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类星体
虽然试飞数据让设计师们欢欣鼓舞,不过在仔细检查完这架刚刚完成最大平飞速度测试的原型机之后,设计师们无不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飞机尾部的铆钉竟然出现了多处松动,有几个铆钉甚至完全脱落了。
之前乌德特在试飞时只顾着享受风驰电掣的快感,浑然不知道自己又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之所以要说“又”,是因为此人经历过的空中险情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了。就连海伦娜自己也与路德维希·普朗特以及冯·卡门亲身体会过一次。不过乌德特似乎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经过设计人员的反复排查,最终终于确定铆钉松脱的原因不是铆钉本身的强度不够,而是因为平尾在高速下产生振颤,而振颤的频率又正巧接近发动机的工作频率,从而诱发了共振。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鲁泽尔给机尾与机身连接蒙皮的内侧每边各增加了两根加强条,此后的试飞中便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问题。
第二百零九章 全面提升
虽然刚刚创下平飞速度记录的乌德特中校很满意BF-109战斗机的高速性能,他甚至还对设计师鲁泽尔夸赞道:“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流星般的极速冲刺。”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这款飞机空间狭小且视野不佳的全封闭座舱,乌德特中校还是颇有几分微词的。
虽然乌德特此前曾多次亲自驾驶BF-108A战斗机,对于这种由平板玻璃和金属支架构成的座舱盖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对于这位参加过上次世界大战的老飞行员来说,还是那种宽大的敞开式座舱更合他的胃口。
乌德特中校的这种想法,其实也是这一阶段不少飞行员的共同感受。上个位面中的BF-109在竞标中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明明大部分指标都好于竞争对手,但大部分试飞员就是更喜欢采用敞开式座舱的He-112。要不是后来受到英国正在研制“喷火”战斗机的消息的刺激,梅塞施密特的飞机能不能笑到最后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出于性能综合权衡的考虑,新战机并没有装备Fw-190或者P-51D那样的拥有更好的全向视野的气泡形座舱盖,而是像上个位面的BF-109那样,采用了棱角分明的三片式座舱盖,座舱的后部则和飞机的背脊融为一体而没有突出机体。
鲁泽尔之所以要采用这种相对保守的座舱盖设计,主要还是看重它能降低制造成本,方便座舱防护布局,提高战机座舱后部的空间利用率。这种相对低矮的座舱设计理论上还有降低飞行阻力的作用,不过作用不是特别明显,大概之能让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提高几千米。
对于鲁泽尔的这个设计思路,海伦娜也是完全赞同的,毕竟德国需要的上一款性能全面的经济适用型战斗机,即使有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和空气动力学成果加持,BF-109战斗机也不可能在所有的细节上追求完美。不过海伦娜还是在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上个位面的经验,给战机座舱盖的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海伦娜的改进建议其实源自于上个位面德国王牌飞行员阿道夫·加兰德将军的意见。这种被称为“加兰德帽子”的座舱盖,由三片玻璃和两根略有弯度金属支架构成,不仅制造简单重量轻盈,而且还能部分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自从在BF-109G-5上装备之后深受空军部队的好评(可能是因为这部分飞行员只飞过BF-109系列)。
现在海伦娜将加兰德的这个创意提前搬运了过来,在配合了分布在座舱盖前部框架上的三片凸面后视镜之后,本位面BF-109的视野虽然比不上那些采用气泡座舱的机型,但也算是达到了基本够用的标准,至少不会成为空战中太过致命的弱点。如果再考虑到谭克博士设计的简明的仪表盘和相对友善的操作环境,飞行员的综合驾驶体验还是可以的。
本位面的BF-109总共设计有三个内置油箱,分别是一个机体油箱和两个机翼油箱,其中机体油箱位于飞行员座椅下部及后方,两侧机翼油箱则位于机翼内侧的前后翼梁之间。这三个油箱内共可以携带560千克燃油,大大超过了上个位面BF-109F的304千克,足以支撑飞机在只携带标准航炮弹药的情况下飞行超过1000千米。
这个变化主要还是托双翼梁的福增加的机翼油箱所带来的收益。虽然BF-109在本位面的航程水平相比上个位面的A6M(零式)、P-51D(野马)这类最大航程动辄在2000千米以上的长腿战机依旧相形见绌,但也可以勉强达到同时代的中游水准,至少可以鄙视一下上个位面在BF-109F那短得可笑的580千米航程,顺便摆脱“机场保卫者”的不雅称号。
无论是在上个位面还是在本位面,BF-109都算不上重装甲战斗机,不过德国设计师倒也不至于没节操到让这款战机赤膊上阵。所要本位面BF-109的防护标准只是在与上个位面BF-109F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略作改进,防护目标是在后半球上下左右各10度的范围内,油箱要能抵挡12.7毫米燃烧弹,而座舱要能抵挡12.7毫米穿甲弹。
