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灾从千禧黎明开始 第77章

作者:林登图

第二百八十一章中国区的玩家们:去打螺丝,也做卧底(—)

无论如何,安德伍德州长还是与“毒咸鱼"事件牵连起来了,与食品安全牵连起来了,成为了当下热议的一个点。尤其是在广州本地,关于安德伍德吃咸鱼中毒的故事版本一个接一个,内容都是"真中毒”,区别只在于程度,程度轻的版本是州长上吐下泻,程度重的颁布是州长差点就一命呜呼了。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各路媒体纷纷关注,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回应,广州市副市长及16名涉及所有食品安全监管的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局长,一起出席,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一方面承认工作中存在漏洞,之后会狠抓食品安全,但另一方面又在发布会上说:

“受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影响,,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不高,这是因为市民食品安全常识不够、主观上的误读误解,加之政府与市民信息互动缺乏、媒体热衷负面炒作,也使广州市食品安全实际工作成效和总体形势与人民群众对食品的安全感、满意度间产生偏差。”

这样的说辞可以堵普通人的嘴,但显然堵不了加州代表团,甭管官方的解释如何,新一轮食品出口谈判又得推倒重来,这无疑影响了许许多多人的命运。

同时,也影响了刘宇清的命运。

报社的编辑部依然忙碌非凡,穿梭的记者、敲击键盘的声音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交织在一起,在这喧嚣中,刘宇清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他的桌面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笔记,墙上贴着几张写满关键词的便利贴,他又搜集到了几条线索,准备去——核实,争取能搞出更大的新闻。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刘宇清的思绪。他抬起头,看到编辑部主任朝他走来。

"小刘,领导找你,跟我来吧。"

刘宇清有些疑惑,但还是迅速整理了一下衣着,跟着编辑走向大领导的办公室。

推开厚重的木门,大领导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带微笑地看着刘宇清。

"小刘啊,坐。"

等到刘宇清坐下,领导又说:"小刘,你最近的报道很出色,特别是那篇关于咸鱼食品安全的调查报道,引起了很大反响。"

"谢谢领导,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领导点点头,继续说道:"正因为你的出色表现,报社决定提拔你,担任新闻部副主任。以后你就主要负责管理和指导工作,作不用再亲自跑一线了。"

刘宇清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一愣,然后立刻问道:"领导,我能问问为什么吗?我觉得自己更擅长跑一线。"

大领导和编辑部主任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缓缓说道:"小刘啊,你要理解,做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而且,你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是时候培养新人了。"

"谢谢领导的好意,但我还是希望能继续做一线记者。我觉得那里更需要我,也更适合我。"

领导的表情变得有些严肃,他深吸一口气,说道:"小刘,你要明白,有时候做事不能太锋芒毕露。你的报道虽然很出色,但也给报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报社提拔你,是嘉奖你、鼓励你,也是保护你......"

"压力?我不明白,我的报道不是揭露了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吗?“

"小刘,事情是这样的。你的报道本来只是揭露了一个普通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加州州长安德伍德看到这条新闻时,恰好在吃广海咸鱼,并因此住院。外交无小事啊,这让政府领导很被动,也让报社也承担了很大压力。"

大领导接着说:"我们都知道你是个好苗子,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这个位置上,有时候需要考虑更多。我们希望你能理解,也希望你能适当收敛锋芒,不要再搞出太大的新闻了。"

刘宇清沉默了。他的目光在办公室里游移,最后定格在墙上挂着的"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段话。良久,刘宇清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领导、主任,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是,做一线记者是我的理想。如果不能继续做一线记者,那我可能就不适合在这里工作了。"

"小刘,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你要知道,离开这里,外面的世界可能更加复杂。你确定要这么做吗?“

"是的,领导。无论如何,我不想放弃做一线记者的机会。”

大领导和主任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惋惜和敬佩。

"好吧,如果这是你的决定,我们尊重。不过,你随时可以回来。"

