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3章

作者:类星体

第十一章 澎湃动力

  搞定了新巡洋舰的减阻外形,海伦娜的目光就开始转向了动力和防护部分。这个时代战舰最典型的动力系统无疑是亚罗式重油锅炉+帕森斯反动式蒸汽轮机的组合,具体形制因为生产厂商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同一套框架下的各种变体。

  但是作为穿越者怎么能走寻常路?在海伦娜看来,这套组合虽然也是一代经典,但是用在寸土寸金的战舰上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先说锅炉,这一时期的亚罗式锅炉及其徒子徒孙的基本形制都是一个上锅筒和两个下锅筒呈三角布置,上下锅筒之间连上水管,整个锅炉的截面上小下大,看起来像个窝窝头。虽然亚罗式锅炉结构坚固,重量分配均匀,但是随着倾斜装甲的使用,战舰核心舱的截面实际上接近一个上大下小的梯形,这就和亚罗式锅炉上下下大的的外形产生了冲突,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核心舱的宝贵空间,而且亚罗式锅炉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因为水被加热的距离太短)。

  再说帕森斯反动式蒸汽轮机,说到反动式蒸汽轮机,就不得不提到冲动式和反动式蒸汽轮机的区别,打开蒸汽轮机的汽缸,就能看到气缸体和转子上布满了一圈一圈的叶片,蒸汽轮机工作时,缸体上的叶片不转动,是为静叶栅;转子上的叶片受到高温蒸汽的作用力推动转子转动,是为动叶栅。一组静叶栅和与之对应的一组动叶栅就构成了蒸汽轮机的一级。反动式汽轮机的蒸汽在定叶栅和动叶栅中都进行绝热膨胀,而冲动式汽轮机的蒸汽只在静叶栅中绝热膨胀,在动叶栅栅中只有流向的变化而不绝热膨胀。

  冲动式和反动式蒸汽轮机的优劣,一言以蔽之,冲动式级数少,重量轻,长度短,体积小,但效率稍低;反动式效率稍高,但级数多,重量重,长度长,体积大。各位读者乍一听,直觉上应该会觉得,冲动式蒸汽轮机,更适合空间有限的舰船,但在实际的历史中,首先在战舰上大放异彩的却是帕森斯的反动式蒸汽轮机。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冲动式级数少并非没有代价,级数少了,单级焓降就大了;单级焓降大了,叶片受力也就大了。这一点在小功率汽轮机上还问题不大,但在大功率的汽轮机上,叶片受力大就可能引发振动问题,振动频发导致早期的大功率冲动式蒸汽轮机的可靠性不如反动式,结果各国海军大多选择了相对可靠的帕森斯反动式汽轮机。

  早期冲动式蒸汽轮机在反动式汽轮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搞冲动机的柯蒂斯公司还因此破产了,此时的帕森斯反动机大有一统天下的势头!但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蒸汽压力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由于反动式蒸汽轮机的单级焓降小,长度和体积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冲动机通过增加拉筋,改善流道等措施克服了振动问题,最终成了舰用蒸汽轮机的主流配置。至此,冲动机这个受气包终于逆袭了反动机大魔王,用自己实力证明了:“反动”势力终究是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的(反动式蒸汽轮机泪流满面:今天才知道起一个好名字是多么重要。)!

  由于传统的亚罗式锅炉和帕森斯反动式蒸汽轮机存在种种难以克服的缺陷,在选定新舰动力系统时,海伦娜提出了采用带内置过热器的常压圆形炉膛水管锅炉+串联/并联冲动式蒸汽轮机的组合。海伦娜之所以选择圆形炉膛锅炉,最主要看中的是其三大优势,其一是圆膛锅炉体积小,重量轻(后世苏联和中国的舰用锅炉就主要采用圆形炉膛锅炉,在双方都不带增压的情况下,虽然苏联和中国舰用锅炉的其他参数一直没赶上美帝,但单位蒸汽量所需要的重量和体积一直都可以对美帝投去王之蔑视的。);其二是圆膛锅炉方便调整锅筒和集箱的位置,让传动轴可以很方便地成锅炉下方穿过,对于轮机和锅炉交错布置非常有利。其三是圆膛锅炉因为炉膛接近圆筒形,所以对垂直装甲倾斜布置非常友好。海伦娜知道圆形炉膛锅炉也有缺点,那就是维护起来更麻烦一些,不过这对依托本土基地活动的德国海军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后世美国在舰用锅炉上坚持“D”膛、常压、自然循环并不是不知道圆膛、增压,强制循环的好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要全球部署,海外基地可没有本土那么好的维护条件)。

