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这些事情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十年之前,他在远东干过同样的事情。对尼古拉斯大公来说,收拾烂摊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他的努力之下,俄军的作战效率提高了不少,前线和后方的混乱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从中国购买的一百朵套通讯器材到了之后,统帅部终于知道每一支部队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了。
在尼古拉斯大公看来,俄军的准备依旧不够充分,弹药储备还是不够多,军队的士气有待恢复........他并不想进攻,也不想防守,要是按照尼古拉斯大公的想法,他准备一直向东方退却,引诱德军追击,等到敌人的补给线拉长,大雪封路的时候,才会展开反攻。
但是这个计划不可能实施,尼古拉二世不会同意的。也没可能将工厂都搬迁到乌拉尔山附近去。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是钢铁同志。
尼古拉斯大公还想继续厚实兵力,但是西线战场上发生的变故让他不能继续拖延下去。更准确地说,是尼古拉二世承受了更大的外交压力,然后导致尼古拉斯大公不得不在夏天就发动了进攻。
第五百八十三章 疯狂
欧洲战场
,西线。
英法联军和德军像是在玩回合制游戏,这一次是英法进攻,德国防守,下一次就轮到德国进攻,英法防守了。几百万大军在法国的东北部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铁丝网、战壕、地雷,机枪、迫击炮,还有飞机大炮和飞艇,各种各样的武器都出现在了战场上,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在残酷的战争中伤亡惨重,疲惫不堪。
为了打开局面,两边都想尽了办法,但是效果都不太好,只是让鲜血流的更多了一些。圣诞节的时候,两边的士兵都在抱怨堑壕中的环境太差,冷的要死,蹲守在战壕中就是在受罪。等到冬天过去了,士兵们都开始怀念过去的寒冷冬天了。
春天到来后,气候是变得温暖了,但是又有了新的问题出现。法国的雨季让人不堪回首,战壕中的白垩土变成了无比笨重的泥巴,士兵们每天拖着10磅重的大泥巴球来回走动。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与大量的老鼠以及尸体为伴。
一般来说,战死的士兵都会尽量被安葬的。但是西线的炮击太过猛烈,很多士兵直接被埋在地底。过了很多天后,再一次的炮击又会将那些尸体从地底翻出来。腐烂的尸体暴露在空气中,老鼠和蛆虫在尸体的眼眶和胸膛中出没。有的尸体因为腐烂发酵,肚子会涨成一个圆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砰”的一声爆炸开来,尸水溅射得到处都是。
堑壕战已经变成了交战双方的噩梦,前线的士兵苦不堪言,绝大部分人都想逃离这个由钢铁和尸体构筑的地狱。法国国内的气氛依旧狂热,可是前方的很多士兵已经出现了精神失常的情况。在前线要不时承受重型榴弹的轰击,要跟老鼠、尸体和蛆虫为伍,还有着无尽的饥饿。
德国这些年来一直是粮食进口国,前线士兵的口粮刚开始还能保证,然后越来越少,各种替代品都出现了。英法有着广阔的殖民地,他们不缺少食物,但有物资、食物和能不能送到一线是两码事。由于战场上火线密集交织,大量食品配给没法送上来,导致士兵们饿得两眼冒绿光。
为了彻底地解决西线的战事,德国在几个月前就开始进行准备,他们囤积了大量的毒气,储备了数十万发大炮弹,并往前线派去了更多的军队。只等一个合适的天气,德国陆军就要打穿英法联军的防线。
春天的时候经常下雨,雨水会削弱氯气的杀伤力,泥泞会拖累军队前进的速度,所以德军一直在等待。终于,在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合适的天气出现了,德军将毒气弹运到了前线,并将防毒面具分发了下去。
4月末的一天,德军用305mm榴弹炮朝着英法联军的阵地轰击,巨大的炮弹从天而降,在地面上炸出一个个的大坑。大地像是沸腾了一般,泥土不断冲上半空,然后噼里啪啦地砸在地面上。英法联军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还击,双方对轰了一个小时后停了下来。
