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类星体
这倒不是因为海伦娜对前世祖国的空中力量建设漠不关心,而是因为海伦娜知道:如果按照历史的进程,要不了几个月时间,限制德国对外出口武器的《凡尔赛条约》就要作废了。到那时候,即使德国直接出口单座战斗型的BF-108A,也不会在国际上引来非议。不像现在,所有的武器出口都只能遮遮掩掩地进行,这会给买卖双方增加不少额外成本。
那么在《凡尔赛条约》的约束下,此前德国有向中国出售作战飞机的先例吗?答案是:不仅出售过,数量还不算太少。
在30年代早期,容克公司向中国出口过21架A-35战斗机和12架K-47战斗攻击机,福克-沃尔夫公司则斩获了20架FW-44教练机的订单。其中为了躲避协约国的监管,容克公司将飞机的组装环节放在了其在瑞典的子公司里,而福克-沃尔夫则干脆称FW-44是民用飞机(FW-44也确实是民用飞机,只不过中国经常用它来执行侦查和投弹任务。)
对于容克公司和福克-沃尔夫公司的这些对华出口活动,海伦娜并没有进行过直接干预。不过这几笔交易不仅还是和上个位面一样顺利达成了,而且就连中国方面购买的数量都和上个位面一模一样,这让海伦娜不得不再次感叹历史惯性的强大,在穿越者的金手指无法触及的地方,它总是在不经意中向上个位面的副本致敬。
过去海伦娜之所以没有对这几笔交易多费心力,是因为她知道这些设计于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的飞机,虽然当时看起来性能或许还算可以,但无奈这些年航空技术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如果本位面的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还是在1937年前后,那么届时这些老迈不堪的家伙将完全无法和日本新服役的96式和97式战斗机抗衡,最多也只能做点侦查袭扰的任务,就像上个位面它们所做的那样。
容克公司和福克-沃尔夫公司已经从中国市场中尝到了甜头,这让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再也坐不住了。迄今为止,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从中国市场获得的唯一订单,只有南京政府购买的区区一架M18公务机,这自然不能满足公司董事会的胃口,凭什么其他公司大块吃肉,而我却连汤都喝不上热乎的?
这些年来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受到空难事件的影响,过得并不十分顺利,虽然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海伦娜的出手相助,但那只是让公司避免了破产的窘境,并没有让公司恢复造血功能。由于没有拳头产品又恰逢经济危机,过去几年工厂只能靠给其他公司代工维持运转。
现在BF-108项目好不容易打出了名声也打开了市场,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这张牌翻身,虽然中国市场的容量并不算大,但对于饥饿已久的巴伐利亚厂来说,依然是一块值得全力争取的蛋糕。
在一番思索之后,海伦娜决心帮助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赢得这块蛋糕,毕竟BF-108A确实是一款非常适合中国目前国情的战机,如果这款战机仅仅作为德国下代战机装备前的过渡型号,而不能在战场是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穿越者的海伦娜会感到非常遗憾的,而海伦娜上个位面的祖国的苍穹恰恰是这款过渡装备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好场所。
虽然在欧洲的天空上,海伦娜预计要不了两年时间,德国正在研制的BF-109战斗机和英国正在研制的“喷火”战斗机就会相继首飞,而BF-108A也会随之渐渐失去它现在的荣光。但是如果跳出欧洲怪兽房,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由于东亚的航空工业发展水平较欧洲落后不少,海伦娜认为,如果本位面日本的航空工业水平没有出现质的飞跃的话,那么直到1940年“零式”战斗机服役之前,BF-108A都将是东亚天空上当之无愧的最强战斗机。
上个位面中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性能最好的战斗机是:海军装备的96式舰载战斗机和陆军装备的97式战斗机。但这两货除了低速盘旋能力之外,几乎所有的机动性指标都逊色于BF-108A。日本最快也要等到1940年零式战斗机服役后,才能在战斗机的性能上建立起对BF-108A的优势,而在此之前的两三年时间,已经够中国空军做很多事了。
而且即使本位日本能像上个位面一样拿出和零式战斗机性能相近的型号,BF-108A也不至于像上个位面中国空军的大部分战机那样沦为战场的看客。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特定的战场环境下,BF-108A还是可以给对手制造一些麻烦的。
