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你也想试试人形少女的铁拳吗? 第112章

作者:神性混合体

  不过,真正要命的是新苏联的态度吧。

  那边损失了好几位高官,全都是从血腥内战和二次乌克兰战争中杀出来的将军,没想到全在奥斯陆签约仪式现场报销了。

  现在全世界有两个关注点,其一是挪威大爆炸会导致多少地区遭到污染,其次就是新苏联的反应。

第12章 起爆

  炸弹外壳上的倒计时归零时,事情无法挽回地发生了。

  挪威国防军的拆弹小组和遗迹研究学者即将抵达现场时,内爆式引爆器的高压电容器开始蓄电,继而紧贴在炸弹四周的点火装置启动。

  这时,时间慢了下来。致命的细微电流顺着导丝以惊人的速度穿过一个又一个传感器,向它们宣布进入工作状态的命令。

  这是为了使各部位的起爆装置进入同步状态。

  接着,计时器发出了第二个信号——起爆准备工作完成。

  高压电容器开始放电,将一股冲力信号通过精心设计过的电路推入了分压网络。

  当这股信号进入了一组通过自动离子化和放射性气体来控制放电时间的超小型精密开关控制的网络后,分压通过脉冲压缩开始增强电流强度,将这个信号分配到与之相连的上百根底线当中,无论电线的末端连接到哪里,设计者都保证了所有线缆的长度都恰为1.2米。

  因为起爆的要求如此,所以必须保证与之相连的所有高能炸药块都在同一时间引爆。

  于是,毫秒阶段的时间过去后,这股产生于同一源头的电信号抵达了所有雷管。每个起爆药块都埋设了三个独立的雷管,没有一个失效。

  雷管引爆炸药块,就是通过传爆序列中感度较高的雷化汞起爆后,来引爆下一级感度较低的钝感装药,靠的就是上一级传爆序列的冲击波。

  引爆本身无非就是启动和传输延续化学反应,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只是在这里,雷管引爆炸药块后产生的不是向外的爆炸,而是爆炸力向内汇聚的向心聚爆。

  威力巨大的炸药块实际上是由多种不同成分构成的极其精致的薄片,每个薄片中都掺和着特定的轻重金属粉末,以此降低炸药块的外层引爆速度。

  来自雷管的冲击波迅速地传到炸药块的边缘。由于炸药块是由外向内引爆的,爆轰波的前锋也是由外向内前行。

  挤压就此开始,全方位无死角地对坍塌液存储晶格进行挤压。

  如果中心埋藏的是次临界质量的核裂变材料,很快就会因为挤压而进入超临界状态,启动链式反应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核裂变爆炸。

  但坍塌液存储晶格就不一样了,它开始出现裂纹……

  等到它彻底破碎之后,仍未散去的超强力爆轰波会刺激超高浓度的坍塌液。爆轰波就像雷管引爆炸药那样发挥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到此时为止,这辆卡车的货箱外表只是出现了膨胀的迹象,大部分仍保持着完整,虽然这种情况瞬间就要改变。

  坍塌液此时已经泄露了出来,还有它独特的辐射,但这些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将要发生的已经开始。挪威国防军的拆弹部队仍在路上,距离正式展开拆除工作还有数分钟的时间窗口,来不及了。

  现在只能听天由命,任凭已经释放的能量根据自然法则随心所欲,它们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其操纵者的企图为何,它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积累的能量肆意向外界宣泄。

  沃尔顿警官应该是亲眼看到起爆画面的人。他双眼透过防毒面具的透明眼罩盯着车厢,距离归零的红色计时面板不过3米的距离。

  以微秒计数的人类神经系统根本来不及让人对眼前的事做出任何反应。

  爆炸没有杀死沃尔顿警官,反而是第一波泄露的坍塌辐射触及了他。

  诞生自坍塌液的高能带电粒子冲刷着卡车剩下的车身,使得坚硬的钢板像霓虹灯一样发光。

  紧随其后的高能射线扫过警官的全身,不过能量对比第一波要小一些。

  但这点差别对于注定将成为第一个死者的沃尔顿来说毫无意义。

  强烈的坍塌辐射非常容易地被沃尔顿警官的身体所吸收,并迅速加热到人体无法承受的地步,与此同时他脑部的神经元也受到了刺激。

  这让他在那一瞬间,用双眼看到了许多发光的斑点。

  除此之外,他没有意识到任何情况,便失去自我倒在地上。

  真正的爆炸发生了。

  坍塌液引发的爆炸,美苏等国在冷战时期已经品鉴得够多了,足以预测接下要发生什么。

  在爆炸中心的人,像是伯特伦少尉和他的长官,以及几十米开外执行封锁任务的挪威国防军士兵,都跟沃尔顿警官一样根本没时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连同附近的所有建筑设施在瞬间便烟消云散了。

