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46章

作者:类星体

  不过海伦娜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应这个高志航上校最关切的问题,而是慢悠悠地说起了高志航在意大利期间比较看好的菲亚特CR.32战斗机:“我知道菲亚特的CR.32给上校先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确实是一款非常优雅且性能优良的双翼战斗机。”接着海伦娜话锋一转:“但是上校先生可知道这款飞机用的是什么燃料吗?不是普通的航空汽油,而是一种由55%的航空汽油、23%的无水乙醇再加上22%的苯专门调制而成的混合燃料!”

  

  “我想请问上校先生:如果有一天战争突然降临,你准备从哪里获得这种特殊的燃料?中国现在还没有完善的石油工业,自行生产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加糟糕的是这种航空燃料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只有意大利的CR.32等少数几款机型在使用,到时候你们可能连外购都找不到门路。”见中国考察团中很有多人都当场变了脸色,海伦娜乘胜追击道。

  这里海伦娜可不是在危言耸听,上个位面中国总共订购了24架菲亚特CR.32战斗机。虽然这款飞机的飞行性能在双翼机中相当不错,但由于燃料供应问题最终只成交了9架,而且成交的这部分也难以保证高强度出勤,南京陷落前后便损失殆尽了。所以说飞行员喜欢的飞机,后勤人员可未必同样喜欢,而飞行员出身的高志航恰恰只看重了CR.32的飞行性能,对于这种必须使用特殊燃料的战机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的保障难度是估计不足的。

  “至于布雷达的Ba.27战斗机,上校先生应该在意大利有过试驾体验。”在把菲亚特的产品的致命弱点对中国考察团挑明之后,海伦娜又把进攻的矛头转向了布雷达Ba.27“那么上校先生觉得Ba.27的驾驶体验怎么样?最重要是它的操纵性如何?”

  “Ba.27的速度和爬升都比菲亚特CR.32战斗机更快,操纵性确实存在不足,不过我认为这些问题还是可以用飞行技巧克服的。”高志航上校很诚实地说。海伦娜知道,作为比较早期的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布雷达Ba.27在获得更快速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操纵性问题还只是问题之一,其实它的燃油系统也是故障频发,在上个位面服役的过程中造成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只不过现在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

  

  “上校先生不应该用自己的经验去衡量普通飞行员。现在即使找遍全中国,能在飞行技术上和上校先生相提并论的恐怕拿不出两手之数吧?”海伦娜说:“要知道对于上校先生来说可以稍加努力克服的操纵困难,对于普通飞行员来说可能就是一道鬼门关啊!”这里海伦娜依然没有胡编乱造,毕竟上个位面中国1935年购买的12架布雷达,到了一年后的1936年就因为各种操纵失误和机械故障(主要是燃油故障)摔了五架,还牺牲了四个飞行员。

  “我刚才说过意大利没有考虑过中国空军的实际情况,现在各位中国朋友应该相信海伦娜并没有夸大其词吧?”从中国考察团代表的眼中看到了他们对意大利战机的动摇,胜券在握的海伦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价码:“况且就算退一万步说,你们完美解决了特殊燃料的供应问题,并且能拿出足够多的优秀飞行员,你们可能还是无法战胜你们的对手。根据我所掌握的最新情况,贵国东边那个隔海相望的邻居,最近可是刚刚试飞了时速超过400千米的新战机呢。”

第二百四十章 体验产品

  海伦娜把话挑明到这个地步,为的就是向中国考察团传递这样的信息:日本很快就会拥有性能提升巨大的新战机,意大利战机无论是菲亚特的CR.32还是布雷达的Ba.27都无法抗衡。目光扫过中国考察团成员脸上五彩缤纷的表情,海伦娜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这里海伦娜并未通过凭空捏造事实来贩卖焦虑,她提到的那款日本正在研制的新式战机,便是刚刚下线的96式舰载战斗机。这款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堀越二郎,也就是后来零式战斗机的总设计师设计的单翼战斗机,在二月的首飞中依靠功率只有600马力的“寿-5”发动机,竟然在3200米的高度上达到了451千米的平飞速度。

  即使这个速度只是在未带武器情况下的裸机数据,也足可谓惊人了。实际上上个位面的1936年11月,在加装了固定机枪、武器挂架和着舰设备后,初期生产型的96式1号舰载战斗机用功率为630马力的“寿-2”改进型发动机,依然可以达到406千米的平飞速度。随着96式舰载战斗机后期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其速度也逐渐恢复到了原型机的水准。

  然而96式舰载战斗机的优势还不仅在于较快的速度,这款战机的低空盘旋和爬升能力同样非常强悍。其早期型号的自重竟然只有1081千克,轻盈的机身配合较大的机翼面积,使这种单翼战斗机拥有不亚于双翼战斗机的盘旋能力。后期型的96式4号舰战可以在3分35秒内爬到3000米的高度,这种机动性在30年代后期的东亚战场无疑是极具威胁性的。

