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日不落 第26章

作者:风兮破地

  见到众位将领还是还是满面杀气,林永昌又说道:“留守天津的只有四千东洋人,大炮就没几门,还让我们死伤了这么多。在京城那边有十倍于此的洋人军队,不光是有洋枪,还有两百多门大炮,要是我们把俘虏全部杀了,那岂不是在帮敌人下定死战的决心?”

  “不管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还是从打仗的角度,我都不同意这么干!”

  经过林永昌的反复劝说,其他人才勉强放弃了搞个大新闻的想法。

  “将我们的伤员都送回保定,那些表现突出的将士和部队就地进行整编,”林永昌随即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打下天津只是开始,还不到庆祝胜利的时候。王琦将军正在廊坊布防,洋人随时可能发起进攻,我们要快点动起来!”

  “是!”

  王作霖又问道:“大沽炮台怎么办?”

  大沽炮台是个海防要塞,是天津的门户,天津又是北京的门户。几次洋人入侵,都是先夺取了大沽炮台,然后才攻打天津和京城的。对于朝廷来说,大沽炮台很重要。对于林大帅来说,大沽炮台可有可无。里面的两门未被摧毁的要塞炮还是有些用的。不是用来轰击洋人的战舰,而是可以拉到廊坊去,加强阵地上的防御。

  林永昌朝在场的众人轮流看了一遍,最后点将道:“王将军你去挑两千精锐,把大沽炮台拿下来!”

  炮台里面的几百个洋人不算什么,把那两门大炮弄出来就行。

  但是很可惜,林永昌的打算落空了。在义军对天津城发起炮击的时候,驻守大沽炮台的日军就怂了,等到天津城内的战斗结束后,那几百个洋鬼子更是害怕的不行。一见到拳匪有进攻的迹象,日本人就炸毁了大炮,然后跑路了。

  王作霖扑了个空,大为恼怒,下令将那些被炸毁了的零件都用大车给拉了回去。他知道林永昌用零件拼凑步枪的事情,准备多攒一些大炮的零件, 然后看能不能DIY一门大炮出来。

  这当然是想多了,大炮跟步枪是两回事。步枪要是炸膛了,了不起炸伤一个人。大炮要是炸膛了,周围的人怕不是都要被轰到天上去。被拉回来的这些废铁也不是没用,拖回去放在博物馆,当做是教学工具和展品吧。

  日本人把北洋舰队的战舰打捞起来给国民参观,林永昌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干。放在保定和太原都行,当然,放在太原更好。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战争都会是最主要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东西,放在保定都不太安全。

  如果是只有北京城下的那三四万八国联军,林永昌是一点都不担心。跟王师.....美国佬和日本鬼子交过手后,他对这年头的列强军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八国联军的装备很好,训练不错,但是战术死板落后,对付起来并不困难。

  可是,在东北还有17万俄军。不是一万,也不是七万,而是17万!

  这尼玛就让人很难受了,哪怕俄军的战斗力在列强中算不上是最强的,但那可是实打实的17万大军!难怪欧洲的那些国家提起“俄国压路机”就觉得头痛,现在林永昌也有些头痛了。

  第九十一章 继续进攻

  在1900年的时候,美军被视为列强中的鱼腩,日本人还没有资格上台跟列强一起吃饭,击败了美军跟日军并不能等同于击败了八国联军。大概没有人指望美军的战斗力。在大白舰队环游世界之前,英法德俄都不将美国人放在眼里。

  但是日军的战斗力跟列强差不了多少,一个联队的日军两天就完蛋了,在林永昌看来,北京城下的那些洋鬼子也并不是不能对付。要不是在东三省的那些灰色牲口太多了,林大帅现在就要成立中央政府了。

  现在嘛,还是先继续用“统一战线”这块招牌吧。

  打下天津后,缴获了堆积如山的弹药,大炮有十几门,枪械有上万条,查库里面还有许多废旧枪械,那都是奸商们准备卖给林大帅的,组装好了之后大概又能凑出一万条步枪。现在林永昌夺取了天津,还是准备给那些奸商们一些银子,不过价格肯定不会像之前那么高了。

  虽然说大炮和枪械的数量少了点,但是那些子弹和炮弹正是义军所缺少的,这几个月来频繁作战,子弹和炮弹消耗极大,打天津的时候,几挺格林快炮的弹链都给打光了。缴获的这些子弹和炮弹正好是解了燃眉之急。

