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类星体
“而劳工阵线在这里则扮演统一投资人的角色,获得的是企业扩充的那部分股权,不过这些股权实际上是代工人持有的。劳工阵线所持有的这部分股权所带来的年度分红,将会按照与工人工资的正比关系分发到工人手中。”
“工人达到退休年龄之后,企业有权按照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市场价格赎回劳工阵线代其持有的股份,而赎回股份的这部分钱将会作为一次性收入发给工人。”海伦娜说。
“那么如果企业不愿意赎回股份怎么办?”小胡子问。
“如果企业不愿意赎回股份,可以由劳工阵线代工人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这些股票,所得依然会被分发给工人。当然工人如果比较看好企业未来的走向,也可以选择不急于出售,而是直接拿走自己那部分股权,等到股票达到自己的心理价位时再出售。”海伦娜早就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不慌不忙地说道。
“通过这套机制,工人加班获得的就不再是工资性收入,而是财产性收入了。这些财产性加起来一般是会大大超过同等劳动时间的工资性收入的,因为它相当于工人用未来的加班时间投资了本公司的股票。正常情况下工人除了能拿回购买股票的那部分本金外,还能股票年度分红和企业业绩增长带来的股票增值部分。”海伦娜说。
希特勒这时已经大致搞清了海伦娜的思路,不过似乎还没完全消除疑虑:“海伦娜小姐,你的分配方案听起来似乎对工人非常有利,我也相信工人们是会为此踊跃加班两小时的,可是企业家们会同意工人每天加班两小时就拿走这么多东西吗?”
“他们会同意的,元首阁下。”海伦娜的语气非常自信:“为什么资本家明明知道引入新的投资人会让自己的股权比重降低,还普遍希望企业获得外部增资呢?因为获得增资意味着自己的企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了,资本家即使掌握了企业的全部股权又有什么用处呢?”
“接受劳工阵线的增资扩股,虽然资本家手中的股权比重会下降,但这也意味着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用工成本大大下降了。如果市场上的两家企业中有一家接受了劳工阵线的扩股方案,等于平均每小时的用工成本立刻降低了20%,另一家企业如果对此无动于衷,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巨大的劣势。到时可能连生存都难以保证!”
“元首你说资本家们怎么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在这场交易中,工人付出了每天加班两小时的代价,拿走新扩充的股份及其分红和增值部分;而企业家则以手中的股权被稀释为代价,拿到了更低的用工成本和更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我想这应该是一笔非常公平的交易,工人和企业家们都会为这项政策欢呼的。”海伦娜抿着唇笑道。
第二百一十五章 改革方案
在随后长达几个小时的谈话中,海伦娜更加详细地对小胡子介绍了她的改革方案。甚至连如果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如何降低工人的收入损失风险之类的细节问题,海伦娜也做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具体措施大致有两条:
首先是在投资协议中预先规定一旦企业发生破产,则劳工阵线在所有投资人中拥有处置破产企业剩余资产的最高优先权。其次是从工人缴纳的劳工阵线会费中拿出部分作为保险金,如果某家破产企业在剩余资产处置后,工人的加班收入仍然遭到严重的损失,那么这部分保险金就会用来保证工人能够拿到加班时间折算投资额的至少85%。
海伦娜的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降低工人的劳动投资风险,解除工人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如果工人愿意把加班劳动作为对自己所在企业的投资本金。如果企业发展了、盈利了,工人们除了需要给劳工阵线缴纳少量会费外,股票分红和股票上涨部分都是自己的投资红利。
即使很倒霉地遇到企业破产,工人也能凭借对企业剩余资产的优先处置权,拿回全部或者大部分劳动投资本金。就算你的运气糟糕到了极点,遇到企业的剩余资产不足,全部变卖都不足以弥补工人的投资损失的极端情况,你给劳工阵线交纳的会费还能为你提供最后一道保险,让你劳动投资的损失比例不会超过15%。
所以在海伦娜的这份改革方案中,工人集体用加班劳动投资自己的企业,潜在收益很高而潜在风险却比较低。这听起来似乎非常不可思议,但这绝不是骗子们常用的宣传话术,海伦娜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虽然个体的工人对自己加班收入的议价能力是很弱的,但当劳工阵线将全国工人的加班时间整合,打包成一笔巨额资产之后,立刻就变成了德国最大的单一投资人,可以在投资协议中获得超越所有投资人的优先地位。
其次是虽然工人们对劳工阵线缴纳的会费只占他们收入的1.5%,但全国几千万工人每年缴纳的会费总额也有数亿马克之多。这笔钱除去劳工阵线自身的运行费用,以及修建工人体育场、工人游乐园、组织工人集体旅游活动之类的开销,剩下的钱也足以作为投资保险金,帮助工人对冲非系统性风险了。
当然,这种保险制度只能应付市场正常新陈代谢中出现的局部性企业破产,如果出现的是非常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比如经济危机期间企业出现大面积破产和亏损,那就不能只靠劳工阵线内部的保险金抵抗,而需要靠国家出台果断而强力的措施挽救经济了。
