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38章

作者:类星体

第一百九十四章 要地防空

  “你知道吗?海伦娜小姐,当初我拿到这份提案的时候,简直要怀疑海军在这个项目的预算后面多写了一个零!不过听海伦娜小姐这么说,用一艘战列舰的花费去建造两座甚长波电台,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了。”听完了海伦娜的解释之后,希特勒的神情忽然变得轻松起来,看上去对于甚长波电台的巨额花费,他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了。

  “相信我,元首阁下。把钱砸在这个项目上绝对不会吃亏的。”见希特勒已经打心底认同了这个项目,海伦娜点了点头,脸上露了出孺子可教的表情,随即趁热打铁地说道:“况且这1.8亿马克的建设费用中,还包括了十二座大型防空塔,光是这些防空塔的价格就达到7200万马克了,两座甚长波电台的本体,只需要花费1亿马克多一点而已。”

  “稍等一下,海伦娜小姐。”希特勒敏锐地注意到了海伦娜口中蹦出的新名词,他抬起手示意海伦娜暂停,然后询问道:“你刚才说的防空塔又是什么?是一种用来防空的建筑设施吗?平均每座防空塔需要花费600万马克,这可不像是个小工程。”

  “元首阁下说得没错,防空塔既是一种永备性的大型防空堡垒,也是我们的甚长波电台工程最主要的附属防御设施。”海伦娜回答道;“我们准备为每座甚长波电台分配六座防空塔,其中两座为指挥塔,另外四座为战斗塔。”

  “以上这两种防空塔的外形都接近于长方体,其中战斗塔的高度约为40米,长度和宽度则均为75米左右。塔顶的四角处各布置一门双联装130毫米高射炮,比塔顶稍低一层的耳台上则会布置一系列中小口径的高射炮,从而形成完整的远中近三层防御体系。”

  “指挥塔就占地面积而言,比战斗塔要小不少。它的长度约为50米,宽度约为25米,但高度会比战斗塔稍高一些,估计会达到45米左右。指挥塔顶部不会布置重型高射炮,只会在低一层的耳台上布置若干中小口径高射炮,塔顶将会被用来安装各种观瞄,计算和指挥装置。”

  “指挥塔的主要使命,就是为战斗塔提供预警和设计数据,每座指挥塔可以和一座或者多座战斗塔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当然,由于战斗塔上也会有相对简单的观瞄设备,指挥塔上也会有中小口径的高炮,所以他们各自也都有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不过通过组合使用让它们各司其职,将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战效果。”

  “这些防空塔的防御也是相当强悍的,其外墙的最大厚度为3.5米,顶部厚度则为5米。为了更完美地抵御未来敌人可能研制出的重型侵彻炸弹,这些防空塔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顶盖内部,还铺设了两道160毫米厚的镍铬钢装甲。这意味着即使对手从高空投掷10吨级的超重型炸弹并且正中防空塔顶部,也无法对防空塔内部造成严重破坏。”

  “除此之外,每座防空塔的地基外围还设有一道深深扎入地下的混凝土地基护墙,用来阻断被投掷到防空塔附近的重型炸弹的冲击波,这是为了防止对手用大威力很快弹药破坏防空塔的地基部分,缩比模型测试的结果显示,即使10吨的烈性炸药在防空塔的地基部分爆炸,也不会对防空塔造成结构性损害。”

  

  在防空塔的设计规划上,海伦娜基本上借鉴了上个位面德国在二战期间建造的防空塔的设计和使用经验,并且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优化。使得其火力配置更合理,防护性能更出众,代价是建造成本比上个位面有大约10%的上浮。不过考虑到甚长波电台的重要性,每座塔多花个几十万马克也没什么可心疼的,毕竟甚长波电台的本体建设费用就已经上亿了。

  后世有不少军迷都存在看不起地面或者舰载高炮的倾向,他们认为地面或者舰载防空火力永远是被动的防御,就拦截效率而言,远远不如主动性更强的战机空中拦截。不过海伦娜可从来不这么认为,在她眼里地面和舰载高炮的中近程拦截火力,与战机的空中拦截一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防空建设上海伦娜并不会厚此薄彼。