像这种重炮对轰的局面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炮击才持续了一个小时,只能算是例行公事。炮击结束后,英法联军趁机退出防炮洞呼吸一下不那么新鲜的空气,再就是将被埋着了的同袍给挖出来。就在英国士兵和法国士兵忙碌的时候,德国的飞机从东面飞了过来。
看到三架涂着铁十字的飞机出现,英国飞机和法国飞机随之起飞。现在的飞机已经不像是刚开始那样,只能用手枪互相射击了,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将机枪搬了上去。
英法的飞机更多,空中火力也就更强。机枪朝着德国飞机不断地喷吐火舌,没怎么打中,但是凶猛的火力逼得德国飞机只能朝着东方仓皇逃窜。地面上的协约国士兵见到这一幕,都是大声欢呼起来。
两个小时后,德军拿到了最新的情报,决定在入夜后施放毒气。六千个钢瓶被运到了指定的位置,将近200吨氯气在半夜被施放,比空气重三倍的黄绿色氯气被冯吹向了英法联军的阵地。
半夜时分,德军各部接到通知,饱餐一顿后,士兵们拿到了防毒面具,在黎明的时候戴上,然后拿着武器冲上了敌军的阵地。之前每次进攻的时候,都是在顶着枪林弹雨前进,这一次英法联军的阵地上却是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被德军给占领了。
事实上,法军和英军在白天的时候就收到了间谍发来的消息,可是协约国没有那么多的防毒面具,只能给前线的士兵每人发了一条毛巾了事。
毛巾沾上水之后捂住口鼻,能在短时间内抵御毒气的伤害。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处,德军一次性释放了将近两百吨氯气,笼罩了十里长的防线。英法联军手中毛巾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但是依旧伤亡惨重,倒在毒气中的士兵超过1.5万人,死亡人数达到了5000。
德军趁机向着英法联军的后方前进,想要夺取敌人的补给点,切断协约国军队的运输线。带着
防毒面具的德军士兵端着步枪,背着喷火器,从黄绿色的气体中出现,就像是从地狱中走出来的恶魔。
齐柏林飞艇大肆出动,德军的飞机也密密麻麻地出现在了空中。英法联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丢掉了七里多的防线,在地面上一时半会来不及挡住德军,就用大炮朝着德军前进的方向轰击,也不管还有己方的士兵在那里。飞机出动的速度比陆军更快,英军和法军放飞了所有能飞上天的东西,不光是飞机,连气球都升上了天空。
只要往吊篮里塞进去一挺机枪,气球也能变成武器。
德军的攻势非常凶猛,新上任法尔肯海因总参谋长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毒气上面。这一下子要是不能把英法联军击溃,战斗又会回到堑壕战的模式。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放毒气的,英国和法国很快就会运送成千上万的防毒面具到前线。
成败胜负在此一举。
德军的表现很疯狂,英军和法军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后方的重炮群展开了无差别炮击,在突破口出打出了一道道火墙。
第五百八十四章 震惊
德国军方曾经认为“齐柏林飞艇”是他们的一种终极武器,只要祭出这种武器之后,就能无往不利。但是事实证明,想要依靠一种武器就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事情。
协约国方面先是拿出了防空炮,对中低空投弹的飞艇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空炮最开始是从中国进口的,然后英国和法国就开始仿制了,也没给专利费。除了防空炮之外,协约国还把机枪装上了飞机,用混合了白磷子弹和曳光弹的弹链攻击飞艇的气囊。
白磷子弹能点燃飞艇,曳光弹用来修正弹道,对飞艇的攻击效率很高。甚至可以说,这才是飞艇的最大威胁。防空炮毕竟是部署在地面上的,移动不方便。协约国的产能不够,一时间没办法把所有地方都用防空炮保护起来。
在飞机无法出动的天气里面,飞艇也很难出动,即便勉强出动,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被风吹走,机械故障什么的。在轰炸伦敦期间,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后来德国人将机枪搬上了飞艇,又同样使用飞机来和协约国的飞机对抗,总算是没让庞大的飞艇部队变成靶子。但是在面对协约国飞机的时候,齐柏林飞艇还是显得有些脆弱。德军的飞艇部队不再是终极武器,而是从主宰天空的霸主变成了战争中的消耗品。
