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我要看到血流成河!(通吃) 第221章

作者:通吃

“妇女救国联合会的组建太慢了,到现在还不到一万人。阿历克斯,带我手令去找科夫绍娃同志。

告诉她,我没有更多时间给她了,必须把城里的妇女动员起来。

妇女们的丈夫和孩子正在战斗,作为妻子和母亲没道理袖手旁观。哪怕不上前线也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她们。

阿历克斯,阿历克斯,瓦西里,阿历克斯跑哪里去了? .... .我的勤务兵上前线去了。”

苏维埃'在发起革命暴动之初有些想当然的天真,认为革命会非常迅速,伤亡不大。

包括马特严科在内,政治局的委员大半认为只要暴动,城里的权贵就会瑟瑟发抖,俄军马上倒戈,工人和群众会群起响应,举着鲜花迎接他们的。

可现实是沙俄权贵在不惜一-切代价的疯狂反扑。俄军慌乱几天后,在金钱和军功的刺激下反而逐渐稳住阵脚。

至于工人和群众,在兴奋两三天后就开始迟疑。他们被哥萨克的残酷和暴虐吓到魂飞魄散,大批人员忙不迭的丢掉武器,想尽办法逃向乡村或国外。

在周青峰抵达加里宁区时,原本组织工人起义的佐科夫重伤倒下,其他革命骨干群龙无首,大有要散架的趋势。

周青峰抵达后立刻整编队伍,枪毙散布失败言论的懦夫,提拔英勇敢战的干部上位,用强有力的纪律把几万散沙般的工人队伍变成铁血劲旅。

110章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暴动进行到第十天。

指挥俄军的图沙耶夫上将发现战斗变得格外血腥。尤其是城市内的攻防战,双方出现逐街逐巷逐屋的反复争夺。

哥萨克为主的俄军一如既往的不在乎性命,包括敌人和自己。令人惊异的是苏维埃的部队也越打越强--不仅仅是装备,连士气和战技也快速提升。

一支苏维埃"部队不管损失多惨,只要它没被全歼,只要它还能剩下一部分全须全尾的官兵能退下去进行休整,下次它再出现-定会模样大变。

图沙耶夫上将开始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一支部队只会因为折损而越大越弱,没道理越打越强. -直到他收听'苏维埃的战地广播。

为了躲避苏维埃"的空军战机,俄军总指挥部设在距离市中心近四十公里外的基洛夫斯克。

离着这么远距离,上将阁下在 自己富丽堂皇的临时官邸内打开电子管收音机,还是能清楚听到苏维埃前线电台’的广播。

前线电台’有四个播音员在二十四小时内轮流播音。

播音员男女各半,无不精力旺盛,语气激亢,总是用或饱满或热情或哀痛或乐观的语调鼓舞战线上每一一个苏维埃战士。

“同志们,我们播报一条令人哀痛的新闻。今天在彼得格勒区阻击哥萨克第五师的战斗中,又有两名年轻的军官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是瓦西里舒金斯基中尉和乔治.谢多夫少尉。两人都是临时从军,没有任何军事训练,却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反抗白匪的革命斗争中。

舒金斯基中尉是连指导员,也是战斗中牺牲的第五十三位指导员。

他的战友,红旗第二师的阿历克斯中尉告诉我们,舒金斯基中尉非常瘦小,身高不到一米六。可当哥萨克白匪试图突围逃离时,他勇敢的带队扑过去堵缺口。

正是这场义无反顾的扑救,不但让敌人伤亡惨重的突围宣告失败,还保全了半个排十几名战士的性命。可舒金斯基中尉在战斗中前胸中弹,不幸牺牲。

寒冷冬天,眼泪化作冰粒。生死战场,悲伤汇聚成河。

让我们向牺牲在胜利前夜的战友告别,唯有彻底击败白匪,消灭所有人民的敌人,才能告慰他们逝去的灵魂。”

