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第58章

作者:类星体

  在原历史位面中的首次伦敦海军会议后不久,日本首相滨口雄幸就在东京火车站遭到军国主义狂徒的枪击,并且在数月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而本位面虽然1930年的首次伦敦海军会议被海伦娜蝴蝶掉了,但是因为此君执意要削减日本陆海军军费上亿日元,所以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刺客的毒手。其实海伦娜原本还希望如果本位面滨口雄幸首相没死的话能阻止关东军搞独走的,然而事实证明海伦娜还是太天真,即使没有1930年的首次伦敦海军会议,本位面主张裁军的滨口雄幸首相还是被军国主义狂徒给“天诛国贼”掉了,后面的东北事变也没能避免爆发。

  而东北事变爆发后的日本并没有停止玩火的节奏:接任滨口雄幸首相职位的若槻礼次郎在事变爆发的次日晋见天皇,提出在没有内阁决议同意任何军队不得擅自出动,然而性格软弱的若槻礼次郎并不能阻止关东军的独走,在意识到自己无法阻止事态扩大后只得黯然辞职。继任若槻礼次郎的是犬养毅首相,犬养毅也知道此时侵占华国的东北三省,必然导致日本和美国以及苏联的关系恶化,所以他提出先向中国归还东北三省,改为经济和文化渗透为主的控制手段。结果这位犬养毅首相也步滨口雄幸的后尘,在首相官邸被军国主义信徒刺杀了。

  连续数名对外态度相对温和的首相不但无法控制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膨胀,自己反而落得不是遇刺身死就是被迫辞职的下场,结果就是日本决策层中哪怕还有些相对理性的力量,此时也都明哲保身地选择了闭嘴。现在日本在殖民扩张的道路上已经彻底失控了,即使日本国内的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危险性,也没有人敢阻拦这头怪兽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里狂奔,否则自己恐怕就会先被踩成肉饼。

  比如今年的伦敦海军会议后,当英国和美国拒绝与日本平起平坐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两国驻日本的大使馆已经遭到过狂热分子的多轮冲击了。此时如果哪位政客敢提对英美妥协并以低于英美的比例签署军备控制条约,那除非这位老兄是真的是老寿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要知道此时距离226兵变爆发才刚刚过去几个月时间,东京街头的血腥味还没有完全散去呢。

  在那场流血事件中虽然代表日本军队中激进的少壮派势力的“皇道派”发动的政变被代表中高级官僚的“统制派”镇压了,但是这次事变不但消灭了日本自大正年间遗留下来的最后一点民主风气,还物理消灭掉了日本决策层中最后一批理智尚存的政治元老,并且让日本国内原本就极其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表面化起来。更讽刺的是“皇道派”最想建立的法西斯独裁体制,倒是随着他们被镇压而被加速建立起来。此时的日本就像是《生化危机》电影中感染病毒的丧尸,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识,除了对新鲜血肉的渴望外已经啥都不知道了。

  话说在历史位面中英国就直到1937年也没能将日本和意大利拉会到条约体系中来,这就给抢在1936年下半年设计完成新战列舰的英国造成了极其尴尬的局面:因为条约规定如果日本和意大利到1937年三月还没加群,那么战列舰的主炮口径限制就自动从356毫米放宽到406毫米,而吨位限制也要从35000吨放宽到45000吨。

  结果退群的日本1937年开工了装备460毫米巨炮的“大和级”超级战列舰;退群的意大利1938年开工了装备九门381毫米主炮的“维内托”级三号舰;留在群内的法国1936年12月开工了装备八门380毫米主炮的“黎塞留”级二号舰;同样留在群内的美国1937年开工了装备九门406毫米主炮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这样看了圈下来只有英国自己的新式战列舰严格遵守了主炮口径不超过356毫米的限制,缓慢衰落中的大英帝国费尽心机地用新签的《伦敦条约》限制其他国家的海军发展,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外交人员在各国间的纵横捭阖也绝对算得上是经典,而且最终也确实迫使美国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接受了自己的条件。但是如果看最终结果的话,英国的外交努力立刻就变成了滑稽剧场,因为该条约最终限制的只有英国自己,恰好印证了东方的“作茧自缚”这个成语。这对于大英帝国无疑是最令人心酸的结局,但是看在海伦娜眼里就只有幸灾乐祸的份了。

第三百三十三章 再建大舰

  其实在此次伦敦海军会议的各参会国当中,德国可能是最先做出日本必将脱离条约体系的预判的。但是这倒不完全是因为有海伦娜这个穿越者带来的先知优势,更重要的因素是德国情报部门早就从和日本的技术交流中解读出了蛛丝马迹。

  具体点说就是日本吴港海军造船工厂所辖的第三制钢厂刚刚花费1000多万美元,从德国秘密引进了台15000吨级的水压机以及三台70吨级的酸性平炉,而这座曾经建造过“扶桑号”和“长门号”战列舰的著名海军造船工厂此时舍得花费如此重金,大举采购这样重量级的钢铁生产设备,其背后的用心已经是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日本已经决定在这座工厂里制造比标准排水量四万吨级,装备八门410毫米主炮的“长门号”战列舰更加变态的玩意。

  既然德国已经事先知晓了日本将会建造比“长门级”更强大的远超条约规格战列舰,那么各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中所确定的,以日本回归条约为前提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不超过14英寸的限制自然是不可能实现了。当然即使德国已经提前知道了日本即将建造超级战列舰的图谋,也完全没有和英国佬分享这条情报的打算,反正德国自己肯定是不会傻乎乎地遵循条约中14英寸主炮口径的限制就是了。

  虽然海伦娜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中因为日本和意大利没有在伦敦海军会议约定的1937年3月前重返条约体系,导致此后世界海军的发展开始进入事实上的无条约时代,但是至少在现有的条约体系瓦解前德国海军还是需要保持低调的。所以在伦敦海军会议结束后不久,德国就通过外交渠道告知英国:德国将会在《英德海军协定》制定的框架内,陆续开工建造四艘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装备三座四联装330毫米主炮的新式战列舰,英国方面则对德国的这项计划表示了理解和尊重。

  在新的战列舰建造计划得到英国方面的肯定后,德国又趁热打铁地向英国方面提出:因为德国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对新建巡洋舰都不会有强烈的需求,能否按照自己的国防需求调整各舰种的吨位比例?而对德国的这项诉求英国方面也爽快地表示:只要德国海军不突破《英德海军协定》中总吨位不超过英国皇家海军35%的限制条款,就可以自行调整舰种结构,但是如果德国要新建战列舰必须事先征求英国的意见,德国方面则立刻就此事做出了许诺,并且对英国方面友善务实的态度表示了高度赞赏。

