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冰火的骑砍之旅 第126章

作者:风兮破地

刘陵的话,半是真心,半是假意。初见时,顾璐虽然名声鹊起,但官职不过都尉,钱财不过十万,哪里会被她这个翁主放在眼里?平阳公主心急火燎地与之完婚,刘陵在暗中没少耻笑。认为堂堂公主,竟然如此急色,实在是有失天家的体统。

但是谁能想到,此人竟然能做到太尉?做到太尉也就罢了,田蚡不也一样当过太尉吗?更重要的是此人竟然有陶朱猗顿之才,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就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如果当初她主动一点,是不是这泼天的财富都归了淮南?父王刘安命令她长住京城,为的是什么刘陵很清楚。她也曾经觉得有些惋惜,沙加这样的人才若能为她所用,把握必然会多上一些。

顾璐虽然不能清楚地了解刘陵的想法,但是也能有模模糊糊的感应。若是愿意,他能将眼前女孩子的什么秘密都给翻出来,但是那样做的话,只怕眼前女孩子的小脑瓜里面都要变成浆糊了。

他站起身来,皱着眉头道:“翁主,请自重。”

“难道奴家蒲柳之姿,就不值得君子怜爱么?”

顾璐摇了摇头,“外表只是一部分,就算长得再好看,过上一百年也会化作黄土。翁主,若是没有别的事情,就请回吧。”

刘陵伸手抓住他的衣袖,“太尉!”她也并不是觉得非顾璐不可,只是有些不甘心罢了。

顾璐并没有怜香惜玉的意思,他很轻松地挣脱开来,冲着外面喊道:“阿福,送客!”

刘陵还待再说什么,顾璐却是看都不看就走了出去。她上前奔出几步,就被阿福挡了下来。平阳公主的封地比云中侯的还大,阿福是她的家臣,方才见到刘陵就心中忐忑,这时候说什么都要将刘陵给拦住了。

校场上,霍去病正在射箭,顾璐走了过来他也只当是没有看见,依旧不紧不慢地将箭囊中剩下的箭矢给射完了。顾璐看了一会,说道:“我要出去一趟,你是跟我一起回去,还是明天再走?”

“当然一起回去。”

“那就去牵马,我在门口等你。”

从长安到阳陵只有几十里的距离,纵马奔驰,要不了半天就能到。顾璐先将霍去病送回了庄园里面,然后骑马下了官道,抄近路去了阳陵。朱安世是阳陵大侠,想要找到他在当地随便问问就行,

当他找到朱安世的时候,阳陵大侠正在与一种游侠喝酒吃肉。朱安世喝的面红耳赤,将上衣脱了,露出满身的肌肉与胸前的一撮黑毛。见到顾璐进来,朱安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大喜道:“兄长来的正好,狗肉刚炖好了!你们还站着干什么?还不快给太尉倒上酒?”

其他人却是不敢像朱安世这样放肆,纷纷拜倒在地,口称太尉。几年的时间过去了,顾璐声望日隆,大部分人见了他都是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做出小心的姿态,就像是那些大臣们见了皇帝和太皇太后一样。

顾璐摆摆手,“你们不用管我,只管喝酒吃肉就是。我跟朱大侠说几句话。”

游侠们在一起喝酒吃肉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规矩,不像是正式宴会那样每个人身前放一个案几和食盘,都是随意地蹲在地上或是台阶上。顾璐没有什么架子,一屁股就坐在了朱安世的边上,说道:“这个时候吃狗肉,也不怕火气太大了?”

朱安世已经不复昔日的翩翩少年郎模样,他长得非常雄壮,又留起了胡须,活脱脱地变成了一个粗糙的壮汉。乍一看,和当年的剧孟有几分相似,就是少了几分沉稳,多了几分胆大妄为。

他哈哈大笑道:“要是火气太大,多找两个女人不就行了?兄长要是看的上咱们这里的女人,多的是女人想要跟你睡觉。”

顾璐笑着和前来敬酒的游侠喝了一杯,转过头来对朱安世道:“今天不说女人的事。有个事要问你一下。”

“兄长怎地还客气起来了?我们兄弟谁跟谁啊?”朱安世拍着胸脯道:“尽管问就是了。”

顾璐低声问道:“最近有没有人叫你去干挖掘坟墓的勾当?”

朱安世愣了愣,“兄长这么快就知道了?确实有几个旧相识的拉我去霸陵挖点东西。”

“答应了?”

