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战略忽悠局 第371章

作者:老老王

 再加上作为前女游击队员和现在已经跻身超凡的「密宗大师」,阿莱娜的身体素质堪称绝佳,被七手八脚地抬上产床之后没多久,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宝贝就诞生了出来。

 饶是如此,生完孩子的阿莱娜,还是情难自禁地一口咬在了菲里的手腕上,恨恨地抱怨:“哦,真是痛死我了!我宁可拿起步枪钻进林子里打上三天的仗,也不想再生一个孩子啦!”

 对此,菲里只得尬笑着安抚,同时施法为阿莱娜治愈伤口、补充精力,以及消除她肚皮上的妊娠纹。

 女主人玛丽塔则抱起湿漉漉、皱巴巴的小婴儿,好奇地端详着,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追忆,“想当年,莫妮卡从我肚子里出来的时候,好像也是这副模样吧?哎,时间过得真快,一晃都十年过去了……”

 她感慨地唏嘘着,而菲里也是出神地看着这个皮肤皱巴巴的粉嫩小东西,心中思绪万千。

 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孩子啊!

 虽然这个小姑娘只能跟着阿莱娜的姓,注定不会管他叫爸爸。但那种血脉相连的悸动,还是让他忍不住心潮迭起,激动得难以言语,甚至对生存的这个世界也更增添了几分实感。

 总之,玛丽塔很有大妇风度地把玩了一会儿阿莱娜的孩子之后,就随手把哇哇大哭的婴儿,交回给已经消解了分娩之痛带来的怨气,开始望着孩子一

 脸幸福的阿莱娜,看着她把婴儿搂在怀里喂奶。

 然后,她就嘟着粉嫩的嘴唇,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幽怨的看着菲里,刻意捏着夹子音说:“阿莱娜的孩子生完了,现在轮到我们来制造小孩子了吧?”

 接着,玛丽塔就双手环抱住菲里的脖颈,双腿也在两名女奴的帮助下抬起,犹如纠缠大树的藤蔓一般,狠狠夹在了菲里的腰间,整个人挂在了菲里身上,并且扭腰蠕动,上上下下地探索着调整姿势。

 一股炽热而又窒息,让人无法逃脱的奇特感受,使得菲里不禁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他哈哈一笑,抚摸着玛丽塔宛如绸缎般的长发,就这么让玛丽塔挂在身上,移动向了旁边的卧室。

 ——

 就在菲里刚刚喜得爱女,并且准备制造更多后代的时候,他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却在又一次出国办差归来之后,正坐在他过去曾经跟菲里一起待过很多次的白宫休息室里,皱眉翻看一份《纽约时报》。

 ——虽然如今美苏的又一次危机已经结束,遭到华盛顿背刺的法国也已经跪倒服软。

 但从欧洲收割到的巨额资金、市场和资源,却没能很快转化成为经济的繁荣和公民的满意,而是仿佛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府投入市面的巨额黄金一样。因为硬通货的涌入,反倒推得物价一路飙升!

 没办法,市场上的钱突然变多了,但对应的各种商品——尤其是仰赖天时季候的农产品,却在一时之间生产不出来,并且也没处可以进口,导致钱多货少的话,那么物价自然是坐着火箭一路向上飞涨啦!

 这会儿的美国,可没有一个外置的「世界工厂」来提供廉价消费品,为美国人民的生计托底啊!