  在汽轮机组上,海伦娜除了采用了冲动式蒸汽轮机外,还采用了串联/并联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高功率时,蒸汽分别通过高压汽轮机和中压汽轮机(其实相当于两具高压汽轮机并联运行),然后再共同对低压汽轮机做工;低功率时蒸汽依次通过高压、中压、低压汽轮机(串联运行)。这套汽轮机组不仅结构紧凑,既兼顾了低速时的经济性,又不存在高速空转的情况,更不需要为了省油而设置专门的巡航汽轮机组。

  对于海伦娜如此激进的动力方案,很多设计人员抱有疑虑,认为采用传统技术更加稳妥,但依然有一批青年设计师对新型动力表示支持。

  不过海军最终还是选择了海伦娜的方案,对于这一点,海伦娜表示完全在意料之中。一方面是因为新舰本来就带有试验性质,试验更多的新技术本来就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海伦娜的记忆中,上一个位面中的魏玛共和国海军在舰艇动力系统上就堪称激进。相比上一个位面中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采用蒸柴交替动力、德意志级装甲舰采用全柴动力,本位面海伦娜的方案毕竟还没有脱离传统的蒸汽轮机动力的范畴,面对巨大的性能优势,海军没有理由不敢冒险。

  于是动力系统方案就确定了下来,具体如下:6台带内置过热器的圆形炉膛锅炉,蒸汽温度350度,压力30千克/平方厘米,两台串联/并联冲动式蒸汽轮机,设计输出功率72000马力。

第十二章 固若金汤

  由于采用了非常高效的减阻设计,海伦娜预计72000马力的设计功率已经足以把新巡洋舰推到35节以上的高速度了,考虑到德国人的设计功率总是非常保守,实测功率往往比设计值高一大节,海伦娜认为36节的极速也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由于火力已经确定是3座双联装155mm舰炮,接下来设计师们主要需要关心的似乎只剩下防护了。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计算可分配的装甲重量,设计师们甚至海伦娜自己下巴都差点脱臼。

  舰体结构重量约2150吨,动力系统重量只有1100吨,武器重量约600吨(中口径副炮和鱼雷暂时没装),其他舾装品和附加设备重550吨,可用于装甲的重量在不包括炮塔旋转部分装甲的情况下竟然达到了令人抓狂的2400吨!

  这是什么概念?上个位面中的万吨级条约型重巡洋舰中,只有号称防护最强重巡的意大利扎拉级能以2700吨的装甲重量略略超过这条标准排水量6800吨的轻巡洋舰!然而扎拉级的核心舱长度大约是90米,宽度大约是20.6米。新轻巡的核心舱才多大?长度约80米,宽度才16米!

  这是要让这条轻巡硬杠重巡洋舰的8英寸炮的节奏啊!海伦娜在心里默念。

  有了如此多的装甲重量可以挥霍,海伦娜自然不会客气,直接抛出了上个位面中意大利在阿布鲁奇公爵级轻巡洋舰上实践过的剥被帽体系。

  说到剥被帽,就不得不说一下二战中舰船使用最普遍的穿甲弹类型:被帽风帽穿甲弹。其中被帽是套在穿甲弹前端的一个较为平钝的头部,被帽前面一般还会再套一个尖锐修长的轻质风帽以减小飞行阻力。

  在炮弹击中战舰装甲时,轻质风帽使命完成,会在碰撞中瞬间解体,之后就被帽发挥作用的时候了。被帽的作用大致有两个:

  第一个作用是扶正弹体,由于航向角、炮弹落角、装甲倾角的影响,炮弹很少会垂直命中装甲,一般都是呈一定入射角度,这个入射角度会使得穿甲路径变长,穿甲难度增加。这时平钝的被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扶正弹体,缩短穿甲路径,减少跳弹的概率;