虽然BF-108A的整机功重比不如零式,而且机翼载荷也比零式要高,如果和零式陷入持久战等同于找死(即使有穿越者存在,你也不能要求BF-108A和六年后的机型相抗衡)。不过BF-108A还是有一些零式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极限俯冲速度快,这也是上个位面德系战机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以上个位面的BF-109G6为例,它的俯冲速度可以达到960千米/小时,在实战中甚至达到过1100千米的俯冲速度。
本位面的BF-108A俯冲速度当然还没有BF-109系列那么变态,但也能在俯冲中达到840千米/小时的俯冲速度(俯冲速度快是德系战机的优良传统,本位面海伦娜决定保持)。而早期的零式21型极限俯冲速度只有629千米/小时,中期的零式32型只有660千米/小时,即使后期的零式52型也不过740千米/小时的俯冲速度。所以虽然BF-108A的最大平飞速度只和零式的早期型号相近,比不上零式的中后期改进型,但只要进入全速俯冲的节奏,零式上没法追上它的。
虽然BF-108A在全速俯冲中,想要捕捉到灵活的零式并不容易,反而可能因为大幅转向而损失速度,将自己拖入不利的缠斗中。但如果将目标换成机动性不高的轰炸机呢?在面对日军由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群,BF-108A可以组成小型游击编队从高空进入,然后俯冲对手的轰炸机群,将一梭子弹药撒向日方的轰炸机后,不论是否得手,一律继续俯冲逃逸。
虽然这种一击即走方法优点不太绅士,但日方的护航战斗机既难以提前接敌迎战,也没法追上全速俯冲的BF-108A,如果俯冲速度接近限制速度,零式的飞行员会看到机翼的蒙皮像海水的波浪一样起伏,顺便听到飞机骨架中传来令人牙酸的呻吟。如果继续加速俯冲的话,就会让零式那薄得可笑的机翼蒙皮(只有0.6毫米厚,真的和纸一样)被撕裂,再严重点甚至可能让零式因为过度减重而十分脆弱的结构超过承受极限而发生解体事故。
总之BF-108A这样做不一定每次都能取得战果,但能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恶心对方。虽然只要对手将大量轰炸机排成密集编队的话,就能靠后射机炮的相互掩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BF-108A的这种战术,但要知道,中国是个农业国,不像欧洲有值得地毯式轰炸的连片工业区,值得空袭的大部分目标都是分散的点目标,日本采用分散的小机群空袭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如果日本被迫每次都集中出动大规模的轰炸机群,那就能让日方的空袭效率被削弱。这样的话,对日本来说,小机群编组容易遭到BF-108A掠袭;大机群编组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国来说是大炮打蚊子,效率极其低下,同样能达到恶心对手的目的。
总之就是,如果中国能购买BF-108A,那么对1940年前的所有日本战机都会有一定的性能优势,1940之后,BF-108A确实打不过对手的零式和一式战机,但是只要战术适当,可以不断地恶心对手的轰炸机群,降低对手空中力量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变相削弱对手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BF-108卖给中国呢?海伦娜决定不仅要把这笔交易做成,而且还要做得漂亮,让买卖双方的利益都能最大化。
第一百八十章 竞争优势
当海伦娜再次拜访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时,整个公司里都洋溢着一片乐观的气氛,不仅工人的数量几乎增长了一倍,远处还有大片的新厂房正在建设中。自从BF-108在旅游飞机比赛中惊艳登台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订单就像雪片一样不断不断飞来,这在给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带来无限甜蜜的同时,也平添了几分苦恼。
由于此前几年新订单的缺乏,公司被迫暂时进入冬眠状态。通过大幅度削减生产环节的普通工人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核心研发团队。这个策略本来无可厚非,当时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已经做好了长期过苦日子的准备,结果没想到幸福来得太快了。于是这次在接到大笔订单之后,久旱逢甘霖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突然悲催地发现自己的产能不够应付了!于是公司领导层只好一边火急火燎地招募员工和扩建厂区,一边颇为肉痛地将部分订单交给和自己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亨克尔公司代工。
看着那群高管和设计师像暴发户一样乐不可支的德行,海伦娜不禁在暗戳戳地吐槽这群乡巴佬都没见过啥大世面,手里拿着几百架飞机的订单就要飘飘然了,要是他们知道公司今后可能会接到几千甚至几万架飞机的采购项目,那还不得两眼一翻直接晕过去啊。当然,实际上这不能怪高管们少见多怪,毕竟在二战之前,一款飞机能卖出几百架已经称得上是非常畅销机型了,谁能想得到航空工业会在几年之内进化到大工业生产的时代呢?