"谢谢!“

离开领导办公室,刘宇清回到自己的工位,开始收抬东西。同事们纷纷围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

"你真的要走?"一个老同事不敢相信地问。

刘宇清点点头,露出一丝苦笑:"是啊,有些事情,不得不这样。"

"可是你在这里做得那么好,前途一片光明啊!"年轻实习生同样惊讶地说。

"但我不是那么在乎前途,我只想在新闻战线上冲锋陷阵。"

屋子里的人沉默片刻,大家都看得出来小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报社让刘宇清脱离一线去坐镇后方,就是要“收刀入鞘”,这确实是一种保护,但却会让刘宇清提前“死去",让一个新闻战士不能“逢敌亮剑”(让一个热爱搞“大新闻"的玩家把游戏玩成日常打卡游戏),那和杀了他有什么区别?

刘记者的离职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食品出口协议的推倒重来也没有阻挡“世界工厂“登上世界舞台的脚步。

清晨五点半,珠三角的天空还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灰色中。远处的工厂烟囱已经开始冒出袅袅白烟,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工厂逐渐苏醒。六点整,刺耳的工厂汽笛声划破寂静,如同一声号令,唤醒了沉睡的工人们。

工厂大门缓缓打开,工人们鱼贯而入。脸上还带着些许睡意,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对新一天的期待。来自欧洲、美国的订单量激增,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被再一次证明。

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渐起。流水线上,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有的在缝纫机前专注地缝制服装,有的在装配线上快速组装电子产品,车间主管看了一眼今天的生产计划。"今天的量又增加了10%,看来又要加班了。"工厂大门外,一辆辆载满原材料的卡车正在排队等待入厂。劳务中介正在满大街的贴招工启事。"普工50名,待遇从优",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

这一切看起来朝气蓬勃的景象,都与大量的海外订单有关,尤其是近期加州州长的访华,进一步刺激了订单的扩张,谁能吃下更多的订单,谁就能生存下去,卷死“友商”,做大做强。那么,关键来了,谁可以吃下更多的订单?

首先,价格是重要考虑因素,这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次,产品质量也是考虑的重中之重,谁也不想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吧。然后,还有那么一项指标,让许多工厂的老板疑惑不解。

“考察中国劳工的人权状况?什么叫人权?“

对于这种额外的考察指标,当然会有经济学家反对,认为这是无端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毕竟在你们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进程中,不照样使用“血汗工厂“中的工人们为资本家完成了原始积累,才铸就了今天西方社会的繁荣和高品质生活?凭什么对中国这个后方国家就要增加限制?这只会拖累中国的原始积累,限制发展速度。

有经济学家表示:“当下的中国存在'血汗工厂',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上,中国目前的发展过程,血汗工厂不过是显现在不同时空和语境中的另一个轮回。关键在于,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国家是要代表劳工利益、尽快改善劳工境遇,还是会向资本妥协、默认“血汗工厂“继续存在下去。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肯定是前者。”

经济学家的话显然是“鸡同鸭讲”,人家跨国企业难道不喜欢“血汗工厂"吗?他们可太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资本主义了,但......时代不一样了,那些跨国企业的主要消费者们,除了考虑价格因素,还开始考虑了人权因素,如果哪个企业被曝出使用"血汗工厂"产品的丑闻,其品牌价值会遭受负面影响,也会遭遇各种抵制。

当然,这也不是消费者有多么心善,或许有人是出于道德考虑,但底层逻辑依然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一些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低价商品,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他们认为,在良好工作环境下生产的商品往往质量更好,更加可靠。

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劳动力市场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劳动者)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工作机会和薪资水平正在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挑战。通过反对"血汗工厂",他们实际上是在维护全球范围内的劳工标准不要无底线的下滑,从而间接保护自己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

那么他们如何来反对“血汗工厂“呢?毕竟也不可能亲自考察不是?于是,—种在欧美可能已经常见,但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头一次听说的事出现了――“验厂(人权检验+品质检验)“。

