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类星体
国家给劳动者提供基本的住房条件作为他们自身体力恢复以及与配偶繁育后代的场所,国家给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条件以抵御疾病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损耗,国家给劳动者提供基本的教育条件让他们的劳动技能可以应对更复杂的劳动,国家给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养老条件让他们在年富力强时能更加安心地工作等等,在海伦娜眼中其实都是国家直接参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根本目的都是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效率,所有社会保障措施的制定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着眼点。虽然海伦娜的论调听起来既冷酷又不近人情,但是她的这套认知其实比西方福利主义经济学者那套温情脉脉的理论更接近事情的本质,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更能契合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第三百四十二章 寻找症结
海伦娜当然不是到现在才想起来要搞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营建和中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但那时无论是海伦娜还是希特勒都主要将这些保障工程作为政府反危机措施的一部分。比如当时营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目的是吸纳失业人群和增加市场需求,而院校扩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暂缓新增劳动力流入就业市场。
这就导致此前的社会保障工程普遍具有浓厚的应急色彩,优先启动的也都是那些能够立刻看见经济成效的社会保障项目,但随着这些年德国经济成功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并进入增长快车道,也是时候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深度整理,将原本经济危机期间的应急型社会保障体系转化更具长效性和系统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了。
既然本位面德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来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效率,就不能简单地将社会保障措施的制定建立在撒钱和分蛋糕的层面,为此海伦娜还仔细研究过战后东西方阵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历程,这不仅是为借鉴这两者各自的成功经验,更是为吸取这两者的失败教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她在本位面的改革坐标。
历史位面中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作为其中央指令型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苏联社会保障体系的弊病基本上也就是苏联计划经济体系的弊病。我们知道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苏共的最高领导层的全覆盖,但是在苏联式的中央指令型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公民所能获得的社会保障资源的多寡是和他在整个系统中的编制密切挂钩的,而这种刚性挂钩又会带来两个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苏联有限的社会资源被部门和企业条块分割导致横向流动性很差,结果大量的社会保障资源事实上被禁锢在孤立的部门和企业内部。而这不但降低了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导致苏联的国有企业经济负担沉重。这点老辈的共和国工人应该是有所体会的,当时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需要为员工们提供从衣食住行到教育疗养的全套社会保障,在这种制度下的每家大型企业宛如独立的小社会,但是每个这样的小社会中的社会保障资源又很难流通共享,原本劳力再生产社会化的重要动因就是追求规模效应,但苏联被条块分割的社会保障资源恰恰是不可能带来规模效应的,这样苏联的社会保障效率怎能不低下,企业的经济负担又怎能不沉重呢?
其次是苏联的中央指令型计划经济体制给了官僚阶级从社会保障体系中获利的空间,因为苏联经济计划的制定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官僚阶级的意志,而官僚阶级自身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本身就是苏联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这就导致负责制定苏联经济计划的官员从其所在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必然倾向于将更多的社会保障资源切分给官僚而非普通劳动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斯大林时期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官僚们从社会保障的大蛋糕中切走越来越多的份额。最后结果就是苏联的高级官僚们有豪华的别墅和汽车,有充斥着各种高档消费品的特供商店,而大多数普通的苏联劳动者却无缘享受这些。
例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局委员利塔乔夫本来是名廉洁自律的苏共党员,当他去莫斯科赴任时国家照例给他分配了豪华的别墅和私人汽车,但是利塔乔夫对勃列日涅夫提出自己并不需要这些东西,结果勃列日涅夫竟然斥责他说:“你这同志怎么能搞特殊化呢?”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的悬殊到了这种份上,苏联的官僚集团和普通劳动者间的隔阂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社会保障资源的分配问题也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诱因。毕竟相比西方国家的资本家们剥削劳动者时手段的相对隐蔽性,像苏联官僚集团这样近乎公开地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牟利的行为,无疑是更容易招致普通民众怨恨的存在。
