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37章

作者:风兮破地

  一个时空中,八九十年代内地人偷偷往香港跑,三十年后,香港人偷偷往内地跑,这都没什么可奇怪的。

  在伊藤博文的眼中,天津非常繁华,不亚于大阪和东京。大街上往来的人很多,交通工具也很多,有骡马、毛驴和牛拉的班车,有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过数量不多;也有四个轮子的汽车,数量更少。伊藤博文知道那是“宝马牌”小汽车,价格不菲,但是比起美国和欧洲的汽车,价格要便宜不少,日本政府采购了几十辆,给内阁和各部门办公使用。

  汽车的发动机不便宜,后视镜、车窗、轮胎等各个零部件也都不便宜,除了政府和大公司采购外,只有很少的人买得起。伊藤博文自然是能买得起的,他家里就有两辆汽车,倒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工作上的方便。

  除了上面那些交通工具之外,伊藤博文还看到了一种三个轮子的机动车。听着那“腾腾腾”的声音,伊藤博文很是惊讶,“那也是汽车?”

  永尾中佐经常来中国,对这边的情况非常熟悉,他向伊藤博文解释道:“是三轮车,本地人叫他三蹦子,也叫麻木车。”

  “三蹦子......这个我大概能理解,麻木车是什么意思?”

  “您看三轮车的轮胎,要比汽车的轮胎小两圈,出了城之后,三轮车会跳动得非常厉害。在上面坐一会,身体都要被颠麻木了,所以又叫麻木车。”

  “哈哈,原来是这样!”伊藤博文忍不住笑了起来,其他人也是一样。

  麻木........三轮车是林永昌的手笔,工业部的同志为了降低拖拉机和汽车的价格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依旧不是很好。“宝马牌”汽车的价格比美国汽车便宜了将近三分之一,仍然没有多少人买的起。林永昌知道后,大笔一挥,将轮子砍掉了一个,换上了更小的汽油发动机,后面的车厢换成了拖斗,要是有需要和可以自己加装车厢。这么一来,三轮车的价格就降下来了。

  虽然三蹦子非常简陋,虽然三蹦子能把人给颠麻木了,但是它便宜又好用啊!能拉着上千公斤的粮食或者其他东西到处跑,皮实耐用,操作简单,还要什么自行车?

  民间对三轮车的需求非常旺盛,军队也看上了这种简单好用的运输工具,总参准备给步兵师装备几百辆三蹦子,那样就能快速将部队部署到远离铁路的地方作战。除了运输军部队,三蹦子还能用来运输弹药补给,这可比马车和手提肩扛有效率多了。

  除此之外,总参还想出了别的用法,比如说在拖斗上面安装一挺马克沁机枪,或者将拖斗换成野战炮甚至是重型榴弹炮。

  嗯,三蹦子的汽油机动力不够,肯定是拉不动150mm重型榴弹炮的,那么换成功率更大的柴油机呢?

  对于军委和总参的同志们的想法,林永昌表示很好很强大,军队摩托化就肯定是先进的,但是现在没必要,主要是没钱。不管是中国还是英国,德国,法国,不管是金融强国还是工业强国,大家都缺钱。

  第五百二十六章 人口红利

  几年前,报纸上就将天津、北平、太原等城市形容为一个大工地,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伊藤博文发现天津周围还是在施工。他指着远处的工地问道:“怎么还在修?”

  依旧是永尾中佐——或者说中校,实际上是一样的——回答,“天津的人越来越多了,城市需要进一步的扩大,此外,还要进行电气化改造,所以一直没有停过。”

  “哦,原来如此。”伊藤博文再问:“那些就是林永昌大楼吧?”