  第二个作用是对抗装甲的表面硬化层,自19世纪末以来,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就成了大中厚度装甲的的主流选择,这种装甲通过表面渗碳工艺,使得装甲外层含碳量高,具有很高的硬度,内层含碳量低,兼具一定的韧性,没有被帽的穿甲弹面对表面渗碳硬化装甲时,很容易被高硬度的表面硬化层弹飞或者磕碎。这时高硬度的被帽可以在主弹体之前用同归于尽的办法破坏装甲的表面硬化层,并在装甲上开坑,这就等于让敢死队在敌人坚固的防线上先杀出一个缺口,从而有利于大部队(主弹体)彻底捅穿敌人残破的防线。

  被帽穿甲弹,尤其是硬被帽穿甲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出现后“盾比矛强”的局面,但是矛和盾总是在你来我往的竞争中不断进步的。面对硬被帽穿甲弹这柄更加锐利的矛,盾的一方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于是在我们伟大的意大利舰船设计师——翁贝托·普列塞手中,剥被帽体系诞生了!

  剥被帽体系的大体思路是这样的:既然被帽对穿甲过程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在穿甲弹接触主装甲时,先把你的被帽敲掉,没有了被帽的穿甲弹就像一只没了牙齿的老虎,面对大厚度的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只能望洋兴叹!具体做法是在主装甲外设置一块厚度较薄但足以破坏穿甲弹被帽的装甲板,在这块较薄的装甲板和主装甲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被帽彻底脱落。

  以前面提到的阿布鲁奇公爵级轻巡洋舰为例,其垂直主装甲的布置是外层是剥被帽装甲,厚度30mm,主装甲内凹(为了在剥被帽装甲和主装甲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被帽彻底脱落),厚度为100mm。后来意大利人觉得让被剥被帽装甲破坏的被帽自然脱落需要留出的空间比较大,浪费了空间,而且内凹的主装甲也不易加工和安装,于是在维内托级战列舰上这个设计进一步完善:外层是70mm的剥被帽装甲,之后是250mm的发泡水泥层(只需要原来几分之一的距离就能让被帽完全剥离),再后面才是280mm厚的表面硬化主装甲。

  海伦娜提出的垂直主装甲防护体系基本上借用了这一套思路:外层是30mm厚的剥被帽装甲,后面是200mm厚的发泡水泥层,内层是130mm厚的表面硬化装甲(从水下0.8米开始逐渐削减到90mm),主装甲垂直高度达3.25米,完整地包裹着整个弹药库和动力舱,并且向海平面方向倾斜12度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3.25米高的主装甲下面是继续向下延伸到舰底的水下防护体系,高度2.75米,材质从表面硬化装甲换成了高弹性钢,厚度从90mm逐步削减到30mm。主水平装甲厚度为80mm,同样覆盖整个弹药舱和动力舱并和垂直主装甲连接,构成完整的装甲盒体。装甲盒两端以105mm厚的垂直装甲封闭,再通过8道40mm厚的横向装甲墙把核心舱分成9个独立的大舱。

  炮塔正面为倾斜45度的185mm表面硬化装甲,炮塔侧面、后部和顶部均为厚度为105mm的均质装甲,炮塔座圈侧面厚210mm,前后厚105mm。

  指挥塔侧面装甲厚185mm,倾斜12度,顶部厚80mm。传动轴用半环形装甲套筒保护,套筒侧面厚210mm,顶部厚80mm。舵室用独立装甲盒保护,侧面185mm倾斜12度,顶部厚80mm。

  如果大家对以上数据缺乏概念,那么可以再说形象一点,这条排水量只有6800吨的轻巡的垂直装甲大约可以在13千米以外的距离上抵挡上一个位面中德国希佩尔级重巡洋舰SKC/34(L60)型203mm主炮的高速弹平射!水平装甲可以在22千米以内的距离上抵挡巴尔的摩级MK15型203mm主炮的超重弹灌顶!而这两者基本上是二战期间水平穿深和垂直穿深最强的8英寸舰炮!难怪当装甲设计最终成型的时候,所有的设计师都不由得惊呼:“这简直就是一艘6800吨重的海上堡垒!”