海伦娜在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让工人能够通过八小时外的劳动获得低风险高回报的财产性收入渠道之外,也没有忘记给接受增资扩股的企业主们吃下定心丸。劳工阵线手中的股份在获得企业破产时对剩余资产的优先处置权的同时,作为与其他投资人的权益交换,也会保证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股份在股东大会中的投票权都会处于休眠状态。
也就是说接受劳工阵线增资扩股方案的企业,虽然原有投资人的股权被稀释了,但对企业的控制权并没有被稀释。虽然劳工阵线算是纳粹党的下属机构,但大部分时候都只会扮演沉默的投资合伙人的角色,不会干涉企业的具体运营。也就是说资本家们完全不必担心企业在接受劳工阵线增资扩股后,自己会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
当然以上这些说的都是正常情况,既然有正常情况,那么也就会有非正常情况。在海伦娜的方案规划书中,劳工阵线手中股份的投票权在紧急情况下是可以被激活的,而且这部分投票权一旦被激活,就可以行使相当于普通股票100倍的超额投票权。
由于劳工阵线是带有官方性质的工会组织,所以这种紧急状态下行使的超额投票权可以让国家直接建立起对企业的控制。不过激活超额投票权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只有在国家遇到严重危机时超额投票权才能激活,这里所说的严重危机,主要指的是重大经济危机、严重灾害、全面战争等。而且当危机结束之后,超额投票权也应该重新恢复到休眠状态。
海伦娜设置这套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德国经济和平时期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政府的资源调配能力。这样如果遇到市场机制无法应对的紧急状况,德国政府就可以越过失灵的市场机制,直接用政府指令这种短路措施来组织企业生产,从而将部分或者全部国民经济部门纳入计划的轨道。
如果海伦娜的这轮改革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德国经济从所有制形式上说,将会演变为以职工普遍持股为鲜明特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而从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上说,则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之外,保留了紧急状态下可以快速切换为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快捷键。可以说是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效率和公平,兼顾了平时和战时。
“预计从今年年底开始,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就要开始逐渐回流了。”介绍完自己改革方案的海伦娜突然说道:“德国这些年在美国的投资,官方与非官方的加起来足有数百亿美元之多,如果撤出得太快的话,会让美国资本市场直接崩溃的,那样我们自己也不好脱身。好在现在美联储还在马不停蹄地印钞买国债,在市场上不愁找不到傻瓜来接盘,我们的资本完全可以分批次、有计划地安全撤出。”
“一旦这些海外资金回流到国内,将会变成新的机械设备和厂房,从而极大地促进固定资本的形成。如果我们在今年开启劳动力市场的改革进程,那么这波固定资本形成的热潮和我们向市场释放劳动力的过程,步调将会是基本一致的。”
“而这个新增的生产资料和新增劳动力相结合的过程,将会有力支撑今后几年我国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同时新增加的财富也会降低我们改革的阻力,所以最好的改革时机就是今年。”海伦娜最后对小胡子说,在海伦娜眼中规划改革路线不仅需要有具体措施上的深思熟虑,还要有时间线上的精密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将你的那份规划纲要留下吧,海伦娜小姐,这件事让我再想一想。”海伦娜的规划显然让小胡子颇为动心,野心勃勃的他并不愿意乖乖地当垄断资本的傀儡,所以对于各种能够提高政府对经济控制力的改革方案,希特勒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不想在货币发行上看中央银行董事会中的那几位董事的脸色,此时的小胡子甚至还在谋划着将中央银行国有化。
海伦娜看看时候已经不早了,便起身与小胡子告别。临出门时海伦娜又忽然回过身来,对站起来送行的小胡子说:“对了,这些年我通过各种技术专利入股了国内很多公司,如果元首下定决心要进行这次改革,我可以捐出这些股份中的三分之二,给劳工阵线作为这次改革启动资本的一部分。所以元首阁下,海伦娜期待您的最终决定哦。”
在小胡子惊愕到说不出话的目光中,海伦娜眯着一只眼睛,向小胡子丢了个可爱的鬼脸就离开了元首府。对于自己在这个位面赚的钱,海伦娜基本上一直是当P社游戏中的游戏币在用,只要能达到她想要的游戏目的,她根本就不在乎那个数字的增加或者减少,以至于她周围的人经常不是跟不上她的节奏,就是被吓得心肝乱颤。
第二百一十六章 英国困局
就在海伦娜还在为德国下一步的经济改革出谋划策的同时,德国与英国的海军谈判也在顺利进行中。虽然在最终签署条约之前,双方的代表还有不少细节性的问题需要扯皮,但那更多的是一种对内而非对外的政治姿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民众传达这样的信号:在谈判座上政府代表们都是锱铢必较的,在签订协议之前政府首脑都是反复斟酌的。