  英国佬此次之所以会对德国的新舰建造计划大开绿灯,固然是因为德国告知给英国的造舰计划完全在双方协定的框架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英国佬觉得德国的造舰计划非常符合自己的利益。首先是德国准备建造的新战列舰主炮口径依然是和刚刚下水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相同的13英寸级别,甚至都没有达到新条约中限制的14英寸口径,只不过主炮的数量从9门增加到了12门而已,也就是说未来英国所有战舰都能对德舰保有主炮口径的优势;其次是德国明确表示不准备建造更多的新巡洋舰,这在英国佬眼里就意味着德国海军在未来战略构想中,已经基本放弃了用巡洋舰破交的战术意图。

  以上这些无疑认知使得英国对德国海军的发展更加放心,毕竟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巡洋舰破交战术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依然一度让英国的海上运输线鸡飞狗跳,以至于英国至今对当年斯佩伯爵率领的巡洋舰队心有余悸。而现在德国不仅放弃了主炮口径更大的战列舰的建造,而且还放弃了上次战争中用巡洋舰队破交的战术,对实力日益捉襟见肘的皇家海军来说简直是意外到来的福音,可以说是极大缓解了皇家海军在全球的战略压力,以至于皇家海军中甚至有不明真相的人怀疑德国海军高层是不是已经被间谍部门渗透了。

  除此之外,德国海军这次主动向英国报告自己造舰计划的举动也让心高气傲的英国佬感到非常受用,再加上德国在此前的伦敦海军会议上对英国提案的支持态度,也让英国佬认为确实有必要顺水推舟地卖给德国这个人情,毕竟此次在伦敦海军会议上迫使美国全盘接受自己的提案的外交胜利,着实让英国这位正在衰落中的世界霸主找到了点看来这个世界还是由我大英帝国说了算的安慰感。

  德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上之所以持支持英国的态度,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获取英国的信任,从而让英国将自己视为制衡法意同盟的主要筹码,但是英国的积极回应也确实让德国海军可以在今明两年放心大胆地再开工几艘大型战舰了,不过海伦娜估计这可能也是德国海军在战争开始前开工的最后一批大型战舰了,因为如果按照正常的造舰周期,1938年及此后开工的大型战舰即使能够在战争期间建成,很可能也会因为入役时间过晚而很难在战争中发挥大的作用了,所以为了防止战争时期的资源浪费,这批战舰最晚也应该在明年上半年开工。

第三百三十四章 回归正统

  就在海峡对面的英国佬们还在心满意足地捣鼓着装备356毫米舰炮的新型战列舰时,德国这边也在紧锣密鼓地为建造比“沙恩霍斯特”级更强的战列舰做着准备工作。因为此时德国已经通过研判得出了伦敦海军会议所签定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对战列舰主炮356毫米的口径限制最终必然会因为日本的缺席而宣布作废的结论,所以此前德国告知英国自己会建造四艘装备330毫米主炮的新式战列舰,其实只是在国际海军条约体系走向瓦解前暂时用来麻痹英国神经的幌子而已,而现实中德国海军是绝不会按照如此孱弱的标准来打造自己的新玩具的。

  也就是说德国这次压根就没有让自己的新战列舰遵守条约限制的打算,因为就连国际海军条约体系本身都即将成为历史的记忆,德国又有什么必要让自己新建的战舰成为条约最后的牺牲品呢?所以这次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如果按照海伦娜的话说就是:德国设计师们终于可以在预算可承受范围内尽情挥洒自己的才能了,毕竟经过海伦娜过去十多年的指导和熏陶,本位面的德国舰船设计师们显然已经不是原历史位面中的那群思想僵化的老古板,所以如今海伦娜也就终于无需像过去那样事无巨细地过问战舰的每处设计细节,这倒是给海伦娜减轻了很多工作负担。

  新型战列舰的主武器选型其实没有多少需要争议的地方,全舰共九门50倍径420毫米主炮被分别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炮塔的布置方式也是这个时代最正常不过的前二后一式。给新战列舰选择50倍径420毫米规格的主炮也是不难以理解,因为该型火炮就是预备给“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升级用的那款,给这两型战列舰使用同款主炮也有利于降低维护难度和节约研制成本,当然目前装备三座三联装330毫米炮塔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即使换装,也只能换成三座双联装版本的420毫米舰炮,所以设计师们还需要为该火炮额外设计型三联装炮塔。

  本位面的50倍径420毫米舰炮威力相当可观,它能将重达1320千克的穿甲弹丸加速到800米每秒的初速度,算是延续了本位面德国舰炮高速重型弹的传统美德。虽然该炮使用的穿甲弹的弹重系数(弹重除以弹径的三次方)相比历史位面中的美制406毫米超重弹稍逊半筹,但是拜420毫米的口径优势所赐,其绝对弹重依然略超过1225千克的美制406毫米超重弹,即使放在原历史位面中也是仅次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使用的94式460毫米舰炮(穿甲弹重1460千克)的存在。

  这样的超重型弹丸配合勉强达到高速弹门槛的从初速,对大多数排水量在四万吨以下的条约型战列舰都能构成极其致命的威胁,海伦娜认为如果本位面英国的新战列舰的防护能力依然维持在历史位面“乔治五世国王”级的水准上,那么在该型火炮的炮口面前将完全找不到免疫区,也就是说在该炮射程内的任何距离上都有被洞穿核心舱的危险。

  海伦娜对该型火炮的单发威力是非常满意的,所以她认为在战舰主炮的单发威力已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也终于是时候提高新战列舰的火力密度了,所以德国海军在该级战列舰上首次摆脱了所谓的“六炮邪教”,总算大发慈悲地给该级舰装备了九门420毫米舰炮。要知道此前海伦娜自“埃姆登”级轻巡洋舰开始为德国海军规划的所有大型作战舰艇,全都没有例外地采用六门主炮的火力设计。

  这倒不是因为海伦娜不知道火力密度的重要性,而是因为这些战舰必须在排水量有限的的情况下获得高航速和重装甲,考虑到这两者都是未来德国战舰生存能力的保证,所以在设计上就完全没有妥协的余地,接下来就只能在火力方面取舍以防止排水量失控。于是在战舰主炮的数量和威力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海伦娜只能果断地优先选择堆暴击属性而非堆攻速属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同级别的对手时心里不虚,而这就是本位面德国海军中“六炮邪教”的由来,因为装备六门主炮差不多就是这个时代的战舰校射需要的火炮数量底线了。