  说到高炮防空的优势,海伦娜认为一是对体系的依赖度相对较低,二是几乎无可回避和防御,三是对降低对手的攻击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个位面的战争经验表明,虽然少量的轰炸机面对战斗机拦截时胜率渺茫,但如果将大量轰炸机编组成密集的盒形飞行编队,并且安排足够数量的远程战斗机护航,对于防御敌方战斗机的拦截是相当有效的。面对警惕的护航战机和轰炸机上林立的自卫炮火,如果对手前来的拦截战斗机数量太少,是根本不足以打碎这样的飞行盒子的。

  要想对这样的大机群实施有效的空中拦截,防御方拦截机的数量和质量、飞行员的规模和水准、对空勤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拦截力量的组织和调度……这些因素都缺一不可。而相比战机空中拦截对体系的高依赖度,高炮对于这些因素的依赖度就要小得多了,即使是相对零碎的高炮部队,同样能对庞大的轰炸机编队构成严重威胁。

  上个位面中,美国在欧洲战场损失的近三万架战机和牺牲的七万多名航空人员中,有差不多一半都是拜德国人的高射炮所赐,其比例甚至超过了在空战中损失的数量。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在战争末期由于资源和人力的枯竭,导致战机的空中拦截能力急剧衰退,但此时只要还有弹药可用,高炮就仍能正常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由于高射炮群大多集中于战略要地,也就是轰炸机群需要攻击的目标周围,轰炸机除了硬闯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可用的战术,毕竟二战中制导武器才刚刚出现,想要通过防区外攻击事先摧毁敌方高炮阵地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而且防御方也不是傻瓜,战略要地周围的高炮阵地要么布置得异常坚固,要么布置得异常隐蔽。

  高炮还有一个战机无法取代的作用,也是最经常被军迷们忽略的作用,就是它能极大降低对手的攻击效率。

  在没有制导武器的情况下,飞机无论是俯冲轰炸还是水平轰炸,抑或是对舰艇进行鱼雷攻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最后的攻击过程中,飞机必须尽可能地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飞行,而且还要与友机尽可能地保持节奏的协调,否则攻击精度和密度就会大打折扣。

  然而攻击机群最后的攻击过程,恰恰需要在高射炮的火力范围内进行,这就让高射炮获得了除了直接击落敌机外另一种发挥作用的渠道,那就是尽可能地干扰对手稳定飞行,破坏对手各友机之间攻击的协调性,这样敌人的攻击效率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密集的高炮火力对于对手的杀伤,并不一定在于直接击落敌机。它可以迫使对手的水平轰炸机群提前散开,可以迫使俯冲轰炸机在俯冲过程中进行机动规避,可以迫使部分鱼雷机放弃良好的投掷阵位,或者迫使鱼雷机在更远的地方投掷鱼雷等等(虽然上个位面的俾斯麦号上的防空火力好像并没有发挥出这些作用)。

  总而言之,海伦娜从来就不认为高射炮是一种低效的防空手段,且不说上个位面的二战中各种陆基和舰载高炮的战果其实很辉煌,即使仅仅是降低敌人的攻击效率这一点,二战中的高射炮也绝对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所以如果有人觉得高射炮防空很低效,那要么就是没有了解到高射炮作用的精髓,要么就是你手里面的高射炮实在太废柴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近炸引信

  上个位面中,德国防空塔上的高射炮性能当然是不错的。尤其是作为主要火力输出的Flak40型双联装128毫米高射炮,可以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好的大口径高射炮之一。虽然由于德国人的磁近炸引信数量不足且经常不能按时爆炸,导致Flak40高射炮在大部分时候只有普通的定时引信可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款高炮的性能的充分发挥。

  不过在雷达和光学仪器的导引下,即使只使用普通的定时引信弹药,对于那些皮糙肉厚的重型轰炸机,Flak40高射炮的杀伤力依然是相当可怕的。上个位面中,汉堡防空塔上的八门Flak40型高射炮,就曾有过在几分钟之内打出超过400发128毫米炮弹,击落美军B-17四发重型轰炸机28架的辉煌战绩,其对空作战能力可见一斑。

  鉴于上个位面Flak40型61倍径128毫米高射炮的成功,本位面的德国的60倍径130毫米高射炮虽然在倍径和口径上有些细小的区别,但在整体构架上还是延续了上个位面的Flak40型高射炮的许多特点。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个位面的Flak40采用的是整装式弹药,而本位面海伦娜在130高炮的陆基型上采用的是分装式弹药,而整装式弹药则只在舰载型上应用。