其实早在去年的11月28日,希特勒便在会见英国驻德大使菲普斯时,便提出愿意与英国签订平等的条约,将未来德国主力舰的建造规模限制在英国的35%的水平上,而英国外交部和海军部也立刻对此提议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回应。
于是1935年1月25日,英国外交部和三军参谋部联合为内阁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主张“尽可能早地与德国进行讨论是极其重要的”。备忘录还要求德国向英国提交为期六年的造舰计划,并且原则上决定允许德国拥有总吨位不超过178000吨的主力舰队。这个数字正好是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吨位的35%,也就是说英国人此时其实已经基本上全盘认可了小胡子的提议。
所以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外交人员们在英吉利海峡间的穿梭奔走和在谈判细节问题上的唇枪舌剑,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给民众交代,不让民众觉得政府在国际关系上太过草率而已。最后签署在协议书上的比例已经不会再有什么变动了。英国之所以人急不可耐地接过小胡子递过来的橄榄枝,虽然他们明明知道这根橄榄枝并不真正象征和平,是因为现在的英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虽然从某些账面指标上看,现在的英国还远远没有到日薄西山的地步,比如英国依然控制着总面积超过34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依然控制着全球的海上交通要道,依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海军舰队。英国此时战列舰、航空母舰、重巡洋舰的规模都与美国相当,但英国的轻巡洋舰队的规模要比美国更庞大,所以皇家海军依然可以自我安慰。
甚至此前美元对英镑世界货币领头羊地位发起的挑战也被击退了,这是因为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元地位下降,而英国经济虽然受到的打击也不轻,但是由于英国能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通过所谓的“帝国特惠制”来确保英镑的流动,所以现在英镑在世界支付货币中的霸主地位看起来依然稳如泰山。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恐怖的事实,那就是大英帝国内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枯竭。
从物质财富的创造看,曾经长期稳坐世界最强大工业国宝座的大英帝国,工业产值早在一战前就已经被后起的美国和德国所甩开。而现在英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已经掉到不足10%的水平,再次被苏联这个工业化新秀所超越,无奈地滑落到世界第四位。
大英帝国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的衰弱,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而精神财富领域的创造能力也同样不容乐观。举个直观点的例子,在1910年到1930年这二十年时间里,德国人总共获得了19次诺贝尔奖,而英国人只获得了9次诺贝尔奖。虽然美国人此时在科学和文化上相比欧洲还算是小字辈,但也拿下了6次诺贝尔奖(以上均不包括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知道,支撑任何帝国长期维系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永远都是真实财富的创造能力,这既包括物质上的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也包括精神上的科学和文艺创造。大英帝国这个世界霸主现在所面临的所有窘境,从根子上说都是越来越虚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越来越难以支撑巨大的帝国盘子,越来越难以支撑它全球霸主的地位。
后世的网友们常常喜欢嘲笑这一时期的英国,说英国今天要和这个国家签海军限制条约,明天又要和那个国家签海军限制条约,最后发现限制来限制去都是在限制英国人自己。不过在海伦娜看来,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调侃完全是不理解牛牛当时的苦衷啊。海伦娜穿越前的美国,用大约占世界17%的工业产值和24%的GDP维系世界霸权,都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以至于政客们纷纷高喊着要搞制造业回流。
而现在的英国可是用占世界9%的工业产值在勉力支撑着一个比后世的美国还要大的霸主盘子啊,光是维系殖民体系的成本就比后世美国对同盟体系的软性控制高多了。更何况海伦娜穿越之前的美国在科研产出上依然独步天下,而现在的英国就算没有海伦娜这个外来因素的干扰,也早就丢掉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地位了。
