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藩镇,但是在西欧 第168章

作者:阿斯顿发

话虽如此,但这三百个百户所中,易北河以北的地区百户所的数量占了一半,这些地区的百户所都是老部落改组的,并没有萨克森老旗丁那样的战斗力,只能作为二线守卫部队。

真正扛线的是萨克森境内沿着易北河两岸的二十个千户,加上包衣,他们能够出动大约五千人的旗丁。

如果算上义从和易北河北方的旗丁的话,数量就能达到一万二左右。

除了旗丁和义从,冯森还新增了大约五百名府兵。

府兵耗费的资源较多,冯森不敢过多扩张,但他从汉人中选拔出了差不多一千名预备府兵。

这些预备府兵赐田五十亩,但相较于府兵,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的福利,只能蹭府兵们的训练。

府兵享有津贴,而预备府兵却没有这样的待遇。

等到有需要时,这些府兵就能够接受征召,转为正式府兵。

冯森眼前的地图和文件堆积如山,他揉着额角又在心中将两年间的事情捋了一遍,随后在书册上记录了两笔,这才放下了沉重的毛笔。

轻飘飘的毛笔,在冯森的手中重逾千斤。

就在冯森坐到地上,准备陪冯靖雪玩耍的时候,房门却突然推开了,聂隐娘从门后露出了半张脸,小心翼翼地朝冯森招了招手。

冯森摸了摸冯靖雪的小脑袋:“爸爸一会再来陪你玩。”便走出了房门,来到了外面的走廊。

走廊上,值守的旗丁和府兵识趣地走开,唯有几个锦衣司的番子在一旁护卫。

“大帅,查理殿下又一次派王国巡查使来了。”

“又来了?”冯森皱起眉头冷笑了一声,“查理殿下到底还把不把我当成义子来看了?这次能用钱财打发吗?”

“恐怕不行,我们派出的商人被他吊在马车上吊死了。”

“那杀了吧。”

聂隐娘无奈地说:“又杀?那可是王国巡查使啊。”

“难道之前少杀了吗?”冯森目光遥遥望向远处,“做出是被索布人或者伦巴第人杀死的,查理最近改革操之过急,很快就要南下了,只要这段时间我一直待在汉堡,他就没法拿我怎么样。”

“喏。”

聂隐娘躬身离去,冯森的目光却抬头看向天空,国王殿下,这可真是寒了忠臣的心啊。

不就是搞了点小走私吗?不就是打了几个边疆的部落吗?不就是偶尔没有听号令吗?

还说你查理心胸宽广呢,这天天派巡查使是什么意思?怀疑我老冯有二心?我可是一直都在为了法兰克的未来而艰苦奋斗呢!

————————

ps:更新后的地图:

第三百八十二章 将作教习所

“哈德林!别愣着啊,继续往前走。”

哈德林如梦初醒,将视线从高耸的城墙上收回,向着叔叔的方向跑去。

快步小跑地跟在叔叔的身后,哈德林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这座城市叫做汉威,它之前曾经是一位法兰克伯爵的领地,并不在冯大帅的控制范围内。

只可惜在之前的图林根之战中,这位伯爵与长子不幸身死,其幼儿落水身亡,没有办法,冯森只能勉为其难地代管一下。

汉威由于靠近戈斯拉尔、铁岭(萨尔茨吉特)和煤陵(鲁尔),所以冯森将大部分冶铁工匠与铁匠都转移到了汉威附近。

跟着一起转移的,还有冯森的将作卫这个匠造中心。

哈德林的叔叔就是这样从汉堡转移到这里的,当年哈德林的叔叔还是跟着维杜金德一起起义的那一批,老家就是汉诺威这一片。

这次回来,本以为家人都死光了,但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哥哥居然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哈德林。

于是,身为将作卫大匠的哈德林的叔叔马不停蹄地将侄儿从老家接到了汉威新城,并运用了一点手段,为他争取了一个将作卫教习所的名额。

“哎哎哎,停,这里可以停,看看这里,这里就是教习所了,以后你就得在这里上学。”

