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254章

作者:老老王

 罗伯特·肯尼迪这一次代表家族卷土重来,金家作为小弟自然要效劳卖力:菲里也得给他帮忙。

 再接下里,《花花公子》的老板休·海夫纳,又跟罗伯特·肯尼迪参选副总统,有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对于美国的政客来说,能够有一家热门大众传媒的老板鼎力支持,那绝对是如虎添翼啊!

 恰好,此时的《花花公子》老板休·海夫纳,也有要尝试往政治领域发展的念头。

 ——

 虽然在后世人们的印象里,《花花公子》的老板休·海夫纳,就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兔女郎养殖大户,一个七八十岁还要开后宫夜夜笙歌的老不羞,大半辈子溺死在各色美女臀波乳浪之中的「性福大佬」。

 但事实上,在动荡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休·海夫纳也跟二十一世纪的脸书老板扎克伯格和推特大东家马斯克一样,曾经是一位很有话题性和政治影响力的新闻人物,被美国的驴象两党竞相拉拢。

 毕竟,在美国的选票制度下,任何人只要掌握了新闻传媒,就自动获得了政治影响力。

 而专攻男人下三路的《花花公子》。自从在越战时期一飞冲天之后,也同样有了干预政治的资本!

 号称「灰贵妇」的《纽约时报》,凭着300万份的每日订阅量,就能在美国政坛成为呼风唤雨的指向标。那么,巅峰月销量700万份的《花花公子》,为什么就不能也凭着它的影响力,在政坛上试试水呢?

 所谓「胸怀利器,杀心自起」,或者说「手里拿着锤子,看啥都像个钉子」。

 既然靠《花花公子》掌握了美国男人的流量密码,休·海夫纳老板自然就有将其变现为权势的心思。

 ——富贵富贵,光有财富是不够的,还得跻身进入权贵的圈子,才能算是真正的美国顶流上等人啊!

 另一方面,对于依靠《花花公子》涉足政界这种事情,休·海夫纳也有自己的一份底气。

 要知道,《花花公子》自诩的「品牌、俱乐部和上流生活方式」,并不是什么胡说八道。

 它并非那种粗制滥

 造的,只能被青春期少年藏在床底下的小黄书,而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时尚杂志。

 在冷战年代,还遗留着旧时代传统的美国大老爷们,通常都有一个私人圈子,他们在各自的私人俱乐部里抽雪茄喝酒,谈论一些自认为很有逼格的事情:政治、体育、影视、发财的门路,当然还有女人。

 而《花花公子》就是很适合放在这一类地方,以彰显格调的杂志:既有高雅内容,又有漂亮姑娘。

 大家可以看着上面的裸女照片悄然兴奋,窃窃私语,假装一本正经,其实小心翼翼地寻找愉悦

 当然,对于美国曾经的清教徒传统来说,这么做似乎有点政治不正确。

 但要知道,绝大多数标榜时髦生活方式的奢侈品,通常都是政治不正确的,却并不影响它们被追捧。

 ——更别提,在FBI的档案里,《花花公子》可是一本有着「左倾赤化嫌疑」的「通共刊物」啊!

 既然如此,《花花公子》的老板休·海夫纳,又怎么可能不沾点儿「社会主义」的左翼色彩呢?

 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杂志上刊登海明威和博尔赫斯(阿根廷左翼文人)的文章,对古巴大胡子卡斯特罗和白左思想鼻祖萨特进行专访,又把拳王阿里抱怨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反战言论给刊登上去了。

 (关于海明威为什么要给《花花公子》写稿。这个,只能说他平时写的「革命文学」就挺黄的了。)

 正好,罗伯特·肯尼迪在美国政界乃是出了名的红脑壳。哪怕是他当司法部长,成为FBI顶头上司的那几年,FBI的胡佛局长也一直把罗伯特

 ·肯尼迪作为重点监视对象,认为部长大人有通共的嫌疑。

 更要命的是,这事儿居然还被记者捅了出去,让全美人民都知道FBI要给司法部长扣上通共罪名。

 怎么说呢,感觉就像是捷尔任斯基想要给列宁扣上「帝国主义间谍」的帽子一样。

 甚至就连约翰·肯尼迪总统,生前也经常吐槽他的弟弟「太左倾」,「天真得像个文艺青年」云云。

 是以,在彼此接触之后,罗伯特·肯尼迪和

 休·海夫纳很快就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彼此结成了搭档。

 ——虽然罗伯特·肯尼迪一生忠于婚姻,在私生活上干净得像个清教徒,跟休·海夫纳这样超一流的花花公子。可谓是截然相反,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政客,罗伯特·肯尼迪素来都把公事和私事分得非常清楚,并不会因为休·海夫纳过于堕落的生活方式。而拒绝这位在思想和政治观点上跟自己志同道合的盟友。