明白了以上这些,我们就能知道此时英国这个世界霸主当得压力有多大了,现在的英国是在以大约只有后世美国一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能力,在死命支撑着比后世美国维护成本更高世界霸权体系。这时候英国人想靠一系列条约来束缚潜在竞争对手的手脚,就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虽然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不大可能成功。
于是在1934年3月21日英国外交部中欧司起草的一份文件中,英国外交部甚至宣称:“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从技术上说已经死亡,如果要举行葬礼的话,最好在希特勒还愿意为之支付殡葬费的时候,就把它埋葬掉。”
从这些字句里我们也能非常清楚地窥见当时牛牛的内心世界:既然德国突破《凡尔赛条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还不如一边把就条约卖个好价钱,一边尽早用新条约把德国军事力量的复苏控制在不影响英国世界霸权的水平上。如果现在不早点把条约敲定,等德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后,说不定还会进一步提高价码。
于是全新的《英德海军协定》就在英国人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被一点一点地敲定了出来。不过奇怪的是无论英国还是德国,都觉得自己这次赚大了。
英国人觉得自己总算在德国的经济实力膨胀到无可遏制之前,把德国人塞进了海军条约的笼子里,自己在海上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德国人在意的却不是35%这个具体的比例,反正这个份额1942年之前都是用不完的,真正让德国人激动的是随着《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已经压制了自己十几年的凡尔赛体系,从此进入了无可挽回的崩溃进程。
第二百一十七章 两只马鹿
英德海军谈判的顺利进行让赫尔曼·戈林少将非常激动,因为这份协定一旦签署,就意味着德国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建造航空母舰了。虽然此前德国海军在很多方面,已经事实上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但是相比潜艇这种不怎么起眼的小玩意,航空母舰的体格实在是太扎眼了,以至于根本就无法在英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搞暗度陈仓。
虽然德国没有正式建造过航空母舰,但对于航空母舰技术的探索却始终不敢松懈。为了给未来建造航空母舰做准备,德国海军不仅建造了设施完备的陆上试验和训练设施,还秘密加强了日本的技术合作,包括派遣数批飞行学员秘密前往日本参与舰载机的起降训练,甚至还直接将“凤翔号”和“龙骧号”这两艘轻型航空母舰的图纸买回来参详。
不要奇怪德国为什么要把这两级从后世看来毛病多多的航空母舰的设计图淘回来研究,战舰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作战系统,它的设计演化过程就像生物的演化过程那样,是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迭代的过程,你能说研究生物进化的中间形态对研究现代生物没有价值吗?
同样的道理,虽然日本这一时期设计的“凤翔号”和“龙骧号”航空母舰都算不上特别成功,但这两者作为日本乃至世界航空母舰进化史中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参考价值并不是穿越者凭借后世的知识就能完全弥补的。后来日本建造的更加完善的大中型舰队航母,也正是从这些并不完善的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产物。
说到这儿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世的共和国在发展航空母舰时,也要先从参照和续建苏联航母开始,然后再自己设计并建造一艘改进型,最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技术迭代。这并不是因为共和国的专家们不知道苏式航空母舰的局限性,而是因为复杂技术装备是很难在不吸取前人经验的情况下,凭空达到完善状态的。正像生物进化虽然充满了渐变和突变的交替,但也必须要遵循基本的脉络。
这些年在海伦娜的策划下,德国的水面战舰从6800吨级的“埃姆登”级轻巡洋舰,到9600吨级的“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再到15200吨级的“德意志”级装甲舰,最后到正在建造的36500吨级的高速战列舰。排水量是由小到大,技术上是由易到难,每个型号都比上个型号有继承、有改进,演化脉络非常清晰明确。所以虽然每个新型号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技术难题,但从未出现过难以弥补的技术缺陷。
从这一点上说,海伦娜并没有凭借强行打碎技术演进的脉络,她只是凭借来自后世的知识顺势而为,让德国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迭代速度变快,试错成本降低,方向更加明确而已。在航空母舰的发展上,她依然准备遵循这种战略。