  本位面德国海军大型战舰的六炮传统之所以没在新型战列舰上延续下来,原因主要是420毫米舰炮的威力已经足够满足作战需要,所以可以在火炮的威力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兼顾下火力密度,再加上德国这次设计的新型战列舰不需要严格限制排水量,自然就可以在战舰的火力布置方面获得更多的自由选择权。这大概就是德国此次的战列舰设计脱离“六炮邪教”,转而回归更加正统的三座三联装正统设计的原因吧。

第三百三十五章 真不省心

  虽然海伦娜对本位面中的420毫米舰炮的威力非常满意,虽然德国海军高层和多数设计师也都倾向采用三座三联装420毫米主炮的方案,但是这样的火力配置却根本不能让希特勒满意。说起来这也算是海伦娜的失误,因为她在对希特勒陈述日本绝不可能回归条约体系的理由时,透露了日本可能准备利用刚刚从德国引进的冶金设备建造超级战列舰的消息,并且还顺便给出了日本新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可能达到460毫米级别的判断,该推断除源自于对日本冶金技术实力的评估外,当然也是因为海伦娜早就知道原历史位面中日本建造的“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技术参数。

  然而海伦娜没有想到的是,希特勒得知日本准备给他们的战舰装备460毫米级别的巨炮后,顿时就觉得自己的战列舰正准备安装的420毫米舰炮变得不够香了,然后便开始吵吵嚷嚷地要求设计师重新研制480毫米口径的新舰炮。在海伦娜眼里这简直就像是自家小孩看到别家的小孩买的玩具比自己手里的要大,于是便对爸爸妈妈哭闹着要买个比别家更大玩具的来挽回优越感。希特勒突如其来的任性表现让海伦娜险些按捺不住将他按在椅子上打屁股的冲动,这些年她好不容易才将熊孩子样的德国的舰船设计师们拉上正道,结果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希特勒这货又开始不给海伦娜省心了。

  给新战列舰装备50倍径420毫米的舰炮当然不是海伦娜拍脑袋制定的,选择这样的舰炮规格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对敌国条约型战列舰的毁伤效能。通过细心比较原历史位面中各国建造的条约型战列舰的防护结构,海伦娜认为在面对15英寸级别舰炮的打击时,设计良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基本都能在特定的交战距离范围内保证自己核心舱的安全,而这个特定的交战距离范围就是讨论战舰攻防时常说的“免疫区”。

  免疫区的概念对战舰的战术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当双方战舰的交战距离减小到低于你方装甲对敌方炮弹的免疫区下限时,随着敌方炮弹的落角的减小和着速的增加,敌方炮弹对垂直装甲的穿深也会同步增加,此时你方战舰的垂直装甲就可能会被对手击穿;当双方战舰的交战距离增大到高于你方装甲对敌方炮弹的免疫区上限时,敌方炮弹对水平装甲的穿深也会随着炮弹落角的增加而增加,此时你方战舰的水平装甲就可能会被击穿。

  而当你的战舰处于你方装甲对敌方炮弹的免疫区内时就需要恭喜你了,因为此时你的战舰虽然依然可能被敌方炮弹打坏非核心区,但是至少包裹着弹药库和动力舱等重要设施的核心装甲区是基本安全的。所以战舰炮战时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让自己的战舰尽可能保持在对敌方炮弹的免疫区内,而让敌方战舰尽可能被排除在对己方炮弹的免疫区外。此时你的炮弹可以对敌方战舰的核心舱室构成致命威胁,而对方的炮弹根本无法有效击穿你的核心舱室,然后你只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胜利女神的天平就会以非常大的概率向你倾斜。

  海伦娜选择50倍径的420毫米舰炮最大的理由,就是该炮的威力恰好能让条约型战列舰无法在它面前找到免疫区,也就是说敌方的条约型战列舰只要进入交战距离,它的核心舱室就没有安全性可言了,随时都可能在该炮的下轮齐射中被贯穿锅炉舱、轮机舱甚至弹药库。而新型战列舰则可以通过超条约限制的排水量,获得足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保证核心舱安全的防护能力,这样的战舰对英国的高速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能构成巨大的战略压力。

  海伦娜非常清楚现在德国建造战列舰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和英国佬的主力舰队死磕,现在英国佬手里至少有五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五艘“复仇”级战列舰,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两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一艘“胡德”级战列巡洋舰。再加上准备开工的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加起来总共有20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这些战舰上总共装备有356毫米口径的舰炮50门,381毫米口径的舰炮100门,406毫米口径的舰炮18门,总数高达168门的大口径舰炮只要想想就让海伦娜头皮发麻。总之现在德国水面舰队和英国的差距甚至比当年的日德兰海战时还要大得多,就算德国将自己的几条战列舰设计得再精妙绝伦,如果选择在战列线上和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英国佬死磕的话,那最终结果估计就只能靠通海阀来保卫尊严了。

  幸运的是在本位面德国海军的作战想定中并不需要正面击败英国的主力舰队,德国战列舰最可能遇到的强敌还是英国的高速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再具体点说就是那五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外加两艘“声望”级和一艘“胡德”级战列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除这八艘快舰可以达到接近30节的航速外,其他战列舰的最高航速都不超过24节。德国战列舰只要别像历史上的“俾斯麦”号那样玩单舰破交然后被打到严重减速,那些慢速战列舰就很难找到和德舰决战的机会,而如果将德国战列舰的作战对象缩小到那八条英国快舰的话,英国佬在战舰数量上的优势就被极大削弱了,这也就给了德国战列舰发挥质量优势的机会。

  装备50倍径420毫米舰炮就是海伦娜为德国战列舰争夺质量优势的重要手段,毕竟历史位面中英国佬的“乔治五世”级虽然没有采用倾斜装甲的设计,但是由374毫米的垂直装甲和124毫米的主水平装甲构成的装甲盒防护水平还是比较可观的,基本能在距离20000米到28000米的区间内免疫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的380毫米舰炮,丹麦海峡的战役也用实践证明“俾斯麦号”战列舰装备的380毫米舰炮虽然将“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中的“威尔士亲王”号打得颇为狼狈,但是却没有能让英舰受到伤筋动骨的损害,英舰通过海上紧急抢修很快就部分恢复了作战能力。

  海伦娜在德国战列舰舰炮选择中的要求非常简单:未来在面对英国的那八艘快舰时,如果作战形势确实对德国有利,德国战列舰需要有能力在英国的援军赶到前快速解决对手;即使作战形势不利也必须能快速摆脱对手的纠缠,最好能让对手暂时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鉴于北海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导致战列舰间的交火距离普遍较近,德国战列舰想达到上述目标光靠速度快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历史位面中虽然德国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相比英国的“约克公爵”号战列舰有大约两节的速度优势,但由于德舰的火力无法给英舰致命伤害,自己却在英舰的打击下出现减速,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英国舰队追上并击沉的命运。