  海伦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陆基型130毫米高射炮采用的是结构相对简单的露天炮座,没有舰载型那样的自动摆弹臂,如果纯粹靠人力去完成130毫米整装弹的摆弹步骤的话,重量高达50千克左右的整装弹药,对于士兵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装填手装不了几发就会精疲力尽,这会对高炮的射速带来不利影响。

  比如上个位面Flak40型高炮的弹药重量就高达47.7千克,让德国装填手们苦不堪言,而且这还是设计人员忍痛克扣了发射药量的结果。本位面在130毫米高炮的陆基型号上,海伦娜借鉴了上个位面美国MK12舰炮的设计经验,将重27千克的弹头和重24千克的发射药筒分开装填。

  由于装填手负担的大幅减轻,本位面采用分装弹药的陆基型130毫米高射炮,射速反而比上个位面的Flak40舰炮更高一些,单管射速从每分钟12发提高到了每分钟15发,基本上和上个位面美国MK12舰炮的甲板炮座版本相当。虽然这个射速与带有随动地板和自动摆弹机的舰载型(射速高达25发/分)还有很大差距,但应付要地防空任务已经绰绰有余了。

  而且由于采用分装弹药,全弹重量的刚性约束条件没有了,本位面也不必再那么严格地限制发射药和弹头重量。相比上个位面发射药量不足的Flak40型高射炮,本位面的130毫米高射炮全弹重量增加到了51千克,所以在弹头重量从26千克增加到27千克的情况下,弹丸初速还从880米/秒提高到了900米/秒。

  至于后世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近炸引信,海伦娜也早就开始了前期研究工作。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投入实战的近炸引信大致有无线电近炸引信、磁性近炸引信和静电近炸引信三种。其中英美主要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而德国则主要采用磁性近炸引信和静电近炸引信。就具体技术性能而言,这三种引信可谓是各有短长。

  无线电近炸引信的主要优点是有效作用距离较远,在引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引爆的精度相对较高。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缺点,一是储存寿命比较短,二是失效率较高(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美国还有很多舰船上有半数的无线电引信无法正常工作),三是无法克服海面和地面杂波干扰,导致在射击掠海掠地目标时,炮弹早爆现象相当严重。

  磁近炸引信的主要优点是应用范围较广,除了可用于防空弹药外,还可以用于鱼雷、水雷甚至反坦克弹药,另外失效率也比无线电近炸引信低有些。至于磁近炸引信的缺点,一是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二是抗噪声能力弱,由于地球本身就有磁场,地下矿藏甚至水下沉船也可能产生磁场,如果不能对这个问题加以补偿,引信击发时间就可能过早或者过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位面中,德国的磁近炸引信除了坑过高炮部队外,还坑过潜艇部队。二战早期德国潜艇射出的鱼雷屡屡因为不能按时引爆而贻误战机,就和磁近炸引信抗噪声能力弱有很大关系。虽然这些问题最后都有所改善,不过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

  最后是静电近炸引信,这玩意的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是结构简单(就是一个火花放电器或者电容),价格便宜,不易失效,而且体积小巧(相对无线电近炸和磁近炸引信而言),所以可以适应更小口径的炮弹。缺点是作用距离实在太短,大多情况下无法超过五米,只有无线电引信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因为静电引信是靠感知飞机上携带的电荷激发火花放电器工作的,但大气中的电荷本身就不是完全均匀分布的(否则云层之间就不会有雷电了),如果将静电近炸引信的传感器设置得太过敏感,引信就很可能因为大气中电荷的不均匀性提前爆炸。

  在近炸引信的问题上,海伦娜并不准备在一条道上跑到黑,她准备将这三种技术路线平行推进下去。虽然在二战的技术条件下,每一种类型的近炸都有难以克服的短板,但海伦娜认为把每一种近炸引信用在特定的场合还是有可能做到取长补短的。

  比如磁引信抗噪声能力弱,海伦娜认为今后可以把它用在防空塔这种固定堡垒上,因为某个固定地区的地球磁场还是相对稳定的,可以通过增加补偿装置来克服缺陷。至于用在鱼雷上的近炸引信,海伦娜认为今后只能靠将传统的双脉冲信号变成三脉冲信号,并且增加脉冲计数器来补偿了,反正鱼雷已经够贵了,也不在乎再贵这么一点点。