由于上个位面BF-109F战斗机的后向防护,尤其是油箱的后向防护做得不错,所以海伦娜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成功经验:机体油箱后方15厘米处,布置一道30层很薄的铝片叠加而成的22毫米厚的防护隔壁,新增的机翼油箱则拿后翼梁作为兼职防护结构,这些结构都足以抵挡12.7毫米燃烧弹。油箱本身也采用自封设计,具体是三层不易膨胀的硫化橡胶内夹两层普通橡胶,这样当油箱被击穿时普通橡胶遇到汽油就会膨胀堵住弹孔,从而阻止燃油泄漏。
相比油箱防护的照搬照抄,本位面BF-109座舱部位的后向防护则做了小幅度加强:座椅后的防护装甲板厚度从8毫米增加到10毫米并且直接参与机体结构承力。
加厚装甲的主要目的是因为根据上个位面的经验,12.7毫米穿甲弹的穿透力要比燃烧弹强得多,在击穿油箱防护壁之后,尚有30%左右的概率继续穿透BF-109F驾驶员背后8毫米厚的座舱装甲板,而海伦娜将这块装甲板加厚到10毫米后,就彻底杜绝了这种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块钢板是设计之初就有而非后来增加的,所以在将装甲板融入战机机体的整体承力结构之后,付出的重量代价反而比上个位面BF-109F的8毫米装甲板少了,这也算是海伦娜的先见之明带来的优势之一。不过比起更加完备的后向防护,本位面的BF-109其他部位的防护就非常贫乏了,除了座舱正前方那块可以抵挡12.7毫米机枪弹的57毫米厚的防弹玻璃外,就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装甲了。
如果要以学习成绩为比喻,简单总结本位面的BF-109相比上个位面的改进,大致上就是一部分原来能考到优秀科目,比如爬升能力和加速能力,被海伦娜提高到了满分水平;原本能考到良好的科目,如俯冲能力和滚转能力,被海伦娜提高到了优秀水平;原本只能考到及格的科目,比如盘旋能力和防护能力;被海伦娜提高到了良好水平;原本考不及格的科目,比如最大航程和驾驶体验,现在也都及格了。
除此之外海伦娜还帮本位面的BF-109增添了一些课外兴趣特长,比如现在还很少有人重视的大迎角失速性能,在先进的前缘缝翼和外吹式后退开缝襟翼的加持下,本位面的BF-109的机翼拥有超过35度的失速临界迎角,几乎是上个位面“野马”系列的两倍,这些性能都有待于杰出的飞行员逐步将他们挖掘出来并转化为可运用的战术动作。
友情推书《战舰与海权》
简介:想要得到十个人的认可,你只要做的和大家一样。
想要得到千万人的敬仰,你就必须与众不同。
而欲名留青史,让全人类铭记,你就得对抗整个世界。
第二百一十章 劳动之券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失业问题,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反危机措施。但这些措施中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就是绕开传统的商业银行系统,将闲置的生产资料和闲置的劳动力强制性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对抗资本主义金融系统的天然不稳定性。
在传统资本主义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占据了货币创造的核心地位。当甲方向商业银行贷款购买乙方的产品时,这笔钱转到乙方的银行账户上就变成了银行存款。新的货币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这个过程并不需要经过中央银行,也不需要新的存款。商业银行的活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自身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源于商业银行特有的正反馈倾向:
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商业银行会尽可能地扩大贷款规模,打着电话追问企业要不要贷款,甚至为了争夺优质客户而恶性竞争,这种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让很多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下去,从而制造大量美丽而虚幻的资产价格泡沫。此时受到资产价格上涨的鼓舞,商业银行在放贷行为上又会变得更加不理性,从而把经济泡沫吹得更大。
然而一旦经济形势逆转,担心收不回贷款的商业银行又会争先恐后地紧缩贷款规模,导致很多本来可能生存下去的企业不得不关门大吉,从而加剧就业市场的萎缩和经济形势的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又会让部分商业银行陷入危机甚至倒闭,余下的商业银行成了惊弓之鸟,在放贷时自然会更加小心翼翼,这样就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商业银行“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行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为了防止经济在螺旋式的下坠中走向毁灭,美国人的主要做法是大搞量化宽松。胡佛总统在任期内就已经进行了两轮量化宽松,罗斯福更是在1934年通过《黄金储备法案》将美元兑黄金的比价一次性贬值了41%,同时中止了美元在国内与黄金的自由兑换。
不过喊着稳定物价口号上台希特勒是绝对不敢这么玩的,毕竟纳粹党能够顺利夺取政权,很大程度上还要感谢马克的反复崩溃,耗尽了民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最后的信心。更何况德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并不丰厚,虽然通过向巴勒斯坦地区输送底层犹太人、禁止居民和企业私自持有黄金的外汇的方法,这两年德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已经开始回升,但这些储备还需要应付国际收支需要,远远不足以支撑央行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