苏联的社会保障体制确实被历史证明有很大弊端,而苏联解体后华夏从官方到民间的很多学者都对苏联的那套体制弃如敝履,转而对西方国家战后推行的“福利国家”体制赞誉有加,然而海伦娜是不能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的,毕竟我们并不能直接用苏联社会保障体制的弊病推导出西方社会保障体制的完美,而在海伦娜穿越前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也正在逐步暴露,并且也在华夏引起了从学界到民间的反思。不过海伦娜同时发现很多网友对西方社会保障体系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寅吃卯粮和养懒汉等表观的层面,她认为只看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和苏联社会保障体系的弊端远远其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一样,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症结也必然是深深镶嵌在其整个经济体系的内在逻辑中的。
第三百四十三章 寄生积累
前面我们说到苏联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弊端是资源在部门和企业间被严重条块分割,而且因为负责制定经济计划的官僚们掌握着分配社会保障资源的巨大权力,他们必然会在给本集团牟利的动机的驱使下,将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资源向官僚阶级而非普通劳动者倾斜。但是在海伦娜看来那些享受着别墅豪车和特供商店的苏联官僚甚至算不上很高明的窃贼,至少苏联民众对本国官僚集团的腐化和堕落可以说是心知肚明的,那些堪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联笑话就是很好的证明。相比总能将自己树立成民众群嘲的靶标的苏联官僚集团,西方国家的资本大佬们显然拥有更高的段位,他们侵蚀社会保障资源的方法要比苏联隐蔽得多。
随着战后金融资本在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所有能带来现金流的东西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卷进了资产证券化的浪潮,而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基础的住房、医疗和教育等资源也在此过程中被深度证券化。原本这些社会资源只是通过比较简单的信贷工具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而当金融资本将这些信贷工具进行分类打包后,就摇身变成了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产品,这些投资产品经过不断地再打包和在加工,最后在西方国家催生出规模庞大的金融衍生市场,而无度膨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又会反过来扭曲房产市场、医疗市场和教育市场,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过程称为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过程。
前面我们说到过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国家直接参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促进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以提高劳动力的再生产效率。我们都知道价格合理且供给稳定的住房市场、医疗市场和教育市场对劳动力的再生产具的基础性的意义,毕竟这些都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资源。然而不幸的是所有的金融资本天生就具有无限膨胀的趋势,这意味着金融资本必须要寻求建立整套的寄生性积累机制来维持自身的膨胀需求,金融资本的这种寄生性的积累需求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恰恰是完全相悖的。劳动力再生产需要降低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资源的成本,而金融资本需要从这里榨取更多的现金流来维持自身的膨胀,劳动力再生产需要市场提供稳定的预期,而过度证券化的市场本身就意味着高度的不稳定性。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无法应对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问题的。毕竟对西方国家的政府来说维持住眼面前的资产价格才是压倒一切的使命。金融危机后美国宁可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房地美和房利美这两家私营住宅贷款抵押公司,也不愿意用这笔钱来接济在危机中因为无法偿还房贷而无家可归的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在住房、医疗和教育市场本身都已经被金融资本侵蚀殆尽而金融资本的需求又和劳动力再生产需求相悖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必然无法实现其支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目标,只能优先维持眼前的资产价格。虽然从长远看劳动力再生产的萎缩最终必然会导致资产价格失去支撑,但是金融资本从来不会考虑那么远的未来。
海伦娜始终认为相比后世吃瓜网友们谈到西方社会时喜欢说的鼓励懒汉、寅吃卯粮、外来人员瓜分福利之类的技术问题,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才是对西方社会保障体系最致命的威胁,因为前者还有可能通过具体政策的调整来缓解或者规避,但是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对西方国家来说几乎是制度性的癌症,这就意味着西方国家不可能在不改变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切除它。西方国家的金融资本通过极其隐蔽的手段向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在内的全社会征收“贡赋”,以空前的速度壮大了自身,但这样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被破坏。这在劳动力的数量上表现为西方国家的生育率甚至无法维持在正常更替水平,而在劳动力的质量上则体现为西方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逐渐停滞,在资产证券化程度最深的美国,这点体现的尤其明显。
第三百四十四章 不可完成