既然是消耗品,那就要有消耗品的觉悟。为了这次的总攻,德国总参谋部一口气拿出了四十多条飞艇和三百多架飞机。战斗机器遮天蔽日,一时间天空中满是涂着铁十字的飞行单位。协约国的飞机紧急出动,天空于是化作了火海,不是能看到飞机冒着黑烟坠入大地。
有的时候,还能看到庞大的齐柏林飞艇化作巨大的火球。
德军在空战中占据了上风,他们是有备而来,飞机数量更多,战斗技术更好。协约国的飞机一批批的起飞,零星的上前,然后被打的苦不堪言。
相对于空战中的优势,德军在地面上的推进速度很不如人意。为了避免受到毒气的影响,德军必须带上防毒面具才行。但是防毒面具非常影响人的视野。带着防毒面具出了毒气笼罩的地带后,德军的优势荡然无存。协约国的炮弹像是雨点般落在德军附近,阻断了德军继续前进。炮弹总是比双腿跑得更快。
激战竟日,德军在缺口上前进了10公里左右。这就是最终的战果了。相比于之前动用几十万发炮弹,死伤数万人才能前进一两里地或者几百米的情况而言,德军算是取得了重大胜利。
可是这场胜利是德国准备了几个月才打出来的,想要再来一次不是一时半会能办到的事情。在被德国用毒气弹攻击了之后,协约国方面一边加班加点地生产防毒面具,还从国外,主要是从美国和中国那边购买;另一边,协约国也开始使用毒气弹,不就是氯气嘛?德国能造,英法俄一样能造。
德国的化学工业非常发达,英国和法国的化学工业也不弱。双方都在战斗中不断进步,不管是什么新式武器,只要没有第一时间被击溃,总是能找到克制的办法。就算找不到,仿制总是能做得到的。
忙碌了几个月,寄予厚望的毒气战让德国人在西线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上却是越发的被动了。德军率先使用毒气弹的消息被披露出来后,受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于世界的批评。虽然那些批评对同盟国来说是不痛不痒,可总是会有一些作用。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犹豫了许久的意大利在不久后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原先的盟友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两年前意大利大地震的时候,法国给了意大利极大的帮助,是列强中对意大利援助最多的,比排名第二的中国还要多出了好几倍。
民意只是一方面,真正促使意大利政府
下定决心的还是利益。
意大利是欧洲列强中最弱的一个,他不仅实力弱,而且周边强国林立,尤其是法国和奥匈帝国,是意大利的两大劲敌,严重威胁着意大利的安全和国家利益。当然,作为列强之一,意大利虽然实力较弱,但同样野心勃勃,意大利对战略地位重要、磷铁资源丰富的突尼斯垂涎三尺,意大利一直试图吞并突尼斯。
但让意大利人郁闷的是,1881年5月,法国人先下手为强,完成了对突尼斯的军事占领。这个消息使意大利举国震惊,国内掀起了反法浪潮。愤怒的意大利人一怒之下加入了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德国、奥匈帝国结成了同盟。
可以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是非常盲目的。相比而言,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更严重,因为两国有着巨大的利益冲突。意大利人认为,奥匈帝国侵吞了意大利的部分领土(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区域),意大利人一直希望夺回这些土地。所以,意奥两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只是法国人的威胁和争夺暂时掩盖了意奥两国的矛盾。意大利加入同盟国后,希望德国和奥匈帝国能成为自己的靠山,帮助自己对抗法国,并支持自己的对外侵略。
但意大利和德奥结成同盟后,意大利却没有得到德奥两国强有力的支持和援助。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德奥两国甚至没有给意大利丝毫实质性的援助。而在战争过程中,法国人则给了埃塞俄比亚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使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行动遭到了失败。