德国人想出的办法主要是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票据创造信用,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发行但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影子金融体系。在这些非正式票据中作用最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梅福券”,这东西主要是针对承接政府采购的生产企业发行的;另一种则是海伦娜设计的“劳动券”,这主要是针对从事公共工程建设的劳动者发行的。
为了给数量庞大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这两年来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但是这些参与公共工程建设的工人获得的报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现金,而是一种限期使用的购物票据:由现在全德国唯一合法的工人组织——纳粹党控制下的“劳工阵线”代政府发行的劳动券。
工人在领到劳动券之后,必须在券上指定的日期之前将劳动券消费掉。不同于普通的货币可以重复使用,劳动券的使用是一次性的,即工人在用劳动券完成消费活动之后,这种劳动券是不可以再次用于消费的。那么为什么商家还愿意接受工人用劳动券来购买商品呢?那是因为海伦娜规定允许企业可以使用劳动券来抵税,而且使用劳动券支付税款时还可以获得九折的税收优惠,等于将劳动券和政府的减税措施直接挂钩,商家自然乐于接受工人使用劳动券来购买商品,有时商店甚至还会给用劳动券付款的工人一定的优惠。
政府通过税收回笼劳动券后,随即将这些被使用过劳动券注销,从而让劳动券形成完整的闭循环。通过这种循环,海伦娜就将扩大信用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减少失业问题、刺激商品消费、减少企业税负这五个目标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了。由于每一张新增加的劳动券背后,都对应着新增加的德国工人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券只能被一次性消费,所以这种票据在德国国内流转时,并不会带来额外的通货膨胀。
海伦娜发明的劳动券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货币,也不被纳入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劳动券确确实实在不需要央行增加黄金和外汇等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实现了信用扩张,使得这种票据和梅福券共同构成了德国经济复苏的“货币基础”。
虽然劳动券需要政府动用部分税收来回购并且注销,否则就不能实现完整的循环,劳动券的信用就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劳动券带来的经济乘数效应,这部分用来回收劳动券的税收是否还能存在,可能都需要打个大问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劳动券”这个名词的提出者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主角海伦娜,而是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后来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阐述中,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中货币消亡之后进行消费品分配的凭证。不过在海伦娜的设计中,劳动券和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凭证并不相同,虽然海伦娜承认自己确实借鉴了马克思的部分构想。
海伦娜的劳动券是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循环的,这点倒是更接近于后世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大力推崇的消费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蒙代尔推崇的消费券相当于政府开着直升机对居民直接撒钱,而海伦娜的劳动券需要工人通过劳动才能换得。
这是因为海伦娜坚决反对一切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的福利,除非是对于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在海伦娜眼里政府哪怕今天雇人挖个坑,明天再雇人把坑填上,也要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第二百一十一章 劫贫济富
近两年来,德国实施的反危机举措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截至刚刚过去的1934年底,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经济危机前的1928年的数据,达到了本位面的历史最高水平。而1932年还多达600万人的失业大军,也在1935年初减少到了80万人。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明年德国的劳动力市场甚至可能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
