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老王
再接下来,感觉留级很丢脸的约翰·肯尼迪,转学去了哈佛大学,想要进入校足球队。
于是,他在哈佛大学疯狂地长跑、游泳,进行各种体能锻炼,完全没考虑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最终在大二那一年。因为过度锻炼引发了背部疾病,差点儿因此丧命。
等到二战爆发之后,约翰·肯尼迪想要从军镀金,结果因为身体太差,海军和陆军的体检都没法通过,最后还是他父亲通过家族人脉疏通关系作弊,才总算是让他进了美国海军,负责指挥一艘鱼雷艇。
之后,他开着鱼雷艇撞击日本驱逐舰,并且在沉船后带领全体部下进行海上漂流和荒岛求生的传奇遭遇。虽然确实是因此而名声大噪,为他日后从政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同时也进一步损害了他的健康。
到了1954年,刚刚当选参议员的约翰·肯尼迪,再次背疾发作,被医生认为下半辈子很可能必须拄着拐杖。为了不成为下一个轮椅上的罗斯福,他只好冒着极大的风险,进医院做了两次成功系数并不高的手术。幸运的是,两次手术都出乎意料地成功,之后的痊愈情况也很不错。
接下来,约翰·肯尼迪参议员又在家里休养了大约一年,才勉强缓过气来。
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需要定期注射大量的抗生素和其它各种药物,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雪上加霜的是,尽管身体虚弱得没比轮椅上的小罗斯福总统强多少。但肯尼迪总统明显比罗斯福更加好色风流得多,光是有名有姓、广为人知的情人,肯尼迪总统就有十一个之多,此外他还时常召妓享乐。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知道自己恐怕活不长。所以约翰·肯尼迪一直都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结果,他一辈子都不停地在女色的问题上栽跟头。
在海军服役时,约翰·肯尼迪曾经跟一个丹麦女记者阿瓦德夫人长期厮混,感情深厚得如胶似漆。谁知阿瓦德夫人不仅是有夫之妇,而且真实身份居然是纳粹德国的女间谍,接触肯尼迪就是为了搜集情报!
待到这位女间谍被捕之后,若非约翰·肯尼迪的家族背景深厚,他就算没有坐牢,也得被踢出海军!
这也是为什么约翰·肯尼迪会被分配到太平洋战场上开鱼雷艇打日本鬼子。而不是去大西洋上给运输船队护航和猎杀德国潜艇——因为这小子有私通纳粹德国的嫌疑啊!谁敢放心让他去跟德军对阵?
1960年竞选总统时,支持他的黑手党头目,向约翰·肯尼迪进献了一个美女朱迪斯,他也很开心地笑纳了,之后甚至还把朱迪斯带到白宫里打炮,有人曾经看见她从椭圆办公室的坚毅桌下面钻出来。
嗯,如果仅仅是风流倒也罢了,欧美上流社会都不怎么讲究这个,甚至连苏联人都对此不太在意。
相反,一位政治领袖的身边若是美女如云,还会被看做是很有魅力的表现。
可问题是,色字头上一把刀,肯尼迪总统的身子骨本来就虚得很,哪里经得起这么多女人的敲骨吸髓?
结果,等到当选总统之后,因为繁重的公务和不合时宜的泡妞纵欲,导致肯尼迪总统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在1962年,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得很难长时间保持站立,外出时甚至得在背上安装一个隐藏支架。
全靠化妆师的美颜魔术,以及摄影师的滤镜和调光,才能让他在公众面前保持神采奕奕的帅气模样。
但无论在外表上怎样的涂脂抹粉,等到了真正压力山大的时候,他的病弱身体还是必然会拖后腿。
越是在紧锣密鼓的关键时刻,就越是容易掉链子。
结果,就在古巴核危机的最紧张时刻,肯尼迪总统的虚弱身体终于垮掉了!
——1962年1月13日早晨7点半,在一枚核地雷和两枚核鱼雷相继于古巴战场爆炸,香格里拉号航母和陆战一师灰飞烟灭,关塔那摩的美军基地也遭到导弹打击之后,已经熬夜开会四十八小时,严重操劳过度的肯尼迪总统,终于走出椭圆办公室,在白宫南草坪向全世界发表了电视讲话。
在摄像机镜头前,肯尼迪总统神情严肃,语气强硬地谴责苏联在古巴建立了中程导弹基地,并部署了核武器,苏联潜艇甚至还在加勒比海对美国舰队进行了核打击:这是美国绝对不能接受的!