  “是的。”

  所谓的“林永昌大楼”是一种五层高的简易大楼,统一样式,建起来很快,目的是解决快速工业化而引起的住房不足的问题。按照林永昌的看法,那些简易大楼住起来实在是称不上舒服,“林永昌大楼”里面共用厕所和浴室,前后上下的楼板都不怎么隔音,有一点响动大家都听得到,真心不方便。小孩子哭闹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夫妻办事,隔着墙壁那是听得清清楚楚。

  但不管怎么说,“林永昌大楼”肯定是要比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好的。现阶段,只能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能管得上好不好。

  林大帅觉得这种五层的大楼是暂时过渡的,将来可以用来做单身宿舍,或者用来当学校也行,要是有条件了,肯定是要换上更好的。但是其他人并不这么想,很多人在见到这种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后,是非常的震撼和羡慕。

  比如说第一次来中国的伊藤博文,他随便数了一下,就有五六十栋“林永昌大楼”,这要花多少钱啊?在听说这些楼房是政府出资修建,然后以很便宜的价格租给工人,或是干脆免费供工人使用后,伊藤博文只有感慨的份。

  中国在急速工业化中遇到的问题,日

  本也同样遇到了。中国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日本政府很有借鉴意义,但是,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远不如中国,还要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沉重的负担压得日本政府几乎喘不过气来。高桥是清经常叫苦说没钱,并且多次反对超发日元的计划。

  日本的发展很快,财政收入增长也很快,但是支出增长得更快。不管收入多少钱,总是不够花的。

  希望这次的中国之行能有个好收获吧。

  伊藤博文怀着这样的想法登上了火车,进入车厢后,他实在是疲惫的很了,躺在床上很快就睡了过去。卫兵帮他盖上被子,然后退了出去,守在车厢外面。伊藤博文醒过来的时候,耳边是“哐当哐当”的声响,“我是谁?我在哪里?”

  他躺在双层床上,想了一会,才记起来自己是来中国访问的。火车昼夜不停,在铁轨上以很快的速度向西边奔去。这趟火车没有走山西那边,而是横穿河南,从湖北进入陕西。

  天津是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繁华不亚于大阪,其他地方的城市也显得很有活力。人民政府鼓励乡镇和二三线城市创办企业,只要是能改善民生且不违法,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受到保护的。乡镇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水泥厂、砖窑厂和各种工厂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和野蛮生长。中央政府对此有过不少的讨论,支持乡镇企业的人少,反对的人倒是有很多。地方上的企业跟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制的性质不明确,还催生了官商勾结等一些列的问题。

  财政部是不喜欢乡镇企业的,因为不好收税,甚至可以说根本收不到税。而且乡镇企业不用给员工购买保险,在用工成本上远胜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一些国有企业打得节节败退,占据了不少的市场份额,这让工业部和计委的同志们也很不满意。

  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经济规律是不会变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卖出去才行,英国和德国为了争夺市场,都已经弄出协约国和同盟国,快要演变成世界大战了。在中国国内,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除了林永昌之外,中央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因为林主席支持他们才支持。要是林永昌反对,他们也会站到反对的立场上。

  对于这个问题,林永昌的做法跟以往一样,先讨论,然后进行调查,凡事用数据说话。其实他已经有了大致的应对方法,但还是要走一遍过程。乡镇企业最大的好处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的就业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有钱了就会有更高的消费意愿,除此之外,其他的方法要么是后遗症太大,要么是没什么效果。

  乡镇企业才刚开始发展,对人民和国家来说,利大于弊。对于新生的事务,用法律的准绳去规范就行了,没必要上纲上线,非此即彼,只要能符合“三个代表”,那就是好的。哦,“三个代表”现在还没写出来,林大帅才用到“黑猫白猫”,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才会拿出“三个代表”。

  中国的大城市很繁华,但是乡村还保留了很多原来风貌。在铁路沿线,能看到不少用土砖修建的房屋,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没有水泥和沥青路面,没有一长排的电线杆,没有整齐划一的楼房,倒是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座高高耸立的水塔,不时还能看到三蹦子在土路上蹦跶。

  伊藤博文在好些地方看到了田地里有拖拉机在耕地,有大型拖拉机,也有比较小的。伊藤博文对那些冒着黑烟,发出“腾腾腾”响声的机器很感兴趣,现代社会就是机器越来越多的社会。日本有汽车,但是没有拖拉机,因为不划算。在日本,人力很便宜,农村的人力就更便宜了。其实中国的人力也很便宜,有专家说那是“人口红利”,但是受到了林永昌的严厉批评。

  林主席曾经在报纸上这样写道:“人口红利是谁的红利?工人的还是农民的?新中国不应该以压榨劳动者为荣!”