与德国的经济奇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在在拯救经济尤其是恢复就业市场上的乏善可陈。虽然从表面上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也和德国人一样,投资建设了不少大型公共工程,但是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是,美国的工业生产相比危机之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而美国的失业率也从来就没有降低到20%以下过。
虽然海伦娜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经济危机前确实给山姆大叔挖了个次级贷款的大坑,而这也确实加剧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并且让危机的拯救工作比上个位面更棘手。不过罗斯福在拯救危机中的拙劣表现,还真不能全怨海伦娜在背地里搞破坏。毕竟在上个位面中,直到二战爆发前夕的1938年,美国的失业率依然维持在17%这一极高的水平上。
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是,从罗斯福总统上任到二战爆发的这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比重也是处于不断下降趋势中的。这一点无可争议说明:罗斯福总统治理下的美国经济表现,其实是差于当时世界的平均水平的。如果不是1939年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的军需订单滚滚而来,美国经济恐怕还要经历第三轮衰退。
美国的反危机措施之所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海伦娜认为最重要原因是:美国错误地将制造通货膨胀当成了救市的目的。为此美国先是解除对美元发行抵押物中黄金比例的规定,随后开启中央银行印钱买国债的量化宽松之路,甚至在1934年通过法律手段一次性将美元与黄金的官方比价贬值了41%之多。
然而通过印钱制造通货膨胀真的能带来经济复苏吗?如果发展经济真的这么简单的话,魏玛德国的经济为什么会在马克的疯狂贬值中崩溃?蒋光头的反动政权为什么会随着金圆券的一地鸡毛而垮台?津巴布韦为什么还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虽然经济繁荣时期,物价通常会随着需求的强劲而上涨,但那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表现,而不是经济繁荣的原因。
从胡佛总统到罗斯福总统,美国前前后后搞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放水的规模越搞越大,猛如虎的操作结果又怎样?物价倒是被推上去了,资产价格也被炒上去了,但回头看看最重要的就业市场呢?直到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还有1000万失业人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不解决就业问题工人就没有收入,工人没有收入哪来的有效需求呢?
然而以上这些还不是美国救市措施最大的荒谬之处,美国的救市新政更大的荒谬之处还在于其救市措施本身会成为下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首先美国试图靠增发美元购买国债,来帮华尔街冲洗高企的债务。然而美联储以国债为抵押物加印的每张美元的背后,全都是新增加的政府债务!结果就是到了1938年,美国的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已经高到了43%,要知道当时正在全力扩军备战的德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还没超过30%呢!由于国债最终是要靠纳税人的钱来偿还的,所以美国的做法就等于用纳税人的钱帮助玩脱了的华尔街还债,是非常典型的劫贫济富政策。
其次美国试图靠货币膨胀刺激资产价格膨胀,从而帮助经济重回正轨。然而食不果腹的普通民众手里是不会持有大量资产的,能从资产价格上涨中获利的只能是资产持有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罗斯福总统所极力推崇的“价格再通胀”只能带来一个效果:那就是通过让民众手里最后一点现金和存款大幅贬值,来竭尽全力地保护资产所有者手中的资产价格,这又是一种更加隐蔽的劫贫济富的政策。
现在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罗斯福总统忙活了半天,直到二战爆发前美国的失业问题依然没有缓解,我们同样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罗斯福总统当了五年总统,而美国会在1938年迎来第二波经济衰退了。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一再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诱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了财富分配的失衡上。而罗斯福总统所推行的反危机政策,却是指向进一步加剧财富分配失衡的。
海伦娜甚至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美国正是在罗斯福总统手中,从一个传统的工业主导型资本主义国家变成了一个金融主导型资本主义国家。自从罗斯福总统上任之后,维持资产价格就变成了历届美国政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直到海伦娜穿越之前的21世纪依然如此。