  这便是海伦娜要求德国战列舰必须装备50倍径420毫米口径舰炮的原因,德国战列舰只有拥有该级别的火力后,在面对英国的八艘快速战舰时才有充分的选择权,德国海军相对英国皇家海军整体力量的劣势并不妨碍海伦娜追求局部战场的优势。如果在设计战列舰时完全放弃和英国快速战舰的较量的话,那在海伦娜看来还不如直接放弃建造大型战列舰,反正如果只是为了压制英国巡洋舰,那标准排水量15200吨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也足够使用了,但是如果缺失制衡英国快速战舰的有效手段,必然会让试图破坏英国反潜封锁线的德国水面舰队陷入被动。

  希特勒给战列舰装备480毫米巨炮的狂想,最终当然是被海伦娜毫不留情地否定了,虽然海伦娜额外花费了很多时间向他解释选用420毫米口径的原因,但是希特勒那幽怨的小眼神最终还是让海伦娜有些心软,最终海伦娜承诺奥运会结束后带他去佩内明德看火箭团队的最新成果,可能是被这个更好玩的新玩具吸引了注意力,希特勒总算没有再提480毫米巨型舰炮的事,海伦娜也随之松了口气。

  毕竟要是真按希特勒所想去建造装备480毫米舰炮的战列舰,虽然火炮本身的技术难度并没有超过历史上德国制造的800毫米“古斯塔夫”巨炮,但是在保证重装甲和高速度的情况下,这船的标准排水量估计是直奔八万吨而去的节奏,搞不好连船台船坞都要重新扩建。虽然海伦娜很热衷于建造奇观,但是海伦娜每次建造的奇观可都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要么就是有现实的需求,要么就是有拉动技术发展的潜力,和希特勒这种灵魂画师的天马行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就是好

  在确定要为新型战列舰装备三座三联装50倍径420毫米主炮后,给这些威力巨大的舰炮建造什么样规格的搭载平台,就成了接下来舰船设计师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海伦娜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她在武器设计上的传统风格可谓大相径庭,她对新战列舰平台规格的建议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在德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能够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技术指标,如果用更简洁的话说就是在可承受限度内,新型战列舰造得越大就越好。

  虽然海伦娜的建议听起来颇有些像那些好大喜功的决策者在头脑发热时做的决定,但是海伦娜可以发誓将新战列舰造大的建议确实是她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理性判断。虽然把战舰造得更大在获得性能提升时必然造成建造成本的水涨船高,但是我们在权衡某件武器的综合性价比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可不仅仅是性能和造价。需知大型战舰的建造作为牵涉面甚广的系统性工程,有很多问题都不是靠光增加投资就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在当前德国海军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中,造舰资金的问题反而是眼下最容易解决的那个。我们知道要建造像战列舰这样的大型战舰,充足的建设资金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你可能还需要对下面这些必要条件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首先是建造大型战舰普遍需要相当漫长的周期,历史位面中即使是造船效率在当时属顶尖水平英国,建造性能平庸的“乔治五世国王”号也得花费三年零七个月,而且这还是在基本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实现的,该级战列舰的五号舰因为战争导致的原材料短缺,其建造周期直接被拉长到五年零两个月。这样漫长的建造周期就导致战争爆发前后开建的战列舰,基本很难在战争期间顺利完工并且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历史位面中的各国在参战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砍掉完成度较低的战列舰建设项目,从而将宝贵的战略资源腾挪给那些能够更快速地实现战斗力变现的军事生产部门。

  其次是建造大型战舰对于重量级的工业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技术工匠都有非常高的依赖度。所以各国能够承建战列舰这样的大型战舰的造船设施和技术工匠都是有数的,也就是说各国在某段时期内所能同时建造的大型战舰数量是有上限的,即使你愿意花费再多的金钱也难以在短期内突破这种限制条件,毕竟无论是适合建造大型战舰的船坞和船台、配套的吊装机械、先进的金属加工设备、还是能熟练使用这些的工匠,都无法像雨后的春笋那样夜间从地里冒出来。战机坦克这样的战场消耗品逼急了还能删减工序甚至搞土法施工,但是你如果敢在大型战舰建设时这样玩,历史位面中日本建造的“信浓”号航空母舰就是鲜活的教训,像这种劳民伤财的豆腐渣工程你建还不如不建呢。

  诸位只要想明白这些道理,海伦娜建议新型战列舰造得越大越好背后的动机也就很清楚了。那就是考虑到到德国现有造船设施规模和技术工匠数量的制约,德国海军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使用的大型战舰数量其实现在就已经确定了。德国现有的威廉、基尔和福斯三大造船厂所拥有的船台和船坞在产能满载的情况下,总共能同时建造六艘大型战舰。其中的两座船台刚刚因为“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下水而腾空,而另四座正在热火朝天地建造四艘航空母舰,预计船体最快能在年底前下水。这样算下来德国海军在战争开始前最多也只能在今明两年再开建六艘大型战舰,此后就必须要暂时停止大型战舰的建造,因为后面再想新建战舰也必须等到即将开建的这六艘战舰下水后才能腾出相应的设施和工匠,那时再开建的大型战舰是不可能在战争初期完工的,而不能迅速完工的大型战舰在资源紧俏的战争时期必然沦为食之无肉的鸡肋。

  既然是战争前能开工的最后几艘大型战舰,海伦娜自然不认为有在吨位方面斤斤计较的必要。虽然建造更大的战舰也意味着成本的抬高,但是舰船的建造周期却不会因此而出现明显的拉长,前提是不能超过德国造船工业现有的能力限度。更何况即使纯粹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考虑,将新型战列舰造得更大些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战舰的建造成本中有相当比例都是固定资产折旧的费用,考虑到德国造船工业有相当多的基础设施都是近年来新建造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比例会更高,当然这也是德国战舰价格普遍比英国贵的最主要原因,英国的造船设施在使用多年后大部分都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折旧,造舰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自然会被压低。固定资产折旧费比例较高导致的额外结果就是德国海军造大船比造小船在经济上更合算,因为你造小船所需要的船台周期不比造大船少多少,这样对应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也就不比造大船少多少。

  比如历史位面中德国建造“希佩尔”级巡洋舰就需要近8580万帝国马克,但是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也只需要14347万帝国马克,而建造大得多“俾斯麦”级战列舰需要的费用也仅是上涨到19680万帝国马克而已。建造小舰因为不能充分利用刚刚更新的固定资本,所导致的经济上的不划算在以上数据中应该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无论是考虑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德国的新型战列舰都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造得更大才更具性价比,当然这个结论也是因为德国国情的特殊性,那就是重建周期太短外加固定资产折旧费太高,如果放在其他国家那里就未必适用了。