 尤其是在去年经历了一场毁灭性战乱,迄今还是遍地废墟,物流和治安尚未恢复的纽约,物价就更离谱了——所以,基辛格博士手中的这份《纽约时报》,就在头版头条用夸张的笔调如此写道:

 《物价狂飙撕裂纽约:失业率下降难掩物价狂飙,「生存成本」成噩梦,市民怒吼「活不起」!》

 尽管联邦劳工部数据显示纽约在五月的失业率已经降至4.2%。但长岛加油站14.99美元/加仑的标价牌数字、唐人街超市货架上20美元/打的鸡蛋,都显示出这座城市的情况似乎并没有数据显示得那么好。

 清晨六点的唐人街晨光中,69岁的陈玉书颤巍巍地数着手里的硬币,“叉烧包从2美元涨到10美元,去中药铺抓三剂感冒方子要花100美元。我每次付钱时手都在抖,但没人敢赌明天会不会更贵。”

 这位华裔老人如此说。在她身后,挂着七把铁锁的杂货店橱窗映出巡逻警车闪烁的蓝光——在过去一个星期里,这片社区已发生24起针对亚裔长者的白日抢劫。

 布朗克斯的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塔尼娅正在后厨将冷冻薯条倒入华氏340度的油锅。这位单亲母亲向记者展示她一天的行程:凌晨4点仓储分拣、上午9点汽车旅馆保洁、下午5点快餐店炸薯条。“时薪从9美元涨到11美元?可我的公寓房租从500美元变成1100美元了!”她掀起围裙,露出别在后腰的手枪套,「上周我们店的服务生领班在店门口被歹徒拖走,这把罗姆左轮比医疗保险更能让我安心」。

 在斯塔滕岛的社区中心,48岁的丽莎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新食谱」:用猫粮罐头混合过期麦片制成肉饼。“宠物食品的涨价幅度比较少,至少能保证蛋白质。”该中心负责人称。

 过去的三个月里,虽然失业率有所下降,但纽约的物价依旧有如火箭般蹿升,汽油、食品、药品等必需品价格暴涨2至6倍,这座曾被称作「世界经济中心」的城市,正沦为「天价生存」的人间炼狱。

 上周五,纽约州劳工局发布紧急报告:过去30天内,全市食品价格平均上涨80%,汽油价格上涨240%,基础药品断货率高达47%。唐人街一家便利店的店主,因为在营业时间突然将鸡蛋价格牌从每打12美元改为20美元,导致两名顾客当场与店员爆发肢体冲突,货架被掀翻,一名店员受伤。

 “这不仅是通货膨胀,而是供应链的全面崩溃。”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克劳福德分析称。虽然内战已经结束近一年,但纽约在战乱中遭到破坏的各类基础设施,依然满目疮痍,残破的废墟随处可见。全城80%的物流仓库依然处于停运状态,在纽约五大区工作的卡车司机,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0%。

 在皇后区的一处加油站,92号汽油价格牌醒目地标着「14.99美元/加仑」。出租车司机乔拉·马丁内斯熄灭引擎,将「暂停服务」的牌子挂在车窗上:“加满油需要我一周的收入,不如把车卖了换自行车。”

 更严峻的是公共交通瘫痪——纽约的地铁迄今只恢复

 了不到20%的线路,巴士公司因司机多次遭到抢劫威胁,又被拒绝加薪和提供免费保险,而宣布集体罢工。布鲁克林的护士艾米丽不得不每天步行4小时往返医院:“上周我的运动鞋磨破了底,现在买双新鞋要200美元……或许该学流浪汉用胶带缠脚。”

 上周一,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下,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宣布启动「物价稳定计划」,将动用1200万美元的紧急基金来平抑物价。但并无进一步的实际措施,市政厅前的抗议者高举「停止空头支票」标语。

 而纽约的灾难只是缩影,联邦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美5月CPI同比上涨18.7%,创1947年以来最高纪录;全美汽油均价突破9美元/加仑。美元汇率持续剧烈波动,进口商品单日涨价成常态……

 看着这报上描述的众生百态,刚刚从欧洲一路耀武扬威归来的基辛格博士,不禁心情大为沮丧,合上报纸揉着眼睛吐槽,“该死的,明明都已经这么努力了,国家怎么还是变成了这个鬼样子?”

 作者的话:  PS:关于迪士尼爆改童话电影,强塞有色人种演员的事情,有人提出这么一个奇葩观点:因为大部分童话对于美国而言,都是外国人的故事,所以可劲儿糟蹋都没事。

 但真正的美国故事,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绿野仙踪,你看有哪家公司瞎改了?