  卡车的毁灭不过是开始,接下来的是光和热的散发。

  第一轮爆炸产生的光热远去时,冲击波也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散,摧毁沿途所有阻碍它行动的物体。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主要的电视中继线是海底光纤电缆,这是一种质量极高的地面通信线,然而他们布置在当地的转播车所使用的电缆在爆炸来临前就被刻意切断了。

  于是,该车转而使用了备用线路,通过“通信卫星”进行转播传输。

  该公司临时租用了卫星进行信号转播,以满足众多观看者的需求。

  不只是美国广播公司在现场,英国环球国际公司也在场。

  他们直接用通信卫星进行转播,同时将电视信号发送给所有欧洲客户,还负责提供在音频上行线路间分配各种欧洲语言的设备,这意味着每个使用该服务的国家都有不止一条音频线路。

  意大利电视台则使用国际卫星通信集团所属的卫星满足本国观众的需求,并惠及迪拜和不愿意收看英国电视的以色列人。

  当冲击波如潮涌一般袭来时,在现场工作的54辆转卫星上行实况转播车,正分别通过各自的设备发射总共54套视频信号和170套音频信号,向上百个国家的进行转播。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这些车辆转发出去的信号非常稳定,不会让收看节目的人生出买亏或浪费钱的感觉。

  但此时,冲击波来临了,无论转播车顶部的卫星天线固定得有多么牢靠,半秒钟都没能坚持下来。

  在短短一刹那间,全世界相当一部分地区发现他们的卫星通讯中断,有线电视和通讯系统全部瘫痪。

  可叹的是,维持它们运行的工程师们还没意识到大祸已然降临。

  留给他们的选项不多,只能通过命令让轨道运行的通信卫星不断进行自检、重启,尝试让卫星通讯系统恢复正常。

第13章 扩散

  国防军士兵道金斯下午没有再参加巡逻,而是被后勤部队抓去了帮忙。

  运送物资的车队离开后,他总算得到了短暂的休息时光,于是一屁股坐在装卸区的台阶上,把身子靠在了堆满食材的密封箱子上。

  就在这时,外面渐渐暗淡的天空突然变成了炙热的黄色,随即是红色,但它不是日落那样的柔和宜人的暖光,而是苦味的紫罗兰那种颜色,并且从来没有这么鲜亮过。

  夕阳绝不会有这样的光照强度,它似乎比夏天正午的阳光还要刺眼。

  紧接着,颜色姿态各异的美妙极光在天空扑开。

  就算道金斯是奥斯陆本地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4年之久,也还是首次见到如此美妙的极光。

  “……太美了。”他望着天空出神。

  可就在下一刻,他身下的土地突然被翻起。

  远处沉重的装甲车就像玩具一样被抛飞,并像一个被小孩子祸害的玩具一样翻向一侧,脆弱的底部装甲朝天裸露出来。

  车子原本张开的后门重重撞在地上,又仿佛受到了炮击。

  道金斯的脑子根本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无数份饭可怕的事情便将他一股脑淹没了。

  车身、停车场的各式车辆、会场附近的建筑都替他分担了冲击波,虽然道金斯根本没机会意识到这一点。

  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已经袭到身旁的闪光弄瞎了双眼,像被提坦巨人的千钧巨掌扇过一般,双耳被冲击波超压效应震聋,浑身上下被来回折返震荡的冲击波碾过无数次。

  道金斯外表看上去只是脸色稍微红了一些,似乎并无大碍。

  实际上他的身体已经破败不堪了。

  虽然炮弹与炸弹对人员的威力半径由弹片数量决定,不由炸弹当量决定,人类对爆炸超压的承受力也非常强——比如1吨的TNT爆炸对人员1%致死半径也就10多米的而已,对于203毫米以下的炮弹来说,野外超压致死的半径可以接近忽略不计。

  但爆炸现场出现在城市街道、建筑等有坚固墙壁的地方,冲击波的反射效应反而会大大加强。

  可怜的道金斯中士压根没接受过此类的训练或培训,不知道在面临冲击波杀伤时,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到空旷的地方减少损伤。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也不可能从混乱中恢复神志。

  道金斯短时间内丧失了全部的听力和视力,又被剧烈的震颤弄得站起来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次他要面对的不是路边炸弹IED,也不是从身管火炮中飞出的榴弹炮,而是用坍塌晶格制作的爆炸杀伤力仅次于战术核武器的小炮仗。