  

  而历史上的中国空军也确实被96式舰战打得很是憋屈,因为能和96式舰战比盘旋的双翼战机根本追不上它的脚步,而速度和96式舰战持平的单翼战机又在格斗中被它完全压制。比如1937年9月,中国方面的美制“霍克3”和“波音P-26”在拦截日军轰炸机时,就在负责护航的96式舰战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同年12月的空战中,96式舰战甚至打出了击落10架苏制伊-16战机,而自身无一损失的惊人交换比。

  值得一提的是,96式舰载战斗机日本航空工业的影响也不全是正面的。用较轻的机体重量和较大的机翼面积,换取飞机良好的低速盘旋性能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日本在研制下代战机的时候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既造就了更有知名度的“零式”战机在太平洋战争之初的不败神话,也造就了日本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的惨败。

  当然“零式”战斗机是1940年以后才会出现的装备,现阶段中国空军最迫在眉睫的威胁还是日本海军的96式舰战,以及稍晚出现的日本陆军97式战斗机。不过即使上这两款战机,也已经是中国代表团这次看重的两款意大利战机中的任何一款都难以抗衡的存在了。

  而海伦娜正好牢牢地抓住了中国空军的这个痛点。先前中国考察团之所以觉得自己的可选项很多,是因为他们对于日本方面的战机研发进度一无所知。现在高志航上校在从海伦娜口中得知了这个信息后,他突然发现国际市场上能够买到的,而且可以在性能上压制海伦娜所描绘的日本新式战机的,好像也只有德国人手里的这款BF-108A2了。

  “我想我们需要首先参观体验贵国的飞机,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高志航上校忽然开口说道。其实海伦娜提供的信息已经让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了,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觉得自己必须以飞行员的专业角度,去亲自看看这款德国人热情推销的战机,是否真的如同海伦娜描述的那般物美价廉。毕竟这年头中国在外购武器时,当冤大头的时候实在太多了。这也是此次购机他坚持亲自带队的主要原因。

  “没有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带各位朋友去往机场参观飞机。”海伦娜回答到,她很敏感地觉察到了中国考察团立场的动摇,看来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把这笔生意收入囊中,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了:“不过各位朋友远道劳顿,不需要先回宾馆休息吗?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高管们已经为你们准备了欢迎晚宴。”

  “请塞克特小姐帮我向巴伐利亚厂的转达谢意,不过欢迎晚宴我看就不必了。”高志航上校转身看圈随行的众人,随后对海伦娜说道:“我想立刻参观你们的飞机,如果塞克特小姐现在方便的话。”海伦娜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招来一辆专车载着众人前往机场。对于高志航带领的这个考察团的这个工作态度,她还是比较满意的。

  刚下汽车,高志航的目光就被停机坪上的那架飞机吸引了,不仅是因为这架战机拥有有别于他此前接触到的任何一款飞机的俊朗外观,还因为这架飞机已经被刷上了“青天白日”图案的中国空军徽标。这当然是海伦娜从后世军火交易中借鉴来的主意,将竞标产品提前刷上对方国家的军徽,可是后世卖方展现竞标诚意的常用手法。

  考察团在海伦娜的带领下走近这架崭新的BF-108A2战斗机,银鹰的轮廓也在众人眼中逐渐清晰起来。高志航感觉自己的心跳似乎都加快了些,眼前这架战机上几乎看不到同时代飞机上常见的横七竖八的辅助支撑杆和拉力钢索,机身的线条显得异常简洁明快,整个设计给人一种: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这里不得不说外形也是战斗力的一部分。本位面BF-108A2战斗机的外形很像上个位面BF-109的缩小版,放在30年代中期也确实算得上是战斗机的颜值巅峰。所以只要看一眼,就能让高志航上校这种热爱飞行的人有全身过电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如痴如醉。

  “请问上校先生需要亲自试一试它吗?这可是现在世界上最快的战机。”海伦娜的声音忽然打断了高志航的思绪,不过高志航上校没有回头,只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时他狂热的目光已经无法离开那架BF-108A2战机了。

  “那么请起飞吧,航空燃油我们已经帮你加好了。”海伦娜一边说,一边指着跑道上的另一架同型号的BF-108A2战斗机:“不过为了上校先生的安全起见,我们会安排另一架BF-108A2为你伴飞,祝你飞行愉快。”

  作者有话说,241章被锁,可以移步书友群浏览,群号是881428980。

第二百四十一章 交易成功

  刚刚在驾驶室里坐稳并关上舱盖时,高志航对于BF-108A2的印象并不全是正面的。相比他以往驾驶的飞机所采用的敞开式驾驶室,眼前这架飞机的驾驶室显得狭小且封闭,而且飞机后向视野也存在部分盲区。然而这点不适感并没有困扰高志航太久,BF-108A2的操作方式与他以前飞过的战机相比也没有太多不同。通过耳边的电台送话器,听负责伴飞的飞行员简单地讲解了操作要领,高志航毫不费力便启动了飞机。

