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已经损坏到无法使用的车辆、武器、飞机等等,同样也只能堆在仓库里积灰。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都还有不少二战剩余物资,依旧躺在美军的仓库里,等待着下一次战争的召唤。
——由此可知,为什么同根生的大英帝国海军官兵,会在一战时啃拿破仑战争时代的百年老咸肉了。
为了把手头各种包罗万象的滞销战争物资给甩卖出去,战争资产管理局(WAA)也是绞尽脑汁。
但因为军人的直线思维,WAA在销售方面始终业绩很一般,想出的营销手段……也让人无力吐槽。
比如说,有人把多余的钢盔改造成洗脸盆,把野战炮的教练弹改成台灯座,把谢尔曼、斯图亚特坦克的火炮、重机枪和无线电设备拆掉后,卖给农民当拖拉机使用,或给工地当推土机、吊车基座。
如果说以上套路还算正常的话,那么还有人把32万个医用小药瓶卖给一家射击场,充当靶子使用;有人把防毒面具上的蛇形软管改成玩具蛇,超低价卖给玩具商;大批优质的医用绷带被卖给辛辛那提的服装厂,当作
西装垫肩的填充料;成吨成吨用于干扰雷达的铝带,变成了挂在圣诞树上的装饰品……
虽然这些魔改后的军品,确实是勉强卖了出去。但售价别说回本了,能不能抵得上改造费用都难说!
当真是暴殄天物!
更离谱的是,还有6万具火箭发射器被一通魔改,变成了台灯柱!
——火箭筒改成台灯?这是什么让人眼前一黑的神操作啊!
此外还有450万条带有毛内衬的飞行裤,被改成了手套和拖鞋……这脑洞更是让人不知如何形容。
总之,菲里来到WAA入职时,发现办公桌上的台灯底座是训练(实心)炮弹,台灯柱是火箭筒,笔筒是炮弹壳,鱼缸是拆出来的雷达零件时,已经是不知道该如何吐槽这些浪费人工的奇思妙想了。
但既然他已经加入WAA,就得努力把剩下这些缺乏价值的军用垃圾给卖出去。
于是,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职军人菲里就开始了他的忽悠卖货之旅。
第4章、核威慑纪元的开启
首先,菲里通过自家老爹在好莱坞的人脉关系,动员各大电影公司和出租戏服道具的店铺,给WAA下了个大单,低价购买了大批库存的旧军装、钢盔、帐篷、旗帜,甚至还有缴获的日本和德国军服!
——即使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麦卡锡风潮时代,好莱坞拍摄的战争片也是很多的。
而从冷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二战始终是一个重磅级的电影电视题材,各种二战影视剧层出不穷。
既然如此,好莱坞的电影工厂,自然会对二战的各方军装、旗帜、水壶、饭盒等等有着极大的需求。
考虑到每次拍摄都有一部分军服、帐篷等等被弄坏,军装和军用品在好莱坞这边居然还算是消耗品。
——二十一世纪的横店影视基地,在抗日神剧最火爆的时候,每年平均要「死」掉十万日本鬼子!以此类推,在好莱坞这边,自然每年也要「死」掉几万的日本、德国鬼子和美英大兵,才算合理吧?
考虑到战争片中必不可少的爆炸枪击场面,好莱坞这边每年损坏几万套军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能够从WAA局里低价批发一大批没人要的旧款军服、难看的军用帐篷和土黄色蚊帐等等,弄到洛杉矶找个仓库囤积起来,然后专门做这些二战军品的出租/出售生意,那么多少也算一条财路。
——这可都是正版的二战军品!距离二战过去的时间越久,在收藏界就会变得越值钱!
更妙的是,很多滞销的旧军装、皮带、帐篷、蚊帐、毛毯等等,都是有着掉色、霉变的毛病,才会卖不出去——对于美国老百姓来说,新军装或许还能凑合着穿穿,破破烂烂的旧军装算什么鬼?
但在好莱坞的导演们眼里,这些破破烂烂的军服营帐、坑坑洼洼的饭盒水壶,才是更好的上等品。
——为了显示残酷的战争的真实性,很多新做的戏服和道具,本身都还要刻意磨破做旧呢!
若是有现成的破旧军服,那么到了拍摄影片的时候,岂不是更加方便了吗?