更让海伦娜想不通的是,罗斯福总统竟然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一位左翼政治领袖!海伦娜也不知道,像罗斯福总统这样开动国家机器来帮助资本所有者完成劫贫济富大业的货色,到底是符合哪个位面或者哪个国家的左翼标准了。所以评价一个政治人物的本质,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以及做得事情能带来什么效果。
事实上罗斯福总统的诸多政策中,唯一对工人阶级有实质性好处的,也只有以工代赈修建大型工程这一条了,但这条只不过是连封建王朝的皇帝都会干的事情,而且这还是罗斯福总统的前任胡佛总统已经在干的事情,胡佛总统任期内已经将公共财政支出扩大六倍了,罗斯福总统只是没有把胡佛总统的这一政策推倒罢了。
虽然海伦娜对罗斯福总统没有多少好感,但看在白花花的银子的面子上,海伦娜还是要感谢这位劫贫济富的总统的,毕竟在海伦娜的操作下,罗斯福总统的经济政策是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在美资产的膨胀的。从这一点上说罗斯福总统确实是救市主,只不过他救的是美国富人的市,当然还有德国人的市。
第二百一十二章 债务清洗
“如果两年前有哪个预言家告诉我说,现在我会为即将出现劳动力短缺而苦恼,我会认为此人要么就是个骗子,要么就是个疯子。”希特勒颇有些感慨地对来访的海伦娜说道,他刚刚从经济部掌沙赫特的汇报中得知,随着大量的失业人口被政府创造的就业岗位所吸收,今年年底前德国就能基本实现充分就业,明年甚至很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元首阁下。”海伦娜对于德国出现劳动力短缺毫不意外,毕竟上个位面的德国在经济复苏后,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只不过由于本位面德国经济的复苏速度更快,导致现象出现的时间从1938年提前到了明年而已。说起来也真是甜蜜的烦恼,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严重的工人失业问题,而德国新创造出来的工作机会如此之多,以至于工人都快要不够用了。
不过虽然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工人大规模失业现象也即将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经济现在就可以宣告治愈。德国经济迅速复苏的真正秘诀,在海伦娜眼里概括起来其实就两条:第一条是货币短路,第二条是债务清洗。
其中第一条货币短路,就是绕开货币这种传统的交易媒介,直接将多余的劳动里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扩大政府采购、限时强制消费这样的方法完成商品价值的实现,沙赫特的梅福券和海伦娜的劳动券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这就相当于车间里的配电箱坏掉了,而且一时半会儿还修不好,为了不让工厂就此停摆工人失业,海伦娜只好直接从外面的电线上引一根电线接到机器上,无论如何也得先让国家工业机器转起来再说,至于货币体系这个配电箱我们可以慢慢修。
至于第二条债务清洗,其实就是强行解除债务关系,从而让全社会的总杠杆率降低。
举个例子来说,某家工业企业在经济危机前从银行贷款扩大生产,结果经济危机的到来导致其产品销路不佳使得贷款无法偿还。如果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逻辑运行下去,唯一可能的结果就是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然而如果贷款企业都破产了,银行的贷款也就收不回来了。能拿回只有机器厂房之类的抵押品。
然而这些抵押品在经济危机中根本就卖不上价,于是银行自己的现金流也陷入危机了。银行为了自保不得不大规模收紧放贷,更多本来还指望银行的贷款救急的企业也被活活逼死了,于是银行又有更多的贷款收不回来了。就这样失业的工人越来越多,破产的企业越来越多,最终银行自己也难逃一劫。整个经济就这样螺旋式地坠入了无底深渊。
美国在每次危机中,都是通过印美元买国债的方法帮华尔街解杠杆的,然而印美元本身就意味着债务膨胀。所以美国的做法仅仅是将杠杆压力从华尔街转嫁到了普通纳税人头上,并不能真正降低全社会的总杠杆率,所以引爆危机的债务炸弹实际上并没有被拆除。
德国人在解除杠杆上的手段,相比之下就要简单粗暴多了。纳粹政府是直接宣布全国的债务停止继续清偿,然后让债务人和债权人协商之后按照比例分摊损失。正是通过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德国成功解除了套在经济脖子上的杠杆枷锁,等于是把资本市场纷乱的牌桌踢翻掉,然后招呼大家换张桌子洗牌,我们重新开局头再来。
在海伦娜看来,在大萧条这样的极端情况下,无论是无所事事等待市场经济自行调整,还是靠债务货币洪水去冲刷债务,都是难以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前者是如同守株待兔,后者是如同抱薪救火,反倒是像历史上的纳粹德国那样,依靠政府的强制力去直接解除债务关系,重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里说句题外话,后世的专家学者在比较共和国和美国的经济种种经济现象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忘记一个明显的事实:当社会总杠杆率高到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的地步时,共和国政府是可以依靠行政强制力去直接解除债务关系的,而美国政府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复杂的债务关系背后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在保护就业和保护资产价格中,美国政府必然会选择后者。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德国就可以直接解除债务关系呢?海伦娜表示此时的德国还不是一个金融垄断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政府强制性清洗债务,对于工业资本家、容克地主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来说都是有利的。这几方的力量之和,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债务清洗过程中,利益受到一定损害的金融资产阶级。