“哪能呢?”朱安世意气风发地道:“我门现在的作坊这么多,每个月光分钱就能分到上万贯,还去挖坟盗墓干什么?兄长你不知道,盗墓的时候经常会碰上一些奇怪的事情,像是粽子....”

顾璐对粽子不感兴趣,打断了他,继续问道:“那几个人今天能找到不?”

朱安世挠了挠头,“兄长你都是是太尉了,怎么还喜欢弄这个?盗墓的时候要带上最信任的人才行,我本来不想干了的,既然兄长想去,那我就跟着去吧。”

“.......”,顾璐道:“带上身手最好的人,去把那几个人抓来。”

“抓来?”

“恩,要是抓不住,杀了也行。天亮之前,找过你的那几个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安世听出了事情的严重性,也不喝酒了,瞪着铜铃般的眼睛问道:“怎么回事?又是给我们下套的人?”

顾璐道:“或许是,或许不是,抓来问问不就知道了?不要弄出太大动静。”

朱安世向来佩服顾璐,知道他从来都不会无的放矢,也不会随便杀人,现在既然这么说,其中必然有问题。他狞笑道:“好啊,敢骗到某家的头上来了,兄长在此安坐,天亮之前必定将那几人带来!不是活的,就是死的!”

他将酒碗往桌子上一拍,喝道:“霍都,李云,叫上你们的人,大爷们有事干了!”

游侠们轰然领命,片刻间,院子里面的人就走的干干净净,只留下满地的狼藉。院墙外马蹄声急响,不一会就去得远了。顾璐自己给自己倒了杯浊酒,尝了尝,有些辛辣,多半是新丰那边产的。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愁云惨淡,月色晦暗,是个杀人的好天气。

第八十一章

顾璐在庄子里面随便找了个地方睡了下去。不睡觉也不是不行,打坐练气也是可以的,不过他还是习惯晚上躺下睡一会,哪怕只有一小会,也能让他觉得自己还是个正常的人类。

快天亮的时候,庄子里面有了些许的吵闹。顾璐没有理会,等到天亮之后才起来洗漱。

外面已经被收拾干净,两个满身伤痕的中年男子被捆的结结实实的,正跪在地上。边上还有几个龇牙咧嘴的首级。朱安世守在边上,见到顾璐出来,连忙上前,说道;“兄长,这几个人都已经抓来了,一个不落!”

顾璐将漱口水吐在地上,走过来对跪在地上那两人问道:“你们认识我吗?”

其中一人抬起头来,艰难地答道:“您是当朝太尉。”

“认识就好,那你们应该知道为什么把你们抓来了。”

“知道,我们想要偷盗皇陵。”

顾璐转过头来,问边上的朱安世,“他们不是首脑吧?”

朱安世指着地上的那几个脑袋,说道:“为首的是这几个。他们还想反抗,被我杀了。”

顾璐叹了口气,说道:“那就算了。这两个人送去齐地,会有人处理的。”

这些不过是小虾米,问也问不出来什么,干脆送去海外开垦好了。他已经够强势了,没想着要靠这几个人去搞个大新闻。长乐宫那位不忌惮杀人,但是绝不会同意搞大规模的株连。

朱安世也不多问,让人用麻袋将那两人装着,给扔到马车上去了。作为有活力社会团体的首脑,他干过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弄几个人去外地不算困难。就算路途上出现了意外,大不了把人杀了跑路就是,这不算什么。

“兄长还有别的吩咐没有?”

“最近出入都小心些,没事不要和别人争吵。”顾璐道:“欺负百姓的事情也少做。”

朱安世咧开嘴笑道:“我们从来都欺负百姓。”

真的没有吗?其实还是有的吧。顾璐并不想管太多,只要大方向上没问题就行了。朱安世只是阳陵咸阳附近豪侠的首领,在他之上还有郭解,即便是想要为非作歹,也要顾忌那位郭大侠的存在。

返回太尉府之后,顾璐就当做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般,该干什么还是去干什么。朝堂上的那些人在他看来只不过是冢中枯骨罢了,不需要理会,等到时候了来个大清洗就是。现在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每年到了秋高马肥的时候,匈奴人就要过来抢劫。五六年前朝廷又送了一个公主过去,但也就管用了两年,之后匈奴人入寇的规模越来越大。去年的时候,匈奴人还突袭了云中附近的马场,将顾璐养在那里的战马给抢走了。