第二百八十二章中国区的玩家们:去打螺丝,也做卧底(二)

对于“验厂",或者“人权检验"这些东西,在中国,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门票”。即一个企业必须打造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解决不了国际化的问题,中国就不可能变成经济强国。而国际化公司就必须按照国际上的游戏规则来办事。

中国加入WTO以后,无疑会产生三个变化:一是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眼光以前只注意国内市场现在还必须转向国际市场。二是竞争对手的变化,不再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有国际大型企业参与到同一个市场的竞争中来。三是游戏规则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国际游戏规则当中的一条,“人权"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个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的机遇。

验厂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一般都会关注工人的人权、童工问题、工资问题、工时问题、工作环境、消防器材、机器保养等等。其中,工人的人权是最受重视的标准也最为严格。

如果做的是国内订单,验厂就会牵扯到社保局、劳动局、地税局和国税局。所以,工厂和当地政府部门搞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好的话,就不会经常被验厂。即便遇上验厂,也比较容易过关。工厂里通常会有几个人是专门负责打通这些关系的。平常请这些部门的人吃饭、K歌的应酬费用也是必须的。

如果做欧美、日韩或港台的订单,就要区分情况,如果客户选择本地第三方机构来验厂,那基本上没有坚持原则的,腐败就完事了,本地的第三方认证的公司基本上就是想方设法地收钱、索贿,完全是自己人搞自己人。欧美客户自己来"验厂”的呢,也不是不能搞定,但显然没有搞定本地机构那么简单,少不了一番斗智斗勇。那帮人查的细,从员工年龄、工作时间、加班补偿、歧视问题、健康保障、住房都要查,全面细致,甚至细到规定“给员工使用的厕所必须有一瓶以上的洗手液。”

当听说厂子又要接受“验厂“时,口中不停嚼着槟榔的的经理露出了难看的脸色,吐槽道:“妈的,这些老外查我们,比婆婆管媳妇还麻烦,连个纸箱都不能放错位置。”想到这,经理嘀咕了片刻,对着自己的手下嘱咐,“去联系那个应付验厂的咨询公司,看看能不想像别的厂那样,几万块搞定一切!老子现在还要去训话呢。”

经理不耐烦的走进了闷热潮湿的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气味。工人们此刻已站成一个长方形的队列,还没开始上工呢,汗水就已经浸透了他们衣服。经理手里拿着一本已经翻旧的花名册。他清了清嗓子,用喊道:"现在点名!"

"张明!"

"到!"一个瘦小的年轻人举起手。

"王芳!“

"在!"一个戴着口罩的女工应声。

经理一个接一个地念着名字,被点到的工人机械地举手应答。整个过程中,没有人说多余的话,仿佛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例行公事。点完名后,经理合上花名册,环视四周,开始了他的训话:

"我希望你们大家都能认真对待在厂里的每一分钟。你们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打工赚钱,如果在工厂里不好好做,没有人会发给你们工资的。你们见没见过在比赛中跑第一的运动员?为什么他能获胜?就因为他在冲刺的时候有效率,有效率才能赢过别人。你们在工厂做工也要有这种精神,每一分钟都应该讲究效率。"

工人们听着这些话,有些人不自觉地低下了头,有些人则暗自翻了个白眼,还有人悄悄地捏了捏自己酸痛的手腕。

经理继续滔滔不绝:"你们要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在家怎样对待自己父母的,在这里也要有同样的态度。其实,我们这家厂的管理还是比较正规的,无论宿舍、食堂、还是工作环境,在这边几百家工厂里面都是数得上的。"

一个中年工人听到这里,忍不住轻声嘀咕:"呵,正规?昨天食堂的菜里还有蜂螂呢。"旁边的同事用胳膊肘轻轻碰了他一下,示意他小声点。

经理接着说:"订单多的时候,工厂要想赚钱的话也可以让大家通宵加班,但工厂没有这样做,而是考虑大家能不能得到良好的休息,只加班到11:00,所以工厂是很人性化的。"