 第616章、这美元都快跌成日元了!

 合上眼,调整了一下心情,再次翻开报纸,基辛格接着阅读下去,发现依然是让人血压飙升的内容。

 《钢铁堡垒中的「末日大亨」:大萧条阴影下的地堡攻防战》

 在西弗吉尼亚州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脚下,一场荒诞的对峙已持续72小时。前电子科技企业CEO兼地产投机者卡尔文·布莱克伍德,在宣告破产并被指控偷漏税3500万美元后,携妻子、两名情妇与五名子女,躲入其秘密建造的「地下方舟」:一座深埋于坚固山岩之下,包裹着装甲钢板的末日避难所。

 联邦特工三次试图突袭避难所,却均遭挫败。现场聚集的超过1000名围观者中,有人高呼「炸开这资本家的老鼠洞!」也有人举着「用地堡对抗体制」的手绘标语,空气中飘荡着叶子烟的焦臭味。

 据西弗吉尼亚州警方透露,布莱克伍德的地堡由废弃的矿洞改造,内部通道由加固混凝土与装甲钢板构成,联邦特工需通过三道总重达15吨的机械旋转闸门,还有沿途的重重机关陷阱,方能闯入地堡内部。

 FBI的爆破专家尝试使用热切设备与炸药破门,却因闸门夹层中喷出的高压灭火泡沫而失败。更棘手的是,地堡的通风系统疑似安装着二战时期的军用烟雾弹发射器,迫使特勤人员佩戴防毒面具作业。

 “这疯子把纳税人的钱全浇进了自己的铁棺材!”国税局发言人克劳福德在临时记者会上咆哮。据悉,布莱克伍德曾于1969年以「民防工程」名义申请了联邦补贴,然后用这笔钱加固了自己的地堡。

 《时代》周刊揭露,这座地堡实为布莱克伍德的「末日社交俱乐部」的核心资产。该俱乐部向会员收取每年2.5万美元会费,承诺在核战争爆发时提供「配备雪茄室与爵士乐队的避难服务」。

 在六十年代,布莱克伍德甚至跟朋友在里面举办「辐射尘派对」,声称「当白宫燃烧之时,我的地堡里仍有冰镇可乐」。

 某位前「末日社交俱乐部」的员工向新闻媒体爆料,这座超豪华的坚固地堡内,储存了足够维持三年的罐装食品、6000加仑柴油发电机燃料,以及一座拥有扑克桌和老虎机的「末日赌博厅」。

 目前,对峙现场已成为各类团体的露天剧场。留着长发、身穿扎染T恤的嬉皮士们敲打康加鼓,高唱改编版《加州梦》(歌词已改为「布莱克伍德地堡」);左翼学生组织向特工投掷象征资本主义的假美元;甚至有末日教派成员举着骷髅黑旗抵达,宣称「布莱克伍德是启示录骑士的化身」。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FBI探员向新闻媒体抱怨:“我们曾经对付过黑手党的别墅和邪教徒的据点。但从没攻打过拥有地雷、烟雾发生器和机枪塔的防核爆堡垒。这是正规军的工作!”

 截至发稿时,地堡顶部的老式航空警示灯仍在旋转,生锈的通风口不时飘出蓝调唱片《Stormy Monday》的旋律。布莱克伍德通过门缝递出的最后一张手写纸条上潦草地写着:“告诉国税局——我的瑞士账户密码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生效。”与此同时,西弗吉尼亚州的国民警卫队已经赶到对峙现场,并且开始驱散围观闲人,有消息称当局准备向地堡灌入神经毒气,把据守在里面的人统统熏死。

 目前,类似这样犯罪分子与嫌疑人躲进末日地堡,抗拒警方和国税局特工抓捕的事件,仅在今年前三个

 月,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100多起,其中超过30起事件是以联邦特工和警员主动撤退而告终。

 为了攻破某些豪华地下避难所号称能够抵御核弹冲击波的坚固大门,政府动用了从野战炮到钻地炸弹的多种重装备,但军警损失依然惨重。一名曾经参加过越战的军官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我感觉越战好像还在打,只不过战场搬回了国内,并且,本土的末日地堡,可要比越南猴子的地道难对付多了!”

