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148章

作者:风兮破地

  后世有高官说生活困难的人民要放开手脚,可以把空置的房屋拿出去出租,也可以在上下班的途中用自己的汽车载客,这样就能多一些收入了。TNND,要是有空闲的可以出租的房屋,还有私家车,那还能叫做生活困难?

  有些人啊,自高自大太久了,已经不在人民的行列中了。

  林永昌去了库页岛,考察当地的石化工厂。东亚联盟的新型战舰以后都不烧煤,改为烧油了,这需要很多的石油,也需要更强的石油炼化技术与能力。中国,以及其他东亚联盟国家的机动车越来越多,这也需要更多的石油,总不能一直用锅驼机和煤气罐汽车。

  中国的石油储量不少,但是适合开采的地方很少,陕北,大庆,江汉,这些地方的石油产量不高也就算了,石油的品质也不好......真是见鬼,中国的石油品质不好,铁矿和铬矿的品质也不好,以中国国内的资源,能将钢铁产量提高到五千万吨/年,这就已经到顶了。想要继续发展的话,就必须要走国际化路线才行。

  林永昌在库页岛考察,没能第一时间看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电报。等到他从库页岛回来的时候,一切已经尘埃落定,看不看电报都没关系了。

  在递交了“双重最后通牒”之后,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中,他时而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时而站起身在房间中走来走去。

  小毛奇、冯*赛克特和提尔皮兹等元帅大将站在威廉二世的身前,等待着皇帝陛下的决断。

  威廉二世像是溺水之人那样大口大口地喘息,他焦躁地转了许久,最后终于开口,“那就......那就开始吧!”

  于是,战争爆发了。

  第五百六十八章 失败

  1911年8月1日,德国宣布与俄国进入战争状态。8月2日,德军进入卢森堡大公国。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向比利时王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8月5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林永昌看到这些消息后,脸上露出了非常奇怪的神情,就像是芥末吃多了一样。他记得原本的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爆发的,现在却提前了三年,这让他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因为知道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林永昌打算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多安排些武器弹药的生产,可是战争提前爆发了,中国还没来得及将自己的军工产能扩大。不过这并不是大问题,只要协约国和同盟国打了起来就,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世界大战对欧洲人来说是噩梦,夜袭群:陆玖肆⑨,③⑥壹三⑤但对于世界上其他

  地区的人来说,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要是欧洲不杀得天昏地暗,亚洲的人民怎么好动手去追求自主和独立?

  再三确认欧洲真的打起来了之后,林永昌立刻发出了指示,让加里曼丹和印度尼西亚的人动起来。武器援助,志愿者都可以给安排上了。当然,中国暂时还不会出面的,得让英法德等国放心地流够了鲜血。

  因为欧洲大战爆发的缘故,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和扩大会议,准备应对欧洲的变故。欧陆列强现在都还以为他们面对的一场普法战争式的战争,以为只要几个月就能逼迫对手投降,然后体面地结束。没人能想得到这场战争会持续好几年,直到将欧洲的财富消耗德干干净净。

  中央有不少人认为欧洲的战争不一定会持续很久,但是鉴于林主席之前的一贯正确,大家就以欧洲战争将会持续很久而进行讨论。现在的国家主席是王琦,会议也是由王主席主持,林永昌和总理徐世昌等人坐在下面。

  在扩大会议上,上百名干部和将领听王主席介绍了当前的情况。与会众人中,除了林永昌天然的吸引目光外,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副总理杨德贵。杨副总理头上扎着白色的头巾,跟其他人的打扮很不相同。这位副总理在一年前还是陕北农民,现在当了副总理依旧不改其本色,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头上扎着头巾。另外还有一位副总理之前是太原的工人,但是看起来就跟其他人没什么区别。

  在扩大会议上,中央推翻了原先的“二五计划”,决定暂停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且将国家的经济重心由内向型转化为外向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借了不少外债,要是局势的走向真像林永昌预料的那样,那么债务很快就能还清。

  林永昌之前说过欧洲必然会爆发战争,但是并没有说什么时候爆发,大伙现在都认为林主席高瞻远瞩,对世界局势了如指掌,只有林永昌自己知道战争提前了三年。

  既然这个世界的情况已经不同,那么德军有没有可能完成“施里芬计划”,再次杀进巴黎呢?林永昌刚开始觉得有这个可能,【步兵渗透】战术算得上是轻步兵的巅峰,能让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变得更强。但是,德军在比利时的表现又让林永昌觉得没有这种可能了。

