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兮破地
城外有人民军开辟出来的农场和养殖场,也有一些村落,能为军队提供一些食物,不过主要要是依靠铁路从华北运过去。为了供应动员起来的十五万大军,火车头拖着长长的车厢,昼夜不停地穿行在铁路线上,运来了成千上万吨各种样的物资。
葫芦岛火车站那里还能看到各种各样职业的人,锦州这里除了军人就是工人,繁忙程度比山海关和葫芦岛那边是有过而知无不及。永尾完治利用现役军官的身份,很快就将幸德秋水和宫崎滔天带到了东线大本营的外面。
在跟门口值班的军官交接后,永尾少校对幸德秋水他们道:“我只能送两位到这里了,后面会有其他的同志接手。”
幸德秋水和宫崎滔天一起弯腰鞠躬,“路上辛苦永尾君了。”
临别时,永尾完治将自己的通信地址给了两人,并要了两人的联系方式,说是方便以后联系。这时候已经有了电话,但只在军队和重要政府部门里面才有使用,写信才是这个时代通讯的主流方式,以前还经常会出现丢失的情况。
人民政府推翻了前朝留下来的邮政系统,重新建立了邮电局,管理邮递和电报电话的事情,每年都要亏上一大笔钱。不过政府里面并没有人提议砍掉邮政局,倒不是怕再出来一个李自成,而是因为邮电局确实是提高了通讯效率,是对百姓有好处的,是为人民服务的。
而且邮政局亏掉的只是账面上的钱,每年都会有新的邮政所建立,在大城市和铁路沿线铺设开后,还深入了处于偏僻位置的县城,账面上亏掉的钱都化作了实体资产。邮电局的存在使得人民政府控制区域内的信息传递变得迅速高效了许多,即便是亏钱也要一直办下去。
铁道路也是一直在亏损。修铁路花掉了很多钱,后续的维持费用也很高,光靠收运营费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本,但政府还是加快了修铁路的步伐。铁路修好后,不光能够在军事上发挥重大作用,也能极大地提升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速度。
亏钱不要紧,只要从整体上算是有利的就行。这就是人民政府的好处,由政府来运营整个国家,集中力量夜袭群:陆⑨④⑨,叁陆壹
三⑤办大事,只要官僚阶层不腐化堕落,发展的速度要比其他政体快的多。人民政府在1902年的工作总结报上上说一年生产了67万吨钢铁,其他国家都不信,认为这里面的水分注得太多了,但这却是事实。
外挂起了一些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民政府这一整套的系统。
幸德秋水和宫崎滔天在被检查过后,被卫兵带到了会客室里面等待。看着房间中简陋的陈设,宫崎滔天开玩笑道:“林主席过的真是太简朴了,广州随便一个部长都比这气派。”
幸德秋水道:“天皇家里更气派。”
“你见过?”宫崎滔天很是吃惊。
幸德秋水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但是听人说起过。”
“能出入二重桥,那定然也是个有钱人。”
“恩,他家里是挺有钱的。”
两人有些紧张,所以才说了很多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话。来的时候还好好的,但是一想到马上就要面对中国人的领袖,他们就不能不紧张起来。日本的报纸上将林永昌形容成残暴高傲,好战如狂的独裁者,并冠以“第七天魔王”的称号,幸德秋水和宫崎滔天对报纸上的夸大之词是不信的,但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当那颗标志性的大光头出现的时候,平日里颇有些放浪形骸的宫崎滔天也变得拘谨起来,他讯速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像幸德秋水那样,几乎将身体弯曲成了九十度。“宫崎滔天(幸德秋水)见过林主席!”
后来,宫崎滔天在他的自传里面写道,在看到林主席的那一刻,巨大的压迫感仿佛化成了实质,他差点就不能呼吸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日本人就是喜欢夸张,什么“四千年美少女”,什么“寿司之神”,不管是什么他们都要大惊小怪一番,好像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出他们的国民性。
宫崎滔天在回忆录里面说“他差点不能呼吸”了,有些人就认为他是太夸张了,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他说的是真的,因为有太多类似的说法了,不光是宫崎滔天一个人这样说。孤例不证,那么有很多的例子呢?