听到这里,几个工人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想起了上个月连续两周每天加班到凌晨,但工资单上却只显示加班到11点。

经理的讲完这么多,终于点到了今天训话的重点:"我代表工厂向你们保证,每月15-20号一定会发你们工资,绝不拖欠。如果老板和带班因为某种原因暂时没有把工资交到你们手上,你们要听他们的解释,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影响了工厂生产,工厂的损失怎么办呢?你们出来不就是为了打了工吗?跳到其它厂还是打工,到那里一定会比现在好吗?“

一个年长的女工听到这里,不由得苦笑了一下。她想起上个月工资延迟发放时,自己不得不向亲戚借钱给孩子交学费的情景。

训话结束后,工人们默默地回到各自的工位上。车间里又恢复了嘈杂的机器声。他们有的在给铝片打孔,有的将铝棍弯成U型。一位大姐正在加工铝条,她的动作快而熟练,倘若靠近—看,只怕会立刻为她揪心起来,她的手是如此靠近机器的钻头,只要节奏稍乱、躲闪稍慢,被打孔的就不是铝条而是她的手指了。有一个笑话是:“在广东的流水线上,每年要切掉两千根手指”,有人说这太夸张,有人说这远远不止。

而做这样危险工作的呢,大部分都是“外来流动人口”,这些外地人除了要养活自己之外,大多数还拖家带口,所以才会选择这样辛苦而危险的工作。换成本地人,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做这样的工作的。这样的区别如果要进行类比,大概可以引《包身工》里面的一段内容:

“外头人的衣服多少的整洁一些,有人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有时爱搽―点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包身工,就没有这种福气了,她们没有例外的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青莲的短衫,下面是元色或者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在路上走,这两种人很少有谈话的机会。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也许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过分地高看自己和不必要地看轻别人,这在“外头工人"的心里也是下意识地存在着的。她们想:我们比你们多—种自由,多一种权力――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

在同一家工厂里,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工人,有身份证和没身份证(比如因为超生上不了户口,没有户口也意味着没法办身份证)的工人,临时工、暑假工和正式工,他们的待遇都是不一样的。

与此同时,在工厂里默默打“螺丝"的一个年轻人,也默默的观察这里的事,在夜深人静,大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他又默默的打开笔记本,向林首长和组织写"报告”∵:

“地域分隔、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工人们很难进行有效的团结。中国是用户籍来限制公民权利,而西方国家是用国籍来限制公民权利。无论是户籍身份的限制,还是国籍身份的限制,其根本都是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只不过前者针对农民工,后者针对外国人。他们的各自身份已经决定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出于被分割的位置。农民工在城市的命运与19世纪美国劳动力市场底层中几万名华工的命运出奇的相似,时间和空间的转变并没有使今天的农民工彻底脱离旧日华工的命运轨迹。

二元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筑起了一道藩篱,它曾经的目的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便顺利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如今,他们被允许前往城市,大概是因为政府也已准备启动这些向工业发展目标发起冲刺的后备劳动力,因为早在19世纪,美国白人资本家就曾将华工当作后备劳动力。

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美国的黑人和白人、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矛盾,工人们似乎更容易把来自其它地方的工人而不是资本家当作他们的敌人,美国的资本家也擅于使用”本国人一外国人、本族人—外族人、本地人――外地人“这类传承已久且特别好用的伎俩,在爱尔兰劳工、黑人劳工和亚裔劳工等不同族群的劳工之间有意制造竞争,以压低劳工工资,瓦解工人团结的可能,使他们难以表现出阶级觉悟。”

第二百八十三章中国区的玩家们:去打螺丝,也做卧底((三)

20世纪初,美国的制造业工厂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那里的工厂法比较健全,对工厂的卫生环境和工作条件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南部和西部地区,工厂法几乎就不存在。从工人所得到的劳动保障来看,由于美国当时北部、东部各州的经济受制造业带动发展较快工人力量比较强大,较早建立了工厂法,工人的保障制度就比较健全。相对而言南部、西部各州工人所得到的保障就差了很多。