哈德林抬起头,便见到了一个不大的院子,占地一亩多,是一间木质的三层小楼,在院子的门口,还能看到了一个瘸腿的老旗丁打着哈欠在看门。

“好大啊。”哈德林感叹道,“比村子里的大厅都宽敞。”

“这算什么?”叔叔自豪地哼了一声,“回头我带你去汉堡,那里的街道,那里的房屋才叫宽敞,比这宽敞得多。”

哈德林懵懵懂懂地点点头,他实在想象不出那样的场景。

“这个教习所呢,分为三个班,分别是识字班,学徒班,和精进班。”捏着小侄子的肩膀,这位撒克逊老工匠感叹地说道,“你小子脑子笨,上到学徒班就差不多了,上完后,到我这里来做工,我再给你讨个媳妇。”

“那个精进班是干什么的?”哈德林抬头询问道。

“一般来说呢,识字班是用来识字的,学徒班是学手艺的,精进班就是既学手艺还要学原理的。”拍拍侄子的肩膀,示意他向前走,这名撒克逊老工匠继续解释,“一般来说,识字班都是一年,学徒班根据工种不同,大概一到三年的时间,但每年都有人因为考试不过而留级。”

“留级会怎么样?”

“我给你申请了三年的额度,三年内读不完识字班和学徒班,你就去码头当苦力扛包赚钱还债吧。”这撒克逊老工匠瞪着眼睛说道,“别怪我无情,要怪就怪你没本事,听清楚没。”

哈德林都快要哭了:“清,清楚了。”

“哭?哭个屁!”这名老工匠不满地骂道,“老子当年当学徒,整整当了十年,给老师傅端屎端尿的,天天被他拿鞭子抽,这教习所最快两年就能出师,比我好得多了。”

这句倒是实话,要知道那老工匠教弟子除了会留一手之外,往往还要压榨徒弟的劳动力,往往一个月就能教会的东西,拖你一年的时间。

学徒除了学习,还要给师傅打工,这才是这个时代学徒的常态。

而教习所里的工匠老师,尤其是学徒班的,在这里教导学徒,算是服劳役,一旦完不成指标,罚款都是轻的,自然尽心尽力。

“那叔叔,精进班是什么啊?”

“精进班,那不是你能上的地方。”哈德林的叔叔说道。

“基本都是年轻的熟手工匠精进或者一些工匠世家的子弟,你看那两个伦巴第工匠,人家罗马时代就给罗马人打铁了,家学渊源,一脉相传。

咱们寒窗十年,干不过人家百千年积累的,很正常,你努努力,说不定几百年后,你的孩子也能像这样直接进入精进班。”

哈德林瘪着嘴,过了一会儿才讷讷地说道:“可是我不想一直当工匠,我想当旗丁,当府兵。”

“哟!”哈德林的叔叔立刻给他屁股踹了一脚,“你小子倒还嫌弃起老叔我来了,当工匠有什么不好?”

哈德林拍拍屁股上的灰,大声道:“村里的教士和之前的旗丁都说了,凯旋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

凯旋门并非真的冯森建起了凯旋门,只是每年在汉堡的南门举行封赏仪式,然后被士卒们起了“凯旋门”的名号罢了。

“你没上过战场,我可上过,那都是拿血去换人头,拿人头来换军功,一百个包衣都不一定能升一个旗丁,一百个旗丁都不一定能升一个府兵。”

这位老工匠拎起侄子往前走:“你这三尺三的个头,上战场干什么?我倒认识一个包衣干起的旗丁,叫毕越恩,但他叔叔是百户,而且他跟你一样大的时候,就跟我一样高了,十三岁就杀人,你这体格,还砍头,上战场是准备蹲下来砍别人脚吗?”

看看自己干瘦的身材,再想一想从村子边路过的那些高大旗丁,哈德林瞬间泄了气,沮丧地低着头问道:“那难道我们要干一辈子工匠吗?”

老工匠不满地嘟囔道:“做工匠有什么不好,不用上战场打仗,旱涝保收,而且还发现钱,不是粮食和田地。

你有了钱,多生几个儿子,一个继承将作卫的职位,一个去经商或务农,再有多了,还可以去教会读书甚至上战场,当工匠也好得很嘞。”

见自家侄子还是沮丧,老工匠叹了一口气道:“那凯旋门外唱名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一个爵位和勋位吗?工匠也可以封爵啊。”

哈德林瞬间抬起头,两眼发亮:“工匠也能有军功?”