寄生性金融资本破坏社会保障体系的典型案例是美国的医疗体系,在海伦娜穿越前美国用于医疗的费用已经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也就是说仅是医疗支出这项就要吞掉美国每年新增国民财富的近两成,但是如此高强度的医疗支出却并没有给美国人带来相应的健康,美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不但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相比南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自己低得多的墨西哥也没有明显的优势,其医疗支出的利用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很多人将美国医疗价格的昂贵归结为美国医疗从业者的高收入和医药公司的高利润,但是需要指出的上医疗从业者收入高和医药公司利润丰厚并不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将美国医疗支出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推脱给医疗从业者和医药公司是没有说服力的。在海伦娜看来美国医疗价格畸形的症结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因为真正主导整个美国医疗市场的既不是医院也不是医药公司,而是以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为枢纽的那票金融机构。
按照正常的市场逻辑医疗保险公司应该站在患者这边帮着减少医疗费用,因为更低廉的医疗费用对保险公司来说就意味着更少的赔付金。但是医疗保险公司里那些最聪明的金融头脑们很快就找到了该系统的漏洞,那就是与其劳心费力地和医院商议减少医疗费用以降低赔付金,还不如将这些成本更多地转嫁给患者,问题是患者虽然弱势但毕竟不是傻瓜,如果你的赔付比例太低还有谁会购买你的保险呢?于是为让患者们心甘情愿地付出更多,美国的大型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和医院以及医药企业串通制造虚假的医疗费用基数。
其中的具体运作机理大致是这样的:我们假设某种疾病的患者实际诊疗费用是50美元,而医疗保险公司给出的赔付率是80%,此时患者只需要承担10美元的诊疗费,剩下的40美元都应该由保险公司赔付。但保险公司通过和医院以及医药公司商议,直接将给患者开出200美元的账单,这样按照账单数据患者就应该付出40美元,保险公司则应该赔付160美元。医疗保险公司当然是不可能实际支付那160美元的,因为这张价值高达200美元的账单只是拿给患者看的,保险公司和医院商定的实际账单还是此前的50美元,保险公司实际只需要向医院支付10美元。
在上面的例子里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伙同医院和医药公司制造虚假的费用基数,原本该赔付患者八成医疗费用的保险公司实际只赔付了两成,而本来只应该承担两成医疗费用的患者实际却承担了八成。就这样患者还要对医疗保险公司千恩万谢感激涕零,因为如果患者没有购买医疗保险的话,他们是真的要按照那张虚假账单上所写的200美元全额支付的。
这种虚造医疗费用基数的手段不仅让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们大发其财,还造成美国的医疗市场持续地虚假膨胀,在原历史位面中的2018年,美国五家最大的医疗保险巨头的总营业收入竟然达到了接近8000亿美元的规模,就连专门承接这些巨头外包的药品管理业务的快捷药方公司也拥有上千亿美元的营收。而相比这些从事金融和服务外包的幕后大佬,强生和辉瑞这两家经常被骂上热搜的美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同年营业收入只有816亿美元和557亿美元而已。海伦娜可以说在自己穿越前,美国的医疗行业早已经成了华尔街金融资本的殖民地,在每年需要给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缴纳巨额贡赋的情况下,美国的医疗费用奇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美国前统领奥观海大约是意识到医疗费用的继续膨胀会让美国破产,所以他在制定医疗改革方案是曾试图成立国营医疗保险公司来和私营医疗保险公司竞争,然而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显然触动了金融巨头们的蛋糕,利益集团迅速集结起力量对奥观海展开声势浩大的舆论围剿,甚至出现支持奥观海医改的议员办公室遭到枪击的恶劣事件。结果曾经誓言改革医疗制度的奥观海最终被迫全面妥协,在修改版的改革方案中阉割了所有对私人医疗保险公司不利的条款,而成立国营医保公司的建议自然也被束之高阁。
最终奥观海的医疗改革不但没能阻止医疗费用的膨胀,反而使得美国中产阶级负担的医疗保险费用更加沉重,因为奥观海在没法逼迫金融集团让利的情况下将医保费用强制平均化,就意味着让相对富裕的英裔和德裔的中产阶级多拿钱为更加弱势的无医保群体埋单。结果就是奥观海的医保改革不但没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意外点燃了日耳曼裔白人长期积压的民粹主义情绪,进而将美国社会引向更大规模的族群撕裂中。当然华尔街的金融集团依然是这次医改的最大赢家,反正社会撕裂导致的族群内斗是不会耽误他们向全社会继续征收贡赋的,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在奥观海医改后的业绩继续全线飘红。
事实上美国寄生性金融资本盘踞的殖民地又何止医疗领域呢?美国的住房、教育甚至养老等所有你能想得到的地方都有类似医疗保险公司的兀鹫在盘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任何改革都是无效的,因为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就像是不断增殖的癌细胞,美国政府搞的所有社会保障体系,无非就是用主要从中等收入群体那里征收来的税款进行住房、医疗、教育等资源的再分配,但是在不能阻止金融资本寄生吸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无论如何进行资源再分配,最后都会化为金融资本膨胀的养料,而阻断金融资本寄生性积累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可以说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百四十五章 自治管理
通过总结原历史位面中以酥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时的成败得失,海伦娜对如何建设本位面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回答也开始在她的脑海中变得逐渐清晰起来。考虑到建立完整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海伦娜当然没有能力算无遗策地关照到这项工程的每个细节,但是她可以提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性原则和框架性建议,而海伦娜提出的这些理念往往比那些具体的实施条款更有价值。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那位以铁血政策著称的宰相俾斯麦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早在1883年到1889年间就通过颁布实施《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这三部社会保障领域的专项法令,在国际范围内率先确立起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而俾斯麦创立的这套制度也是日后被世界各国采用最广泛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