  要是没有这批缴获,林永昌就只能让麾下的士兵发扬主观能动性,用长枪和大刀去跟洋鬼子打仗了。要不是天津这里的弹药堆积如山,林大帅也不会一出手就直奔天津而来,而是会将军队拉到京城里面去打巷战。

  现在有了弹药,情况好转了不少,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那些作战英勇的团队就地改编,训练个两天,学会了怎么放枪,就要被派去廊坊。在林永

  昌进攻天津的时候,王琦带着一个甲种团和大批的民兵扒铁路去了,再就是在廊坊周围不停地挖堑壕。

  这年头的主流军事思想是“进攻战术”,林大帅准备给那帮洋鬼子好好地上一课,让他们知道“防御才是最好的进攻”。就是义军手中的重机枪和速射炮还是太少,八国联军的重机枪数量有200多挺,大炮的数量更多,是义军的五倍以上。论火力,八国联军完胜义军。

  不过好在洋鬼子的补给线已经被掐断了,他们的炮弹是打一发就少一发,只要撑个五六七八天,差不多就能寻找机会发起反击了。

  天津城两天就丢了的消息震惊了许多人,那些被俘虏的日本人自然是被震的东倒西歪,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碎了一地。除了那些日本人,其他的洋鬼子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都有一种对于远东土著的心里优势。不过他们也不是傻瓜,林永昌没有把他们都拉出去砍了,他们也没有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被俘虏的人里面,除了重伤员和不适宜行走的人之外,其他俘虏,包括战俘和平民都被押往保定去了。到了保定还不会停下来,那些人会继续向西,直到进入山西的矿山之中。林大帅不喜欢杀人,而是喜欢让犯人们去参加劳动改造。不管是战俘还是贪污腐败分子,能不杀头的尽量不杀头,戴上脚镣手铐后扔进不见天日的矿洞里面,活人比死人有用多了。

  恩,这是如果列强不肯给赎金的做法。

  当然,该枪毙.......砍头的还是要砍头。为了节约子弹,都是用砍头或者是绞死代替了枪毙。像是梅子明那样被钉在十字架上面的,也是少数。更准确地说,暂时还只有梅子明那个美国传教士一人。

  又过了好几天,山东巡抚袁世凯差不多跟八国联军的总司令——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在同一时间收到了天津遭到进攻的消息,两人的反应也是差不多。袁慰亭认为拳匪选择攻打天津是一步妙棋,但是认为拳匪没可能打下天津城。

  “纵有十倍的兵力,但是没有趁手的武器,拿那些东洋人也没有办法。”

  “袁大人,匪首林秃子不是一般人,他手下的乱民有不少的洋枪洋炮。”

  “那也没用!”袁慰亭断然道:“不是说有了洋枪洋炮就会打仗的。甲午年间在朝鲜的时候,淮军难道没有洋枪洋炮吗?还不是被打的一败涂地?我看呐,这一次林秃子就要吃个大亏,搞不好就像张德成那样,死在地方团练的手里!”

  袁世凯对义军很不看好,他手下的“龙虎狗”和其他的大将,幕僚等,都是同样的看法。这些人要么是在朝鲜本日本人打过仗的,要么是亲耳听到,亲眼见到了洋兵是何等的器械精良,骁勇善战,他们在镇压义和团的时候十分凶残,但是在面对洋人,包括西洋人和东洋人的时候,就变得唯唯诺诺了。

  北京城下,八国联军总司令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在收到后方出现了很多乱民,而且天津也遭到了攻击之后,他迟疑了片刻,很快就在其他将领的帮助下,决定继续进攻。

  “只要拿下北京城,我们就赢了这次伟大的战争!”

  瓦德西是这样说的,他也很是眼馋北京城里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他也控制不了太多的军队,名义上他是八国联军的总司令,但是德军数量太少,联军里面的很多人都不怎么听他的。上一次在廊坊打仗的时候,英国佬就率先跑了,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就跟着一起撤回了天津。

  要不是各自为战,老早就杀到北京来了!

  现在北京的城墙就就快要被轰碎了,大家伙就等着杀进城了好好快活一番,谁愿意回头去救援天津啊?这要是退回去了,想要重新杀过来不知道又要花费多少时间。要是中国人逃跑了怎么办?要是中国人带着城里的各种宝贝和钱财跑路了怎么办?

  大家万里迢迢地来中国打仗,可不是为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而是为了来发财的。挡了大家发财的路,别说是个德国元帅了,就算是德国皇帝来了都不好使。

  只有日军第五师团的师团长山口素臣想要回去拯救步兵第11联队,但是他的态度也不是很坚决。其他国家的将军说的很有道理,天津有四五千兵力,就算不能大获全胜,也绝不可能被拳匪打败。咱们先攻破了北京城,然后再回过头去把拳匪杀个干净,岂不是很好?