 ……

 “真见鬼?这些用来抵御核战争的地下避难所,却成了犯罪分子们对抗政府的堡垒吗?”

 看着报纸的照片上,那些朝着避难所大门布置火炮,摆出攻坚战架势的国民警卫队,基辛格博士不由得额头青筋乱跳,头脑中回忆起了他的德国老家在中世纪遍地城堡、诸侯林立的破碎局面……

 说起来,从独立战争到西部牛仔的时代,美国民间一向都以武德充沛而闻名,各种民兵、雇佣兵和财团私兵之类的地方武装力量,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收归中央,并且一度规模颇为庞大——比如十九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平克顿侦探社,鼎盛时期的探员数量。甚至比当时美国陆军的总兵力还多!

 但为什么美国尽管爆发过内战,却并没有像神圣罗马帝国那样碎了一地呢?

 一方面,美国自从建立到现在,一直都是藩镇体制,各州有着极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既然华盛顿本来就很难贸然插手各州内政,那么各州自然也就不会对脱离联邦太过于积极。

 地方权力的强大,反而成为了释放张力的出口,让各州跟华盛顿之间的矛盾不至于太过激化。

 另一方面,美国的庞大统一市场,让各州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往来十分密切,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付出脱离联邦大市场、导致经济陷入紊乱的沉重代价。而民主党和共和党这两个全国性政党,还有民主党支持者主要分布于东西海岸的现状,也是把全美各州捆绑在一起的「柔性统一」战略方针。

 是以,尽管各州经常叫嚣独立,但其实不过是口头咋呼和行为艺术,很少有真正付诸于行动的。

 尽管地方上偶尔也会有野心家出现。但美国的城镇和乡村,都缺乏防御工事,处于不设防的状态。

 这样一来,就算有什么强人聚啸乡野、盘踞一方,也挡不住政府军的讨伐,最多只能到处流窜,以躲避追捕——但这样一来,他们就变成了马贼和流寇,无法建立对一个地区的稳固统治。

 而一个没有根据地的犯罪集团,显然只能破坏治安,不可能动摇联邦的统一。

 但到了冷战时代,美国本土全境不设防的情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苏联研发出能够打到美国的洲际导弹,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核战危机,五十年代颁布的《联邦民防法》开始授权政府指导民众建设核避难所,到了1961年,肯尼迪政府在全国搞了16万处公共避难所,宣称可容纳1.2亿人。

 而美国中产阶级更是掀起了兴建名为「后院堡垒」的私人避难所的热潮,超过100万个家庭在地下3米建造了小型混凝土掩体,配备通风机、辐射检测仪、罐头食品和医药箱,拥有至少数月的自持能力。

 至于政商精英阶层的豪门大户,则有可以容纳数百人,甚至配备游泳池的豪华地下城可供避难。

 到了1962年,亚利桑那州推出「绿谷计划」,以打造全封闭的核防护社区。

 全美还有50%以上的教堂进行了防核加固,把地下室改成军事化的地堡,储备圣餐饼和饮用水。

 这么多的地下避难所如雨后蘑菇般出现,无形中就让原本全境不设防的美国本土,突然冒出了大批易守难攻的堡垒和据点。当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时候,或许还没什么大问题,但到了治安崩坏之后……

 嗯,想象一下警方和FBI的每次逮捕行动,以及国税局的每次突袭,都要变成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吧?

 且不说警察的小小手枪如何打得开如此坚固的避难所大门,这执法成本也要飙升到天上去了!

 美国哪有这么多的富余警力,可以被旷日持久地拖在一个个避难所门外,进行长时间的对峙呢?