  于是在如怒涛般澎湃的发动机轰鸣中,座舱前方的三叶螺旋桨转速不断加快,桨叶的残影逐渐在机头部位交织成模糊的圆盘形状。高志航上校满意地松开起落架刹车,这架BF-108A2便脱离了停机位,缓缓驶向机场主跑道,那架负责伴飞的同型机也跟在它后面。将机头对准跑道轴线后,两架飞机一前一后几乎同时开始加速,渐渐增加的升力首先是将飞机的尾轮抬起,又以这种姿势滑跑了一段距离后,随着飞行员的轻轻拉杆,达到起飞速度的战机便腾空而起,很快便拖着引擎的轰响声远逝在云层中。

  ……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四十分钟,两架安全返航的飞机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虽然刚才高志航上校体验飞机的具体情况,留在地面上的海伦娜还无从得知,不过从他从飞机上跳下来时脸上还未褪去的激动神情来看,这款战机的性能已经完全征服了这位拥有九年驾龄的老飞行员。至少在高志航上校这里,意大利人的战机是彻底没有机会了。虽然在来欧洲之前,他主观上更倾向于购买意大利战机,但是现在他显然已经改变主意了。

  虽说BF-108A2用强劲的实力获得了考察团的芳心,但海伦娜知道这并不等于德国已经板上钉钉地获得了竞标胜利,因为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东方的决策者手里。不过正所谓刚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此时的北美的杨基佬们恰到好处地为海伦娜送出了助攻。

  原来罗斯福为了照顾所谓的“南方白银集团”的利益,在1934年6月通过《白银法案》从国际市场上高价收购白银。这个法案立刻导致了当时还在采用银本位的华国白银急剧外流,仅1934年下半年,华国的白银外流规模就达到了惊人的2.57亿元。而时间进入1935年后,华国白银外流的速度丝毫不减,明眼人都能看出华国的银本位的难以为继已经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银本位的瓦解给当时的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它不仅导致了当时沪宁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暴跌和金融的挤兑风潮,还严重打击了华国脆弱的民族工业资本。比如当时华北规模最大的裕元纱厂就宣告破产,沪海的申新纱厂也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其部分工厂遭到汇丰银行强制拍卖。

  如果海伦娜的估计不错的话,现在的光头政府正在像上个位面那样,筹划着废除银本位而把货币制度改成与英镑挂钩的汇兑本位,并将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需要指出的是:其实这次光头政府的货币改革大方向其实是没错的,而且货币改革也确实阻止了经济形势的继续恶化,同时还提高了光头政府对全国货币领域的控制力。

  不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在这次改革中的急剧膨胀,以及改革后光头党对英美资本依赖的大幅加深,在相当程度上污染了这次对忠国金融近代化颇具意义的货币改革的成色。尤其是此后的1936年5月,美国又通过所谓的《中美白银协定》,将华国的法币从英镑的附庸,变成了英镑和美元的双重附庸,极大损害了华国的金融自主权。

  虽然罗斯福的这些操作严重冲击了华国的金融市场,但是这对于德国进一步打开对华国的武器出口局面却是很有帮助的。主要原因是白银外流动摇了华国的国际支付能力,而德国恰恰是极少数愿意接受华国用物资而非外汇及贵金属支付的国家。所以罗斯福的《购银法案》配合沙赫特以物易物的交易政策,等于在无形中提高了德国武器在华国市场的竞争力。

  就这样在罗斯福及时的助攻下,BF-108A2战斗机凭借能接受华国方面用矿产资源或农产品以物易物的竞争优势,再加上访欧考察团的一封接一封电报的极力推荐。德国人最终还是拿下了这封原本应该属于意大利人的订单,首批采购数量为36架,恰好与上个位面里菲亚特CR.32和布雷达Ba.27的采购总数持平。

  虽然总体来说这次交易对双方都是比较有利的,不过BF-108A2平均4.5万美元每架的单机采购价格依然不算便宜,这个价格在上个位面相当于三架性能更好的BF-109E的采购价格。但海伦娜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毕竟光头党在国际上采购武器从来就没有便宜过。

  比如上个位面德国将同类武器装备卖给西班牙时,就比卖给华国时价钱便宜得多;而酥联也曾把伊-15这种濒临淘汰的双翼机型卖出过3.5万美元的天价,而且还附带华国默许自己在外蒙古的势力扩张的隐性政治条件;后来美国的武器出售除了价格依旧不便宜外,更是以战后全面加深对忠国各领域的控制作为前提条件。