在改革中向来追求稳健的海伦娜自然不会选择彻底推翻当年俾斯麦的改革成果,毕竟直到海伦娜穿越前俾斯麦创建的社会保障模式依然能够禁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是海伦娜根据她从原历史位面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在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提高劳动力再生产效率的目标指引下,对这套体系里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大规模的革新,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资源整合是海伦娜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雇员、雇主和政府共济互助的社会保险制度,这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第二部分是以共决权为原则的劳资合作制度,主要用来协调劳资间的合作关系。但现在对政府来说最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在这套制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仅仅局限在给大家排排坐,吃果果显然是无法达到及格标准的。”海伦娜曾经对希特勒这样说过。
其实在海伦娜看来政府本身并不应该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资金来源,因为那样只会给政府带来臃肿的行政机构和沉重的财政负担,毕竟政府要花钱从事前的行政审批到事后的监督反馈都需要消耗海量的行政资源。但是政府想要让某个国民经济部门获得资源,可不是只有直接投入财政资金这条路,我们永远不要忘了政府本身就是市场规则的主要制定者。政府用这个身份引导社会资源分配远比自己直接投钱高效。
所以海伦娜认为除对缺乏劳动能力者的社会救济、对特殊贡献者的社会优抚以及必要时帮助平衡社会保险账户确实需要政府直接进行财政注资外,其他大多数时候政府都应当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上。也就是说政府负责帮助社会保障系统吸纳社会资源并制定公平规则框架,但是政府并不不直接参与社会保险事务的日常管理,而是将这些日常事务交给劳资自治的非盈利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
这些非盈利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原则上按照行业设置,它的理事会是由参保人员通过社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依靠在保费收入中按照比例提取少量费用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行。而这种法律地位、人事任免以及财务来源上的独立地位,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处理保险事务时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它们甚至可以在法律框架内制定具体事务操作的章程,而政府主管部门只对这些自治机构保留法律监督权。
但是社会保险机构的高度自治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充当甩手掌柜,因为社会保障需要牵涉到的社会资源很多,单独的社会保险机构内部是无法协调这些资源的。比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足够的劳动力和建材,而这些资源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协调。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牵线搭桥帮助失业保障部门和住房保障部门直接对接,这头需要以工代赈的失业人员恰好可以作为那头保障住房建设的劳动力。
第三百四十六章 部分积累
海伦娜在政府统筹监管和协调下建设自治型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议并非心血来潮,实际上原历史位面中德国二战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的也是这条道路,这是因为社会自治管理在德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传统,早在魏玛德国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社会保险自治组织,而且战后数十年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种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在原历史位面中国社党曾经一度宣布废除社会保障自治管理,转而建立类似酥联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国社党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政府部门过度干预社会保障体系的微观运行,不但导致与社会保障管理相关的官僚系统急剧膨胀,而且还带来了难以根除的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
所以综合原历史位面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海伦娜认为在宏观上加强政府的统筹和监督职能,在微观上鼓励社会自治机构的自我管理才是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除完善社会保险管理机制外,海伦娜对本位面德国社会保障体系最重要的影响,是将养老保险的资金平衡方式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改成了部分积累制。
这里所说的养老保险资金的现收现付制,就是用在职者缴纳的保费支付退休者的养老金,这种资金平衡方法虽然管理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养老资金都是即征即用而基本没有积累,所以对养老金的现期收入的依赖度很高,如果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养老金征收困难,或者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养老金征收基数萎缩,这种资金平衡方式就会立刻面临困境。