与此同时,法律规定上的差别就在各个州之间引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制造商会在竞争中选择劳动法规定比较宽松的地区建厂,因为制造商需要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工资支出、多用廉价童工和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一言以蔽之,市场的竞争往往促使资本持有者做出“理性"选择。当竞争促使资本集中到劳动法规定较为宽松地区的时候,就对劳动法规定更为严格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利益造成伤害。

比如,当时位于东北部制造业发达地区的马萨诸塞州的棉纺厂就在经济萧条时期遭遇了来自南部各州的有力竞争。南部棉纺厂被描绘为一个没有自由、充满贫困的地方:大量10岁以下的儿童被迫每天工作1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也就是说,马萨诸塞州制定的较高劳工标准反而成为一种障碍,在竞争加剧时使自己处于劣势,而南部的竞争者在北部工人看来,那是哀其不幸(作为同样靠劳动谋生的群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这种困境,因此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情),怒其不争(愤怒于南部工人"不争"工资待遇,接受较低的劳动条件,让北方工人也迫接卷入“降低薪资、减少待遇"的漩涡中)。

当时间来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东北部与西部、南部地区的工人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浪潮下,变成了发达国家工人与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矛盾。在新时代,这些发达国家中相当多的人变得支持“验厂"。

尽管他们的动机并不单纯,比如工人希望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从而减少发达国家工人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增加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劳动成本,进而减少发达国家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动力,维护自己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此外,工会组织可能出于维护会员利益的考虑,也会积极推动对海外工厂的人权审查。一些政治力量也可能利用这一议题来塑造公众舆论,影响政策制定。

"啪!“

大老板狠狠地将一份文件摔在办公桌上,他满脸通红,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双眼圆睁,仿佛要喷出火来。"该死的验厂!又他妈来这一套!"大老板咬牙切齿地骂道,然后猛地站起身,开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仿佛要踩碎地板。"这帮洋鬼子以为他们是谁?凭什么来管我们的事!我才不管什么狗屁验厂!老子的工厂老子说了算!这些洋人自己国家的工厂都搬到我们这里来,就是为了省钱。现在又装模作样地搞什么验厂,简直可笑! "

“老总,您消消气,这洋鬼子就是这样的,虚伪的很,开公司不都是为了尽可能赚钱吗?大家都一样。只不过我比他们更诚实罢了。“经理为老总点了烟,又劝道,“但如果我们不验厂,美国加州这笔订单可就吃不下,不仅是这一个,整个加州的业务肯定都吃不下,那去美国打开销路也就更难了。相反,如果我们做成了,把这个客户做下,那加州乃至美国其他地方的公司跟我们做交易也就更顺畅,粗略估计,我们的贸易量至少能扩大60%。老总,我们不干,总有别的厂愿意接受验厂,这可是一年估计有千万美元的订单.......”

大老板重重地叹了口气,回到办公桌前坐下,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逐渐平静下来,但眼神依然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行吧,就按你提议的那样,去找那些咨询公司,争取混过去,在打点方面不要吝啬钱....…”

“明白!”

经理早早就与咨询公司进行了初步接触,在得到老板的同意后,经理立刻打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也传来了肯定的回复:“验厂而已嘛,没问题,我们有的是办法!“

想要赚洋鬼子的钱,就要接受他们的刁难,“验厂“这事许多工厂闻所未闻,但既然要做外贸,就难免碰上验厂,这就为许多第三方机构的诞生创造了机会,只要你花钱,他们会指导你如何“验厂达标"。

下午三点,一辆摩托车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疾驰,载着一位身着西装的咨询师,他紧紧抓住摩托车后座,努力保持平衡,同时试图避免西装被飞溅的泥水弄脏。摩托车最终停在了一座巨大的工厂门口。咨询师从摩托上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和领带,此时,工厂经理已经在门口等候。