  比如无线电引信无法过滤地面和海面杂波,海伦娜准备今后只在舰载大口径高炮射击中高空目标时用它。如果大口径舰载高炮需要射击掠海飞行的目标时,可以改用定时/静电近炸的组合式引信,这样就不会受海面杂波干扰了。

  再比如说静电近炸引信作用距离近,那就干脆用于90毫米或者75毫米这个级别的高炮上,反正它们的爆炸杀伤范围也不大。静电近炸引信还有体积小、价格便宜的优点,与这一口径级别的高炮配合,倒也算得上是相得益彰。

  当然,就目前而言,以上这些设想全都是将来时,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近炸引信进入实用阶段,不过海伦娜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德国是不会在这方面落后的,光是海伦娜提前开发出的柱状栅极管,就已经给德国在这方面带来巨大的先天优势了。毕竟柱状栅极管天生拥有小巧的体积和极其优秀的抗过载能力,而上个位面美国科学家为了解决炮弹出膛时承受的巨大加速度,可是不知道挠掉了多少根头发。

  作者有话说:大家都很关心近炸引信的问题,在这里就先挖个小坑吧,后面的章节再慢慢填吧。静电近炸引信的结构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火花放电器,周围的静电达到阈值就会放电,大家可以自己看上面的结构图。 至于无线电近炸引信和动磁近炸引信(静磁比较简单一些),在二战中都算是黑科技级别的技术了,这里三言两语也讲不完,以后会专门安排章节讲的。

第一百九十六章 中型高炮

  如果说在防空塔上的大口径高射炮问题上,海伦娜还是以上个位面的Flak40型128毫米高射炮为基础进行各种细节优化的话,那么在与大口径高射炮相配合的中小口径高射炮的选择上,海伦娜则可以说是直接颠覆了上个位面德国在防空塔上的配置思路。

  上个位面的德国防空塔上使用的中小口径高射炮,主要是莱茵金属公司出品的Flak36/43系列37毫米高射炮。平心而论,与当时的同类产品相比,这款高炮的性能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综合作战能力可能仅次于著名的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比起海军早期装备的手动单发装填的那款37毫米炮不知道高出几个数量级。

  当然,由于本位面的克虏伯公司并未因为防空理念的分歧从博福斯公司撤资,所以现在的博福斯公司依然是克虏伯的海外子公司。于是当1933年克虏伯公司拿出性能更胜一筹的40毫米高射炮时,莱茵金属公司看起来只好在中小口径高炮这个项目上铩羽而归了。

  不过虽然博福斯的60倍径40毫米高射炮的性能已然非常优秀,甚至被上个位面的一些军事研究者誉为二战期间综合性能最好的中小口径高射炮,但海伦娜依然不准备将这款高炮作为未来德国的防空塔上中小口径高炮的标准配置。

  在海伦娜眼中,如果将博福斯的60倍径40毫米高射炮用到防空塔上,作战效能或许确实会比上个位面莱茵金属的Flak36型37毫米高射炮要强上些许,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Flak36型37毫米炮的问题。所以即使是上个位面广受赞誉的博福斯60倍径40毫米高射炮,在海伦娜眼里依然不是防空塔上合格的中小口径高炮选择。

  那么莱茵金属的37毫米高射炮和博福斯的40毫米高射炮又存在什么问题呢?海伦娜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40毫米这个口径级别的高炮,在面对重型轰炸机这样的坚固高空目标时,存在最大射高有限以及弹丸的单发杀伤力不足的问题。

  先说最大射高的问题。在上个位面中,英国的轰炸机部队在早期对德轰炸中遭受惨重损失之后,皇家空军准将贝克就强烈反对轰炸机司令部提出的将作战高度定在3000米左右的建议,力主将轰炸机飞行高度提高到4880米以上,也就是让轰炸机在德国人的37毫米高射炮的最大射高所无法达到的高度上飞行。

  这样轰炸机编队依然会面临战斗机的拦截和大口径高炮的威胁,而且会损失一些轰炸精度和载弹量,但这一措施也确实让英国轰炸机队的损失减少了不少。毕竟需要面对的拦截火力网直接减少了一层。

  再来说说弹丸杀伤力不足的问题,二战之前之所以各国将中小口径高炮的口径普遍选定在40毫米左右,是因为当时的中小口径高射炮普遍采用触发式引信,即只有当弹丸直接击中敌机时,引信才会被击发,然后利用弹丸爆炸的破片杀伤敌机。而当时的设计师普遍认为只要有一发40毫米级别的弹丸击中敌机并被引爆,其威力足以将这架飞机摧毁。