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如果出现资金平衡危机解决的手段非常有限:或者提高在职者需要缴纳的保险费率,或者推迟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要不然就得靠国家财政填补养老金缺口,而不管采用哪种手段都会都会带来巨大的问题。提高养老保费缴纳比率会降低年轻人的工作意愿,因为在现收现付制下你年轻时多缴退休后未必多得;推迟养老金领取年龄不但会严重损害临近退休者的经济利益,还会阻碍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新陈代谢节奏,至于靠国家财政填补养老金缺口,更是会让国家背负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海伦娜穿越前这些矛盾在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的国家里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主要原因当然是金融危机后经济的长期低迷以及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虽然现在德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而且暂时没有老龄化的威胁,但是海伦娜却清楚地知道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德国很可能会损失数百万青壮年人口,如果依然采用现收现付的方法平衡养老金,战争结束后有极大可能会因为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而出现巨大的养老金窟窿,所以无论是为应对近期的战争伤亡,还是为应对远期的经济波动和人口老龄化,改革养老金的筹集方式都是势在必行的。
和现收现付制相对应的养老金筹集方式是完全积累制,这种原历史位面战后才在部分国家发展起来养老金筹集方式又被称为基金制。在这种养老金筹集模式下,每个劳动者都在自己的工作周期内向国家管理的养老基金缴款,而他的基金账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息增值,待退休后其基金账户中的本息就变成了他的养老金收入。总之养老金完全积累制是种每个劳动者年轻时建立储蓄给退休后的自己用的资金筹集模式。
这种资金筹集方式的好处首先是可以在基金账户里形成大量的国民储蓄,而较高的储蓄不但可以增进投资,还能对经济短期波动和人口结构变化形成较强的抵御力。其次是每个人工作周期内缴费的多少直接和退休后能领得的养老金数量挂钩,相比年轻人缴费给退休者用的现收现付制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缴费积极性。当然完全积累制积累制的养老资金运营方式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国家必须保证养老基金的长期收益率能跑赢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否则就会导致国民养老基金账户事实缩水,再有就是模式虽然可以调节每个劳动者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分配,但是不能调节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也就是说它起不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海伦娜的建议就是将这两种筹资方法结合起来。即将每个劳动者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分为基础养老金和超额养老金两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为强制缴纳,采用现收现付的资金管理方式,其目的是保证退休人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超额养老金则是自愿缴纳、在国家规定的上限内可以多缴多得,这部分养老资金采用完全积累制的管理方式,由国家管理的基金账户提供原则上高于或等于央行长期存款利率的增殖速率。按照海伦娜对希特勒陈述时的说法,这种多缴多得的超额养老金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德国年轻人躺平。
海伦娜提出的这种养老资金的管理方式在后世其实被称为部分积累制,是种兼顾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养老资金管理方式,事实上在海伦娜穿越前华夏的养老金管理体制也正在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只是该过程因为历史欠账的问题而推进得比较缓慢。好在这些问题在此时德国都不存在,毕竟早在二战前德国的城市化就已接近70%,是当时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而且此时德国全民养老保险已经搞了半个世纪,完全有条件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完成养老资金筹集方式的转型。
第三百四十七章 喷火出世
相比普遍拥有深厚专业背景乃至博士头衔的德国航空设计师群体,英国超级马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雷金纳德·米切尔在该领域绝对是非常特别的存在,这位名垂世界航空设计史册的伟大航空设计师甚至都没能完成中学学业,就因为家境困难而走进工厂当了名学徒。虽然仅仅完成份内的活计就已经相当辛苦,但是米切尔硬是靠着夜校和自学点亮航空器设计的技能树,随后他被超级马林公司聘用并被提拔为总工程师,这年米切尔只有二十四岁。
初进航空设计殿堂的米切尔很快展现出惊艳的才能,那时英国的超级马林公司正在和意大利的马基航空公司围绕“施耐德杯”水上飞机竞速赛的王座展开激烈的争夺,而米切尔的作品最终凭借完美的三连冠帮助超级马林公司锁定了这场竞赛的胜局。但是这些荣耀显然还不是米切尔事业的最高峰,因为在随后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竞标中,他拿出的新颖设计方案再次使所有竞争对手黯然失色,超级马林的母公司维克斯公司也由此获得了英国政府的研发拨款。
维克斯公司的董事会主席罗伯特·麦克里恩得意洋洋第将这款战斗机命名为“喷火”,虽然米切尔本人非常反感这个在英国俚语中兼有“泼妇”含义的名称,他甚至对朋友吐槽这个名字简直是傻瓜透顶,但是米切尔的吐槽并不能改变公司老板对这个名字的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对战机命名的抗议最终都被宣布无效。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米切尔被迫暂时忘记命名的不愉快,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到这款新战机的设计上来。
然而本位面英国的超级马林公司在研制“喷火”战斗机时需要面对的情况和原历史相比有很大不同,因为自德国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将他们研制的BF-108系列推向市场后,英国航空界也不可避免地感到了这款明星产品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随着英国佬通过外贸市场逐渐了解到该型战机的详细性能,BF-108带来的竞争压力更是有与日俱增的趋势,这也让全权负责“喷火”战斗机设计工作的米切尔感到肩头的责任愈发沉重。
尤其是意埃战争结束之后德国佬在国际市场上趁势推销的改进款BF-108A2战斗机,更是以两挺7.92毫米鼻部机枪加两挺13.25毫米翼根机枪的强大火力和每小时556千米的平飞速度重新确立了新时代先进战斗机的标杆,也就是说对受命为皇家空军研制新型战斗机超级马林公司来说,如果他们的产品不能在性能上全面压制对岸的BF-108系列,那么公司设计团队所有的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毕竟就连傻瓜都知道德国设计师是不会永远满足于BF-108A2的。
