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但这肯定是不行的,日本可以先下场的,但最后一定要让东盟来收场,这才是做事情的方法。没有东盟在背后撑腰,日本是不敢跟欧美列强对着干的。别看欧洲现在打的欢,等到战争结束了,欧洲人肯定是要重返亚太地区的。
英国政府非常不愿意看到东盟在南海继续扩张,现在情况危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德军马上就要杀到巴黎城下,法国几乎失去了斗志,现在就靠英国人在支撑战局。
在这种关键时刻,也只能先用荷兰去填饱中国人的肚子。英国不光管不了南洋的事情,也管不了南美的事情。东盟在南洋扩张,美国海军舰队在南美洲横冲直撞,将英法的势力驱逐了出去,唐宁街也一样没办法。
但是英国政府没想到的是,中国佬想要的不仅仅是南洋,他们还要澳洲,斯里兰卡和沙特阿拉伯等地方。澳洲曾经是英国流放犯人的殖民地,这也就罢了。斯里兰卡在印度边上,沙特阿拉伯事关苏伊士运河,这都是大英帝国的敏感点。虽然不是说要割让给东盟,而只是想要租用港口,那也不行。
这些把戏都是英国玩剩下的,先是说要块地方堆放货物,然后就会修建起军事基地,接着是向外面一步步地扩张。这些把戏殖民者不知道玩了多少次,以为英国都是死人,看不出来中国在打什么算盘吗?
可恶的中国人!
唐宁街的绅士们默默地在小本本上给中国佬又记了一笔,然后表示那些地方都不可能出租给中国和日本,再说,沙特阿拉伯也不在英国的殖民地啊。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英国不会阻扰联盟在沙特阿拉伯的商业行动?”
“如果只是商业行动,我方并不反对。但是沙漠里面有很多野蛮的部落,他们可不是怎么好说话的。”英国大使忍着心中的怒气,不紧不慢地说道:“而且那里只有沙子,做生意只怕会亏本。”
“那不要紧,大不了多养一些骆驼就好了。中国并不在乎转了多少钱,只要不亏本就行。”
英国大使在心中暗骂了一句,然后问道:“贷款的事情?”
“哦,第一笔贷款是六亿人民币的额度,年利息为百分之十,以斯里兰卡和孟买的港口作为抵押........”
英国大使顿时破功,他激动地喊道:“不,这绝对不行!”
“哦,要是贵方觉得不行,我们可以就利率的问题进行再次磋商,要是能提供更多的抵押物,比如说港口、铁路和矿山,利率是可以往下降一降的。”
英国大使已经不是激动,而是愤怒了,他猛地站起身来,用力地挥舞手臂,“我说的是利率的问题吗?这根本就不是利率的问题,你们这是趁火打劫!是无耻的要挟!”
“不,不,大使先生您误会了,这只是生意,是正常的商业行为,绝不是要挟。租块地做生意难道就是趁火打劫了吗?那香港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是另外一件事,”朱尔典,也就是英国驻华大使面色阴沉地说道:“要是不同意你们租借港口的要求,是不是就不会发放贷款了?”
“这是正常的商业活动,贷款总得要有抵押,这难道不是惯例?要是贵国愿意用盐税、关税作为抵押,那比港口和矿山更好。”
“美国政府已经向帝国发放了贷款!”朱尔典怒极反笑,“协约国的胜利
已经是唾手可得事情!”
“是吗?我怎么听说德军已经打到巴黎城下了?哦,对了,俄军又吃了一场大败仗吧?”
“..........布鲁西洛夫将军击败了奥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意大利在加入协约国后,被德奥联军按在地上暴揍了一顿,眼夜袭群:六⑨四玖,三⑥壹三伍见得同盟国大军即将要杀过来了,意大利政府紧急向俄国求援,协约国最高统帅也向俄国施压,这促使了俄军的又一次大规模进攻,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俄军开战以来战果最大的一次战役。
“那么,我们就不要说这些事情了罢。这样,孟买和斯里兰卡的港口可以不要,只要沙特阿拉伯、澳洲和非洲等地方的探矿权和开采权,这总可以了吧?”