尤其是容克地主阶级,由于封建农庄不适应农业大生产的需要外加经济危机的冲击,在纳粹党上台之前容克地主们光是每年的贷款利息支出就有将近10亿马克,很多容克地主都处在破产的边缘,这也是海伦娜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农村土地集约化改革的原因之一。
现在知道小胡子准备搞清洗债务减轻他们的负担,容克地主们都表示拥护这一政策,其中还包括海伦娜这辈子的老爸塞克特将军,虽然他对于海伦娜不和他商量就把自家祖传的庄园换成了一堆股票颇有微词。至于少数利益受损的金融资产阶级会不会因此跳脚,得到政府支持的容克地主们表示不管债主满不满意,士兵们手里的枪都是愿意支持政府的。
虽然在很多正统的经济学家们看来,德国采取的这些反危机措施大多属于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野路子,以至于遭来了不少争议,然而架不住这些看起来土里土气甚至有点粗野的政策就是立竿见影的有效啊。按照海伦娜自己的话说就是:“无论怎么说,我也一爪子抓住了五只老鼠(指扩大信用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减少失业问题、刺激商品消费、减少企业税负),而他们高谈阔论了半天,却一只老鼠都没抓住。”
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条路径
“元首阁下想要缓解德国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四种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第二条路径是提高劳动参与率,第三条路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条路径是增加平均劳动时间。”海伦娜很轻松地伸出四根手指说道。早在当初帮德国政府规划反危机措施时,德国将会出现劳动力不足这件事,就已经在海伦娜的意料之中了。
“先说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要想增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只能靠提高本国生育率或者从外国引进移民。我知道现在国家正在采取鼓励鼓励生育的政策,而且收效颇为显著,但是这些新增加的出生人口都还是小婴儿,需要多年成长以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我们迫在眉睫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可谓远水难解近渴。所以要想在短期内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只能选择从其他国家引进现成的人力资源。”
海伦娜接着说:“德国国内的劳动力供应正在由过剩转为短缺,而其它工业国存在的大规模失业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让德国在吸引国际移民中处在非常有利的的地位。事实上政府只需要定向降低移民准入门槛,大量的国际移民就会争先恐后地填补我们的劳动力缺口,因此我们也有条件对这些潜在移民进行必要的筛选工作。”
“现在我国境内只有大约6800万人口,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德裔人口散落在海外。如果能吸引部分海外德裔人口回流,对于充实我国的劳动力供应估计会有不小的帮助。”海伦娜在调研方面的功课做得很充足:“这些海外德裔中,以美国德裔数量为最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的总人口中大约有17%都是德裔,这部分人总数超过3000万人,拥有相对较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其中还有不少属于熟练技术工人和工程人员,是非常理想的引进对象。”
见小胡子露出赞同的神色,海伦娜继续说道:“其实吸引美国的德裔人口回流,除了能扩大劳动力供给外,还有个潜在的好处。我们可以通过对回归的德裔所持有美元资产进行结汇,来获得原本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才能得到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德裔人口要回到德国生活,总是需要先将手里的美元资产兑换成马克的。”
“再说提高劳动参与率,这方面我国现在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海伦娜并没有在吸引移民的问题上谈得太多,很快就转到了下一个问题:“现在我国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有了工作,也就扩大妇女就业上还有点潜力,不过我们企业中的女性员工已经占到了接近40%的比例,在工业国中已经是相当高的妇女就业率了。”