面对德国佬的竞品战机展示出的远远超出预期的性能,超级马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米切尔力排众议,果断决定暂时停止本位面“喷火”战斗机首架原型机的制造,转而对该战机的设计细节进行全面的修改优化。虽然这个艰难的决定可能导致战机的首飞时间被延迟好几个月,但是米切尔确实有他必须这样做的理由:他们的初始设计虽然也能在飞行性能上压倒德国佬的BF-108A2战斗机,但是从战机首飞到交付部队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而在这个航空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两年时间就意味着对手可以轻松拿出更优秀的作品,想要让战机在两年后进入部队服役时依然具备性能优势,就必须在设计阶段就和对手拉开足够的性能差距。
然而就在米切尔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同原历史位面一样被确诊罹患了直肠癌,但是米切尔丝毫没有停下设计工作的意思,他不仅断然拒绝了医生辞职休养的建议,反而更加争分夺秒地沉浸在挂满图纸的工作室里,因为他知道手中的“喷火”战斗机很可能是自己设计生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了,所以他绝不能容忍这件作品有任何的不完美之处,当然这里的“完美”可能需要排除他总是吐槽但无法改变的“喷火”战斗机这个该死的名称。
当本位面的时间轴推进1936年7月9日,超级马林公司研制的“喷火”战斗机首架原型机终于迎来了它的首次试飞,这比原历史位面“喷火”战斗机的首飞时间晚了四个多月,但是这推迟的四个多月时间显然并没有被浪费掉,如果海伦娜在现场的话肯定能立刻发现这架“喷火”原型机和原历史位面中“喷火”原型机在外观上的区别,当然现实是海伦娜是不可能看到这些的,就像英国佬至今也不了解本位面德国正在研制的BF-109战斗机的性能那样。
当负责“喷火”战斗机首飞任务的试飞员马特·萨默斯来到机场边缘时,设计总师米切尔早已经等待在那里了,他看上去比起去年刚刚接手项目时清瘦了许多,但是精神状态却是出人意料地良好,以至于所有不知道内情的人都很难相信这名设计师竟是位罹患绝症的病人。萨默斯和米切尔握了握手然后微笑笑着问道:“总师你估计她能飞多快?”
“当飞行高度5700米时,你可以达到375英里的最高时速。”米切尔的回答非常简短干脆,这换算成公制计量单位大约相当于每小时603.5千米的速度。
“你说的可是认真的吗?连数字都能给得这么精确?”试飞员萨默斯有些不敢相信地问道。
“排除高空风速影响,时速的上下误差不会超过3英里”米切尔严肃地回答道。话说原历史位面中米切尔曾经计算出的“喷火”原型机的最大平飞速度是每小时563千米,而试飞员最终得到的实测时速为每小时561千米,两者差距只有每小时两公里,这说明米切尔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计算功力都是相当深厚的。
作者有话说:比原历史位面更强的“喷火”要来啦。
第三百四十八章 不要改动
虽然超级马林公司的首席试飞员马特·萨默斯不是首次目睹“喷火”战斗机的真容,但是当他再次看到停放在机场中的那架刷成雪白色的原型机时,驾驶过无数飞机的萨默斯依然会被眼前这架航空工业杰作散发出来的优雅气质深深吸引:完全按照流线型设计的机身,理论诱导阻力最低的椭圆形机翼、垂尾和平尾交相辉映,共同将曲线美学演绎到了极致,萨默斯甚至有些怀疑米切尔率领的设计团队是不是暗中窃取了英国未来设计师们的审美储备。
原历史位面中的“喷火”原型机在首飞时,其机身设计明显还带有很多因陋就简的痕迹,这些瑕疵原本要等到这型战机正式服役后才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本位面中超级马林公司拥有更充裕的经费和时间,这使得本位面中的“喷火”在原型机设计阶段就就能够修正大部分问题,所以现在摆在试飞员面前的显然是架完成度比原历史位面更高的作品。
虽然因为负责提供发动机的劳斯莱斯公司的研制进度问题,本位面的“喷火”原型机在首飞时能拿到的依然是仅装备单级单速机械增压器的“梅林”发动机早期版本,而且该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也只有和原历史位面相近的1030马力,但是米切尔率领的团队经过数个月的奋战,硬是将该机型的设计最大平飞速度从每小时563千米提高到每小时605千米,如此耀眼的成就主要源于新设计对发动机功率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气动优化带来的阻力降低。
超级马林公司的最终设计方案相比原设计方案的修改进,首先就是将原来那副看着就穷酸的定距双叶木制螺旋桨,改成哈维兰公司设计的双桨矩三叶金属螺旋桨。因为原本的两叶螺旋桨即使在最高转速时,依然不能充分吸收发动机功率,这就导致战机发动机在达到最高转速后明明还有剩余功率,但螺旋桨就是无法将这些剩余功率兑现成实际拉力,而且原本固定桨矩的设计是不能改变叶片迎角的,这会导致起飞和巡航的工况需要难以兼顾。
现在哈维兰公司提供的新螺旋桨的叶数量从两片增加到三片,这样就可以完全吸收掉发动机的设计功率。而且新螺旋桨的叶片迎角也提供了两个可供飞行员选择的档位,起飞时用高转速配合较小的桨叶角,巡航时则采用低转速配合较大的桨叶角。这些措施都是为使“喷火”的螺旋桨可以更好地利用发动机的功率,原历史位面中英国佬要到1938年后才做出这项改进,成功使得战机的时速提高到了591千米,而本位面他们的步伐显然要比原历史位面快得多。
在给飞机换用效率更高的新型螺旋桨的同时,英国这次也在引擎废气利用上动了脑筋,按照原本的设计方案,发动机废气应该通过机头两侧的六对排气孔向两侧直接排出,但是在新设计方案中排气方式被改成:每侧的六股废气流先两两汇流成三大股废气流,然后再通过三个向后方弯曲的喇叭状排气管向后排出。这种设计可以将部分废气膨胀的能量转化成推力,所以能够略微提高战机的速度。原本这项改进也应该在1938年以后的改进型号上被采用,但是海伦娜带来的蝴蝶效应使得本位面中“喷火”战斗机的这项改进也提前现身了。
改进螺旋桨和排气管都属于直接提高发动机功率利用效率的举措,但除此之外气动减阻也给本位面的“喷火”原型机性能的提升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比如原历史位面中的“喷火”原型机的后起落架采用的是小型固定式滑撬,在本位面中就被改成了能在飞行中收起的尾轮;再比如在原历史位面中相比采用全沉头铆钉的德国BF-109战机,英国“喷火”战机长期采用的半沉头铆钉在降低和空气摩擦阻力方面存在劣势,但是本位面中的米切尔在修改“喷火”的设计方案时,就坚持将采用全沉头铆钉作为重要的技术改进项目,因此“喷火”战机在原历史位面中的这个劣势就被米切尔消灭在了原型机阶段。
值得说明的是原历史位面中英国没给“喷火”改用全沉头铆钉,倒不是因为英国佬的航空制造工艺相比德国有多大差距,而是因为如果贸然改变整架战机的铆接工艺,很可能会在短期内给航空业的产能和品质控制带来消极影响,在激烈的战争期间为降低那点摩擦阻力而冒如此风险显然是任何决策者都难以接受的。但是本位面中的“喷火”战机很幸运地处于和平时期,而且很幸运地处在原型机阶段,所以设计者们为追求更加极致的性能而改变铆接工艺,是不会给这型襁褓中的战机增添多少生产工艺的切换成本的。
英国设计团队的这些大刀阔斧的设计改进,使本位面中的“喷火”原型机在发动机性能基本每变的情况设计时速提高了约40千米,而试飞员萨默斯在随后的试飞中也充分证明了米切尔计算的准确性,因为他在相应的高度确实刷出了每小时374英里(约合602千米)的最高速度,这和设计总师米切尔的计算惊人的吻合。当然这里只是原型机所能达到的速度,如果需要将原型机变成能用于部队作战的服役型号,最大平飞速度可能会因为设备增重等因素而略有缩减,但这并不影响本位面“喷火”的基础设计要比原历史位面更加优秀的事实。