"李顾问,您可算来了!"经理快步上前,伸出手与咨询师握手,"路上还顺利吧?“

"还行,就是有点颠簸。经理,我们找个地方详细谈谈吧。"

经理连连点头,领着咨询师进入工厂会议室里,经理已经准备好了一叠文件。

"李顾问,这是我们按照您上次的建议准备的资料,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咨询师接过文件,仔细翻阅起来。他的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不时用笔在文件上做些标记。经理则略有些坐立不安,时不时偷瞄咨询师的表情,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打。良久,咨询师抬起头,说道:"总的来说,这些资料应付一般的验厂机构是够了。大部分验厂机构通常都是周五下午来半天,周六周日就由厂里的人陪着吃饭喝酒。只要这些环节安排好了,验厂就能顺利通过。"

经理松了口气,但还没等脸上露出喜色,又听咨询师说:

"但是,这绝对通不过外国客户直接来验厂。"经理的笑容瞬间凝固,"李顾问,您的意思是.….…"

"我就提一个,利器管理。刀片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由什么人管理和使用,这都需要有明确的记录。验厂者会将这些记录与工人的出勤记录对照起来看。"咨询师翻到另一页,继续说:"经理,你看考勤记录,这个工人明明没来上班,但利器记录却显示这个工人当天是负责管理和使用那个刀片。这种矛盾一旦被发现,整个验厂就会前功尽弃。"

经理听完,脸上的表情由惊讶转为恍然大悟。他不由自主地点头,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李顾问,您太专业了!一眼就瞧出这种细节,我们真的很容易忽视........."

李顾问趁热打铁道:"经理,既然你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建议你们可以考虑让我们公司的文控中心帮忙做专业的假账。"

"这...这不会有问题吗?”

李顾问摆摆手,安慰道:"放心,我们有丰富的经验。虚假账目只用于验厂,与真实账目分开。这样既能应付验厂,又不会影响你们正常的财务管理。"

还不等经理继续说,李顾问深吸一口气,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经理,我还要提醒一句,对付外国客户,我们还需要更多高明的手段。我建议你们可以考虑做一个样板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B厂。正常上班时间内,工人在A厂做,这个厂的一切都按合格的标准来做。不符合验厂标准的工作就拿到B厂去做,比如到了加班时间,工人就转到B厂去做。"

"这样一来,验厂时只带洋鬼子去验A厂........"

"没错!"

"可是,这样做会不会增加很多成本?"

“经理,你觉得有更好的办法吗?总比给工人提供高标准的待遇要省钱得多。"

第二百八十四章中国区的玩家们:去打螺丝,也做卧底(四)

工厂经理办公室里,一张宽大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资料。这些都是由咨询公司的文控中心精心准备的验厂材料:在职人员登记表、劳动合同、考勤档案记录、卫生检查表、消防演习培训记录、设备检查表和员工花名册等等,整齐地摊放在桌面上。

而经理本人,此刻正在焦急地打电话,"喂,老李啊,那批机器的合格证书什么时候能到?"他压低声音说道,"很快就要验厂了,你可得帮帮忙啊。"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含糊的回应,经理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好好好,我知道了,那就麻烦你尽快,价钱好说。"

挂断电话后,经理深深地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工厂车间的方向。只见几个工人正在忙碌地安装排风扇,粉尘在阳光下漂浮,形成一层薄雾。

"老张,"经理对门外喊道,"通风设备安装得怎么样了?“一个中年工人擦着汗走进办公室,恭敬地回答:"经理,已经完成了一半,估计再有两个小时就能全部装好。"

"加快进度,一定要在今天下班前搞定。对了,消防设备呢?“

"正在搬,"老张回答,"紧急出口的标识也在安装了。""很好,"经理说,"为了临时弄来这些设备,厂里可花了不少钱,那就—定要起作用!一定要放在该放的地方,醒目的地方,让验厂的人一眼就能看到。等验厂的人一走,这些设备也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