“不再租借港口?”
“我们不需要99年的,租借50年怎么样?”
英国现在极度需要更多的资金,以便将战争继续下去。法国已经到了投降的边缘上,要是巴黎丢了,法国人多半是要投的。开战之初,法军士气如虹。但是那些狂热的爱国者已经在战火中死伤殆尽。法军高层的奇葩操作葬送了最后一点士气,要不是贝当及时站了出来,法军的兵变不会那么容易平息下去。
协约国现在就指望着大英帝国了,能够得到6亿人民币的贷款,绝对能让胜利的天平向协约国这边倾斜一点。而且六亿人民币只是开始,只要开了头,难道还担心中国不继续放贷款吗?
不过是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和澳大利亚西部的荒野罢了,就先当骨头扔出去吧。总有收回来的时候,朱尔典在心中恶狠狠地想道:大英帝国骨头多的是!
“那么,利率是还可以降一降的吧?”
第六百零四章 分工
经过连续几轮高强度的谈判后,中国和英国签订了条约,以澳大利亚西部和新西兰的探矿权和开采权,还有可以在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地做生意为条件,换取了六亿人民币的贷款,每年利率5%。不是九出十三归,也不是利滚利,十年下来利息也只有本金的一半。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这真的是很良心的贷款了,要比英国政府给袁世凯的贷款良心得多。条约中没有提荷兰的事情,很显然,荷兰人被出卖了。
荷兰政府悲愤地表示绝不会向东方的野蛮人屈服。他们的战舰开到了南洋,觉得还能多抵抗几天。只要撑到欧洲战争结束,就还有希望。英国人没有明说,但是这样暗示过了。
条约又怎么样?条约就是用来打破的。老牌帝国主义撕毁条约就像是吃饭喝水那样简单,倒是尼古拉二世为了帮助英法解围,在东线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那才真是让人有点看不懂。
这么拼命,至于吗?
英国翻脸不认人又不是第一次了,难道沙俄的高层就没有一点担心?其实也是有的,包括尼古拉斯大公在内,大部分的将领都反对继续发起进攻。俄国的人口是很多,但工业实力只有德国的五分之一,防守就已经够吃力的了,主动发起进攻只是在消耗本就不多的元气。
与其将那么多资源投入进攻之中,不如多修几条铁路,改善改善俄国糟糕的交通状况,这才是对前线最好的支援。尼古拉斯大公担任最高统帅的时候,做了很多工作,俄国的后勤补给情况好了不少,士气和战斗力的提升非常明显。
但沙皇尼古拉二世有他自己的考量。高级将领们大多都不愿意主动进攻,只有布鲁西洛夫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替沙皇陛下分忧。于是尼古拉二世给了布鲁西洛夫相当大的权利,让他放手对奥匈帝国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即便是头铁如尼古拉二世,也知道没办法打赢鲁登道夫和霍夫曼率领的德军,只能将目标放在奥匈帝国身上。尼古拉斯大公等人认为布鲁西洛夫是个为了自己前途而不顾士兵死活,也不顾国家安危的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布鲁西洛夫在军事上的能力非常强。
“布鲁西洛夫攻势”前期出动了57万俄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了全面进攻,以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打得德奥联军节节败退,甚至差点就抓到了奥军的在东线的最高指挥官。布鲁西洛夫对进攻路线做了精心安排,对后勤保障也非常用心,虽然人品不是太好,但他的指挥能力在俄军,乃至于整个协约国中都是第一流的。
贝当善于防守,霞飞擅长让士兵去送死,英国的将领也好不到哪里去。俄国的军政军令一塌糊涂,军中贪腐成风,但是因为大陆军传统的原因,倒是有好些不错的将领。
不过光靠一两个优秀的将领可打不赢世界大战。
因为看到了协约国有胜利的希望,荷兰政府这才想着拖时间。只要战争结束,英国的大舰队就能让野蛮的东方人不敢乱来。
但是很显然
,中国和东盟是不会留给荷兰人那么长时间的。在布鲁西洛夫率兵杀入加利西亚的时候,东亚联盟的志愿者在加里曼丹登陆了。