 否则的话,他的总统哥哥前后找了十多个情妇,当年甚至玩了希特勒睡过的女人。可谓是风流倜傥得一塌糊涂,但也没见罗伯特·肯尼迪因此而跟约翰·肯尼迪总统为此而产生什么龌龊啊!

 嗯,回到现场,总之,对于正愁找不到进身之阶的基辛格博士,面对罗伯特·肯尼迪的招揽,那真是好像瞌睡碰到枕头,当即就抱上大腿发誓效忠。而菲里也很自然地成为了罗伯特·肯尼迪的麾下干将。

 事后,菲里盘点了一下:有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两位「冷战国师」做参谋,又有《花花公子》老板充当吹鼓手和宣传员,再有金家作为牛马驱使,自己也会帮忙应付一些超凡手段……

 如此看来的话,罗伯特·肯尼迪这次重回白宫,已经是十拿九稳——前提是只要他不出意外的话。

 出意料地取得了最终胜利,成为了正式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而与此同时,弥漫着困倦空气的会场外,却正在响彻着机枪扫射的哒哒声和此起彼伏的惨叫。

 ——黑人参议员爱德华·布鲁克,由于肤色的关系,莫名其妙地被警卫挡在了会场外,继而因为他的愤怒咆哮和一众好事者的以讹传讹,引发了迈阿密黑人的上街大骚动。

 警察和国民警卫队带着机枪迅速赶到,对着街上叫嚣的黑人猛烈开火,当场打死四十多人。

 尼克松则是一边听着枪响一边写演讲稿,号召恢复到美国过去那种「为梦想所鼓舞的上进精神」。

 到了最后散会的时候,很多共和党高层宁愿坐小船从海上离开。因为不想看到街道上的血泊和尸体。

 不过,这点儿小阵仗,跟8月3日召开的民主党代表大会相比,就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一年的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地点,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选了五一劳动节的诞生地芝加哥。

 ——就像巴黎是欧洲的革命老区一样,芝加哥也是北美洲的革命老区啊!

 更要命的是,这年头的美国大学校园早已是群魔乱舞。对于自诩「觉醒者」的年轻人说来,世上似乎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圣的东西,星条旗、上帝、荣誉、谦虚、贞洁以及诚实等等,都被他们弃之如敝履。

 他们把父辈背诵过的童子军誓言,完全颠倒过来执行,极力做到不可信赖、不忠诚、不助人、与人为敌、不讲礼貌、不宽厚、不服从、不开朗、不节约、怯懦、卑鄙和傲慢。

 根据1968年的保险业统计,社会上欠债不还最多的人是那些欠学费贷款的年轻大学生。

 甚至某些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如今也都变得不安全了,学校里的行凶抢劫猖獗一时,很多学生都要靠向同学贩卖毒品来凑学费,或者参加各式各样的暴力政治活动,来满足心灵的空虚。

 而新闻媒体竟然还在推波助澜,指导年轻人如何更有效率地危害社会——比如1967年7月号的《纽约图书评论》在头版上刊登了很大一幅绘图,教给读者制造燃烧瓶的办法:用一块浸透汽油的破布做塞子,一段晒衣绳子做导火线,燃料则是把2/3的汽油和1/3的肥皂粉与尘土混合起来就成了。

 一群无法无天的叛逆青年,得到了如何展开武装暴动的技术指导,接下来几乎铁定是要发生大械斗的!