“有。”老叔犹豫了两秒,“我们发明出的武器,只要我们活着,但凡有一场战争用到了,就能带来一部分军功。

上次研究出了配重投石机枢纽的那个拉丁工匠,当天就被封为世袭男爵,食邑二百户,那也是贵族,子孙能入郎卫,凯旋门外同样唱名了。”

“那我……”

“很难的啦,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人因此封了爵,你是什么营造或者工匠世家吗?有什么家传的手艺吗?这些都没有,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封爵。”残忍地打击了侄子的幻想,老叔继续说道,“你啊,老老实实地上课,踏踏实实地做工,娶个媳妇,比谁都舒服……”

配合地点着头,哈德林好似将老叔的话听进了心里,但没有人发现他眼中坚定的光。

第三百八十三章 节帅把一切都放在那里了,就在敌人的脖子上!

“将作教习所今年有二百名新生,其中识字班一百二十名,学徒班七十名,精进班十名。”王司马将一本题本递到了冯森的面前。

随着这段时间汉堡造纸业的扩大和发展,整个萨克森的政府机构基本都能用上纸质的公文,但为了节省纸张,冯森还是下令严禁废话和恭维,以务实为主。

“比去年多了五成左右。”冯森拿起题本,仔细阅读起汉威郡郡守格里菲斯的题本,“看来把将作卫迁移到汉诺威还算有点作用。”

“如今将作卫有主匠三人,大匠一百二十人,中匠二百人,小匠三百人,还有学徒包衣一千二百人,再算上做苦工的奴隶,差不多有四千口了。”王司马继续说道,“然而这只是官籍工匠,在西不列颠公司以及萨克森境内的大小工坊中的民籍工匠则更多。

除此之外,您名下的少府还有不少挂名的工坊与工匠,算是半官籍,将这些人的数量算到一起,不算苦工,都已经超过两万口了。

这上万名工匠只聚集在三个地方,那就是新建的汉威、马格德堡与汉堡。”

冯森点点头,突然开口问起了一个毫不相干的话题:“去年的官吏俸禄开支如何?”

“今年幕府实领俸禄官吏350人,分四等,最低等中考评最低的一批平均俸禄18.4索里达,最高等中考评最高的一批平均年俸禄33索里达,去年官吏俸禄共支出7454索里达。

此外,按照规定,给予里正每年3个索里达的补贴,目前1400名里正,共支出补贴4200索里达。

两者相加,总支出为11654索里达,按照预先规定,少府支出官吏俸禄与补贴的一半,剩下的一半,由食货司支出三成,农牧司支出三成。”

要知道,在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汉堡工坊主都没钱,他们唯一的方式就是向官府贷款,有向农牧司贷款的,有向食货司贷款的,最多的还是直接向西不列颠公司贷款的。

而目前萨克森乃至全法兰克最大的天使投资人,就是冯森的少府,可要搞清楚,少府是冯森私人的,将府幕府才是公家的。

由于少府不仅负责管辖西不列颠公司,还拿捏了票号,加上李宝镜这个金融女强人,导致少府手中的流动资金极多。

这么多钱放在手里空转那当然不现实,那该用来做什么呢?当然是投资和放贷了,而且西不列颠公司是不提供小贷的,最低借出金额为1000索里达。

虽然每年的坏账率也不低,但在李宝镜的操持、来自大唐的先进技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水的帮助下,整体盈利相当不错。