只是不到一万人的志愿军,就打破了岛上的平衡。荷兰殖民地军队的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也很糟糕,放在欧洲估计连意大利军队都打不赢。志愿军则是装备了飞机、坦克、机枪和大炮,只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解放了整个加里曼丹。
在这两个星期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行军,真正用来打仗的时间只有四天。荷兰殖民地军队战斗力孱弱,在见到坦克(突击炮)后,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加里曼丹是第一个,接下来是印度尼西亚和巽它,整个南洋很快就被染上了鲜红的颜色。这次军事行动不像是打仗,更像是武装游行。荷兰人的战舰从欧洲开过来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日本海军只是出动了两艘无畏舰和几条驱逐舰,荷兰海军就乖乖地撤退了。
对东盟来说,战斗反倒是最简单的事情。仗打完了之后,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加里曼丹成立了兰芳人民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和巽它群岛也都成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国率先承认了这几个共和国,日本、朝鲜和亚洲的其他国家紧随其后。
接着,这些国家不出所料地加入了东亚联盟的大家庭。
然后由东盟出面跟荷兰进行谈判。战斗是结束了,但是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有一大堆。荷兰人在南洋的殖民统治持续了几百年,想要将他们的影响力完全消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南洋将会牵扯中国很大一部分精力。
中央对是否要对南洋三国进行全面的扶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国在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志们都准备再接再厉,用第二个五年计划让中国迈过初级工业化的门槛。
若是帮助兰芳共和国、爪哇和巽它搞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到国内的建设。不管是工业、农业,还是教育和国防,都是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但如果不帮助南洋人民进行建设, 不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那中国跟荷兰又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在南洋加大投资,就需要更强的海军力量。光靠东盟联合舰队现有的几条主力舰未必能保证南洋的独立自主。还有澳大利亚的铁矿,在中英签署了条约后,日本内阁已经将澳大利亚看成了日本的福音之地。伊藤博文在内阁会议上透露了世界一大铁矿的消息,内阁大佬们都非常赞同要全力建设西澳洲。
现在英国深陷欧洲战场,抽不出身来,只能看着中国和日本在南洋与澳洲搞风搞雨,但是战争总有结束的那一天,要是等到战争结束,英国的大舰队该怎么对付?
中国和日本有过分工,中国负责陆地,日本掌管海洋,问题是日本的国力不足以建设一支能对抗大英皇家海军的大舰队。如果要开发南洋和澳洲的话,中国是不是也该加大海军的建设了?
当然,不是现在就开始大建,现在正是战争景气的时候,不管生产什么都能够卖得出去。欧洲战场就是一个无底洞,将所有的资源和财富都吞噬得干干净净。法军在凡尔登大败后,对粮食和军火等物资的需求变得更大了。
第六百零五章 未来
英国政府之所以同意东盟在澳洲、新西兰,以及非洲和中东进行扩战——中国人说是做生意,但在英国看来就是扩张——不光是因为中国同意给协约国发放六亿人民币的贷款,也跟中国政府在安南都护府举行的军事演习有关。
中国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在安南举行演习,说是为了维护地区间的和平,不针对任何国家,可是这话又有谁相信呢?