  第五百二十七章 糖衣炮弹

  长安城修建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已经初具规模。当伊藤博文在长安东站下车后,见到的是一座完全现代化的城市,主干道路宽达100多米,并且还留有不少的设计冗余,城市里面汽车、拖拉机和三蹦子的数量比天津还多。

  伊藤博文看到有人在火车站附近用麻木车拉客的,不过人力三轮车更多。还有卖麻辣鱼和烤玉米之类东西的,看上去跟日本的火车站很相似,但又有很明显的区别。在日本,是看不到这么多长条形楼房的,也没有这么多的三蹦子。

  中日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伊藤博文到了长安后,很快就跟林永昌进行了会晤。两天的闭门

  会议之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说是要为了亚洲人民的小康生活而奋斗云云。这是“小康”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主要就是免于饥饿寒冷,有饭吃,有地方住,生病了能看医生,要求并不高,但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标准了。而且中国政府的态度是让所有百姓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这在很多人——主要是欧洲人和美国人,还有一些中国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要是真的完成了这个目标,那岂不是“大同社会”了?还真就是“大同社会”。

  中央政府这次不光是提出了“小康”的概念,还提出了“人民主义”和“大同主义”,现在中国处于“人民主义”的初级阶段,等到一级一级的升上去,踏足“人民主义”大圆满之后,就可以尝试着冲击半步“大同主义”了。“大同主义”被称作社会的最终形态,人人都有着极高的觉悟,生产力极大丰富,在那个时代,劳动是因为人类需要满足自身的晋省追求,而不是为了填饱肚子。

  这个中级社会听起来像是基督教天国的现代版,看描述好像差不多;又像是远离一切苦难和病痛的极乐世界,或者是仙家盛境。林永昌没信心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达到“大同主义”的终极形态,也不认为人类真的进入到那种社会,但是最终目标总得要定的高一点。

  法乎其上,得乎中。目标定高些,就算是达不到,能达到次级目标那也是好的,总不能学王师说什么“国家没有解决人民温饱的义务”,那也太糟糕了。

  伊藤博文在报纸上见过林永昌的相貌,在广播里听过林永昌的声音,他还研究过林永昌的著作和文章,他本以为自己对林永昌很熟悉了,在跟中国的合作中,伊藤博文都感受到了那种绵里藏针的味道。在他砍来,林永昌应该是跟他一样的人,或许比他自己厉害一点,毕竟他不会打仗,不大会写诗,也不能拿出逻辑自洽的理论,嗯,也就是厉害这么一点点。

  但是见面之后,才发觉林主席的真人跟他想的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林永昌看起来太年轻了,浑身上下像是充满了用不完的精力一般。伊藤博文先是惊讶,随后是嫉妒,他自认为聪明才智不在任何人之下,但是他已经老了,精力大不如前,脑袋转得也不像是以前那么快乐。

  要是能年轻二十岁........见到林永昌年富力强的模样后,伊藤博文不止一次这么想,要是能年轻二十岁,定要跟这人好好较量较量!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就算是年轻二十岁,也不可能是林主席的对手。不是说写诗的本事比不上,伊藤博文能写一些悱句,但也就是能写,不过写诗的本事都政治家来说算上不上什么。也不是因为不会打仗,打仗那是将军们的事情,对国家的领导者来说,会打仗当然好,不会打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交给专业人士去干就行了。

  真正让伊藤博文觉得自己不如林主席的,是“林永昌主义”、“林永昌思想”和“林永昌理论”,这套逻辑自洽而又在实践中证明过可行的细想体系,是他无论无可也拿不出来的。不光是伊藤博文自己,他认为整个日本,整个东亚,都没有人能提出与这套思想体系相媲美的理论。