林永昌不知道自己给日本人压迫感这么强,他已经收起了身上的威势,尽量显得平易近人。伊藤博文在信上的身段放的很低,说日中两国之间过去有一点小误会,那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说在如今的国际局势下,两国应该携手共进,共同对抗西洋人对东方的压迫云云。
信上的语气非常谦逊,一点也没有在春帆楼逼迫李鸿章签订条约时候的霸气。当时伊藤博文可是霸气侧漏,气势汹汹地对李鸿章道:“现在你只有两个选择,签还是不签?”
李鸿章当场就怂了,乖乖地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伊藤博文抽了老李一巴掌,转身又给了一个甜枣,盛赞李鸿章的才能和人品,说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而李鸿章居然也全盘照收了。
林永昌可是没忘记伊藤博文曾经的嘴脸,不管那家伙现在的姿态放得多么低,他是一个字都不信。不光是不信,而且在心中还生出了更多的疑虑。伊藤博文这是想干什么?是想要再来一波背刺?
大沽口炮台是重新修建起来了,但是肯定挡不住日本联合舰队和登陆步兵的夹击,只能说给后方争取几天时间。因为英德美等国在天津有大量的贸易份额,俄国人才没有去炮轰天津。青岛也是一样,那里的防御力量是不足以在舰队和陆军面前支撑很久的。
要是日本人不顾其他国家的反应,强行在天津登陆,然后直扑北平........不,北平现在不是首都了,占领了北平也没用,要是日军真的在天津登陆了,多半是要切断东北人民军的补给线。
随着东北战场上的兵力和技术兵器越来越多,对铁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虽然说人民军的战术强调机动灵活,但是在增加了许多的迫击炮和步兵炮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变得迟钝起来。跟两年前相比,人民军的机动和灵活性是下降了的,换来的是攻击和防御能力得到了数倍的提高。
为了解决彻底东北问题,人民军动员了将近四十万军队,而不是俄国和日本估计的二十万人。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牲口和大炮,每天必须要40节车厢的补给才能维持防御,最少要60节车厢的补给才能维持重点进攻,如果要发起全面进攻,对食物和弹药的补给还要翻倍。
虽然说人民军的补给并不是完全依靠铁路,但是对铁路的依赖性也非常高。如果被切断了补给线,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影响。伊藤博文该不会真的是在打这个算盘吧?不会吧?真的会这样吗?
林永昌决定给日本人透露一些信息,免得他们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有信心,就算日本人在天津,或者是随便什么地方登陆,或者是再次跨过鸭绿江,都不会影响到人民军取得
最终的胜利,但是如果可以,每次还是只对付一个敌人的好。
他当场写了一封回信,让幸德秋水转交给伊藤博文,请日军派出观察团到华北和东北来,看看人民军是怎么打仗的。伊藤博文的信是用汉语写的,字写得很漂亮,林永昌的回信则是用日文写的,字迹更好。
“宫崎先生,宫崎先生?”林永昌稍微提高了一些音量,将迷迷糊糊的宫崎滔天给震醒了。
“啊?哦!抱歉,给您添麻烦了!”
宫崎滔天清醒过来后,立马站起身来,弯腰鞠躬,看他脸上的惶恐神情,要是林永昌不满意,只怕他立刻就会来个土下座。林永昌当然没那么无聊,看人家下跪又不是什么很有趣的事情,他才没有那种癖好。
“宫崎先生,幸德先生会帮我带信给伊藤博文前首相,你是要跟幸德秋水先生一起回日本,还是想要留在中国多看看?”