书友绘制的本位面“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

  

  本位面“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标准排水量15200吨,装备两座三联装283毫米主炮的袖珍战列舰。该级舰共建造四艘,分别是一号舰“德意志”号,二号舰“舍尔海军上将”号,三号舰“斯佩伯爵”号,四号舰“布吕歇尔”号。

  本图依然由书友“风暴突击喵”友情绘制,特此鸣谢。

第三百三十七章 缔造巅峰

  在本位面德国海军即将新建的六艘大型战舰中,有四艘的建造份额将被分配给新型战列舰,而剩余的两艘则计划用来建造装甲航母,这六艘战舰也将是本位面德国能在战前开工的最后批次的大型战舰。如果所有工作进展顺利的话,加上尚在建造中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和四艘防护航空母舰,本位面中的德国海军将会在不远的未来获得六艘战列舰和六艘正规航空母舰作为水面舰艇部队的核心力量,另外还有两艘按照军用标准建造的两艘超级邮轮也有潜力在较短时间内改造成航空母舰。

  虽然十四艘大型战舰的阵容比起英美甚至日本都显得相当寒酸,但是比起历史位面中德国只有四艘大型战舰可用的局面确实要好太多了。这当然离不开本位面德国的经济基础远比历史位面更雄厚的客观因素,但是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比如相比上个位面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处境,本位面中的德国海军毕竟有赫尔曼o戈林这位希特勒的密友帮着索要经费;再比如因为海伦娜的强烈要求,本位面中的德国海军早在造舰规划制定之初,就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历史位面中性价比不佳的“希佩尔”级重巡洋舰建造计划,而P级和O级这样的专用远洋袭击舰项目自然也在取消之列,这着实给德国海军节约了很多宝贵资源。得益于资源总量增加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双重影响,德国海军手中牌面的改善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根据海伦娜提出的在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条件下将新舰尽可能造大的原则,新型战列舰最终被设计成了标准排水量高达60500吨的庞然大物,如果放到原历史位面中这将是除日本倾尽国帑建造的“大和级”外最大的战列舰,即使美国和酥联未能建成的“蒙大拿级”和“酥联级”这两款末代战列舰,其标准排水量和这款新战列舰相比也就在伯仲之间而已。虽然海伦娜不知道换了位面后“蒙大拿级”和“酥联级”能不能弥补历史上建造计划中途夭折的遗憾,但是她相信德国即将建造的这款新型战列舰的综合作战能力绝不会逊色于任何竞品,毕竟如今的德国设计师在海伦娜多年来的精心教育下,早已经改掉了历史位面中浪费排水量的坏毛病。

  其实早在本位面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还在绘图板上时,海伦娜就已经将她能想到的所有能用的战列舰设计技巧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所以虽然此次新型战列舰的体型比“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增长显著,但是舰体的基本设计框架却没有出现跨越式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型战列舰倒更像是本位面“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放大版本,毕竟能在战舰的基础设计领域能做的部头文章,早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上就已经被海伦娜做得差不多了,现在新型战列舰所能做得也就是在前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细节完善而已。

  新型战列舰的长度为272.4米,最大宽度为37.2米。依然采用前部带有上翘舷弧的平甲板船型设计,飘逸的抛物线形艏柱和颇具现代感的圆角方艉都是本位面德国战舰的标志性特征,再配合能在较宽的速度范围内减小兴波阻力的S-V球鼻艏和同样拥有减阻功效的尾楔,使得新型战列舰拥有非常良好的高海况适应性和这个时代最优越的阻力特性。

  新型战列舰的动力系统和本位面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一样,都是采用12台圆形炉膛水管增压锅炉配合四台串联/并联冲动式蒸汽轮机的组合,但是新型战列舰的蒸汽参数相比“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略有提高:温度从450度提高到了475摄氏度,蒸汽压力也从50千克/平方厘米提高到55千克/平方厘米。更高的蒸汽参数加上增大的锅炉容积,使得新型战列舰的动力系统最高可产生超过28万马力的总输出功率。通过驱动四具高桨效的双变螺距关刀形五叶螺旋桨,这样强劲的功率输出预计能让庞大的战列舰轻松跑出超过34节的惊人航速,新型战列舰的舵系依然采用一主三辅的设计,不但拥有良好的回旋性能而且拥有极佳的抗损能力。

  新型战列舰的垂直防护设计也基本沿袭了本位面“沙恩霍斯特”级的结构。拥有20度倾斜角的垂直装甲带依然采用带有剥被帽效果的三层复合结构:最外层是专门用于破坏来袭炮弹被帽的厚度为70毫米的均质装甲,中间层是用于将被帽和弹体彻底剥离的厚度为250毫米的发泡水泥,最内层则是厚度为305毫米(最下端削薄到200毫米)的表面渗碳硬化钢构成的主装甲,这样结构的垂直防护系统配合水平装甲保护着长度154米的核心舱,核心舱的两端则用38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墙封住。可以说除了内层主装甲的厚度从280毫米提高到305毫米外,新型战列舰的垂直防护设计是和“沙恩霍斯特”级完全相同的。

  水平防护倒是新型战列舰为数不多和“沙恩霍斯特”级区别较大的地方,本位面中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水平防护采用的是大厚度的单层设计,厚度160毫米的单层水平装甲位于战舰的第三层甲板上,而这层水平装甲的上方包括露天甲板在内都是完全没有装甲保护的区域。虽然新型战列舰同样在第三层甲板布置了厚度160毫米的主水平装甲,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战舰的水平防护能力,新型战列舰在主水平装甲的上方增加了由50毫米厚的露天甲板装甲和105毫米厚的上部垂直装甲构成的辅助装甲盒。

  这样来袭炮弹在击中160毫米厚的主水平装甲前,就必须首先穿过上方的辅助装甲盒,虽然这个辅助装甲盒并不能直接抵挡住轻巡洋舰以上规格的炮弹,但是用来破坏敌方炮弹的被帽却是绰绰有余的,这样新型战列舰的防护体系就像意大利的“维内托”级战列舰一样,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都拥有了剥被帽结构,而此前德国建造的战舰都只在垂直方向上有剥被帽结构。除剥被帽的功能外,新增的露天甲板装甲对飞机投掷的炸弹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能力:瞬时触发的高爆航弹难以破坏有50毫米装甲保护的甲板,较大的穿甲航弹虽然可以击穿这层露天甲板装甲,但却有很大概率在击中160毫米厚的主水平装甲前就在这两层水平装甲间爆炸,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保护主水平装甲的目的。