安南都护府边上就是英属缅甸和法属越南,通过了这两处地方就到了新加坡和印度,前者是英国控扼马六甲海峡的要塞,后者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哪一个都比澳洲和新西兰重要。
中国未必会对协约国宣战,往缅甸和东南亚其他地方派遣志愿者倒是非常有可能。唐宁街的绅士们绝不承认是因为害怕而做出了妥协,他们认为自己完成了一桩非常划算的买卖。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英国人是信了。
在1913年的下半年,解放南洋这件事成了亚洲讨论最多的话题,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菲律宾等地,都有很多人讨论这件事。对有心人来说,解放了南洋不光是多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还能得到石油和香料,其他的铜矿、铁矿,以及煤炭也有不少,这是新的机会。
解放菲律宾后,不少人在菲律宾的重建和开发过程中发了财。现在解放了整个南洋,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加上巽它列岛,土地面积是菲律宾的三倍,发财的机会也多了三倍。
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和日本,到处都兴起了下南洋的风潮。
但是对日本政府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澳洲西部的铁矿。澳大利亚的铁矿不仅储量世界第一,而且品质非常好,不需要进行处理就能装船运走,冶炼起来也要简单便宜的多。而澳洲铁矿最多的地方就在它的西部。
不知道为什么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没有发现这件事,但不管怎样,日本人在澳洲站住了脚,就不打算把这个大宝藏给让出去了。
伊藤博文和日本内阁看的很清楚,澳洲西部惊人的铁矿储量既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祸乱之源。等到战争结束,那里很定会出问题的。
但是,那又怎么样?送到嘴边的肥肉,难道还有不吃的道理?就算将来英国人要找茬,那也是将来的事情。为了应对将来英国人的刁难,日本政府一开始就打算在澳洲西部建设军事要塞,还要保证那边能够自行生产粮食和军火,在被封锁的情况下也要能坚持一到两年的时间。
要是真的跟英国打了起来,海军一时半会有可能会指望不上,那就只能依靠在澳洲当地的人。为了能够达成计划中的目的,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中国人民银行给日本政府发放了2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日本政府砸锅卖铁凑了10亿日元,开始在皮达马拉和卡那封等地修建居住点。
这还只是第一批投资,后续投资可能会超过60亿日元。这时候的日元不是另外一个世界中跌跌不休的水货,而是跟黄金挂钩的,差不多相当于30亿人民币,或者是15亿美元。
大批的日本人乘船来到了澳洲,他们修筑了道路,修建起采矿场和宿舍,在向中国和日本运去铁矿石的同时,还平整土地,建起水塔,修建水库,在矿场周围建起了农场。这让澳洲人觉得莫名其妙,卡那封那些地方是缺水的,只能放牧,没法种庄稼的啊。
但是日本人就是这么干了,他们不光是派了大批的工人和工程师在澳洲开矿,还派出了农业专家和农民,在采矿场周围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配属设施。
澳洲人先是嘲笑日本人根本不懂澳大利亚,接着对于日本人真的找到了铁矿而大为震惊。澳大利亚人也好,英国人也罢,本来是对东盟持嘲笑态度的。澳洲要是真的有铁矿,那里轮得到中国人和日本人来开发?
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想要假装看不到也不行。见到日本人真的挖出了铁矿后,澳大利亚人就眼红了,这些罪犯的后代从来都不将什么契约精神的,他们的第一选择永远都是抢劫。
不过澳大利亚人暂时还没有行动,事情发酵需要一段时间。日本人不是光着手来的,还带来了不少的轻武器。澳大利亚的野兽很多,带一些轻武器过来,这很合理。
日本人一开始也对澳洲是否有那么多的铁矿存有疑虑,等到真的挖出来高品质铁矿后,日本政府立刻就追加了投资。在采矿场周围建起了水塔,还有炮楼。所谓的炮楼,就是四周凿有用来了望、射击的枪眼的碉堡,对于作战能发挥一定作用的圆柱或方形形建筑。