不知道为什么,意大利人就是死磕埃塞俄比亚。
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失败,使得意大利对德国和奥匈帝国非常失望,意大利人开始和德奥产生了离心。此后,意大利人开始调整政策,和法国人逐渐交好。同样希望缓和关系的法国人给了意大利人大量的贷款和援助,使得两国关系迅速升温。
到战争爆发前,法国和意大利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两国的隔阂基本消除。而法国人的盟友英国人,他们则长期和意大利人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意大利的煤炭、铁矿石等很多资源都来自英国。和英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意大利历届政府的既定外交方针。
至于俄国人,他们和意大利完全八竿子打不着,两国甚至没有一丁点的冲突和利益纠纷,因此两国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可以说,一战前,意大利和协约国根本没有矛盾,也没有开战的理由和必要。因此,意大利在一战爆发后的几个月里,以三国同盟只用于防御为理由,一直没有参战,而是始终在观望。
实际上,意大利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待价而沽,看两边谁出的价高。作为同盟国的三大主力之一,意大利先是向德奥两国开出了条件。意大利人提出,要求奥匈帝国归还自己被占领的土地,但德国和奥匈帝国拒绝了意大利人的提议,这使得意大利人非常恼怒。
而和德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法向意大利人抛出了极有诱惑力的条件。英法不仅答应了意大利对巴尔干地区的领土要求,还同意在战争结束后支持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扩张。英法的态度让意大利人非常兴奋,就这样,意大利果断抛弃同盟国集团,加入了协约国,并对奥匈帝国宣战。就这样,意大利人“心安理得”的反水了,完成了从同盟国到协约国的跳车,华丽的操作震惊了整个世界。
第五百八十六章 战术胜利
意大利跳反加入协约国后,同盟国立刻就处于了极度不利的局面。虽然意大利人的战斗力比奥匈帝国还糟糕,但这毕竟是一个年产钢铁一百万吨的列强。他们不需要在战场上表现的多么英勇,哪怕是一直打烂仗也不要紧,只要能让同盟国消耗更多的资源就行。
资源不光是钢铁和粮食,人力也是资源。
两大阵营现在就是在拼消耗,德国对资源的效率高一些,也还是在拼消耗。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同盟国迟早被耗干。打仗要势均力敌才好看,现在同盟国明显处于下风了。为了正义........好吧,其实跟正义无关,存粹就是想要让欧洲人多流血,林永昌兑换了“机枪射击协调器”,然后卖给了德国人。
只要五百万马克,全套的技术资料打包拿走。
德国大使:“我需要先看到资料。”
奉命与德国人接触的不是外交部的同志,而是来自于总参2部。刘吉笙很痛快地将文件资料送了出去,“贵国可以先拿去用,要是觉得好用,那就从债务里面扣除五百万马克。”
战前人民政府从德国借了一大笔钱,数量高达几亿马克,用于购买德国的机器和设备。中国的实力增长很快,德国政府并不担心中国人还不上钱。大不了用中国的矿产和粮食等初级产品抵账,反正德国每年都要进口那么多的粮食。
然后战争就爆发了,中国的粮食和矿产都没办法运到德国的港口,这笔账就一直这么欠着。现在拿一些军事技术去销账,也是极好的。
德国驻华大使并不是很懂机器,他关注的是别的方面,“要是我们认为这些资料不值500马克怎么办?”
刘吉笙是在德国留过学的,能熟练地使用德语,“如果那样,只能证明贵国无人了。在我看来,这些资料至少值4000万马克.。500万马克还不够德国一天的军费,若是连这点钱都不舍得,那么接下来的合作也就没必要了。”
“这些是中的军事合作的成果?”
德国大使的脸上露出笑容,“当初的合作我国也出了很大的力气,这些成果本来就应该跟我国共享。”
“中的军事合作仅限于海军,再说,是贵国先违背了协议。”刘吉笙冷哼一声,站起身来,“这次就先这样吧,要是德国的总参谋部觉得值500万马克,那我们就可以继续合作下去。要是觉得不值,那就到此为止。”
他拿起帽子,朝着门口走了两步又停下,“对了,忘记告诉你了,贵国的无线电密码已经被英国破译,最好还是换一下吧。同样一套密码用了这么久,你们是怎么想的?”