  至于火力系统,海伦娜倒是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余地,三座双联装60倍径155mm舰炮在这个吨位的轻巡洋舰上也算中规中矩。不过还是有两个小小的变化值得一提:

  第一个变化是炮闩在海伦娜的强烈要求下采用了隔断螺闩。

  在上一个位面中,德国的大口径舰炮一般采用滑动楔闩,好处是炮闩开闭速度快(开闩时,隔断螺闩需要将炮闩拧开一定角度,并把炮闩后退一定距离,再把炮闩转向一侧才能露出炮尾,而滑动螺闩只需要将炮闩向左右或者上下滑动即可,闭闩同理,这也是德国舰炮射速较快的原因之一。)。

  但是滑动楔闩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气密性不容易保证,以至于必须用金属药筒兜住发射药来辅助气密;二是楔闩会导致炮尾过重。滑动楔闩还是用在中小口径火炮上优势更大,毕竟中小口径火炮一般都都追求高射速,而且大部分中小口径炮弹本来就采用带金属药筒的定装药。但大口径火炮就不同了,他们大部分用的是丝绸包裹的药包,再加上金属药筒就显得画蛇添足了。滑动楔闩炮尾过重的问题也不利于舰炮威力的提高,毕竟同等威力下重量轻一些,或者同等重量下威力大一些对设计师来说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至于隔断螺闩开闭慢一些的缺点,海伦娜表示也不是无药可救,把炮闩从圆柱形改成圆台形就能一定程度上加快开闭炮闩的速度(圆台形螺闩拧开炮闩后,不需要像圆柱形螺闩一样把炮闩完全退出来,只需要退出一点点就能转向一边)。

  第二个变化是倍径,由于贝恩克中将引入法国标准,结果导致德国火炮倍径的计算方法提前和国际接轨了。之前德国计算火炮倍径,都是用包括炮闩在内的整个身管长度除以口径,而大部分国家计算倍径长度都不包括炮闩,这就导致同一门炮,德国标准计算的倍径比其他国家大一些(比如巴伐利亚级的45倍径380mm舰炮按照英法标准算应该是42.4倍径)。

  由于海军对新炮的期许很高,克虏伯采用了身管较长的60倍口径155mm炮。

  历史上的柯尼斯堡级也是60倍径,但由于计算方式的区别,导致新巡洋舰的实际倍径比柯尼斯堡要大,再加上155mm口径也比柯尼斯堡的149.1mm大一些,所以新舰的主炮威力比柯尼斯堡要大上不少,不过柯尼斯堡有9门炮,新巡洋舰只有六门。

  对此海伦娜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ACC不让增强火力啊。对此,海伦娜只能说一句“我也很绝望啊。”不过值得安慰的是ACC的束缚显然也不会持续太久了。

第十三章 一波三折

  德国国内,海伦娜和技术人员们正忙着一点一点地完善着新巡洋舰的设计。而大西洋的另一侧的华盛顿会场里,随着会议前期仪式性程序的结束,大会也进入了核心议程。然而在战列舰吨位比例的问题上,各国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美利坚合众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有漫长的海岸线需要保护。美国方面认为50万吨的主力舰规模是完全必要的。大英帝国有广袤的海外殖民地和最庞大的商船队,拥有一支同样规模的主力舰队也在情理之中,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偏居西太平洋一隅,但出于对日本国际地位的尊重,美利坚认为日本可以拥有规模为英美60%即30万吨的主力舰队”美国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先声夺人。

  此话一出,日本代表加藤友三郎立刻起身反对:“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对海军的依赖程度和美国是不同的,美国拥有广阔的本土面积和国内市场,海军对美国来说只是一件奢侈品,而对于资源和市场都依赖海外的日本来说,海军是必需品,60%的主力舰比例对日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日本帝国认为70%于英美的主力舰比例,是保证帝国海上安全的最低要求。”

  加藤友三郎其实也知道,70%的主力舰比例英美是绝不会答应的。然而加藤依然强硬坚持70%的比例。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给国内的激进势力一个交代,但其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死死咬定这一比例换取英美在其他方面的让步。

  英国代表,枢密院大臣阿瑟·詹姆士·贝尔福这时正皱着眉头看着美日代表互不相让,时不时还发出一声轻蔑的鼻音。他虽然没有立刻站出来反对美国的提议,但其实他对美国这个暴发户要求在主力舰吨位上和老牌海上霸主英国平起平坐也大为不满。不过看到日本代表在前面吸引火力,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毕竟这时候英国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一战打完,英国欠下美国的一堆战争债务还没还完呢。

  这边英美日这边的对撕还没有分出胜负,那边法国和意大利也加入了战团,一开口就是要三十五万吨主力舰。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英美日代表马上同仇敌忾地跳起来反对,全然忘记了一分钟前还在相互怒目而视的事实!