  新型战列舰的水下防护还是由“膨胀舱”、“吸收舱”、“溃缩吸能舱”和“过滤舱”组成的四层结构,其中“吸收舱”和“溃缩吸能舱”的后部有60毫米厚高弹性钢和厚度60毫米到180毫米厚的水下装甲墙。这样的水下防护结构兼具防雷和防水中弹的功效。相比“沙恩霍斯特”级6米的水下防护纵深,新型战列舰的水下防护纵深增加到6.4米,防雷效果更加优秀。新型战列舰的艏艉均有保护排水量以及轴系的辅助装甲盒,前后辅助装甲盒均由80毫米厚的水线垂直带和160毫米厚的穹甲构成,但主舵室上方的穹甲厚度增加到230毫米。

  此外新型战列舰的炮塔和司令塔防护也比“沙恩霍斯特”级有所提高,炮座装甲从侧面最厚处的480毫米向前方和后方逐渐削薄到380毫米,倾斜45度的炮塔正面厚510毫米,炮塔侧面后部装甲厚度均为320毫米,炮塔顶部的水平装甲厚度为230毫米。司令塔四周的垂直装甲厚度均为480毫米,而顶部的水平装甲厚度则为230毫米。

  除了装备三座三联装50倍径420毫米舰炮作为主武器外,新型战列舰预计还将安装15座双联装60倍径130毫米高炮两用炮,数量更多的中小口径速射炮外加4至5架水上飞机。虽然新型战列舰的主炮火力放在原历史位面相比日本“大和”级和美国“蒙大拿”级战列舰略显逊色,但是对付英国未来可能获得的战列舰已经绰绰有余,况且新型战列舰在拥有巨大航速优势的情况下,整体防护水准并不比以上两者弱,海伦娜认为在后世的军事论坛中,新型战列舰还是可以和“大和”或者“蒙大拿”争夺一下最强战列舰的桂冠的,虽然新型战列舰和“大和”以及“蒙大拿”的设计定位差别有些大,毕竟那两者实际上还是更接近原教旨主义炮战的定位。

第三百三十八章 还有后手

  虽然德国海军已经准备将新型战列舰造成标准排水量六万吨级的庞然大物,但是德国并没有准备像历史位面中的日本那样选择对超级战列舰项目的信息长期严格保密,海伦娜甚至准备在最合适的时间向英国和美国主动透露德国建造新型战列舰的消息,而且为了给德国建造超级战列舰的行为赋予充分的合法性,海伦娜还准备将日本建造更庞大的战列舰的情报同时抖给英美两国,她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英美两国在得知这些情报后的精彩表情了。

  毕竟历史位面中的英国佬直到1938年以前都还在想着如何把日本劝归条约体系,而事实上当时的日本都已经开始铺设“大和号”战列舰的龙骨了。至于美国虽然在1937年底就通过情报机构得到了日本正在新建战列舰的信息,但是也只是将该舰视为条约舰的强化版而已,根本就没有想到日本这次竟然不惜倾家荡产,把这型战列舰造到如此丧心病狂的程度。有日本的超级战列舰在前面挡枪,德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应对日本威胁的必要举措,英美估计也没有立场指责德国此前的知情不报,毕竟日本建造超级战列舰上德国自己分析得出的情报,无论什么时间和你分享都是情分,一直瞒着不告诉你才是本分。

  海伦娜自然知道英美肯定是不会相信德国的说辞的,虽然日本建造超级战列舰对英美甚至法国的亚洲殖民地确实都是很大的威胁,但是现在德国的亚洲殖民地早已被协约国瓜分殆尽,你德国现在拿着日本威胁论当幌子是欺负别人不会看地图吗?难道人家日本费劲巴拉建造超级战列舰就是为了远渡重洋跑去欧洲进攻你德国不成?但是海伦娜表示德国完全不必在意这些质疑,地球人都知道在国际政治中,理由这种玩意并不是为让别国信服,甚至都不需要让自己信服,只是为让大家的面子上都能看得过去而已。

  海伦娜准备对英美透露日本建造超级战列舰的情报的目的,其实还不仅仅是为给德国战列舰的超标提供理由,她更深层次的目的其实是想要提前引爆各工业国间的超级战列舰竞赛。历史位面中因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原本已经蓄势待发的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无疾而终,包括美国的“蒙大拿”级战列舰、英国的“狮”级战列舰、法国的“阿尔萨斯”级战列舰、苏联的“苏联”级战列舰在内的末日巨兽们,要么就是永远地停留在了设计师的绘图板上,要么就是在完成度很低的时候就因为资源短缺而停止了后续建造工作。

  但是如果现在德国拿出足够的情报证据,证明日本在建造超乎想象的巨型战列舰,美国的超级战列舰建造就必然会大幅度提前。而此时的英国在得知日本、德国和美国都已经或者准备开工超级战列舰的情况下,即使帝国财政早已囊中羞涩也必须要咬着牙跟着建造新战列舰,否则大英帝国数百年来的海上霸权也算是要走到头了。但是此时的英国即使立刻对各船厂发出标书,在开建时间上也落后了德国两年左右。如果是在平时两年时间可能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在这种备战的关键时期,落下两年的后手就已经足够演变成致命的失误了。

  所以按照海伦娜的计划,德国只需要将消息暂时隐瞒到1938年后再告知英美两国,那么英国即使能做到当年就开工新建自己的超级战列舰,到1940年时最多也只能完成一半的工程量,而此时德国战列舰估计已经进入最后舾装的阶段了。试想如果战争在此时全面爆发,刚刚建到半程的超级战列舰对英国来说将是巨大的负资产:要是选择继续建造吧,将会消耗战争中非常宝贵宝贵的战略资源,而且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服役并形成实际战斗力;要是选择直接在船坞里拆解吧,前期的巨额投入将全部化为梦幻泡影,浪费的经费足够英国心疼好阵子的;要是选择直接丢在船坞里不去管它吧,那么被这大玩意霸占着的船坞就没法挪作它用了,要知道巨型船坞和船台在哪国都是数量有限且极其重要的战略生产设施。总之不管英国佬怎么选择,半成品战列舰造成的资源浪费都足以让约翰牛为之捶胸顿足。