  击败敌人要依靠巨舰大炮,但是凝聚人心却要依靠思想、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思想界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各种各样的学说都有,左中右各种理论大爆发,但都有各自的缺点,远不如“林永昌主义”的严密。伊藤博文学贯中西,他自然能看出“林永昌主义”中有很浓重的“马派”痕迹,对经济的描述中借用了很多《资本论》里面的东西,却又做了进一步的拓展,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可惜,林君不是生在日本。”

  伊藤博文有些遗憾,也有些惆怅,但是随即右边的振奋,不管怎么样,日本算是走上了正轨,只要不出意外,只会越来越强大,不会再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他对两位内亲王说道:“殿下就留在中国多玩几天吧,什么时候想回去了再回去。”

  两个长得有些像的女孩子有些羞涩,脸颊染上了红晕,“嗯!”

  中日两国领导人关门开了两天会,然后拿出了一个共同声明,大家都是不信的,认为中日之间肯定缔结了什么秘密条约。但事实就是除了共同声明的内容外,真的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

  日本想要扩大海军的实力,以应对美国越来越强的海军力量的威胁,这是好事,林永昌举双手赞成。但是要让中国出钱给日本造战列舰,这就太异想天开了。基于另外一个时空中的事情,林主席从来就没有对日本掉以轻心。双方现在合作的很好,但是未来会怎么样谁也不清楚。

  林永昌能做的就是在东北安排几十万生产兵团,要是日本人真的头昏了,

  那也不怕。

  美国海军越来越强,对日本的威胁越来越大,最好的办法是中国也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是林永昌没有提出来,伊藤博文倒是说了,并且表示在合适的时候,会有日本政府主动推动此事。

  伊藤博文表现的如此知情识趣,让林永昌心中大为警惕,日本人最擅长的是鞠躬,其次是偷袭。一旦日本人表现得非常热情和善,那就要注意了。

  至于天皇的妹妹和女儿,那是糖衣,是糖衣当然就要吃掉。

  第五百二十八章 寻找

  伊藤博文来了,伊藤博文又走了,留下了两个日本女孩子。不过列强的目光只放在首相大人的身上,对女孩子不怎么重视,至少不如对首相大人那么重视。现在的伊藤博文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东方俾斯麦”,这是林永昌说的;“政坛不倒翁”,这是日本人说的。

  说不好日本人对伊藤博文左右横跳的做法是佩服还是讽刺,总的看起来,还是崇拜更多一些吧。崇拜强者是所有民族的共性,但是日本人在这方面格外突出。

  回到日本后,很快就有海军方面的人来问情况。眼看着英国、德国和美国都在下饺子一样的大建海军,日本夜袭群:⑥⑨四玖,③六一叁伍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不光是英美德这三大列强,法国、俄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等国家都加快了建造海军的速度,虽然没有三大列强那么恐怖,但是也绝对不可小觑。

  日本发展很快,家底还是太薄。如果是以前那样,一直是英国的小弟也就罢了,但是日本已经在莱特湾证明过自己,怎么还能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在林永昌主义的加持下,很多日本人已经喊出了解放整个亚洲的口号,还有人喊出了要解放全世界的。不光是在日本有这样的人,中国也有不少。

  战争胜利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实打实的利益。梅津美治郎、岗村宁次那些人在菲律宾的丛林里打了几仗,一个个都升官飞快,还被推荐进入了陆军大学,日后前途无量。陆军大学不是日本的陆大,而是在太原的陆军大学。现在公认的世界第一陆军是德国陆军,其次是中国的人民军,能够进入陆军大学进修,出来后就是校官/佐官,而且肯定能升到将官的级别。这些年轻人有着光明的前途,神尾光臣则是直接被授予了少将的军衔,作为他在菲律宾吃了那么多苦头的回报。