“啊.......这个.......那个.......”,宫崎滔天有点手足无措的样子,“这个,我跟幸德君是一起过来的,还是跟他一起回去吧。等下次有机会,再来中国......看看,对,就是这样。”
“恩,那我给两位一点盘缠,请两位不要嫌弃钱少,实在是我现在也没有多少钱了。”
林永昌掏出了一百块,塞到了宫崎滔天的手里。宫崎滔天自然是不肯收的,他连连推辞,“怎么能收林先生的钱呢?我们有钱.......真的,在天津的时候,船越先生给了........”
“这是我自己的工资,不到半个月的,请两位务必手下。不是想要用这点钱收买你们,一百块钱能收买谁呢?是感念两位先生为中国做出的贡献。这些钱你们可以作为路费,剩下的拿去买些荤腥补补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吃饱了,身体才会强壮,只有身体强壮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我们人民党现在的目标就是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吃饱。两位也请继续努力,争取让日本人民都能吃饱穿暖,不再遭受饥饿和寒冷的痛苦。”
宫崎滔天愣了愣,然后伸出双手接过了那张红彤彤的百元大钞,接着又是弯腰鞠躬,这次他的脑袋都快要低到地上去了。等到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的模样。林永昌有些吃惊,他知道日本人喜欢夸张,但是泪流满面就不必要了吧?
“林先生请放心,在下一定不敢忘记您今天的教诲。”
拜别了大光头,从守卫森严的东线大本营里面出来后,宫崎滔天依旧显得有些迷迷糊糊的模样。他站在新铺设的水泥道路上,站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转过头去,对一直站在身边的幸德秋水道:“我算是知道人民军为什么战无不胜了!”
幸德秋水看着他,露出了笑容,但是并没有说什么。
宫崎滔天又道:“只有中国这样的伟大国度,才会诞生林主席这样的英雄啊!”
幸德秋水打趣道:“我看林主席有句话说的不对,他说一百块钱收买不了谁,但是我但你就被这一百块钱给收买了。”
宫崎滔天连连摇头,他从怀中掏出红彤彤的百元大钞,将之举在了眼前,看着上面“工农学兵”的四人头像,说道:“这是给我们两个人的,给我的只有五十元。为了这五十块钱,我宫崎就愿意为林主席做任何事情!”
他将钱塞给了幸德秋水,说道:“还是你拿着吧。我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还是你拿去用更好。”
说罢,宫崎滔天再次朝着大本营的方向弯腰鞠躬,然后挺直了腰杆,放声唱道:“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
他唱的是人民军的军歌,如此张扬狂捐的举止,引得路上往来的军人和工人侧目,宫崎滔天却是毫不在意,一路高歌而行。唱到一半的时候,不少人跟着加入了进来。嘹亮的歌声在锦州城中响起,传出去很远很远。
“.........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
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
饮马乌梁海,策马乌拉山,
誓不战胜终不还。
君作铙吹,听歌凯旋。”
第二百七十章 星台
送走伊藤博文的使者后,林永昌沉思片刻,再次打开【天朝日不落】的系统界面,察看了人民军和俄军的兵力布置,又将目光投向鸭绿江的另外一边。东北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所以俄军的分布能看的一清二楚,朝鲜那边则是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只能看到鸭绿江边上的一小块地方。
在朝鲜和日本的地下组织成员传回来了不少信息,林永昌知道日本向朝鲜大举增兵了,已经确定了有两个常备师团到了朝鲜,但是并不能确定只有两个师团。日本国内进行了
全面动员,很多地方实行了军事管制,即便是打探到了消息,也没那么容易传出来。
自从预备役制度出现后,动员几乎就已经成了开战和准备进行战争的代名词。现代国家(对1903年而言)进行动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没有哪个国家会没事动员玩。普法战争的时候,普鲁士就是靠着更快的动员速度,在战场上堆积了更多的兵力和火力,这才一举击溃了当时公认的陆军第一强国法兰西,成为了欧洲的霸主。
之前日本进攻辽东,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全面动员,所以在攻到辽阳城下时后继乏力,被俄军给反推了回去。这一次日本人吸取了教训,在尚未参战之前就开始的动员。哪怕是八幡制铁所没有能顺利投产,日本人也要来一把大的。
既然日本人开始了全面动员,那么他们就必然是要参战的。有可能像秘密接触时候说的那样,是准备出兵库页岛和海参崴,但也有可能是要跟俄军联手,把人民军给一勺烩了。林永昌认为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很低,可那是日本人,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都不奇怪。
但就算日本人是准备跟俄国人联手,对俄军的全面攻击计划也不能停下来。为了即将发起的“辽沈战役”,人民政府动员了四十万大军,加上向前线运输弹药和粮草的工人农民,称之为百万大军也不为过。
为了组织这么庞大的军队投入战争,人民政府准备了两年的时间,向美国人借了一大笔贷款,就算是有什么意外的情况,惯性也会推动计划继续执行下去。要是中途停了下来,不光是会损失巨大,更重要的是会使得士气遭受重创,人民政府的威望也会一泻千里。
除非是再次发生了八国联军那样的事件,不然“辽沈战役”就已经要继续执行下去!