就这样,靠着自家在好莱坞扎根半个世纪积累的人脉,做成第一笔大单之后,得到上司夸奖的菲里又再接再厉,将很多已经只剩个壳子,完全跑不动的报废坦克、军车、履带运输车,早已报废的无线电台、步话机,甚至还有没法飞的飞机等等,也推销到好莱坞。
——美国西部土地空旷,只要在洛杉矶附近的沙漠找个废弃农场,平时把这些报废武器丢进去,雇个老头儿看门。等到拍电影的时候,再把这堆破烂拉出来,重新刷个漆,就能拿来搭建战争片的布景了。
虽然肯定是别想卖出什么高价,但至少是清掉了库存。
当然,以上这些营销方略,在菲里看来,终究只是小打小闹,并且也没用上他的忽悠技能。
——好莱坞的市场就只有这么大,即使拍摄战争片,一般也不过是动用几十名、几百名群演(《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战。尽管气势如此浩大,其实只用了七百个士兵来客串而已)。
所以,好莱坞一年里面的所有剧组加起来,能够消耗掉几万套军服、几百顶帐篷就不错了。
但当初五角大楼可是按照供应一千万军队和几百万友军的标准,在下订单啊!
所以,为了替五角大楼尽可能地更多地卖货,崭露头角的菲里,便在1958年又整了个大活。
——忽悠全美人民,声称核战将至,大家一起来当末日生存狂吧!
——
虽然后世的人一说起冷战,就会立刻想起美苏争霸。
但事实上,在二战结束之后的最初十年里,美苏之间其实是合作远大于对抗的。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在口头上叫得狠,行动中却是心照不宣地暗中合作,对英法荷兰之类的老牌殖民帝国轮流下刀。
——在大英帝
国和高卢公鸡还没有死透之前,美国牛仔和俄国熊怎么敢放开手脚对打呢?
不把大英帝国拆散打倒了,美国就算造了再多的航母战斗群,也没有可供自由航行的海洋啊!
不过,等到二战结束十年之后,老欧洲的海外殖民地已经崩塌得七七八八,没有了殖民地补血的英法本土也不过是尸居余气,再也无法争霸世界了。于是,排除了其余对手的美苏争霸,立刻随之升温。
从最初的互相放嘴炮为主,变成了真正拼上全力的残酷博弈。
尤其是在1957年,随着苏联人在当年先是发射了人类第一枚洲际导弹,又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射上了太空之后,整个美国社会都是一片恐慌,觉得被大洋保卫的美国本土,从此不再是绝对安全的大后方。
一旦美苏开战,三战爆发,美国本土就没法像前两次世界大战那样隔岸观火了。
现代人很难想象,当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整个美国社会是怎样的深陷于一片恐慌——上到资本家,下到小市民,都担心啥时候会有一颗苏联的核弹,从自己头顶的卫星轨道上轰下来!
从此,核战和辐射废土,开始成为整个西方世界最流行的科幻主题之一。
贯穿整个冷战的核威慑纪元,就此拉开了序幕。
核威慑这东西,就跟瘟疫一样,总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吓人——到后来,大家就渐渐地麻了。
但是,在核威慑刚刚出现的头两年,美国人的恐慌还是很激烈的。
议员们在国会山指责总统办事不力,要求白宫拿出拦截苏联「太空战舰」的对策;富豪们开始在内陆各州的乡下置办别墅,作为「狡兔三窟」之策;普通民众则是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各路专家则在报纸、电视和广播之中大放厥词,一个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吸眼球博流量,不惜竭力夸张地吹嘘各种核武器的威力,说什么几万枚核弹就足以毁灭文明世界!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还不清楚全面核战的破坏力究竟有多大,另一方面是很多有良知的科学家唯恐统治者草菅人命,悍然发动三战。所以故意夸大吹嘘核战争的毁灭惨状,以防再出现战争狂人。
第5章、初次忽悠:全民末日生存狂!
总之,在各种以讹传讹和添油加醋之下,五十年代末的美国,很快呈现出一副末日将至的氛围。
面对从未经历过的核威慑,很多美国人都严重地反应过度,以为三战随时会打响,自己的头顶很快会有核弹轰来,简直就犹如二十一世纪的COVID-19瘟疫爆发时,大家都忙着抢口罩和消毒水一样。
普通人置身其中,只感觉莫名的恐惧;但那些有准备的人,却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庞大商机!