  当然,神尾光臣干的很不错才会加官进爵。林大帅对日本人不会额外照顾,有真本事的才会得到嘉奖。神尾光臣不光是打仗的手艺不错,训练士兵的才能也很突出,菲律宾人民军的战斗力增长很快,其中就有他很大的功劳。

  林主席做事向来都是很公道的,有能力又有功劳的,那就应该进步,没有能力又犯错的,那就撤下去干别的。这是让伊藤博文最无奈的地方,林主席很显然是有理想的,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又会显得非常的冷酷无情。

  别的不说,这几年来,流放的人已经超过百万了,在漠北和西域那些地方,流放过去的人能活过三年的不超过六成,人民党内部都有不少人反对动不动就把人给流放了,但是林永昌却是没有一丁点的动摇。

  “林主席.........”,伊藤博文摇了摇头,对秋山真之说道:“这次去中国,落实了一些经贸合作,仅此而已。林主席倒是提出了另外一件事,不过需要征求秋山君的意见。”

  秋山真之愣了愣,“什么事情?”

  “林主席想让秋山君带一些海军将官和军官去德国访问,林君的原话是给那群德国佬上上课。”

  “是中日两国的海军各出一部分人吗?”

  “是的。”

  秋山真之已经瘦得可以看到颧骨了,南海海战和莱特湾海战两场大战耗尽了他的元气,现在他已经卸任了舰队司令的职务,转而去做一些行政工作。他沉默了一会,似乎是在思考,伊藤博文也不催促,在秋山真之思考的时候,他戴上了眼镜,拿起手边的报纸看了起来。

  在这个时代,报纸是了解消息最快的方式。各国的政治家和上层人士,每天就是靠看报纸来了解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伊藤博文每天有五份报纸是必看的,日本的《朝日新闻》,中国的《人民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华盛顿时报》,还有就是德国的《柏林日报》。

  这些报纸都是各国的风向标,不光是能看出政治上的事情,还有经济和军事上的风向也都能看出来。其他的几份报纸不用多说,莫里循就是《泰晤士报》的特约记者,已经被中国人抓三回了,不过他运气很好,一点事情都没有。

  林永昌对《泰晤士报》很有感情,所以注意到了莫里循这个在中国进行间谍活动又走私文物的澳大利亚人。林主席关注《泰晤士报》并不是因为大英帝国是世界霸主,而是因

  为《水浒传》。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泰晤士河口。”

  ........好吧,这是【欧陆风云】玩多了。

  没过一会,秋山真之结束了思考,“德国海军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他抿了抿嘴唇,“海军是用来进攻的兵种,德国的战略在一开始就错了!”

  伊藤博文放下报纸,笑着说道:“林主席也这么说。”

  “需要告诉德国人这个道理吗?”秋山真之有些疑惑。

  “可以告诉他们,但是德国人未必会听。说不定德国人连听的兴趣都没有。”

  伊藤博文说道:“先把准备工作做好........具体的工作就让下面的人去干,秋山君,你需要多休息。”

  “或许我应该退休.......”

  “你才多大?”伊藤博文断然拒绝了秋山真之的请辞,“国家还需要你!”

  真是令人头痛,国内国外的情况就没有让人省心的。伊藤博文对一心想要出家当和尚的秋山真之很放心,但放心是建立在还能继续用的基础上。要是秋山真之真的回家当和尚去了,那还有什么放心和不放心的?

  伊藤博文自认为跟林永昌是一类人,有理想,但是在现实面前都是非常的冷酷。他看不上蠢材和弱者,林永昌还要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大多数人,伊藤博文却是非常直接,没有能力的人他根本就不想理会。

  毫无疑问,秋山真之是有能力的,但是已经被两场大海战耗尽了元气,该为海军寻找另外一个“军神”了,必须要有能力,还要有战功。不然的话,下次组建联合舰队,司令官说不定就是中国人了。

  第五百二十九章 商业

  中国的实力增长强劲,钢铁和煤炭等产量都达到了全世界第四或者第五的水平,财政收入也是每年都在稳步上涨,这样下去,等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妥妥的要把大英帝国甩在后面了。