炮楼周围还有壕沟和铁丝网,那些日本人还带来了大狼狗,看上去就不好惹。澳大利亚人眼红于铁矿的收益,但是摄于日本人的军事武装,一时半会间还不敢动手。
其实澳大利亚其他地方也有铁矿,不是只在西澳大利亚才有,其他地方的铁矿品质也很高,只要开采出来一样能卖个好价钱.........嗯,考虑到这个年头中国每年的钢铁产量还不到2000万吨,开采出来的铁矿还真不一定能卖得出去。
除了铁矿外,澳大利亚还有铅锌、猛、铜、镍、金、铀等矿产,光靠澳洲是没办法进行冶炼的。重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澳洲就是缺水,即便知道地下有丰富的矿产,他们也没动力去挖。
日本人在加紧建设西澳大利亚,这里已经被他们看做是日本的未来。只要能守住这块地盘,日本的经济必然能迎来腾飞,中国也能从中获得非常大的好处。
除了建设西澳大利亚外,日本还开足了马力生产运输船、商船以及货轮。在澳大利亚这里建几个钢铁厂是可以的,但是因为这里缺少水资源的缘故,没办法做得更大,那些挖出来的铁矿只能运回去。
此外,协约国也需要更多的运输船。自从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损失了六条战舰后,就不敢把主力舰队派出来决战了,而是大规模的使用潜艇猎杀英国的舰船。英国损失的吨位节节攀升,现在不光是需要更多的护航战舰,也需要更多的运输船只。
第六百零六章 迭代
欧洲大战造成了经济的全面景气,给协约国提供六亿人民币的贷款之后,战争景气得以继续下去。大量的工业品和农业品从海上涌向欧洲,也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往俄国在欧洲的部分。
为了满足欧洲战场对军火无止境的需求,在两年多的时
间中,中国的军工产能提升了六倍,增加的产能主要集中在迫击炮,重炮,飞机和坦克上面。交战各国中,包括英国在内,各个国家的生产总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英国和俄国在两年中降低了5%左右,德国降低了20%左右,令人惊讶的是法国,在东北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生产总值只下降了9.4%。
当然,这里说的是总产值,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将大量的产能转为了军工生产,在民用品方面的产出是急剧缩小了的。到了1913年,两大阵营前线的士兵都开始饿肚子了。
俄国不缺粮食,但是缺少将上百万吨粮食运到前线去的能力。此外,俄国还极度缺少武器弹药。那六亿人民币的贷款中,有一半是用来购买装备武装俄国。德国海军封锁了波罗的海,英法联军又没能击败奥斯曼土耳其人,没办法打通陆地上的运输线,只能靠中国给俄国提供武器装备了。
这就导致后来东线战场上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俄军和德奥联军使用的轻武器有很多是一样的,都是毛瑟步枪,倒是对减轻了一些后勤压力。
德军打败俄军后,能用俄国人的子弹。俄军车翻了德奥联军后,也能将缴获的毛瑟步枪直接补充给部队用。
战争爆发后,中国还修建了一条从库伦向北的铁路,将中国的铁路网跟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连了起来。但是因为两国使用的铁轨轨距不一样,在铁路交汇点还要转车,使得铁路的运行效率降低了很多。
俄国政府是不愿意跟中国地铁路线连起来的,但是前线的战事太惨烈,弹药的消耗量太大。在战争刚爆发的时候,沙皇的陆军大臣认为俄国的炮弹能用一年,后来认为能用半年,实际上不到一个月就打光了前线所有的炮弹。
当尼古拉斯大公接手俄军的时候,前线部队有三分之一连步枪都没有,每门大炮每天能够分到的炮弹不超过五发。中国人将铁路向北延伸,跟西伯利亚大铁路连上后,解决了俄军缺少轻武器的局面。
虽然前线还是缺少食物和武器装备,但是没有三分之一的人空手那种惨状了。哪怕用的是毛瑟步枪呢,毛瑟步枪也一样能打死人。不过俄国政府已经向中国提出了抗议,要求人民政府提供莫辛纳甘步枪。
这就有点为难了,重新建立几条生产线不是不可以,但是没必要。莫辛纳甘是一款经典的栓动步枪,但是毛瑟也不差啊。在军委经过一番讨论后,中国方面表示愿意给俄国单独开三条生产线。只要给钱,别说是莫辛纳甘步枪了,就算是想要李恩菲尔德都行。