这世界上最困难的两件事,就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还有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既然核危机已经把恐惧塞进了全体美国人的脑袋里,那么从他们口袋里掏钱,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作为在WAA崭露头角的优秀推销员,穿越者菲里对于这波核战思潮早有准备。当即就说动在好莱坞的自家老爹,发动家里在娱乐界的人脉关系,趁着美国全社会的恐慌浪潮,成立了一个「黑岛工作室」。
然后自己列出大纲和要点,请来代笔作者、画师和编剧写手,搞出了《辐射》、《美国末日》等不少辐射废土主题的小说、漫画和卡牌游戏,将什么避难所、双头牛、死亡爪、畸形怪物、变种人、捡瓶盖和子弹壳充当货币等等各种概念都抢先提出来,植入全体美国人的头脑之中。
此外,还拍摄了一系列废土求生主题的小成本电影,比如《疯狂的麦克斯》之类——辐射废土的主题,不就是沙漠废土和废墟流民嘛,这样的取景地,在洛杉矶附近的莫哈维沙漠里多的是,拍起来容易得很。
而辐射废土的末世电影,也不需要什么计算机搞出来的CG特效,即使在五十年代也拍得出来。
——经历过信息轰炸的穿越者,自然要比眼下的老前辈更懂得如何宣传造势,更别提还有真实的基础。
于是一番辐射废土主题文化的疯狂输出之后,其它文艺工作者也纷纷跟风创作——辐射废土的电影真没什么门槛,几个大学生就能客串导演、制片和演员,找个废品站、废弃的军事堡垒,或者废弃工厂之类的地方作为主要故事舞台,再到洛杉矶附近的沙漠里取些外景,就能拍出一部小成本废土末日片子了。
至于写辐射废土小说就更容易了——将当时已经很流行的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故事,换个皮即可。
牛仔改成废土客,宝藏改成高科技产品,匪帮改成变种人帮派……这跟西部片有啥区别。
然后,只要有一本辐射废土的末世小说走红,接下来肯定会有无数的跟风之作,铺天盖地喷涌而出!
再加上基督教社会
自古就有的世界末日情结,以及那些宣扬末日的邪教,也在大肆助推和鼓吹……
结果,整个美国都陷入了一片关于废土末世的恐怖热潮之中。
众所周知,在另一条时间线上,各种废土末日的冒险故事,本来就是跨越了国界、文化和人种的全球性文化IP,持续几十年经久不衰,可见其独特的普世魅力。如今在核危机的背景下抛出,更是瞬间燃爆!
所以,一股蔓延到美国全社会的核危机大讨论,还有辐射废土的末日气氛,很快就被烘托得差不多了。
就连艾森豪威尔总统,也在白宫南草坪公开发表演说,建议每个美国家庭至少储存够吃两星期的食物。
到了这一步,菲里终于图穷匕见,开始了他真正的大忽悠:
借着核危机的东风,忽悠得全国百姓都患上热爱囤货的仓鼠病!
——你看,如今地球上随时有可能爆发核战,现代文明随时有可能毁灭。那么,你们除了在自家后院挖个防空洞或者说末日地堡之外,是不是还得往里面储存一些耐放的玩意儿呢?
否则,一个空荡荡的避难所,可没法帮助你们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之中,熬过严酷的核战和末日啊!
核爆末日一旦到来,空气里不知道会弥漫什么有毒有害物质。所以防毒面具得要在家里备几个吧?
——原本已经要拆下软管做玩具蛇的防毒面具,这下终于打开市场了。
人生在世,难免有个头痛脑热,末世之中没法看医生。所以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械也都备着点儿吧?
——五角大楼堆积如山的急救包和野战医疗器械套装,这时候就有了销路。
防灾必囤粮,保质期长达二十年的罐头、饼干和其它野战口粮,家里的地窖或阁楼也得储存几箱吧?
——被称为「灵肉」的斯帕姆午餐肉和更恐怖的英式咸牛肉罐头,于是有了去处。
除了吃饭问题之外,末世环境下的喝水问题同样重要,大家都知道,人只要几天不喝水就会渴死,而末世之中可不会有清洁的自来水,收集的雨水和河水多半也不能直接喝,否则就有中毒腹泻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净水药片和军用的野战滤水器,就派上了用场。
为了推销在平时根本没人买,只能堆在仓库里积灰生锈的军用滤水器。在1958年,菲里设法从五角大楼和其它地方拉到一些投资,又向老爹要了一笔钱,把《辐射2》的剧情在魔改之后,搬上了电影银幕。
——因为这会儿还没有「芯片」的概念,那位原本是为了寻找净水芯片而离开避难所的主角「秋生旺」,便被菲里改成是一位伟大的未来版西部牛仔冒险者,为了拯救某个苦于缺水和干渴的末世聚居地,而以寻找一台能用的野战滤水器为目标,告别亲人,踏上了扫荡废土捡垃圾的征途……
呃,根据市场反响来看,这部《辐射》电影拍摄得很成功,而野战滤水器的销路也很成功。
此外还有一部《疯狂的麦克斯》,菲里也设法在银幕上把这个著名核战废土IP给复现了出来——跟西部片相比,无非就是牛仔的马换成摩托车,大篷车换成破烂皮卡,加特林转轮枪换成M2机枪和火箭筒而已。
然后,他在这里面又塞了点私货,宣扬在末日废土环境下,一台能够净化浊水的滤水器是多么珍贵。
接下来,即使到了核爆末世,电力也还是不可少的。于是,军方仓库里那些积灰的野战发电机,也被菲里带着一帮文职军官卖出去不少:有燃油的时候就烧油发电,没有油了也可以挂到农场的风车上发电。
——虽然这玩意儿平时根本没人要,但对于末日生存狂来说,可是基本配置哟!