  光头党在国际武器贸易中屡屡吃亏,有时甚至还要付出国家主权被损害的代价。究其原因也非常简单:其一是当时华国自己的国防工业能力太弱小,使得华国在高技术武器装备采购上几乎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其二是光头党的武器采购中腐败现象无处不在,武器采购中的各种跑冒滴漏和回扣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最终也会转化为武器采购成本的上升。

  大家只要理解为什么后世的印度购买同样的武器,总是比其他人购买同样的武器更贵,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光头政府老是在军购中吃亏了。更何况论武器的自主化能力,光头统治下的华国甚至还不如后世的印度,而腐败程度比起后世的印度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光头在对外军购时出现大量的利益损失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本位面光头在向德国购买军事装备时价格依然虚高,并不是海伦娜想要坑自己前世祖国的钱,而是这件事情真的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外。海伦娜能让华国立刻拥有完善的国防工业吗?显然不能。海伦娜能让光头党在军购中消除腐败现象吗?这更是不可能的。海伦娜能要求德国国内的军工集团主动降低利润吗?这恐怕也不现实。

  所以说海伦娜是无法让本位面的华国的军购中完全不吃亏的,她只能保证华国买回去的武器是相对适合自身需求的,而BF-108A2战斗机就是这样一款武器。虽然少量的先进战机无法帮助华国在抗战中获得制空权,但它至少能够帮华国空军在一段时间内限制对手肆无忌惮地使用的空中优势。毕竟对于日本常用的小型轰炸机编队来说,能够快速俯冲攻击并加速脱离的BF-108A2是非常致命的威胁。只要这种从天而降的威胁还存在一天,日本在组织空袭时就必须三思而后行。

  更重要的是由于主要攻击对象还是笨重的轰炸机而非灵活的战斗机,再加上战术要领相对简单易学,所以这种战术对飞行员技巧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对于飞行小时数严重不足的华国空军飞行员来说也是个福音。当海伦娜将自己的这一系列构想透露给即将回国的华国考察团一行后,高志航对于这款飞机的满意程度明显又上升了不少,而对于BF-108A2的来华也更加期待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又清库存

  中国考察团在海伦娜的送别下,带着新签订的购机协议心满意足地离开德国时,历史的指针已经指向了1935年6月。由于《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极大瓦解了凡尔赛体系的约束力,所以现在德国企业在对外出售武器时,已经不必再借助海外分公司来躲避协约国的审查了,这毫无疑问为德国的军工出口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德国近期对中国的武器出口清单上,除了前面说到的这批战机以外,还包括多达12座的三联装155毫米要塞炮,它们将用于巩固长江中下游正在修筑的国防工事群。不过这些火炮并不是新制造的产品,而是用“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在改装过程中拆下的旧炮塔翻新而成的,这也是海伦娜合理利用库存的举措。

  原来《英德海军协定》刚刚签署,德国海军就决定对现役的四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内容就包括用三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代替原本的三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从而把这款装备9门155毫米主炮的轻巡洋舰升格为装备6门203毫米主炮的重巡洋舰。

  于是拆卸下来的这批三联装155毫米炮塔便成了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毕竟这个级别的火炮失去搭载平台后,用于海岸防御都嫌威力不够。不过这里所谓的“鸡肋”只是针对德国海军而言的,如果把这些火炮放在远东作为要塞炮,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上个位面的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在驻华军事总顾问塞克特将军的建议下,在上海和南京之间的区域修筑了两道防御工事,这就是著名的吴福防线和锡澄防线。不过在淞沪会战之后的大溃败中,这两条耗资巨大的防御工事均未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本位面由于海伦娜的及时给兴登堡总统打小报告,塞克特将军倒是没有因为搞出邀请前皇太子阅兵这种奇葩操作而被迫辞职,所以也就没有像上个位面那样远赴中国去给光头当顾问。海伦娜认为这对于自己这辈子的父亲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毕竟上个位面塞克特将军就是在中国工作时病倒的,而且回国后不到一年就去逝了。海伦娜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老爹能够健康长寿的,所以她对于自己打小报告的行为并不后悔。

  虽然本位面的塞克特将军未能亲自访华,但是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前任总顾问乔治·魏泽尔卸任后,塞克特将军派出了自己非常信任的部下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接替了他的职位。法肯豪森的军事观点和塞克特大体上是相同的,其中就包括对于江南地区防御设施的修筑,上位面中塞克特将军回国后,也是法肯豪森在继续主持吴福线和锡澄线的修筑工作。

  本位面的中国同样在法肯豪森的建议下在江南地区修建了防御设施,但是在建设的思路上相比上个位面略有不同。上个位面在为中国设计防御工事体系时,塞克特将军是将工事勾连成多道连续的防线,这样就可以依托较大的防御纵深,从而不断削弱对手的进攻能力。这种防线设计本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上次世界大战堑壕战都是这么玩的。