只不过由于时间不允许德国在航母上进行像英美日那么多次的发展迭代,所以她准备让德国从研究“凤翔号”和“龙骧号”这两个“问题儿童”的设计得失入手,结合德国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她来自后世的设计经验,先发展出排水量在20000吨上下的中型防护航母,再行研制建造更加大型的装甲航空母舰。
当时在得知海伦娜通过“船舶建设工程局”向日本购买航母技术资料时,一向关心舰载航空兵发展的戈林还特地前来过问海伦娜需不需要由海军来出这笔钱。然而最终事态发展的结果却让戈林的世界观都被刷新了,因为船舶建设工程局在核算时发现,德国在与日本进行航空母舰技术交流时竟然还赚了钱。
你没有看错!船舶建设工程局从日本那里拿走了航母技术,竟然还赚了日本人的钱。原因是1933年日本陆军计划招标建造一种“陆军上陆作战母船”,要求排水量在8000到10000吨之间,可以搭载六架轰炸机和六架战斗机,还要能执行士兵和物资的输送任务。
刚刚从日本海军拿到“凤翔号”轻型航空母舰图纸的船舶建设工程局一看,手头的这玩意不是挺符合日本陆军的要求的吗?于是连夜把“凤翔号”航空母舰的图纸修改了一下,就跑到日本陆军那里竞标去了,没想到一下子就获得了日本陆军的芳心,要知道日本海军在舰艇技术上对于陆军可一直是严防死守的。
结果日本陆军白白给船舶建设工程局交了一大笔咨询费还觉得这次赚大了,由于船舶建设工程局对战舰的很多细节包括上层建筑设计都做了适应性修改,日本陆军根本就不知道眼前这个让他们心花怒放的设计方案就是以海军的“凤翔号”轻型航空母舰为原型的。于是几个月之后,这艘被日本陆军命名为“神州丸”的运输舰就开工了。
于是继此前将高强度铝合金技术分别卖给日本海军和陆军,赚了双倍的钱之后,德国工业界发现又有新世界的大门向自己打开了。现在德国高层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两只鹿,其中一只是马鹿(日语中是傻瓜的意思,由于海伦娜讲得太多,现在连小胡子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了),另外一只还是马鹿。
接下来海伦娜干的事情就越来越没节操了,比如说通过船舶建设工程局的牵线搭桥,海伦娜甚至把德国一战时期的U21型潜艇技术高价推销给了日本陆军作为水下运输艇。不要奇怪为什么落后二十年的技术还能卖出高价,德国一战时期的潜艇技术虽然对日本海军没什么价值,但比起上个位面日本陆军自己折腾的“由”字号潜艇,还是要靠谱很多的。
上个位面日本陆军一直对潜艇技术梦寐以求,无奈日本海军一直像防贼一样防着日本陆军。二战中随着美国潜艇和航空兵的攻势破交,日本陆军的海上运输线越来越难以为继,于是日本陆军终于下定决心绕开海军建造潜艇了。一番折腾后,日本陆军还真背着海军捣鼓出了一款被称为“由”字级的运输潜艇。
欣喜若狂的日本陆军显摆似地请海军来参加这型潜艇的首航仪式。结果由于没有技术经验,潜艇在水中前俯后仰就是无法完成下潜。最后潜艇终于沉下去了,岸上的陆军军官们都在欢呼潜艇下潜成功,只有被请来观看的海军反应过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成功下潜,而是真的沉掉了!
七手八脚地把潜艇捞上来,看不下去的海军终于决定破例拉可怜的陆军一把。经过一些技术改进后,日本陆军的首批三艘“由”字级潜艇终于勉强能用了。不过这三艘潜艇的下场都不大好,被美国人击沉两艘,吓沉了一艘。你没看错,日本陆军有一艘是被吓沉的,这艘本来就问题不断的潜艇为了躲避美国飞机紧急下潜,结果就再也浮不起来了……
第二百一十八章 左右逢源
船舶建设工程局把相同技术分别卖给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以及在在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来回倒卖技术赚钱的神奇操作,使得现在德国的政界和商界都把这对活宝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料。但日本人自己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点。这是因为每次海伦娜在进行这类技术交易活动时,都打着“提高附加值”的旗号,进行再加工和再包装。
比如在应标日本陆军的“陆军上陆作战母船”时,船舶建设工程局就为之设计了宽大的舰岛和坞舱。这样光看外表就很难发现这船和“凤翔”号有什么瓜葛了。于是在陆海军之间的技术交流约等于零的情况下,日本陆军不可能发现船舶建设工程局所提供的“陆军上陆作战母船”方案,其实就是隔壁海军的“凤翔”号轻型航母换了个马甲的产物。
总之在这笔交易中,海伦娜可谓大获全胜。既获得了日本海军的航母技术储备,又赚得了日本陆军的技术咨询费用,还在让日本陆军充当小白鼠的同时,锻炼了德国自己的航母技术团队,可谓花的是别人的钱,圆的是自己的梦。
当然日本陆军方面也不算全无收获,相比上个位面的“神州丸”作为纯粹的运输舰,只有小艇和飞机的运输能力而基本无航空作业能力。本位面的“神州丸”虽然标准排水量只有8700吨,但是至少已经可以实现最基础的甲板航空运作了。只不过由于甲板长度实在过于局促,正常情况下飞机只能起飞而不能降落。
在船舶建设工程局的技术援助下,1934年11月“神州丸”号装载5600吨货物,并且在试航中跑出了超过22节的极速,随后加入日本陆军船舶司令部服役。“神州丸”号的成功让日本陆军船舶司令部大受鼓舞,于是很快就出台了建造一支总吨位高达46万吨的庞大远洋舰队的计划。按照日本陆军船舶司令部的设想,该计划将会使日本陆军将具备完全独立作战的能力,从此再也不需要依赖海军舰艇的运输和护卫。
日本陆军这个堪称疯狂的舰队计划,不仅立刻招来了日本海军的强烈反对,还把远在欧洲的德国人吓了大跳,因为德国海军现役舰船的总吨位才20万吨左右。以至于戈林在向小胡子伸手要钱的时候总是痛心疾首地说:“如果德国再不加强对海军的建设拨款,我们的海上力量马上就要连日本陆军都不如了!”