  此时,德国代表在干什么呢?德方全权代表贝恩克中将此时正斜靠在角落里的观察员国席位上,看着几乎要掀桌子的各国代表互喷,他忽然觉得没带瓜子花生来是个很大的失误(贝恩克:我不是,我没有,都是作者瞎说!)。

  ……

  让我们把时间快进,激烈的嘴炮大战已经整整持续了三个星期,各国依然没有达成任何共识。一直吃瓜看戏的德国代表看到火候差不多了,终于决定刷一刷存在感。

  “既然各国对于主力舰吨位的比例暂时,难以达成一致,为什么不先从更容易的议题入手呢?先讨论巡洋舰的议题比例怎么样?”贝恩克中将起身说道。

  贝恩克说完,之前如同煮沸的粥一样翻腾会场,好像突然被加入了凉水,有几十秒钟的寂静。这时,各国代表的脑袋似乎一下子还没转过弯来:啥?先讨论巡洋舰的比例问题?这根本不在大会的议程之中啊?

  确实,上一个位面中的华盛顿会议,并没有详细讨论巡洋舰的议题,只是简单规定了巡洋舰的上限:排水量不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03毫米。巡洋舰议题的详细讨论,要等到数年之后的伦敦会议上。

  德国仅仅作为一个观察员国,这时突然提出这种改变会议议程的建议,看起来似乎有点惊世骇俗,无怪其他与会国代表一时反应不过来。不过,很快就有代表支持先讨论比较容易达成妥协的巡洋舰议题,毕竟经过三个星期不分胜负的苦战,代表们早已身心俱疲,只不过各国都承受不起会议谈崩的后果(海军竞赛的巨大开支已经让底蕴深厚的英国和财大气粗的美国都感到难以承受),代表们才没有拍桌子走人。巡洋舰虽然是辅助舰船中的杠把子,但毕竟不是主力舰,各国妥协的余地显然大得多!

  德国的提议很快得到了通过,大会将先行讨论巡洋舰议题。于是在这个新的战场上,各国重新拉开阵势,开始了新一轮交锋。

  这时,贝恩克又顺势接着提出将巡洋舰划分为排水量不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03mm的重巡洋舰和排水量不超过85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55mm的轻巡洋舰。

  这一提议得到了英国和法国的大力支持。其中法国几乎要怀疑德国提出的轻巡洋舰的标准就是为自己正在筹划的迪盖·特鲁安级巡洋舰量身定做的!

  英国则是有更深入的考虑:英国广大的殖民地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巡洋舰来守护,但是装8英寸(203mm)炮的万吨级重巡洋舰造价比较昂贵,装6英寸炮的8500吨轻巡洋舰则便宜得多。但如果大家造的都是万吨级的8英寸炮高中生(重巡洋舰),只有自己造一票6英寸管子的初中生(轻巡洋舰),那么一旦发生冲突,初中生肯定不是高中生的对手啊。现在好了,各国都有轻巡洋舰,自己的轻巡洋舰就不至于面临初中生打高中生的尴尬局面!

  由于法国对轻巡洋舰口径上限155mm的坚持非常坚决(给计划今年开工的迪盖·特鲁安级巡洋舰用的155mm舰炮这时都已经研制完成了。),采用152mm英制口径的国家最终做出了让步。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当讨论轻巡洋舰排水量下限(也就是驱逐舰排水量上限)时,特立独行的高卢雄鸡又和其他国家杠上了。

  面对英国提出的驱逐舰以1850吨为排水量上限,法国代表儒勒·J·约瑟兰强硬宣称:“2200吨是法国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如果英国继续坚持1850吨的标准,法国将退出会议!”

  此言一出,各国代表几乎惊掉了下巴,心想:高卢鸡这是打了鸡血啦?之前主力舰谈判时也没见你这么大反应啊?怎么在小小的驱逐舰标准上这么大反应啊?