  还有人说:要是你们日本人不放心,那就分兵嘛。其他部队继续攻城,你们日本人回去救援天津城。

  山口素臣听了之后,把心一横,救个毛线!先破了北京城,发一笔横财了再说!岸本鹿太郎是他看好的后起之秀,一定能守住天津........不对,是一定能大破拳匪的!根本就不需要人去救援!

  第九十二章 反应

  攻打天津的时候,在这里讨生活的很多人也加入

  到了义军的行列中。一个是洋人将中国人当做是两脚的牲口,想抢就抢,想杀就杀,在华北犯下了累累血债,不少人跟洋人有仇,就算是没仇的也害怕自己哪天被杀了。

  其次,林永昌带着大军杀过来后之后,对这里的土豪劣绅和汉奸可是一点都没客气,动起手来都是从快从重,不少人被吓到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帮义军运东西。张德成就是因为被团练伏击而丢掉了性命的,前车之鉴,不能不让人警惕。在消灭洋鬼子的时候,那些土豪劣绅,二鬼子,汉奸之流,通通被抓了起来,该砍头的砍头,该送去挖矿的就送去挖矿。

  俗话说的好,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战争年代,大家都要选边站的。不等林大帅下令,杀害张德成的元凶一家就被灭了门。之前义军将士被伏击,死伤了数百人,战阵之上,刀剑无眼,这也就罢了。被俘的上千义军或是被砍头,或是被活埋,一个活口都没留。

  张德成以前的部下有不少人投到了林永昌这边,现在重新杀回来了,自然是要拉清单的。地主团练的深沟大院在大炮面前撑不了多长时间,义军将士用铁与血将所经过的地方重新梳理了一遍。

  在听说麾下有将士杀人全家后,林永昌很生气,将为首的十几人赶出了现役部队,将他们打发往太原念步兵科去了。山西老表中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被没收了土地的大地主,被没收了财产的大商人等,对义军有很大的不满。当地人盘根错节,还是须得调些外地人过去才行。

  洋鬼子用大炮轰开了国门之后,洋货从上海,天津等地涌入中国,广州浙江那边有当买办的传统,晋商却是没能在短时间内转过弯来,在这几十年间衰落了下去。昔日人声鼎沸的大院现在变得门可罗雀,又遇到了林秃子入侵山西的事件,简直是雪上加霜。

  林大帅不光是没收了很多的土地,还拿晋商的债券去草原上招募蒙古骑兵。只要出一个骑兵就能抵200两银子的债务,此外,安家费,军饷什么的从来就没少过。不光是蒙古勇士喜欢给林大帅打工,那些蒙古王爷们也喜欢出售麾下的骑兵。

  债务,安家费什么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林大帅这里的东西卖得便宜啊。不给林大帅扛活,就不能买到便宜好用的各种商品。

  晋商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现在一蹶不振了,所以有很多的人心中不满,即便是被收拾了好几次,依旧有人心怀怨恨。这很好理解,断人财路,仿佛杀人父母。晋商本来就已经不行了,现在是被林秃子抽走了最后一口气,是人就忍不了啊。

  其实林永昌并没有车翻晋商的想法,山西老表的票号办的不错,可以开银行嘛。阎百川的老爹阎书堂就在太原忙活银行的事情,已经从破产的状态中走了出来。他也受命多拉拢些商人一起办银行,有一些效果,但每个时代总是有很多转不过弯来的人。

  想要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让大多数人能得到好处。山西的商人们还没有见到多少好处,坏处倒是有了一大堆,当然会心生不满了。不过他们现在也就是不满而已,只要没有人像陕西巡抚魏光焘那样带兵杀过去,应该不会有人跳出来了的。

  两天攻下天津后,林大帅的声望又上了一个台阶。哪怕是没了城墙,但那可是天津城!里面还有好几千东洋兵呢。

  山东巡抚袁世凯之前认为拳匪想法很好,但是实力不济,会被日军反杀,但是过了几天,有消息传来,说是天津的日本人两天就跪了。听到这个消息后,袁世凯罕见地大惊失色,“怎么可能?”

  他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上前几步抓住杨士琦的双手,“杏城,这个消息是真的?”