由于海伦娜的极力阻止,本位面的纳粹德国并没有采用为降低表观失业率而将妇女塞回家庭的政策。所以妇女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没有像历史上一样从1933年的37%降低到1937年的33%,这也算误打误撞地缓解了劳动力的短缺问题。
历史上的纳粹德国后来发现,将工作岗位上的妇女们塞回家庭容易,但让家庭妇女回归工作岗位却比较困难。1939年二战爆发之后,德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重,但妇女就业率也只是略微提高到33%,并没有恢复到1933年时的高水准。
“所以在提高劳动参与率这个途径上,我们其实没有必要进行太大的政策调整。只需要继续坚持除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外,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救助原则,并且进一步鼓励妇女走上工作岗位即可。”海伦娜无奈地摊开手说道,在这个途径上德国也确实没有太多潜力可挖了,所以她也就没有给出新的建议,希特勒也对此表示了理解。
“第三条路径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现在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在工业国中已经不低了,不过我认为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就目前看来,驱动德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动力是三个,第一是这些年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第二是我国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还在继续中,第三是农业的集约化进程如火如荼,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平均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到了平均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
“与以上这三大驱动力对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发力点也应该集中在三点上:第一是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是努力帮助生产企业完成固定资本的更新,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快农业的集约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向工业部门流动。”
“不过在加快农业集约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走出德国自己的特色。一定要将农村电气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核心,而不是不顾国情地将英国和美国的‘石油农业’照搬照抄过来,那会极大地增加我国燃料供应的压力。”
“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国南部溪流众多和北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在中小乡镇建立分布式的电力系统,并且将作为城市环状电网的一部分。短期内这可能会提高一些建设成本,甚至降低一些输电效率,但对于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电力安全乃至国防安全至关重要。”海伦娜说得口若悬河,希特勒也听得津津有味。当海伦娜终于停下了话头,准备喝杯茶歇口气再说时,希特勒似乎还沉浸在思考中。
“对了,海伦娜小姐。你刚才不是说还有第四条路径吗?你工厂说的上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对吧?”刚刚整理完思路的希特勒这时突然开口了:“这一点我们现在怕是很难做到啊,如果只是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而不给工人们足够的回报,工人们是绝对不会愿意的。但如果要求企业家们为工人增加的工作时间支付更多的工资,海伦娜小姐你也是知道的,企业家们现在都还在忙着更新固定资本,恐怕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资本金来支付给工人。”
“元首你刚才说的正是我们的症结之所在。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是个好制度,每天工作八小时是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如果有工人愿意每天多工作两小时来换取更高的收入,国家也应该给他们这个机会。实上只要能拿到的钱足够多,莫说是把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提高到十小时,就是提高到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我想也会有人愿意干的。”海伦娜笑着说。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成了如何在不占用企业家用于更新固定资本的资金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工人拥有选择在八小时工作制之外,通过加班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见小胡子点头,海伦娜进一步将问题总结道。