  原来此时的法国已经规划了标准排水量2100吨级,装有5门130mm炮的豺级驱逐舰,正等着今年上船台呢。

  话说在上个位面中,法国在建成了装130mm炮的豺级后,依然嫌驱逐舰火力不足,后面的猎豹/鹰/沃克兰级、空想级、莫嘎多尔级驱逐舰装的都是威力更加强大的138mm炮!其中装备四座双联装138mm炮,航速超过40节的莫嘎多尔级更是堪称二战炮驱之王!

  不过法国人自己对这些舰艇的称呼其实并不是驱逐舰,而是“反驱逐舰雷击舰”(英国称“超级驱逐舰”),定位就是驱逐舰杀手。在上个位面中,由于伦敦条约上各国不认可法国的“反驱逐舰雷击舰”(此时法国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已经直奔2500吨了),直接导致法国退出了伦敦条约,看到法国退出,一直和法国别苗头的意大利也拒绝了《伦敦条约》。

  本位面的法国此时还没有开工那一票超级驱逐舰,但驱逐舰大型化、高速化、重舰炮火力的指导思想已经开始在法国海军中确立,自然不能接受1850吨的限制。刚刚获得德国氧气鱼雷技术的日本,此时正在研究强化驱逐舰的雷击能力,于是也对法国放宽驱逐舰吨位的提议表达了支持。

  于是一番扯皮之后,驱逐舰的标准最终定在了主炮口径不超过130mm,排水量定在了2100吨。

第十四章 桎梏松动

  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的标准刚刚确定,新一轮的口水大战就又开锣了。不过这一次巡洋舰谈判倒是没有像主力舰谈判那么纠结。

  英国代表贝尔福率先对美国发难,贝尔福表示英国需要至少15万吨的重巡洋舰和20万吨的轻巡洋舰,为了表示自己的和平诚意,英国可以允许美国主力舰和重巡洋舰吨位和英国相同,但轻巡洋舰吨位应该限制在15万吨,日本则可以拥有11万吨重巡洋舰和9万吨轻巡洋舰。

  还没等美国代表回应,日本代表加藤友三郎随即又站起来发言了,加藤声称:日本完全赞成英国方面的建议,如果美国同意这一建议,日本方面愿意在主力舰吨位上作出重大让步,接受把主力舰规模限定在美国主的六成。

  见到英国和日本的联手逼宫,美国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哪里还不知道英国和日本已经结成了隐形的同盟关系。英国和日本以在主力舰上满足美国的要求为诱饵,逼迫美国在巡洋舰吨位上让步。

  不过这个诱饵美国还真不好拒绝。

  作为华盛顿会议的发起国,美国在享受最多的国际政治声誉的同时,也承担着最多的国际政治风险。也就是说,华盛顿会议能否就海军议题达成最终协议,对其他国家来说,更多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虽然就军备竞赛带来的经济压力而言,美国的压力反而是相对较轻的,但对于美国来说,华盛顿会议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对外,这是美国首次主持重要的国际性政治会议,会议成败直接关系到美国今后的国际政治号召力;对内,被指责为无所事事的哈定总统需要一个足够亮眼的政绩。

  这时候,美国国务卿休斯的心理就比较微妙了。

  虽然休斯面上镇定如常,心里的算盘却打得飞快:如果答应英国和日本的要求,美国固然在巡洋舰吨位上会吃个小亏,但是主力舰吨位和英国平起平坐,完压日本,已经是巨大的成功!自己单凭借这个功劳,就足以彪炳美国史册!如果不答应英国和日本的要求,运气好或许能让美国在巡洋舰吨位上也大获全胜,但巡洋舰毕竟不像主力舰那么重要,即使在巡洋舰的谈判中获胜,对自己的政治资本增益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万一因此把至关重要的主力舰吨位战拉入不可知的局面,那很可能赔上自己的政治前途!