  由于德意志帝国害怕将因面对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的两面夹击,而陷入漫长的两面作战,施里芬计划被设计成发动一场闪电战,快速击败法国(就像1870年的普法战争那样),接着再转移西线大军到东线,以击退俄罗斯的军队(因为他们认为俄军动员速度较法军来的慢)。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德军将必须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并入侵之,在数天之内通过该国。而在德军向比利时推进的路线上,高度要塞化的列日首当其冲。

  比利时可选择不做抵抗,并让德军可穿越他们的国土进攻法国。事实上,多数德军的计划皆需要比利时如此做,否则其他情形将会像一位普鲁士军官所说,这将“激怒沉睡的绵羊”。对德军的计划来说,不幸的地方在于比利时将证明他们有强大的意志,来防卫他们的独立地位。但对比利时来说,不幸则在于他们的资源跟不上他们的锐气。

  比利时修筑了防线,并计划独立对抗任何潜在敌人,不论是德国、法国还是英国。1911年八月初,她的军队也如同多年来一样,部署在国界上。当阿尔贝一世收到从柏林来的通牒时,他的参谋长塞列尔斯将军便开始执行应变计划:集中军队在比国的中心,而让列日和那慕尔的要塞群能够减缓德军的侵攻。列日座落在比、法两国间的主要道路上,而德军既不想从南部崎岖的道路经过,也不想经由比利时北方的荷兰进攻。

  比利时军用来完成所有准备的机会不多,因为德军在8月4日进入了他们的国家。德军中负责占领列日的临时单位,是默兹河军团,辖下共有八个旅。德军的主力步兵及骑兵被下令攻占列日城附近横越默兹河的桥梁,并消除所有遇到的抵抗。然而当德军部队抵达河边时,却发现多数桥梁已被摧毁,只能架起浮桥以作为替代。而当这些措施也遭受对方的火力袭击时,德军发现他们被迫向列日要塞进攻。

  【步兵渗透】战术很厉害,但是对坚固的要塞和成百上千门大炮也无可奈何。

  列日要塞不是一个单独的城堡,而是由十几座要塞组成的环形要塞群。要塞间的火力交织网及保护区的设计,使得要塞能够在其中之一遭袭击时,周围两座要塞将可提供火力援助。

  这些要塞不是三角形状就是四方形,间距大约4公里周围环绕着沟渠与铁丝网。要塞完全由混凝土建造,并搭配210毫米榴弹炮、150及120毫米加农炮和57毫米速射炮可供防御。要塞里的步兵利用步枪与机枪来防御敌人的攻击。

  主要的炮座安装在可

  供360度旋转的炮塔上。只有57毫米的炮塔可以升高。一个要塞共有78门大炮,利用弹药库来储存弹药,军队宿舍可供多达五百人居住,并拥有发电机可供应照明。这些要塞并未相连在一起,只能透过地面上的电话或电报来互相联络。

  德军瞧不上比利时军队,认为比利时人是“沉睡的绵羊”,总参谋部计划在七天内通过比利时,即便比利时军队进行了抵抗。事实证明,德国总参谋部低估了比利时人抵抗的决心和勇气,也高估了德军的战斗力。

  默兹河集群在烈日要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伤亡惨重。死伤几万人算不得什么,糟糕的是被阻挡了太长的时间,给了英军和法军反应过来的机会。

  “施里芬计划”在第一阶段就失败了。

  第五百六十九章 震惊

  德国对战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封锁,只说了一些德军所向披靡的话,但是英法等国的媒体上对比利时战争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最开始进攻列日要塞的时候,德军出动了六万人和一百门大炮,比利时守军则是由三万六千人和252门大炮责成。比利时军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他们有要塞作为依托,并且有更多的大炮,在战斗中给德军造成和很大的伤亡。在要塞群面前,【步兵渗透】战术被极大地削弱了。