他用渲染的口气宣称,苏联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导弹。在加载了核弹头之后,可以打到美国的几乎所有大城市。如果不加以制止和防卫的话,美国可能有8千万到1亿人会在核战中死于非命。
为此,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进入临战紧急状态,所有部队进入备战状态,并派遣国务卿飞往欧洲,寻求盟国支持。接下来,他将动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战略核武器打击在内,解
决本次危机!
目标是迫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和核武器,并且铲除「苏联扶持」的古巴卡斯特罗赤色政权。
他在演讲中警告赫鲁晓夫:从即刻开始,古巴向美国领土发射的任何导弹,都将被认为是苏联向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任何进入西半球的苏联船只,都将被美国海军击沉。
——不过,在这里,肯尼迪总统多少还是留了一点余地,没有明确宣称关塔那摩基地算不算美国本土。
否则的话,在R-14中程导弹还在继续狂暴轰击关塔那摩基地的此刻,美国就得立刻暴击苏联本土了。
随着肯尼迪的演说内容,被翻译成38种语言播往全球各地,整个世界的社会舆论都炸开了锅,到这里为止,都还是美国应对核危机的正常流程,虽然紧张压抑,但也按部就班。
但问题是,就在肯尼迪的白宫南草坪演说即将结束之时,意外发生了!
呃,一月份的华盛顿非常冷,这一天的气温更是降到了零下九摄氏度,而肯尼迪总统不仅过度操劳,健康状况极差,并且在演讲前的一个小时,为了排遣心中的压力,他还偷空啪了一个白宫女实习生……
结果,就在电视直播的摄像机前,大批记者的众目睽睽之下,肯尼迪总统一声不吭地突然晕厥过去,整个人从讲台后面直挺挺地摔倒下来——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甚至没人想到要扶上总统一把!
接下来,一群人就惊慌失措地把肯尼迪总统抬上轿车,送去了贝塞达斯的海军医院。
而约翰逊副总统则顺理成章地搬进了椭圆办公室,一脸茫然地面对着二战以来美国最紧张的时刻。
作者的话:
再说,以他的作死本事,想要活到得癌症的年龄,怕是也挺难的。
中印战争发生于1962年夏天和秋天。
本书还是一月份,喜马拉雅山脉大雪封山,两边都动弹不得,最多只能打打嘴仗而已。
第116章、失败主义谋士基辛格
如今白宫的情况很有趣,肯尼迪总统病倒住院,腊斯克国务卿出访法国和英国,寻求欧洲盟国的支持。
副总统约翰逊带着其余内阁成员在白宫开内阁大会,一帮学者顾问们另外找了个会议室开小会。
此时此刻,菲里就被他的大哥伯纳德领着,坐在白宫的一个小会议室里,跟一群专家教授开小会。
但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总体都是以空谈为主,谁都拿不出一个对策方案,更没人敢拍板做出决断。
当然,各式各样的头脑风暴还是有的。毕竟这帮美国的专家学者们,普遍都很能侃大山、开脑洞。
嗯,为什么白宫里坐着的都是一群满嘴空话的「清谈之士」?因为这就是肯尼迪的刻意操作啊!
——就像六十年后的「懂王」特朗普,自从当了总统后一直嚷嚷着政府里「有刁民要害朕」,说美国有个深层政府,不听他的话,各种阳奉阴违不要脸,搞得金毛懂王整天火大一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肯尼迪总统,也已经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明确指出了这个「深层政府」究竟是什么:联邦政府的官僚群体!
众所周知,美国自从立国以来的体制,就是「三权分立」,这「三权」说的是:负责打官司的法院,负责制定法律的国会,还有总统带领的政府,这三家互不归属地保持分立。
但肯尼迪总统却说,美国实际上是「四权分立」!