现在几百架飞机的订单,对于几年前还在破产边缘挣扎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来说,简直像是突然之间从地狱飞升到了天堂。更何况现在BF-108的产品生命周期才刚刚开始,订单总数还有相当大的爬升空间。要知道上个位面的BF-108都卖出去了好几百架,本位面BF-108的设计更加出色,没有理由不比上个位面卖得更好。
“祝贺大家,你们的BF-108在旅游飞机比赛中首秀非常成功,我相信各位先生的名字一定会和这款飞机一起被载入人类的航空史册的。”海伦娜首先对包括首席设计师鲁泽尔和他的副手梅塞施密特在内的一众公司高层行政和技术人员表达了真心的祝贺。海伦娜的这些话可不是浅薄的恭维,她是真的希望并且坚信这款飞机能够永垂航空史册,而不仅仅是作为BF-109的前身而为世人所熟知。
不过海伦娜的赞誉显然让在座的各位尤其是设计师们感到无比受用,将名字写上人类的航空史册,可是每个飞机设计师的终极梦想!况且三十年代又恰恰是人类航空史上最激情澎湃的时代之一,这一时代的技术人员们们也普遍怀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为了梦想而造飞机的设计师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鲁泽尔和梅塞施密特这对好搭档。
接着,海伦娜询问了正在研制中的BF-109的工程进度,并且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之后。话题终于转到了对华推销飞机的事宜上来。
“不得不说,向中国推销BF-108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我建议你们不要操之过急,做买卖选择正确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在听取了公司的对华推销计划后,海伦娜开口了:“其实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和中国方面保持密切接触,以免有人捷足先登。最多再等几个月时间,或许中国的订单就会像成熟的果子一样,自动落到我们面前了。”海伦娜一边说一边微微眯起眼睛,一脸高深莫测的模样。
见众人投来不解的目光,海伦娜接着说:“我在这里可以提前向大家透露一下,我们对英法的外交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最迟明年年初,《凡尔赛条约》的枷锁将不复存在,我们对外出***飞机再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此话一出,众人都投来惊讶的目光,他们多多少少知道政府正在为摆脱《凡尔赛条约》而努力,但没有想到速度会这么快。迎着周围一片灼热的目光,海伦娜淡定地回以微笑和点头。在得到海伦娜的再次确认后,大家的神情立刻从惊奇变成了激动和兴奋。
“摆脱《凡尔赛条约》仅仅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它意味着从明年起,我们的军工产品终于可以和其他国家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了。这意味着BF-108的性能优势将可以完整地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不过我们的优势可不止这些,明年我们还将拥有更重要的竞争优势。”在座的众人还没来得及按捺住狂喜的心情,海伦娜已经接着发言了。
听说海伦娜还有底牌没打出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将身体向前倾了一些,急切地等待着海伦娜的下文。“各位知道美国的那位罗斯福总统正在满世界抢购白银吗?”
见大家不解,海伦娜并没继续吊大家胃口的意思,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各位都知道,中国目前实施的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美国抢购白银的行为如果继续下去,我估计最迟明年,中国的货币制度就会因为白银外流而崩溃,中国的国际支付能力也会因此遭受重创。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
“为了节约宝贵的外汇储备,沙赫特行长正在大力推动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以物易物,这一政策正好解决了我们和中国各自的窘境,中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贵金属来应付国际收支,而我们也需要将有限的外汇储备花在刀刃上,那么今后我们和中国的贸易活动大可以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尽可能不动用或者少动用外汇储备。”
“你们不用担心自己在这种交易中吃亏,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埋藏着数不尽的有色金属,中国的锑、钨、钒、钛、锡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每一种都是我国急需的资源。等你们用飞机换回这些资源后,沙赫特行长会将相应的货币支付给你们的。”
虽然在座的各位并不是金融领域的专家,但海伦娜稍稍加以解释,他们便也都明白了其中的关窍。以货易货本来是一种国际贸易上的权宜之计,但在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反而成了德国的一种特殊的竞争优势,毕竟其他工业国家一时间还很难接受这种交易模式。而如果能不用外汇储备以及贵金属购买军火,对中国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我们此前向中国派遣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和南京政府通过气了,明年中国会派遣一个由高志航中校率领的考察团来欧洲考察新式战机,拜你们在飞行比赛中的骄人成绩所赐,考察团会经过德国。”