 总之,美国民主党的高层还没赶往芝加哥,各式各样的政治团体就已经提前涌入了这座城市:反对越战的「和平哨兵」,空想社会主义的「青年国际党」,打扮得奇形怪状的嬉皮士,要求调查马丁·路德·金死因的黑人、幻想破灭的自由派进步主义人士,各色人等无不齐备,一副群魔乱舞的模样。

 其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依然是嬉皮士,他们戴着念珠,赤着脚或穿着拖鞋,留着胡子,打扮得十分招摇。他们带来一头重125磅的猪,说这就是他们打算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并且所有的政治团体,无论具体的主张如何,都宣称要在民主党代表大会的会址,国际圆形剧场的门外,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得到消息的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如临大敌,立刻着手把整个芝加哥变成了兵营——圆形剧场周围的下水道入口处都用沥青封闭。会场四周树起了七英尺高、顶端装有刺铁丝网的活动铁栅栏。全市1.15万名警察分两班值勤,每班12小时,55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奉命进驻市区,随时整装待发。此外,五角大楼还按照白宫的命令,从德克萨斯州的胡德堡,空运了7500名美国陆军部队,来到芝加哥严阵以待。

 最离谱的是,四年前的那一次大会上,林登·约翰逊在一片欢呼声中被提名,并且以压倒优势获胜,而现在他连会场都去不成了。因为特工们告诉他,那里的情况非常混乱,对于总统来说太危险。

 既然约翰逊总统没有亲自去开会,那么罗伯特·肯尼迪也选择不去开会,以表示共同进退。

 就这样,在两名候选人全部缺席的情况下,林登·约翰逊依然在第一次投票中就获得了提名。

 但与此同时的门外,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正在举着牌子高喊「停止战争」,跟举着盾牌的警察们推推攘攘。一开始,芝加哥的警察还竭力忍耐,但很快就被弄得忍无可忍——那帮嬉皮士们竟然带了大折刀、带钉子的高尔夫球、嵌有钉子的短棍、头上装有刀片的球棒和各种粗制滥造的鸡尾酒燃烧瓶!

 就这样,会场内的民主党人在高谈阔论;会场外则开起了「天下第一武道会」和街头无限制格斗大赛,警察们挥舞警棍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的示威者则高喊:「混蛋,不,我们决不走!」「整个世界都在看着!」虽然不是整个世界,但也有八千万美国人从电视里看着这一幕,其中就有幸灾乐祸的理查

 德·尼克松。

 再接下来,零星的冲突和暴力事件,在整个芝加哥到处蔓延。黑人们再次上街骚动,美军则坐着装甲车进城镇压,当晚有20名记者被打进了医院,400多座房屋被纵火烧毁,死伤人数则是数以百计。

 《花花公子》老板休·海夫纳,作为罗伯特·肯尼迪的代表,参加了本次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结果在散会驱车离开时,却在某个路口被人一枪打爆车胎。然后,他就被一群黑衣大汉拖下跑车,套了麻袋拉到小巷里一通暴打,揍得休·海夫纳鼻青脸肿,掉了两颗牙,还断了一条胳膊。

 事后,警方认为是嬉皮士暴徒犯下的罪行。但病床上手臂打着石膏,正在被一名兔女郎喂水果吃的休·海夫纳,却对记者坚称殴打自己的肯定是意大利人黑帮,「很可能是尼克松派来的」!

 此外,尽管约翰逊总统没有参加圆形剧场的民主党大会。但还是来到了芝加哥,在康拉德·希尔顿饭店下榻,就近通过电视机屏幕,观看自己被提名的情况。结果,就在大会开幕式当天,不知是谁往饭店的空调通风管道里放了催泪瓦斯。然后这毒气又一路被吹进了总统的房间!

 虽然总统本人只是受了点儿惊吓,但警察们接下来的查案过程又造成了更多的次生伤害:整个希尔顿饭店的旅客都被粗暴地毒打和逮捕,就连应邀前来的英国工党代表安妮·克尔夫人,也被丢进了牢房里。

 第二天,有70个教士和牧师举着一个十英尺高的十字架,来到圆形剧场外,向死难者表示哀悼。

 但芝加哥的警察们却认为这是在嘲讽他们,当场施放催泪瓦斯,把这些神职人员给赶跑了。

 总之,由于这场闹耗子似的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还有被电视摄像机转播到了全世界的暴力冲突画面,让林登·约翰逊的民主党政府,又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丢了大脸。约翰逊团队原本因为罗伯特·肯尼迪的加盟,而再次转好的选情,又因为这场芝加哥骚乱而发生了跌落。