  是在巡洋舰谈判中后退一步,保证主力舰谈判的巨大胜利果实落袋为安?还是为了增加一点不知道能不能拿到的额外收益,让主力舰谈判面临风险?对于休斯这个政治老滑头来说,似乎并不难选择。再想到由于主力舰谈判久拖不决,国内党内质疑自己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有谈判代表的呼声,休斯终于下定了决心。

  于是美国代表最终妥协,英美日在主力舰和巡洋舰上的死结随之而解,剩下的议程变得简单起来,在英美日联手压制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漫天要价之后,各国又通过了航空母舰比例参照主力舰,驱逐舰比例参照巡洋舰的原则。

  历经数月的艰苦谈判,大会最终达成如下协议:

  战列舰:

  英国,525,000吨;美国,525,000吨;日本,315,000吨;法兰西,175,000吨;意大利,175,000吨;

  航空母舰:

  英国,135,000吨;美国,135,000吨;日本,81,000吨;法国,60,000吨;意大利,60,000吨;

  重巡洋舰:

  英国,150,000吨;美国,150,000吨;日本,110,000吨;法国,70,000吨;意大利,70,000吨;

  轻巡洋舰;

  英国,200,000吨;美国,150,000吨;日本,90,000吨;法国,70,000吨;意大利,70,000吨;

  驱逐舰;

  英国,150,000吨;美国,150,000吨;日本,110,000吨;法国,70,000吨;意大利,70,000吨;

  总体来说,这部约定中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吨位和上一个位面中的《华盛顿条约》完全相同,巡洋舰和驱逐舰部分则和上一个位面的《伦敦条约》比较接近,说是接近,但变化也是有的,一是把法国和意大利拉了进来(《伦敦条约》法国和意大利没参加),二是美国的重巡洋舰份额比《伦敦条约》少了不少(从18万吨变成了15万吨)。另外就是由于英法对于潜艇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条约未对潜艇做出规定。

  以观察员身份列席的德国代表贝恩克中将在会议上的发言获得了很高的国际赞誉,有美国报纸称赞贝恩克为“在关键时刻挽救会议前途的中将”。

  贝恩克和其他德国代表团成员的出色也为德国赢得了利益,即使极力主张限制德国的法国代表也不得不承认德国对会议成功的巨大贡献应该得到回报,于是在与会国和德国签订的补充协议中明确:在今后10年中德国可以建造四艘主炮口径不超过283mm吨位不超过12000吨的战舰,四艘8500吨的轻巡洋舰,四艘6000吨的轻巡洋舰,24艘驱逐舰来替换现有的36艘老式战舰。

  德国国内,海伦娜看到这份协议的电报文本,心里一下子就乐开了花,虽然实际上德国所能建造的大中型战舰数量也就12艘,并不比上一个位面多多少(上一个位面被允许建造的是1条埃姆登级轻巡洋舰,3条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2艘莱比锡级轻巡洋舰,5艘德意志级装甲舰,一共11艘),万吨级战舰还比上个位面少一艘,不过万吨级战舰和轻巡洋舰吨位限制都被一定程度地放宽了,轻巡洋舰数量也多了两条,况且上一个位面中的万吨级装甲舰本来也没造完不是吗(小胡子上台后,德意志级的四号、五号舰建造项目被改成了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有了这份协议,德国今后的战舰设计就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海伦娜美滋滋地想,她挥了挥粉嫩嫩的小拳头,对今后完成任务更加信心百倍!

第十五章 落子远东

  随着各国代表在条约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华盛顿海军会议也徐徐落下帷幕,各国代表瞬间放下了过去几天里的那一副恨不得将对手食肉寝皮的表情,纷纷在会场外亲切地握手交谈,合影留念,每一位与会代表都面带微笑,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记者的镁光灯下。但这些笑容中能有多少真心,这些笑容下又有多少暗流,就不得而知了。

  比较有趣的是,各国都认为自己的谈判中占得了便宜:

  英国则因为自己的轻巡洋舰数量依然超过美国暂时依然占据着第一海军强国的宝座;美国欣喜于自己在主力舰上获得了于老牌海上霸主英国平起平坐的吨位;日本虽然在主力舰吨位上失意,却在巡洋舰谈判上扳回一局;法国和意大利这对老冤家虽然得到的份额不多,但条约的签订也算挽救了两国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

  不过,如果从海伦娜这个穿越者的角度看,条约中收获最大的还是德国!首先是条约允许德国建造的战舰在数量和上一个位面中相同的情况下,各个级别的战舰吨位限制有了不同程度的放松。但这还不是关键,更重要的好处是英国必须按照规定报废那一票老式巡洋舰!