  为了攻克列日要塞,德军将一线的兵力增加到了12万,并且出动了齐柏林飞艇。庞大的空中巨兽缓缓地逼近要塞群,扔下了重磅炸弹。德国陆军趁机发起进攻,先后占领了列日城东面的及座要塞,但是比利时人依旧没有屈服。莱曼将军把部队撤到了西边的要塞里面继续坚守。

  德军发起了数次进攻,比利时军坚守炮台之间的堑壕,以火炮和步、机枪火力以及强光探照灯挫败德军步兵发起的轮番进攻。

  步兵进攻失败了,德军继续用大炮轰击比利时人的要塞。只要天气好,齐柏林飞艇都会出动,但是这依旧没能粉碎比利时人的抵抗意志。直到鲁登道夫拖来了420mm口径的大贝尔塔,以及好些305mm口径的超重型榴弹炮,这才摧毁了剩下的要塞。

  列日要塞是二十多年前建造的,那个时候陆地上火炮的最大口径只有210mm,比利时人在建造要塞的时候,就是按照能承受210mm口径大炮的轰击而建造的,那个时候谁知道德国人能拿出420mm口径的臼炮呢?

  围城炮发出的炮弹从堡垒的正上方落下,穿透了混凝土层,然后再由延迟导火线引爆。在大贝尔塔的面前,比利时人的要塞只是由水泥浇筑的坟墓而已。但即便如此,在最后一座要塞被摧毁之前,守军依旧没有投降。

  比利时人在列日坚守了十二天,迟缓了德军的推进速度,比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多坚守了5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法军和英军已经集结起来,进入了比利时境内,然后被使用了新式战术的德军击溃了。

  英法联军在损失了数万人后撤回了法国境内,鲁登道夫指挥军队趁势杀入了法国境内,再次击退了当面的英军和法军。但是鲁登道夫想要打歼灭战的企图落空了,战场上的兵力密度太大,火力太凶猛,步兵渗透几乎没法实现。

  等到德军和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形成对峙,林永昌就知道,德军已经没可能完成“施里芬计划”了,“接下来就是消耗战。”

  德国的敌人并不是只有英国和法国,在东面,俄军集结的速度远超德国总参谋部的估计。俄国从开战到总动员完毕,并没有如战前所料需要6个星期,而是仅仅用了6天。俄军出动了两个集团军,战争爆发半个月后就击退了东线的德军,然后杀入了东普鲁士境内。虽然德国也有盟友,但是很显然,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陆军实力比不上俄国,奥匈帝国被俄军打的节节败退,连牵制的作用都起不到。而意大利更好,直接宣布中立。

  在战争爆发后,德皇威廉二世催促美国加入对英作战,但是塔夫脱总统以国会不同意而拒绝了。这让威廉二世气得直跳脚,却也无可奈何。他在柏林的皇宫里面摔碎了好几件精美的瓷器,大骂美国佬背信弃义。

  小毛奇劝道:“即便没有美国,我们也能的最后的胜利!”

  鲁登道夫和其他将军连战连胜,虽然损失大了一些,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了一些,但是小毛奇依旧认为“优势在我”。从局势上来看,小毛奇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德军已经打穿了比利时,杀进了法国境内。从地图上看,德军一片大好。

  “东普鲁士怎么办?俄国人已经在向柯尼斯堡进军了!”柯尼斯堡是东普鲁士的首府,一旦俄军占领了柯尼斯堡,德国在东普鲁士的统治就要崩盘了。

  俄军的军纪向来不好,在杀入东普鲁士后,烧杀抢掠是家常便饭。大量的德国人带着家当向西边逃亡,以

  躲避俄军奸淫掳掠。从东面逃亡而来的德国人声泪俱下地控诉俄军的暴行,引得东普鲁士境内人心惶惶。

  要是按照“施里芬计划”,那就是先放弃东普鲁士,全力打垮西线的敌人再说。可是,东普鲁士是容克阶层的发源地。容克军官团很多人的家就在东普鲁士,现在他们的家人在被俄国佬杀戮,难道他们能不管不问?容克们高呼要先解决东线的敌人,这种呼声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就算是德皇威廉二世也压制不住,更别提总参谋长小毛奇了。

  在马恩河战役即将爆发的时候,小毛奇从西线抽调了大批部队赶往东线,这使得德国丧失了最后的一点胜利希望。但是小毛奇的做法也不能说是错的,同盟国在东线的防线已经崩了,不派援军过去的话,天知道会出现什么事情。