 理查德·尼克松对此大肆指责,说民主党政府这八年的执政,让美国站到了悬崖边。现在这个国家已经不再需要什么空想家,而是需要一个真正的保守政府,另一个艾森豪威尔时代。这个政府将会尽可能设法平衡预算,保证美元稳定,制止通货膨胀,尽快结束印度支那半岛的军事行动,恢复国内的秩序。

 尼克松说他有结束战争的计划,但现在不便公布。因为有可能会妨碍正在筹划的和平谈判。他宣布要任命新的司法部长,以恢复法律和秩序,还赞成批准禁止核扩散条约,说自己没有打核大战的想法。

 他说美国的工商业会改善,因为他会对企业家减轻赋税和给予其他鼓励,从而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减少依靠救济的人数。同时通胀也会被压低,因为日本和德国会提供更廉价的消费品。最后,尼克松信誓旦旦地说,美国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政府为人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人民为他们自己所做的事。”

 除了在国内造成的选情影响之外,这场芝加哥骚乱在国际舆论界,也给美国的国家形象抹了一把黑。

 幸好,之后没过几天,苏联人就以一副更加粗暴狰狞的丑态,同样秀了一把自己的下限。

 那就是……布拉格之春!

 呃,确切地说,是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多国联军,为了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名为「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而发起的「多瑙河行动」的特别军事行动!

 具体原因是捷克在二战后被勒令照搬苏联经济模式,然后水土不服,出了很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二战之前和奥匈帝国时代,知识分子更是不断攻讦政府的胡作非为,搞得举国上下一片怨声载道。

 到了六十年代后半叶,捷克国内的工农业生产已经陷入了完全混乱,那场面堪比美国大萧条。

 首先是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1965)总崩盘——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五年计划失败,最多就是各种生产指标增长没能达标,捷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根本就是「拉倒吧,这么离谱的计划怎么执行啊」。

 1966年和1967年,捷共想挣扎一把,看看能不能把三五计划落下的部分给补上去,结果不知道这生产计划是好兵帅克搞的,还是憨豆特工做的,越补越乱,最后全国大约40%的工厂处于停产状态,要么没有原料,要么仓库满了产品运不出去,要么缺电,搞得工人发不出工资,只好到乡下乞讨打短工找饭吃。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食品和日用品价格涨上了天,还要排长队限购,积累的民怨已经濒临沸腾。

 捷克人民普遍觉得,就连纳粹德国的统治之下,我们也没过得那么惨啊!可见苏联人比纳粹还坏!

 ——早在一战之前,捷克就是奥匈帝国的工业精华地带,古代的布拉格也曾经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所

 以捷克一向都是富裕发达之地,捷克人也是心高气傲,万万吃不得苦。

 同时,组成该国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部分,也在这段经济困难期间,爆发了极其严重的地域矛盾和民族矛盾,什么「分家吧」、「日子过不下去了」、「散了吧」、“分行李啦"的言论此起彼伏。

 如此汹涌的民意潮流,倒逼着捷共不得不采取更加大胆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全方位危机局势。

 于是,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公开发布了捷共《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响应,西方称之为「布拉格之春」。

 ——杜布切克其实并不是亲西方的自由派,而是标准的亲苏派。无论个人经历、在苏联工作时的交往人脉,以及在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眼里的形象,他都是非常亲近苏联的。

 他虽然主张要对经济制度实行改革,抛弃僵化的教条的经济管控模式,并更有效地参加国际分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逐步向世界市场开放……但这都仅仅是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而已。

 但问题是,有着强烈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很难忍受东欧卫星国的任何大规模制度改革,克里姆林宫高层担心同样怨声载道的国内民众,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产生内外合力的反体制推墙效应。

 接下来,杜布切克为了降低内政改革的外部压力,在外交上提出了跟西方世界缓和关系、和平共处的政策,更是触动了苏联最敏感的神经,唯恐捷克像南斯拉夫一样脱离华约,走中间路线当墙头草去了。

 而一众很久没打仗,摩拳擦掌想要刷战功的苏军将校,也都纷纷向克里姆林宫进谗言,说是捷克的改革「居心不良」,有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的嫌疑,必须要重拳出击,才能警告其余东欧小兄弟不许乱来。

 勃列日涅夫和其它克宫高层犹豫了半年,然后发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越来越不像话。即使华约联军陈兵捷克边境,搞几十万人的军事演习,对布拉格方面进行军事威慑,似乎也照样无济于事……

 最终,勃列日涅夫只得拍板作出决断,华约大军出动!武力解决捷克斯洛伐克的反骨仔!

