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中国内部对中亚的战争没怎么报道,仿佛没人关心那边的情况,但那只是表象,实际上,中央和军委对发生在中亚的战争很重视,想要通过这场战争了解英军和俄军现在的战斗力,以便调整国家的对外政策。
总参谋部建立了马什哈德周围的巨大沙盘,实时更新敌我兵力的配置,并对战斗过程尽心多次复盘和推演。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人民军依旧有战术和士气上的优势,英军的大炮和步枪质量很好,俄国人的军事改革没有原本以为的那么有用。再就是中亚那边不适合大规模战斗,对俄国和英国来说是这样,对中国来说也是这样。
李大眼已经取得了一场酣畅大胜,但也就仅此而已,没办法将胜利扩大。根据总参谋部的推演,离开铁路线一百里后,军队的战斗力将会急速下降,德国总参谋部则是认为最好不要离开铁路超过五十里,而李大眼所部离铁路线又何止一百里?
英国人有港口,俄国人有连接到土库曼斯坦附近的铁路,他们补充兵力和获得弹药补给的速度很快,远胜于只能甩腿的李大眼所部。当李大眼带着部队推进到德黑兰城下的时候,中央军委是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在德黑兰城下作战跟在马什哈德城下作战是完全不同的情况,真要打起来,李大眼所部很有可能伤亡过半。
好在结果还算是不错,李大眼勒索了一大笔钱财后,撤离了德黑兰。因为只有伊朗人受伤,所以英国和俄国默认了李大眼占领伊朗东部的事实。更大的可能是英国和俄国发现有他们有点打不过中国人,只能无奈承认了这个事实。但是英国和俄国都加快了在伊朗修建铁路的速度,准备加深对德黑兰周围的控制。
英国和俄国肯定不希望中国来跟他们抢食的,伊朗现在看着是没什么油水,但是将来呢?谁也说不准。而且中国人的手伸得也太长了,等在马什哈德站稳了脚跟,还不得继续往西扩张?
伦敦的大人物们都是知道“骆驼和小屋”这个故事的,先是进来一个鼻子,然后是脑袋,接着是整个身子,最后就把原来的主人赶出去了。英国人在印度就是这么干的,占领了整个印度后,英国才获得了一顶皇帝的桂冠。推己及人,因为英国绅士经常这么干,他们也就担心中国使用同样的手段。
英国加强了在中东的驻军,加快了修铁路的进程,一旦铁路修筑完毕,不光能更方便地掠夺伊朗的财富,还能方便运输军队和武器弹药。帝国主义从来都是不讲道理的,要是他们能有一丁点讲道理的时候,肯定是因为被逼无奈。要是英国在伊朗的铁路修好了,肯定是要想办法夺取马什哈德和整个伊朗东部的。
实际上,英国已经收买了不少当地的部落,对马什哈德周边进行骚扰和掠夺。唐宁街还资助了中东的圣战组织,帮助绿教徒去讨伐邪恶的“伪先知”。马钰搞的“解放神学”那一套危害性太大了,中东的王爷们厌恶英国佬和俄国佬,但马钰才是他们的死敌。
异端总是比异教徒更可恶!