 基辛格博士叹了口气,回想起他曾经的军事顾问亚历山大·黑格。

 之前,他亲自去了一趟洛杉矶,把戴罪立功的亚历山大·黑格上校带回华盛顿,然后授勋和晋升陆军少将,并且提携黑格少将当上了尼克松总统的军事副官,本以为黑格少将接下来的仕途将会一帆风顺。

 谁知却因为「圣眷」太过,而让黑格少将遭到了同僚的嫉妒,导致黑格少将被摊派了一项苦差事——组建和训练一支重装特种部队,专门负责在国内治安行动中,用于攻打地下避难所这种坚固的掩体目标!

 对于这个新任务,黑格少将是一个头两个大,经常对基辛格博士诉

 苦:那些跟罐头一样又厚又重的末日地堡,可没有一个好打的。如果三防设施完善的话,恐怕就算灌毒气都不好使!选择长期围困也不见得管用,大多数避难所里面起码囤积了能用几个月的饮水和食物,有的避难所里还挖了独立的深水井……

 难道要在每个打不动的避难所外面,都常驻几百个警察或国民警卫队员保持监视吗?

 可这样一来,仅有的治安战力量就都被拖住了,别的盗匪黑帮、工农运动该如何镇压?

 想要在短时间内攻破这些坚固的地堡,还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度的破坏,目前只有这样几个办法:

 一是使用如今技术还很不成熟的声波武器,用噪音把地堡里的人驱赶出来——但现在的声波武器还只是雏形,作战效果往往聊胜于无。对于地堡这种防御力量强大的目标,就更不好说是否管用了。

 二是通过通风系统向地堡注入催泪瓦斯或神经性毒气,削弱内部人员的抵抗能力,或者干脆堵塞所有通风口,把里面的人憋死。但问题是,政府部门的军警和探员,未必能很快找到所有的通风口,而相当一部分地堡都常备有防毒面具,甚至建设了空气的过滤装备。即使是放毒气也没那么容易让人中招。

 三是生物制剂污染,投放耐药性细菌或病毒至地堡供水系统,这一招固然非常狠辣。但很容易导致病菌和病毒蔓延,疫情失控,让周边很大一片地区陷入瘟疫蔓延的糟糕状况,可谓是得不偿失。

 最后就是常规的炸弹破门,组织敢死队全副武装向里突击——但这几乎意味着每次行动必有死伤,而且炸药爆破的动静也实在是太大了一点,弄不好还会把附近的楼房和桥梁给炸塌了……

 总之,被迫接下了这个任务的黑格少将,最近这段时间是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儿。后来,他好不容易才想出了一个往避难所里灌水,并且在水里掺入臭味剂的恶心战术——简而言之就是往堡垒里灌尿,而且是最臭最臭的那种。这两天大概就要投入实战测试,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但不管怎么样,在拿出了这点儿成果之后,黑格少将就能设法把这个麻烦差事甩给别的有志之士了。

 而他自己则可以专心做尼克松总统的副官,在内阁混个脸熟,然后谋求一下外派,当几个月到一年的驻德美军司令或驻日美军司令,在履历上镀镀金,接下来就能回到华盛顿当陆军副参谋长……

 哎,算了,先不去想黑格少将的仕途前程了,还是考虑考虑自己接下来见到总统时该说什么吧?

 看着前来引领自己前往椭圆办公室的白宫实习生,基辛格博士叹了口气,放下了手里的报纸,又用手帕擦了擦自己的眼镜,然后弯腰拿起公文包,起身跟着走了过去……

 ——

 椭圆办公室里,尼克松总统一如既往地坐在桌后,不断批阅着堆得高高的各种文件。

 但当基辛格博士进来之后,总统还是放下了手中的钢笔,向基辛格询问起了他此次欧洲之行的情况。

 嗯,大致上,欧洲那边的情况还算凑合。虽然因为美国的悍然背刺和大肆割肉,英法德意等国都是一副三观崩坏,思维凌乱,几近疯癫的狂乱状态,面对基辛格这个总统特使,各国领导纷纷满嘴喷粪:什么「自由之敌」、「破坏共同价值观」、「内爆文明世界」和「美国总统是苏联间谍」的话语张口就来。

 但总体而言,已经打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老欧洲,依然是那么的畏惧战争。不敢打仗,更不敢打那种一方面众寡悬殊、胜算寥寥,一方面又得动员全民、动辄就要赌国运的举国大战……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老人,这会儿可还没死完呢!他们对于战争的厌恶,早已到了发癫的程度!