  杀入东普鲁士的俄军有两个集团军,共40万人,拥有1500多门大炮,而德军在东普鲁士只有21万人和700门大炮。俄军在进攻东普鲁士的同时,还向加利西亚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动用的兵力也达到了40万。

  鲁登道夫被任命为东线德军总指挥,开战之前他就一直嚷嚷着“西守东攻”,而且在比利时和法国边境上打的不错,加上威廉二世力挺,这才让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当上了东线的总指挥,然后,他让霍夫曼做了自己的副手。

  在鲁登道夫上任之前,东线的德军连战连败,损兵折将和丢失了大片的领土不说,士气也低迷的厉害。原先的东线总指挥被俄军打的晕头转向,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哪怕德军也取得了几场胜利,但前任总指挥还是信心不足,甚至决定要将部队撤退到维斯瓦河以西。

  当那位总指挥将这个决定告诉小毛奇的时候,后者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并且采取了非常果断甚至带着羞辱性的措施。小毛奇在未通知前任东线总指挥的情况下,就解除了那位将军及其参谋长的职务,然后任命了鲁登道夫去收拾东线的烂摊子。

  但即便是鲁登道夫,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打败两倍数量的俄军,只能等待援军从西线赶往东线。好在德国的铁路系统非常发达,只用了两天的时间,第一批援军就到了。

  第五百七十章 不义的战争

  战争爆发后,德皇威廉二世将陆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以小毛奇为首的总参谋部。专业的事情就要好给专业人士去办,这才是最好的办法。虽然英法等国的报纸上抓住了这一点对威廉二世大加嘲讽,但那不过是因为立场不同而已。也没见英国国王和法国总理亲自指挥打仗。

  只要立场不同,总是能找到对方黑点的。要是实在找不到,硬黑也行。

  “德国总参谋部任命了鲁登道夫将军为东线总指挥。”

  “美国大使抗议我国对墨西哥的干涉,大使先生再次宣称了门罗主义,既: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美军兵临墨西哥城下,美国政府宣称战争即将结束。”

  早上起来,吃过早餐后,林永昌开始看报纸。在这个年代,报纸是了解国内和国外情况的最好方式。各国的领导人和政治家几乎每天都要看报纸,林永昌也不例外。

  除了墨西哥的情况不是太好之外,一切都很好。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外交和经济环境突然就变好了。总动员能极大地提升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但也会造成经济的萎靡。大量的年轻人被送上战场了,工厂和农田里缺少劳动力,产品数量不足,英国、法国和俄国都放开了对国外商品的管控,开始从美国和中国购买一些工业品。

  战争才打了一个月,但是已经对协约国和同盟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光是协约国缺少各种产品,同盟国也一样出现了物资不足的现象。但是因为大英皇家海军封锁了大西洋上的航道,其他国家只能把东西卖给英国和法国。

  昨天英国人的舰队拦截了一艘美国商船,那条船装满了鸡蛋粉和面粉,本来是要去威廉港的,但是中途被英国佬烂了下来。不过英国人也没有怎么为难船主,而是花钱把船上的货物都买了下来。

  法国号称要动员三百多万部队,英国的陆军数量要比法国少,但是开启了总动员之后,部队也膨胀到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地步。英法联军正在马恩河跟德国佬打仗,需要非常非常多的补给品。

  十年前,布尔战争让唐宁街的绅士们心头滴血,每天几十万英镑的军费让大英帝国无法承受。现在,数百万军队堆在法国东部,每天要烧掉几百万英镑的军费,是布尔战争的十倍不止,而这还仅仅是开始。

  林永昌花了半个小时看完报纸,正准备出门去溜达溜达的时候,秘书小王进来报告,“德国驻华大使求见主席。”

  “见我干什么?我已经不是国家主席了。让大使先生跟外交部的同志进行交涉。”

  “但是.....

  ...”