军委和总参的意见是必须将铁路修到马什哈德去,才能保持对马什哈德的控制力。但是这太困难了。人民政府才刚刚将铁路修到兰州,从兰州到乌鲁木齐接近两千公里,而且道路难行,修铁路的难度要比从长
安到兰州大得多。从乌鲁木齐到马什哈德的距离更远,修路难度更大,就比通往青藏高原的路线好一点。
林永昌也希望将铁路修到中东去,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在十年内都不可能。不是不想,而是真的做不到。遥远的距离阻碍了力量的投放,对英国和俄国来说是这样,对中国来说也同样如此。
与其往西边修铁路,还不如往福建、广西、云南和越南那边修。福建的地形是群山环绕,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沿海的一小部分之外,其他的地方还处于很落后的状态。虽然已经修建了鹰厦铁路,但时这还不够,必须要修建更多的铁路,深入福建的内部,才能改变福建省落后的状况。
广西和云南那边也是一样,铁路不修过去的话,当地的人力和物力就没办法充分运用起来。哪怕西域都护府和李大眼等人都强烈要求先修建通往西边的铁路,但是林永昌还是没有改变主意,坚持先将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方用铁路连起来,等到下一个五年计划,再将福建四川广西这些地方也都给铺上铁路。
中国不谋求称霸,马什哈德什么的,那都是蒙古国干的,就算从不属于伊朗了,也只会并入蒙古的版图。考虑到四大汗国的历史,蒙古也可以宣称是“自古以来”。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乃至于印度的东北部,本来就有本多突厥和蒙古的后裔,蒙古国天然的有那些地方的宣称。
虽然林永昌再次声明中国不谋求霸权,但是李大眼占领了伊朗东部是明摆着的事情,不是随便找个借口就能糊弄过去的。英国和俄国的外交部联手对中国施压,说了一些制裁,严重警告,地动山摇之类的话。陆征祥则是一再表示中国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吃饱穿暖,绝没有称霸的意图。
看在中国人并没有大建的份上,英国政府勉强算是接受了这个台阶。现在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五百多万吨,要是加入到海军军备竞赛中来,局势会变得更加糟糕。哪怕中国只建造一条哦无畏舰,对于现在的大英帝国来说,也是很大的麻烦。英国的重心始终是在欧洲,它不可能将海军主力长时间部署到远东。
有一个日本已经够令人头痛的了,要是再加上中国,远东的战略格局就会完全不同。虽然英国政府也知道这是饮鸩止渴,经济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会是更大的麻烦。但那毕竟是以后的事情,对于大英帝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应对德国的挑战。
第五百二十二章 选拔
1907年的下半年,世界上似乎没有大事发生,发生在伊朗的战争被全世界华丽的无视了,在中亚和西亚死了几万人,英国的绅士们是不会在意的,其他国家的人也不怎么在意。
德国在铆足了劲扩充海军,但是英国人的造舰速度比德国更快,为此,提尔皮兹伯爵制定了第二次海军扩大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为了应对德国人的海军扩大方案,英国也更新了自家的造船计划,英国国海军大臣宣称“德国每造一条战舰,英国就会造两条!”
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制定了一个非常激进的计划,他准备建造10到15条专门为波罗的海作战而准备的战舰,还要建造一大批的运输船和登陆舰,要是跟德国爆发了战争,大英皇家海军就将跟俄国海军汇合,然后在波罗的海登陆,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给摧毁、
抛开这个计划太过于异想天开不论,费舍尔还是很有创新精神的。很久之前,费舍尔就宣扬:英国必须改变海军使用煤炭作动力燃料的现状,应该使用新型油燃料。他坚持认为,在未来控制海洋的竞争中,油作为动力燃料将给英国带来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他列举了大量事实,用石油作动力的战船没有黑烟,不会暴露目标,而烧煤的战船拖着长长的烟尾巴,十公里以外都能看得见。烧煤的动力装置,要达到最大马力,需要4~9小时,而烧油的动力装置达到最大马力只需要5分钟。给战舰提供油料,只要12个人工作12个小时,而提供同样能量的煤,则需要500个人工作5天。
要得到相同马力的推力,燃油引擎只需要燃煤引擎1/3的工作量,每天的消耗量也只有煤的1/4,这对于一支船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无论这支船队是商船队还是海军舰队。用油作动力的船队,其活动半径大约是用煤作动力的船队的四倍。
费舍尔创造了新型的雷击舰驱逐舰,就是以后驱逐舰的鼻祖,以对抗日益加剧的因鱼雷兵器的诞生和普及而逐渐产生的新威胁,并打破了法国以大规模的轻型鱼雷舰艇控制英吉利海峡的计划。他还提出了“全重炮装甲战列舰”也就是“无畏舰”的构想,后来又弄出了“战列巡洋舰”。
这么富有创新精神,很难想象费舍尔已经六十多岁了。一般来说,年纪大了就
会变得顽固,但是约翰*阿巴斯特诺*费舍尔海军大臣打破了这个刻板的印象,他精力旺盛,在海军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强调火力和速度,为了这个原则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和非难。
德国海军的问题是太过保守,每次都是跟在英国海军后面亦步亦趋。费舍尔的问题则是太有创新精神了,在波罗的海登陆,英国海军和陆军的高层对这个计划瞠目结舌,都认为第一海务大臣是不是年纪太大了,以至于脑袋糊涂了。
如果英国陆军能打败德国人,何必要搞什么登陆?从法国出发,一路杀进柏林就是了。如果英国陆军打不过的国陆军——好吧,这是事实,不是什么“如果”——德国铁路网比英国和法国都要密集得多,德国人动员的速度也要比英法更快,贸然登陆不是肉包子打狗吗?