  德国准备向英美透露日本建造超级战列舰的消息,除了能为自己造舰制造合法性和诱骗英国浪费资源这两个动机外,其实还有促使美国和日本间的地缘矛盾提前激化的阴险图谋,毕竟按照历史位面日本那帮昭和参谋们的尿性,如果让他们知道美国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得到“大和”级战列舰的信息,并且也在针对性地建造足以克制“大和”级的超级战列舰,说不定会选择将偷袭美国的时间再提前些,毕竟时间拖得越久日本的存量优势就越小,美国七八倍于日本的工业产值可不是闹着玩的。只要本位面的德国别跟日本这条疯狗搅合,并且让美国和日本间矛盾的激化早于美国和德国间矛盾的激化,对增加德国在欧洲的战略回旋余地是很有好处的。

  当然如果德国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下,还能顺便诱骗法国提前开建历史位面中未能走出绘图板的“阿尔萨斯”战列舰就更妙了,毕竟法国的海军实力再强也不能左右和德国的战局,如果法国愿意在注定不可能完成的超级战列舰上多花点军费,海伦娜对此是表示热烈欢迎的。毕竟法国的战略资源就那么多,用在了建造超级战列舰上其他地方的投入必然会打折扣。当然以上这些构想目前还仅存于海伦娜和希特勒私下的酝酿中,能做成多少还要看外交上的努力。

第三百三十九章 住宅兴建

  随着即将在德国首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夏季奥运会的开幕日期日益临近,前后历时三年多的柏林城市改造工程也终于开始进入收官阶段。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整个柏林市的面貌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能容纳超过十万名观众的主体育场在城市西郊拔地而起,数条拥堵不堪的老旧公路都被拓展成宽阔坦荡的城市主干道,规模庞大的地下管廊建设不但给柏林增添了崭新的地铁线路,还将管廊沿线如同蛛网般的输电线路也一并纳入了设计规范的地下空间,光是这点就足以让原本被纵横交错的电线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变得明洁鲜朗起来。

  然而相比上述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宏大建设工程,在海伦娜眼中更具价值的城市改造项目还是对柏林周边贫民窟的改造,而该改造项目的成果就是用预制装配模式建造的工人住宅楼。谈到使用预制装配模式建造的住宅楼,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著名的“赫鲁晓夫楼”了。这种在六十年代初期大举兴建的住宅楼可以说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苏联式建筑。虽然用后世的眼光看这种住宅只能用简陋来形容,内部空间狭小局促且不说,单薄的墙体也让这种住宅的保温和隔音效果也常遭诟病。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六十年代苏联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住宅却用最短的时间让苏联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虽然海伦娜在协助施佩尔制定柏林的城市改造计划时,确实借鉴过“赫鲁晓夫楼”标准化生产和模块化装配的思路,但是海伦娜并没有将本位面德国的住宅变成赫鲁晓夫楼的翻版,而是在建筑结构体系上进行了重大的技术创新。为此她从后世借鉴来了在华夏被俗称为“双皮墙”的双面叠合板式剪力墙的结构。双面叠合板顾名思义是由两片混凝土墙板叠合而成的,这两片混凝土墙板通过钢筋桁架结合并在中间形成空腔,只要将这种叠合板现场安装就位后再向空腔内浇筑进混凝土,由此形成的整体受力的墙体就是双面叠合板式剪力墙。相比“赫鲁晓夫楼”使用的普通预制板,海伦娜在建造本位面的工人住宅时使用的这种双面叠合板有很多优点。

  

  首先是双面叠合板式剪力墙的纵向连接比普通预制板剪力墙更坚固,叠合板式剪力墙的纵向连接是靠在两块墙板之间的空间内插筋,然后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将上下墙体连接成整体,而普通预制板剪力墙的纵向连接是靠向预制板上预留的注浆孔灌注混凝土,只是相当于将上下墙体通过混凝土粘合在一起而已,其结合面远远不如叠合板式剪力墙大。

  

  其次是双面叠合板式剪力墙施工的速度比普通预制板剪力墙更快,施工的质量可靠性也比普通的预制板剪力墙高。这主要是因为叠合板剪力墙两块墙板间的空腔比普通预制板的套筒直径大得多,这不仅有利于安装时的及时调整,也有利于浇筑是观察施工质量情况。所以叠合板式剪力墙的安装速度差不多是普通剪力墙的两倍。

  再次是同等面积的双面叠合板比普通预制板更轻,未浇筑的双面由于内部空腔的存在,重量只有普通预制板的一半左右,这也就是说吊装同样面积的预制墙体,双面叠合板可以使用规格更小的塔吊;或者说在使用同样规格的塔吊时,双面叠合板可以吊装面积更大的墙体。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小了对大型机械的依赖。

  正是凭借这种先进的预制装配结构,本位面的德国才得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建成数百万套工人住宅,基本算是消除了原本大中城市周边随处可见的棚户区。由于建造这些住宅的预制件和住宅内部的配套设施都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所以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来压缩建材采购成本,再加上德国政府控制的土地管理公司基本垄断了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所以能够公共工程建筑用地的划拨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且在财政和货币一体化的情况下,现在的德国政府实际上是完全不需要依靠买卖土地来给财政提供资金的。所以在新建住宅的成本控制方面本位面的德国政府做得是相当成功的。

第三百四十章 乔迁新居

  双面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改善了历史位面中的“赫鲁晓夫楼”存在的部分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纵向结构更坚固耐用,施工速度更快、质量可靠性更高,同等面积的预制模块重量更轻等优点外,采用这种结构的建筑在居住舒适性方面相比“赫鲁晓夫楼”也有很大改观。这主要是因为双层叠合板可以事先与石棉等隔音保温材料进行预制复合,而且在建造过程中两层墙板间还要浇筑进上百毫米厚的自密实混凝土,所以这种双层叠合板结构在隔音、保温和防渗等方面的表现都优于普通的预制板结构,也就是说那些历史位面中苏联的“赫鲁晓夫楼”被吐槽最多的问题,在本位面德国建造的这批装配式住宅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观。

  虽然通过结构改进解决了早期装配式建筑的部分痼疾,但是海伦娜必须承认的是这批在短时间里兴建起来的住宅楼其实远远达不到舒适的程度,而造成这种不舒适的主要原因倒是和历史位面中苏联的“赫鲁晓夫”楼大同小异,那就是为尽量节约建材成本和压缩施工时间,所有的户型都被设计得既低矮又狭小:卧室和起居室的净高度只有2.55米,身材比较高大的成年男性踮起脚尖后,抬起胳膊差不多就能触摸到客厅的天花板了,而厨房和卫生间的高度更是只有可怜的2.25米;根据每户人口数量的不同,这些装配式住宅被划分成使用面积36平方米的单居室,使用面积48平方米的双居室和使用面积60平方米的三居室,但综合人均使用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所有的新建住宅楼的层数都被设计成六层,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省掉安装电梯的费用。