  林永昌摆了摆手,“没什么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不利情况,这是“施里芬计划”所极力避免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糟糕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德军的总战略是加强西线的右翼,结果总参谋部调了两个军和一个骑兵师去拯救东普鲁士,还从右翼抽调部队加强到了左翼,“施里芬计划”彻底成了泡影。

  不是小毛奇不知道加强右翼的重要性,但是法军的攻势太猛烈了,西线德军的左翼摇摇欲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法军突破。那些法国佬排着散兵线,在速射炮和重炮的支援下,舍生忘死地冲上阵地跟德军肉搏,士气高得吓人。

  德军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西线和东线的兵力对比是8:1,在西线,右翼和左翼的兵力对比也是8:1,西线左翼的兵力有二十多万人,按理说应该是能守住的,但是法军的冲击太过凶猛,德国总参谋部担心左翼的防线崩溃,不得不从右翼抽调兵力去加强左翼。

  这样一来,摇摇欲坠的左翼是守住了,但是右翼的进攻势头却被打断了。德国人大约也发现了情况不对,所以想要再次拉拢中国。要是中国从东面对俄国发起进攻,就能解德军的战略困境。

  但是,林永昌又怎么做这种事情了?只有让欧洲流尽了鲜血,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才能继续向前推进。中国不可能为德国火中取栗,也没办法突破英国海军的阻挡,连跟德国进行正常贸易都不行。那位德国大使倒是尽力,但就算是见了面又能如何?德国海军能打败大英皇家海军吗?基本上没有可能,所以他干脆就不见德国驻华大使了。

  德国驻华大使连续几次求见林主席,却都未能如愿,只能转而跟人民政府的其他高层联系。为了拉拢中国参战,德国开出了很高的价码,比如说将整个东南亚和印度都划给中国。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一起灭了可恶的英国佬,然后重新瓜分世界。

  可是德国政府给出的那些地方都在英国的控制之下,想要拿到手就要跟英国打仗。这种慷他人之慨,就一点诚意都没有。之前德国违背了协定,将关键性的军事技术卖给了美国政府,使得德国的外交声望下降了不少。当时好像对德国没什么损害,军事合作没有了,民间的贸易还在,似乎对德国没有任何的影响,现在后果就显现出来了。

  即便有那么几个人被德国政府的许诺所打动,但是大部分人都信不过德国的承诺。若是德国宣布取消中国的一切债务,那样还会更有诚意一些。光是给一些在英国控制下的领土,这有有什么用?

  要是这样也行的话,中国就宣称把伦敦和巴黎都划给德国。

  德国人想要拉中国下场,英国俄等国也想要拉拢中国站到协约国这边。美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了不会参加欧洲的战争,而且他们正在进攻墨西哥吗,也抽不出身来。那么,中国就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大变数了。

  人民政府也没有想着要左右逢源,在马恩河战役开始后不久,外交部长唐绍仪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重申了“中国不谋求霸权”的态度。

  “部长先生,您是说中国不会参加欧洲的战争吗?”

  “中国不会参与任何不义的战争!”

  站着就能把钱给挣了,为什么一定要像野猪那样在战争的泥潭里面打滚呢?

  第五百七十一章 梦想

  中国不愿意跳进战争的泥潭里面去,美国也是.......墨西哥不算,美国打墨西哥,那是大人殴打小朋友。实际上,美国国内有很强的反对战争的呼声,在墨西哥打仗,军火商和相关人员是赚的本满钵满了,但死的都是下层人的儿子和兄弟。

  上次对外扩张失败后,美国内部的分裂进一步的加剧了。美国的统治阶级组建了这么多部队,不光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威胁,也是为了镇压国内的百姓。

  现在好了,欧洲大战打了起来,一时半会还看不到结束的苗头。欧洲人倒霉,那就是美国的福音。美国能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欧洲动不动打仗。在欧洲开片后,美国并没有跟随德国向协约宣战,而是在短时间内同英国进行了多次谈判,后来将东亚联盟也给拉了进来。

  这一次,英国人没有用外交辞令糊弄谈判对手,而是显得很有诚意。但是美国政府和东盟之间有很大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谈得拢的。

  短时间没谈出结果,那就慢慢谈,美国不着急,中国也不着急。日本倒是很着急,但是他们在联盟中的话语权一直不高。

  8月下旬,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等来了他要的两个军的援兵,随即施展了如同艺术般的战术操作。德军先是在跟俄军交战后退却,布置了一个口袋陷阱。俄军动作迟缓,但是坚定不移地追了上去。鲁登道夫手中的兵力相对俄军来说并不占优势