如果是沙俄电台,图沙耶夫上将会下令禁止播报这种影响军心士气的消息。可苏维埃的电台根本无所谓,每天都有英勇事迹报告和烈土新闻。

第一天听到这类新闻,上将阁下哈哈大笑, 认为敌人既没经验又太愚蠢,不懂如何动员,更不是鼓舞士气。

怎么可以向士兵宣扬失败呢?那些没脑子的‘灰色牲口’听到前线的可怕,会被吓的落荒而逃。

至于由普通市民和底层工人组成的军队完全什乌合之众,见识到战争的残酷,他们会哭鼻子的。

可过了两天,现实却大相径庭。

苏维埃"的军队不但没丝毫胆怯,其电台反而滚动播放中央政治局特别委员维克多.阿尔伯特的文章- -《除 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敌人会因为我们善良而放下屠刀吗?会因为我们软弱而罢手远离吗?会因为我们求饶而既往不咎吗?

不,这是只有你死我活的厮杀。敌人只会因为我们的强大而畏惧,因为我们的勇敢而逃离,因为我们的前赴后继而灭亡。

狭路相逢的角斗中,任何怯懦都将招来败亡;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些许犹豫都将决定命运;生死际会的交锋间,刹那失神都将悔恨终生。

无情的历史只铭记幸存者,给与他荣耀和传奇。失败者将遭到唾弃和羞辱,万劫不复。

.所....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看到这篇煽动性极强的文章,图沙耶夫上将气得跳脚大骂,偏偏肚里没词,翻来覆去只有脏话。

他召集司令部的笔杆子,下令- -定要在宣传上压制住苏维埃',压制住那个叫维克多的小子。

沙俄政府的笔杆子看到对手的标题,脑子就发晕-- 光这个标题就能抵五个师,简单明了,- -针见血,就是没有退路,必须要赢。

可这仅仅是开始。

苏维埃那边对维克多.阿尔伯特的感觉就是总能提供充足物资的后勤大总管’。马特严科等少数人多了解些,知道少年还挺能打。

可没人知道,这外表十几岁的小子最大的本事是动笔。他一旦开始键政,其他人统统靠边站。

《沙俄罪行录》-- -沙皇俄国就是一百 多个民族的大监狱,我们已经被敲骨吸髓的囚禁了数百年,难道我们的子孙还要继续被囚禁下去吗?

《祖国母亲召唤我们》--同志们,起来战斗吧。邪恶的罗曼诺夫家族必须灭亡,伟大的俄罗斯将浴火重生。

《神圣的联盟》--苏维埃的同志遍及全球。我们不但善于推翻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一个新世界。

《什么是苏维埃?》--穷人受苦,是因为我们懒惰,愚昧,有劣根性吗?不,苦难的根源在于权贵的盘剥和欺压。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周青峰跟打了鸡血似得,每天要写三四篇极具宣传力度的文章。当篇篇雄文轮流播报,每个听苏维埃'广播的沙俄权贵无不骂骂咧咧。

这些文字的力量之强大,简直是在刨权贵的坟,挖既得利得益者的根,让他们冷汗淋漓,夜不能寐。他们尖叫、诅咒、抹黑、谩骂,最终只是无能狂怒。

随着电波扩散,这些文章向圣彼得堡,向俄罗斯,向整个欧洲扩散,甚至扩散到了远东,到新中华。

欧洲无产者原本对圣彼得堡的暴动就看个热闹,可听了电台里传来的文章,目瞪口呆之余心生悸动--原来这世界还有另-种国家制度,另一种生存方式。

欧洲的统治者,特别是上层穿越者更是惊惶不安。他们试图封禁和干扰无线电波,可这注定无济于事。

列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连忙召开会议,想方设法的扶持沙俄一把, 千万别让俄国落在苏维埃'手里。