海伦娜对此倒是比较淡定,甚至还有点喜闻乐见。淡定是因为上个位面的日本陆军也制定过这个宏大的计划,只不过后来由于技术不足和资源短缺问题,计划中的吨位一再缩水。至于喜闻乐见则是因为如果日本自身的战争潜力有限,如果日本陆军把更多的资源浪费在和海军的争风吃醋上,对于海伦娜上辈子的祖国无疑是有利无害的。
在上个位面中,由于日本的绝大多数造船工业资源都被海军所把控,日本陆军基本上没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海洋野心。而本位面的日本陆军由于有了船舶建设工程局渠道,可以从外界获得造舰技术,自然对于绕开海军建设独立自主的造舰能力这件事更加热衷了。于是日本的陆海军对于有限军工资源的争夺,在海伦娜有意无意的挑唆下变得更加尖锐了。
结果当日本陆军在船舶建设工程局的帮助下,决定开工建造两艘标准排水量高达15000吨的名义上是“陆军上陆作战母船”,实际上是兼顾了物资输送能力的轻型航空母舰时,感觉被抢了饭碗的日本海军这下再也坐不住了。
本着你抢我饭碗,我也能抢你饭碗的原则,认为自己所推崇的南下战略不可能得到陆军支持的日本海军这下也准备甩开陆军单干了。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瞄上陆军的重型装备,而海伦娜也非常贴心地送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技术方案。
这是款拥有一体式水密式车体和两具喷水推进装置的方案最大水上速度可达12千米/小时,日本海军在考察之后,立刻就看不上三菱公司提供的那个带有可拆卸浮筒的方案了,于是德国通过技术授权的方法又赚走了三菱公司一笔钱。这个比上个位面提前了几年诞生的两栖战车依然获得了那个古怪的名字——特二式内火艇,原因是因为日本海军觉得“两栖战车”之类的名称,是陆军马粪们才会用的称呼,海军自然不能在名称上辱没了门楣。
不管怎么说,在日本的陆海之争中,德国的船舶工程技术人员既获得了日本海军的部分设计经验,又在帮日本陆军制定两级航空母舰的技术方案的过程中锻炼了手艺。德国以现在的这个技术起点,去设计一款排水量在20000吨左右的防护航空母舰,相比上个位面中德国上来就设计标准排水量高达24500吨的“齐柏林”级航空母舰技术跨度可要小多了。
所以虽然上个位面德国设计的“齐柏林”级航空母舰存在诸如连续放飞效率不高,水平防护相对于吨位来说过于薄弱等缺点。但这次海伦娜并不准备一步登天,她相信更好的技术储备、更稳健的技术路线,再配合自己对于后世航空母舰设计得失的总结,这款新航空母舰设计翻车的可能性很小,做出一款在同等吨位下较为优秀的作品也是可以预期的。
第二百一十九章 貌合神离
虽然早在当年建造“不莱梅”号和“欧罗巴”号两艘超级邮轮时,海伦娜就考虑到了今后将这两条标准排水量超过4万吨,最高航速超过36节的庞然大物改装成航空母舰的可能性。但当时的海伦娜对于德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航空母舰这个基础问题,其实还是存在很多迷惘之处的。不过随着这些年来思考的逐渐深入,现在海伦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基本理清了头绪。
上个位面的二战中,英国航母的发展思路与美日的航母发展思路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大致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航母高海况适应性的重视,具体体现包括普遍采用封闭式舰艏、普遍采用舷内升降机、要求舰载机尽可能收入机库而非甲板系泊等等;第二方面是对航母全方位防护能力的重视,包括大面积采用厚重的装甲飞行甲板,从机库侧壁到核心舱通常都有可以在一定距离上6英寸级舰炮的装甲盒保护等。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倒也不难理解,这是由英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英国航母一方面必须要适应北大西洋风急浪高的战场环境,否则在很多日子里连安全出港巡航都会存在问题,更不要说起降飞机作战了。所以封闭舰艏、舷内升降机、重视舰载机机库收容这些有利于在高海况下活动的设计,就很自然地成为英国航母的标志性特征。
另一方面英国需要面临比美日更加多样的战场威胁。北海和地中海都在岸基飞机的作战半径以内,航母随时面临着来自任何方向的机群突袭。再加上北海上常年被海雾笼罩,这种低能见度的战场环境会削弱航母对传统水面战舰的攻击距离优势。所以英国航母还得时时防着不小心撞进对手舰炮的射程内。于是英国航母在同等吨位在拥有更加全面的装甲防护,也就成了牛牛们顺理成章的选择了。