再接下来,即使到了末世,人们也不可能完全地圈地自萌,而是同样需要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工具。
考虑到那时的电话肯定打不了,而公路和桥梁没人维护,恐怕也是通行能力堪忧。于是无线电步话机、自行车、哈雷摩托等等也被包装成了「废土求生常备用品」——咆哮的哈雷机车跟末世废土可是绝配!
当然,在社会秩序崩坏的末世之中,就跟昔日的美国西部一样,肯定也少不了暴力和枪战。所以,就跟牛仔离不开左轮一样,枪械弹药也是末世的必需品——正所谓「邻居囤粮我囤枪,邻居就是我粮仓」嘛!
为此,全美各地的枪店都迎来了一波抢购热潮,某些枪店甚至推出了一万四千发的「子弹全家桶」,让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为之狂喜。WAA的不少库存老枪以及匕首刺刀什么的,也夹杂在其中打折卖了出去。
什么?这样导致的全社会枪械泛滥,会不会对治安造成影响?
拜托,咱们美利坚合众国素来武德充沛、民风彪悍,治安啥时候好过?
或者说,美国社会有什么时候枪支不泛滥了?
从建国以来到西部牛仔时代,美国佬早就已经对枪
击习惯啦!就算是人人持枪,这个国家也不会乱!
或者说,这个国家一直都是子弹横飞、乱糟糟的,大家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
——连子弹都躲不过的美国人,哪里还有资格生存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上?
为了应对已经弥漫到全社会的末日恐慌气氛,让已经被忽悠瘸了的美国人有东西往自家地窖里囤货。
WAA趁机把五角大楼库存积压的各种军用帐篷、蚊帐、防毒面具、防风打火机、工兵铲、净水过滤器、野战发电机、急救包、步话机、「狗都不吃」的斯帕姆午餐肉罐头、还有以难吃而闻名的军用巧克力等等各种剩余军需品,装进画着核爆蘑菇云漫画的包装箱,推出不同档次的「末日生存套装」,火爆上市!
同时还推出了一本真实版的《废土求生指南》,相当于冷战时期的人防教材,指导人们怎样挖掘地下避难所,如何做好地下空间的防水和通风,应该置办那些求生物资……从而引诱人们购买各种剩余军需品。
——制造恐慌,贩卖焦虑,进而添加私货、打开市场,所有套路一气呵成,当真是忽悠界中的豪杰!
虽然在WAA的「末日生存套装」推向市场之后,很多欧美商家也如梦初醒,立刻随之跟进模仿,在市场上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末日生存大礼包」……
但是,在核战争爆发之后的末日生存问题上,这些民间公司的产品,哪有五角大楼认证出品,打着白头鹰军徽的WAA版「末日生存套装」,看起来更加靠谱呢?
更关键的是,民间公司推出「末日生存大礼包」是为了盈利,不可能卖得太便宜。WAA却只是为了处理库存旧货,可以用成本价甚至打折亏本甩卖……
所以,靠着廉价的优势,WAA在这一新开辟的市场上,轻松占了极大一块份额。
作者的话: PS:1978年,梅尔吉布森在澳洲拍《疯狂的麦克斯》时,从头到尾只花了四十万澳元。
提前到1958年,估计用上10万美元就差不多了——这种废土公路片的成本很低的。
第6章、仓鼠病全球大流行!
就这样,无数原本积压在军方手里的战争物资,通过这场因为苏联洲际导弹和卫星发射成功而引发的全民末日生存狂浪潮,在某些人各怀目的的忽悠之下,被转移到了美国民众的私家地堡或阁楼里。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