虽然觉得费舍尔的计划不靠谱,但是英国人还是做了相应的计划。“作战计划”这种东西,向来都是有很多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废纸,有用的只要有那么一两份就够了。德国人放出了“施里芬计划”,英国人认为是假的,于是也抛出了很多的假计划,再多一个也没什么。
虽然英国跟德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协约国跟同盟国之间差点就爆发了战争,但是英国人还是邀请了德国参加明年的奥运会。英过和德国的统治阶层都已经明白战争是不可避免,但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战争是很遥远的事情。欧洲已经就几十年没有爆发大战了,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难得的和平。即便列强之间有冲突和纷争,也都是在远离欧洲之外的地方。
欧洲会爆发战争?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信吧?各国的统治者,那些皇帝女王什么的,可都是亲戚,亲戚之间会打起来吗?
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认为欧洲将会一直是文明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欧洲的文明之光将会永远的照耀世界。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个中心就在英国,就在伦敦。英国政府接手奥运会也有显示力量的意思,他们一共邀请了28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其中芬兰、奥斯曼土耳其、新西兰、中国、日本、朝鲜、琉球、西伯利亚和蒙古都是第一次参加。
为了参加明年的奥运会,人民政府在军队中进行了选拔,民间人士要是觉得自己很厉害,也可以自费报名。林永昌对奥运会是不怎么在意的,他并不认为多拿几块金牌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因此对这件事并不如何关注,只是圈了八个项目,让军队选出八个同志来,随便参加一下就算了。
林主席既然是这个态度,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就同样不会重视。外交部倒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在国际上进行宣传,还想要申请四百万的宣传经费,报告打上去后,很快就被打了回来。
总理办公室表示原则上不反对外交部进行宣传,但是没有额外的经费批给他们。如果外交部的同志可以自己想办法弄到经费,想怎样宣传都行。
总之一句话,没钱!
外交部的同志还是很有办法的,财政部不给批钱,他们自己还真能弄到钱。出钱不是问题,要是能借这个机会让中央承认外交部的小金库,那简直是太值得了!
小金库这个问题各个部门都有,外交部也不例外。有传言说林主席对小金库不是很满意,认为有贪污腐败的嫌疑,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第五百二十三章 终于来了
随着政府的部门越来越多,职能越来越全,林永昌渐渐地将各种权利下放。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就算是他,每天最多也只能有十七八个小时用于工作,不可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停。
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专业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民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开设了很多的专科学校,专门培养技术工人。国家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技术工人。在某些领域,一个8级的高级技术工人就是国宝般的存在。当然,高级技术工人很重要,中国也需要大量的中级和初级技术工人。
林永昌曾经在公开场合说:中国是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职业上的高低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些人就在报纸上唱反调,“难道掏粪工人和国家主席也是平等的吗?”
说这话的人被工人们好几次砸破了家中的窗户,心中大概是怀有怨气的。林永昌在看到《南方日报》上的文章后,觉得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于是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但光是讲道理还不够,说的再多也不如亲自去坐上一次。
于是林主席拿出了半天的时间,跟长安的掏粪工人们一起劳动了半天,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跟工人们一起拍照合影。次日,林主席跟掏粪工人们一起劳动的照片就印在了各大报纸上,还有林主席撰写的文章,“新中国没有高
低贵贱之分”。
林永昌知道自己此举是在作秀,但是吧,事情都是对比出来的,除了他之外,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是连作秀都不肯的。伊藤博文在报纸上看到报道的时候,就是大吃了一惊,好一会说不出话来。
“林主席.........”,伊藤博文沉吟好半响,方才说道:“当真是能人所不能。”
宫崎滔天坐在伊藤博文对面,依旧是放浪形骸的模样,哪怕是伊藤博文是整个日本权势最强之人,他也不改其本色。“林主席当然不是一般人!”