  问题就在于塞克特和法肯豪森可能都高估了光头的水平。虽然在很多军迷眼中堑壕战似乎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似乎很适合当时的中国这种军事能力比较薄弱的国家,塞克特和法肯豪森在设计防线时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就算是依托堑壕工事体系打仗,也需要各支部队相互协调才能保证防线的连续性,也需要有预备部队随时待命才能及时阻止对手的突破企图,然而就是这些看起来非常基础的事情,却是光头的部队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在上个位面的抗日战争中,我们会无数次看到这样的场面:蒋光头的部队有时只是遭到局部性失利,然而由于光头既不能有效协调各支参战部队,也没有后备力量应对不时之需,战局往往会迅速演变成全局性崩溃。在这种无法收拾的局面中,即使本来还有战斗力的部队也只能被裹挟着一起溃退,有时甚至直接成为友军逃跑时“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牺牲品。

  虽然海伦娜觉得自己对于光头的组织协调能力大概是没法指望的,毕竟现在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统一的,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群半封建军阀组成的松散同盟,光头也不过是因为实力相对较强而被各大山头奉为盟主而已。但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法肯豪森前往中国赴任之前,海伦娜还是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且和他就中国的国防建设路线进行了探讨,如何让国防工事建设更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自然也是讨论的话题之一。

  海伦娜的提醒让法肯豪森及早重视起了光头的军队在组织层面的弱点,也让他明白欧洲战场的防线修筑经验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于是在和海伦娜的一番讨论之下,法肯豪森在防线设计上做出的调整就是不再那么强调防线的线形连续,反正中国也难以维持战线的连续性,转而更加注重对区域内主要支撑点的建设。这些支撑点主要扼守在陆路和水路交通线上,均是由核心筑垒区和外围工事组成,防御纵深在十公里左右。

  虽然这些支撑点并不能阻止对手突破,但至少可以通过控制铁路和水运,阻碍对手将攻势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且依托坚固工事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要地防御,相比维持连续的防线,对组织协调能力的要求下降了。只要守军意志相对坚决,即使不幸被围成为孤军,凭借支撑点内的补给储备也能支持较长的瞬间。如果支撑点的设置保有一定的冗余度,也不怎么容易出现因为一个点被攻破,立马导致全线溃败的局面。

  法肯豪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蒋光头的赞赏,在德国历任驻华军事顾问中,法肯豪森算是比较善于与蒋光头沟通的一个。不过要想让支撑点足够坚固,就不能没有要塞炮兵的支持,这也是海伦娜能将那批原本装在“柯尼斯堡”级巡洋舰上的二手三联装155毫米炮塔卖出去的原因。这些老炮依然拥有将60千克的弹丸打出900/秒初速的能力,依然拥有可以抵御203毫米舰炮攻击的装甲防护,配合远高于普通陆基火炮的射速,确实可以为整个工事群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东非阴云

  时间进入1935年后,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恢复的趋势愈发显著,依然深陷经济危机泥沼的法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凭自己现有的力量是难以应对德国的潜在威胁的。毕竟虽然此时德国军队的规模依然袖珍,但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达到了法国的三倍左右,法国知道只要时机成熟,这个工业潜力是随时可能转化为真正的军事实力的,所以自己现在的军事优势其实并不稳固。

  正是在这种深刻的焦虑感驱使下,继二十年代通过连串条约与地处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三国组成被称作“小协约国”的同盟关系网络后,法国再次开始尝试在德国周边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以实现遏制德国的目的,于是在把欧洲有点实力的国家考察了个遍后,法国人最终相中了地处南欧的意大利。

  虽然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扩张野心可谓路人皆知,但由于此时的法国不惜代价也要先摁住德国这个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所以法国在仔细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决定对墨索里尼递出橄榄枝,为此甚至不惜在东非的殖民利益上对意大利作出重大让步。于是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法国外长赖伐尔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最终于1935年1月7日在罗马签订了《法意罗马协定》。

  在这次会晤中,赖伐尔对墨索里尼做出了允许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放手行事”的承诺,并在条约中明确规定:“法国政府向意大利政府声明,除了与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交通相关的经济利益之外,法国不在埃塞俄比亚寻求其他方面的利益。”得到了法国人的外交保证,向来对埃塞俄比亚垂涎三尺却的墨索里尼简直欣喜若狂,于是自从1935年初开始意大利人就在磨刀霍霍,准备要对这个非洲大陆上唯一的独立国家动手了。

  意大利之所以急欲把埃塞俄比亚这个位于东非高原上的古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层面的原因。