  上个位面中,由于《伦敦条约》的签订时间太迟,到大战爆发时,英国那一票老式巡洋舰大部分都没来得及拆解就又披挂上阵为商船队护航了,加上英国在战争期间建成的12条新舰,英国在二战期间巡洋舰的总数达到了惊人的90艘!虽然说这90艘巡洋舰中有不少都是老态龙钟的家伙,但是,再老的巡洋舰那也是巡洋舰!一个护航编队中有巡洋舰坐镇,对于对手的破交舰、伪装袭击舰以及潜艇的威慑力是完全不同滴!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面的商船队只有少数驱逐舰护航,那么一旦遇上对手的正规巡洋舰将会是一边倒的被屠戮。

  但如果对面的商船队有一两条巡洋舰坐镇,哪怕只是老式轻巡洋舰,那么即使希佩尔级这样的重巡洋舰,在发动攻击前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一时脸黑被对手击伤导致减速,毕竟破交舰都是很怕受伤的,袭击舰大都是孤身在大洋上活动,一旦航行能力受损,很容易被对手的优势兵力围殴致死……

  本位面中,英国提前签订了关于巡洋舰的限制协议。按照协议规定的排水量限制,英国大概可以拥有15艘10000吨级重巡洋舰和23-24条8500吨级的轻巡洋舰,总数不超过40条,虽然这个数量依旧能傲视群雄,但比起上一个位面中英国在开战时那接近80艘巡洋舰的恐怖实力,仅就巡洋舰队规模而言一下子缩水了一半!

  当然,条约的签订能让英国提前从维护那些老舰的财政包袱中解脱出来,加快巡洋舰对的更新换代。如果英国能顺利完成巡洋舰的更新换代,那么1939年时英国巡洋舰将全数由20年代后服役的新锐组成,单舰平均素质可能会超过上个位面。但是,就对英国巡洋舰最重要的护航任务来说,数量减半不是靠单舰素质的些许提高所能弥补的。毕竟英国单艘巡洋舰即使再新锐,同一时间也只能为一支船队护航!

  不过保罗·贝恩克中将可没有想以上这么多,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他德国海军二十年内就要和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开战,贝恩克一定会以为这个家伙慕尼黑的啤酒喝多了!(此时,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内,一个坐在角落里留着小胡子的青年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自从一战结束以来,贝恩克就一直在为防止德国海军的技术进步,尤其是战列舰、潜艇和航空母舰的技术进步和世界脱节而绞尽脑汁。不过所谓瞌睡有人送枕头,日本在获得了氧气鱼雷的秘密之后,对先进的海军技术渴求更甚。加藤友三郎在华盛顿会议的私下里,委婉地像贝恩克表达了希望购买设计图与转授技术以建立本国潜艇部队的愿望。

  由于有之前的合作做铺垫,合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由德国各大造船厂和企业牵头,联合在日本广岛成立了一家空壳合资公司:船舶建设工程局。

  这家公司对德日两国都有重大意义,于日本则是在英国这一技术引进渠道渐渐断绝后,能继续从欧洲获得先进海军技术;于德国则是让军工造船企业在限制中继续保持研发能力,并躲避凡尔赛条约的监督。

  别看本位面中贝恩克一直被海伦娜超越时代的想法忽悠得得团团转,其实那只是穿越者的事后诸葛亮。事实上贝恩克是一位能力出色,并且非常懂得以迂为直的海军将领。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中,贝恩克也成立了这家空壳公司,只不过总部设在荷兰,虽然上个位面中“船舶建设工程局”经营状况并不理想,甚至需要海军专门为其注资,但就为德国海军复兴保留火种而言,“船舶建设工程局”意义重大!

  本位面中,因为穿越者的蝴蝶效应,“船舶建设工程局”第一时间就把客户锁定为急需获得技术的日本,海伦娜表示,完全可以期待一下本位面的“船舶建设工程局”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922年3月,贝恩克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国内,由于其在华盛顿会议上的亮眼表现让德国迈出了重返国际舞台的第一步,1922年4月,贝恩克被晋升为海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