伊藤博文笑了笑,拿起报纸再看了一遍,眉头不由自主的纠结起来。“.........宫崎君,那件事请已经谈妥了吗?”
“已经谈妥了。我们出资30%,契科夫他们出资30%,中国方面出资40%,共同开发库页岛的石油。”
宫崎滔天随意地说道:“但是我觉得在库页岛挖石油还不如去南洋。库页岛冬天会冰封至少四个月的时间,南洋就没有这个问题,而且我听川中教授说,库页岛石油的品质也比不上文莱那边的。”
“我也知道南洋的石油品质更好,奈何那里是荷兰人的地盘。”
“区区荷兰人而已,难道还怕了他不成?”宫崎滔天哈哈大笑,“他们有几条战舰?”
“荷兰人无足轻重,但是他们背后站着英国人。英国政府已经警告我们多次,勒令我们不准在南洋挑起事端。”
“哼,英国鬼畜在欧洲自顾不暇,还攥着亚洲不放手!首相大人,就让我们黑龙会前往加里曼丹吧,到了恢复兰芳共和国的时候了!”
“..........”,伊藤博文摇了摇头,“我们现在不是英国的对手,你们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最好不要把事情搞得太大,不然政府会很为难。”他沉默了一会,继续说道:“要是有人被荷兰人抓到了,政府是不会承认你们身份的。”
宫崎滔天皱起眉头,“何必如此束手束脚?”
“实力悬殊,不得不如此。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是我们的六倍.......或者更多。”
宫崎滔天语气坚定,“那就扩大海军的规模!”
“.........政府没钱。”
宫崎滔天顿时就坚定不起来了,没钱是所有国家的通病,不管是多么富庶的国家,都会面临着没钱的窘境。世界霸主英国经常要靠超发货币或者是发行债券度日,印度总督一次又一次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米利坚为了省钱将海军的造舰计划打回去了一次又一次,以至于酿成了莱特湾的大惨败,但凡国会的老爷们少砍掉一条无畏舰,说不定就不会是那种惨烈的结局。
日本肯定是比不上英国,也比不上美国的,没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宫崎滔天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说道;“既然日本的国力不足以建设保卫亚洲之强大舰队,为何不让中国建几条主力舰?”
“唔,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也想让中国方面造主力舰,但是之前夜袭群:六玖④九,叁⑥①叁伍中日油国协定,中国发展陆军,日本发展海军,这样才能保证日本的独立地位。若是打破了这个协定,日本还能保持在东盟中的地位吗?”
“不能保持就不能保持了,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叫我说,就应当将日本并入........”,门扉转动,发出“咯吱”声响,大觉屋师真走了进来。
“首相大人......哦,宫崎君也在啊。”
“什么事?”
“外交部发来的消息........”,大觉屋师真看了看宫崎滔天,脸上露出笑容,却并没有继续说下去。后者哼了一声,站起身来,朝着伊藤博文鞠躬,随即直起身子,说道:“那我就先告退了!”
宫崎滔天又跟大觉屋师真道别,然后离开了办公室。
伊藤博文问道:“什么事?”
大觉屋师真将文件去处,递了过去。伊藤博文接过来看了一眼,“德国政府通过了《第二次海军法案第二补充法案》?”
“是,今天凌晨......德国时间下午三点半通过的。德国将五年内建造战列舰的总数从七艘增加到了12艘,并决定在未来四年内,保持每年建造一艘战列巡洋舰。”
大觉屋师真说道:“德国新增加的战列舰不再是无畏舰,而是超无畏舰。”
“超无畏........终于是来了。德国人已经能制造出15英寸大炮了?”要真是这样,那倒是省去了日本的很多麻烦。
“不,德国人更改了威廉皇帝级的设计,他们舍弃了4座双联装15英寸大炮,换成了5座双联装13.5英寸大炮。”
伊藤博文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了看文件,“居然真的改设计了。德国人的实力很强,但是他们的海军战略有问题啊!”
“一直跟在英国的身
后亦步亦趋,德国海军没有真正的战略家!”