海伦娜放出了最后一个大消息,不过她的话锋随即一转:“不过对我们来说,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不利的因素,由于高志航在东北航空处的老上司是张学良,而张学良和意大利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所以考察团的第一站预计会先去意大利。而且在同等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意大利人的飞机。”
虽然海伦娜这么提醒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但其实她并不是非常担心意大利人的竞争,现在意大利能拿出的最好战斗机不过是布雷达Ba.27,那个破烂玩意和BF-108A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在海伦娜的记忆中,上个位面的中国空军被这款操纵性其烂无比的飞机坑得很惨,买来的第一年12架布雷达Ba.27就摔了五架,牺牲了四个飞行员。本位面的BF-108要是还竞争不过这个破烂玩意,海伦娜觉得自己这个穿越者也算是白混了。
所以对能不能把BF-108A卖出去,海伦娜是一点都不担心的,她真正担心的是以光头党的腐败无能的程度,买回去的飞机到1927年时还有几架能够升空迎敌。在海伦娜的记忆中,上个位面中抗战爆发时,中国空军账面上的飞机中,只有六分之一可战……
第一百八十一章 保障中心
海伦娜的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当上个位面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空军的战备保障水平无疑是低得令人心酸的。如果仅从账面上看,当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中国空军已装备有各型飞机超过六百架,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初具规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非常可惜的是,这个六百架的数量是根本经不起深究的。
当年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声明之前,曾询问航空委会主任周至柔,问他现在有多少飞机可以参与对日作战。周至柔只好告诉蒋介石:空军只有十个中队共305架飞机可用。然而实际情况比周至柔所的回答还要糟糕许多,这仅有的305架作战飞机的妥善率也非常低下,可以随时升空应战的只有不到一百架,确切地说只有区区91架。
如果大家以上罗列的这些数字还感到有些抽象,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在上个位面中,广东军阀陈济棠曾于1936年从亨克尔公司那里购买了八架He-111A0中型轰炸机。虽然作为He-111系列最早的生产型,用的还是功率不怎么充沛的Bmw-6型发动机(德国人嫌弃它飞得太慢,要求亨克尔公司继续改进,于是预生产出的那批早期型号就被卖给了中国),不过在当时的东亚也算性能较好的轰炸机了。然而飞机刚刚到货,广东空军就在两广事变中被南京政府策反了,于是这批飞机便顺理成章地北去,从而成为了当时中国空军手里的第一支中型轰炸机部队。
然而当淞沪会战爆发时,这批刚到货不久的轰炸机中,就仅剩下三架飞机还可以执行轰炸任务了。不要以为这仅仅是特例!事实上就是这么低下的妥善率,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精锐部队才有的保障条件,而对于更多的飞行中队来说,战机的妥善率是连30%也无法保证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算飞行员有杀敌报国之志,恐怕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虽然那硕果仅存的三架He-111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先后轰炸了位于江湾的日军司令部和黄浦江上的“出云”号装甲巡洋舰。但就实际效果而言,海伦娜只能说从鼓舞民心士气的角度看意义重大,但对日军的实际杀伤是非常有限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轰炸机数量实在太少,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购买飞机时,民国政府总是喜欢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省钱。比如说不管是从德国购买的He-111轰炸机,还是后来从美国购买的马丁B-10轰炸机,民国政府统统没有给其购买至关重要的机载电台,而这原本是作为出厂标准配置的。除了电台之外,He-111轰炸机上本来还配有机械式瞄准仪,但陈济棠在买飞机时,同样把这个看起来就挺费钱的玩意给放弃了。
在不该省钱的地方省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的轰炸机部队在攻击日军“出云”号装甲巡洋舰时,通讯全部得靠手势,投弹则全部得靠眼神。后世很多军迷都对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付出巨大牺牲而没有击沉“出云”号耿耿于怀,甚至认为都是“出云”号运气太好才逃过一劫,殊不知在购买战机的时候,一切都早有定数。
事实上,在既没有电台协调攻击波次,又没有瞄准仪纠正炸弹落点的情况下,中国空军根本就不可能组织起对水面舰艇的有效进攻,损失巨大而收效甚微是非常正常的结果。这不能责怪英勇作战的飞行员们,他都已经尽力了。