以二战中英国航空母舰的杠把子“光辉”级航空母舰为例,这型航母23000吨的标准排水量,比起美日的“翔鹤”级和“埃塞克斯”级差了好几千吨,却在占飞行甲板长度的62%的区域都覆盖了厚达76毫米的水平装甲,114毫米厚的舷侧装甲上端和飞行甲板连接,下端则一直延续到水线以下,保护着航母的整个机库侧壁和核心舱。
不过重视高海况适应性和防护能力也着实给英国航母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被后世的军迷们所诟病的就是相对不足的载机数量。
还是以前面说的“光辉”级航空母舰为例,它不含升降机的机库面积只有2568平方米,而标准排水量比它小了3000多吨的美国“约克城”级,虽然也采用单层机库,但面积却高达2863平方米,而且5.2米的机库高度也大大超过了光辉级的4.9米,以至于美国经常可以用把部分战机悬挂在机库顶上的方法来扩大载机量。
较为逼仄的机库空间,加上英国较少使用甲板系泊的载机模式,使得“光辉”级的载机数量甚至远远赶不上排水量比自己小不少的美国“约克城”级。在正常状态下,标准排水量23000吨的光辉级的载机数量只有区区33架,即使通过甲板系泊扩大载机也不过能搭载57架,守强攻弱的特点非常明显。相比之下,标准排水量不足20000吨的“约克城”级正常状态下却可以达到72架的载机量,必要时还可以扩大到91架,让人很难相信这只是一艘中型舰队航母。
由于同属北海周边国家,从战区环境上说,未来的德国航母其实也会面临很多与英国航母相似的问题,比如北海常年风浪肆虐的高海况环境,比如随时可能不期而至的敌军岸基海空兵力,再比如与对方常规作战舰艇可能的近距离接触……照理说海伦娜只需要摸着牛牛过河,就能设计出适合北海作战的航空母舰,但是海伦娜并不准备这么做。
虽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皇家海军的总体实力都必然会强于德国海军,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早已让风帆时代常用的近岸封锁变得不可能,所以英国皇家海军要能采用离岸封锁的战略来围困德国。
这就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相对强势的皇家海军为了压制德国海军,在战术上必须采用守势,英国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反攻欧洲大陆的;而相对弱势的德国海军为了反制封锁,在战术上反而必须采取攻势,如果海军水面舰艇只是守在家里当个存在舰队,那德国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在海洋战略上已经失败了,光靠潜艇是赢不了战争的。
而这种攻守态势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英德双方航空母舰设计思路的区别,即使双方的航空母舰今后会在同一片海域地图上相遇。这就像上个位面日本和美国的航母虽然都着眼于远离大陆的广袤太平洋战场,以至于设计思路有很多见合之处,但由于对航母作战用途和战术想定的不同,又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样。
由于未来德国的航空母舰在战术上很可能会是进攻方,这就给了德国人天然的权力,那就是德国人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战场和出击时间,而英国人是必须要对此做出回应的,没有谁敢承担真把德国舰队放进大西洋的后果。
在这种博弈过程中,双方对航母的期许是不同的。
英国人对航母的期许是:如果局部兵力占有优势,航母上的舰载机只要能让德国人的战舰行动能力降低就是胜利,后面的大舰队自然会拥上来围殴失去速度优势的德国战舰;而如果局部兵力不占优势,英国人则需要保证航母有足够的生存能力,能够与对手周旋到大舰队或者岸基航空部前来支援就是胜利。
而海伦娜对德国未来航母的期许则是:如果局部兵力占优,德国航母的攻击能力要能在英国人的支援兵力赶到之前,给对手的某支分舰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如果战场情况不妙,德国航母要有足够的机动能力和抗损能力,要能在运气不是太坏的情况下,在己方兵力的掩护下撤离到安全海域。
第二百二十章 核心防御