 行动代号:多瑙河行动!

 1968年8月20日半夜,「多瑙河行动」正式启动,一架苏联民航客机载着苏联近卫第七空降师的数十名精锐突击队,突然降落在布拉格机场,并迅速占领了机场各处要害,肃清了机场周边的防御力量。

 接下来,一架又一架的苏联运输机,载着苏联大兵从天而降,很快就从运输机肚子里,钻出来更多的苏联士兵和装甲车,到了凌晨时分,这些苏联轮式装甲车已经轰隆隆开进布拉格,驶上了捷克首都的街头。在克格勃特工的引导下,分兵控制了火车站、政府大楼、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社。

 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杜布切克还没搞清楚情况,就被苏联大兵从卧室里拖了出来,押送到莫斯科。

 与此同时,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五十万华约联军,从四个方向突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苏军空降部队也在捷克斯洛伐克各地实施伞降,帮助地面部队完成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占领。

 到了8月23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50万华约联军,已经兵不血刃地完成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军事占领。除少数零星抵抗外,绝大多数捷克斯洛伐克军队都被解除武装,军工企业也被苏军接管。

 此次行动,苏联从军事上摧毁了「布拉格之春」的政治改革,用武力震慑了东欧卫星国的动摇倾向。

 但由此引发的政治后果,却比1956年的那一次苏军干涉匈牙利,进军布达佩斯,要更加严重百倍。

 ——虽然之前苏军干涉匈牙利,也引发了欧洲知识界和舆论的普遍不满。但匈牙利作为二战时期的轴心国,身负「战败国」原罪,适用于联合国的「敌国条款」,属于雅尔塔体系之下的「贱民国家」。

 苏联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悍然出兵干涉匈牙利内政。虽然未必符合道义,但却基本符合法理——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否认联合国制度。因此当时的中国也在此事上支持苏联。

 但这一次镇压「布拉格之春」的行动,苏联就是既没有道义大旗,也找不到国际法的支持了。

 ——捷克斯洛伐克可不是轴心国,而是二战受害国,怎么能说侵略就侵略呢?

 苏联人这一次可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行径,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粗暴践踏!

 因此,苏联坦克刚刚在布拉格街头出现,联合国大厦的墨西哥代表就提起议案,指责苏联、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囚禁该国主要领导人、并以武力胁迫和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的做法,是毫不掩饰

 的侵略行为。联合国应该做出遣责,并派遣调查组前往捷克斯洛伐克云云。

 苏联代表马克利则辩称:苏联的行动是为了阻止西方情报人员对捷克斯洛伐克民主的破坏,为了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从北约对该国的毒害中解放出来。这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之间的互相帮助。

 他的发言还没说完,就引起了联合国会场上的一片嘘声,很多人干脆摘下了同声传译耳机,不听了。

 法共、意共等西方国家的赤色政党,在此事之后纷纷与苏联割席,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从此跌入低潮。

 那些曾经把苏联视为社会主义明灯的左派人士,一时间左右不是人,陷进了鬼也不如的困境里。

 至于美国的电视台,更是连篇累牍地播放苏联坦克隆隆横行于布拉格街头,苏联坦克兵与示威游行的捷克平民展开激情对喷的画面,以显示苏联那边也很糟糕,并不比美国更好云云……

 ——

 “哎,铁幕两边的帝国主义,这会儿都在比赛着秀下限啊!

 美国虽然广布战火于亚太,但终究是为了保卫盟国而战。纵有残忍之举,那也是针对自由阵营的敌人。但苏联人在布拉格的行动,却是对着自己的盟国又一次重拳出击!

 两相比较,美军在越南战场固然是露了屁股,苏军在布拉格,更是连屁股眼子都露出来啦……”

 海滨城堡别墅大厅的一张沙发上,菲里一边看着电视新闻里关于苏联进军布拉格的画面,如此吐槽说,一边跟赤身裸体的玛丽塔保持着身体的连接,把玩着她圆润的臀部、紧绷的腰和丰满的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