现在差不多又到了要防秋的时候,作为太尉,顾璐需要准备一下,给匈奴人一点难忘的就教训。虽然窦氏不许和匈奴人大规模的开战,但是也从来没有说只准挨打不许还手。朝堂上不通过决议的话,太尉也不可能大规模的调集军队。

但是对付匈奴人又何必调集大军?秋天是收割庄稼的时候,草原上的牛羊也长得很壮了。匈奴人能过来抢劫,顾璐也能带人去草原上抢牛羊。

樊哙当年说“提十万之众,横行匈奴之中”,顾璐也曾经在朝堂上说要带着十万大军去和匈奴人决战。但是实际上,在草原上作战是很难集中十万骑兵的。那里不是汉地,不管是什么地方都支撑不了这么大规模的军队。

真的要有十万骑兵聚集在一起,不用打仗就要先饿垮了。他只准备带一万骑兵,然后去草原上溜达一圈,并不会跑到漠北或是西域去,最多也就转个两千里。这一圈转下来,至少要死掉上万人。与这种大场面相比,几个挖掘坟墓的小毛贼根本就不算什么。

要不是刘陵亲自上门来,顾璐都懒得理会这种事情。就算霸陵真的被盗了,首先倒霉的是中尉,然后该负责的是丞相许昌,跟他这个太尉又有什么关系了?朝廷上的有些人真是莫名其妙,顾璐怀疑他们是不是中了七伤拳,不然为什么总是打歪呢?

窦氏去了汤泉宫避暑,朝会的时候天子依旧是什么都不管。李广忠心是忠心,但是能力不够。刘彻不敢再有任何敏感的举动,免得皇帝的位置保不住。但是当顾璐提出带兵去边郡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了惊讶。

“太尉要亲自带兵北上?”

“是。”顾璐手持笏版,站在大殿的正中央,说道:“匈奴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只怕今年他们会派出更多的兵马,臣准备带兵前往太原,统一指挥北部防线。”

他现在还没说要带兵去草原上晃荡,只说了要积极防御。

刘彻看了看丞相和其他大臣,然后问道:“那陇西和辽东方向怎么办?”

“可使苏建出镇辽东,使韩安国出镇陇西,当可确保无虞。”

苏建曾经当过云中太守,带兵打仗很有一套,面对匈奴人敢于主动出击,又不会轻敌冒进。只是防御的话,苏建的才能足以胜任。至于韩安国,那是在汉景帝的时候就闻名天下的名臣,虽然主张与匈奴人和亲而不被顾璐认可,但的确是有才能的,而且非常爱惜百姓,与田蚡等人不同。

顾璐提名的苏建和韩安国这两人,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丞相许昌和其他大臣都没有什么意见,虽然他们不愿意挑起和匈奴人的大战,但是也绝不愿意看到匈奴人杀进中国来。韩安国是他们自己人,去了更为重要的陇西,他们挑不出半点毛病。

天子刘彻问道:“丞相可有何意见?”

丞相,柏至侯许昌出列,“臣并无异议。”

“诸位大臣呢?”

“臣等并无异议。”

大臣们早就想把顾璐撵出长安城了,现在他自己要去北方啃沙子吃苦,大家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有别的意见呢?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除了长安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穷乡僻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最好太尉去了太原就不要回来,在那座山城里面呆一辈子算了!

于是顾璐的提议就这么通过了,朝廷随之调派兵马,增强边郡上的汉军实力,准备应对匈奴人的再次入侵。

第八十二章

朝会之后,顾璐私下去见了皇帝。

刘彻问道:“太尉可是有什么话不好当众说?”

“倒也不是什么不好当众说的话,就是想要找陛下要一个人。”

“要一个人?”刘彻想了想,“是要卫青?”

“陛下圣明。”

顾璐所熟知的高级将领里面,当以程不识和苏建最为出色。但是苏建要去镇守辽东,程不识则是要拱卫窦氏左右,根本就不可能要过来,想来想去,也就卫青,荀彘,周吉这些人还算是比较放心了。

卫青现在名声不显,但是为人处世非常稳重,已经有了大将之风。这个时代的汉人太喜欢彰显自我了,大部分的将领都是类似于周亚夫李广那样的性格,像程不识那样小心谨慎的才是少数。

荀彘武艺出众,周吉也颇有勇力,当个曲军侯没什么问题。顾璐本来还想带上李广的,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李广现在是皇帝身边的大将,对他的态度一直不好,还是不要强人所难。

刘彻笑道:“卫青是朕的亲戚,又深得朕的赏识,太尉将他要过去,当得拿出点什么东西才行。”

“恩, 要是获取了匈奴贵族的脑袋,就拿来献给陛下,如何?”