  人民政府每年三月初一公布上一年的财政收入、钢铁产量、发电量、化肥产量和粮食产量等数据。1905年,中国的钢铁产量是288万吨,到了1907年,就已经达到了500万吨,增长速度全球第一。不过从绝对增长量来看,只能算是全球第二。美国的增长率虽然低,但是因为实力雄厚,哪怕只增长了10%,那也是好几百万吨。

  对于人民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人民自然是欢欣鼓舞,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很多人却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么高的增长率,实在是太不正常了。按照过往的经验,按照经济学家和其他专家的理论,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不少人为中国政府在数据上做了手脚,夸大了钢铁、煤炭和粮食等战略物资的产量。

  在《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等报纸上,一些记者用辛辣的文笔对中国人的造假行为进行了讽刺,认为中国人编织出了一件“皇帝的新衣”。

  “可怜的中国人,他们也只能依靠谎言来维持自尊了。”

  “连造假都不用心,这么离谱的数字,他们政府官员是傻瓜吗?”

  “只要是有脑子的人,就不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事情!”

  报纸上也有不同的声音。列强都有外交官、记者、商人和冒险家在中国,有很多商品是中国所特有的,像是一些新型药物,就算是最敌视中国的米粒件,也没有断绝和中国的商贸往来。即便是中国政府组件了“上海统筹委员会”,刻意针对了美国,依然是如此。

  在华的洋人目睹了中国的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谨慎地认为,中国政府或许并没有作假。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别的不说,武汉长江大桥那种类似于奇观的工程,便是放在全世界也没有多少。

  世界的中心依旧是欧洲,在对远东的中国人冷嘲热讽了一番后,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注意力放在了别的事情上。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新鲜事,远东的消息甚至不能维持超过三天的热度。人们对歌剧、艺术和上层社会的桃色新闻更感兴趣,甚至连海军军备竞赛也似乎被遗忘了。

  和平的假象没能维持多久,来自葡萄牙的刺杀和政变震惊了整个欧洲。2月1日,刚刚从行宫归来的王室一家人乘坐敞篷马车行进在里斯本的大街上。在通过商业广场的时候,街道两旁欢迎国王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几声枪响。国王卡洛斯一世当场毙命;王位继承人、国王的长子路易斯·菲利佩重伤,嗣后不治身亡;次子曼努埃尔被子弹打中了胳膊。

  虽然两名刺客很快就被抓到,并且被判处了死刑,但是国王和第一王位继承人的死亡引发了社会的动荡。葡萄牙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被因果处处压制,皇室却选择了依附于大英帝国,早就让国内的民众很是不满。刺杀事件就像是一根导火索,点燃了葡萄牙国内的不满情绪。

  欧洲人已经习惯了皇室被刺杀的事情

  ,在震惊之余,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卡洛斯一世被刺杀产生的动荡只局限在葡萄牙境内,并没有波及到整个欧洲。各国的报纸上谴责了共和党的刺杀行为,但共和派自由主义份子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欧洲离中国太远了,人民政府给葡萄牙政府发了一封表示哀悼的电报,然后就没有继续关注了。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曾经风光过一阵子,现在已经没落了。在英德争霸的大背景下,英国没有动用军事手段,就已经将葡萄牙给碾碎了。葡萄牙是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是最后一个。

  对中国来说,葡萄牙国王被刺杀所产生的影响,还比不上缅甸的自杀性袭击事件。东亚联盟打败了万恶的美帝国主义殖民者,解放了整个菲律宾,这件事产生的影响比林永昌想象的更加深远。

  受到菲律宾战争胜利的鼓舞,整个东南亚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潮,“林永昌主义”也在不断地向着四周扩散。有不少殖民地国家的人跑到中国去请求援助,就像是当年菲律宾人干的一样。林永昌不能拒绝这些人,至少不能明面上拒绝,但是英国已经三番五次的发出警告,不能允许中国继续在南海和东南亚地区扩张,那就只能采取跟以往一样的办法——先将问题搁置,等到将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