林永昌将计划在脑海里面重新盘算了一遍,然后对卫兵说道:“请陈天华同志过来一趟。”
“是!”
陈天华是湖南人,被黄兴派往广州公干,后来就跟着伍廷芳一起跑到太原了。他办事勤恳,学问出众,交了入党申请书,又经过了一年的考察后,成为了人民党的党员,现在宣传部门工作,也负责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工作。
卫兵快步走到门口,高声道:“陈天华同志,陈天华同志在吗?”
长得很是壮实的陈天华从堆起来的书籍后面抬起头来,“在这里!有什么事吗?”
“林主席请您过去一趟。”
“好的,我马上就来。”
卫兵的声音很是洪亮,边上其他办公室里面的人都听到了。汪精卫对陈天华能得到林主席的召见很是羡慕,甚至还有些嫉恨。明明是他先来的,但却是陈天华显得到了重视。凭什么?论长相,论才学,自己哪一点比不上陈天华?
他酸溜溜地对办公室中的其他人说道:“来锦州后,星台都被主席召见三次了啊!”
“是啊。”
“说的是。”
“看来星台兄是要大用了。”
很多人都表示了羡慕,但也有人表示了不同意见,“听说主席要安排他去陕北种地。”
“这个消息是从哪里听来的?”
“真的,陈星台前几天向人打听怎么种田呢。”
汪精卫心中舒畅了,有些幸灾乐祸地道:“那可能是主席想要磨炼星台的意志,孟子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都在说什么呢?”
杨度从外面走了进来,“手上的工作都办完了?恩?”
众人连忙低下头去,忙着手上的事情,只有汪精卫笑着道:“刚才在说陈天华的事情呢。先生,听说陈星台要去陕北种地,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你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跟你有什么关系?保密原则都忘记了?”
汪精卫辩解道:“我们这是关心同志,也想了解政府的决策动向,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有方向性,也能少走一些弯路错路嘛。这是林主席今年在郑州发表讲话时说的。”
杨度心道:难道我还不知道那是林主席在郑州讲话时说的?稿子就是我写的!
“林主席说的话也要辩证地看待,陈星台的工作调动那是组织部上的事情,现在还没有宣布,那就不要瞎打听。想了解政府的政策走向,就多看报纸多读书,《内部参考》和《人民日报》都是很好的渠道,还有《人民军报》,都可以看看。”
“是!我知道了!”
汪精卫表态道:“我们一定好好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也不辜负先生您的期望!”
“.........”,杨度看了看汪精卫,心中有些不喜。以前的汪精卫飞扬跳脱,不够沉稳。现在沉稳倒是沉稳了,就是沉稳的过了头,变得圆滑,乃至于有些油腻了。不能说汪兆铭不学无术,正相反,汪精卫现在说话经常引用林主
席语录,据说对两卷《林永昌选集》到了能全本背下来的地步,往往在辩论中将对手说的哑口无言。
但这不是干实事的态度,也不是干实事的方法。党内那些主管各个部门的同志,还有军方的那些将领,地方上的大员,很多都不会背书,难道说他们的觉悟还不如汪精卫?