刘晨连连摇头,“朕要匈奴人的脑袋干什么?太尉富可敌国,须得拿出点诚意来。”

顾璐想了想,“臣准备去办一个纺织厂,送给陛下两成干股。”

股份这个词语是随着股票的出现而出现的,不过现在已经被许多人所熟知。顾璐不是喜欢吃独食的人,大部分产业都会拉人入伙,一来是为了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拉拢更多的人站在他这一边。

“两成干股一年能有多少钱?”

“刚开始一年大概能有三四千贯,日后会更多一些。”

天子很是失望,“这么少?”

“要是陛下愿意帮忙,翻个十倍也不是难事。”

三四千贯也就够修个亭子的,刘彻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是三四万贯那就不一样了,要是能够多这么些钱,手中也能宽裕些。现在有太皇太后窦漪房在头上压着,天子还不能彻底地放飞自我,却也已经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了,他喜欢华丽的衣服和所有能够彰显气派的东西,难免手中有些拮据。

听说能有三四万贯,刘彻精神为之一振,“怎么说?”

顾璐笑道;“陛下,朝廷有这么多的军队,每人每年添置一件冬衣,一件夏衣,那就要多少件?每一件衣服就算只赚一百钱,那也是一笔巨款。”

光是南北二军就有七八万人,加上各地的郡国兵,特别是边郡的驻军,军队的数量能有好几十万。自古以来,购置军需物资就是一个肥差。哪怕是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天子刘彻闻言有些失望,他意兴阑珊地道:“军队的事情朕现在可不好插手。”

顾璐笑道:“只要陛下不反对就行。”

“这个倒是可以。”

刘彻命人将卫青唤来,说明了情况。“卫青你就跟太尉去北边走一趟吧,学学我汉朝的军队是怎么行军和打仗的。”

这个时候卫青尚未成名,没人知道他在带兵打仗之道上有着非凡的本事。天子刘彻以为这是顾璐在向他示好,随着窦氏年纪越来越大,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

回到后宫,卫子夫问道:“听说太尉将卫青要过去了?”

“恩,太尉这是想给朕送钱,却又不想做的太直白。”

她有些担心,“是不是要和匈奴人打仗了?”

刘彻道:“去年云中郡被匈奴人抢了,有些大臣抓着那件事情不放,在朝堂上弹劾太尉,所以今年太尉才会亲自带兵去防秋。匈奴在长安城里有不少的细作,知道之后定然不会去太尉所在的地方,他们打不起来的。”

卫子夫虽然聪慧,但是对打仗的事一窍不通,天子怎么说,她就怎么信了。而且天子刘彻说的很有道理,按照正常的情况,事情就应该是这么个样子的。

“原来是这样,那臣妾就放心了。”

几个月前,顾璐就曾经下令让苏建多征调一些士兵防秋,除了三千名骑士之外,还有上万名步兵。步兵给了韩安国,骑兵他准备全部带去太原,然后视情况而定去云中,或者是去上谷等地。

出发之前,顾璐将苏建,荀彘,卫青等人请到府上小聚。韩安国现在明哲保身,不肯与重臣来往太过密切,因此并没有来。

“辽东的压力虽然比不上陇西,但是好歹也分给我一些士兵啊。就算没有骑士,材官和步兵好歹也要给一些吧。”苏建道:“北军数万众就在长安附近,我也不要一万骑士,给我五千就够了。”

顾璐道:“我还想把北军全部带走呢,这种事情想想就好了。大臣们是不会同意的,陛下和太皇太后也不会同意的。再说,之前不是已经调了两千名步兵去辽东了吗?”

要不是这几年朝廷的收入多了,他也不能往边郡上多派军队。自从汉景帝刘启逝世之后,一直到今年之前,朝廷都没有再增加边境上守军的数量了。虽然长安城内外的南北二军有七八万,而且还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但那是朝廷最重要的武力,等闲不会轻易出动。

经历了七国之乱后,朝廷现在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盯着关东的诸侯王们,就怕那些刘姓宗室再来一次“清君侧”,绝不可能把北军精锐都拉出去打匈奴人。窦氏和朝堂上的重臣们大多反对与匈奴人开战,也有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