说罢,刘吉笙如愿地在德国大使的脸上看到了震惊的表情。他笑了笑,拉开房门离开。德国大使面色数变,就算是不懂军事的人也知道密码被破译代表着什么。东普鲁士之战中,德军之所以能打的那般顺手,就有无线电监测的功劳。
俄国人进行了军事改革,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欧洲大战跟中俄战争的时候不同了,俄军各部之间的联系居然用的是明码。这让德军非常的惊讶,一度以为是俄国人放出来的烟幕弹,是为了掩盖俄军的真正意图。
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俄国人就是这么迟钝,整个战役的指挥都是用明码交流的。但就是这么拉胯的俄军,还能把奥匈帝国按在地上摩擦。后来奥匈帝国转头又去暴揍了意大利一顿,意大利才是列强中垫底的存在。
日本的去年生产了97万吨钢铁,就比意大利少那么一丁点。因为战争和制度的因素,日本今年的钢铁产量肯定能超过意大利了。
德国大使匆忙地回到了大使馆,然后将情况向国内进行了汇报。他没敢直接往柏林发电报,而是通过关系,向中国大使馆发去了消息,再由中国驻德大使将信息转交给德国的外交部。
等到消息传递到总参谋部之后,法尔肯海因总参谋长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又不能说这是假的。公海夜袭群:陆九肆⑨,三陆壹③⑤舰队几次吃瘪,早就有人对此有所怀疑。之前统帅部认为是英国间谍将消息泄露了出去,现在看来,未必就是间谍干的。
想要证明无线电密码是否被破译很简单,只要抛出去几份诱饵就知道了。除了法尔肯海因,其他元帅上将也都不希望证实从中国传回来的消息。要真是出现了那种情况,就说明总参谋部的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大家都要背责任的。
但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略施小计,让军队佯动了几次,就证明了消息的真实性。在事实面前,法尔肯海因只能承认密码是真的被破译了,“我们就像是没穿衣服的少女那样暴露在敌人面前”。
但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之前毒气弹攻势失败..........也不能说失败,只是没能达到战略目标,在战术上是很成功的。反过来说,战术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战略上的失败。法尔肯海因总参谋长的位置一度因此而摇摇欲坠,现在他找到了理由,“都是电讯部门工作不力!”“我们的作战计划是完美无缺!”“解决了这个问题,德国陆军将战无不胜!”
鲁登道夫依旧坚持“西守东攻”的战略,这跟陆军的战略完全不搭,威廉二世也不喜欢鲁登道夫的新战略,于是选择了再次相信法尔肯海因。
“机枪射击协调器”的图纸和资料不多,不是以“吨”为单位的,但也没办法通过无线电将事情说清楚。不过德国人别的办法将资料运回去。英国的间谍没有电影中那么厉害,德国的情报部门也不是吃干饭的。
等到相关资料被送到德国后,工程师们立刻就展开了研究,没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改装,证明了“机枪射击协调器”在空战中的巨大作用。
“这个技术值500万马克吗?”
“额,从技术上来说,机枪射击协调器的原理并不复杂, 但是之前一直都没有人想到。”
“到底值不值500万马克?”
“如果是现在,那是肯定不值500万马克了的。但如果是敌人先拿到了这个技术,我们的损失就不止是500万马克,说不定5000万马克都打不住。”
“那就给中国人500万马克.........削减债务也是一
样!”