除了步枪,俄国人需要的东西非常多,迫击炮、手雷,野战炮,榴弹炮,机枪,还有地雷,他们几乎什么都要。甚至连工兵铲和铁丝网他们都需要从中国购买,俄国的腐败深入到了国家的各个方面,开战后情况好了一些,尼古拉斯大公当俄军最高统帅的时候,情况又好了一些,但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俄国军工厂的产出远远不能满足前线的消耗,俄军每打一次败仗,就需要丢掉数以十万计的步枪和其他相应的装备。中国和日本、朝鲜等国加班加点地生产出来的轻武器大多运往了俄国,卖给英国和法国的军事物资多是炸药、迫击炮和重型炮弹之类。
后来英法还买了几百架飞机,等到德国人的坦克在凡尔登杀得超神了之后,英国和法国还想从中国购买坦克。中德之间有秘密军事合作的事情已经是不公开的秘密,这时候协约国也没空去指责中国的无耻行径了,更主要的是不敢。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达到了五万万,所以也是一个陆军大国,光是现役陆军部队就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人,加上民兵和武装警察,武装力量超过了三百万。这还是在没有进行战争动员的境况下,若是进行动员,中国能轻松武装起超过一千万陆军。
之前中国的西南军区在安南都护府举行军事演习,没有进行动员就集结了四十万大军。而英法在东南亚的军队,包括殖民地军队,总人数不到一万人。
不过中国并没有卖坦克给协约国,现在协约国看上去优势太大了,为了公平,中国只是卖给了英法一些技术专利,像是克里斯蒂悬挂和大型柴油机的技术。虽然没有卖坦克给协约国,但是中国又卖了很多金属单翼飞机给它们。
惨烈的战争推动着两大阵营的军事技术迅速发展,最开始双方的飞机是没办法进行攻击的,除非是飞行员用手枪互相射击,或者是徒手往下面扔炸弹。半年之后,飞机装上了“机枪射击协调器”,无论是对空还是对地的攻击力都极大地增强了。
等到用铝合金作骨架的单翼飞机出来,齐柏林飞艇就失去了空中霸主的地位。新型飞机速度更快,火力更猛,封闭的驾驶舱能让飞机飞得很高。新式飞机使用白磷机枪弹攻击,
很容易就把飞艇的气囊点燃。
飞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中迭代了好几次,空军战术也跟着改变了不少。协约国和同盟国最开始都是使用大编队,飞行员多半是贵族出身,相互之间还会讲些骑士精神。后来开始使用小编队,三机编队,到了金属单翼飞机时代,双机编队成为了最能发挥飞机战斗力的方式。
因为遥远东方神秘大国的原因,在空军战术方面,德国每一次都走在了协约国的前面。德国空军的飞行员们使用“空中马戏团”战术,打下了很多协约国飞机,一些王牌飞行员刷战绩刷得飞起。像是赫尔曼*戈林,才刚满二十岁,就已经击落了7架战斗机和两架轰炸机,成了德国家喻户晓的战争英雄。
第六百零七章 坦克大战
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沙俄帝国已经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国内千疮百孔,外战一塌糊涂,损兵折将150万,沙皇政权摇摇欲坠。
参战各个主要国家的军队中,俄国某种程度是最“糙”的,因为俄国军队很多本来是农奴,专业军事素养很差,加上俄国工业能力也不强,所以俄军装备也比较落后,而国内铁路运输能力有限也导致俄军的机动性很差;但是,俄国人口非常多,所以俄军人数很多,消耗了也不心疼。
不过,俄军毕竟也不完全是饭桶,如果他们在东线给点力的话,那对于西线的英法将起到相当强力的支援作用,于是早在凡尔登战役开始的时候,法国就呼吁俄国在东线展开一次针对德国的攻势,以减轻西线战场的压力。
这个时候,法国在凡尔登已经抵抗得几乎是精疲力竭;而英国当时正准备发动索姆河战役,与此同时意大利人与奥匈帝国鏖战于伊松佐,西线算是一片乱。
俄国将领布鲁西洛夫便向俄国最高司令部呈达了他的计划:在西南部的加利西亚向奥匈帝国发起一场空前规模的攻势,目的是减轻英法联军和意大利的一些压力,最好能一击打垮奥匈帝国。
沙皇尼古拉二世同意了布鲁西洛夫的计划,然后俄军取得了开战以来最辉煌的战果,歼灭了70多万敌军,俘虏了40多万人,夺取了将近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战果不光是在俄军中空前,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找不到比这更伟大的胜利。跟布鲁西洛夫取得的成就相比,其他名将都黯然失色。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