就连远在南京的萧金浪得知此事也禁不住出一身冷汗--按阶级划分敌我的共产 主义确实是难以防御的大杀器。

它一旦传播开,工业化国家根本挡不住。要么大幅提高工人福利待遇,要么就被工人暴动推翻。

新中华’是已经完成初步社会革命的,可如果当前政府停在原地不继续改革,迟早要被这可怕的思潮狠狠冲击一番,绝无幸免。

"这小子脑袋瓜是怎么想的,打的热火朝天,他居然还有空写文章。"萧金浪知道周青峰在日本干的事,五千万人口的国家硬是被他骂街般骂翻天。

由于周青峰嘴炮实在太厉害,不但激发沙俄底层自己的爱国热情,切割了罗曼诺夫家族和俄罗斯的关系,还顺带强烈打击了俄军官兵士气。

打了十天,抵达圣彼得堡的六个哥萨克骑兵师,包括三个不满编的,总伤亡已经破万。

底层哥萨克士兵还在发狂,像无知无畏像半兽人般的死战到底,且在伤亡惨烈时越是残暴。

可高层如图沙耶夫上将已经受不了,转而下令相关部队退出城区。可苏维埃'各部杀红了眼,非要全歼这支在圣彼得堡犯下累累血债的部队。

在7日入夜前,上将阁下接到前线战报,作为市中心核心阵地的彼得.保罗要塞失守。

防护要塞的多个大口径炮位遭到苏维埃'空军轮番袭击,最终要塞顶部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层被空投的重磅炸弹穿透,炮位被摧毁。

图沙耶夫上将两眼一黑,差点晕厥。

彼得保罗要塞是当年彼得大帝修建的,原本属于海防攻势,就没考虑过对付空袭。

偏偏苏维埃陆海势力都不咋地,战机却横空出世,把俄国战机和来援的德国航空团杀的溃不成军。

两台引擎的重型空优战机就是好,飞得快, 防护好,载弹多- - - -德国佬吃过一次大亏就拍屁股走人,俄军飞行员也拒绝升空送死。

苏维埃'空军原本只有十几架闪电’,几天时间又变成二十几架。

从远东释放回来的前俄军飞行员和地勤让这些双身恶魔发挥出十成战力,搞得俄军和哥萨克部队野战不行,巷战麻烦,非常头疼。

看俄军自己战报,前线还固若金汤,万无-失;可听苏维埃战场广播,战事虽然焦灼,但正慢慢取得突破。

“发电报给尤苏波夫亲王。告诉他,冬日作战对我军极度不利。要么给我援军,要么我会撤离。

图沙耶夫上将下令,副官自然会按他意思写一份文辞优雅其意思明确的求援电报。

与此同时,逃到更后方的尤苏波夫亲王接到来自欧洲其他列强的电报。各国都在问一件事- --细佬,你到底行不行啊?

不行你就开口啊,我们可以帮忙的。我们绝不会要求分割俄国领土,真就是不能让苏维埃做大啊。

德国穿越者最急,通牒般发来信息--请俄方立刻调集德俄边境守军回援圣彼得堡。如果你们自己搞不定,可以考虑组建流亡政府,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111章暴论

连续工作七十二小时,以周青峰的身体也有点熬不住。

这不仅仅是体力不支,精神上更是承受高压,少年的任何决策失误都将在战场上带来几百上千官兵的损失。

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人要么情绪崩溃,要么变得心硬如铁,将伤亡看做简单数字,完成普通人向统治者的心态变化。

周青峰很不喜欢这种感受。当他疲惫时,命令空军弄架小运输机将马特严科在内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们从城外运到城内,接手自己的工作。

等待休息前的一小会,他选择干点轻松的工作,比如接见并表彰-批在革命暴动中表现突出的战士和工作人员。

在给几名指战员或他们的家人简单授勋后,周青峰看到了-位让自己愧于面对的人--斜堤市场的老磨镜匠人,瓦西里舒金斯基的爷爷。

老爷子戴着皮帽,挎着水壶和皮包,背了支带细长瞄准镜的步枪出现。

少年见到对方,先是触电般站起,进而愧疚的低下头,"对不起,舒金斯基爷爷,我没照顾好瓦西里。”

老爷子-一脸哀容,摇摇头道:“我问过阿历克斯,说是你让瓦西里上战场当中尉,希望他立下战功后可以理直气壮的成为军官。

舒金斯基家往上数十几代都是农奴,从来没出过大人物,到我这里才成了磨镜匠而已。瓦西里若是能成为军官,那是家族的荣耀,不再是下等人。只可惜....