第五百二十四章 邀请
马汉在《海权论》中非常推崇主力舰决战的模式,他认为必须要有超过对手30%的主力舰,才能在决战中摧毁敌放的面对。约翰*费舍尔很赞同马汉的理论,在他和丘吉尔等人的推动下,英国皇家海军不仅将全重炮设计、蒸汽涡轮动力、燃油锅炉等新技术集中运用到新舰上,以抬高德方的追赶成本;还力促白厅与宿敌法、俄达成和解,集中国防和财政资源专门针对德国海军。
英国公开提出“双强标准”的情况,可以不待德国建造出数量超过英方30%的主力舰,皇家海军便可发起预防性攻击,将这支尚未建成的大海军彻底摧毁,而德方将毫无还手之力。
在这种背景下,提尔皮茨殚精竭虑,汲汲于构思一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方略。经过几年的思考,这个方略已经基本成型,那就是所谓“风险理论”,也即是所谓的“存在舰队学说”。
提尔皮茨果断否定了与英国全面争夺海上统治权的想法,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北海,决心在这一地区获得足以威胁英国本土的局部优势。按照他的看法,在德国建成这样一支大海军的前提下,皇家海军虽然依旧有可能对其加以攻击、甚至取得全胜,但遭受的损失之大,必将使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法抵御法俄等国的挑战,从而有可能丧失海上霸权。权衡利弊之后,英国必将不敢冒险挑战德国,柏林则有望左右国际大势,以和平的方式取得“世界强国”的地位。而“风险舰队”的规模不必太大,只需达到英国在北海全部兵力的2/3。
不难看出,“风险理论”从一开始起就不是一项纯粹的军事政策。它更像是一种政治法术,成功的希望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所以德国海军并没有用上最强最贵的火炮,而是在每个级别的战舰上都可以针对英国皇家海军,所以德国海军才会抱着祖传的280mm大炮不放。
但这种把成功可能性完全寄托在敌人微妙心理之上的战略,缺陷比优势更加突出。德国一系列战略决策的荒唐之处在于,它在不到10年时间里,居然对英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殖民体系、欧洲均势和海上霸权同时发起了挑战,却无法迅速搞定其中的一两项、以之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提尔皮茨原指望外交部能在缓和英德关系方面做出配合,使海军安然度过大海军建成前的危险时间窗,不曾想德国政客在拉拢英德结盟方面走得过急过快,反而使英国怀疑柏林有意束缚自己的行动自由。1897—1904年德国的“世界政策”本来是为海军计划打掩护的,给人的感觉却是威廉二世真有明火执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野心。
英国政府在审时度势之后,在1904年毅然与法国达成协约,以东地中海和北非的控制权换取两国全面和解,将地中海的部分舰艇撤回本土周边。在人民党崛起之后,大英帝国选择了在中国大步后撤,不列颠在远东的安全义务也已经大大收缩,节省下的资源正可用于海军军备扩充。而德国策划的拉拢沙俄结成大陆同盟、以制衡英国的计划,却由于容克贵族的反对,以及俄国无法摆脱对巴黎的财政依赖而落空。“风险理论”赖以自证的第一条假设已经破产。
“无畏舰”的横空出世对德国海军来说是一次空前利好,德国人终于第一次在海军方面超过了英国佬,并且将这个优势保持了..........一年半,一年半之后,英国就依靠着更强大的造船能力干了上来。说白了,“无畏舰”只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整合,只是观念上的改变,并没有划时代的先进技术。
德国的海军优势只保持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再次陷入到了困境。等到费舍尔捣鼓出了“战列巡洋舰”,德国又冲海军的引领者变成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拙劣模仿者。
英国建造战列巡洋舰的初衷,并不是派遣其参加主力舰决战,而是要在全球贸易航线上迎击列强火力较逊的装甲巡洋舰,以确保商路畅通以及殖民地的安全。海外利益有限的德国,对此本不存在迫切需求。然而提尔皮茨担心充当德国战列舰部队前哨的侦察分队(由装甲巡洋舰组成)可能被这种新舰所摧毁,执意要求做出回应。结果,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实际变成了一种攻防皆有瑕疵的缩水版战列舰:航速和火力皆不及英国的同类型军舰;防护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无法抵御正规战列舰主炮的直击。然而其建造成本却节节上升,性价比变得极低。
尽管提尔皮茨曾经乐观地估计,凭借德国在重工业方面的后发优势,英国在海军竞赛初期的技术代差将被迅速超越,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来自东方神秘力量的支援下,德国在海军军事科技上勉强算是没有被甩下,但是德
国海军却是渐渐地被英国皇家海军甩开了。
德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地理缺陷,先天限制了其可以投入海军竞赛资源的规模。在和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的同时,德国还须准备好实现施里芬伯爵的西线速决战计划,击败法俄这两个陆上对手。为此,柏林从1893年起就努力增加一线兵员的数量,花在陆军建设上的开支也是水涨船高。
愈演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已经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英国感受到了花钱如流水的快感和痛苦,德国也是一样。同时发展大陆军和大海军听起来是很霸气,可是花钱也是真的多。德国不像是英国那样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也没有经济霸权,每年花费那么多钱在陆军和海军上面,财政已经非常吃紧,几乎快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提尔皮兹提出的《第二次海军法案第二补充法案》是被通过了,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又将有无数马克被烧掉,这种军备竞赛什么时候才算是到头?