  杨士琦咳嗽一声,将手抽了出来,“是真的。”

  袁世凯发觉了自己的失态,他缓缓地坐回了椅子上,“不是说小鬼子在天津有一个联队吗?西洋人也放了不少兵马在那边,怎么会三天就败了?”

  “实际上,拳匪只用了一天半就拿下了天津城。城中的西洋人和东洋人都变成了林秃.....林永昌的阶下囚!”

  “东洋人怎么这样不经打了?甲午年的时候他们可是厉害的很!”

  “唉,都怪那位西摩尔将军,他把天津的城墙都给拆了,城外堡垒也给破坏了。拳匪打过去的时候,城中守军无险可守,加上拳匪又使用了人海战术。”

  袁世凯在山东将义和团杀的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对拳匪的人海战术很了解。听杨士琦这么一说,他就想到了漫山遍野的暴民冲过来的情况,于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拳匪就会使这一招,东洋人大概是没见过,所以慌了神。”

  “大概就是这样。打下了天津城,林永昌不光是得到了数之不尽的枪械弹药,还得到了偌大的名声。”

  “可惜!”二鬼子袁世凯拍着椅子长叹道:“东洋人一

  时不察,竟然让那林永昌成就了大名!杏城,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要不要派兵把天津城夺回来?”

  杨士琦道:“拳匪虽然拿下了天津,但是损失一定非常大,现在肯定已经是无力再战了!此时出兵,正当其时!”

  “好,我这就叫聘卿和芝泉过来商议出兵的事情。”

  聘卿是指王士珍,芝泉则是段祺瑞,这两人是袁世凯麾下的龙虎大将。王士珍资兼文武,不管是打仗还是朝廷上的事情,袁世凯都要跟王士珍商议。段祺瑞只管打仗,该怎么打他最有主意。

  至于“龙虎狗”中的最后一位冯国璋,则是带兵的一把好手,不过在方针大略上一般说不上话。上面怎么说,冯国璋就怎么干,因此被称为“北洋之犬”。

  没多久,王士珍和段祺瑞等人就赶回了济南府。但是出乎袁世凯的意料,王士珍和段祺瑞都反对出兵天津。他们镇压拳匪不遗余力,但是什么仗能打,什么仗不能打还是清楚的。

  第九十三章 扩军

  “为什么不能出兵?”

  袁世凯练兵是很有一套的,但是并没有亲自带兵打过仗。在山东镇压拳匪都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那些人去干的,不过他觉得拳匪的战斗力很糟糕,也就是人多而已,不然光靠巡防营就能镇压下去。匪首林永昌是要比其他义和团厉害一些,半年的时间纵横三省,可那是因为北洋军在山东的原因。

  要是北洋军去了山西,保准把林秃子打的他妈妈都认不出来!

  段祺瑞干脆利落地说道;“我们兵少,就算能打赢拳匪,伤亡必大!”

  王士珍也道:“要是拳匪跟我们一样只有一万人,我们能赢。要是拳匪没得到天津的洋枪洋炮,我们也能赢。但是现在他们人多势众,武器装备不在我们之下,此时出兵,一时半会间很难消灭拳匪,若是山东的局势因此而有了反复,以至于惹得友邦惊诧,那就大事不妙了。”

  段祺瑞道:“袁大人,我们需要扩军。北洋军战斗力很强,但是我们的人数太少了!”

  扩军?袁世凯早就有这个想法。前辈曾国藩,李鸿章那些人就是靠着兵强马壮才能称王称霸的。北洋舰队覆灭后,淮军算是完蛋了,李鸿章也就跟着倒了霉。有军队才有权势,这是不变的道理。

  袁世凯没有造反的胆子,现在还只是想要学习曾胡左李等前辈,但也想着将北洋军的数量扩充个五倍,十倍。要是有了十万精锐兵马,那他袁慰亭就是李鸿章第二!

  只是,现在扩军是好时候吗?朝廷可没有允许北洋扩军。

  “朝廷现在自顾不暇,下个月还能不能存在都是问题。”

  说打这里,王士珍的脸色有些暗淡。他是受到荫昌的举荐,这才成了袁世凯的谋主,按照他所受到的教育,按照旧时代儒家的道德观念,荫昌是他的举主,他需要报恩才行的。但是现在八国联军正在攻打北京城,他却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在山东这里作壁上观。

  王士珍说道:“先做成既定事实,就算朝廷还能存在,到时候大人手握强兵,朝廷也要顾忌三分!”

  袁世凯沉吟半饷,“聘卿说的有道理。山东有的是良家子,兵员我们是不缺的,但是枪械和饷银从何而来?”