老爷子的面容早已看不出悲喜,但其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他紧了紧手里的枪带,平静的说道:

“瓦西里的父母去世很多年,我一直希望瓦西里能当个工匠就好。维克多,我很感激你给瓦西里这个机会,不会怪你什么。

现在瓦西里走了,我也老了,没了任何牵挂。我今天来不是要什么表彰,只是想跟你说声谢谢'。

老爷子轻轻点头,随后转身就走。

“舒金斯基爷爷,你要去哪里? "周青峰惊呼的上前阻止,可哪怕他身强体壮却被毫不客气的一把推开。

“去哪里?去瓦西里牺牲的地方,去我该去的地方。"风雪中,老爷子走的形单影只却义无反顾,“我有枪,可以去战斗。我要找那些哥萨克算账。”

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这么上战场了。

周青峰连声长叹,徒唤奈何。

接见工作还要继续,另个熟人出现了,马林斯基剧院梅厄夫人介绍的犹太商会高级会员,喜欢穿一身 西装的老艾伦。

双方见面时,少年的脸就垮下来。

倒是犹太佬笑容满面,主动. 上前握手,不停的夸赞道:“阿尔伯特先生,我刚刚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

周青峰每天要听上百条"惊人消息',过半是犹太人向他汇报的--没办法,现在苏维埃内部充斥着大量犹太人。

犹太真是个叫人一言难尽的民族。他们重视教育,注重传承,有很多人才。俄裔犹太人以百分之- -的人口占据了全国百分之三四十的商业、教育、军官、公务员岗位。

沙俄政府的文盲太多,沙皇对犹太人的态度是又用又防。低级岗位有大量犹太人,但他们的升迁有天花板。

和原历史-样,马特严科领导的苏维埃为了扩张,和迫切想要更多政治权利的犹太势力堪称拍即合。

周青峰接替重伤的佐科夫,整合圣彼得堡的起义工人,扫一眼档案,发现手下的犹太人满坑满谷--不用犹太人的话,起义部队就无人可用。

特别是当周青峰发狠完成部队整编后,犹太人惊讶发现苏维埃'的武装力量爆发出超乎想象的战斗力。

当其他势力还在犹豫,犹太人开始扮演'天使投资人,愿意冒着不小的风险向苏维埃提供帮助。

否则光靠联盟力量’的时空传输,怎么可能满足一座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需求?累死他也做不到。

周青峰体现出超强的运筹帷幄能力,用很少的资源撬动全城的民众跟随苏维埃战车,将革命暴动的战火越烧越旺,

‘苏维埃内部的犹太人敏锐发现沙俄军队越来越撑不住了。特别是尤苏波夫亲王那边也有犹太人,暗地里传来不少消息,印证此观点。

看到老艾伦出现,周青峰下意识认为这是来'摘桃子’的。倒是对方笑吟吟的,装作毫无察觉,只提一-件事。

“小阿尔伯特先生,我刚刚收到一封来自伦敦的电报。

您的祖父,德国科堡公爵,大不列颠的亲王,维多利亚女王最尊敬之人,弗朗西斯阿尔伯特殿下将于近期抵达圣彼得堡。”

老艾伦说这话时显得小心翼翼,且两眼都放光的那种。他难以置信的盯着周青峰,似乎要从其身上发现什么独特的气质。

其实不需要如何找寻,维克多阿尔伯特现在是自带威严光环,其-言- -行都受人关注。

原因自然是他掌握了生杀予夺的莫大权力,比如下令处决了上百名思想动摇,作战不利的苏维埃'军官,其中包括不少犹太人。

一同被枪毙的还有数量更多的犹太奸商。因为他们在战争中国积居奇,以次充好,肆意涨价,把城市居民整的要死要活,引发民愤。

大批沙俄公务员被征召进入苏维埃体系内,强制他们为革命做贡献。

有不少人不情不愿,要么偷懒摸鱼,要么里通外敌,进而被新成立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给喂了枪子。这其中也少不了犹太犹人。