萨默斯在试飞中不但验证了“喷火”的高速性,而且还验证了这款战机优秀的操控体验,在试飞员萨默斯眼中这架飞机是简直就是他的梦中情人,当他驾驶飞机平安降落并兴奋地跳出驾驶舱后,对前来迎接他的设计师们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别改动任何东西!”萨默斯的意思是这架飞机的飞行性能已经相当完美,以至于都没有太多需要改动的地方啦。
第三百四十九章 准备量产
英国皇家空军派出的观察员们对“喷火”原型机在首飞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性能非常满意,虽然首架原型机的首飞到量产型号的服役间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极度渴望获得先进装备的英国皇家空军还是迫不及待地和超级马林公司签署下超过三百架新型战机的采购合同。按照超级马林公司项目团队的预期,如果此后“喷火”战机研制进展能做到基本顺利的话,英国皇家空军将能在后年年底前获得该型战机的首批量产型号。
海伦娜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给本位面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对英国的航空界产生了影响,但是就算她知道也未必会对竞争者的进步而感到沮丧,这是因为海伦娜清楚地知道自己穿进的世界并不是某篇网络小说,她不能指望亲爹亲妈的作者会随时给对手套上万能的降智光环,因此海伦娜想要维持德国空军现有的技术优势,就绝对不能在装备研发方面有任何松懈。
话说自从去年年初试飞员赫曼·乌尔斯塔驾驶本位面中的BF-109原型机完成首飞后,鲁泽尔和梅塞施密特共同领导的设计团队就在对试飞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修正,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在这期间前后总共建造出十四架不同状态的原型机参与试验任务,原本还带着青涩气息的BF-109原型机在经历如此高密度的迭代改进后,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身为真正高效的战争兵器。随着该型战机技术状态的初步稳定,德国空军也做出从明年起正式装备BF-109战机的决定,所以现在巴伐利亚制造厂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该机的量产工作做准备。
首批量产型的BF-109机鼻和翼根处各装备两挺13.25毫米航空机枪,总共四挺13.25毫米航空机枪的火力相比原型机的四挺7.92毫米机枪有很大提升,而这主要是根据德国航空志愿队在意埃战争中获得的经验所进行的改进。德国航空志愿队装备的BF-108A2搭载有两挺7.92毫米机鼻机枪和两挺13.25毫米翼根机枪,其中的7.92毫米机枪虽然在面对意军的菲亚特CR.32这样的单发战机时表现尚可,但是在面对诸如卡普罗尼Ca.101这样的三发轰炸机时,德国7.92毫米机枪便明显遇到毁伤能力孱弱的尴尬。
曾经有架德国航空志愿队BF-108A2追击某架逃窜的意军卡普罗尼Ca.101轰炸机时,因为机载电控系统故障导致两挺13.25毫米翼根机枪无法射击,结果BF-108A2的用机鼻上的两挺7.92毫米机枪追着意机点射了一路,但是让德国飞行员抓狂的是直到7.92毫米机枪弹药全部用尽,那架带着满身弹孔的意大利轰炸机虽然被打得摇摇欲坠,但是最终还是跌跌撞撞地逃出了德国飞机的追杀范围,徒留那名德国飞行员在无线电台里破口大骂。
吸取教训的德国设计师最终决定将首批量产型BF-109的武器升级为四挺13.25毫米机枪,相比此前BF-108A2两挺7.92毫米加两挺13.25毫米机枪的组合,除火力强度有所提升外还有弹道相同的优点。其实海伦娜知道随着各国的新型飞机越来越抗揍,即使是现在四挺13.25毫米机枪的配置很快也会面临毁伤力不足的窘境,在她的心目中本位面BF-109战机今后更加理想的火力配置应该是两挺13.25毫米机枪加两门20毫米机炮的组合。但是考虑到现在德国性能理想的20毫米机炮尚未研制完成,而且四挺13.25毫米机枪的火力暂时还算够用,所以海伦娜也就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反正现在只要留着足够的安装空间,日后再升级机载武器也不算难事。
除武器系统的常规升级外,首批量产型BF-109的机翼前缘位置也向前移动了约30毫米,这项改进得量产型BF-109在气动焦点前移的同时机翼弦长略有增加,机翼面积因此从原型机的17.25平方米提高到17.5平方米,这就抵消了武器设备增加导致的重心前移和空重增加,剩下的变化就是诸如换装新式反射式瞄准镜、改善刹车系统可靠性这类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战机的实际战斗力很重要的改进项目。
然而因为加装的各种设备增加了空机重量,而且机翼面积的扩大也会带来阻力的增加,所以首批量产型BF-109的最大平飞速度相比原型机也有少许所下降:从每小时693.4千米降到了每小时680千米,但是即便是下降后的速度依然相当可观。
如果用本位面BF-109的首批量产型和原历史位面中最经典的BF-109F型相比较,在两者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均为1350马力的情况下,原历史位面中的BF-109F型最大平飞速度只能达到每小时627千米左右,而本位面中的BF-109首批量产型虽然体型和重量都稍有增大,但是最大平飞时速依然比原历史位面中的BF-109F型快了50多千米,这足以证明本位面的BF-109战机在提高发动机功率利用效率和降低气动阻力等方面的巨大成功。
第三百五十章 升级计划
鉴于德国空军采购的首批BF-109型战机相较其原型机在技术参数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这批初期量产型号很快就从德国军方那里获得了BF-109B型的正式编号,比较有意思的是BF-109B其实也是原历史位面德国空军获得的BF-109的首批量产型号,当然本位面中的BF-109B的性能可不是原历史位面中的同名型号能够相提并论的。
在海伦娜看来本位面中的BF-109B除四挺13.25毫米机枪的机载火力稍显贫弱外,其他各项性能指标都明显超越了原历史位面中德国的BF-109F系列以及英国的喷火-5系列。海伦娜甚至认为本位面中的BF-109B战机日后只需要将翼根处的两挺13.25毫米航空机枪换成威力更大的20毫米航空机炮,就完全有资格和原历史位面中英国的喷火-9系列战机相抗衡。
这里你的眼睛并没有欺骗你,就现在德国手中的BF-109B在加强武器配置后,就靠那台只需要使用87号航空汽油的迈巴赫HL-360型单级增压的发动机,就靠区区1.3千克每平方厘米的进气压力和只有1350马力的最大功率输出,就能和原历史位面中装备那台功率高达1720马力的两级两速增压的梅林-66发动机,使用100/150号高标航空汽油时能达到1.76千克每平方厘米进气压的英国喷火-9型把酒言欢,而且即使是历史位面的喷火-9型也只有在超过7000米的高度上,方能凭借高空特性更好的两级增压器和面积更大的机翼占据优势,如果只讨论中低空域的综合机动性能的话原历史位面中的喷火-9相比本位面的BF-109B甚至还要略微逊色些。
考虑到BF-109系列在德国空军未来装备的规划中属于廉价的消耗品,海伦娜早在该型战机研制之初就在反复琢磨如何用才能只最普通的87号航空汽油,怼死原历史位面中盟军装备的那票喝高标号燃油的末代活塞式战机。海伦娜制定的这个目标咋看起来仿佛是在说梦话,但是这些年来她通过稳扎稳打地推进德国航空技术进步,原本空中楼阁般的目标已经变得伸手可触,而且现在对未来BF-109系列战机的升级路径,海伦娜也在脑海中也有了清晰的规划。
