀才举人统统抓了壮丁充军的话,那么绝对是
素质最高的兵员一样。
可问题是,代价呢?你有问过被征兵的大学生的想法吗?
同一时期的中国,不过是搞了个上山下乡,让知识青年走出城市,去乡下农村插队修理地球,跟农民一起干活,尚且被知识分子认为是十分残忍的虐待,事后憋出了风靡中国几十年,怨念满满的伤痕文学。
而约翰逊总统居然要把知识青年丢到大洋彼岸的越南战场。在尸臭和硝烟之中,充分接受子弹、地雷和路边炸弹的「再教育」,再缺胳膊少腿地回来……你觉得,他们会不会愤怒地把越战批到一无是处呢?
嗯,还要把约翰逊总统批倒批臭,踩上一万只脚!否则自己在越南的那几年活罪,岂不是白受了?
——既然美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地点是在越战前线,那么越战自然就成为了美国伤痕文学的靶子。
接下来,这场战争被美国文化界怒批了半个世纪,以至于在越战中逃兵役都成了光荣履历。直到二十一世纪,美国的右翼保守派势力,都依旧没办法给越战翻案:因为这是得罪了整整一代人啊!
更别提,还有无数年轻的新婚夫妇,才刚刚举办了婚礼,蜜月都还没过完,就要被拉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那种一方面害怕生离死别,一方面害怕自己不在,老婆偷人的场景,真是让男人为之心碎!
这个情况该怎么形容呢?有点像是诗圣杜甫笔下的《石壕吏》吧?
当然,如果「总统大点兵」是为了组织一场抵抗侵略,本土抗战的卫国战争,那么在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持之下,就算要付出再多的牺牲和热血,大多数传统的美国白人公民,也会咬着牙从军参战的。
但这其实是一场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海外战争,甭管那些不上战场的保守派,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慷慨激昂,可是真正要服兵役的年轻人,却完全不认可自己有什么必须要参战的理由,人人都是怨念满腹。
——英国当年征服印度的时候,如果不是用财富来诱惑冒险家,而是在国内强制征兵百万,让人民无偿漂洋过海去送死的话,那么估计还没打下印度,国内就已经要造反了。
最终,这一切的愤懑和怨念,全都指向了高高在上的约翰逊总统,还有如今执政的美国民主党。
结果就是1966年的中期选举才刚刚开始,民主党的民调就已是一片惨淡,可以形容为雪崩或山崩。
只要是支持白宫战争政策的议员,在地方竞选中大多都成了过街老鼠,拉票演讲走到哪里,臭鸡蛋和烂菜叶就丢到哪里。加利福尼亚州这边的反战舆论和民情,更是已经爆炸到了完全压不住的程度。
在加州的各位民主党议员中,伯纳德绝对不是最招人恨的。但也没什么鲜明的个人风格,只是凭着爱尔兰人天主教徒的身份,争取一下本族群和教友的选票……属于搞身份政治,拿不出个人理念的那一类。
所以,在民主党选情大逆风的局势下,他这种中庸之人的抗风险能力是最差的,也是最容易被撸掉的。
更别提,这一次的中期选举,民主党在加州的扑街程度,那可不是一般的扑街,而是都快扑到底了!
——要知道,加州成为铁杆支持民主党的深蓝州,那是二十一世纪的事情。在此之前的二十世纪,加利福尼亚州可是出了不少的共和党州长,州议会也经常是共和党占优,多次整体以「红州」的面貌出现。
相反,德克萨斯州在1964年之前,却是铁杆支持的「深蓝州」,二十世纪前六十年的十五次总统大选中,德克萨斯州只有一次投了共和党的票,其余十四次全都支持民主党的候选人,可谓是驴党铁盘。
当然,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驴党和象党就要开始互相换家,加州变得越来越蓝,德州变得越来越红,逐渐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啦!(不过据说因为偷渡客太多,德州又有转为蓝州的趋势。)
由此可见,如今就算民主党的小毛驴们,在加州的中期选举里跌落深渊,来个颗粒无收,让共和党的大象们扬眉吐气,重演一次「加州山河一片红」……似乎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儿?