为什么?因为在真实运行过程中,政府内部还有个小圈子,官僚们自己决定哪些命令听总统的;如果总统的命令让他们很反感,他们就阳奉阴违,兢兢业业地把总统的想法搞砸,然后老百姓就会骂总统。
其实这个问题不管在哪儿都一样,无论是总统还是皇帝,他们的任何想法都需要官僚来落实下去。
如果最高意志想做的事,竟然让官僚不满意,那么官僚机构就有一万种办法把事情搞砸。
所以肯尼迪才会说,美国表面上是三权分立,实际上是四权分立:司法、立法、总统和官僚。
为了避免被官僚架空,肯尼迪总统的办法,就是从学界和商界找了很多圈外人进入政府。
这些人在政府内部没有根基,跟官僚不是一伙,唯一能依赖的就是总统,所以只能对总统忠心耿耿。
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眼熟?没错,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也是这样。很多皇帝发现自己管不住手底下的大臣们,就会启用太监和外戚来搞平衡。而在美国,那些学院派的专家教授,跟中国古代的太监和外戚其实是一样的,同样没有根基,同样需要依附总统,并且天生和官僚们合不来。
——只不过,在中国
,学校里的清流士人,乃是官僚的预备军。但美国没有科举,于是「美国版儒生」因为走正常途径出仕无门,结果反而顶替了太监和外戚的生态位,成了官僚的死敌。
在这些进入肯尼迪内阁的教授学者们之中,能力强、名气大的人,混到了内阁部长。如今正在跟约翰逊副总统一起开白宫内阁全体会议;年纪轻,资历不够的人,则挂着顾问或助理的头衔,在别处开小会。
实际上,美国在华盛顿总统建国时,根本就没有部长之类的职位,后来的内阁成员,其实都是总统的秘书。所以美国的「国防部长」英文叫「国防秘书」,国务卿叫「国务秘书」。
但问题是,随着联邦政府的权力增加、规模扩大,最早的那一批秘书变成了部长,开始日渐官僚化,变得不大听使唤了。为了压制不听话的内阁,总统又得重新雇秘书,并且再招一批顾问和助理来充场面。
类似于中国明朝的皇帝控制不住三省六部的官僚团体,就给自己书房的小班子赋权,搞出了内阁;等到内阁的权力也开始失控之后,清朝的皇帝又成立了军机处,一次次地把秘书机构推向前台。
简而言之,就是总统大肆提拔自己的私臣,让他们去跟尾大不掉的国家官僚机构争夺权力。
到了十年之后的尼克松总统时代,美国白宫的内阁已经差不多被搞成了装饰品——尼克松既鄙视规则,又没有操盘能力,需要有专业人士去替他干活。但官僚们总是不肯干活,只知道各种推诿找理由。
所以,尼克松总统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开始搞小圈子,让自己的秘书和助理独揽大权,不管有啥事都不跟部长们商量,只跟一群顾问们私聊,探讨完后,让秘书们绕过政府私下去干。
结果搞到后来,美国政府高层一度混得仿佛古代日本的公卿,而总统的顾问则成了揽权的幕府武士。
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总统的顾问,就成了美国专家学者们踏上仕途一步登天的最佳捷径。之前曾经跟菲里有过一面之缘的布热津斯基博士,就是通过这种「幸进」的渠道,进入白宫当了顾问。
不过,肯尼迪总统虽然很欣赏这些学者教授,但并没有立刻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核心圈。
毕竟这些教授固然在国际战略思想上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可实践起来就很难说会是个什么结果了。
真正能够被肯尼迪总统委以重任,获得内阁要职的人。要么是他的亲信故旧,要么是已经在商业界或其它领域,充分证明过自身能力的天才强人。比如前福特汽车总裁,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至于那些暂时只有嘴炮名声的专家教授,则只是先给个顾问或助理的头衔,摆在白宫里壮壮声势。
如今,布热津斯基就在这间小会议室里。作为「东欧问题专家」侃侃而谈,推测赫鲁晓夫的反应。
理所当然,作为一个反苏反俄的波兰裔东欧问题专家,他的所有观点都是趋向于强硬路线的。
“我认为,在古巴问题上,政府对于苏联方面任何退让,都是完全不可取的!”
布热津斯基用一根小棍指着地球仪上的莫斯科,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要做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用最强硬的声音对克里姆林宫说「不」!往贪婪的北极熊脸上狠狠地扇耳光!”
按照布热津斯基的说法,无论是在特立尼达港引爆的苏联核弹,还是在加勒比海上射向美国航母的核鱼雷,都不像是什么深谋远虑的计划。而更像是一次不协调的、仓促展开的突发应激行动。
美国固然对此缺乏思想准备,被炸了措手不及。但苏联人同样没有什么经过仔细策划的战略预案。
在肯尼迪总统因为熬夜开会而病倒住院的同时,赫鲁晓夫那边应该也是被吓得六神无主。
毕竟,无论从什么迹象上来看,苏联和华约阵营都根本没有做好进行一场世界大战的准备。
所以,布热津斯基博士认为,只要美国充分表示自己的强硬,苏联人就一定会丢脸地知难而退!
哪怕真的打成了全面战争,凭着如今美国在核武库上的绝对优势,北约阵营也肯定会成为最终胜利者!
入侵古巴的战争一定要打下去!并且是打得越大越好,甚至可以往东德或北越也丢几颗核弹作为报复!