后来经过淞沪会战的损耗,中国空军的He-111仅存一架尚可继续飞行,由于无法再组织轰炸机编队,这架飞机只好转而去从事人员培训、后勤联络、空中运输之类的任务。最终这架孤独的银鹰在驼峰航线上执行任务时坠毁于昆明机场附近,此后中国的天空中再也看不到He-111轰炸机优雅的身影,这款二战名机在中国的传奇生涯到此也就落幕了。
总而言之,上个位面中He-111轰炸机在中国的服役经历,一方面展现了中国空军飞行员不畏强敌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也集中反映出当时空军建设中所存在的各种根深蒂固的弊病。国民党政府只图面子不看实效的鼠目寸光,从上到下无处不在的腐败行为,无不削弱着中国空军本来就不算强大的战斗力。
在海伦娜看来,想要改变光头党腐败无能的现状,大约不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任务。不信你看蒋介石的第二任德国顾问团赫尔曼·克里拜尔,虽然他亲手帮助蒋介石拟定了中原大战的作战计划,但就因为此君的性格太过耿直,总是当着光头的面斥责其贪污腐败和大搞派系斗争,结果被蒋介石撤掉了顾问团长的职务,换成了乔治·魏泽尔。
再比如民国时期的著名军学家杨杰在担任航空委员会主任时,在检查新购买的战机时曾发现新买来的飞机是改装的旧货,根本就不堪大用,于是向蒋介石要求彻查此事,然而由于飞机是宋美龄和孔祥熙主持购买的,蒋介石自然不会把板子打在自家人身上,最终这事以杨杰辞去航空委员会主任而收场。
所以蒋介石并非不知道包括他们蒋家在内的四大家族是什么货色,但在蒋介石眼中四大家族再怎么贪腐,那也是他们自家人的事情,既然是自家人的事,那自然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外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和他别苗头,那无疑是不识大体的表现。所以虽然本位面的海伦娜堪称裱糊小能手,但对于裱糊四大家族这堵臭气熏天的粪土之墙她也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这墙还是等抗战胜利后推倒了重建吧。
虽然改不了光头党整体上的腐败无能,但中国毕竟是海伦娜上辈子的祖国,她无法真的做到眼不见为净。要是她完全撒手不管的话,要不了多久她就能“惊喜”地看到,卖给中国的飞机冷却水箱里空空如也(因为地勤忘记加了),水都在油箱里(因为燃油被军需部门盗卖了)这种让人泪目的画面了,毕竟上个位面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知道为什么明年要来欧洲考察买飞机的高志航中校(此人也是二战中中国仅有的几名王牌飞行员之一)一条腿是瘸的吗?就是因为地勤人员在保障中的疏忽和腐败,一次飞行训练中飞机操纵杆突然弹出把他的腿打断了。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位面这位战斗英雄最后的牺牲也和垃圾的地勤脱不开关系。1937年11月21日,得知日军空袭河南周口机场,高志航跳进飞机准备紧急升空迎战,结果飞机愣是发动不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总之,千年之后抗日英雄依然永垂青史,但光头党的腐败官僚仍旧罪孽难销。
所以海伦娜准备在可行的范围内,提升一点售华飞机的后勤保障水平。她正在协调已经打开中国市场的容克公司和福克-沃尔夫公司在中国建立一个合资的售后保障中心,采用类似后世汽车4S店的模式,统一协调并全权负责中国空军中的德式飞机的后勤保障工作,中方只需要直接购买后勤服务即可,具体的保障工作全都交给德国公司负责。如果明年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能把交易谈成,她准备将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也拉入进来。
海伦娜并不准备堵死国民党官僚贪腐的渠道,那样反而会给日后德式飞机在中国的销路制造障碍。所以所有的保障项目,包括日程维护、零配件采购以及补给品和燃油的购买,海伦娜都可以不要节操地默许报价远高于实际售价,以给国民党的官僚系统留出足够的回扣空间。
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日后德德式飞机在中国的妥善率,让抗战爆发时中国能升空作战的飞机比上个位面稍微多一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德国飞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毕竟飞机老是因为非战斗原因损失,说出去也不大好听啊。
知道为什么上个位面印度空军向法国买飞机时,达索公司坚决不肯接受印度人在本国组装并由自己负责维保的要求吗?对于印度人的组装水平和地勤水平,达索公司实在放心不下啊,宁可飞机不卖了,也不能把自己的百年招牌给砸了。
好不容易缓了一口气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已经经不起再一次被砸招牌的打击了。所以国民党官僚要贪腐,海伦娜也不阻止,为了把飞机卖到中国并且维持一定的战备水平,她自己掉点节操就掉点节操吧。
但是,关键是这个“但是”,你们至少要让我知道你们到底是在哪个环节贪墨了啊,这样我好歹可以有个准备啊。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中国空军就会像上个位面中一样,被腐败官僚坑死的飞行员,比在与日军作战中战死的飞行员还要多。
所以为出售给中国的德式飞机建立中心化的保障体系,将贪腐也集中起来,控制在可以掌握的地方,就是海伦娜唯一可以为本位面的中国空军做的了。至于建立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就不要再指望光头党了,上个位面的抗战中,在全国都急需钢材的情况下,光头都有本事把重庆钢铁厂给经营破产了,你还能指望他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搞起来吗?