拿到了“机枪射击协调器”的技术后,德国人觉得他们又多了几分优势。不过在他们发动进攻之前,俄军就先一步发起了攻势。
德军的毒气弹攻势非常凶猛,为了减缓西线的压力,英法强烈要求俄军在东线发起进攻。尼古拉二世同意了,作为俄军最高统帅的尼古拉斯大公只能在尚未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就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
第五百八十七章 坚守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尼古拉斯大公是沙皇的亲戚,更准确地说,是沙皇的叔叔。他跟沙皇陛下的想法不一样,尼古拉二世铁了心地想要加入欧洲大家庭,因此对英法言听计从,尼古拉斯却认为俄国人就是俄国人,不管怎么变,也不可能真的被西欧接受。
尼古拉二世认为大公不懂得变通,不能把握住机会,不知道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俄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俄国,英法不会像以前那样对待沙俄帝国了。
尼古拉斯大公则是认为尼古拉二世根本就不像沙皇,还对沙皇亲信那些大臣表示了蔑视。沙皇的亲信跟外面的贵族斗得很厉害,不是说谁对谁错,里面既有政治因素,也有民族和宗教方面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样,沙皇陛下的亲信不喜欢大公。加上继承人和其他一些因素,尼古拉二世对尼古拉斯大公按兵不动是很不满的,连续下达了几次命令,勒令前线将士主动发起进攻,最好是像去年一样杀进东普鲁士。
尼古拉斯大公没能抗住来自圣彼得堡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挥军西进。然后,就被鲁登道夫领着德军暴揍了一顿。好在俄军是败而不溃,在尼古拉斯大公的指挥下且战且退,一场战役打下来,只是损失了五万多人,并且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从交换比上来说,俄军肯定是亏本了的,但是俄军的人数更多,组织度和士气都还在,吸引德军注意力减轻西线的任务也完成了,不算是完全失败。
而且俄军在加利西亚方面挫败了德奥联军的进攻,算是给俄国挽留了一些颜面。但是尼古拉二世不这么看,他认为尼古拉斯大公没有全力进攻,因此导致了俄军的惨败。要是在进攻之初,就将所有的预备队投入战斗,必然能再次杀进东普鲁士。
被指责的尼古拉斯大公愤怒地道:“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士兵缺乏武器,那些新兵只训练了四周的时间,将他们送上战场除了消耗敌人的子弹之外,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前线缺少炮弹,每门大炮每天分到的炮弹不到五发!”
尼古拉斯大公不光是为了诉苦,更主要的目的是先想要劝说沙皇陛下撤兵,“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失败了,他们很有可能将作战的重心转移到东线,我们需要做好防守华沙的准备!”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现在的波兰是沙俄帝国的一部分。要是仗打到华沙保卫战的地步,那肯定是已经丢掉了大半个波兰了。尼古拉二世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我们一步不能后退!俄罗斯虽然广大,但是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尼古拉斯大公无奈地说道:“我们打不过德军。”
在尼古拉斯大公看来,德军的战斗力比人民军更强。人民军的战术更加灵活,但是德军的火力是人民军的数倍,虽然在机动性和灵活性上差了一些,但是进攻也防御能力都要比八年前人民军强上数倍。
德军的一个轻步兵师就有18门105mm榴弹炮,54门野战炮,一共72门大炮。此外德国的轻步兵师还有大量的马克沁机枪,战前是24挺,战争爆发后重机枪的数量激增,在西线,一些步兵师的马克沁机枪数量增加到了144挺。在东线的德军轻步兵师没有这么多,但五六十挺机枪肯定是有的。
这还只是德军的轻步兵师,在步兵师之上,有军属炮兵,还有独立的炮兵部队,要不是俄军装备了不少的迫击炮,稍微能给步兵提供一些火力支援,俄军早就被打崩了。在战争中勇气很重要,但是武器也很重要。俄军不缺少勇气,可是他们极度缺少武器弹药。
英国和法国有足够的轻武器,现在大炮的数量也不少,却很难运到俄国来。德国海军控制了波罗的海,将俄军的战舰压制得在港口里面出不来。就算走北冰洋或是从海参崴能运一些武器到俄国,沙俄帝国糟糕的交通系统也很难将武器装备和补给品运到前线去。
沙俄帝国的腐朽是全方位的,纵然有着庞大的体量,但是能发挥出来的不到一半。
除了机枪大炮更多之外,德军的轻武器也比俄军好,而且补给充分,不像是俄军连炮弹都没几发。双方实力是如此悬殊,俄军就算是防守都很困难,进攻纯粹是找死。在德军的炮火面前,俄军擅长肉搏的优势根本没办法发挥。
跟奥军一样,俄军也是武器装备极度落后和稀缺,因此不得不推崇军官
带头冲锋。要是军官和只管都不肯身先士卒,俄军也就没什么战斗力了。
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使得军中的骨干大量地阵亡。在机枪和大炮面前,军官和普通士兵没什么区别。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