  如果仅以战斗机作为打击目标的话,设计师们的这个判断其实大体上是正确的。虽然二战后期的太平洋战争中,也不乏日本的神风机被40毫米炮弹击中,仍然能撞击盟军舰船的战例,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一枚重量600克-900克的40毫米级别弹丸的威力,都是足以让被直接命中的战斗机坠毁或者至少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的。

  然而想要击落一架四发重型轰炸机可不像击落一架单发轻型战斗机那么简单,且不说四发重型轰炸机的关键部位一般都有装甲保护,光是其动力和结构的冗余度就足够让为摧毁战斗机而设计的40毫米级别的弹丸头疼了。所以上个位面中,盟军的四发重型轰炸机被德国人的37毫米高射炮击中一发乃至多发还能顺利返航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综上所述,要想充分发挥防空塔的作战效能,光有130毫米大口径高射炮这样的擎天重剑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中口径高射炮补足火力密度的空隙;而且防空塔上的中小口径高射炮直接采用常见的40毫米口径也是不够的,因为你需要对付敌人的四发重型轰炸机,就必须发展一款可以打到更高,弹丸威力更强的型号。所以在海伦娜看来,研制一款比博福斯的60倍径40毫米高炮口径更大的速射炮,作为防空塔上的御用中小口径高炮就势在必行了。

  听到自己在中小口径高炮上还没彻底领盒饭出局,莱茵金属公司立刻就来了精神,经过设计师们的连续奋战,没过多久莱茵金属就拿出了一款72倍径60毫米双联装高射炮的设计方案。拿着莱茵金属小心翼翼递交上来的新方案,海伦娜只觉得越看越有一种没来由的熟悉感,她挠着头发绞尽脑汁地回忆了半天,总算明白了这种熟悉感是从哪里来的了。

  莱茵金属这款双联装60毫米高射炮,除了口径和一些细节上的区别外,简直就是后世共和国037猎潜艇上的那款66式57毫米舰炮的翻版有没有啊!这对海伦娜来说简直就是万里他乡遇故知有没有啊!不过海伦娜激动了几分钟之后,很快就想明白为什么会在这里看到这货了。

  这是因为上个位面共和国的6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是在陆基的59式单联装57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59式57毫米高射炮,又是苏联C-60式57毫米高射炮的仿制品;而苏联的C-60型57毫米高射炮,又是苏联著名设计师格拉宾战后在缴获德国人的Flak/77 Gerat 58型77倍径55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虽然现在位面换了,虽然莱茵金属公司将高炮的口径从55毫增加到了60毫米,同时将倍径从77倍缩短到了72倍,但就高炮的基本结构而言,还是那熟悉的配方,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无怪乎海伦娜看一眼就觉得无比亲切。不过上个位面中德国拿出Flak/77 Gerat 58型高炮时,二战都快要打完了,本位面为了夺回在中小口径高炮上失去的市场份额,莱茵金属公司竟然提前几年拿出了这套压箱底的设计,倒是让海伦娜颇感惊讶。

  “海伦娜小姐,这次我们莱茵金属公司该不会又失败了吧?”看着海伦娜轻轻放下自己刚才递上的方案书,脸上露出如同追忆般的复杂神色,莱茵金属的设计师不免有些忐忑地问道。毕竟为了竞争这个项目,克虏伯旗下的博福斯公司也拿出了一款70倍径的40毫米高炮方案,号称防空效能是原来的60倍径版本的两倍,虽然对于自己的方案很自信,但莱茵金属的设计师们并不敢保证自己的作品一定会得到这位海伦娜小姐的青睐。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天罗地网

  “能以每分钟120发的单管射速,喷吐高初速的大威力弹丸,确实是非常不错的设计。”就在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师快要绝望的时候,对面忽然传来了海伦娜天籁般的声音:“这款高炮你们现在还没完成测试吧,莱茵金属公司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定型工作?”

  “额……什么?”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一样,刚才还有些垂头丧气的莱茵金属的设计师这会儿瞪大眼睛,呆愣了几秒钟后,有些不敢相信地小声询问道:“请问塞克特小姐,你刚才的意思是?我们莱茵金属还……还没有出局?”