 否则的话,过去面对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解放狂潮,欧洲各国为什么都只能步步后退,不敢冒死反攻?

 一方面是因为殖民的收益渐渐抵不上开销,成了亏本买卖,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国内民心极度厌战啊!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血火洗礼,那些曾经被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洗脑的欧洲人,到这会儿早已清醒过来,知道全面战争只会让穷人挨饿送命,得不到半点好处,而富人继续待在安全的地方享受财富和权力。

 既然如此,他们这些穷人又为何要听着一些虚妄的口号,莫名其妙地走上战场互相厮杀呢?

 是以,在二战之后的欧洲社会,已经普遍形成了「再也不要战争」的社会共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课程中强调战争灾难,推崇和平主义,军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跟一战之前那种武德充沛的场面是天壤之别。

 在这种万马齐喑的情况下,想要老欧洲能够联合起来,东抗苏修、西拒美帝……那可真是想得太多了。

 无论是德国的纳粹余孽,还是法国的极右翼激进分子,都只能搞一搞恐怖袭击

 和行为艺术。真要它们动员民众放弃和平安逸的生活,走上前途渺茫的战场,那是决计办不到的。

 所以,在代表美国总统的基辛格面前,欧洲各国领导人固然是怒了一下,但也就是怒了一下而已。

 大致类似于傲娇的小猫咪,向主人挥舞一下带肉垫的小爪爪,最多再哈个气。

 相反,跟不可力敌的美国天兵相比,国内那些想要掀起动乱夺权的极右翼分子,才是欧洲各国建制派当权者的心头大患——而为了镇压国内极右翼势力的崛起,英法德意各国反而还得求助于美国才行。

 因此,在基辛格靠着巧舌如簧进行了一番穿梭外交,威逼利诱地许下了一堆空头支票之后,貌似高傲其实很怂的昔日欧洲列强,也就服了软——在美国方面保证这是「最后一次」之后,纷纷就势翻篇了。

 不翻篇也不行,铁幕西边的老欧洲,还得靠美国爸爸的核保护伞庇护呢!甭管这伞有多么漏风!

 知道美国老大最近很穷,饿得发慌,些许经济利益,美国老大想要拿去就拿去吧?

 反正,老欧洲从大航海时代积攒了几百年的底子还厚得很,一两代人的时间里根本挥霍不光!

 就这样,尽管历经了一些波折和冲突。但在基辛格博士的斡旋之下,美欧关系还是得到了初步的修复。

 虽然欧洲盟友对美国的信任,肯定是回不到当初了。但它们最多也就是暗中做点小动作,明面上绝不敢倒戈易帜——反正这些「可疑的盟友」过去也一直在做各种鬼鬼祟祟的小动作,这么一算也就无所谓了。

 总之,听说基辛格此次欧洲之行虽然「忍辱负重」。但终究还是得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外交成果——被美国狠狠捅了一刀的欧洲各国,捏着鼻子容忍了这次冒犯;北约体系也勉强得到了维持和延续。

 同时,苏联也满足于成功迫降瑞典的成绩,暂时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

 尼克松总统也就满意地点了点头,认可了基辛格博士的本次外交行动。

 只是,作为自由世界不可替代的领袖,美国眼下的外交情况固然还行,但内政就依然是一团糟了。

 所以,在听完了基辛格博士的汇报之后,尼克松总统就唠叨了一番国内的混乱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