德皇威廉二世对海军部的不满日益增长,对恶化的国家财政束手无策,然后他又灵光一闪,脑袋里面冒出了一个好主意。很快,长安收到了从柏林发去的电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陛下邀请林主席与奥运会代表团一起前往柏林访问。”
第五百二十五章 三蹦子
威廉二世向来以出人意料脑洞大开——或者说轻佻——而闻名欧洲,但是观看威廉二世的言论,都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英国的报纸上将德国皇帝形容成一个狂躁易怒的自大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外交部很快就给了德国大使回信,“林主席同意明年前往欧洲进行访问,第一站放在柏林”。
几年以前,沙皇尼古拉二世曾经邀请林永昌前去圣彼得堡访问,但当时的中国还很弱小,沙俄,不光是沙俄,所有的欧美列强都有杀害另外一个势力领袖的黑历史,谁知道老毛子怎么想的?林永昌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帝国主义者的,所以拒绝了尼古拉二世的邀请。
现在答应出访德国,则是因为情况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列强的一员,年产钢铁五百万吨,是世界第四大工业国,在战争中先后击败了俄国、法国和美国这几大列强,有150万常备军,200多万民兵和武装警察部队,陆军数量全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林永昌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了。
威廉二世收到德国驻华大使的好消息后,非常的高兴,认为这是德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中国的领导人拒绝了沙皇的邀请,却答应了德国皇帝的邀请,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但是中国人在访问柏林后,会前往其他欧洲国家访问,其中也包括俄国。”
“那也没关系,总之,我们在外交场合取得了重大胜利!”
好吧,皇帝陛下既然说是胜利,那就是胜利了。
出国访问之前要先安排好国内的事情,还要跟欧洲的那些国家在事前协商好。这些事情都可以慢慢来,离出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
在1907年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带着庞大的使团在大大沽口上岸,然后乘坐火车前往长安。日本这些年跟中国的关系非常紧密,双方采取了同样的技术标准,在轻武器和重武器,还有海军装备上面尽量做到了统一规格。在工业化时代,生产得越多,价格就越便宜。采取同样的技术标准和规格,不光是能够压低价格,还能更方便地进行维修和保养,这是很容易就能明白的事情。
日本的商人和工人经常往来中日之间,外交官也是,连日本天皇都曾经拜访过中国,但伊藤博文还是第一次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前来中国。
他的年级大了,精力大不如前,下了轮船后却强撑着精神到处观望。被林主席打败,伊藤博文没什么怨言,世界一直都是这样,强者受人尊敬,胜利者不会受到谴责。加上日本特有的崇拜强权的传统,日本在战场上被击败后,伊藤博文很丝滑地就转换了立场。
不过他还想要看看,中国到底发展的怎么样了。这两年日本的经济大有好转,工业实力增长了好几倍,在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走上了“人民路线”,进行了“土地改革”后,日本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发展速度远超明治维新时代。
日本尚且如此,那么,中国呢?又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了?
下船之后,伊藤博文就在观察中国的情况,包括路面的情况及路边的房屋,远处的田野,出行的工具,百姓的气色,等等,等等。
跟日本相比,中国人的气色和服装明显要好一些,伊藤博文对这些都有准备。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是日本的1.8倍,物价水平却要比日本低,无怪乎很多来华务工的日本人都不愿意回去了。人总是会向往更好的生活,另外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