  首先从经济层面说,埃塞俄比亚的自然禀赋可谓相当不错,它既拥有东非最丰富的的水资源以至于被称为“东非水塔”,又拥有超过1000万公顷的可耕地和广阔的牧场,牲畜存栏量居于非洲首位,地下还富藏着金、铂、铌、钽等类型的矿产资源,这对耕地面积和矿产资源都相对贫乏的意大利无疑有着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其次从政治层面说,意大利如果能占据埃塞俄比亚,就能沟通起意属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这两块孤立的领地,从而将意大利在东非的殖民地连成一片,大大提高意大利在非洲事务中的话语权。而且在墨索里尼看来,经济危机背景下如果能取得对外殖民扩张的胜利,也有利于提振民心士气,以巩固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威望。

  除了这些直接的经济政治利益考量外,意大利谋划进攻埃塞俄比亚其实还有个颇为难以启齿的理由,那就是他们曾经被埃塞俄比亚耻辱地击败过。当时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宣布从1894年起,埃塞俄比亚将不再履行当年和意大利签订的《乌西亚利条约》,于是意大利以此为借口先后派出超过17000人的军队进攻埃塞俄比亚。

  结果这场意大利本来以为能手到擒来的战争,结果却跌碎了所有欧洲国家的眼镜,意大利以死伤11000多人,被俘4000余人的惨败收场。最后意大利不仅承认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还被迫支付给埃塞俄比亚1000万里拉的战争赔款。至此意大利彻底沦为了整个欧洲的笑柄,毕竟当时欧洲国家被非洲国家打得这么惨还真是破天荒,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嘲笑意大利人是带着“满口的烂牙和极好的胃口”来到非洲。

  至此埃塞俄比亚就成了意大利人难解的心结,来自其他欧洲国家或官方或民间的嘲笑,多年来始终折磨着意大利人脆弱的自尊心。而对于始终把“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挂在嘴边的墨索里尼来说,埃塞俄比亚更像是一道必须跨过去的坎。正可谓埃塞俄比亚不扫,何以扫平天下?墨索里尼将埃塞俄比亚当作优先扩张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埃塞俄比亚能够在帝国主义的殖民狂潮中始终保持独立性,除了得益于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英法意的领地之间,列强们需要将它作为殖民利益缓冲带外,埃塞俄比亚本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没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孱弱。

  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从1867年开始的改革开启了埃塞俄比亚的近代化进程,不仅使得这个古老的国家境内开始出现银行、工厂、铁路和电报,而且还让埃塞俄比亚拥有了一支总数超过10万人的近代化军队。所以当年本身实力不强却轻敌大意的意大利啃上这块硬骨头,被当场崩掉几颗牙齿倒也并不让人惊奇。

  那次痛入骨髓的惨败也算让意大利人长了几分记性,至少这次墨索里尼就没敢让那些战斗力拉跨的殖民地部队贸然行事,而是比较耐心地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向埃塞俄比亚北边的意属厄立特里亚和南边的意属索马里集结兵力和运送物质,意图准备充分后再一举将埃塞俄比亚拿下以雪当年战败赔款的耻辱。

  埃塞俄比亚对于意大利人的增兵举动当然不是毫无察觉,再加上1934年底意大利军队就开始在边境制造一系列摩擦事件,即使是傻瓜也能看出意大利的不怀好意。埃塞俄比亚的现任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当然不是傻瓜,他一方面寄希望于在东非同样有大量殖民利益的英国能够制衡意大利,另一方面也在国际上四处求购新式武器,准备抵御意大利人可能的进攻。

  在上个位面的历史中,埃塞俄比亚曾经紧急从德国购买了一万多支98式步枪,六十多门火炮以及三架飞机。别看这些德制武器数量不是很多,在后来爆发的第二次意埃战争中可着实将杀气腾腾准备一举消灭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意大利人坑得不轻。虽然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意大利勉强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城镇,塞拉西一世也流亡到了海外。但神出鬼没的游击队依然如同梦魇般搅得意大利不得安生,在整个意埃战争中意大利前后损失竟然高达14万人。

  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上个位面意大利在二战中不是德国的盟友吗,德国为什么要卖埃塞俄比亚武器来坑害意大利呢?

  其实上个位面德意走近是1936年以后的事情,1935年意大利可是和法国更亲近的,意大利和法国签订的《法意罗马协定》就是一个明显针对德国的条约,里面明确规定两国应该共同保证奥地利的独立性,并且要求两国“在彼此公平的基础上拥有相对于德国的优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虽然不可能和意大利直接翻脸甚至同样默认意大利的行动,但通过对埃塞俄比亚出售武器来敲打一下意大利也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

  那么本位面德国又该如何处理埃塞俄比亚事件呢?