  ,但是他通过一系列的调动,使得己方在弗罗根瑙附近的兵力远远地超过了俄军,达到了在局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的目的。

  见到俄军掉入了陷阱,德军立刻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俄军的装备和技战术水平本来就比不上德军,这时候兵力对比是1:2,而且还是在东普鲁士境内作战,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俄军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

  要是另外一个集团军能够及时赶过来,俄军的损失可能会小一点,可是俄军动作太迟缓了。俄国人进行了军事改革,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却是无法改变的。俄军的将领比不上德国将领,俄军士兵的素质也无法同德军士兵相提并论。此外,俄军还缺少补给,也没有很好的通讯手段,等到德军完成了战略集结,俄国人已经失去了胜利的可能,区别只是在于输多少。

  整个战役一共持续了七天,德军从两个方向对俄军发起了进攻,并且运用【步兵渗透】战术,切断了俄军的退路。在战役的最后三天,俄国人总算是反应过来了,并立刻发起了解围的战斗。但是因为行动太仓促,俄军处于混乱之中,虽然也给德国人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却并未能打通弗罗根瑙的道路。

  在8月份的最后一天,精疲力竭,饥肠辘辘,而且还是以寡敌众的俄军坚持不下去了,选择了向德军投降。就这样,在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境内的第十天,俄军损失了一整个集团军。德军宣称他们俘虏了将近十万人,打死了9万多人,缴获和破坏了俄军虽有的大炮和运输工具,而他们自己仅仅伤亡了1.5万人。

  或许德国人隐瞒了他们自身的伤亡,但俄军的确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鲁登道夫在歼灭了俄国一个集团军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发起进攻,随后又在马祖里湖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击毙和俘虏了6万俄军,缴获、破坏了150门大炮。

  数量高达40万的俄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被消灭了大半,剩下的俄军仓皇逃离了东普鲁士,丢掉了开战以来获得的所有战果。

  弗罗根瑙战役的后果十分严重,协约国曾对俄国这台“压路机”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俄军一整个集团军的迅速崩溃给协约国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它确定无疑地表明了协约国没办法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就算协约阵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然而,俄军入侵东普鲁士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后果是它对西线战事的影响,很可能因此而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当东普鲁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受到威胁时,小毛奇决定大力增援东线德军。最后,德军统帅部从驻德国的右翼德军集团中抽出了2个军和1个骑兵师前往东线参加对俄作战,这使得德国失去了在马恩河战役中取胜的机会。

  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在开战之初都没能完成总动员,两大阵营都是在一边打仗一边集结后续兵力。德军在比利时被多阻拦了五天,又在马恩河吃了败仗,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在这段之间中,法国向前线运输了数十万军队,加上英国远征军,英法联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兵力已经不逊于德军。

  即便德军突破了马恩河,也未必能直接杀进巴黎,但这毕竟是一种可能。要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说不定德军就能一鼓作气地击溃法军,重演色当战役的辉煌呢?

  鲁登道夫在东普鲁士取得了足以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德国对俄国的优势进一步的放大了,但是德军的战略计划却破产了。

  马恩河战役结束后,鲁登道夫重新抛出了“西守东攻”的战略。鉴于俄军在战场上的糟糕表现,总参谋部的部分成员和德皇威廉二世都有些意动。但是更多的高层将领认为,“施里芬计划”还没有失败。德国的动员速度是参战诸国中最快的,只要往前线运去更多的部队和大炮,就不会再有马恩河战役那样的失败。

  在东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后,德国的高层又觉得自己行了。他们意识到了战争可能会长期化、残酷化,但是依旧没有放弃速战速决的打算,还想着在几个月内攻陷巴黎,让他们的皇帝陛下骑着高头大马通过凯旋门。

  在地图上看,德军离巴黎的距离比离圣彼得堡的距离近多了。德军对俄军是占据了优势,但是当年拿破仑又何尝不是如此?俄国的战略纵深太大了,而且国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和公路——很糟糕,要是德军进入了俄国,就要轮到德国人面对那些糟糕的道路了。

  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德国统帅部最终决定还是将战略重心放在西线,只要逼迫法国退出了战争,德国就已经赢得了战争。

  也不能说德国人的选择就一定是错误的,人类总是要有梦想的,说不定就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