第一百八十二章 浅海之鲨
自从1934年9月希特勒在扩军会议上秘密通过重建潜艇部队的决议后,德国海军以及造船厂商立刻就紧锣密鼓地行动了起来。
新型潜艇被海军命名为“II型潜艇”,计划首批次建造六艘,预备交由不莱梅的威塞尔造船厂、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汉堡的弗尔肯造船厂共同完成,每家造船厂各自建造两艘。由于此时英德双方对新海军协议的谈判尚在进行中,所以在汉堡举行的新艇首块钢板的切割仪式举行得非常低调,甚至都没有任何高级官员到场助兴。
在位于日本广岛的“船舶建设工程”局的努力下,这些年德国虽然一直没有建造过真正意义上的作战潜艇,但在“和平基金”的带动下,德国对新一代技术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技术达到了成熟可实用状态,而此时希特勒重建潜艇部队的决定,正好给了德国造船工业部门一个将这些技术大规模付诸实践的机会。
虽然这些年来德国潜艇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断线,但相关技术工人的流失和基础设施的荒废还是无法避免的。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风险,德国海军在仔细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先行建造水下排水量在400吨左右的小型近海潜艇,待德国的潜艇工业体系得到初步恢复之后,再行建造技术上更为复杂的中型潜艇以及远洋潜艇。
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大部分潜艇都采用所谓“半壳体”结构,即将控制潜艇浮沉的压载水舱布置在潜艇耐压壳体的两侧。但新潜艇并未沿用这种传统结构,而是采用了比较新颖的“单壳体”结构,也就是将压载水舱布置在潜艇的耐压壳以内。
在上个位面中,单壳体结构要到二战末期德国的“XXIII型”近海潜艇上才会正式出现,不过本位面在海伦娜的推动下,设在日本广岛的“船舶建设工程”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以目前的板卷和焊接技术,要加工大直径的“单壳体”潜艇耐压壳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但放在水下排水量只有400吨出头的小型潜艇上,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新型潜艇的全长为37.2米,耐压壳的最大直径为3.88米,水面排水量只有380吨,而水下排水量则为420吨。这个数字比上个位面德国的“II型”和“XXIII型”近海潜艇都要略大一些,但依然可以称得上是小巧玲珑,很能适应欧洲近海地区浅滩遍布的作战环境。这里必须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新型潜艇3.88米的耐压壳直径可不是拍脑袋的产物,耐压壳之所以要选择这个尺寸,是因为3.88米是德国铁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所能转运货物的最大直径。
有了铁路运输上的优势,“II型”潜艇的建造就不必全部局限在造船厂内,它完全可以在德国内陆的任何地区先建造好分段,然后再通过铁路运到海边组装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于船台的占用周期,优化了生产效率,而且还让建造流程变得异常灵活,从而提高了潜艇建造过程中对于敌方空袭活动的抵御能力。
在海伦娜的规划中,日后德国的潜艇生产也要和战车生产一样,逐渐朝着标准化、模块化以及系列化的方向靠拢。大体思路是将所有的潜艇分为小型近海潜艇、中型主力潜艇和大型远洋潜艇三个系列,每个系列采用相同规格的耐压壳直径和总体结构。
其中,小型近海潜艇一律采用3.88米直径耐压壳的“单壳体”结构,耐压壳体内采用单层布局;中型主力潜艇一律采用4.9米直径耐压壳的“双壳体”结构,耐压壳体内采用双层布局;至于大型远洋潜艇的结构,海伦娜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需要视未来技术的进步速度而定。现在海伦娜只能说:今后如果能搞得定大直径的耐压壳体,那就采用耐压壳直径为7.2米左右的“双壳体”结构,耐压壳内采用更高效的三层布局。
不过即使到时候大直径耐压壳搞不定,海伦娜也是有后手的。德国可以像上个位面在二战末期建造的“XXI型”潜艇一样,在原有的4.9米耐压壳基础上,在下端串接一个直径稍小一些的耐压壳体,形成“8字型”耐压壳结构,这样同样可以在耐压壳内做成三层布局,不过代价就是在同等结构重量下,耐压壳内空间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以上三个系列潜艇将全部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比方说刚刚开始建造的“II型”潜艇就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后段以及围壳四大模块。其中前段包括鱼雷舱和电池舱,中段包括指挥舱和生活舱,后段包括操作舱和机电舱,围壳上则分布着通气管、潜望镜、通讯天线等设备。以上这四个模块之间,拥有标准化的接口,所以能够像搭积木一样灵活组合。