——
“我知道今年的中期选举,民主党的民调非常不利,但究竟不利到了什么程度?”
菲里对他的众议员大哥伯纳德问道,“报纸上的说辞都太惊悚了,我想听一下你的真实感受。”
“恐怕比报纸上最悲观的预期还糟糕。我亲爱的弟弟。否则我也不会这样焦虑了。”
伯纳德叹了口气,“今年改选的那个参议员席位,肯定是保不住了,而五十五个众议员席位,我党估计只能保住一个到两个——嗯,如果威利·布朗那个黑鬼表现出色的话,说不定能保住三个席位。”
威利·布朗?这个人怎么听着有点耳熟?
哦,想起来了,原来是日后那位「笑王」哈里斯
,或者说贺锦丽的姘头啊!
不过,相比于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崭露头角的笑王,威利·布朗则是早在越战时期,就已经是风云人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个黑皮的小镇做题家,就冲破重重障碍,取得了法律博士学位,当了几年律师。随即,他又跟着马丁·路德·金,搞起了黑人平权运动,冲杀在政治斗争的第一线。
在六十年代,威利·布朗一度成为了西海岸的黑人运动领袖,与东海岸的马丁路德金并称双雄。
当然,考虑到美国西海岸的总人口,只有东海岸的20%,威利·布朗这个西海岸黑人领袖的影响力,跟马丁·路德·金显然是没法比的——但也足够让他跻身政坛,「杀人放火受招安」了。
1964年,威利·布朗当选加州众议院的议员,成功坐进了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的州议会,成为整个州议会之内仅有的4名黑人议员之一,期间天天高喊反战口号,与白宫逆行,跟总统唱反调。
这事儿放在东方貌似有点大逆不道。但放在西方政坛,却是再常见不过的状况。
——随着美国本土反战运动的风起云涌,民主党内很快就出现了强大的反战派别,很多身段灵活的民主党政客,都纷纷跟约翰逊总统做切割,然后跻身反战运动,以此来博取票仓和支持率。
作为党内反战派别的领袖,明尼苏达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尤金·麦卡锡(不是过去那个掀起麦卡锡主义的极右翼麦卡锡议员,而是一个左派人士)表现得最为活跃,甚至想要取代约翰逊,参加下一次大选。
虽然在白宫的指示下,FBI的胡佛局长用尽了浑身解数来对付反战运动。但就算是FBI,也没办法直接跟参议员们对着干,更不能阻止美国政客对拉票的天生渴望。除非有一天美国彻底废除选举制度。
既然华盛顿的民主党高层,都是这样一副桀骜不驯的态度。那么在各州的地方上,不听从约翰逊总统指挥棒的民主党人,就更是多得满坑满谷。威利·布朗这个黑人混在里面唱唱反调,实在算不得什么。
到了1966年的中期选举,靠着「党同伐异」而收获了一波民心的威利·布朗,在民主党整体一片风雨惨淡、遍地扑街的背景下,却信心十足地逆流而上,试图要竞选国会的众议员。
并且,靠着黑人支持者的铁票仓,还有党内诸多反战大佬的背书,威利·布朗的成功率还真的很不小!
——马丁·路德·金都公开给他站台了!还有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也宣布支持他!
另一边,菲里的大哥伯纳德,却跟威利·布朗的选择恰恰相反,在过去的两年里,始终不敢彻底站到白宫的对立面。尽管为了迎合选民,他也批评了不少白宫的愚蠢政策。但总体上只是泛泛而谈,基本还属于「小骂大帮忙」的范畴……让菲里看了都摇头,偏偏又劝不动这位自视甚高的大哥。
唉,我愚蠢的哥哥啊,你不是讲究四平八稳的公务员,而是靠着博眼球走秀出位的政客啊!
在美国,那些并非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想要玩政治,差不多也跟搞传销和诈骗一样,都是「要成功,先发疯」——你一个没啥根基的草根议员,如果不能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谁肯支持你?
嗯,大概也就只有一帮爱尔兰人老乡了。但洛杉矶的爱尔兰人,实在是不够多啊!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