  军事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扩军好不好?当然好!问题是没钱。

  在小站练兵的时候,北洋新军不到一万人,花掉的钱财像是流水一样。袁世凯可没有那么多钱养兵练兵,出钱的是朝廷,是靠着在山东与河北的老百姓头上刮来的钱,才养的起新式军队,才出的起每个月4.5两的军饷,这还是普通士兵的,军官们的薪水更高,将领还要再高一层。除了军饷,购买洋枪洋炮,聘请德国教官等,用的都是朝廷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山东河北天高三尺,百姓被搜刮得欲仙欲死,这才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结果就是山东的义和团被北洋军被镇压了,这就很离谱。正义呢?公理呢?可是世界就是这么的残酷和不讲道理。

  不是说山东河北山西外的其他地方没有被搜刮,只不过南方的督抚们不怎么鸟朝廷了。南边的官府搜刮了钱财后没有交到北京,或者是只上交了一点点,剩下的都用在了当地,或是练兵,或是修建工厂。

  像张之洞搞的那个汉阳钢铁厂,前前后后花了500多万两白银,就是靠着在湖北搜刮得来的钱财。经手的人,上上下下都发了一笔横财,最后钢铁厂落了个一地鸡毛。虽然钢铁厂没有弄好,不过张之洞还是在湖北办了一些事实的,建学校,修工厂,练新军,这些都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话很多钱。

  嘴皮子上下一碰,说出“扩军”的话很容易,可是钱从哪里来?枪支弹药,乃至于水壶,军靴,军装,马匹等装备从哪里来?

  段祺瑞对打仗很在行,还是现如今中国首

  屈一指的炮兵专家,对其他的事情就不太会了,“要不加税?”

  曹锟笑嘻嘻地道:“还可以收厘金!”

  加税和收取厘金这都是曾国藩时代就在玩的手段,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是支撑不起大规模的扩军。袁世凯看了看与会的众人,“加税和收取厘金都是好办法,但还不够。”

  还是王士珍有办法,这位北洋之龙沉默了一会,说道:“可以找洋人借款!”

  袁世凯眼前一亮,脸上像是要放出光来。他们这些人,对洋人了解的越多,就越是对洋人有一种迷信,认为洋人无所不不能。买枪炮找洋人,聘请教官找洋人,没钱了也可以找洋人!

  只要洋人爸爸出手,事情就一定会好起来的!

  想通了这一节,袁世凯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一笑,其他人也跟着笑,只有王士珍和段祺瑞不笑。王士珍说道:“现在虽然不是出兵的好时机,但是可以让部队做好准备。等联军打败了林永昌的主力,我们便可以帮助洋人围剿拳匪。那林永昌抢了许多枪炮,即便是吃了败仗,多多少少都还会剩下一下,拿过来给我们北洋军用也是好的。”

  段祺瑞精神一振,制定作战计划,那是他的长项。“我这就去做准备!”

  “好!芝泉你们就先弄一个出兵计划,出动多少兵马,留多少人守山东,要用多少粮草,弹药,开拔费,都先弄好,等到时机成熟,就立刻出动!”

  “是!”

  将领们都跟着段祺瑞走了出去,冯国璋在门口停了一下,似乎想要说什么,但是看了看被留下来的王士珍,还有坐在上首位置的袁世凯,他终究是什么话都没说出来,扭头跟着众将领一起离开了。

  袁世凯将视线从冯国璋的身上收回,对身边坐着的王士珍道:“林永昌得了天津的军火,实力更加雄强。若是他舍了河北,退回山西固守,乃至于跑到了关中,那事情就难办了。”

  王士珍摇了摇头,“林永昌不会跑的,他一定会在河北跟洋人决战!”

  “哦,为什么?”

  王士珍从袖子里面摸出几份小报,“大人请看,这些都是拳匪散发的。”

  第九十四章 黑手高悬霸主鞭(1)

  “驱逐鞑虏!”

  “打倒夜袭群:六⑨④九,③⑥一叁伍列强!”

  袁世凯将小报纸接过来,看了几眼,嗤笑道:“这些东西无非就是用来蛊惑愚夫愚妇的,没什么新意。驱逐鞑虏,谁是鞑虏?打倒列强,怎么打倒?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能够安稳无事就是最好的结果。打倒列强?哼,拳匪祸国殃民,林永昌尤甚!”

  王士珍道:“林永昌不光是这么宣传的,也是这么做的。攻打天津只是开始,接下来他还会跟洋人在河北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