虽然在正式着手为海军设计航空母舰之前,德国的舰船设计人员已经深入研究过日本海军两型航空母舰的设计,而且还把日本陆军当作小白鼠,设计了两型拥有全通甲板的运输舰。但是海伦娜对于新型航母的设计要求,依然让德国设计师们不知死掉了多少脑细胞。好在有海伦娜这个穿越者在一边时时提点,设计师们总算在1935年春完成了新航母的详细设计工作。
虽然此时德国与英国的海军谈判还在继续中,但是德国海军已经开始了先期准备,迫不及待的戈林少将甚至要求船厂先将船台腾出来待命,看来他是准备这只等《英德海军协定》一签订,就立刻吊放航母的第一段龙骨。按照德国海军制定的计划,这型航母总共会建造四艘,为了给这批航空母舰腾出建造资金,海军甚至不惜砍掉了重巡洋舰的后续建造计划。
由于海伦娜对于新航母的性能要求较高,导致当新航母设计方案最终定稿时,标准排水量已经水涨船高地达到了22500吨的水平,这多少超出了海伦娜最初的预期。不过由于海军并不愿意接受新航母的性能缩水,海伦娜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新航母吨位上涨的事实。
新型航母的动力系统依然沿用了“德意志”级装甲舰的布置。依然是八台圆形炉膛增压锅炉和四台串联/并联反动式蒸汽轮机交错布置的组合。不过蒸汽参数有了很大提高:蒸汽温度从“德意志”级的400摄氏度提高到了480摄氏度,蒸汽压力也从“德意志”级的40千克/平方厘米提高到了60千克/平方厘米。这个参数已经赶上了上个位面德国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上使用的参数,所以虽然整套动力系统的构架大体保存原样,但总输出功率从136000马力提高到了162000马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航母所使用的480摄氏度的蒸汽温度以及60千克/平方厘米的蒸汽参数,此前已经在24艘新建成驱逐舰上经过了验证。这个参数超过了正在建造的高速战列舰所用的蒸汽温度450摄氏度、蒸汽压力50千克/平方厘米的蒸汽参数,也是迄今为止海伦娜在德国大型舰船上使用的最高蒸汽参数。
不过由于海伦娜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不准备继续提高舰船动力系统的蒸汽参数了,这是因为如此高的蒸汽参数配合增压锅炉和串联/并联反动式蒸汽轮机已经逼近了这个时代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技术上限。也就是说海伦娜提高本位面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功率密度的进程至此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今后一段时间海伦娜对舰船动力系统改进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提高寿命和可靠性上。
在如此强劲的动力系统的加持下,四具双变螺距关刀型五叶螺旋桨在额定输出功率下,预计可以将战舰推到36节以上的高速度,这就保证了新型航母日后可以与德国海军中的一票高速战舰协同行动。而传承自“德意志”级装甲舰的一主两辅共三具半平衡舵,则会使得这型战舰拥有良好的回转能力,上个位面的太平洋战争已经证明了战舰的机动性在规避俯冲轰炸和鱼雷攻击时的价值。
新航母的高速度和良好的回转性能赋予了其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前者让新航母可以更轻松地甩脱敌方战舰的围追堵截,后者让战舰有更多的机会避开敌人的炸弹和鱼雷。不过战舰游荡在北海这样的大澡盆里,一味靠机动性躲避并不能完全保证生存性,所以战舰自身的硬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海伦娜对于新战舰的防护设计也非常重视,不过由于战争定位的不同,德国人的新航母在防护上并没有像吨位相近的英国“光辉”级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23000吨)那样,把整个飞行甲板和机库都用厚重装甲包裹起来,形成超大的装甲盒。
德国人的新航母更重视的是核心舱的防护,也就是说德国航母的飞行甲板和机库只有比较薄的结构钢板,基本上可以视为无防护区域。与裸奔的飞行甲板以及机库相对的是德国航母对核心区保护的周到。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林叶的恋爱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