日后随着子系统性能的提升,潜艇必然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不过由于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并不需要对整个潜艇进行重新设计,生产厂商也不需要费力地调整整个生产线。要知道虽然潜艇想加粗耐压壳直径不容易,但想要在一定范围内延长某个模块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对症下药地对相应的模块进行改进,注意一下潜艇重量的配平工作,并且保证足够的储备浮力就行了。
这样只要在初始设计上保留足够的前瞻性,今后德国潜艇就可以在高速生产的同时,以极高的速度进行迭代,既不必太担心型号更新时工厂产能的切换问题,也不必太担心潜艇兵的再培训时间成本问题。因为只要有旧型号的生产和使用经验,新型号的上手对于工厂和水兵来说就都能水到渠成。
海伦娜的这个潜艇发展思路,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上个位面联邦德国的209系列出口型潜艇的经验。由于模块化做得比较好,上个位面德国在战后设计的209系列潜艇,可谓潜艇出口市场上的一棵常青树。从1971第一艘209型潜艇交付希腊以来,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德国人总共卖出去多达60余条209系列潜艇!事实上,直到海伦娜穿越之前,209系列潜艇还在持续交付中,足以看出这一型号生命力的顽强。
在海伦娜的规划中,今后三个系列潜艇的的水下排水量,基本上可以覆盖从400吨到3000吨的宽广范围,只要持续做好子系统的迭代工作,应付今后二十年的战争威胁都是没有问题的。况且生产效率高,建造成本低,迭代速度快,人员磨合期短还只不过是海伦娜规划的潜艇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优点罢了。
海伦娜觉得,作为一个穿越者,咱还是得有高一点的追求才是。所以说,让上个位面盟军的反潜封锁线和集中护航体制趋于无效化,从而帮助本位面的丘吉尔完成减肥大业,这才是海伦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要知道不胖的丘吉尔可是相当帅气的。
第一百八十三章 刺客弱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为德国设计出能适应未来十年战场环境的潜艇,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对手们是如何对付德国的潜艇战的,才能拟定出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
根据上个位面的经验,二战中英美等国虽然对付潜艇的具体手段五花八门,但大体上都遵循以下三种指导思路:第一种是利用地缘优势构筑反潜封锁带,让对手的潜艇难以自由出入关键海域;第二种是采用集中护航体制,将己方商船队集中起来置于护航编队的保护之下;第三种则是组织高速运输船队,直接依靠二十五节以上的高速度摆脱潜艇的跟踪。
说实话,对于第三种“唯快不破”的手段,二战时期的潜艇基本上是无计可施的。对手如果动用高速邮轮乃至军舰充当运输船,全程以二十五节以上的高速狂飙到港,跑不快的潜艇除非运气好到爆棚,否则就只能看着人家留下的航迹徒呼奈何了。不过海伦娜并不会对此感到失落,受制于高速船舶的数量以及运输成本,在上个位面中,海上飙船主要用于输送战斗人员和高价值物资,并不是上个位面战时海上运输的主流形式。
海伦娜认为,在核动力潜艇以及远程高速鱼雷成熟之前,潜艇还是不要考虑这种不适合自己的任务了。如果今后要反制对手的高速运输船,那也只能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交给高速舰船和海军航空兵去解决。所以现阶段德国潜艇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威胁,主要就是前面两种,也就是对手构筑的反潜封锁带,以及集中护航体制。
有的人认为反潜的主要目标就是直接击沉对方的潜艇。但事实上无论是构建封锁带,还是组织护航编队,真正要达到的目标,都是通过遏制敌方潜艇的活动能力,保护己方舰船以及海上运输线。至于击沉对方潜艇,那仅仅是手段而已,这就好比舰队防空是否组织成功,并不是看击落了多少敌方战机,而是看能否成功保护己方舰船免受空中威胁。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有效遏制对方潜艇的活动能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从二战时期潜艇的技术特点讲起。这是因为上个位面中盟军遏制德军潜艇活动的手段,正是针对当时潜艇所存在的一系列技术弱点制定的。这些弱点主要有三个:
二战中潜艇的第一个主要弱点,是生存能力高度依赖隐蔽性。
我们知道,潜艇的最大优点就是隐蔽性极佳,如果铁了心要蹲在海底当忍者神龟,即使有全套的反潜探测设备,想要发现它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潜艇的生存性高度依赖隐蔽性也是潜艇最大的弱点。
这是因为潜艇的高隐蔽性并不是全时段的,上浮充电时可能会暴露行踪,发动攻击时也可能会暴露行踪。而一旦褪去了海水这件天然的“隐身斗篷”,无论是在对抗水面舰艇还是反潜飞机时,潜艇都将处在非常不利的位置。
二战中潜艇的第二个主要弱点,是信息收集和交换能力比较差。
作为不对称作战的武器,潜艇在战场信息网络中的理想地位是:我知道你在哪儿,但你却不知道我在哪儿,可惜这仅仅是理想状态而已。上个位面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对手不知道潜艇在哪里,但潜艇也不知道对手在哪里。
这是因为潜艇的观察条件简陋且手段单一:在水面航行时,低矮狭小的围壳既不利于瞭望海面,也难以安装大型搜索雷达,至于水上侦察机什么的,潜艇更是基本无福消受(英法日等国试过给潜艇装水上飞机,但都不怎么成功);而在水下航行时,潜艇只能依靠潜望镜和声呐搜索敌人,然而潜望镜的观察能力受限严重,声呐在二战时期的作用距离也不容乐观。
潜艇不但自己的眼神不好,而且收发信息的限制也比较大。潜艇在潜航状态时,是很难接收到外界的无线电信号的,这是因为除了甚长波、超长波和极长波外,绝大多数无线电信号都无法穿透厚厚的海水层。虽然在水面状态时潜艇倒是可以接收外界信号,但此时潜艇的安全性就难以保证了,而且长波电台的信息传输速度都很缓慢,更加重了这个问题。
接收信息已然如此艰难,发送信息同样不轻松。二战时期没有卫星通信,潜艇主要靠短波信号对外发送信息,但这种做法很容易被对手截获并且定位,这对于高度依赖隐蔽性的潜艇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难受的事情。所以二战中的潜艇不到万不得已,一般只保持对岸上指挥中心的单线联络。这样潜艇信息交换能力的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战中潜艇的第三个主要弱点,是机动性,尤其是水下机动性相对不足。
二战中常规潜艇的基本推进方式如下:水面航行和通气管状态下,启动柴油机,通过机械或者电力传动驱动螺旋桨,并同时为蓄电池充电;水下航行时,关闭柴油机,依靠储存在蓄电池里的电力带动螺旋桨。蓄电池中的电力耗尽后,潜艇上浮充电,如此循环往复。
虽然这种推进方式使得潜艇无论在水面还是水下都能正常航行,但这种复杂的结构也带来了体积庞大和重量沉重的问题。而潜艇对各子系统的体积和重量的限制又恰好比较苛刻,这就让潜艇动力系统的功率不可能做得太大,否则艇体无法承受和容纳。
除了发动机功率的限制之外,潜艇在线形选择上的两难也制约了其机动性的提高。这是因为没有一种线形可以完美兼顾水面航行和水下航行的要求。
如果像上个位面大多数潜艇一样,采用适合水面航行的“船形”线形,那么潜艇的水下航行阻力就会变大;而如果采用后世潜艇常用的“水滴形”或者“拉长水滴形”,又会对水上航行造成不利影响。至于“鲸鱼形”、“雪茄形”这些混合线形,其水面航行能力不如“船形”,水下航行能力又不如“水滴形”,只能算是折中的设计。
因此潜艇在线形设计上,只能根据需要进行取舍,而不可能两头完美兼顾。再加上动力系统的功率受到限制,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潜艇在水面上的航速基本不超过20节,而水下航速大多还不到10节。也就是水上可以勉强追上中低速商船,水下只能以龟速挪移的水平。
潜艇在机动性上的短板还不仅仅表现在最大航速上,水下航程也是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由于装备了耗油率较低的柴油机加上远洋作战的需要,二战中的中型常规潜艇大多都有着8000海里以上的超大航程,但这是在水面上以经济航速巡航的状态。如果是在水下,大部分潜艇即使用4-5节的经济航速,也只能连续航行不足一百海里,就得上浮充电。而如果在水下全速航行的话,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将蓄电池中的电力消耗一空。
综上所述,我们差不多就能勾勒出二战时期潜艇的技术轮廓了,它们都是穿着隐身斗篷的职业刺客,如果潜伏不动的话很难被对手发现,可惜这个刺客的隐身斗篷是有时效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失灵,攻击时也会失灵)。而且这个职业刺客的眼神还不是很好,耳朵也不是很灵,甚至腿脚也不是很利索,严重缺乏爆发力……
说到这里,我们既然已经掌握了这个刺客的优点和弱点,那么上个位面的英美又是如何反制潜艇这个神出鬼没但缺点多多的刺客的呢?盟军的反潜封锁线和集中护航体制又为什么能够对潜艇奏效呢?
第一百八十四章 反潜体系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林叶的恋爱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