  “我刚才好像没有说过你们的方案出局了吧?”海伦娜笑容可掬地说道:“如果在接下来军方测试中,你们的产品确实能达到这份方案书上的全部技术指标,那么我在这里可以提前保证,今后的德国所有新建的防空塔上,都不会少了你们公司的这款双联装60毫米高射炮的位置。所以现在你们需要做的,就是回去继续完善它的设计”

  海伦娜的话,使得莱茵金属的设计师脸上的表情瞬间从沮丧转为惊喜,那得意的小眼神就像是小朋友刚刚做好的手工劳动作品得到了妈妈表扬时一样。被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师用如此热切的目光盯着看,海伦娜都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只好一边尴尬地别开脸去,一边装模作样地抬起右手来,按了按自己有点发胀的眉心。

  上个位面中,在德国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苏联发展出了著名的C-60式57毫米高射炮。此后先后有包括共和国在内35个国家引进乃至仿制了这款武器,并且在不同国家里衍生出谱系庞大的57毫米高炮家族,使得这型老炮成了东方阵营极具代表性的武器装备之一。事实上,直到海伦娜穿越之前的21世纪,这型高射炮和它的改进型依然在众多国家的军队里服役。

  不过海伦娜之所以会对莱茵金属公司的双联装72倍径60毫米高射炮的设计青睐有加,倒并不仅仅是因为上辈子的情怀,而是因为在对重量和成本不那么敏感的应用场合,这款和上个位面共和国的59式57毫米高炮颇有渊源的高炮,确实非常接近海伦娜对能与130毫米重型高射炮相配合的中小口径高射炮的性能期许。

  这款72倍径60毫米高炮的药室长度,与已经装备在一号坦克上的那门48倍径60毫米加农炮完全相同,所以可以通用60×445毫米标准规格的弹药。但是依靠72倍径的修长身管,在发射重3.2千克的高爆弹丸时,这款60毫米高射炮可以达到1050米的高初速,这一初速使该炮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3000米以上,最大射高可以超过9000米。

  除此之外,利用身管自身后座和复进的能量,该炮还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射击。也就是说随着身管的后座和复进,装填、闭锁、击发、开栓、抽筒等动作全部都可以自动化完成,装填手需要做的,就是取过扬弹机送上来的四发弹夹,然后一夹一夹地放在进弹托板上即可。

  

  按照莱茵金属公司的说法,如果装弹手不掉链子的话,该炮的射速可以达到120发每分钟的高水平,基本上和60倍径40毫米博福斯炮的射速相等,如果考虑到它的弹丸重量接近博福斯60倍径40毫米高炮的四倍,单位时间的投射量是及其可观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因为装填手的偶然失误,导致前面的弹夹打空了而后面的弹夹却没续上,结果需要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给首发炮弹重新上膛的窘况,莱茵金属还非常贴心地给该炮的压弹机设置了自动停射器。当压弹机内只剩下最后一发炮弹时,火炮会自动停止射击,而等后面的弹夹续上之后,火炮就会自动恢复射击循环。

  海伦娜也知道这款高炮存在重量偏大、价格偏贵的缺点,但是装备在防空塔上恰恰不需要太在意这些缺点。虽然双联装60毫米高炮的重量不轻,全炮重量高达8吨左右,但是对于本身拥有超强承重能力的防空塔来说,这点重量就完全不是问题;虽然双联装60毫米高炮的价格不便宜,但防空塔上的中小口径高炮数量本来就不是太多,所以对单炮成本上升也不敏感。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要地防空这样的特殊场合,这款防空炮的优点却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60毫米高炮3.2千克的高爆弹丸的重量已经超过了上个位面的C-60式57毫米高炮的2.8千克,是Flak36型37毫米高炮的五倍、是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近四倍。像这种级别的弹丸,即使在面对最坚固的的四发轰炸机时,依然威力十足。

  举例来说,四发重型轰炸机挨了发40毫米炮弹,如果运气不是太坏的话,还有很大几率可以坚持飞回去;但如果被一这样发60毫米级别的弹丸直接击中的话,那么命中部位周围整片的结构都会被扯断撕裂,即使是上个位面以结构坚固闻名B-29四发重型轰炸机,也有相当大的几率被一发炮弹击毁,如果是靠近翼梁的部位中弹,轰炸机甚至可能会直接空中解体。