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陆均势

  早在1935年初法国和意大利签署《法意罗马协定》时,海伦娜就信心满满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判断:“法国越是在德国周边构筑包围网,德国在国际上受到的限制就越少。”而随后英国和德国在海军谈判上的顺利进展,似乎完全印证了海伦娜先前的判断。

  在海伦娜眼中,法国在二战前犯的最大战略性错误,并不是没有对德国保持足够的警惕,而是固执地将遏制德国崛起当成压倒一切的任务。这导致法国在外交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跟着德国的节拍起舞,既失去了大国应有的国际视野,也失去了战略上的灵活性。如果用一句后世更加耳熟能详的话来概括,就是法国缺乏足够的战略定力。

  这次法国通过牺牲埃塞尔比亚来换取与意大利共同对抗德国,就很难说是理性的选择。本来法国拉拢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以及罗马尼亚逐渐“小协约国”的行为已经引起了英国的高度警惕,此次《法意罗马协定》的签署更是将英国人的不安推向了新的高度。然而一心围堵德国的法国不仅没有意识到英国这个曾经的盟友与自己的离心,反而在1935年2月和苏联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准备重续一战中法俄同盟的旧缘,使得英国更加如坐针毡。

  要知道英国在外交上长期奉行所谓“大陆均势”政策,即联合欧洲大陆上相对弱势的国家打压相对强势的国家,防止欧洲大陆上出现独霸的超级强国。这样地处相对安全的大陆架离岛上的英国就能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从而成为欧洲大陆事务事实上的仲裁者。此前英国联合德意志诸邦和俄国群殴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联合法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克里米亚阻击俄国,以及上次世界大战中联合法国和俄国对付德国都是这种策略的具体应用。

  正是在这种战略思维的驱使下,上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陆军纸面实力世界最强,海军实力世界第四的法国,便成了英国暗中头号警惕的对象。而法国此后撇开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拉帮结派的活动,更是让英国回忆起了当年拿破仑帝国将大半个欧洲大陆纳为自己附庸的时代。这直接导致英国的外交政策取向,从主要防止德国的重新崛起,转变为遏制法国的势力扩张。直接表现就是英法在对德国的态度上始终难以协调一致。

  法国人始终没有想明白,不管是实力孱弱的东欧三国,还是三心二意的意大利,或者是还在埋头发展的苏联,都不可能对德国的行动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制约,希特勒真正忌惮的其实只有英法两国团结一致的行动。法国花费十几年时间,精心编织了一张看上去华丽无比,事实上却毫无用处的针对德国的包围网,为此甚至不惜在殖民利益上对意大利作出重大妥协,到头来收获的只是与英国这个最有分量的盟友渐行渐远。

  上个位面《法意罗马协定》签署后不久,英国内阁就在未征询总参谋部意见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结论:维持莱茵兰非军事区不是英国的重要利益。而1936年初德国重返莱茵兰的意图愈发显著时,法国外长借参加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葬礼的机会征求英国的意见,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只是满脸冷漠地表示:莱茵兰非军事区存在与否只是法国自己的事情,与英国完全没有关系,这直接导致法国在面对德国重返莱茵兰时陷入外交孤立。

  正是因为很清楚地看到了这层利害关系,所以在希特勒提出要像上个位面那样,通过私下里对埃塞俄比亚进行有限的军售,来敲打和法国不断走近的意大利时,海伦娜却在一边鼓动小胡子不必太束手束脚。海伦娜直接建议希特勒,不仅对埃塞俄比亚军售额度可以增加,而且如果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宣战,德国可以在国际上公开支持埃塞俄比亚,甚至可以直接派出军事顾问团支持埃塞俄比亚的反殖民斗争。

  “如果能将意大利拖在东非的泥潭中,对我们重返莱茵兰是非常有利的。”海伦娜信心满满地对希特勒说:“意大利已经向意属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集结了数十万兵力,短时间内是没有能力参与欧洲大陆的棋局了,这样我们只需要集中力量对付法国就行了。只要英国人没有站在法国那一边,法国人是绝对不敢单独和我们开战的。”

  “但是如果我们对埃塞俄比亚的支持导致意大利损失惨重,难倒不会将意大利彻底推到法国人那边去吗?”希特勒皱了皱眉头,不无担忧地问道。虽然收复莱茵兰这个冒险的选项让小胡子垂涎三尺,但是对于国际社会会有多大的反弹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现在德国的军事力量才刚刚开始恢复,是完全没有能力与协约国叫板的。

  “其实我倒是很希望意大利能站在法国人那边,元首阁下。”海伦娜笑着说道:“假如意大利和我们站在一起,那么英国在莱茵兰问题上与法国站在一起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假如意大利保持中立,那么英国在莱茵兰问题上和法国站在一起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但是如果意大利和法国站在一起,那么英国在莱茵兰问题上与法国站在一起的概率就是百分之零。”