鉴于本位面中的BF-109B当前的气动布局已经被设计得相当完善,海伦娜认为BF-109系列未来除需要根据任务目标进行相应的机载武器调整外,最核心的改进工作就应该是在无需提高对燃油品质需求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提高那台迈巴赫HL360型倒置V形12缸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要知道即使指定使用87号航空燃油的限制条件,目前迈巴赫HL360发动机每分钟2400转的转速以及每平方厘米1.3千克的进气压也远远未能发挥出该款引擎的全部性能潜力。根据迈巴赫公司提供的HL360型发动机性能提升路线图,本位面BF-109系列预期将会按照三步走的节奏来提升动力输出,而现在迈巴赫公司的工程师们依然在为完成计划中的首步改进努力奋斗着。
迈巴赫公司所提供的动力提升路线图中的第一步,总体思路是在基本保持发动机现有的结构框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潜力挖掘。具体点说就是继续使用87号航空汽油和带液力变矩器的单级机械增压器,但是将发动机最高转速从每分钟2400转略微提高到2500转,同时通过改进增压器离心叶轮稍稍提高机械增压器的空气流量和压缩比,在适应发动机转速增加的同时将进气压从现在的1.3千克每平方厘米提高到1.48千克每平方厘米,上述改进措施预计能让该发动机在体积和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起飞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从1350马力提高到1500马力。
换装这款改进型发动机后的BF-109战机预计能在6800米高度获得超过每小时700千米的最大平飞速度,届时BF-109的性能如果放会到原历史位面将能全面超越英国的喷火-9系列。事实上即使是诸如喷火-14或者P-51D这样的战争后期出现型号,如果在中低空域遇到换发后的BF-109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当然考虑到喷火-14或者P-51D战机所使用的二级增压器拥有比单级增压器更高的临界高度,也就是说它们的二级增压器能在更高的高度维持住最大进气压力,所以在7000米以上的高空还是能压制住本位面采用单级增压器的BF-109系列战机的。
既然知晓单级增压器的局限性,那么接下来的改进方向自然是弥补这方面的短板,所以迈巴赫公司接下来的重点改进目标就是给发动机换装二级增压器。话说历史位面中的BF-109战机就曾经长期使用单级机械增压,虽然给增压器采用液力变矩是非常棒的设计,它能让增压器的转速在设计范围内无极调节,但是单级增压器临界高度偏低的缺陷可不是液力变矩器所能弥补的。造成历史位面中BF-109战机长期使用单级增压器的原因,除缺乏中冷器对进气压的限制外,增压器安装空间局促也要背很大的锅,德国佬为在发动机中间安装他们最喜欢的中轴机炮,被迫将机械增压器布置在发动机侧面而非后面,因而极大限制了进行增压器的轴向尺寸,考虑到BF-109的机体内部空间本来就小得可怜,想要再布置一级增压器真的是有心无力。
好在历史位面中的这些问题在本位面都不存在,因为本位面中的BF-109采用的HL-360型发动机不但在设计之初就有中冷器,而且不需要考虑轴炮的安装空间,再加上本位面BF-109的机体空间也比历史位面稍大些,迈巴赫公司今后想要在单级增压器的基础上再串联一级同轴增压级还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虽然进气压力受制于燃油标号提高幅度不会特别明显,但新的增压级的引入可以将增压器的临界高度从不足7000米轻松提高到8000米以上从而极大改善战机的高空性能,这就是迈巴赫公司的三步走规划中第二步的主要内容。虽然这步改进对发动机进气压力的提高会相对有限,估计只能达到略微超过1.5千克每平方厘米的水准,但是迈巴赫公司还可以通过继续提高转速获得发动机功率提升,在这部计划中他们准备将发动机转速提高到每分钟2800转,这样大约能使发动机功率达到1750马力,此时的BF-109战机便真正有了和历史位面中的喷火-14或者P-51D战机直接叫板甚至战而胜之的底气。
至于迈巴赫公司发动机改进计划中的最后一张底牌,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依靠向发动机增压器内喷射甲醇和水的混合物,将燃油的抗爆震能力提高到相当于100号燃油的水准。这种措施能把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在短时间内提高到超过2.0千克每平方厘米,从而在限定时间内给HL-360型发动机提供超过2200马力的加力功率,这样即使对面能拿出媲美历史位面中喷火-24或者P-51H的使用100/150号燃油的末日活塞式战机,海伦娜依然有信心让本位面中的BF-109战机凭借廉价的87号航空汽油继续蹦跶。
海伦娜表示她不管对面能在活塞式战机领域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反正德国这边的的BF-109系列战机都必须坚持饮用经典款的87号航空汽油直到战争结束。
第三百五十一章 双发重战
随着海伦娜多年来为推动国内军事工业整合所做的努力逐渐取得实质性进展,原本资源离散程度较高的德国航空制造业最近也被卷入康采恩化的浪潮。德国国内的数家主要航空制造企业经过帝国航空技术部的牵线搭桥,通过相互缔结控制和利润转移合同以及股票交换等途径,最终在海伦娜的见证下组建了被称为“德国航空工业联合体”特大型康采恩集团。这也算是帮助德国航空制造业提前适应后世的发展潮流,要知道虽然目前世界航空制造业还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但是随着航空制造领域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度越来越高,航空制造很快就会变成极少数超级玩家的专属游戏,而海伦娜必须让德国的航空制造业提前适应这种即将到来的剧烈变化。
德国航空工业联合体的建立让其内部成员可以共享技术储备和生产设施,所以可以大幅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但是这种资源层面的共享并不意味着竞争环境的消失。因为德国航空工业联合体旗下的各加盟企业依然具备法律意层面的独立地位,所以虽然集团拥有根据需求调度研发资源的能量,但是那些加盟企业原有的航空设计部门并没有被解散,而是以航空工业联合体旗下的独立设计局的形式继续存在。而当国家有重大项目需要招标时,这些独立设计局就会拿出各自的设计草案以供国家选择,但是如果某家设计局提交的草案通过了国家招标,那么它就可以牵头其他设计局共同参与该项目研发,联合体会帮助它在整个集团内部协调科研资源。
这种机制使得每家设计局都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国家项目的角逐,因为如果某家设计局长期没有重量级项目可做,它在整个集团内部的话语权就会逐步降低,严重时甚至可能因失去整机设计能力而沦为给其他设计局跑腿的马仔,而这种情况是所有追求的设计师都不愿看到的局面。不幸的是现在的福克—沃尔夫设计局就处在这样的危机中,这家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曾经给协约国空军带来著名的“福克式灾难”的公司,自从德国空军重建以来除卖出些老掉牙的双翼初级教练机用于培养飞行学员外就没有沾到过半点荤腥了,这让作为设计局首席设计师的库尔特·谭克博士感到压力很大,毕竟连续的竞标失败让整个设计局都快要揭不开锅了。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林叶的恋爱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