  极高的单发毁伤率加上极高的火力密度,将使得对手的轰炸机只要进入60毫米高射炮的杀伤范围就必然面临重大损失!而且60毫米级别的弹丸还有装备近炸引信的潜力,虽然在二战的技术条件下安装无线电近炸引信基本上做不到,但上个位面中德国研制的体积小巧的静电近炸引信却是有可能塞进这个级别的弹丸的,至于静电引信作用范围只有3-5米的缺点,对于60毫米弹丸则根本不存在,因为60毫米弹丸的破片杀伤范围,本来也不是很大。

  其次,60毫米高炮超过9000米的最大射高和大约6000米的有效射高,与防空塔上的130毫米重型高射炮超过16000米的最大射高和大约12000米的有效射高能够形成非常良好的衔接。虽然二战中的轰炸机有能力爬升到6000米以上乃至9000米以上的高度,以避开60毫米高射炮的杀伤区,但这样做的话会导致载弹量和命中精度大幅下降。

  总而言之,相比德国在上个位面防空塔上配备的Flak36型37毫米高炮,本位面的双联装60毫米高射炮以略逊一筹的射速(150发每分对120发每分),换来了对轰炸机大得多的杀伤区和毁伤效能。在这样的中小口径高炮火网面前,对手就只能在冒险降低轰炸高度或者被迫抬升轰炸高度中任选其一了。而前者会让轰炸机的损失率高到不可接受的地步,后者则会让轰炸机的每次攻击效率低到不可接受的地步。

  不过这也正是海伦娜追求的终极目标。那就是让对手无论做何选择,都是在自己编织的天罗地网里折腾,空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力,更大的工业规模,就是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对手当然可以选择一力降十会,海伦娜的罗网也是有承受上限的。但这个世界上真有哪个国家集团的工业能力,能达到突破海伦娜编织的罗网的阈值吗?

第一百九十八章 野战防空

  自己为防空塔设计的双联装炮座型60毫米高炮方案获得海伦娜的点头后,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师们简直喜出望外,于是当即再接再厉地向海伦娜推荐了他们60毫米高炮系列中的其他成员;包括用于陆军野战防空的单联装的牵引型,以及用于舰载防空的双联装的炮塔型。

  “我看在用于陆军野战防空的牵引炮这个项目上,你们莱茵金属就不要想着和克虏伯公司争订单了。”海伦娜只稍稍看了一眼方案书,就直截了当地打消了莱茵金属刚刚冒出的念想:“我看你们这款产品的炮架,是和克虏伯公司的90毫米高平两用炮同款的十字型大架,这门炮的行军重量想必得超过五吨了吧?”海伦娜放下手中的材料问。

  “不是这样的,塞克特小姐。”莱茵金属的设计师愣了一下,随后小声嘀咕道:“其实我们这炮的行军重量只有4980千克,并没有达到你说的5000千克呢。”

  “好吧,那就算我猜错了吧。”海伦娜打断他的话:“不过这重量和五吨好像也没多大区别,不过是相差了几发炮弹的重量而已,你知道五吨的行军重量意味着什么吗?”海伦娜一边说一边用一根手指扣着桌子,发出清脆的敲击声。

  “意味着这炮很难在骡马的牵引下进行长距离机动,意味着这炮很难依靠六至七名炮手的人力进行短距离转移。相比之下,克虏伯公司的同类产品虽然性能未必比你们优越,但至少在机动性这方面比你们平易近人多了,他们的新款70倍径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行军重量只有两吨多一点。”海伦娜摊开两手,很直白地对莱茵金属的设计师说道。

  海伦娜刚才提高的70倍径40毫米高射炮,其实是克虏伯旗下的博福斯公司在颇为成功的60倍径40毫米高射炮基础上推出的新产品。主要的改进之处包括:将弹丸的药室长度从311毫米延长到364毫米、将身管长度从60倍径延长到70倍径、改进抛壳结构以提高循环射速等。

  这些改进使得该炮的初速从881米每秒提高到了1012米每秒,最大射速也从120发每分钟提高到了150发每分钟左右。虽然这些改进使得70倍径40毫米博福斯炮的成本相比60倍径的版本有所上升,但海伦娜仍然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虽然上个位面二战中,博福斯的60倍径40毫米高射炮一直是性能最好的中小口径高炮之一,但是随着战斗机的飞行性能不断提高,这型初速只有881米每秒的高射炮的性能,在大战中后期实际上已经开始力不从心。