不过这只是杨度的看法,他知道有不少人看好汪精卫,认为汪精卫在理论上的造诣很高,将来能接杨度的班。杨度觉得自己还年轻,伍廷芳六十多岁了,还常常自称是年轻人,他比伍廷芳小了一轮,哪里就到被接班的时候了?
有时候吧,杨度也会扪心自问,是不是怕汪精卫抢了自己的风头,取代了自己的地位?
不好说,或许有那么一点,所以他一直很克制,从来不对党内的同志,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进行评价,免得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了别人的进步。
第二百七十一章 进攻
“主席。”
“天华快进来。”
林永昌看起来比陈天华要面嫩的多,但是在陈天华面前却像是长辈一般,而两人都觉得这样是理所当然的。“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一切为了东北,一切为了胜利!”
陈天华文采斐然,写文章是一把好手。不是说林永昌和杨度他们就不能写,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能够让别人的做的事情,最好还是多找几个人来做。林主席嘛,口述就行了,最多就“写写”诗词,像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类。
等赶走了俄国人,林永昌就把《沁园春*雪》给“写”出来。这么具有豪情,兼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能不拿出来给中华文明添砖加瓦。
宣传是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凝聚民心,增强士气,无论是什么政体,都会在宣传上面下功夫。但宣传也不是万能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斗志,但终究不能凭空变出东西来。批判的武器很有用,更多的时候需要武器的批判。对盘踞在东北的俄国人,就需要用武器去批判他们。
郭松龄今年二十岁,沈阳东郊渔樵寨村,当东北大地上到处都燃起战火的时候,他也不例外地加入到了人民军的行列中。不管他愿不愿意,这都是东北年轻人唯一的出路。俄军在东北的数量太多,对本地的掠夺和压迫力度都是空前的,为了修要塞,挖战壕,老毛子到处抓人,郭松龄不想去给俄国人当苦力,只能加入了人民军的行列。
因为他体格健壮,而且还能识文断字,所以掌握军事技能的速度很快,在军中很快就得到了提拔。他当上班长后,屡次参与对俄国人的游击战。他是本地人,对东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都很熟悉,在战斗中立下了好些功劳,并且在指挥战斗中表现了非一般的战斗素养和指挥才能。
于是他由班长升为排长,又由排长升为连长,后来去保定步兵学院进修了一段时间,到了人民军在东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进攻,即将对俄军发起大规进攻的时候,郭松龄已经当上了营长,指挥着500名士兵。才二十岁就当上了营长,算是进步得飞快。
在人民军之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他的团长也才二十来岁,甚至连辽西兵团司令也就二十四岁。这是一只年轻的军队,从上到下都非常年轻,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拥有着无限的可能。
三月份冰雪尚未完全消融的时候,人民军跟俄军就再次打了起来,在俄军的大军进攻下,人民军在节节抵抗后,放弃了大庆,松原等地方,将兵力后撤了一段距离。但后撤只是手段,是为了将力量集中起来,是为了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
旅长吴佩孚对士兵们说:“这就像是打人一样,先将拳头缩回来,打出去才会更有力量!”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到了五月份,人民军准备已久的大规模反攻终于到来。郭松龄作为营长,带着士兵们抵达了预定的出发阵地,做好了战斗准备。现在,万事俱备,就等着命令到来了。
士兵们挤在战壕里面,为了达成战斗的隐蔽性,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即便是需要交流,也会压低了声音,深恐惊动了远处的俄军。虽然隔着一片树林和四百多米的距离,俄国人不可能听到这边的动静,但是万一呢?
郭松龄不想冒一点风险,严令士兵们保持静默。他参加过了许多次战斗,但作为营长指挥战斗还是第一次。他将腰间的左轮抽了出来,检查里面的子弹是不是装满了。又摸了摸手中的步枪,强忍着重新检查的冲动。
上一篇:海贼王:全员女团,觉醒青龙果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