北越的胡志明爷爷:??!!
然而,尽管「反苏狂人」布热津斯基貌似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但会议室里的其余各位助理顾问和中低级官员们,却没有他这样的好战,更没有做好迎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心理准备。
确实,根据从莫斯科传回的支离破碎的信息,苏联方面或许并没有立刻大打出手的想法。
在肯尼迪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全球的美军都开始高度警备之后,时间已经流逝了七八个钟头。但莫斯科方面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让人摸不清
赫鲁晓夫的葫芦里究竟在卖什么药。
不过,根据白宫情报总监传递来的消息,苏联国防部也已经下令苏军进入备战状态,所有官兵的休假都被取消,并且停止了老兵的复员和转业工作——怎么看都是一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模样啊!
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不管不顾地极限施压的话,会不会真的引燃导火索,把冷战变成热战呢?
苏联红色帝国固然是一向色厉内荏,外凶内怂。但美国的统治阶层又何尝不是外残内怂呢?
——好好的「世界贵族」不当,非要去混辐射废土?这不是有毛病吗?
所以,在座众人面面相觎了一番之后,菲里就看到另一张戴着黑框眼镜的「熟面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博士,从人群中站了出来,走到讲台上,干咳一声,朗声说道。
“很抱歉,我不能同意布热津斯基教授的看法,继续向苏联人施压的做法,实在是过于激进了!
在人类文明已经处于核毁灭边缘的现在,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贸然切断和克里姆林宫联系的桥梁……”
——不知是不是错觉,当基辛格说出上述「软弱」的话语时,与会众人似乎都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
在后世人们的印象中,作为冷战时期玩转地球的两位地缘政治大师,基辛格首先在七十年代的头几年叱咤风云,一度当到了国务卿,靠着推动中美建交,颠覆冷战格局。直到临终依旧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
接下来,布热津斯基接过了基辛格的班子,凭着预言苏联解体,而成为了一个先知类型的著名人物。
他后来写的很多书,比如《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大失控与大混乱: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等等,都在冷战结束后一炮走红,畅销全球。
换而言之,似乎是基辛格叱咤风云在前,布热津斯基大器晚成在后?
但实际上,就个人仕途的起始而言,布热津斯基进入政坛的时间,反倒要比基辛格更早一些。
两人都是在肯尼迪总统的时代开始涉足政坛,并且是布热津斯基博士首先得到青睐,进入了白宫的顾问团。接着,在布热津斯基的推荐和保举之下,基辛格才得以被总统招募和录用,进入白宫镀金。
——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都是在世界大战前夕逃亡美国的欧洲犹太人,后来都在哈佛大学当教授。
二战时期和冷战初期的哈佛大学,可谓是精英荟萃,大批后来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在哈佛教书,这些教授学者们平时没事就爱唠嗑,跟后世的公众号作者似的。不仅写文章针砭时弊,还经常上广播,给广大民众解读新闻和推销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时候的广播就是后来的直播,很容易圈粉。
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博士,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响了自己的名声,得到了肯尼迪的提拔录用。
不过,现在的这两位国际战略大师。虽然多少有了点儿名声,但总体上来说,都还只是小人物。
此外,尽管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是哈佛同事和老朋友,彼此之间的交情很不错,布热津斯基在此时对基辛格还有提携之恩。但两人的世界观和国际战略思想,不说是截然相反吧,至少也是相去甚远。
如果说,来自波兰的布热津斯基,是一个极端强硬到有点儿魔障的反苏狂人。
那么,来自德国的基辛格,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或者说典型的「失败主义谋士」。
即使在美国打赢了冷战,如日中天的时候,基辛格依然对美国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所以,此刻的基辛格,当然不会主张让古巴核危机发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是坚持要尽快熄火。
至于理由也很充分:“布热津斯基教授,如果我们现在就跟苏联全面开战,那么以驻欧美军和西欧盟国的实力,是否能够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只用常规武器,就战胜苏联驻德集群的四十多万大军?
如果不能的话,我们就得首先使用核武器,那么即使能够摧毁四十万驻德苏军。但后果必然是从波兰到比利时,整个欧洲的精华地带都被核弹炸成辐射废土——这样的结果,难道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锐部队组成。
一开始部署在德国的9个集团军,全部是近卫集团军和突击集团军,首任司令员就是朱可夫同志。
之后的整个冷战岁月里,苏军之中一半以上的近卫部队,也都被部署在驻德集群之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驻德苏军一般保持着四十万到五十万的规模,拥有全苏军最多最先进的技术兵器。
上一篇: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