  虽然在海伦娜眼中德国兴建的装配式住宅楼只能算是勉强达到不反人类及格线,但是这种建造简便的住宅楼还是受到原棚户区工人们的极大欢迎。毕竟相比原本脏乱不堪且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的城郊棚户区,这种装配式住宅设施再怎么简陋也有水电气暖四通,空间再怎么狭小也有每户独立的卫浴间和厨房,外观再怎么朴素也被规划得整整齐齐。光是这几条就让很多刚刚从棚户区搬进来的工人恍惚间以为自己是住进了豪宅。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需要为这样的住宅付出过高的经济代价,每户每年只需要象征性地缴纳50马克的住房维保费用,你就可以在这样的住宅里长期居住,这些钱大约只相当于当时德国职工平均薪资收入的百分之二左右,不过居民必须先加入劳工阵线组织才能享受到这样的优惠待遇。

  保障性住宅楼的大规模建设无疑极大提升了希特勒政府在普通民众中的威望,就连宣传部掌戈培尔也得意洋洋地吹嘘说:德国是世界上唯一消灭了城市贫民窟的国家。但是当希特勒在负责城市改造工作的施佩尔的陪同下视察这些住宅楼时,对这些外观过分朴素单调的新建筑群却是颇有微词的,只不过希特勒的关注点和海伦娜似乎不在相同的频道上,海伦娜主要是觉得这些住宅内部空间太过局促,虽然这是时间和成本约束下的无奈选择,但希特勒的关注点却是这些住宅区缺乏艺术氛围,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哪怕再偏远的市镇也该多少有点文化和美感,这个落榜的艺考生到现在依然对自己的梦想念念不忘,话说原历史位面他也给各地下过这样的命令。

  希特勒的命令顿时让可怜的施佩尔陷入了困境,对这位颇具才华的建筑师来说想把建筑设计得有艺术感倒不是什么难事,问题就在于外观精美的建筑成本往往难以控制,就像历史位面中很多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建筑虽然精美程度远胜赫鲁晓夫时期的住宅,但造价昂贵的斯大林式建筑却难以解决苏联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最后海伦娜倒是给施佩尔出了个不需要多花钱也能提升艺术氛围的办法,那就是将部分新建住宅的侧面空白墙体开放给各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创作墙,然后打着假期社会实践的名号组织这些学生在这些空白墙面上用颜料作画或者用水泥进行浮雕创作,等这些作品完成后还要请准备乔迁的居民们对这些作品进行投票评比,最终得票名列前茅的创作组就可以获得“群众喜爱的青年艺术家”称号。

  海伦娜的这些建议被施佩尔采纳后,果然吸引了大批来自各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这些充满情怀的文艺青年在批发价只有两马克的精美获奖证书的驱使下化身免费劳动力,他们往往三五成群地加入这场需要自带干粮运动,后来很多民间艺术家也投身创作的行列,海伦娜认为如果不是需要考虑希特勒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没有接受狂野奔放的现代艺术,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参加比赛。希特勒在此后的视察时对这项活动非常满意,他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想要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参加创作比赛,等到海伦娜无意间发现希特勒的参赛不良企图时,某小胡子画家已经把刷笔和颜料甚至梯子和吊篮都买好了,最终还是在幕僚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希特勒才勉强放弃了亲自参赛的打算。

第三百四十一章 劳力再生

  虽然原历史位面中的纳脆德国也曾经建设过相当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海伦娜眼中原历史位面中纳脆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无疑严重缺乏明确的思路,这种混乱的的社会保障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纳脆党收买民众的手段,或者是对外界彰显所谓国社制度优越性的形象工程。本位面的纳脆党在这些方面当然也不能完全免俗,在国内换取政治支持以及在国外树立国家形象依然是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动机,但是本位面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原历史位面相比依然有很大不同,那就是它并没有毫无章法地糊乱烧钱,而是在海伦娜的干预和影响下,初步具备了良好的系统性以及明确的目的性。

  历史位面中的纳脆党表面上建立了起对整个德国的统治,但是这个政党对德国内部资源的调度能力其实是相当贫弱的,造成这种贫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位面中纳脆党的执政基础和它所必须服务的对象是撕裂的。纳脆党执政前的党员主要构成是占比28.1%的工人、占比25.6%的公司职员、占比20.7%的自由职业者外加14.1%的农民。

  但就是这个主要由产业工人和企业职员、城市小资产者和农民构成的政党,在获取政权以及实际执政的过程中却要面临尴尬的现实:那就是纳脆党必须得到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点头同意才能上位,也必须依赖这两个阶级的支持才能稳定执政,然而这两阶级和构成纳脆党基础的阶级在利益诉求上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想要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建立系统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原历史位面中的纳脆党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根本没有那个政府能从虚空中变出财富来给民众发福利。原历史位面中纳脆党最大的困境就在于如果敢瓜分容克和大资产阶级的奶酪,斯特拉塞和罗姆等的悲惨结局就是前车之鉴,但是如果拿不出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社会保障的话,同样会导致纳脆党依赖的阶级基础崩塌,历史位面中纳脆德国时期工人的税后工资收入基本没有增长,普通民众对纳脆政权的支持主要源于极低的失业率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结果就是纳脆党为解决它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他必须服务的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只能变身为靠玩弄极端民族主义强行弥合阶级裂痕的缝合怪,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自然不可能有稳固的经济基础,更不要说有什么系统设计和顶层规划了。但是本位面的情况有所不同,德国在海伦娜的帮助下进行的大规模改革在基本没有触发容克和大资产阶级反弹的前提下,成功将相当比例社会资源逐渐控制在希特勒政府的手中,而这也是建立系统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不过在着手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前有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那就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因为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确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

  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的观点,根据收入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政府通过向富人征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再分配后的收入更加均等化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总量,原因是将这部分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所能获得的边际效用,比将同样的收入分配给富人所能获得的边际效用更大。虽然庇古的观点存在诸多理论局限,在后世也遭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但他确实为此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对战后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也有深远影响。不过海伦娜在本位面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的出发点和福利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大相径庭,虽然海伦娜作为策略类游戏玩家可能不算特别合格,因为她并不能做到将本位面的活人全部看做游戏代码,但是这并不妨碍她能够以更加超脱的态度来衡量每项政策的作用。

  在海伦娜眼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对现代国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技术革命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无疑对作为社会再生产必要条件的劳动力再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个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劳动者本身体力和智力的恢复、更新和发展,也包括劳动者对其后代的繁衍和培育。原本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主要是靠单个家庭承担的,但是家庭这种小生产单位再生产劳动力的效率根本无法和生产的社会化进程相匹配,而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直接参与,加速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效率。

上一篇:vtuber想尽情歌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