  海伦娜接着说:“届时深陷在埃塞俄比亚战场的意大利在莱茵兰问题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而有发言权的英国不会支持法国对我们采取强硬措施,就算法国有300万陆军而我们到时候可能只有50万,但我们在边境上以多座防空塔为支撑点的防御体系正在成形,法国必须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单独和我们进行一场消耗战,上次世界大战中他们的人口损失比例可是远远超过我们的,他们民间的厌战情绪就是这种损失的直接反映。”

  “所以为了我们下步行动的自由,这次我们必须将意大利推到我们的对立面上。”海伦娜最后总结道:“元首阁下也不必担心意大利会成为我们长久的敌人。如果有一天法国的处境看上去不妙了,现在看上去与法国亲密无间的意大利会第一个跳起来捅法国人一刀,并且将这次背叛作为献给我们的投名状。”

  作者有话说:由于作者要结婚了,所以在这里向大家请个婚假,半个月后恢复更新。另外本书的241章由于未过审核被锁了,所以我将该章放到了书友群里,群号是881428980。

第二百四十五章 树立信心

  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意埃战争,海伦娜的意见其实非常明确:德国就是要通过反对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殖民扩张,让意大利出于被国际社会孤立的担忧而进一步向法国人靠拢;然而意大利与法国人走得越近,英国和法国这对同床异梦的盟友之间隐藏的裂痕就会越大。这对于法国人来说简直是个难以摆脱的魔咒,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同盟体系越是庞大,英国就越是要明里暗里地平衡法国的影响力,法国就越是难以阻止德国对凡尔赛体系的挑战。

  如果表述得再简洁些就是:法国身边的卫星国越多,法国在国际上的行动力就越差;德国周围的包围网越密,德国在国际上的的自由度就越大。这一结论表面上看无疑是明显违背直觉的,以至于同时代的大多数政客都身在庐山云雾中,难以做到理性的判断;但这一结论背后的逻辑链条本身并不复杂,以至于海伦娜只是稍加点拨,希特勒便明白了其中的玄机:“你是说意大利人即将在东非进行的军事冒险,将会成为我们日后重返莱茵兰地区的好机会?”

  “确实是我们千载难逢的机会。”海伦娜含笑点头道:“可怜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到现在都以为是自己占了最大的便宜。法国人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付出任何实际利益,只是通过牺牲远在天边的埃塞俄比亚,就将意大利这个颇具分量的国家哄骗上了船;而意大利更是觉得自己只是签了份约束性不强的协定,就得到了法国在东非放手行事的保证是笔很划算的买卖。不过我想要不了多久,法国和意大利就会惊奇地发现,德国才是《法意罗马协定》的最大受益者。”

  海伦娜肯定的回答显然让希特勒非常满意。上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规定:莱茵河西岸及东岸50千米地区禁止德国驻扎军队、保有军事装备和设施,也不允许进行军事演习,这就是所谓“莱茵非军事区”的由来。“莱茵非军事区”的存在使得德国无法对莱茵河流域的领土行使完整的主权,一直被很多德国人视为奇耻大辱。

  今年初成功通过公民投票收回萨尔区后,希特勒在国内获得了崇高的声望,同时也坚定了希特勒重新对莱茵非军事区驻军的念头。不过希特勒的很多幕僚以及国防军的部分将领并不支持他的想法,因为刚刚开始扩充的德军还没有与协约国军队抗衡的能力,在他们看来希特勒重返莱茵兰地区的想法太过冒险了,如果遭到协约国的强烈反应将会导致难以收拾的后果。

  这些反对的声音让希特勒陷入了犹豫,毕竟对于这件事他自己心里也是没底的。然而就在此时海伦娜站了出来,她不仅坚定地表示支持希特勒重返莱茵兰的计划,而且还指出了德国在这件事上可以利用的着力点,这仿佛给迷惘中的希特勒送上了指南针、注射了强心剂,让希特勒在重返莱茵兰的问题上重新树立了信心。同时也让希特勒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态度从开始的漫不经心转向了积极利用。

  “帮助埃塞俄比亚抵抗意大利,能带给德国的还不仅是重返莱茵兰的助力,其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同样是非常可观的。”海伦娜继续说道:“埃塞俄比亚并不是非洲很多地区那样的原始部落国家,相反埃塞俄比亚在1892年进行了税收改革,1893年开始发行法定货币,1905年开始建立现代银行,经过这些改革的埃塞俄比亚是有一定的财力购买先进武器的。”

  “而且埃塞俄比亚国内的黄金储量相当丰富,虽然由于开采技术原始导致产量有限,埃塞俄比亚人长期以来都靠在溪流中裸露的岩石上捡拾黄金,不过埃塞俄比亚王室手中多年积累下来的存量黄金不少,所以埃塞俄比亚的国际支付能力还是有保证的,甚至可能比刚刚经历白银外流的中国的光头政权更加可靠。况且相比单纯出售武器获得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埃塞俄比亚在国际政治新范式中获得独有的生态位。”海伦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