这一点就导致整个萨克森乃至法兰克的商铺工坊或者船队商队几乎都有冯森本人的股份或者间接股份交替持股。

就查理的那些的自由集市,有一个甚至就是冯森明暗全资的。

一开始,这一举动还挺让查理感动的,毕竟他开启自由集市并没有多少人支持,在他看来,这就是冯森在全力给他捧场,支持新政策,不愧是王国的大忠臣。

但最近好像有点回过味来了,开始给冯森写信讨要和赎买了。

除去冯森本人,第二大的天使投资人就是农牧司,之前的那些土地承包商,很多都是没有太多本钱的,全靠农牧司的投资和贷款。

像目前萨克森境内最大的土地承包商商会金坷垃商会,不仅负责土地承包还负责开荒和制造肥料,它最大的两个股东分别是少府和农牧司。

商会会长由西不列颠公司十七人议会爵士弗拉森担任。

至于食货司,虽然负责管理工坊,但为了公平和避嫌,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贷款和投资,不过它是负责收取关税和商税的,营收十分可观。

冯森可以说,在北方地区,乃至整个法兰克、西欧地区,萨克森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当地商人收入也是相当丰厚,一夜暴富的例子年年都有。

只可惜,非汉人或非贵族是没有资格入场的,哪怕将一个肥沃的庄园做抵押,都不可能借着开商会或者建工坊的名义,借到哪怕一个索里达。

他们想要入场,就必须找汉人或千户所合作。

至于普通平民那就更不可能了,要么老老实实种田,要么老老实实砍头,想要一夜暴富吗?想要良田百亩吗?想要朝为田舍郎,暮登讲武堂吗?

砍头吧,节帅把一切都放在那里了,就在敌人的脖子上!

“去年一共正好是1400个里正?”冯森拿起一本小册子,自顾自地换算道,“那这样的话,差不多是六十万人的纳税人口?”

“是的。”王司马又一次抽出了一个题本,这是农牧司司丞韩纲的题本,“去年共编户齐民十万口,土地与人丁增税差不多在一万索里达。”

“六十万纳税人口,萨克森、维拉蒂、欧波里特、日德兰半岛南部加起来数百万亩耕地,硬是给我弄了个十万索里达的税收,还有一半都是以实物的形式上缴。”冯森开始揉起了额头,“少府不仅每年有将近5万索里达的营收,还有3万多来自各个商会与工坊的分红呢,加起来都快和税收收入一样了。”

同一时期的拜占庭年收入180万索里达,税收占据160万,只有20万的商业收入。

冯森目前的实控土地面积都快和拜占庭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东的土地一样大了,结果年收入30万索里达,其中一半多都是商业收入。

讲道理,冯森治下管辖的人口估计都接近两百万了,刨去十五万不纳税的军事人口和三十万奴隶,预估还有一百一二十万的人口。

这一百二十万人口可都是有效人口,像居住在山林中的散户,无法收税的都不算在内,冯森在这里耕耘了五六年了,每年吭哧吭哧顶多才编户十万口。

“还是官吏太少了,全靠里正和乡长在操持。”冯森食指敲击桌子,感叹道,“明年再拿出一万索里达,投入府学和学堂中。”

“知道了。”王司马微微笑道:“节帅不必忧心,目前咱们每年都至少有一百名预备官吏毕业,当年第一批出来的,大部分都当了乡长里正或入了西不列颠公司,等他们成长起来,一切都会好的。”

“只是不知道来不来得及啊。”冯森嘴中喃喃自语,他定定神,“今年又要重编黄册了对吧?让学堂、府学、教习所的再跟去,食宿和旅行的费用,从我私人府库中出。”

第三百八十四章 刀锋未尝不利乎

秋风凄凉雨,长空恻惨云。

在蜿蜒的林间上,五名身披短斗篷的灰衣人骑着马,踏着满是黄泥的土路快速前行。

穿林的凉风吹起了他们斗篷的长摆,露出腰间的横刀和腰牌。

终于,在大雨落下的前一刻,这一行人终于到达了预定的驿站,这驿站由当地千户所经营,除了充当客栈之外,还肩负了邮局乃至票号的职责。

按照冯森的要求,每个郡都至少有两个驿站,有八旗则由八旗运营,没有八旗就让当地郡守或者本地的乡长兼任运营。

驿站不大,是一个两层楼的小木屋,在木屋边上,还有一个马厩,里面大概有三五匹马。

“总算是到了。”元琬擦了一把脸上的水,长长舒了一口气,作为府兵子弟,他算是从小就被迫在夏季围猎,也就是野外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