在上个位面中,德国1941年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只有区区49.5个小时,到了1943年反而降低到了每周49.1小时,到了1944年又进一步降低到了每周48.3小时。也就是说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竟然还在顽固地坚持八小时工作制,而且周日还在照常放假,即使在施佩尔主持所谓的“总动员”之后,依然如此。
更让人搞不懂的是,随着战事越来越紧张,德国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反而是在在下降的,这种对本国劳动力的动员能力之弱鸡简直令人无语。而作为在提高本国工人工作时长方面无所作为的代价,就是纳粹德国在战争中对几百万战俘和犹太人实施的残酷压榨,然而战俘和犹太人超高强度的劳动事实上并不能弥补德国对本国劳动力动员能力的孱弱。
所以海伦娜希望能让工人能够通过加班获得额外的收入,既有进一步推动现阶段德国经济发展的考量,也有提高战争时期德国对本国劳动力动员能力的意图,甚至还有缓解日后德国过度残酷地压榨战俘的目的。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资本家们并不愿意给工人八小时之外的工作以较高额的回报。
第二百一十四章 增资扩股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元首阁下。”海伦娜轻轻抿了口茶水润了下喉咙,由于经常被请来元首府咨询问题,而且每次谈话的时间往往长达数个小时,所以小胡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专门为海伦娜准备了一套从中国进口的精美茶具,这让穿越而来的海伦娜颇感亲切。
“现在我国绝大部分工人都已经加入了劳工阵线组织,这就相当于将全国的大部分劳动力都装进了政府控制的蓄水池。而正是这些工人的劳动源源不断创造出来的财富,在驱动着整个德国工业机器的运行。”海伦娜放下杯子,不疾不徐地说道。
自从1933年5月劳工阵线成立之后,纳粹党政府就在逐步取缔其他工人组织,最终把这个组织变成了德国唯一合法的工人组织。由于本位面的劳工阵线掌握着代表政府发行劳动券的权力,所以组织扩张的速度甚至比上个位面还要快。
虽然加入劳工阵线需要缴纳工资收入的1.5%作为会员费,但由于纳粹党不允许企业随意解雇劳工阵线的成员或者扣发薪水,当然工人也不准随便罢工或者要求涨薪。只要加入劳工阵线就能从此免遭失业的威胁,就算企业破产倒闭了,还能通过参加公共工程建设领到劳动券。所以工人们的入会热情依然相当高涨,现在德国的大部分工人都成了劳工阵线的成员。
“虽然就每个具体的工人而言,他们的劳动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政府已经事实上掌握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端。所以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工人的劳动进行抽象化,然后通过劳工阵线这个媒介把工人的劳动进行标准化,转换成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资产。”说到关键之处,海伦娜自觉地放慢了语速,以将字音咬得更清晰一些。
“这个过程就有点像当年沙赫特部掌发行的地租马克,是这样的吗?”虽然小胡子没有受过专业的经济学训练,但不得不说这家伙的经济学直觉还是很敏锐的。海伦娜稍稍提点,小胡子立刻就联想到了沙赫特在1923年担任国家银行主管期间,为对抗恶性通货膨胀,以全国的地租为抵押发行的名为“地租马克”的新货币。
“元首阁下说得没错!”海伦娜在心里暗暗给小胡子竖了个大拇指:“虽然每块土地受灌溉条件、肥力水平、平整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租金各不相同。但只要把这些租金放在一个大篮子里就变成了相当靠谱的标准化资产,甚至可以以此为基础发行货币!现在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在劳工阵线的篮子里,我们一样可以将它变成可以标准化的资产。”
见小胡子露出了然的神色,海伦娜又接着说道:“目前我国工人每周的标准工作时间是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八小时。如果我们让工人依旧每周工作六天,但是每个工作日加班两个小时,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就被延长了25%。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多出来的劳动时间作为资本,对全国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先停一下,海伦娜小姐。”一直听得很专注的希特勒忽然举起右手,做了个示意海伦娜暂停叙述的手势,然后一字一顿地问道:“海伦娜小姐刚才是说用工人的加班时间作为资本,来对全国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
“没错!就是这样!”海伦娜用手指敲了一下桌子,回答得非常干脆:“我们是要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但是这次不是让老板们花钱购买工人的加班时间,而是让所有加入劳工阵线的工人用自己未来的加班时间作为资本,反过来对自己老板们的企业进行投资!”
“具体的措施是让劳工阵线对所有愿意接受投资的企业进行增资扩股,所有接受扩股的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不需要付给工人任何加班工资,就可以让工人每天多工作两个小时,这就相当于企业用原来每天八小时的工资,就能购买今后工人每天十小时的劳动。”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林叶的恋爱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