  更重要的是,袭击者为奥斯陆的签约现场准备了不止一枚这种东西。

  如果道金斯神志稍微清醒些,他一定会想到这是某种大当量炸弹引爆的结果,但他甚至连这点念头都没有,唯一想到的就是求生。

  他的意识被冲击波绞得七零八落,无论怎么眨眼,看到的东西就只有闪烁的强光——这是坍塌液向外散发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视网神经的产生冲击的效果。

  他想要看清楚些,然后从VIP停车场离开。

  道金斯目不能视,什么也听不见,于是向着他所能看到的最亮的点爬去。

  他无法注意到双手的手背已经发黑、从肉里长出灰黑色物质。

  超高浓度的坍塌辐射让双手开始溃烂,比过去遭到的任何身体损伤都要严重。

  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了,所能想到的就是活下去。

  ……

  莫斯科郊外,厚达60米的混凝土层下面的地堡内,是新苏联空天军防御司令部的所在地。

  这是上世纪由前苏联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开辟的地下防核庇护兼最高指挥中心。

  那时的苏联人像他们的西方同行一样,将其设计成了剧院形式——当时的建筑师认为自己是在设计一间超大的阶梯教室——因为这样弄的配置能使最大数量的指挥工作人员看到铺满整面墙壁的显示屏所展示的数据。

  到那种时候,司令部履行工作职责所需的地图显示器确实需要一幅这般巨大的幕墙。

  按照墙上数字钟的显示,现在是当地时间2134 PM,格林威治时间是1834 PM,挪威奥斯陆时间是1934 PM。

  值班的是彼得·阿布拉莫维奇·伊利亚中将,一位总喜欢说“现”的前战斗机飞行员,现年57岁,是这里排序第三官职的人,今天正轮到他值班。

  作为一名地位极高的军官,虽然有权利选择在更方便的时间值班,但他认为新苏联军队的专业军官必须以身作则,有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后,其他官兵也会跟着做好。

  彼得中将始终认为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

  围绕在他周围的值班作战指挥团队,主要由一些上校、中校,及一大批负责跑腿打杂的少校、上尉、中尉组成。

  空天军防御司令部的任务是负责莫斯科及东欧大部分地区的领空和太空安全,保卫新苏联免遭空袭。

  导弹时代,在对于弹道导弹缺乏有效防御手段的情况下——世界两极对此都绞尽脑汁——它的职责更多是警告而不是防御拦截。

  当时,人类对弹道导弹的防御依赖同步轨道卫星,侦测导弹发射升空时的红外光谱。

  通过持续追踪,卫星和地面控制站的团队很快就能计算出导弹攻击目的地和预计落地的时间,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

  即便有这样的方式,卫星预警系统发挥作用还需要仰仗天气状况。

  到了新世纪的30那年代,这套预警系统还是很容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对比六十年前,如今的这套卫星预警系统多了一个新的子系统,专门接收从地面散发来的坍塌辐射。

  此刻,天公作美。

  固定在轨道的预警卫星不仅通过测量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拍下了挪威奥斯陆的爆炸现场,还用高分辨率常规镜头拍下了多地腾起的爆炸烟尘。

  这还没完,搭载于卫星的坍塌辐射传感器数值瞬间暴涨,接近信夫山遗迹爆炸的水平的2/3。

第14章 卫星直播

  新苏联空天军防御司令部指挥室的综合信息显示屏幕上呈现的画面,完全是卫星多种摄像镜头所拍摄的经由多种特殊处理算法解析后的综合画面。

  俄国的系统工程师们认为,这是最直观的画面,所以默认显示如此。

  彼得中将没有抬头看大屏幕,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名似乎正在进行计算的下级军官。

  这时,一个情况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将军全然没有意识,凝视的目光完全是自然而然移动的,而且他整整花了一分钟才明白这是为什么。

  在显示屏的角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现了数个高温亮点,温度值和坍塌辐射数值突破了警戒数值,正持续不断地闪烁。

  “……我的天,”彼得立刻甩掉了这个念头,大声命令说:“把这个画面分离出来放大!”

  负责操作屏幕的下级军官就坐在他身旁,而且已经这样做了。

  “在挪威境内,中心地区是首都奥斯陆,将军。爆炸特征对比显示,可能是7次坍塌武器,”上校机械地报告说,专业性的判断压到了他内心的困惑。

  “确定坐标。”

  “正在进行,将军。”

  指挥中心与卫星间的距离必然会导致侦察到的情况滞后于事态的发展。

  当卫星上搭载的各种观测系统开始移动时,爆炸火球散发的热特征已经在迅速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