  上个位面博福斯公司的对策,同样是在60倍径40毫米高炮的基础上研制70倍径的版本。更高的初速和射速带来了更高的单发毁伤力,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杀伤范围,使得单管70倍径40毫米高炮就能此前双管60倍径40毫米高炮的射击效果。

  既然本位面的博福斯公司让70倍径版本的40毫米高炮提前出世了,那海伦娜就没有不采用它的道理。虽然加长身管会导致单炮成本有所上升,但考虑到翻了一番的杀伤效能,很多时候靠单装炮就能完成双联装60倍径40毫米高炮的作战角色。所以综合效费比来看,海伦娜认为博福斯的这次改进在经济上还是非常合算的。

  其实光看博福斯70倍径40毫米高炮本身的性能,并不足以在陆军野战防空系统的竞标中,将莱茵金属的72倍径60毫米高射炮斩落马下。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在海伦娜的规划中,未来德国陆军的中小口径野战防空系统是不能依赖于摩托化动力牵引的。

  虽然海伦娜已经在改善德国的燃料供应上做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但想像上个位面的美国那样实现步兵师的全摩托化依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对于大部分以半摩托半骡马的方式机动的德国步兵师来说,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相对有限的摩托化动力,对于战斗力的提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可能会直接关系到步兵师的火力携行能力。

  放到这个视角下考虑,博福斯的70倍径40毫米高炮相对于莱茵金属的72倍径60毫米高炮的优势就极大的凸显出来了。前者的行军重量只有两吨出头,两匹马或者骡子可以轻松牵引,如果路况可以的话,即使单匹马也能拉得动它。而后者接近5吨的行军重量,已经和本位面的60倍径90毫米高平两用炮相当了,即使在相对平整的路面上使用双马牵引,都会感到吃力。

  因此虽然72倍径60毫米高炮的威力可观,但如果作为陆军的标准野战防空炮的话,就会占用部队中宝贵的摩托化动力。在摩托化动力总量难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步兵师每多带一门60毫米高炮,就意味着要少带一门90毫米高平两用炮,这种情况是海伦娜难以容忍的。

  而且陆军野战防空更多的时候需要依靠手摇而不是电力控制火炮的回转和仰俯,比较沉重的60毫米高炮的回转和仰俯速度也是不如40毫米高炮的,这就进一步削弱了60毫米高炮威力大的优势。再加上野战高炮有时需要靠人力进行短距离的阵地转移,40毫米高射炮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综上所述,今后在陆军中小口径野战防空领域,莱茵金属的60毫米高炮基本上是无力和博福斯的40毫米高炮竞争的。

  在海伦娜看来,60毫米高炮的单管牵引型号唯一潜在的市场突破口,就是卖给空军的要地防空部队,作为与防空塔这样的固定火力点相配合的机动防空力量,在敌机空袭的必经之路上隐蔽设伏,说不定能收到奇效。毕竟这地面防空的火力布置,也需要讲究动静相生、明暗配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杀伤效果。

  相比在陆军野战防空上直接掐断莱茵金属的念想,对于莱茵金属送上来的主要用于舰载防空的双联装的炮塔型60毫米高射炮,海伦娜倒是没有立刻一棍子打死。这款型号的外形和结构都和上个位面苏联在C-60型57毫米高炮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AK725有几分神似,如果莱茵金属公司能做出来自然是很好的,不过……

  

  “你们在这么大口径的自动炮上采用弹链供弹,弹链的强度问题都解决了吗?”海伦娜对莱茵金属的设计师询问道。海伦娜知道,上个位面苏联的AK725舰炮,可能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弹链供弹的火炮了,在如此大口径的舰炮上要采用弹链供弹,舰炮在高速连续射击时对弹链的拉扯力是相当惊人的。而如果弹链在这样的拉力下变形了,就很可能发生卡弹事故,你还不如用人力装弹夹呢。

  海伦娜问得一针见血,莱茵金属的设计师当场就哑了声,他们现在确实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样炮的卡弹率一直偏高。

  “你们可以先回去了。”海伦娜摆摆手说:“技术问题解决好了,今后德国的大型战舰上或许有你们的一席之地,但不要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好,就想画个大饼来糊弄我。”

  “塞克特小姐,请问画大饼是什么意思?”莱茵金属的设计师举起一只手,弱弱地问了海伦娜一句。

  “额,这是最近我新学的东方饮食文化,你们不懂没关系。”海伦娜回答。

第一百九十九章 以炮代枪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